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创作

合集下载

行书指导—浅谈行书的章法

行书指导—浅谈行书的章法

行书指导—浅谈行书的章法我们在学习书法略有小成之后,都试图创作令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

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每位书法爱好者共同的愿望。

我们在书法创作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章法问题。

如果我们对章法缺乏了解或认识,那么我们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形式都将是作业,而非作品。

清代有位书法家何绍基,晚年定居东浙,当地有位姓沈的书者,有人让何对沈作一评价。

何绍基说:“沈只知一字耳。

”言下之意就是说沈不懂章法,写出来的东西不会法度。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和掌握章法的重要性。

今天就章法问题的谈点体会.一、概念。

章法即“布局”,也称为“布白”。

具体地说,就是字之点画,字与字、行与行按一定的书法艺术规律和法则合理分布、巧妙安排的方法。

简而言之,就是点画之间,字行之间的黑白分布。

清·刘照载《艺概》中说:“书之章法有大小。

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此说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

”我的理解是字之点画的结构安排一般称为小章法,整体字行的谋篇布局称为大章法。

我们在观看书法作品时,首先欣赏的是作品的整体分间布白,而后才会细细品尝字法的美、章法的美。

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说:“黄小仲说书,以章法为主,在牝牡相得,不计点画工拙”。

这就是说,书法的艺术性最终还是通过“章法”体现出来的。

所以明·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盖所谓行间茂密是也。

余见米痴小楷,作《西雅园集图记》是纨扇、其直如弦,此非有他道,乃平日留意章法耳。

”书法作品的章法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内在因素,即笔法、字法、款识。

分间布白等;二是外在形式,即整体的幅式形制及装璜等。

内在美体现书法艺术的本质,含丰富的艺术内涵。

如气韵、情势、风骨、神采、意境、结构、节奏、笔致、疏密、收放、需实、避让等。

外在美,则主要体现在各类幅式、形制之形式感及整体谋篇布局、装璜等。

故内外在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形成书法章法的基本条件。

浅谈硬笔书法创作中的同字变化

浅谈硬笔书法创作中的同字变化

浅谈硬笔书法创作中的同字变化[摘要]我们在硬笔书法创作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一幅作品中出现几个相同的字,如何写好这几个字,变还是不变?怎样变?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为此本人作了一些探索,研究了同字变化:一是用笔——运用工具方法的变化;二是笔势——字在上、左(右)面字的影响下而生的姿态变化;三是结体变化——通过点画的不同组合而产生奇趣。

[关键词]硬笔创作同字变化变化,是艺术的生命。

王羲之说:“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

”孙过庭也有类似的要求:“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在以现代文为主要书写内容的硬笔书法中,相同字、相同部首、相同点画(如连续几个捺脚)的反复出现是常事。

如何妥善安排呢?以下,谨就相同字的变化,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首先是用笔——运用工具方法的变化。

