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

2、一般均衡 3.实证经济学 4.规范经济学 5.帕累托标准

6帕累托改进7.帕累托最优状态8.帕累托最优条件9.契约曲线10.生产可能性曲线

11.效用可能性曲线12.社会福利函数 13.社会无差异曲线 14.不可能性定理

二. 选择题

1.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情况(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变换商品D.以上均不正确

2.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

A.获得了最大利润B.支出了最小成本

C.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D.以上均正确

3.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

A.不使某个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B.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4.在两个个人(甲和乙)、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达到交换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

A.对甲和乙,MRTxy=MRSxy;B.对甲和乙,MRSxy=Px/Py;

C.(MRSxv)甲=(MRSx Y)乙;D.上述所有条件。

5.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

A.MRTS LK=P L/P K,B.MRTS LK=MRSxy;

B.C.MRTxy=MRSxy;D.(MRTS LK)x=(MRTS LK)y。

6.在两个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发生在( )。

A.MRT XY=Px/P Y;B.A与B的MRS XY=Px/P Y;

C.(MRS XY)A=(MRS XY)B;D.MRTxy=(MRS XY)A=(MRS XY )B。

7.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 XY)A=(MRS XY)B;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 LK)x=(MRTS LK)Y;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S XY=MRT XY;

D.同时满足上述三条件。

8.转换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导出的? ( D )

A.消费契约曲线;B.效用可能性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D。生产契约曲线。

9.在导出效用可能性曲线的过程中,我们( )作人际效用比较。

A总是;B.不;C.有时;D.经常。

10.导出下列哪一条曲线必须作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

A.转换曲线;B.消费契约曲线;C.社会福利曲线;D.效用可能性边界。

三、判断题

1.在纯交换经济的埃奇沃思盒式图中,一般均衡状态表现为两个交易者无差异曲线的交点。2.瓦尔拉斯定律指经济中所有成员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一定等于出售它们所得到的收入。3.规范经济学试图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实证经济学试图回答“应当是什么”、“应当怎么样”的问题。

4.福利经济学本质上属于规范经济学。

5.在约束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点是帕累托有效率的。

6.在所有的市场结构中都将会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7.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福利第一定理和福利第二定理均是成立的且逻辑顺序互逆。

8.通常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两个社会目标不可兼得,呈现置换(trade off)关系。

9.帕累托最优指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其他人的状况变坏的状态。

10.交换与生产同时实现最优的帕累托条件为:MRS XY=MRT XY

四、问答题

1.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的关键区别在什么地方?

2.试评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

3.试说明福利经济学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4.什么是帕累托最优?满足帕累托最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5.为什么说交换的最优条件加生产的最优条件不等于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6.为什么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

7.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为什么向右上方凸出?

8.阿罗德不可能定理说明了什么问题?

9.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来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来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10.假定整个经济原来处于一般状态,如果现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商品X的市场供给增加,试考察:

(1)在X商品市场中,其替代品市场会有什么变化?

(2) 在生产要素市场上会有什么变化?

(3) 收入的分配会有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考察的是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研究单个产品市场,单个要素市场均衡,即考虑把这个市场从相互联系的整个市场体系中分离出来单独研究。

2、一般均衡:考察在所有市场、市场参与者都相互可联系情况下,这些市场是如何同时达到均衡的,即一般均衡,即考虑了不同市场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实证经济学:根据一定假设,分析经济体系怎样运行的 ,为什么这样运行,以及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4、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提出经济体系运行标准,以及怎样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回答“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5、帕累托标准:在两人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与B 是任意两种状态)中的一种选择标准。如果两人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或劣)于B,而没有人认为A 劣(或优)于B.则从社会观点看,亦有A 优于B,如果两人都认为A与B 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 与B 无差异 ,这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简称帕累托标准.

6、帕累托改进:利用帕累托最优标准,对资源配置状态的任意变化做出“好”与“坏”的判断,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认为存在帕累托改进。

7、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对于一种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而言,不存在任何变动,

使得至少一个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8、帕累托最优条件:讨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最优条件,生产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9、契约曲线:包括交换契约曲线和生产契约曲线,前者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后者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集合。

10、生产可能性曲线:亦称生产可能性边界,从生产契约曲线导出的所有达到帕累托最优产出的集合的轨迹。曲线任意一点表示在既定要素数量和技术条件下一个社会两种产品的最大产出组合。

11、效用可能性曲线:代表消费者所有最优效用水平组合的集合,说明了当一个消费者的效用水平给定之后,另一个消费者所可能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

