桐城派的教育足迹

合集下载

后期桐城派作家与近代教育转型

后期桐城派作家与近代教育转型
要 解 散北 京大 学 的动 议 , 草 了 《 北 京 大学 不 可 起 论
才实有妨碍……后生为学 , 若不问当西 国, 终难 成有用之才。 ( ’ ” 】 他甚至愤愤地说 :旧政尽复 , n “ 惟文最为虐政 ,后生朝夕业此 ,无暇复读有用之 书, 此公患也, 谁为国家画此计者 , 其将不得善终
界, 则必 以国民教育为的, 必持国民教育 , 先须 开 师范学 堂” ¨ 他又在《 … ¨。 与阎鹤泉》 中说 :惟 亟 “
派亩捐县 乡学堂 , 应冀十年五年 , 人才渐起乎 ! 无 人才 , 则无中国矣 ! ”他呼吁学子 :倘蹶然奋起 , “ 不甘为奴隶 , 自近 日来靠学堂为始。” 13) 请 1(1 2P7 以上可 以看 出, 桐城派已把教育提升到治国 安邦的根本大计 的高度 , 确立 了教育是立 国之本 的思想 , 这一思想的影 响可以说是至深至远的 。 ( ) 二 因科举制度腐朽而主张教 育改革
桐 城派 的教 育思想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步算 、 制造诸书 , 约计十年业成而归 。 使西人擅长
之技 , 国皆 能谙 悉 , 后 可 以渐 图 自强 。” 派 中 然 …
遣幼童 出国留学 , 中华创始之举 ,古今未有之 是 事, 此事折射出曾国藩 的教育救国的思想。 到清末维新变法 时期 , 桐城 派教育救国的思
的最本 质的东西—— 教育体制 ,喊 出了时代的强
音— — 教 育 改革 。
速了中国教育 、 科技乃至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他 在 《 拟选 聪颖子 弟 出洋 习艺 疏》中提 出 , 拟 选 取 “
聪颖 幼 童 , 送赴 泰西 各 国书 院 , 习军 政 、 学 船政 、
收 稿 日期 :0 5—1 20 0—2 O

明清桐城派名家教育实践与科举文化关系研究

明清桐城派名家教育实践与科举文化关系研究

明清桐城派名家教育实践与科举文化关系研究作者:刘梦龙来源:《青年与社会》2018年第27期摘要: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学史上最大也是最著名的散文派系,也称为”桐城古文派”,其流传的文学精髓非常之博大精深,著名的桐城派名家有管同、刘开、刘大櫆等,他们在中过的文学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

但是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影响,他们的发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本文将以桐城派这三大人物为例,探讨科举制度与文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明清时代;桐城派;科举制度一、桐城派名家的科举状况管同,桐城派后期的作家,是“桐城三祖”之一的姚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字异之,江苏上元人。

管同出身并不高贵,出身于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的家庭中。

管同是个很聪明的人,祖父是他文学道路上的启蒙教师,并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祖父去世后后,管云庄(其族兄)便成了他的下一任“老师”,管云庄的很多朋友市场来家里做客谈论诗文,管同常常在旁倾听,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对管同的文学素养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道光五年(1825),这一年对管同来说也是有着特别的意义。

46岁的管同终于中举了,考中了举人,此后,管同经常和当时的文界名流在一起进行文学交流,创造了很多广为流传的诗文。

比如《登扫叶楼记》、《游龙兴寺记》等等。

刘开(1784—1824),清代散文家,刘开出生后不久父亲便离世,母吴氏贤良淑德,尽最大努力来抚育刘开。

刘开小的时候也是常常在私塾外驻足倾听,时间久了就学到了很多知识,满以为熟读文书就能踏上自己的仕途之路,结果并不是那么容易。

虽然刘开满腹经纶,集才华与一身,但是刘开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考试又屡战屡败,所以刘开并未完成自己的理想。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号海峰。

刘大櫆同前两位桐城派代表人物一样,从小很聪明好学,有才华和文学气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布衣的身份进京,而且在当时的京城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名声很大。

后来参加考试中了副榜,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衔了。

从以上的三围桐城派代表人物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里,并不是有才华,有能力就能做官,可能和当时考试做官进阶之路的第一道门槛-科举制度息息相关。

