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缺失

传统文化的缺失
传统文化的缺失

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摘要】中国物质文明异常繁荣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却呈现出日渐凋零的趋势。经济与文化的不对称发展、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断层、教育的忽视等造成了当下中国国民文化的缺失。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我们要关注传统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弘扬和发展具有引导力的将现代和传统有机结合起来的创新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缺失;传承;创新

尤记得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那宏大的场面,佩服艺谋先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短短几个小时里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酣畅得令国人在泪花涌动的同时不住地拍手叫好。

但当我关上电视回归现实生活中时,却悲哀地发现那些传统文化于我们来说好像已经遥远得只能仰望。从前的读书人15岁前就能把四书五经烂熟于心,他们口中朗诵着“知乎者也”,其对经典的了解足以让今天的古代文学博士望而兴叹。可是一个世纪后的现在,屈指可数的人能够回答得出什么是四书五经,孩子们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构建起中国古代思想体系支柱的著作只知其名不知其详。

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校的相继开办,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汉语也正在逐渐受到人们的热捧且形式日渐高涨,不少外国人怀揣着“中国心”奔赴中国。然而,汉语走出国门就一定代表中华文化走向世

关注传统文化的缺失

关注传统文化的缺失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生存是必须的,竞争是残酷的,孩子美好的未来没有必要的、基础的知识是不行的。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担忧和焦虑,唯恐孩子学不好知识和技能,影响未来的前程。孩子除了学校的正规教育之外,还要上各种特长技能培训班。家长觉得该教的都教了,孩子该学的也学了,但是广大的家长仍然忽视了一个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可能家长会说,我们孩子学这个有必要吗?全球的文化发展中一个新的趋势是中华文化正在崛起,现在全球设置的孔子学院已经有80多所,有更多的国外人士在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明。如果现在我们仍不能珍惜我们祖上留下的宝藏,我们中华的文明精髓不能很好地代代传承,我们的子孙就活不出中国人真正的精气神。我们民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千年传承,是多少世界上其他的民族所仰慕。很多国外的人到中国来留学,来旅游,正是心中带着对中国文化的崇敬所来。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的根,不要丢了西瓜拣芝麻。很多的学生语文学的不怎么样,不会阅读文章和分析文章,不会写篇像样的作文,更有多少孩子能读懂文言文?但是这些孩子整天在学英语,英语是有用,但是你毕竟是生活在中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现在我们看到很多的青少年“哈韩”,穿着肥大的裤子,其实现在流行的这种肥大的裤子正是韩国传统的民族服饰所演化而来的。韩国人把他们的民族服饰流行到了世界,起码是流行

了中国。中国呢?喝杯好茶要比喝可乐、果汁等任何饮料都要好,中国的瓷器、丝绸等真正的好东西都卖给了外国人,国内的人是越来越少能享用到这些中国特有的东西。人们用眼前的小利而牺牲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大财富。中国的文化精华是完全地走向世界,它在国内的根生长的越来越细小,越来越脱离土壤。好在有很多的人已经警觉,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让你的孩子学点中国传统的知识吧,汉语要比英语运用的地方多,连母语都不重视学习的学生,对自己的民族历史都不熟知都不热爱的人,你能指望这样的孩子有多出色?我们培养的是中国人,不是英国人或美国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该坚持的就一定要坚持,完全的西化而没有根的人,其实就不再是中国人了。我们家长能做的是给孩子创造一些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比如去博物馆、去旅游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当然途径很多,也包括用心学好语文、历史等学科。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教育意识和用心,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才能代代传承。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