12、社会福利函数:认为社会福利,既整个社会成员福利的总和是依存于一些自变量的一种函数,这些自变量包括社会所有成员购买的产品数量,提供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以及其它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社会福利函数形式的一般表达为: W=F(U1,U2,U3,……,U n)W表示社会福利,U1,U2,U3,……,U n分别表示社会上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函数,而它们又是每个人消费产品的数量和提供生产要素的函数。

13、社会无差异曲线:给定一个社会福利水平值时,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效用水平的关系。

14、不可能性定理:针对社会福利函数理论,阿罗认为是不可能成立的,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他认为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偏好次序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所有个人偏好次序合为单一的社会的偏好次序并确定最优的生产、交换、分配是不可能达到的。

二. 选择题:1.A 2.C 3.D 4.C 5.D 6.D 7.D 8. D 9.B 10.C

三. 判断题

1.错误。在纯交换经济中,一般均衡状态表现为两个交易者无差异曲线的切点。

2.正确。

3.错误。规范经济学试图回答“应当是什么”、“应当怎么样”的问题;而实证经济学试图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4.正确。5.正确。6.错误。只有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7.正确。8.正确。

9.帕累托改进指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至少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任何其他人的状况变坏的状态。

10.正确。

四、问答题

1.答: 局部均衡考察的是在外界条件不变情况下,研究单个产品市场,单个要素市场均衡,在这种研究中, 该市产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仅仅被看成是其本身价格的函数,其他商品的价格则被假定不变,而这些不变价格的高低之影响所研究商品的供求曲线的位置;所得到的结论是,该市场的需求和供给曲线共同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而一般均衡要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在一般均衡分析中,每一商品的需求和供给不仅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价格,而且取决于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 每一商品的价格都不能单独的决定,而必须和其他商品价格联合着决定。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是所有的商品都供求相等时,市场就达到了一般均衡.

2.答: 如果现行价格并不等于均衡值,如何通过价格的不断调整来确定均衡状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瓦尔拉斯假定,在市场上存在一位“拍卖人”。该拍卖人的任务是寻找并确定能使市场供求一致的均衡价格。他寻找均衡价格的方法如下:首先,他随意报出一组价格,家户和厂商根据该价格申报自己的需求和供给。如果所有市场供求均一致,则他就将该组价格固定下来,家户和厂

商就在此组价格上成交;如果供求不一致,则家户和厂商可以抽回自己的申报,而不必在错误的价格上进行交易。拍卖者则修正自己的价格,报出另一组价格。改变价格的具体做法是:当某个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就提高该市场的价格,反之,则降低其价格。这就可以保证新的价格比原先的价格更加接近于均衡价格。如果新报出的价格仍然不是均衡价格,则重复上述过程,直到找到均衡价格为止。这就是瓦尔拉斯体系中达到均衡的所谓“试探过程”。此为瓦尔拉斯的拍卖者假定。

评价:(1)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这一过程可以实现.

(2)但若信息不是完全的,而且允许参与交易的人在非均衡价格下进行交易,那就不能保证一切市场在同一时间达到均衡状态,从而也就不能保证一般均衡的实现。

3. 答:福利经济学是前面各章的简要总结和最后发展,在以前的章节中学习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这一章运用这些理论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如何达到个体利益和社会福利最大的问题,福利经济学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问题,具体说,从生经济资源有效率的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来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应有的政策措施。其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4.答: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对于一种特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而言,不存在任何变动,使得至少一个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包括交换最优条件,生产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5.答:因为交换的最优只说明消费是最有效率的,生产的最优只说明生产是最有效率的,两者的简单并列,只是说明消费和生产分开来看是各自独立的达到了最优,但并不能说明,当将交换和生产综合起来看时,也达到了最优.

6. 一般性说来,消费者总是追求效用(满足)极大化,生产者总是追求利润极大化,这样,市场的完全竞争结构必将使经济社会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也就是说完全竞争能够实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兹分别说明如下:

(1)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每种商品的价格对所有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既定不变的。而消费者为了追求效用极大化,一定会使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既然相同商品的价格对所有消费者都是等同的,那么,每一消费者购买并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替代率等于全体消费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必定相同。用数学式子来表达:令i 为第i 个消费者,i =l ,2, …m ;j ,k 是分别代表第j ,k 种商品,j ,k 是=1,2,…,n ,则对第i 个消费者来说,消费均衡时有:MRS 1jk =

k j P P ,j ,k=l ,2,…,n 。而P j ,P k 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同的, 故有 =MRS 1jk MRS 2jk =…=MRS m jk =

