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菌BX1吸附剂的成本控制

合集下载

青霉菌对活性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

青霉菌对活性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

[] 6 慎义勇 , 张轶男 , 刘祖发 , 等.葡萄糖对油制气废水生物 降解影响 的初步研究[ ] J .中山大学 学报 : 自然科学 版 ,0 5 4 ( ) 1 20 ,4 6 :1 4
料厂提供 , 所含染料分别为活性 墨绿和活性红 。废水 分别呈 墨绿色和鲜 红色 , 质参数见表 1 水 。
表 1 染料母液废水水质参数
12 方 法 .
是利用高效脱色微 生物治理环境污染 , 不仅成 本低 , 且可以减 少二次污染 , 因此被认为是染料脱 色和降解最经 济有效 的方 法 。笔者采用青霉菌对 2种活性染料废水进行吸附脱色研
[ . M] 4版.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0 24 8— 6 . 2 0 :5 4 2
( 上接 第 34 页) 1
J0 Y 2的生长和苯酚降解效果达到最佳。
参 考文献 : [] 1陈
[] 2李
明, 张
维, 徐玉泉 , . 酸钙不动杆 菌 P E 2 苯酚 等 醋 H A一 对
江苏农业科学
高爱舫 , 张
21 0 2年第 4 O卷第 5期
一 35一 l
宇, 徐文 国.青霉菌对活性染料废水 的脱色效果[ ] J .江苏农业科学,0 2,0 5 :1 2 1 4 ( )3 5—36 1
青霉菌对 活性染料废水 的脱 色效果
高爱舫 ,张 宇 , 文 国 徐
(. 1 石家庄经济学院/ 河北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河北石家庄 0 0 3 501
作者简介 : 高爱舫( 98 ) 女 , 17 一 , 河北滦南人 , 士 , 博 副教授 , 从事水处
理 技 术 研 究 。T l( 3 1 8 28 6 , e:0 1 )7 0 3 2 E—m :h2 0 @1 6 cm。 mll x0 6 2 .o l

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

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霉菌毒素是霉菌的代谢次生物。

目前,已知污染饲料的霉菌毒素约有100多种,主要为青霉菌属、曲霉菌属和镰刀菌属所产的多种霉菌毒素。

饲料和饲料原料霉变并由此造成的霉菌毒素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了巨大危害。

尽管人们采取了各种防霉措施,但由于饲料作物在田间、储藏、加工等诸多环节均可受到霉菌感染,防霉工作很难完全有效,饲料受霉菌毒素污染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造成的畜禽死亡、生产力下降、繁殖机能障碍等畜禽霉菌毒素中毒事件屡有发生。

同时,霉菌毒素还可在畜禽产品中残留,为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对霉变饲料,寻求一种经济有效并适合在大规模饲料生产中应用的脱毒措施十分必要。

1霉菌毒素吸附剂的种类1.1 常用的霉菌毒素吸附剂霉菌毒素吸附剂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水合硅铝酸钙钠、沸石、活性炭以及某些黏土。

但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均存在一定缺陷,主要是:吸附功能单一,不能同时吸附饲料中存在的多种不同类型的霉菌毒素;添加量大,占用过大配方空问;在吸附霉菌毒素的同时,会与饲料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结合,干扰营养物质的利用;可能含有二恶英和其他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污染饲料。

1.2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酵母细胞壁提取物酵母源生物技术和碳水化合物化学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解决霉菌毒素问题提供了新方法。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存在于酵母细胞外壁的功能型碳水化合物可结合多种霉菌毒素。

人们进一步发现,酵母细胞能通过吸收毒物和病原菌到细胞壁上来改善动物健康。

根据这一研究,酵母细胞壁提取物成为新型霉菌毒素吸附剂研究的重点,被认为是具有很大开发价值的天然绿色添加剂。

2酵母细胞壁提取物的制备和结构酵母细胞壁提取物是以酿酒酵母为原料,经过细胞破壁、酶解、分离提纯和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的一类真菌提取物,成品通常为浅灰色至深灰色的粉状物。