从尊奉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的极高礼赞,到高呼“打倒孔家店”乃至蔑称“孔老二”时的全盘 否定,再到如今方兴未艾的“国学热”以及饱受争议的“中华文化标志城”规划,儒家思想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和主要代表,在近现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的今天,如何评价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与局限,请谈谈你的看法。 儒学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主流地位,其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价 值远大,利弊并存。下面我从个人和家国两个个方面来谈谈我对儒学文化的理解。 从个人角度来谈,儒学文化强调“仁”,即仁义道德与修养,旨在用各种“道义”来约束人的思 想和行为,来帮助人们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儒学观念一直以来是“正人君子”的做人操守与基本底线,在 中国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濡染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人文楷模与君子之道的高素质文人。 从家国角度来说,儒学文化强调“礼”,即谦恭礼让与和睦,旨在形成一种互谦互重的社会风气,提倡以礼治国,各国君主要爱自己的子民,不要实行暴政/苛政。孔子曾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以使家国和睦,治理有道。儒家的“礼”,让古代王朝多了一丝爱民/亲 民的意味,少了一丝剥削和压迫。也让国家与国家之间形成一种互利互惠的和平关系,抑制 着硝烟的弥漫。 总的来说,儒学思想从“仁”与“礼”两个方面分别对个人和家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历史的 进程中塑造了一系列有名的儒家学子,以及仁政爱人的君王,成为中国历史篇章中的一段佳话。但是,任何事物或多或少都具有两面性,儒家学术也不例外。在儒家学派里面,女子的“三从四德”仍然是一块难以甩掉的“裹脚布”,缠绕在中国女性的双脚之上,限制着女性的人 身平等和自由发展,也使得“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扎根于民族思想。不过 我相信,儒家思想之所以在几千年之后仍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一定是有着他迷人的本色。 况且在历经这几千年的磨练之后,其章愈显,其弊愈合。儒学文化一定会在历史的章程中延 续下去,越走越远。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内容摘要: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认在我们小组看来,只有历史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采用不同的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传承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 当今时代,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满足人民精神期待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一个国家如果只注重硬实力的发展,不注重软实力的发展,国家的发展难以持久。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国家才有可能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文化软实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随着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洪流冲击受到排挤.但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化都必须

建立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上.如果说文化是整个社会的灵魂,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现代化的活水.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挖掘精华,把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时间的洪流不断地向前,国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终将有一天需要我们青年大学生去继承、去发扬。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的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过多少了解呢?对此,我们小组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比较详尽的问卷调查。 一、我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而在此次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的同学其实根本不重视这一次的问卷调查,由此也可见现在大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继承意识的淡薄。根据调查的结果我们也发现,许多同学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大体上的一种模糊的认识。这里列举的也只是一小部分: (一)被冷落的国粹—京剧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蕴藏着浓厚的文化思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我校大学生中流行音乐盛行,歌星、超女大受欢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文化也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能不能在同学们的心中站稳脚跟,他们是否有心去感受和体会国粹的魅力?京剧的发展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历史的积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的博大精深值得

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一、护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 本文选择几所医学院作为调查对象,并随机挑选360名护生参与调查,调查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7.8%。首先,问到中华传统文化对其影响程度如何时,13%的护生认为“非常深”,50%的护生认为“较深”,其余的认为“一般”。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护生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强的。其次,将近一半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前景持乐观态度,剩余的一半学生则认为很难确定或不太乐观。再者,调查发现,学生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标准的认同状况相对乐观,将近60%的学生完全可以接受,约30%的学生可以部分接受,大概10%的学生则不认同。对于处世态度来说,58%的学生认为天下兴亡和自我责任相关,其余42%的学生则认为天下兴亡和自己无关或关系不大。从对中国四大名著的阅读情况看,都看过并多次读过的竟然没有一人,看过其中一两部的只占32%,看过其中一小部分的占68%。对国粹京剧的看法,了解并熟知它的没有一人,只知道一些的占37%,不关注的占52%,不喜欢的占11%。由此可见,在传统道德方面,很多护生都认可传统主流思想;处世态度上能够体现出对集体利益进行维护,同时注重个人利益的满足和需求。从护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状况来看,调查显示,很多护生对传统文化知识了解较为片面,传统文化缺失现象比较严重。 二、加强护生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 1.有利于提升護生关爱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爱意识,而这些意识对护理工作者提高思想水平尤为可贵。关爱意识在非医疗技术层面决定了患者的实际康复状况,因此,加强护生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2.有利于培养护生的奉献精神 护生作为未来的护理工作者,要能正确理解未来的工作性质,树立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高尚信念,要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一方面要有扎实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3.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责任意识 护理工作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丝毫懈怠情绪,都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灵活有效地进行护患。 三、加强护生传统文化教育 1.医学院校自觉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开发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利弊 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摘要: 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既是人际交往,又是经济流通,同时又是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过程。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随着现代化步伐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更以其独特的行业特征在社会发展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给接待地带来全方位的深刻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复兴,另一方面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从旅游业对纳西族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分析,探讨丽江旅游开发中的文化保护问题,以期能促进丽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our is a complex human behaviour , It is a kind of communication among people, economic exchange as well as a proces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 Tourism influences people’s life widely and deeply .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ourism has been play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brought an overall influence on its destinations . On one hand ,tourism could accelerate the revival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would bring negative affect on it . This paper begin with the double sides’ influence on Naxi Nationality’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n discusses cultural protection in development of Lijiang tourism in order to develop its tourism continuably . 关键词: 旅游业,纳西族传统文化,影响 Key word: tourism,Naxi Nationality’s,traditional culture,influence 序言 近年来,丽江的旅游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在国内外产生着日益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据旅游主管部门统计2005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04.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38.59亿元。丽江已经从“被遗忘的角落”变成了具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旅游热点城市,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丽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珍爱。丽江旅游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从起步进而快速腾飞。丽江也因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而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旅游