硬笔所书线条,绝非如部分人所说的变化小,难表现。

事实上,它除了在粗细幅度上难与毛笔抗衡外,从微观的角度看,完全可以表现出毛笔那样的诸多变化,如方圆、藏露、粗细、收放、虚实、疾徐、曲直等。

因而毛笔书法的一切用笔方法,我们还是可以借鉴的。

1、起笔,特指下笔瞬间的细微动作。

起笔,又称发笔、落笔、下笔等。

米芾有“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之说。

《习字诀》也云:“若求古人笔法,须于下笔处求之。

”古人于此极为重视,把下笔处看成是书家功力所在,探求书法真谛的突破口。

起笔时,从笔锋的出入上看或者藏锋或者露锋(藏锋动作很小,几乎是感觉上的),或者轻或者重,相同点画便有不同姿态,相同字也就产生了细微变化。

如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开”字,请特别注意每竖的变化(见图一)。

从形态上看,有方笔、圆笔、尖起、曲起之别;起笔的角度不同,也自成不同的面目。

如“者”字,特别注意其短横和长撇(见图二)。

但不管是哪种起笔法,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

即:(1)作为开端或具有承上启后的关系;(2)追求变化,八面落笔。

2、收笔,特指点画结束处的动作。

古人所写的点、横、竖,几乎都有收笔。

浅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浅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明代 帝王也大多喜欢书法 , 尤其 者主要 从魏晋 时期 书法 艺术发展 的概况 、 原 因和在 这一特殊 时期 形成的 切 相 关 。 魏 大盛时期 , 晋 时 期 , 九 推 崇 王 羲 之 、 王 献 之 的 书 法 艺 术 风 格 。 祝 王羲之 书法艺术的特 点及其 对后世 的影响等方面诠释王羲之的书法 艺术
善 的书法艺术 。
2 . 魏 晋 时 期 书 法 艺 术 发 展 的 原 因
[ 9 ] ( 清) 包 世 臣. 广 艺 舟 双楫 . 李宗玮, 解析 . 北
等书法 家虽然 重视“ 二王” , 却又 能从 中走 京 图书馆 出版社, 2 0 0 4 . 出来 。至盛唐 时期 书法艺术有 了很大 的发
二、 王 羲之 书法 艺术 的特 点
其 书法 笔意取 法于 书法 艺术风格 的又 一次肯 定。 由此 , 系统 王羲 之 的书 法作 品汲取 前人 书 法精 康 有为极 力提倡 北碑 , 二 王” , 其倡导碑 学所著 的《 广 艺舟 双楫》 地 了解王羲之 的书法艺术及其对后世 书法 华 , 独 创 一家 , 其 书风 端秀 清 新 , “ 飘 若 浮 “ 在 当时影响很大。 的 影 响就 十分 必 要 。 云, 矫若惊 龙” , 具 体 而 言 有 如 下 三 方 面 特
孙过庭 在《 书谱 》 的开篇说道 : “ 夫 自古 度 , 这 造成 了士 族大 家左右 朝政 的门 阀制
清代 书家虽然极为重视对 晋唐 书法书
之善 书者 , 汉魏有钟张之 绝, 晋末称 二王 之 度 盛行 。朝廷 权力 的弱化 和分散 , 但是其 书法规范严谨 , 最终 导致 反 而使 体 的研 习,
出版 社 , 2 0 0 3 .
。这 个说法不局 限于他 的草书 , 他 可能需要很长 时间。及 至东晋 时期 以王 羲 丈夫 气” 的真书、 行 书也具有妍丽 的特 点。其 三 , 王 社 之、 王献之 为代 表 的书法家终 于 弥补 了钟 繇“尚 留 隶 意 ” 之不足 , 创 造 了“ 今体 书 羲之 的书法具有 中和之 美。 中和美是 中国 古代美 学的最高理想 , 是 中国文化的核心。 法” 。 “ 今体 书法 ” 将 隶书 、 楷 书、 行书、 草书 归位定 性 , 被后 世书家认可 , 中国书法从 此 时期 的书法具有 承前 启后 、 继 往开来 的特 沿着这条 道路流传 于今 。 因此可 以说魏 晋 世 的影 响 隋唐 时期是 中 国书 法最 为 繁 盛 的 时 殊 意义 。魏晋书法是 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 期 , 楷书、 草 书、 隶书 、 行 书百花 齐放 , 又以 的里程碑 , 是 中国书法 的本源 , 是在 汉末 书 楷 书 体现 出“ 尚法” 的精 神 。唐初 即掀起