研究证实,酵母细胞壁分为3层:外层为甘露寡糖和蛋白质结合物,中间层为B一(1,3)、B一(1,6)葡聚糖,内层为几丁质。

预处理青霉菌(Penicilium sp.)吸附活性艳红的研究

预处理青霉菌(Penicilium sp.)吸附活性艳红的研究
因索 对 生 物 吸 附 的影 响 , 对 吸 附 机理 进 行 了 探 讨 。 结 果 表 明 , 选 并 在 取的预处理方法巾, 酸处 理 的菌 体 吸 附 效 果要 优 于碱 和盐 处 理 、在 染
料 质 量 浓 度 为 5 3 / , 硝 酸 处 理 的 菌 体 吸 附 效 果最 好 , 原 菌 01 T时 经 " ・ 1 g 比
1 材 料 与 方 法
I 1 仪 器 与设 备 .
上要 仪 和 没 备 仃 : 2 型 分 光 光度 汁(L 第 三 分 析 仪 71 海 器 r ) H Q—C 温 空 气 浴 振 荡 器 ( 尔 滨 『 联 电 子 技 术 一 、Z 哈 何东
斗 发 有 公司 ) 2 0) 照 恒 温 箱 ( 州 曰华 电 器 有 限公 司 ) F 、5 I光 常 、
过 程 中 的 金 属 离 子 和 D1 分 析 表 刚 , 体 吸 附 了 大 鞋 的 H 同 时 有 值 菌 ,
液体 培 养 基 :葡 萄 糖 1 g ( H )s) 5 g M S 4 7 2 5 , N 42【 , g0 ・H 0 | 0 5g K 2 O g 蒸 馏 水 l 0 L 该 培 养 基 丰要 用 来 培 养 . , H P 41 , 0m 0 菌 体
查 氏 固体 培 养 基 :Na ( , S 5g 琼 脂 1 N) 2g Mg O 0. , 3 5~2 , 0g
K 和 Mg 2 放 。刘 体 进 行 红外 光 谱分 析 表 【 , 处 理 的 菌 体 在 酰 释 1 预 J 】
胺 l、 胺 I和 酰胺 I 吸 附 峰 处 明 比 原 菌 体 增 强 , 明 菌 体 主 要 吸 酰 I I J 表
WQ 一4 0} 里 叶 变 换 红 外 光 游 仪 ( 京 第 光 学 仪 器 厂 ) F 1 博 北 二 、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吸附处理研究进展

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吸附处理研究进展

“环境化学”结课论文(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水环境中抗生素的吸附处理研究进展院系名称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生姓名杨明月周亮学号 *************2013070200041指导老师杨绍贵摘要近年来,抗生素被大量应用在临床及畜禽和水产养殖,用于疾病的预防治疗及有机体的生长促进。

但抗生素机体吸收差,水溶性强,常以活性形式(母体或代谢产物)随人和畜禽排泄、水产养殖及制药废水排放持续进入环境,最终残留于土壤和水体。

抗生素在环境中的持久性残留和蓄积可导致微生物菌群耐药等诸多生态毒性,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目前,在国内外各类水体中经常能检出ng/L--ųg/L污染级别的抗生素残留。

抗生素由于其特殊的抑菌或灭菌性能,可生化性极差,传统的水和废水处理技术一般无法对其有效去除。

为控制其污染,有效的抗生素去除方法日益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目前关于水中抗生素去除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级氧化法、吸附法、膜分离技术及组合工艺等。

其中基于自由基氧化的高级氧化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工艺一般选用03、H202,结合光照,或组合金属及半导体光催化剂来实现,但该方法不仅成本高,条件苛刻,且在降解抗生素的过程中很难实现矿化,降解产生的中间代谢物常表现出比母体抗生素更强的生态毒性,应用受到限制。

而吸附法,作为一种非破坏手段,常表现出低成本、易操作、污染物脱除率高且无高毒性代谢物风险等优点,成为环境污染物治理技术中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而如何设计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的吸附剂成为吸附处理水环境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关键。

开展新型高效经济吸附剂的研究,将对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生素吸附活性炭污染治理类石墨烯1.1引文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剧,其中水污染问题已成为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999年Daughton等提出药品及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毒性问题,这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新型污染物逐渐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霉菌Dh-B1菌丝球吸附铅离子的研究