高中坚守传统文化的作文【三篇】

高中坚守传统文化的作文【三篇】 【篇一】 中国城市化进程就如一列高速前进的火车,身为乘客的我们在车上还未能仔细观看沿途的风景我们便一啸而过。我们的文化亦是如此,那些传统优秀文化还未来得及被我们带上车,我们就迫不及待地去吸收新文化。 “爱莲堂”,“饮冰室”…… 我们将成为精神的流浪儿,无家可归。 或许这次的“端午节” 【篇二】 在人类发展的历,四条文明的长河从悠远的历史向我们奔腾而来,三道水痕渐渐淡没或干枯,只剩一汪江水还打着旋儿,涌向更远的未来。然而,我们作为这条河孕育出的子孙,是否还坚守着她名为“文化”的江水,是否还保持着我们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 每个人,都有义务,有能力传承我们的文化。民国政界名家吴国桢,于暮年在美国完成了《中国的文化》一书,虽然那时,他早已过了年少气盛的年龄,甚至身在异土,但他心在中华,还有着拯救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所以能够

着成这本简单易懂,却又不失科学性与深刻道理的名作。可见,无论年龄与地位,无论家世如何或者身在何方,只有你有一颗热爱文化的心,都能将文化传承甚至发展下去。 坚守传统文化也是意义重大的。不仅要从个体努力,也要从政府,从国家,保护这一文明的领土不再受任何玷污。韩国,是申遗大国之一。零五年,在端午节申遗中,我国落败;后来,他们提交了“风水”的申遗书;现在,他们又将 目光落在了“火炕”上。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披上了别国的外衣,成为他人的遗产。若再这样下去,我们的子孙回首, 只能看见一片冠着其他名称的历史。文化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精神的体现,是代表它千年历史的结晶。若一个民族失去了文化,人民也将无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归属。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应抱着感激的心情,去坚守我们珍贵的传统文化! 【篇三】 “韩流”、“日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迅速在中国“日饭”、“韩范” 它们“时尚”“潮流青年”的标志?还是因为在某些其拥护者的眼中,传统文化太“俗套”, 已经“过时” 不理解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然而,坚守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是一个民族不被全球化的洪流所淹没、不被文化入侵所同化的根本,也是一个人不忘根的底线。现今世界,信息通讯如此发达,人们很容易便可以对世界另一端的文化习俗了如指掌,因新鲜感而为之痴迷,甚至将其作为自己所追求的文化宗旨,而忘记自己本应代表的东西。不坚守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潮流的冲击下,便等同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属性和伟大的文化宝藏,便等同于沦为世界文化融合中一颗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棋子。试想,如果身为一个中国人却毫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说外语,着洋装,庆祝着洋节日,宣扬着他国精神,他谈何对得起自己全身流淌的炎黄血脉?不坚守,只会在文化冲击之成为一只毫无方向的没头苍蝇,到头来成为文化交流中可悲的牺牲品。只有坚守传统文化,我们才能不忘本,才能活出民族特色,让自己的文化瑰宝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