浅谈书法格式

浅谈书法格式

条幅常见的格式有两种:
①写成两行或三行的。两行的格式。左右两行均靠纸的左右两边写, 中间留出较多空白。注意上下字的联系节奏,以及两行间的彼此呼应。 落款通常写在第二行的末尾,位置应略高于第一行末一个字。款字可写 一行或两行。三行的格式,需注意三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穿插映带及节 奏变化。落款可在末行下端,底端略高于一、二两行正文的位置;也可 另行写款,款字应短于正文,上下不宜与正文平行。 ②居中写一行(少字数)的。书写内容一般为格言、警句或一句诗 词等。字数较少,写时要注意字的开合及节奏变化,以求生动。落款可 分单款、双款。单款一般写在左侧中间的位置。款字内容包括书写时间、 作者的名号,也可只写作者名或号。印章盖在款字下方,一般以两方为 宜,印与印之间要适当拉开距离。落双款,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侧中间偏 上的部分,一般写创作作品的时间,若是赠送作品,则需写明被赠者的 名或号,称谓及雅正、惠存,清赏等字样。
斗 方
中国书画的一种式样。呈正方形。通常用 四尺宣纸对裁两份,二尺高二尺宽,也可把四 尺宣纸裁为八份,称为“小品斗方”,或“斗 方小品”。 斗方是竖行书写的正方形的作品。书写内容一 般是四行至六行。因为行列多,篇章布局时应 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的大小、开合、呼应及节奏 变化等。在创作时,要注意正文与落款的主次 关系,款字一般小于正文,要自然生动。落款 可写在末行正文的下方,布局时应留出余地。 款的底端一般不以正文平齐,以避免形式的死 板。也可在正文后面另占一行或两行,上下均 不能与正文平齐。印章要小于款字,需离开一 字以上位置。
四、书法作品落款时间的农历传统雅称摘要 ⒈一月:孟春、初春、上春、端月、初阳、 端春、孟陬、春阳、首阳肇春; ⒉二月:仲春、仲阳、仲钟; ⒊三月;季春、暮春、契月、花月、晚春、 嘉月、蚕月; ⒋四月:孟夏、初夏、首夏、维夏、槐夏、 余月、清和月; ⒌五月;仲夏、超夏、榴月、蒲月; ⒍六月:季夏、晚夏、杪夏、暑月、荷月、、 极暑、且月;

浅谈书法

浅谈书法

第四周国旗下讲话语文科组:何银英浅谈书法各位领导、老师、同学:大家早上好!这个学期我们响应学校号召,在教导处正确方针指导下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练字活动。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文化核心中的核心!”练就一手好字,说大一点,是传承中国书法艺术,弘扬社会文化;说小一点是为了提升自己。

都说物似人形,字如其人。

可见写好字的重要性了。

今天我在这里跟大家浅谈如何练字。

一、读帖。

就是临帖前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

平时没有时间或不便于临帖,可以多读帖。

二、临帖。

通过读帖容易掌握字帖的笔意,但对把握字的结构位置不足,临帖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学习书法,临的次数越多、临的范围越广,基础就越牢固。

临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

读书谓三到:眼到、手到、心到;写字当然也不例外。

三、在写字时要注意:(一)要有正确的执笔方法。

要写一手好字的前提是要有正确的握笔方法,这是练字之前必须要学会的。

正确的握笔姿势是:右手执笔,拇指、食指捏住笔杆的中下部,距离笔尖3厘米左右的位置,拇指和食指基本形成圆形,中指指甲盖内侧托住笔杆,六棱铅笔,手指握一个面空一个面,其他两个手指自然弯曲并拢,起到支撑手掌的作用,五个手指的指关节略弯曲,掌心虚圆,笔杆略往虎口倾斜,捏笔不易太使劲儿,手背与本子上的竖线平行;运笔时食指、中指、小指要协调统一。

(二)良好的学习方法。

第一,基本笔画练习;主要学习正楷的笔画。

第二,独体字练习;主要是通过把每个字、每个笔画的位置、比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给出准确的定位,运用自如,因为这些字是组成其他字的基石。

第三,字体结构特点分析;在所学的独体字的基础之上,分析总结出字的结构特点,以及做左右偏旁的时候、做字头和字底的时候等,在字的不同位置时的变化,总结出其规律,教给我们举一反三,运用自如。

(三)养成练字的习惯。

练字要坚持不懈。

傅山书法艺术浅谈

傅山书法艺术浅谈

傅山书法艺术浅谈1.傅山及其时代背景明末清初之际,位于山西腹地的太原府阳曲县,出了一位博学多才、重气节、有思想、有抱负的著名人物。

他就是傅山。

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自幼聪敏,博闻强记。

在他年仅15岁时参加童子试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他的幼年像普通的读书人一样,在苦读中度过,然而动荡的局势打破了这种生活。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北京,五月南逃,十月清兵占领太原,立即下令剃发,当时傅山带母逃入寿阳山中。

拜寿阳县五峰的还阳子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士,道号“真山”。

顺治六年(1649年)大同总兵姜瓖见吕梁山中广大地区起义军不断发展壮大,也起议反清,傅青主的两个同窗王如金、薛宗周是汾阳人,也参加了起义军,在晋祠与清兵交战数日,被杀,傅青主撰著名的《汾二子传》文纪念。