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专题研究及相关文献整理

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专题研究及相关文献整理

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专题研究及相关文
献整理
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文化流派,代表人物有张岱、周德清、顾炎武等。

他们在教育、交游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以下是关于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的专题研究以及相关文献整理。

一、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
1.以经世致用为基本宗旨,注重实用性。

桐城派认为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以实际行动改变社会,因此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以德育为先,讲究品行。

桐城派重视文人的品行修养,认为德行是文人立身之本,要以榜样和行为影响他人,助力社会和谐。

3.反对师法宿儒,倡导素心修身。

桐城派认为传统的儒家经典需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同时也不应盲目模仿旧时的教育方式,要根据时代需求进行改革。

二、桐城派重要文人交游
1.张岱、周德清、顾炎武等文人都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之间交游频繁,相互切磋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

2.桐城派注重与社会精英的交往,认为与人交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知识,同时也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

3.桐城派也注重与后辈学子的交流,倡导传承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相关文献整理
1.《桐城派与江南文化》,作者:黄宏文。

2.《桐城派文化研究》,作者:宋晓义。

3.《清代文化丛书•桐城派》,作者:周柏邨。

4.《桐城派的文化精神与现实价值》,作者:兰质兴。

5.《桐城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作者:王静波。

以上是对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专题研究及相关文献整理的简要介绍。

现代化背景下桐城派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化背景下桐城派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

现代化背景下桐城派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桐城派作为自有清以来人数最多、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的文学流派,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伴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改革,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文化处于不断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之中,桐城派的文化传统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本文主要着重于如何让桐城古文派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以及如何让高校教育成为桐城派传承与创新的主动脉两大方面。

目的在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推陈出新,让桐城古文派在新时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

标签:桐城派;传承与创新;高校教育一、桐城派:以教育维系文化传承[1]桐城派文化能够流传甚广、影响深远,“兴学”的理论在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成为桐城派文化传承的源头活水。

纵观桐城派的发展历程,方苞、姚鼐、刘大櫆三人系师徒,在学习和继承师父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创新,最终形成桐城古文创作理论体系的雏形。

而其三人作为桐城派的开山始祖都热衷于教育事业,乐为人师,大力办学,重视书院教育。

“惜抱先生”姚鼐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

姚鼐一生痴迷于三尺讲堂,倾心培养后进,使得桐城派在清道光、咸丰年间迅速传播各地。

桐城派文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向东影响了江苏的阳湖学派;向西北影响了青海、新疆的文学发展,如吴汝纶在莲池书院讲学,而姚莹根据其见闻写作了《康輶纪行》;向南影响了湘乡派、岭西五大家的文风,极大地加深了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和教育史上的影响力[2]。

为了配合书院教育,桐城派大家更是编选了一系列适合书院教育的教材,如方苞编选的《古文约选》,后来成为官方的古文教材。

姚鼐编纂的《古文辞类纂》,亦成为最能体现桐城派文论特点的经典范本。

桐城派学者理论结构体系的完整构建,构成了清朝一系列标准的教育体系,为桐城派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对桐城派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桐城派在重视书院教育的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风格。

桐城派的书院教育首先体现在以义法为传课授业的中心,并与时代内容相结合,将理学应用于“经世”,使桐城派文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召力,体现了桐城派文人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文都桐城

文都桐城

文都桐城--桐城中学桐城自古有文都之称,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是清朝乾隆年间世人对桐城文章的赞誉。

说起桐城,就要谈到最具代表的地方--桐城中学桐城中学环境优美,设施齐备。

校园内,花木繁茂,绿草如茵,花香飘溢,流泉喷雪,耸立。

学校人文景观尤为丰富,如后乐亭(后乐亭县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乡)、半山阁、石刻柱、左忠毅公祠、惜抱轩银杏树(惜抱轩”银杏树,在桐城中学校园内东北隅,系姚鼐(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书屋“惜抱轩”旁之宅树、)“毋忘国耻”纪念碑、渡江指挥部旧址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营造出得天独厚的育人环境。