现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认识、探究及看法 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态度调查研究 前言 说到传统文化,我们脑海里第一个想到谁?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孔子。不过,孔子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每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定义都有所区别。老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多得保留了原本,春节,元宵,中秋等等等等。而年轻一代犹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观念似乎渐渐淡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正在迅速扩散。每逢洋节,商场随处可见洋气息。这就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在年轻一代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看着日渐增多的外国商品品牌占据中国市场,外国语言在人群中流行,甚至连外国的生活方式也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对象,人们不禁忧心,这样下去,中国的本土文化将被至于何地,中国的传统会不会衰落?改革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然而,如何让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一代代持续传承下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当今社会,利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生存因素,面对西方节日成为时尚的现实,众多商家争先恐后地打出节日牌,一时间,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不属于我们文化的节日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传统的端午、中秋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对这样的事实,国人纷纷呼吁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国家也不得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今年起,法定节假日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三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是明证。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1.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 在人生态度上,苏东坡豪放达观的胸怀,张衡、徐霞客那种对真理的执着热爱,孟子的 “吾善养浩然之气”,均是一种健康的精神境界。对待自然、命运上,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的“天人交相胜”,王夫之的“相天”、“造命”说,无不包含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光辉。在对待个 体生命的权利和自由上,《古诗十九首》和阮籍《咏怀诗》对人生意义的关注,《世说新语》 中对个人价值的肯定,《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都为中国传统 思想文化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缺失了传统文化的当前教育

缺失了传统文化的当前教育 摘要:任何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法宝,是本民族的凝聚力,而凝聚力来源于该民族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是注定要灭亡的。任何一厢情愿的良好愿望只能是自欺欺人。要推动本民族的发展繁荣,一定要从内因上多下苦工夫,这就要提醒教育界,必须把发扬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头等大事。这样,才能期望民族的真正复兴、繁荣和强盛。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前教育;凝聚力 四十岁上下的人大约还记得:十多年前曾流传着这样一个很有知名度的笑话。说有一个某大学的教授到某个外国有名的大学里访问时,指着中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塑像问外国人这个人是谁,引得外国人一片惊讶:中国人居然不认识自己民族的伟人!这件事在当时国内引起了一阵不小的轰动,在笔者现在看来,这种令中国人汗颜的笑谈在中国当前教育中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到了苍白的地步。 一个大学访问学者,他不了解中国古代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令世界景仰是他自己浅薄,我们倒没有必要多说什么。但也许就在那时侯起,中国教育中的危机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没有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那就是在教育中缺失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从教十多年的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亲眼看到和亲耳听到了许多让人忧心如焚的事情。现在的学生,不要说小学生,即便是高中生,有一半以上的学

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一窍不通,更不要说中国历史上具体的历史人物了。不管如何,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但对自己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的人,我们很难期望他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什么。这样的现状,也许一定有人会说笔者在耸人听闻,目前中国的教育界还没有那么糟糕,但我要说:也许情形比这还要糟糕。因为现在的中学生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来应付高考了,就像现在的大学生把全部时间都用来学习英语一样,其他的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次要的,毕竟什么事情都没有比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了。因为中学生考大学,大学生找工作都是他们当下最实际最重要的事情。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中学生和大学生来说,争取通过高考和找到一份工作是最现实的。我们不会也不应该忘记:法国政府是怎样不遗余力的从事纯洁本民族语言的工作,我们的邻邦韩国人是怎样自发的为自己民族的文化尽心尽力。而我们的现代教育理念似乎正巧与此背道而驰。现代社会似乎把选拔人才的标准定为谁把中国文化忘记得更彻底谁便更优秀,中国人似乎在比赛着谁更能说外国话谁更时髦。君不见:外国语学校遍地开花,双语教学如火如荼,各种英语补习班人满为患,各种外语速成教学财源滚滚,各级电视上各种各样的英语口语竞赛从成人向青少年甚至儿童蔓延……对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尽管已有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过,痛心疾首过,但此种单薄的声音在整个社会大潮的喧嚣中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就好象一个石子儿落在大海中一样,只起了一个涟漪,然后重新陷入

