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桐城派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支重要派别,其散文成就及其影响深远。
桐城派的散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吸引了广大读者,并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上。
桐城派的散文追求简约而自然,语言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其句式多样,既有长句展开情节,又有短句点明主题。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使桐城派的散文不仅具有美感,更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撼。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还体现在其独特的主题上。
桐城派的散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文人雅致,而是关注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疾苦。
他们以真实的生活为素材,以人民的命运为话题,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例如,郭沫若的《祝福》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描写,表达了对人民的深深祝福,激励人们奋发向前。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不仅体现在个体作家的创作上,更在整个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以其鲜明的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开创了中国现代散文的新局面。
他们的作品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界,也影响了后来的作家,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源头之一。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也使得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得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桐城派的散文成就及其影响深远。
他们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主题使其作品在中国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桐城派的散文不仅在创作形式上创新,也在文学思想上有所突破,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命运的关注起到了重要作用。
桐城派

桐城派【名词解释】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
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因为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晋芳、周永年便戏谓姚鼐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从此学者转相传述,号桐城派,时在乾隆末年。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表序》。
表序说“(孔子)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
”方苞取之以论文。
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又书货殖传后》)所谓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又说:“法之变,盖其义有不得不然者”(《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又认为形式决定于内容。
从“义法”说出发,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着重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
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专题研究及相关文献整理

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专题研究及相关文
献整理
桐城派是清代著名文化流派,代表人物有张岱、周德清、顾炎武等。
他们在教育、交游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实践,以下是关于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的专题研究以及相关文献整理。
一、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
1.以经世致用为基本宗旨,注重实用性。
桐城派认为文化的最终目的是以实际行动改变社会,因此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2.以德育为先,讲究品行。
桐城派重视文人的品行修养,认为德行是文人立身之本,要以榜样和行为影响他人,助力社会和谐。
3.反对师法宿儒,倡导素心修身。
桐城派认为传统的儒家经典需要与现实社会相结合,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同时也不应盲目模仿旧时的教育方式,要根据时代需求进行改革。
二、桐城派重要文人交游
1.张岱、周德清、顾炎武等文人都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之间交游频繁,相互切磋文学艺术和政治思想。
2.桐城派注重与社会精英的交往,认为与人交往可以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知识,同时也可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华。
3.桐城派也注重与后辈学子的交流,倡导传承文化并不断推陈出新,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相关文献整理
1.《桐城派与江南文化》,作者:黄宏文。
2.《桐城派文化研究》,作者:宋晓义。
3.《清代文化丛书•桐城派》,作者:周柏邨。
4.《桐城派的文化精神与现实价值》,作者:兰质兴。
5.《桐城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作者:王静波。
以上是对桐城派重要文人教育、交游专题研究及相关文献整理的简要介绍。
桐城派名词解释

桐城派名词解释桐城派,又称“桐城诗派”,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诗派。
桐城派的核心人物有高启、谭嗣同和刘师培等。
桐城派的产生和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文学的新篇章的开启。
桐城派的名字来源于诗人高启的故乡桐城,他们通过诗作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情厚谊。
桐城派诗人重视古典文学的传统,注重对古典诗句的研究和领悟,同时兼顾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表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
桐城派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桐城派强调取材广泛。
他们善于通过繁杂的生活琐事和社会现象来表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他们的诗作中既有关于家乡、自然山水的描写,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其次,桐城派注重修辞技巧。
他们针对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诗意的语言来增强诗作的感染力。
他们在古典诗词的传统上进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第三,桐城派追求意境的表达。
他们在作品中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情景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
他们以清新素雅、自然质朴的方式来展现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第四,桐城派注重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他们善于运用韵律和音韵的变化,使诗作具有动听的声韵之美。
他们注重节奏的把握,使诗句的排比、对仗和重复更具有韵律感。
最后,桐城派对古典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虽然受到古典文学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僵化地沿袭古典的诗歌形式和题材,而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与时俱进地打破了传统束缚,创造出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新诗。
他们在写作中既有自身的特色,又注重与传统的连续性和创新性。
总的来说,桐城派的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兼顾了古典诗词的传统和现实生活的体验,通过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以细腻、深入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开创了中国近代诗歌的新局面,对于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名词解释桐城派