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曾接受南的任命而入狱,并著有《甲申守岁》诗二首。

傅山的母亲说:“道人儿自然当有今日事,即死亦分,不必救也。

”后来他的朋友们出奇计,救出了他。

出狱后又去南方云游。

归来后隐居太原府崛围寺。

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意,号公它、公之它。

傅青主终生拒绝为满清政府效力,终老山林。

1.傅山书法艺术风格1.晚明对奇的热情晚明时的中国,文人士子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已经不同,商品经济急剧发展、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初探、市场的扩张,以及大众价值观、情感观的更新促成了多元的文化环境,虽然大明王朝的崩溃已经无法避免,整个社会都处在动荡不定的状态中,但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出现了一股热情澎湃的艺术思潮,书法艺术顺应这股思潮慢慢从以实用为主观赏为辅的层次脉络逐渐上升到了一个以欣赏为主体的纯艺术层次,“好奇尚异”成为晚明文人士子所追求的现象,傅山也不例外。

谈到傅青主“尚奇”,就不得不提起其约作于1652年的《啬庐妙翰》一作,此作内容非常繁杂,由篆、隶、真、行、草以及傅青主自创体混合而成。

白谦慎在《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世界》中谈到:“在书写的选择上,傅山并没有按照书体的历史演变顺序来安排,而是随心所欲地书写,任意而随心,当然这幅手卷的繁杂不仅仅体现在他使用了五种不同的书体,还在于字体之间的界限常被打乱,使我们无法界定某些字的字体归属。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

书法艺术浅谈赏析论文试谈书法艺术的文化内涵书法,又称“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找寻和探究书法艺术的文化和内在涵义。

首先让我们一起了解了解书法中所蕴含的丰厚文化。

中国书法“起于用笔,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8] 。

其产生一方面由于特殊的表现对象-—汉字;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独特的书写工具-—毛笔。

但是,作为一种“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9 ],书法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必然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条件、典章制度、精神生活发生联系。

中华文化是中国书法得以形成的深层原因,是中国书法发展的营养土壤和生存环境,更是中国书法最深层的表现对象。

而在文化中最稳定的就是文化思想,所以,钟明善先生就认为:“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

”[8 ] 作为中国书法艺术重要基础的笔法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可以这样理解。

从应用文字的书写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世界各民族中,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是独特的。

从它的书写对象———汉字的产生,到书法艺术技法的积累,从书法风格的变迁,到民族思维方式的寄托,无不是处在中华文化的影响之下,无不是以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现实存在,体现着中华文化的艺术精神。

再来我们就说说其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书法中体现书法其自身文化内涵的数量很多,且大部分是语录式的,采取诗话的体例,把古代的材料加以整理,根据材料,个人认为书法学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种。

一喻物性。

最早的书法内涵,用自然之美来说明书法的美,用比喻为主要的论述方式。

这种书法内涵包括对人、书体、笔画等的比喻。

如对人,描写王羲之的有:“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对书体,“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

”对笔画,卫夫人在《笔阵图》中形容点画的词语有:“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点,如高峰坠石”等等。

浅谈书法艺术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

浅谈书法艺术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

浅谈书法艺术创作中的再现与表现作者:邓艳英来源:《艺术评鉴》2021年第07期摘要:本研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再现与表现的定义,再现与表现在多种艺术中的体现,主要阐述了书法的相关知识以及书法创作中再现与表现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最后阐述了书法创作中如何实现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从而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艺文兼备的书法佳作。

关键词:书法再现表现共性个性艺文兼备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7-0035-0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不仅提出了“现实主义”,而且对艺术创作中如何处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以及人物塑造的个性和共性、人物和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做了阐述。

作品在表现事物的本质和属性时相应的也表现了人的本质和属性,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

艺术作品要结合再现才能反映社会劳动生活、富有真情实感,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提炼加工升华才能准确表达出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只有再现与表现相结合,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推动时代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因为劳动创造了美,我们是社会的人,艺术作品是对社会劳动生活的反映;艺术高于生活,是因为艺术创作者是有情感、有思想的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对艺术作品进行加工再创造,赋予艺术作品内涵及灵魂;艺术品如果只是再现,即是“纯粹的现实主义”;艺术品如果纯粹只是表现,即是“纯粹的表现主义”,即徒无法打动人心。