桐城中学管理科学,师资精良。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民主管理、从严治学、科研兴教”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十分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学校现有高级教师60余人,特级教师5人,省市级教坛新星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人,省级以上优秀教师15人,在省级以上学术机构担任理事或常务理事的有5人,地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8人,这为学校创造教育教学的高质量提供了可靠的师资保证。

桐城中学学子优秀,人才辈出。

我国前驻法大使、文化部部长黄镇,农工民主党首任主席、前交通部部长章伯钧,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美学大师朱光潜,两院院士孙德和、慈云桂,陆大道,著名核物理学家疏松桂、方正知,哲学家方东美, 古文论家马茂元,著名作家方令孺、叶丁易、舒芜,中共十六届中央委员、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空军少将曹新国等,都曾就读于此。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为全国各类高校输送合格新生一万余名,他们中有1,000多人已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有的已成长为新一代有影响的科学家、专家和学者,如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科学家方复全,中国科技大学著名教授李定、段路明,北京大学教授程和平,清华大学教授琚诒光等,还有500多名学子远涉重洋,在国外攻读博士、硕士或从事科研工作。

论清代安徽书院与桐城派的传衍——以清代安徽三大书院为例

论清代安徽书院与桐城派的传衍——以清代安徽三大书院为例

论清代安徽书院与桐城派的传衍——以清代安徽三大书院为例张晓婧【摘要】中国的学术统系与教育统系是紧密相联的,而这又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书院教育与学术传承之间的关系之中.书院肇始于私人讲学,本就与学术息息相关,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又促进了学术的繁荣和传播.书院与学术关系密切,通过对清代安徽三大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关系的研究,探讨书院与学术之间的强烈互动关系,这种互动规律对当代教育与学术的发展亦有启示.【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19)001【总页数】4页(P76-79)【关键词】清代;安徽书院;桐城文派;传播与互动【作者】张晓婧【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 233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清代学术史和文学史上,桐城派都是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流派。

桐城派之所以取得诸多骄人成就,重要因素之一就是靠书院讲学来传播和繁衍。

有学者就指出:“桐城派正是主要借助于书院教学这种教育方式使桐城派迅速突破区域的限制,成为一个有广泛影响的学派。

”①曾光光:《桐城派的传承与传统教育》,《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

正是通过书院讲学和师生相承,桐城文派不再局限于核心区域安徽(尤其是桐城)和江苏,其影响传播至河北、湖南、福建和广西等地,成为一个盛极一时的全国性文派。

桐城文派与安徽书院之间无疑是有着强烈的互动关系,两者可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桐城派鼻祖及其代表性人物,例如刘大櫆、姚鼐、方东树、梅曾亮、管同、马其昶等人都曾在安徽各大书院掌教或主讲。

桐城故土中的桐乡书院更是凝聚了方东树和戴钧衡等人的心血,成为晚清全国书院建设中的典范。

清政府还曾谕令全国书院效法桐乡书院,并将戴钧衡的《桐乡书院四议》载入《皇朝政典类纂》之中。

现据刘声木《桐城文派撰述渊源考》以及清人文集和清人传纪等资料,爬梳出清代桐城派学者在安徽书院执教和讲学的情况,并列出简表,如下:从表1中可见,桐城派大师和学者们的足迹遍布清代安徽各大书院,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为徽州府属紫阳书院、桐城桐乡书院以及安庆府敬敷书院。

戴钧衡与桐乡书院教育——兼论清代桐城人文蔚起的重要原因

戴钧衡与桐乡书院教育——兼论清代桐城人文蔚起的重要原因

——兼论清代桐城人文蔚起的重要原因程嫩生清代桐城人文蔚起,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人才辈出,著作纷呈,尤其是清代桐城成为“桐城派”的发源地。

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古文流派,绵延清代文坛二百余年。

其存续时间之长、涉及文人之多、传播地域之广,在中国文学史上极为罕见。

桐城派的形成发展,与清代桐城人文蔚起息息相关,可谓建立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

清代桐城为何人文蔚起?这其中有没有什么重要原因值得探讨?笔者以为,探讨清代桐城人文蔚起的重要原因,还得回到桐城本土,从桐城本土追根溯源。

戴钧衡是清代桐城本土文人,他与文聚奎等人在桐城北乡孔城创建的桐乡书院又是清代桐城本土书院,以“戴钧衡与桐乡书院教育”作为论题来探讨清代桐城人文蔚起的重要原因,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可行性。