名词解释桐城派桐城派又名安庆派,因其世居桐城而得名。
是清代前中期散文流派,属桐城文派,因多以“桐城”冠名集子,故名。
其创始人为方苞、刘大櫆、姚鼐,集中有名作家方苞、刘大櫆、姚鼐等。
有“中国散文八大家”之称。
晚清散文中最有影响的散文流派之一。
桐城派是对桐城文派的简称。
桐城派主张为文应讲求声律,“义法”,并以义理、考据、词章合为创作宗旨。
重视文章的“义法”,认为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缺一不可,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结合起来。
其理论基础是程朱理学,但又与姚鼐、刘大櫆、曾国藩等人的学说相近。
因此桐城派又被称为“姚刘曾方”。
桐城派虽然是地域性很强的文学流派,但由于它成员之间的学术观点比较一致,所以又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方苞,字灵皋,安徽桐城人。
生于公元1707年(康熙四十一年),卒于1742年(乾隆六年)享年69岁。
先后担任过编修、御史等职。
在礼部尚书任内,还专程到北京,向皇帝上了一篇《天变论》,提出了“畏天命”,“慎刑法”等改革意见。
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新兴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
在散文创作上,方苞受桐城派的直接影响,他反对明清小品空虚无物的文风,主张“雅洁”、“有法度”的散文。
他提倡“义理”和“考据”,反对“辞章之学”。
他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气势充沛,语言质朴自然,都继承发展了桐城派古文传统。
方苞散文的特点: 1.能够把握题材的社会价值,选择有现实意义的事件入手; 2.善于描写景物,使笔下的山川草木、亭台楼阁皆有情态;3.叙述议论,抒情写景,两者配合适宜,互相渗透,形成完美的艺术整体。
方苞的著作有《周官集注》、《左传集解》、《春秋集解》、《孟子注》、《论文偶记》、《古文约选》、《诗集》、《尺牍》、《书集》、《左氏释》、《庄子释》、《离骚经解》、《史记评》及杂剧8种共38卷外加未刻定稿10余万宇;另纂录历次乡试正、副榜文字若干则附刊末尾(《试院冰渊录序例略存·跋韩柳诸集>条载各省优贡举业详晰甚备矣!)或亦足供采掇云尔!”(《赠孙雨林侍郎序>)(摘引)汪辉祖( 1736-1802)清代散文家,字才甫,号瞿庵,别号恕斋,晚年自号茶山老农,江苏常熟人。
桐城派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桐城派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桐城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散文流派,其创始人是清代文学家方苞。
该派的特点是注重义理,强调修辞,语言典雅,章法严谨。
桐城派的文章主张学习史记、左传等史书,强调文言文的正统性,重视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桐城派的文章特点是气势磅礴,语言流畅,说服力强,常常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让读者读后倍感倍感清新、明了。
桐城派的文章广泛适用于科举考试、学术交流等领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流派之一。
拓展:
桐城派是清代最为著名的散文流派之一,其作品多为弘扬儒家思想、宣传道德规范的产物。
该派别的代表人物有方苞、刘大櫆、姚鼐等,他们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很高的声誉。
桐城派代表人及其作品

桐城派代表人及其作品桐城派代表人简介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他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
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
”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1、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
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1)曾国藩诫子书2)桂湖五首·遂刘华阳国3)桂湖五首·矮桂枝钩袖4)忆弟二首·忽忆他时襄水上5)送吴荣楷之官浙江三首·读书三十年6)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域中哀怨广场开7)贺新郎··题钱楞仙同年玉堂归娶图二首·艳福如斯也!记年华8)桂湖五首·十里荷花海9)寄郭筠仙浙江四首·碣石造这起阵云10)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山县寒儒守一经2、姚鼐(nài)(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
桐城派及其代表人物简介