书法艺术创作应根据作品内容、要表达的精神内涵,对作品字体及作品形式进行有侧重的调整,从而達到共性与个性并存、艺与文兼备、再现与表现相结合。

艺术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②。

一、各艺术品中的再现与表现艺术作品中的再现指对客观现实进行如实的反映;表现则指艺术家主观意识的表达,前者侧重客观性,后者侧重主观性。

任何艺术品不能单纯地归为再现,也不能单纯的归为表现,而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只是侧重有所不同,再现的基本特点是对事物形象的具体描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书法史来看,“书法艺术”经历了由书写到书法再到书法艺术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汉末魏晋时期开始,“书”开始发展为“书法”,这是书法史的一大转折。因为在这时期的书法中,有了“审美”的要求———它具备了一个完整的“美”的体系:笔墨技巧、结构章法、形式风格、神采气韵等。书法创作的自觉意识在这一时期形成,从此书法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时期的书法始终生活在实用与艺术的夹缝中,呈现的是一种实用基础上的艺术表现。直到清末“新政”的推行,科举的废除,从此书法失去了以前时代与政治联系的基础优势,同时加上西方新型书写工具的传入,毛笔逐渐退出实用领地,书法的实用性也逐渐消退。到了近代,电脑的广泛应用,使一般的书写方式都面临生存的危机,在这个时代文化背景下,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书法,必然发展为纯粹审美活动的“书法艺术”,这是书法史上的又一大转折。书法之所以能发展成一门高雅的艺术,关键就在于创作的纯粹性。那么怎样才能算是书法创作呢?下面,我就从书法创作的特点、方法和要素三个方面来作简要的分析。1书法创作的特点1.1创作的内容书法作品一般含有两类内容:一类是作者在创作时的情绪内容,一类是用来创作的文字内容。1.1.1创作的情绪内容书法创作的核心是抒情,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思想感情的载体。它为审美者提供了一个体察情感的视野。只有在情感被触动的前提下,书者才能产生极大的创作冲动和欲望,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在那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季节里,和好友修禊于南涧之滨,观鱼鸟、鉴清流,其感受是如此的美妙,心潮的涌动促使他创作欲望瞬间澎涨,心手双畅便成就了千古绝唱的《兰亭序》。据史书记载,王羲之在创作完之后又写了数本《兰亭序》,结果都不能如意。很显然,时过境迁,当思想情感已不是当时的思想情感时,纵然有再娴熟的技巧,对真正的书法创作来说都是徒劳。书法创作需要丰富、细致、强烈的真情实感。这就需要作者不断积累和净化思想情感,深入生活,感受时代气息,使所运用的审美形式与所表达的审美内容相一致,把丰富的情感活动变成创作的一个积极的内在条件。有感而发是书家历来提倡的,而为书造情则是创作的大忌。有些作者就是不以情作书,而是把书法创作当作纯粹的技法展示,认为只要有了技巧,创作便是水到渠成。因此便沉溺于各种法帖之中,不闻世事,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单调迟钝,最终只有沦为可怜的“书匠”。1.1.2创作的文字内容文字内容的选择一般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作者本人自选的,二是他人指定的。但无论来源如何,作者首先应能正确地理解其含义,然后再对文字进一步挖掘思考,使之有更高层次的思想提炼与主题确定,这时的文字语义便会转变成为书家自己的创作思想。以此思想为指导,再落实到形式、技巧的实际书写上,便会创作出独立的具有创造意识的作品。1.2创作的过程创作的过程是创作思想物质化的展开过程。其实整个创作的过程都是以要表达的主题与构思为

收稿日期:2007-10-15作者简介:贾永超(1979—),男,山西万荣人,山西省晋中学院文学院助教,南京师范大学2006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画研究。

浅谈书法创作贾永超(晋中学院文学院,山西榆次030600)

[摘要]“书法艺术”经历了由书写到书法再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书法创作的意义尤为重要。文章就从书法创作的特点、方法和准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关键词]书法创作;特点;方法;要素[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09)01-0109-03