有鉴于此,笔者对“戴钧衡与桐乡书院教育”这个论题展开论述。

一、戴钧衡与桐乡书院的创建过程明清时期,桐城有不少书院。

明代初期,朱元璋建立政权以后,将兴学作为文教的重要内容。

洪武八年(1375),他诏令天下建立社学。

当时桐城建立社学七所,“各设一师,分教里中子弟”[1](P714)。

弘治二年(1489),桐城又广建社学,增加到了二十四所。

后来社学发展衰微,书院逐渐兴起。

嘉靖年间,安庆知府胡缵宗、桐城知县沈教在桐城西北隅的灵泉寺故址创建桐溪书院(又名“正学书院”),之后知县邝涛将城西的太霞宫改建为龙山书院。

万历 摘要:桐乡书院是道光二十年(1840)戴钧衡、文聚奎等人在桐城北乡孔城创建的一所书院,其创建是桐城各地在教育上争奇斗艳、不甘落后的结果。

为了表明教育导向,引导生徒合理学习,也为生徒学习提供保障,戴钧衡撰写了《书院杂议四首》,内容包括“择山长”“祀乡贤”“课经学”“藏书籍”等四个部分。

戴钧衡对乡邦文化耳濡目染,他将乡邦文化纳入了桐乡书院的教育范畴。

在清代桐城,具有戴钧衡这样思想的人士不少。

经过一代又一代桐城人士的不懈努力,桐城之地逐渐形成了以弘扬乡邦文化、关心与支持家乡教育为重要使命这种“波涛汹涌”的文化浪潮,不断地推动了桐城文化的快速发展。

晚清桐城派嬗变的文化轨迹_曾光光

晚清桐城派嬗变的文化轨迹_曾光光
晚清桐城派嬗变的文化轨迹
曾光光
(暨南大学历史系,广州
)$*&+( )
摘要: 桐城派作 为 一 个 影 响 深 远 的 文 学 派 别 , 其发展变化不仅仅与文学有关, 还与社会思潮、 学术、 教育 等具体文化因素有着密切联系。桐城派学人在近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 并非一味保守, 无所作为, 他们在 具体文化的各个领域也曾一度得领时代之先, 但由于其自身的文化局限, 晚清桐城派不可避免地渐趋保 守, 并成为新文化运动批判的直接对象。 关键词: 桐城派;晚清;文化;开新;保守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晚清桐城派嬗变的文化轨迹
!))
重要意义。虽然书院对桐城派而言具有关乎存亡的重大意义, 但当教育制度近代化的浪潮掀起时, 活跃 于书院的晚清桐城派诸人并未抱残守缺,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士也开始了对书院制度近代化的思考与实 践, 其中尤以吴汝纶、 王先谦为代表。吴汝纶在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时, 就力图将西学引入书院教学中, 他不仅为书院购置西书, 还在书院中开设西文课, 试图引导学生去探求西方文化的内核。王先谦曾于 他对政治的新变化抱有很热忱的态度, 并力图 !"#$ 年至 !#%$ 年间任岳麓书院山长。在维新变法初期, 在书院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现实政治。 年, 他特地为岳麓书院十二斋定购 《时务报》 六份, 供学生 !"#&

晚清文化转型是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大致以中日甲午战争为界,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时期, 晚清 文化的转型处于量变阶段, 在西学东渐浪潮的影响下, 传统文化的各个具体领域虽渐次向近代转型, 但 从总体上并未突破传统文化的框架。甲午战争以后, 西学的大量涌入, 维新思潮、 革命民主思潮的相继 涌现; 新式学堂的大量建立; “ 文界革命” 的兴起, 白话文运动的展开, 使社会思潮、 教育、 学术、 文学艺术 等各个具体文化领域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近代文化的转型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晚清文化的转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城派的教育足迹桐城派与教育似乎结了不解之缘,自创始人戴、方二公至清末殿军马其昶,除姚莹等极少数从政从军者外,绝大多数都或先或后从事过教育事业。