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 大家好!我方观点是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为新时代下促进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明了方向。 首先,让我们明确两个概念。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是指在当代中国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思想活跃,有一定学术功力的专家学者,站在大众平民的立场上,通过现代传播并运用现代视角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和诠释,从而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阶层对新一轮传统文化热的讨论和思考。第二,复兴是指复而兴之,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体。其次,传统文化的复兴需要现代大众的普遍关注,需要借助现代传播的引导,需要引起现代社会的广泛思考。 我方并不否认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一定弊处,但是立足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普遍缺失的客观现状,我方认为于丹,易中天现象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利大于弊。理由如下: 第一,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受众主体的大众化。于,易等文化人通过细腻感性或诙谐机智的方式,以平民立场,现代视角,贴近生活,实现经典的大众化,在学术界和大众之间架起了文化普及和传播的桥梁。 第二,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传播方式的现代化。他们通过现代媒介方式完成了传统文化对大众的对接,实现了学术化精英化的内容与大众平台之间的有效传导。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传统文化在大众中的价值通过媒介传播的方式被大家接受认可。 第三,于丹,易中天现象有利于传统文化复兴社会思考层面的深刻化。以于,易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学者的倍受关注,引发了来自社会各方面广泛的,深刻的大讨论和大思考。来自学术界的不同声音,各种媒介的激烈讨论,不仅不是对传统文化的歪曲,反而使大众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得利的是大众,促进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继承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时间:2014年11月20日-12月4日 调查人:成媛大二英语一班 前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几千年的文明结晶,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数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地积极指导意义、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并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延伸,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生认知的关系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的这次调查是有必要性和其针对性的。 这次调查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一共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网上问卷调查(仅以长安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问卷的主要调查了大学生对为什么要继承和了解传统文化的认识?传统文化的内核以及其对大学生的借鉴作用。学校平时会从哪些方面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以及自己对身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参与?另外具体还有团委组织的团日活动的主题有没有

关于发扬传统文化的,当地政府举办的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还有人们对传统文化淡漠的原因… 调查报告: ①研究思路与方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 我们先通过软件问卷星制作了我们组的调查问卷表,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电子版通过网络,qq,人人网以及贴吧向长安大学的学生广泛传发,向同学们解释说明目的,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并给予了支持。纸质版打印出来以后由组员分三天在食堂门口发放调查问卷表,填写完毕后统一录入电脑。所以我们资料收集是多渠道的,调查对象的选择也是随机的。调查大体上做到了定性,定量和质量控制。 ②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了解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与继承的现状,难点是样本的选取可能有局限性,但是我们尽量让更广泛的同学参与问卷的填写。 ③描述: 1.调查人群的人口社会学特征:样本全为当代大学生,符合目的,而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 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 积极参与。 2.历史对比:从以前的大学生同现在的对比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开阔,头脑比较灵活。从小接触的人,事都比以 往的大学生多。最主要的是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在今后很多年里引导整个中国的文化走向。

传统文化消失的研究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消失的研究报告。 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变成围观者,还有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背叛者。 诚然,我们活在一个信息碰撞文化融合的时代,领略着文化的融会贯通。我们目睹着中国的发展,我们感受着西方文化的别样风采。但是,不知从何时起,那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在我们的面前消失,而许许多多的人就这么看着,无动于衷,甚至是笑着说没关系只是些无用的老古董而已。 醉舞花朝燃灯元夕,千百首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消失在人们的回忆里。“木马流水”最后成了传说,撕纸微雕也将化作会被尘封的回忆。 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流入中国,思想的碰撞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新旧文化一次次碰撞最后那些所谓的“糟粕”被人嘲笑着丢弃在历史的泥水塘里最后被时间碾碎。国门的打开换来的不仅仅是进步,还有忘记。 我们忘记的东西越来越多,童谣里的“二十三,糖瓜粘”不如现今孩子相信的“Santa Christmas”更有吸引力,腊八粥的米香被西式快餐油炸的味道一点点地遮盖住,花朝节的满园芳馨被情人节大把的玫瑰掩埋,习惯了马克笔的手一旦接触毛笔就觉得手心打滑。 记忆力所没有的东西,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正如我们正在丢失的文化。年轻人的脑子中哪里还有这么多守旧的观念?只是不断追求着快捷与新奇的东西。线装书不如电子书来得方便,放在家里也没多大价值,不如卖了;老一辈人挂在耳房里的算盘被子孙摘下挂了绳子当做小车一样地拉,又嫌它不如电动的有意思便随手一丢;《三国》《红楼》太