霉菌Dh-B1菌丝球吸附铅离子的研究

p2 b 的影 响 . 结果表 明,H为 5 吸 附时 间 2 n p 2 量浓度 10mg L, p , 0 mi, b 质 0 / 菌丝球 投加 量2g L /
( 质 量 ) 吸 附 效 果 最好 , 时温 度 为 3 干 时 此 0℃ , 附 量 可 达 3 .6mgg 通 过 红 外 光 谱 分 析 对 吸 附 吸 9 9 / .
第 3期
刘桂萍 , : 等 霉菌 DhB 菌丝球 吸附铅 离子的研究 —1
29 1
铅溶 液 由上述 贮备 液稀 释而 成
1 2 实 验方 法 .
2 2 温度 对 P 吸 附的 影响 . b
按 照 12 2的 实 验 方 法 , 变 温 度 , 察 其 .. 改 考
对 p 2 附的影 响 , 果 见 图 2 从 图 2可 以 看 b 吸 结 . 出 , 察 范 围 内的温 度 对 去 除率 是 有 一 定 影 响 . 考
第2 2卷
20 . 089
第 3期









V 12 No 3 o.2 .
S p. 00 e 2 8
J OUR L O H NYA NS TUT H NA F S E NG I TI E OF C EMI A E HNOL  ̄ Y C LT C C
文章编号 : 10 0 4—4 3 (0 8 0 —0 1 6 9 2 0 )3 28—0 4
固液 分离 难 或 工艺 复 杂 、 理成 本 高 等 问题 , 处 本 实 验利 用霉 菌液体 培 养生成 的 、 有一 定机 械强 具
收 稿 日期 : 20 0 7—1 0一O 9
基 金 项 目 : 沈 阳 市科 学 技术 计 划 项 目 (0 1 3 ~1 18 2 6 )

解决霉菌毒素吸附的可行方法

解决霉菌毒素吸附的可行方法

解决霉菌毒素吸附的可行方法梅里登动物保健公司的Matt Pearce、Inga Shahin博士和 Daniel Palcu报告开发了一种新的霉菌毒素吸附剂,此霉菌毒素可将霉菌毒素吸附到非常稳定的中性复合物上但不吸收养分,同时能使生产致病霉菌毒素的真菌有机体失活或将之消灭。

前言随着上世纪后50年散装和集装箱海运费的增长,现代食品和饲料分配系统开始成为一个全球实体。

这对消费者的选择和利用率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但由此产生的食源性毒素也存在消极后果,这些毒素随着运输和储藏的延长以及在粮食生长和收获期间出现。

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于1961年至1963年首次由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建立。

食品法典委员会的目的是产生食品标准以及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建议,并保护消费者健康。

食品法典委员会采用广泛的业内和科学认证组织的审慎科学建议建立的风险管理工具来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

鼓励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将国家饲料法规等同于国际公认的标准。

食品法典包含有助于降低真菌次生代谢产物霉菌毒素的风险的建议和饲料管理技术。

然而,假设饲料及其前体物经过一段时间间隔、大气湿度和温度进行储藏和运输,不可能完全从动物和人类食品链中去除这种霉菌毒素。

现代饲料分配网络需要涵盖商业方法以保证饲料含有最小量对动物健康和生产有害的霉菌毒素。

本文报告了有关新的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开发,该吸附剂能将霉菌毒素吸附到非常稳定的中性化合物上但不吸收养分,同时使生产致病霉菌毒素的真菌有机体失活或将之消灭,霉菌毒素在动物产品上引起的问题0产品:气候条件(温度、湿度)粮食种类昆虫表现作物密度肥料等收获:作物成熟度水分含量农业污染储藏:水分昆虫控制保存等分配:运输条件加工等霉菌毒素是一个由某一真菌,尤其是黑曲霉、镰刀菌、青霉菌、麦角菌和链格孢属产生的多家族毒素。

食品中的霉菌毒素可导致人和动物产生巨大问题。

消费霉菌毒素污染的日粮会导致急性或长期慢性病,进而导致畸形、癌症或免疫抑制作用。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

