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201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配套课件:必修1 专题7 第2讲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原因:吸取“文革”的教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是中国政府在新时期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 1982年宪法修改草案的《序言》中明确规定要把我 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主要措施及方法: 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促进决 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 根本政治制度。 ②加强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 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 开、政务公开;逐步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解析】B。十年“文革”的发生,是民主与法制 建设不完善的结果,因此,要避免这一悲剧重演, 就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1—2】“文革”时期,“民主”的主要方式是“大 字报”、“大鸣”、“大放”、“大辩论”、“大 串连”,以下关于“文革”时期“民主”的判断, 正确的是( )
A.它歪曲了民主的含义
B.它符合民主的程序性原则 C.它是直接民主的体现 D.它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益探索
③坚持和加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82年,确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的方针。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④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历史意义: ①新时期,中国政府对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保 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②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了国家决策的民主化与科 学化。 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 一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 路。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2013年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课件(江苏专用) 专题三第6讲( 2013高考)

结。③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进步。
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 其历史性转折
1.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
(1)正确的探索:1956年9月中共八大
主要 召开,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______ 矛盾 __________的变化,是探索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的一个良好开端。
【轻巧识记】
我国建国后民主法制
建设“一、二、三” (1)一个壮举:举行开国大典,建立 了新中国。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中国人民代表大会。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分别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3)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中
(2)内容 解放思想 ①思想上: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 实事求是 __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②政治 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口号,把全党和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来。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2)政策 ①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中华人民共和 ②1954年通过的《________________ 国宪法 ____________》,正式确认民族区域 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①1995年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 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 一个中国 话,指出:坚持____________原则, 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 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沈阳二中
哈艳
教材分析 说课结构 学情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教
材
分
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课程标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承上启下
比较 第六单元 比较 第一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 中国古代的 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用史实说明中国近代以来从专制到民主 从人治到法治的艰辛历程,并对比西方政 治探究其如此艰辛的原因。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23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曲折 伟 大 转 折 发展 文革 首要环节 建设
教学特色: 教学特色: 问题探究与教师引导相结合 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结合 课本知识与课堂体验相结合
教
学
过
程
1、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1)设疑导入 (2)研析重点 (3)突破难点 (4)课堂总结 (5)课堂练习 3、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研析重点
课前学案预习 重点: 重点: 课堂互动体验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重点一: 文化大革命” 重点一:“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解决策略: 解决策略: 第一步:播放视频资料《非常岁月》,使同学们 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形成直观形象的认识。学生总 结归纳,教师补充完善。 第二步:探究一 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案例一: 案例一: “张晖遭遇交通钓 鱼执法以行政诉讼求得清白” 鱼执法以行政诉讼求得清白” 案例二: 何鹏案” 案例二:“何鹏案”与“许霆 许霆 案”
教
学
过
程
1、课前学生自主学习 2、课堂师生互动探究 (1)设疑导入 (2)研析重点 (3)突破难点 (4)课堂总结 (5)课堂练习 3、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高中历史浙江学业水平考试必考条目(完整版)

必修第一册(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②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①秦的统一②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①汉代“刺史”的设置②唐朝三省六部制③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④元朝行省制度⑤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①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②清朝军机处③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1.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①鸦片战争的背景②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③《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①黄海海战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3.伟大的抗日战争①卢沟桥事变②南京大屠杀、日军的细菌战和毒气战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 辛亥革命①中国同盟会的成立②武昌起义的爆发③中华民国的建立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①五四运动②中国共产党“一大”③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④国民革命⑤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⑥红军长征及其意义⑦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胜利⑧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④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及其意义2.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①“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政治制度的破坏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3.“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①“一国两制”的构想②香港和澳门的回归③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②中国代表团参加1954年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万隆会议③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2.外交关系的突破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中日邦交正常化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①新时期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②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1.卓尔不群的雅典①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②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③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表现④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2.罗马人的法律①罗马法的主要内容②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价值(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①光荣革命②《权利法案》③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④责任内阁制2.美国1787年宪法①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②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②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美苏争锋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新兴力量的崛起①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②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多极化趋势的加强①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②“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其具体表现③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④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和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⑤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必修第二册(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①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②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③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④灌溉工具的演变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①古代中国的丝织业②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③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市”在历代的发展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②“海禁”政策及其影响(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②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③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④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①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时间和主要表现②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②中共八大的召开③“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②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3.①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②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①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②近代以来中国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②近代以来中国通信工具的发展(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1.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②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方式及其影响3. “蒸汽”的力量①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②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③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4. 走向整体的世界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③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1. “自由放任”的美国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2. 罗斯福新政①罗斯福新政的目的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③罗斯福新政的特点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①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与特点②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③日本政府主导型经济的主要内容、特征及其成就(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2.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①欧元的诞生②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标志和影响③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和发展3.经济全球化的世界①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②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③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必修第三册(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①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②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2.汉代儒学①罢黜百家,倡导儒学②太学的创建3.宋明理学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①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②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代表作③王夫之的主要思想主张(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①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②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③火药的发明和使用④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2.中国的古代艺术①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②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③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①《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②“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③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④元杂剧著名作家关汉卿⑤明清四大长篇小说(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顺乎世界之潮流”①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②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及其影响2.新文化运动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①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②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作用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①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②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②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①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②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2.神权下的自我①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三杰”②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③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3.专制下的启蒙①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②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政治主张4.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①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1.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①牛顿和经典力学②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八)第二次世界大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社会根源和主要影响②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经过③比较德、日两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2.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①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埃塞俄比亚军民抗意斗争、西班牙内战②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形成3.走向世界大战①英、法、美绥靖政策及其主要表现、影响和历史教训②《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后果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过程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②波兰、法国迅速溃败的原因③敦刻尔克撤退、不列颠之战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①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②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及其意义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莫斯科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及其意义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①瓜岛战役、意大利投降、库而斯克会战、诺曼底战役及期影响②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及其主要内容③德国、日本的投降8.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①德、日法西斯犯下的主要暴行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六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件 (共28张PPT)