过晦涩难懂,哪比得上这快餐文化的烂俗言情武侠小说?吃着快餐“享用”着快餐文化的年轻人浑然不觉间把老本忘得一干二净。 所以才有韩国把中药拿出去申遗的笑话,所以才有端午节成了邻邦传统的谬论,所以才有了历史里那些流芳百世的人不属于中华的奇谈。浸润着几千年文明的历史结晶啊,就这样成了部分人眼中陌生甚至不可理喻的东西。 人们追求着快捷,追逐着方便,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被篡改毁灭也不以为意。他们西装革履踩着锃亮的皮鞋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从北美到南非。却从来没有想过抽出一天时间来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祭奠一下磕磕绊绊从历史缝隙中好不容易保留至今的那些文化。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某种意义以及一定层次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能否长久立于世界一端的未来。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必然毁灭,当年女真灭西夏就毁尽所有宫殿庙宇,烧光载有西夏文化的书,最后哪怕是不屠城,西夏也必然灭亡。没了文化的民族,连多存活一日都是妄想。 文化不是晦涩阴沉的迷信,那只是封建残余的渣滓,那才是真正的糟粕。文化不是牵强附会的曲解,那只是佯装高尚的虚伪。文化真正的目的在于唤醒人内心的良知与美德。所以流传至今的那些传统文化大都是美的,好的,善的。是启人心智的钥匙,是有益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 一个民族不需要泡沫般一戳就破不切实际的文化,一个民族也不需要用金银玉石堆砌出来的虚假文化。这种文化名义上是文化,但本质上却是砂砾,它看上去包含着无数“哲理”,但它依旧无法重塑当代人的精神理念,无法建构人格品质。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传统文化的利弊 中国文化的本质,以孝为核心的道德体系 在西方世界有上帝作为人们心中的归宿 而在东方特别是中国仅靠家,孝的存在是维持家庭和睦和幸福的源泉 讲究个人的道德修养讲仁义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即体现竞争也体现了和谐 用当今的话说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些都是其利也 宗法制的存在不利市场经济的发展 专制主义缺乏人的自由民主难以发展 过分强调忠的思想使人与人的关系看似相亲相爱其实是主人和奴隶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弊端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精华内容,我们比较推崇和重视,例如唐诗宋词。还有一些精华内容,我们非常遗憾地丢掉了许多,例如古人强调个人修养,讲“浩然之气”和“仁义礼智信”。对精华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对糟粕部分,我们要批判和舍弃。一些糟粕早已受到批判却没有消失,像毒瘤一样仍然影响着中国社会,例如等级观念和封建迷信。还有一些弊端,国人没有认识到或没有足够重视。它们已渗透到人们灵魂的深处,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弊端是缺乏平等性。“平等”具有双重涵义。一是人际关系的平等,也就是人格上的平等;二是社会关系的平等,也就是法律(权利义务)上的平等。“平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现代世界三大价值观——民主、人权和法治——的基础。没有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性;没有个人的独立性,就没有个人权利可言。 在我国古代,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首先应承担义务,而不是享受权利。个人受到礼教和宗法、国家和家族机器的强力压制,几乎无丝毫自由可言。皇帝随意杀死臣民,父母可打骂甚至杀死孩子。至于父母棒打鸳鸯、干涉婚姻,在古人眼中那是正常现象!儒家的伦理道德严重摧残了人性。古代等级森严,百姓见了官员要磕头,官员见了皇帝要自称奴才。虽然也有人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更普遍的是“刑不上大夫”。孟子讲“浩然之气”,限于人格独立;庄子推崇“逍遥游”,限于精神自由。 西方世界比较重视个性和民主。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体系远不如中国神话的等级森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表现出对权威的不盲从。在古罗马,元老院具有重要地位,是后来议会制度的雏形。我国古代皇权至上,不可能有类似的约束机制。我国古代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美国《独立宣言》却提出“人人生而平等”。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原 因 摘要:随着全球化济的不断发展,外语学习的地得到了飞速的上升,然而,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外语的时却疏忽了对我国统文化的学习。基于此,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对当代大学生传统化缺失的现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出造成当代大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原因,并提出了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天,外语学习的重要空前提高,英语的地位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发展,我们看到的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日益熟悉。然而,另一也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在如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同时,对中国传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人贫乏的程度,这种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如何让当代大学生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要性,尽快补上丢掉一课,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用英语熟练地应用,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此,本文在分析中西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究,并提出了一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查 1.中西方文化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面的差异,各自形成了自独特的文化和语言,从总体