JournalofChizhouCollege2009年2月第23卷第1期Feb.2009Vol.23No.1第23卷池州学院学报

中心,把各方面的因素调动起来,使之相互融洽、相互协调。其中包括创作构思如何转化为实际书写形式、形式与技术如何配合来展现主题、书体运用与作品形式之间有什么样的逻辑关系、笔墨技巧与制作效果之间如何衔接、应用材料的选择安排以及最终效果的完成等。各因素之间要反复实践,形成一次最合理、有效的创作过程。1.3临摹与创作的关系临摹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因此书法的学习必须从临摹入手。书法学习要从临摹字帖开始,这是个区别于其它艺术的非常特殊的现象。首先书法美不与具体的外界视觉物象产生直接的对应关系,只能通过对古典名作进行学习来达到掌握技巧的目的。其次是因为书法是抽象的,它自身有相当明确的表现程式,因此它的技巧体系也是十分专门化并且狭窄化的,一招一式,都有明确规定。这也决定了它必须以古代法帖的现成技巧为学习对象。再次,书法的律动是一个心理发展的过程。线条的活动有最灵活的发挥余地,但却又缺乏随心所欲的放任性,不通过对古代书法名作的临摹学习,便难以体验和掌握这种律动的基本性格及伸缩范围。创作具有独立创造性。这种独创性并不是在临摹基础奠定之后就迅速体现出来。初步进行创作时,往往是离开了字帖便无所适从,对临摹对象的依赖性是十分明显的,这就需要临摹者对一本字帖从摹写、对临、背临、意临几个阶段反复练习,对其作品极为熟悉,从笔画的细节到整篇的构架都能熟记于心。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尝试创作,由于书写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就需要反复进行尝试,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地提高,久而久之,发现和处理的问题愈多,全面把握创作的能力就愈强。除了技巧能力和认识增加之外,并没有多少可以使作者抒发情感的机会。而创作则是培养自身的艺术感觉能力和表现力,这时作者不可能太顾惜临摹法帖时的某些笔画的细节要求,他只能按照自身的审美经验和内心感受去调动在临摹阶段的各种技巧,去实现创作中的各种效果要求,从而接近或达到自己所追求的美学价值。2书法创作的基本方法任何一件书法作品的形成,都是选择和运用了某种方法来进行的。古代书法家流传下来的创作方法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一家有一家之法,各有不同,大到通篇布局的安排,小到点画技巧的具体要求。对于书法创作者来说,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方法又是因人而异的,常因创作者审美倾向的差异和所表达主题的不同而变化。对于创作主题的不同,作者就需要掌握和积累不同类型的创作方法,以达到个人风格的多样化。2.1精妙细腻这种创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作品的每个笔画都要表达得十分清晰、干练,即使是笔画之间的连带,也能清楚的看到作者的精心经营,同时整个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精确、美妙的意味,使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去感受这种整体的精美。如元代赵孟頫承袭了王羲之书风,这种精细的程度就更加明朗了,他临写的《兰亭序》,可谓笔笔精到,珠圆玉润。这种精妙细腻的表现是在临摹阶段所形成的,就要求创作者有很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表现力。2.2洗练简约这种创作方法要求整个创作过程趋于高度的概括和精练。主要特征是精简了线条之间的连带,甚至采取合并笔画使线条外表简单而实质更具有美的意味,能让欣赏者产生更大的自由想像的空间。从手法上来看,创作同样一件作品,运用的点、线等语言要少得多,要通过精到的用笔来增加线条的表现力。如张旭的《古诗四帖》、怀素的《自叙帖》,他们运用极其精简的笔墨,对线条、结构、造型进行了夸张和变形,使点、线的过度形成了大的跳跃和流动,同时,整体章法布局上又留下了大量的空白,使本已精简的线条更加洗练。2.3变化墨色创作中墨色层次的变化往往会给作品带来丰富的韵致。在用墨上,历来就有“墨分五彩”之说,指墨色的深浅变化,使用每一个层次的墨色进行创作,效果都是不一样的。焦墨稠浓写在纸上神采凝聚;淡墨清雅使其点画风神潇洒;新墨则神采斐然,清新宜人。如清代的刘墉、王文治就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美称,正是因为他们对墨色成功的选择适合自己所要表达的风格特点。用墨变化最主要的便是掌握水分的多少,而水的多少不只是影响色彩深浅的问题,同时还会对书写时行笔的速度、线条的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墨色变化的成功运用,会使创作收到奇特的效果。2.4选择材料这种方法主要是根据作品的主题思想来选择使用的材料,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在书法创作的材料方面主要是宣纸、绢、绫等材料的运用。各种材料由于其色彩和质地的差异,自然在效果上会有明显的不同。在白色宣纸上和在有色宣纸上创作,