目前我国有哪几个民主党派?
全
称
简 称 成立时间 成立地点
中国致公党
致公党
中国农工民主党 农工党
中国民主同盟
民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
中国民主促进会
民进
九三学社
九三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台盟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民革
25.10 30.8 41.10 45.12 45.12 46.5 47.11 48.1
美国旧金山
【过程】 发展:职能演变
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 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成 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 士参政、议政的舞台。它的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 监督。
中国人民政治 协商会议会徽
【过程】 发展到新阶段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 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 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 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 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宁夏回族 自治区195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
我国的五个 省级自治区
广西壮族 自治区 1958
【探究活动】 (1)
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间的区别
社会制度 实施群体 主要作用 享有权力
民族区域自治
社会主义制度 少数民族聚居 各民族共同繁荣 无高度自治权
特别行政区
资本主义制度 港澳台同胞 祖国的和平统一 享有高度自治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阶级本质 人民民主专政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多 党合作制
【2013高考第一轮复习】整合知识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第1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新中国诞生1、背景:(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3)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作了理论准备。
(4)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作了组织上的准备。
(3)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内容: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即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确定了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
意义:为建立新中国作了理论准备。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召开(1949年9月,北平)。
内容:确定了国名、国旗、国徽、国歌;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为施政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中国诞生)3、意义:(1)国内:结束了三座大山压迫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人民民主政权),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国际: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增强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一届人大(1954年,北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到1952年,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与顺利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
195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成立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
2、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集中制;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3、意义: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全新阶段(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从法律上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
《随堂优化训练》2012年高中历史 第六单元 第22课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 岳麓版必修1 新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 年广东湛江二中期末)下列推论盛行于“文革”时 ) 期,这个推论( 大前提: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小前提:17 年来,资本主义正在各个领域全面复辟 结论:所以,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A.大、小前提正确,结论错误 B.大前提正确,小前提与结论错误 C.小前提正确,大前提与结论错误 D.大、小前提与结论都是错误的 解析:三大改造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 解决,不存在所谓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大小前提错了,得出 的结论自然就错了。 答案:D
2.(2011 届广东惠阳高级中学期末)下列哪两部法律规范了 ) 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 A.《选举法》和《刑法》 B.《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 C.《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 D. 1982 年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答案:C 3.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宪法为核心的百年中国宪政之 路终显曙光。把“依法治国”写进我国宪法是在( A.1954 年 B.1979 年 C.1982 年 ) D.1999 年
3.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依据宪法的规定,进一步加强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加强和 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坚持和加强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 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各民 族的共同发展。 4.与此同时,国家还大力开展了普法教育,提高了公民的 法律意识。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其 主要措施有( ) ②平反各 ④进行法
①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种冤假错案 ③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
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题9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题9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思维引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何影响?【素养点拨】1.时空观念。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民主政治经历了建立、发展、曲折的历程。
2.历史解释。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成为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和纲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了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
3.史料实证。
运用文献史料及其他史学研究材料,实证改革开放前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成就及影响。
4.家国情怀。
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成就中,认识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一、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
2.筹备: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讨论筹建新的国家政权事宜。
3.成立: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意义:(1)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2)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3)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基石。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①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②作用: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作了准备。
(2)职能转变: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主要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新阶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
内容标准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治的践踏,说明民主法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化大革命”中中国民主和法制被严重破坏和践踏的史实;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
了解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
过程与方法
主要采取讲授法,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文化大革命”给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造成的巨大破坏,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治建设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无论什么党派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所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权威和人民权利的合理实现。
同时,通过学习,感受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其历史进程,加深对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的学习,从正反两方面科学认识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难点:“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破坏。
讲授新课
(一)良好的开端——中共八大(1956)
1.背景
(1)1956年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苏关系破裂,中国自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2.内容
(1)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任务:发展社会生产力);
(2)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严重挫折——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原因
(1)毛泽东错误的估计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2)根本:党内左倾错误越来越严重
2.导火线:1956年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3.严重破坏了民主法治
4.教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三)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背景
(1)文革结束,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在徘徊中前进
(2)邓小平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2.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4)重大决策:改革开放
3.意义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他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新成就
1.平反冤假错案
2.改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3.逐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4.1999年“依法治国”正式写进宪法,进入法制化社会新时期
5.实行基层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