桐城派及其代表人物简介桐城派简介: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
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桐城派以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均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
他们提倡古文,强调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所谓“义法”,即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他们还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
在语言上追求“雅洁”,并以阳刚阴柔辨析文章风格。
桐城派所写的主要是应用文学,尤以碑志、传状为最多,此外还有一些议论文以及记事小品和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成就以后者为高。
他们的文章大都文理清顺,简洁明了,语言通畅。
有些作品还具有一定的战斗性。
当然,也有一些作品内容比较贫薄,生动性不够。
桐城派文风是由程朱的理学思想、韩欧的文章法度和八股时文的巨大影响三种因素相互交融而形成的。
桐城派其他成员还有鲁絜非、吴嘉宾、欧阳兆熊、梅曾亮、管同、姚莹、方东树、曾国藩、吴汝纶、黎庶昌、林纾等。
主要代表人物:“桐城四祖”:1、方苞方苞(1668~1749)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派创始人。
32岁参加江南乡试中举,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第四,因母病,未参加殿试。
五十年,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两年,后经李光地营救免死,编入汉军旗籍管制,以白衣平民入南书房,后移养蒙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
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
雍正元年(1723)赦还原藉。
九年,授左右允,次年迁待讲学士,十一年,迁内阁学士、礼部待郎,充《一统志》总裁。
乾隆元年(1736)充《三礼义疏》副总裁,七年,因病辞归,赐翰林院待讲衔。
治经以宋儒为宗,尤致力于《春秋》、《三礼》。
论文提倡“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城派
【名词解释】
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均系清代安徽桐城人(今桐城文化圈包括桐城市、枞阳县和安庆市宜秀区等部分地区),故名。
桐城文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其作家多、播布地域广、绵延时间久,文学史所罕见。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
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
“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建立,是从方苞开始的。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和“义法”理论,适应了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故得以常盛不衰。
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清代散文流派。
创始人方苞,继承发展者虽众,但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刘大櫆和姚鼐。
因为方、刘、姚都是安徽桐城人,程晋芳、周永年便戏谓姚鼐说:“昔有方侍郎,今有刘先生,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乎?”(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从此学者转相传述,号桐城派,时在乾隆末年。
桐城派的文论,以“义法”为中心,逐步丰富发展,成为一个体系。
“义法”一词,始见于《史记·十二诸侯表序》。
表序说“(孔子)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
”方苞取之以论文。
他说:“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
”(《又书货殖传后》)所谓言有物,指文章的内容;言有序,指文章的形式。
他的义经法纬之说,是要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
又说:“法之变,盖其义有不得不然者”(《书五代史安重诲传后》),又认为形式决定于内容。
从“义法”说出发,他主张古文当以“雅洁”为尚,反对俚俗和繁芜。
刘大櫆着重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进一步探求散文的艺术性,并提出了“因声求气”说。
他说:“作文本以明义理,适世用。
而明义理,适世用,必有待于文人之能事。
”所谓“能事”,主要是指文章的“神气”、“音节”问题。
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论文偶记》)
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他一方面针对当时“言义理之过者,其辞芜杂俚近,如语录而不文;为考证之过者,至繁碎缴绕,而语不可了当”的弊病,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以能兼者为贵”(《惜抱轩文集·述庵文钞序》);另一方面,又发展“神气”说,他说:“凡文之体类十三,而所以为文者八,曰神、理、气、味、格、律、声、色。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
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古文辞类纂序》)他把众多不同的文章风格,归纳为“阳刚”、“阴柔”两大类,实际上他们多数人的创作,是偏于“阴柔”之美的,所以又以为“文之雄伟而劲直者,必贵于温深而徐婉”(《海愚诗钞序》)。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
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
主要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姚鼐四人之外,还有方氏门人雷□、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櫆门人钱伯□、王灼、吴定、程晋芳等,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
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
道光咸丰年间,曾国藩鼓吹中兴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诸老,气清体洁”,“雄奇瑰玮之境尚少”,欲兼以“汉赋之气运之”(吴汝纶《与姚仲实》),承其源而稍异其流,别称“湘乡派”。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
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方
苞《书柳文后》)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流传尤广。
【代表人物】
桐城派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方东树,吴汝纶,马其昶。
【代表作品】
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刘大櫆《西山》、《游三游洞记》【影响作用】
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
主要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姚莹四人之外,还有方氏门人雷□、沈彤、王又朴、沈庭芳、王兆符、陈大受、李学裕,刘大櫆门人钱伯□、王灼、吴定、程晋芳等,姚鼐门人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
追随梅曾亮的还有朱琦、龙启瑞、陈学受、吴嘉宾、邓显鹤、孙鼎臣、鲁一同、邵懿辰等。
道光咸丰年间,曾国藩鼓吹中兴桐城派,但又以“桐城诸老,气清体洁”,“雄奇瑰玮之境尚少”,欲兼以“汉赋之气运之”(吴汝纶《与姚仲实》),承其源而稍异其流,别称“湘乡派”。
桐城派的“载道”思想,适应清朝统治者提倡程朱理学的需要;“义法”理论,也能为“制举之文”所利用,故得以长盛不衰。
他们在矫正明末清初“辞繁而芜,句佻且稚”(方苞《书柳文后》)的文风,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流传尤广。
200余年前的桐城文派不能一概否定,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说“不能以其末流之堕落,归咎于作始”。
桐城文学,便转折到了现当代历史阶段。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是对桐城的赞誉,同样当代桐城文学仍然生机蓬勃,尤其以潘承祥先生创立的中国桐城赋派为代表。
桐城赋派的作家群,站在桐城丰厚的文化积累上,透过文化地域政治这些表层的东西,以桐城赋的新形式,创造了桐城文化的又一个活跃蓬勃的时期。
桐城辞赋文学是人学,桐城辞赋作品应该能够反映一个时代深处真实的东西,引起人们对生活、社会、时代、以及生命的思考。
当代桐城辞赋文学,以社会百科全书的规模记录社会变迁和历史沧桑,具有永久的价值。
学者王泽生选集,系统化地总结了桐城辞赋作家的创作实践;潘承祥大师的作品最为经典。
当代桐城辞赋文学,原汁原味。
既反对形式上拟古倾向,又主张生活创造,对唐宋清以来古文运动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桐城文学史上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