霉菌毒素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
张学勤;李富强
【期刊名称】《中国家禽》
【年(卷),期】2007()24
【摘要】1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历史演进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霉菌毒素对畜禽产业的危害,注重黄曲霉毒素,也包括其它霉菌毒素.经过20多年时间,尝试了多种去毒的方法,包括发酵法脱毒法、微生物失活霉菌毒素法、物理脱毒法、热失活法、放射性去毒法、氨化灭活法、吸附脱毒法等.最后总结为对饲料原料中已经存在的霉菌毒素处理的方法为:无机物理吸附去毒法是最经济、最有效、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方法.……
【总页数】2页(P47-48)
【关键词】霉菌毒素吸附剂;黏土类;霉卫宝;HSCAS
【作者】张学勤;李富强
【作者单位】辉瑞苏州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3
【相关文献】
1.猪胃肠道食糜中黄曲霉毒素 B1和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在霉菌毒素吸附剂吸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J], 安亚南;王丹阳;丁立人;杨新岗;邓亚军;刘强
2.母猪饲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利用、选择及注意问题 [J], 曹丽波
3.猪场选择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几项指标 [J], 宫长富
4.猪场中霉菌毒素吸附剂—迪霉克选择及临床应用 [J], 赵永珠;李洪宇;李德喜;吕连君;夏吉鹏
5.铝硅酸盐类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选择性吸附机制及其应用 [J], 齐德生; 于炎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毒素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不同毒素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研究

朱金林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摘要:毒素吸附剂越来越被广泛地用于动物养殖中,市场上该类产品品种繁杂,吸附效果存在差异。

目前评价吸附产品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最可行的方法是体外吸附方法。

本试验主要研究含酵母细胞壁、硅铝酸盐等不同吸附原料的吸附剂对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的吸附效果,并模拟动物胃肠道环境,分别在pH3.0和pH6.5条件下开展吸附率的试验对比。

试验结果显示:在pH3.0条件下,不同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存在较大差异,酵母细胞壁对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的吸附效果明显优于无机硅铝酸盐;酵母细胞壁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率为83%,而硅铝酸盐对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率较低,为26%。

在pH6.5条件下,在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体外吸附性能方面,酵母细胞壁同样优于硅铝酸盐原料。

综合吸附剂对3种霉菌毒素的吸附效果可知,可立吸产品对霉菌毒素的吸附性能明显好于单一吸附剂原料,也好于市场收集吸附剂产品。

关键词:吸附剂霉菌毒素吸附率体外吸附一、前言霉菌毒素的污染问题已成为种植业、动物养殖业、饲料工业、国家部门关注的热点。

随着酶联免疫法测定霉菌毒素方法的建立,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原料很容易被检测出。

低浓度的污染原料可以用于畜禽饲料中,而高浓度污染的饲料原料以及粮食加工副产物对养殖动物的健康存在着巨大危害,必须经过加工或改性处理才能饲喂动物。

若酵母细胞壁、硅铝酸盐类如蒙脱石等作为吸附剂的有效性被证实,那么高浓度污染的饲料原料就可以被安全用于动物养殖中。

毒素吸附剂的主要作用是它能安全、有效的添加到饲料中。

不同毒素吸附剂在吸附霉菌毒素的效果上有很大差异。

有报道显示:部分霉菌毒素吸附剂虽然具有体外吸附功效,但同时对营养物质也有吸附作用,因而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尽管体外吸附法并不能完全反映产品对霉菌毒素的吸附功效,但由于毒素吸附剂在动物体内的吸附效果受许多因素限制,导致体内吸附评价无法开展。