他们从事教育的动机,或厌倦官场,或为衣食所迫,或聊寄足迹。

尽管起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教育都怀有拳拳情愫。

现就他们桐城派与教育似乎结了不解之缘,自创始人戴、方二公至清末殿军马其昶,除姚莹等极少数从政从军者外,绝大多数都或先或后从事过教育事业。

他们从事教育的动机,或厌倦官场,或为衣食所迫,或聊寄足迹。

尽管起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教育都怀有拳拳情愫。

现就他们从事教育的足迹缕述如下。

戴名世,少时家贫,弱冠即授徒养亲,执教有十三年之久。

先后设馆于舒城及枞阳陈家洲两地。

他在《时文全集自序》中曾说:“读书稍有得,已二十矣,先君子束?之人,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课授徒以养亲。

”其后客游京师,康熙四十四年(1705)中顺天乡试。

康熙四十八年(1709),先生年五十七,会试中式第一名,殿试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纂修明史。

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月死于《南山集》文字狱,时年六十一岁。

方苞,二十二岁时,岁试第一,补桐城县学弟子员,为学使高素侯所器重,招入使院。

因乡试不售,二十四岁秋,随高公游京师。

方氏家道清贫,无力挟资以游,只得觅塾馆以自赡。

先是馆于高公住所,二十六岁馆于涿州滕氏,二十九岁馆于京师汪氏。

三十岁南归,授经于宝应乔氏。

三十三岁举江南乡试第一,授徒遂告中辍。

三十九岁应礼部试,成进士第四名,因母病未应殿试弃归。

四十四岁,以《南山集》案牵连下刑部狱。

四十六岁春,康熙宽宥出狱,命以白衣入值南书房。

同年秋,移值蒙养斋,编校乐律历算诸书。

当时诚亲王主其事。

诚亲王敬仰先生学识人品,延为王子师。

六十三岁授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翌年迁翰林院侍讲,旋授翰林院侍讲学士。

先生六十六岁,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先生以足疾辞不赴任。

同年六月教习庶吉士,直至七十二岁夏,庶吉士散馆,先生的教学生涯才划上一个句号。

其后在三礼馆修书。

年七十五乞归养,谢绝宾客,杜门著书。

年八十二,卒于上元里第。

方氏在京孜孜著作,有些编著与当时全国学子息息相关:雍正十一年,先生奉果亲王指令,约选两汉及唐宋八家古文刊授成均(官设学校的泛称)诸生,其后这部文选,又于乾隆初年,诏颁全国各学官。

乾隆元年夏,命先生选明清诸大家四书制艺数百篇,颁布全国,以为举业准的。

先生在京为官数十年,主要精力是用在教育和著作之上。

其著名弟子有叶酉、张莘农、雷?、沈彤、王又朴、沈廷芳、官献瑶、王兆符、程等。

刘大?与先生虽无师承之谊,但也是先生服膺弟子。

刘大櫆,幼从父兄读书,后受教于吴直。

康熙五十七年左右入县学,此后,即在乡里塾馆授徒。

他对教学饶有兴趣,他在《授徒诗》中曾说:“授徒一室内,少长各有仪……欣欣日相对,足以忘朝饥。

”先生二十五岁,应县城张若矩之约,在张氏勺园课徒。

二十七岁返枞阳,在家课其弟侄。

二十九岁,赴京拜会方苞,方氏称为国士,“令其拜于门。

”留居北京,在城北授徒。

三十一岁,馆于工部侍郎吴士玉之家,长达十年之久。

三十三岁,应顺天乡试,中副榜,三十九岁再应试被黜,此后不复应试,整装南归。

四十岁返京应试鸿博失利,留京数年,于四十四岁返里,闭门僻处,设帐课徒。

两年后,赴其兄刘大宾山西徐沟县之任所,并一度在百泉书院担任主讲。

五十岁时,方苞荐先生入江苏学幕校试阅文。

五十八岁又入湖北学幕,六十三岁入浙江学幕。

其间两次赴京应试,均无功而返。

先生六十三岁,任黟县教谕,其间,安徽巡抚檄令先生兼领安庆书院。

七十一岁辞去黟县教谕,应聘至歙县,主讲于问政书院。

七十五岁,离歙回桐,仍在家乡讲学,直至八十三岁寿终。

受教于先生门下著名弟子有姚鼐、王灼、程晋芳、方国、方绩、钱鲁斯、金榜、吴定、吴绍泽等。

以后其徒钱鲁斯、王灼转授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于是桐城派另一分支“阳湖派”孕育而成。