110第1期气氛是不同的。如宋米芾的《蜀素帖》是书于丝织物上的,与他书于宣纸上的作品气氛明显不同。而董其昌的行草书,通常喜欢书写在熟纸上,呈现出特有的清雅之气。因此书法作品气氛的营造需要根据创作者的审美倾向、创作主题来选择适合表现作品风格的材料,这样才能为其作品增加色彩,但要注意不要把材料的选择作为目的,它只是创作作品过程中的手段之一而已。3书法创作的基本准则3.1富有生命活力的线条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语言,同样书法艺术也不例外,线条是书法艺术的语言。书法的线条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生命的升华。书法的线条源于汉字的笔画。汉字的笔画与汉字的形体是不可分割的,从历史上看,不是先有了笔画,再组合笔画产生文字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就是一个完整的形态,其中包含着笔画,经过后人的不断整理和规范,确定出几种基本笔画。汉字肇乎自然,其象形的特点决定了它将自然界的生命熔铸在高度凝缩的笔画之中,产生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二是主观生命的注入。书法家在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过程中,自觉的把它看作最能体现万物生命精神的艺术,尤其是人的生命精神,以人对生命的理解去细心经营其笔画,使书法线条的生命力更加生机勃发、神采奕奕。然而,富有生命活力的书法线条,要通过笔墨来体现,因此历来书法家和论书者都非常重视笔法和墨法。笔法是指毛笔的使用方法,用以控制线条的多种形态与效果。墨法,指用墨的方法,用以控制墨色深浅及渗化程度,无论用笔怎样高明,都需要借助墨来显示,线条的所有信息都要借助墨来体现,自然还需要借助具有特殊渗化功能的宣纸来实现。总之,富有生命活力的书法线条,能从书者头脑的意象转化为观赏者视野中的形象,都是依靠这些优良工具的完美配合来实现的。3.2追求虚实相生的结体书法的结体是指书法线条的搭配与组合。结体,本是建筑术语,与“造型”有关。书法虽不是具象的造型艺术,但也不能没有形,它要求创造出抽象的形式美来。在空白的纸面上,关键便是处理好“黑”与“白”的关系。汉字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虚实结合的产物,只是在升华为书法艺术之后,人们在这方面的追求愈发自觉了。比如,甲骨文时,其形体构造还是比较随意的,发展到金文,便呈现出某些规律性,注意了线条的虚实分布,篆书和隶书,主要在整体上追求整齐、对称、均衡等形式美。到了楷书,进一步深化到笔画内部的安排布置。至于行草书,大开大合,空间变化丰富而又强烈,结体的虚实发挥到了极至。从而大大拓展了书法造型的发展空间,增添了汉字形体的生气,突出了“生命”感。书法结体,目的是要造就有生命的美的形体,重点是围绕黑白虚实的关系进行。那么这种虚实相生的黑白关系,需要作者在创作中不断锤炼,最后达到一种自觉自然的状态。3.3形成气韵生动的章法章法,是指线条的组织与安排,又称“布局”、“布白”等,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幅书法作品的艺术要求,不仅需要把每个单字写好,而且应当把众多的字写成完整的章节。无论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以至天头地脚、题款用印,都须作一番总体设计,合理布局。内容怎样排列、怎样题款、怎样盖章,这些都是章法的内容。在书法艺术中,线条美、结体美都属于局部美,章法美则属于整体美。因此,章法在书法创作中显得更加重要。书法章法是创造意境的主要手段,书法创作不是把一个个单独的字写好,再去考虑如何布置安排整体,而是在创作过程中同时进行的。在创作中,只有通盘考虑,从整体出发,来设计局部的丰富变化,做到统一当中求变化,这样创作的作品才会自然和谐且变化莫测、美不胜收。综上所述,书法创作只有符合了书法创作的特点、方法和要素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