因此,目前最有效的评价毒素吸附剂产品的方法是体外吸附评价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霉菌BX1吸附剂的成本控制摘要:通过对青霉菌BX1吸附剂制备方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的培养基组成对青霉菌生长的影响,找出了合理的菌体培养方式,提高了青霉菌的转化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改善了菌体的成球状态,实现了青霉菌BX1吸附剂的成本控制。关键词:青霉菌BX1;培养方式;成本控制Study on the Cost Control of Penicillium BX1 AbsorbentAbstrac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of Penicillium BX1 absorben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ure medium compositions on Penicillium growth had been discussed; and reasonable thallus training methods was discovered, the cost control of Penicillium BX1 absorbent had been realized by raising Penicillium's conversion rate, reducing the cost of production and improving balling status of thallus.Key words: Penicillium BX1; training methods; cost control真菌用于染料脱色具有广谱性,对处理成分复杂的染料废水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2]。目前很多理论和实践已证明真菌可以有效脱除染料废水的色度[2-10]。但是,利用微生物吸附剂大规模处理染料废水在实际应用中还不普遍,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真菌一般不能以染料作为惟一的碳源和能源正常生长,需要在废水中补充碳源或能源,这无形中增加了处理成本;二是真菌生物吸附技术还未成熟。目前孢子接种成球在小型反应器中已获得成功,但实际应用中大量获得孢子用于接种还相当困难,反应器中的菌丝接种成球技术是微生物吸附剂处理染料废水工业化的关键问题。因此,从微生物吸附剂制备的角度,探讨成本控制的有关问题,即利用菌体的生长过程,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即增加促进生长因子、采用不同的补料方式和改变碳源,提高青霉菌的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菌体的成球状态,以期为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菌株BX1号菌,从受污土壤中筛选,经鉴定为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 Currie & Thom)。1.1.2 基本培养基KH2PO4 1.0 g;(NH4)2SO4 1.0 g;MgSO4·7H2O 0.5 g;葡萄糖10.0g;去离子水1 000 mL;pH 5.5±0.1。1.1.3 化学药品和替代碳源乙醇、甲醇、丙酮,均为分析纯。黑曲霉,取自湖南某柠檬酸发酵副产物;马铃薯粉,马铃薯切片烘干研细过筛;甘薯粉,甘薯切片烘干研细过筛;玉米粉,市售;苹果粉,苹果切碎烘干碾细过筛。1.2 方法1.2.1 促进生长因子试验在原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的乙醇、甲醇和丙酮(同时保留无促进生长因子的对照组),将孢子接种培养的菌丝球收获、漂洗、研碎,制成浊度为550~600度的菌丝悬液,再以4%的接种量接种于含50 mL上述培养基的150 mL锥形瓶中,摇床培养(30 ℃,120 r/min)4 d后,离心收集菌体并用去离子水洗涤6次,置于烘箱中,在50 ℃下烘至恒重,用电子天平测菌体干重。1.2.2 分批补料试验采用原培养基配方,暂不加入葡萄糖。每份培养基取40 mL,则各需葡萄糖400 mg,按3种方式投加:在培养前一次性投加;分3次投加,即培养前加入200 mg,随后每隔24 h投加100 mg,直至48 h全部加完;分4次投加,即培养前加入100 mg,随后每隔24 h投加100 mg,直至72 h全部加完。菌体接种、培养、收获、称重各步骤同上。1.2.3 替代碳源试验采用原培养基配方,不加葡萄糖,改用替代碳源。根据前期研究,确定投加量为每50 mL培养基投加1 g替代碳源。菌体接种、培养、收获、称重各步骤同上。2 结果与分析2.1 促进生长因子对青霉菌BX1培养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乙醇、甲醇、丙酮等常见易得的有机物,尝试寻找对青霉菌生长有促进作用的物质,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乙醇对青霉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青霉菌干重是空白对照组的2倍多,菌体产率大大提高。在菌球形态方面,若菌球太大,营养物质与氧气的限制可能会导致菌球内部死亡或者内部变成厌氧菌,使得产量降低,且菌球表面积下降,吸附量降低;若菌球太小,则含水量减少,菌丝缠绕紧密,造成传质阻力增加,同样影响处理效率。因此,控制菌球形态及球径大小是工业应用的前提。通过试验可知,经乙醇辅助生长的青霉菌长势旺盛,菌球大小均匀,球径适中,表面光滑。表明乙醇在促进青霉菌生长的同时,还有利于其成球。甲醇与丙酮对青霉菌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有些有机物会抑制青霉菌的生成,减少其产量;有些有机物则可以促进它的生长。2.2 分批补料对青霉菌BX1培养的影响考查了葡萄糖3种不同的投加方式(一次性投加、分3次和4次投加)对菌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葡萄糖的不同投加方式对菌体的生长繁殖有影响。