先生一生仕途蹇滞,但教书育人,弘扬桐城派宗旨功不可没。

姚鼐,弱冠即中江南乡试,其后多次会试失利,授徒以敷家用。

三十三岁时赴京应试,得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先后授礼部主事,山东、湖南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再迁刑部郎中,后荐入《四库》馆为纂修官。

终因与总纂纪昀等见解不合,于四十四岁乞养而归。

两年后,两淮盐运使聘为扬州梅花书院山长,又两年,其夫人张氏殁于书院,遂扶柩回桐。

未及两载,安庆敬敷书院聘为主讲,长达八年。

乾隆五十三年,先生年五十八,应邀主讲歙县紫阳书院,同年秋返桐。

两年后复赴江宁,主讲钟山书院,直至古稀之年。

嘉庆六年,先生七十一岁,改主敬敷书院。

嘉庆十年,先生年七十五,又主钟山书院。

嘉庆二十年,先生八十有五,卒于钟山书院。

姚先生踏入官场,刚满十年,便激流勇退,投身教育,弟子遍布苏皖二省,其中佼佼者为管同、梅曾亮、刘开、方东树、姚莹、陈用光、姚椿、毛岳生、鲍桂星、吴德旋等。

方东树,年二十二,入县学,补弟子生员,后补增广生。

乡试十次不售,遂摒弃科举入仕之念。

年二十七,授经于江右新城陈家。

年三十,应姚鼐之约,赴江宁钟山书院课其长孙,其间亦辗转于阜阳、六安、池州、宿州等地讲学。

嘉庆二十四年(1819),先生年四十八,应邀入两广总督阮元幕,后助修《广东通志》。

事竣,执教于廉州海门书院,主政韶州韶阳书院,旋复入阮元之幕。

先生年五十五,离粤返皖,入邓廷桢幕,后又历主庐州庐阳书院、亳州泖湖书院、宿松松滋书院。

年六十二,应约赴江苏武进县姚莹之任所,为其曾祖姚范编校《援鹑堂笔记》。

年六十六,应约赴粤入两广总督邓廷桢之幕,其间撰成诗论《昭昧詹言》。

年六十九,返桐授徒课孙。

咸丰元年(1851),先生年八十,应弟子唐治之请,出任祁门东山书院山长。

同年五月卒于书院。

先生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著书讲学,其著名弟子有戴存庄、方宗诚、苏?元、陈澹然、马起升、吴廷香、张勋、唐治、江有兰、文汉光、马三俊、甘绍、刘宅俊、郑福照等。

管同,江苏上元(今南京市)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二十六,赴河南商丘,授经于通判陈氏家中。

年二十八,应姚鼐先生之荐,赴宝山县令田仲衡之任所,课其子弟。

年二十九,赴山东,入孙星衍之幕。

嘉庆十五年回江宁。

道光五年(1825),先生年四十六,乡试中举。

次年入安徽巡抚邓廷桢幕,课其子。

又六年,随邓子入京,途中卒于宿迁,年仅五十二岁。

梅曾亮,江苏上元人,生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十四中举,年三十六中进士。

道光十四年(1834),先生年四十八,授户部郎中。

道光二十九年(1849),先生年六十三,去官还乡。

咸丰初年,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

咸丰六年,先生年七十,避乱卒于清江。

梅氏虽执教时间不长,其在京为官时,士人慕其文名而皈依门下者比比皆是。

其著名者有朱琦、龙启瑞、吴嘉宾、陈溥、陈学受、彭昱尧、郭嵩焘、汤彝珍、邓显鹤、秦澹如、张端甫、舒寿、欧阳勋、孙鼎臣、鲁一同、张穆、张志沂、金坤、孙衣言、邵懿辰等。