上看,中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个方面: 文化背的差异。西方文化基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源头则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深远,追根溯源,可以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的根源和基础。 个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价值观,强调个人自由、自发展和个人进取心。如,在英语书面语中,我永远是大写的,在个人与家庭系的认知上,西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较淡化。而中国文则强调群体意识,崇尚儒家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代文化中,自称常常用人、不才等谦词,在个人与家庭系的认知上,强家庭本位的思想。 崇尚竞争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是自然的主宰;而国文化则认为,人与自然是和共存的关系。表现在际关系上,西方人崇尚竞;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以和为贵。 思维方式差。西方人注重抽象思,而中国人重形思维;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表达思想时,要点放在句首,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习从侧面说明,阐外围的环境,最后点出中心,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宗教文化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于是就有GodhelpsthosesoNormal”>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不应该被压制的,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通过制度,如三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中国人

高中生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

高中生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三篇】 【篇一】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在十七大中说过:“ 要因素。” “洋节”的 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 不可。 【篇二】 静悄悄的新年像极了一个普通的周末。 昔日的年画、鞭炮和祭祖活动了无影踪,中国人最传统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渐被一次年夜饭、一台春晚和几条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静的新年只是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一个表现。当韩国的端午祭申遗成功,当我们内蒙古族的马头琴成为蒙古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影戏成了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当埃及和韩国在争夺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权时,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在情人节的玫瑰和圣诞节的铃声中觉醒。我们应当重新回顾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那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如此轻易的被我们遗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中华的文化有深厚的历史背景,那是几千年来的沉淀和积聚,每一次的民俗民风都有着其最独特的传说和文化背景,每一个节目都有上古的史载和存在流传的价值。西方简明快捷的文化似乎更易被接受,但中国文化的横深和纵深是不容许被遗忘和取代的。在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之下,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夏儿女都有责任深思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并流传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那是中华民族得以稳站世界民族之林的出路,那是一个以礼治国的民族得以丰富和充实的出路。 虽然那瑰宝仍以痛心的速度流失着,但我们还是看到关注的目光正移向它们。 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开幕式便是的例证,在那次盛会上,我们看到了千人击缶的恢宏场面,我们听到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古诵,我们被昆曲的悠扬感动,我们被活字印刷术的精妙而慑服。张艺谋倾尽心血向世界展示了一个 我们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出路通向光明。 【篇三】 你瞧,在每家每户的门前; ;或呼唤着友谊,有的是喜庆的标志;有的是智慧的图腾;还有的烘托着欢乐, ! 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中国人是龙的传人,龙神的形象,在史前时代,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无论是结合、结交、结缘、团结、结果,还是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都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结与吉谐音,吉有着丰富多彩的内容,福、禄、寿、喜、财、安、康等。 中国结,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情。 中国结是由一根红线盘绕而成的,不管这根线扯得再远,最后也回到了起点,这个起点就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中国结也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状况的调查问卷 您好,此次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我校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看法,借以反映当代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谢谢您的合作! 1. 您是女生or 男生? 2. 您认为自己了解传统文化吗? A.很深的了解 B.知道一点 C.不了解 D.漠不关心 3.您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吗? A.很有必要 B.有必要 C.没必要 D.无所谓 4.您平日里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有: A.课本 B.长辈讲述 C.各种媒体活动 D.各类书籍 E.其他 5.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教、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您了解么? A.知道并且可以区分三者的观点 B.了解大致思想,但不能完整陈述 C.只知其中一两家 D.不了解 6.您对下列哪些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或者了解: A.手工艺(当地民俗) B.文学艺术(戏曲、诗歌、小说、国画等) C.科学技术(天文、地理) D.古典乐器(二胡、古筝、琵琶等) E.饮食文化 F. 其他