将400 mg葡萄糖分3次和4次投加,菌体产量与一次性投加所得的235.5 mg相比,分别增加了约5%和30%。这是由于一次性投加将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一次性加入培养基,营养物质过剩,微生物不能有效吸收利用,造成底物的浪费;分批添加则有利于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提高菌体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许多酶的合成受到代谢分解物的阻遏作用,快速被利用的碳源能阻遏酶的合成,而分批补料培养的技术优点是能够防止该现象的出现。向培养液中分批加入葡萄糖,足以阻止碳源浓度达不到分解物阻遏作用阈[11]。可见,适当地改变投加方式,可使青霉菌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更为彻底,从而达到促进菌体生长,提高转化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2.3 替代碳源对青霉菌BX1培养的影响微生物利用碳源物质具有选择性,糖类是微生物容易利用的良好碳源。在没有糖类物质存在时,微生物也可以吸收利用淀粉类物质作为碳源。在以前的试验中,以葡萄糖为碳源,青霉菌的生长情况很好。但是在废水的大规模工业化处理中,以葡萄糖作为惟一碳源用量较大,价格很高,增加了处理成本。尝试利用廉价的黑曲霉、马铃薯粉、甘薯粉、玉米粉、苹果粉等物质代替葡萄糖作为碳源进行试验,得到的菌体产量如表3。从表3可以看出,用马铃薯粉和玉米粉作为替代碳源,菌体生长状况良好,其中青霉菌利用玉米粉的能力更强,成球也很均匀。上述粉末颗粒的加入,在提供碳源的同时,也成为菌体成球的晶核,对青霉菌的颗粒化产生影响。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真菌成球的机理还未能完全揭示,这一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12]。一般认为,在孢子接种条件下,孢子在生长过程中相互聚集,形成晶核,在外界水力条件的促使下,不断生长出的菌丝缠绕孢子形成菌丝球。而研究中采用菌丝接种,菌体生长过程中未产生孢子,因此马铃薯和玉米颗粒无形中起到了晶核的作用,试验中3种碳源的成球形态如表4。3 结论利用菌体生长过程中的一些特点,通过改变培养基的成分,即增加促进生长因子、采用不同的补料方式和改变碳源,找到了合理的菌体培养方式,实现了青霉菌BX1吸附剂的成本控制。促进生长因子试验中,在培养基中添加少量有机溶剂乙醇,虽含量仅占培养基的1%,但可成功地促进青霉菌的生长,提高产量,效果明显;分批补料试验中,发现等量碳源在不同的补料方式下效果迥异,寻求合适的补料方式,可以相对地降低青霉菌的制备成本;替代碳源试验中,利用一些廉价易得的淀粉类物质,如马铃薯粉、玉米粉等,不仅能使青霉菌的产量提高,而且成球状况也比较理想,尤其玉米粉是一种很好的替代碳源。参考文献:[1] 李蒙英,孟祥勋. 真菌对染料废水脱色降解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10):19-22.[2] FU Y Z, VIRARAGHA V AN T. Fungal decolorization of dye wastewater:a review[J]. Biores Technol,2001,79(3):251-262.[3] PALMA C,MOREIRA M T,MIELGO I,et al. Use of a fungal bioreactor as a pretreatment or post-treatment step for continuous decolorization of dyes[J]. Wat Sci Tech,1999,40(8):131-136.[4] YANG J B, VOLESKY B. Biosorption of uranium on Sargassum biomass [J]. Wat Res,1999,33(15):3357-3363.[5] SUGIMORI D,BANZAWA R,KUROZUMI M, et al. Removal of disperse dyes by the fungus Cunninghamella polymorpha[J].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1999, 87(2):252-254.[6] 张书军,杨敏,辛宝平,等, 应用青霉菌BX1 活体吸附水中活性艳蓝KN-R[J].环境科学,2004,25(1):87-90.[7] MAHONY T O,GUIBAL E,TOBIN J M. Reactive dye biosorption by Rhizopus arrhizus biomass [J].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2002,31(4):456-463.[8] WANG Y X, YU J. Adsorption and degreadation of Synthetic dyes on the mycelium of Trametes versicolor[J]. Wat Sci Tech,1998,38(4-5):233-238.[9] RAGHUKUMAR C, D′SOUZA T M, THORN R G, et al. Lignin-modifying enzymes of Flavodon flavus, a bosidiomycete isolated from a coastal marine environment [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65(5):2103-2111.[10] ZHENG Z X, LEVIN R E, PINKHAM J L, et al. Decolorization of polymeric dyes by a novel Penicillium isolate[J]. Process Biochem, 1999,34(1):31-37.[11] 张林生,蒋岚岚. 染料废水的脱色方法[J]. 化工环保,2000,20(1):14-18.[12] 刘效梅,辛宝平,李玮,等. 开放系统中4株丝状真菌的成球生长及其对染料的吸附脱色[J].环境科学,2005,26(4):143-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