其时,曾国藩亦受先生影响而仰慕桐城派。

他曾说:方苞“古文为一代正宗,国藩少年好之”。

又说:“国藩之粗解文章,由姚(鼐)先生启之。

”梅先生学生遍布广西、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山西等省。

戴钧衡,年三十六,赴南京乡试中举。

他的一生致力于整理桐城前贤诗文,创办桐乡书院。

他与邑人苏?元重订《望溪文集》,与友人文汉光编辑《古桐乡诗选》,又冒清廷大忌,搜集戴名世遗篇,编成《潜虚先生文集》。

道光二十年(1840),先生与同里文汉光、程恩绶等社会名流,在桐城县治东三十里孔城镇创建桐乡书院。

推廪生十多人任董事,募捐得大钱9000串零9820文,兴建校舍五幢,购置田亩十数处,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开课,先生亲自主持校政,登堂讲学。

书院教学得人,管理有方,成绩卓著。

桐舒枞三地士子负笈来游的有数百人。

当时户部尚书罗?衍曾为书院撰写《桐乡书院记》,褒扬先生办学业绩。

此书院因基础稳固,一直办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学堂成立,才告废止。

方宗诚,年二十四,授经于友人方召卿之家。

年四十一入山东布政使吴竹如之幕,讲授经学,并主讲于商河书院。

后因曾国藩之荐,任枣强县令。

方氏治理枣强十年,设乡塾,创建敬义书院,一时枣强文风昌盛。

秩满还乡,年七十一寿终。

张裕钊,湖北武昌人,生于道光三年(1823)。

年二十九,中恩科举人,考授内阁中书.。

师事曾国藩,与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并称为“曾门四弟子”。

张氏为人淡于仕进,历主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地书院。

成就后学甚众,最著名者有范当世、朱铭盘、孙葆田、张謇等。

先生终生教育,享年七十有三。

吴汝纶,同治四年(1865),举进士,授内阁中书。

曾国藩奇其才,留置幕府,后又入李鸿章幕。

同治十年(1871),出任直隶省深州知州,同治十二年(1873),因父丧丁忧还乡。

光绪五年(1879)服除,署天津府知府。

光绪六年卸任,次年补冀州知州。

先生治理深州时,以教育为先,没收深州为豪民侵夺之学田地1400余亩,划归书院。

聚集一州三县高才生亲自教授,“民忘其吏,推为大师”。

后来补任冀州,仍锐意兴学,在其努力下,“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

先生在十年宦海中,目睹清廷昏庸,吏治腐败,外强虎视,国家处于积贫积弱之地步。

他认为只有振兴教育,才可以“救其弊”。

于是想弃政从教。

恰逢此时,莲池书院山长张裕钊辞冀返鄂,先生经李鸿章首肯,即“称疾乞休”,赴保定任莲池书院山长。

先生主政莲池书院十多年,校誉日隆,四方学子纷至沓来,连日本学子中岛裁之、野口多内等人“亦踔海来请业”。

他在完善传统课程教学外,还开办了东西两学堂,以传授外文及科学知识。

他的东文学堂教学对象以皖人为主。

他在《与方伦叔书》中说:“前日又函李傅相(李鸿章),请将保定淮军公所岁?金生息余款中,岁提400金,开一东文学堂,专教皖人在北者子弟(后来东文学堂章程议定生源“皖人以廿名为限,外省以十名为限”。

)傅相欣然乐从,已函约敝门徒曰中岛裁之者,请其来为教习。

”后来他这位日本高徒果然不辱使命,教学成绩出人意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在《与刘?云书》中说:“中岛教肄东文,苦心孤诣,实向来所未见。

本拟学生六阅月可以译书,今三阅月,而诸生能译东文者已十余人。

”他的西文学堂也办得初有起色。

他在《与方伦叔书》中说:“此间劝诱诸生出城,从英国人名‘贝格耨’者讲习英文,共得十七人,小儿与焉。

此十七人者,月各出二金为束?。

贝君与仆相好,情愿代教,且不问束?有无。

每日以点钟教授,而诸生归后,仍在书院大楼聚而同习,以两时为限,今已月余。

”这东西两学堂办得很成功,他十分高兴。

他在致友人书中说:“保定一城,由下走开成东西两学堂,并不多费,颇以此自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先生年六十一,吏部尚书兼管学大臣张百熙聘先生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先生固辞不得,于是以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身份,于次年率团赴日本考察新学制。

对日本各种类型学校,房舍构建,课程设置,实验实习等,均详加考察,巨细无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