7.对于京剧或其他某个地方剧种(如评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粤剧等),您 A.非常喜欢 B.可以去看看 C.不感兴趣 D.非常讨厌 8.对于古代经史子集,您的看法是 A.爱不释手 B.偶尔翻阅 C.敬而远之 D.深恶痛绝 9.对于中国四大名著,您 A.多次看过 B.都翻阅过 C.部分看过 D.都没看过并且不打算看 10.“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的理想,现在: A.一直是我的理想 B.我会考虑 C.别人的事情 D.已经过时 11.对仁、孝、忠等传统道德,您所受的教育: A.自小耳濡目染 B.课外书上有看过 C.难以判断 D.被教育是过时的东西 12.您选择旅游地点时,会首先考虑哪个因素? A.文化底蕴 B.自然风光 C.特色民俗 D.现代都市 13.对于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等被定为法定节日,您有什么看法?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B.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走形式 C.纯属繁文缛节,不利于社会进步 D.无所谓,不关心 14.您是否乐意参加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

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问题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8264309.html, 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缺失问题分析 作者:芶开丽 来源:《读写算》2018年第16期 摘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是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大职责,而高中生却暴露出传统文化素养缺失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分析研究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论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素养”的分析及高中生文化素养缺失表现入手,进一步分析研究该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建议,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16-0156-01 一、概念定义及培育意义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与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渗透,这个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面临着不小的挑战,高中语文教育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不仅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华继续传承,还可以提升高中生的道德修养、丰富美德教育内容,还能帮助高中生塑造健全人格,在培养学生产生“共情”情绪及提升审美、鉴别能力方面也有很大作用。 二、存在素养缺失问题的表现 就当前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来说,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教材、教学方面的客观因素,也包括学生自身的很多主观因素。 (一)课程结构限制。高中语文课程中关于对主观传统文化的教育主要通过基本课堂教育、语文课内教育、语文选修课及少量语文课活动来实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是教育部颁布过的指导纲要中特别提出的,但就对高中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来说显得杯水车薪。由于受课程结构的限制,大部分高中生只能在语文课堂中接触到教材中、考题中出现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二)教学内容单一。当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在教材中的编排存在“同质化、不深入、低重视、不合理”等问题,且相关内容在考试中所占分数不高,因而很多学校、教师、学生都认为对高中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培育意义不大。从教材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体现上来说,现行的语文课本大多通过古诗词及文言文引入来完成,而这些内容往往是语言十分凝练、意味十分深远的。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范文1 人们常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故事源远流长。”看完了以上的精美展示,相信大家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古代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正是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等,都是我们所熟知的节日。胡锦涛在十七大中说过:“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东西,我们需要坚守的是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的富有民族精神的东西,物质文化如国画、书法、碑刻,精神文化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坚守的。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一个严峻的现实是,我们很多传统节日都被冷落了,诚然,圣诞节、复活节等“洋节”的到来带给了我们新鲜活跃的西方文化,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如今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似乎对“洋节”过分偏爱从而忽视了我们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这个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工业文明转化的时代,传统节日仪式上的淡化虽难以避免,但节日若是被人们淡忘,甚至寻觅不到一息对传统节日的记忆,那将是危险的。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不尊重不善待传统文化,难免逐渐丧失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坚守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重视的课题。 每一个佳节都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在中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寓意,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里面所蕴含的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智慧的结晶。当下,只要我们记住传统节日内涵,牢记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韵味,改变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未尝不可。 当然,坚守传统文化内涵意在守住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这并不意味着墨守陈规或固步自封,而应是呼应时代、顺应发展要求、创新形式和突破。 传承传统文化作文800字范文2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化所具有的特质。但是,在当今各种“变异”文化的冲击之下,人们开始亵渎文化,把文明积淀看作炒作的工具。这怎能不令人担忧?坚守文化的本真,守护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几何时,我们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的气质和风格。微博时代的我们,早已习惯了“蓝精灵体”,习惯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话:“元芳,你怎么看?”殊不知,在我们戏谑调侃之时,传统文化在离我们渐行渐远。半文半白的“甄嬛体”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不痛不痒、无病呻吟的“琼瑶体”居然号称能“医治心灵创伤”。这时的我们,情何以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