k j P P , j ,k=l ,2,…,n 。

(2)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一生产要素的价格对任一产品的生产者都是相同的,既定不变的。而生产者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一定会使其使用的任何一组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它们的价格比率。既然相同要素的价格对所有产品的生产者都是等同的,那么,每一生产者购买并使用的任何两种要素的数量必使其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全体生产者所面对的共同的价格比率。因此,就所有产品的生产来说,任何一组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定相同。用数学式子来表达:令j 为第j 种产品,h 、l 为第h 、l 种要素,h ,l =1,2,…,r ,则对第j 种产品的生产来说,生产均衡时有:MRTS j hl = l

h P P ,j=1,2,…,n ,而P h ,P l 对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是相同的,故有MRTS l hL =MRTS 2hl ==…=MRTS n hl =

l h P P ,

h ,l=1,2, …,r 。

(3)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即为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成本之比。每一消费者对于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其价格比率。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因此,对任何两种产品来说,其生产的边际转换率必等于任何消费者对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用数学式子来表达:由于商品j 、k 之边际率MRT jk =k j

MC MC , j ,k=1,2…,n ,同时消费均衡时有:MRS l jk

= k j

P P ,j ,k =l ,2,…,m 。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MC j =P j ,j =1,2,…,n 。故有:MRT jk =k j MC MC =k j P P = MRS 1jk MRS 2jk =…=MRS m jk , j ,k=l ,2,…,n 。

由此可见,完全竞争能够实现为达到帕累托最适度状态所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7.答:因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由生产的契约曲线推导出来的,当沿着该曲线运动时,一种产出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另一种产出的减少,即在最优产出中,两种最优产出的变化是相反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凸向右上方可通过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来说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斜率,而产品的边际转换率是递增的,具体可做图说明。

8. 答:不可能性定理针对社会福利函数理论,阿罗认为是不可能成立的,这被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他认为在已知社会所有成员的偏好次序情况下,通过一定程序把所有个人偏好次序合为单一的社会的偏好次序并确定最优的生产、交换、分配是不可能达到的。祥见教材349-351页.

9.答; 会发生乙用X 向甲交换y.

10.答:(1)替代品市场的需求会增加,导致其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替代品的价格上升;互补品市场需求会减少,导致其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互补品的价格下降。(2)生产要素市场的需求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不确定。(3)市场最终形成新的均衡。

福利经济学复习

福利经济学的主要特点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第一章 1、了解边沁、霍布斯、帕累托、罗尔斯.森等人的基本思想 边沁:功利主义是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认为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整个社会要实现绝大多数人的最大福利。 边沁认为人生的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最大幸福,增加幸福总量。幸福总量可以计算,伦理就是对幸福总量的计算。边沁把资产阶级利益说成是社会的普遍利益,把资产阶级趋利避害的伦理原则说成是所有人的功利原则,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标榜为功利主义的最高目标。 帕累托:V.帕累托的“最优状态”概念和 A.马歇尔的“消费者剩余”概念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这样一种状态,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按照这一规定,一项改变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其他的人福利不减少,这种改变就有利;如果使每个人的福利都减少了,或者一些人福利增加而另一些人福利减少,这种改变就不利。 罗尔斯:原始状态下的平等优先原理。各方将选择的原则是处在一种"词典式序列"(lexical order)中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平等自由的原则,第二个原则是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而第二个原则中的机会公正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这两个

原则的要义是平等地分配各种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任何人或团体除非以一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的方式谋利,否则就不能获得一种比他人更好的生活。所谓"公平的正义"即意味着正义原则是在一种公平的原初状态中被一致同意的,或者说,意味着社会合作条件是在公平的条件下一致同意的,所达到的是一公平的契约,所产生的也将是一公平的结果。 阿玛蒂亚-森:能力主义公平观,以满足认得需要最为公平的基础。需要如何测定,只重视需要没考虑生产能力 2、请举出两个序数度量的例子 3、如何界定理性的偏好:理性偏好(Rational Preference)可以定义为一个 偏好关系满足二元关系中的完备性和传递性,即: 完备性:对于所有的, 有x?y或者y?x,或者同时成立, 传递性:对于所有的,如果x?y且y?z,则x?z。 4、经济学家一般假设人们是自身快乐水平的最好裁判,这一假设合理吗? 5、什么情况下个人的偏好选择与其福祉(快乐)相偏离?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偏好实际是潜藏在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和倾向,它是非直观的,引起偏好的感性因素多于理性因素。偏好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也呈现出群体特征。 偏好与福祉相偏离:信息不完全、了解错误信息、错误的认知、非理性偏好6、人类发展关注哪几个指标?人类发展指数关注的指标:健康长寿,用出生时预 期寿命来衡量;教育获得,用成人识字率(2/3权重)及小学、中学、大学综合入学率(1/3权重)共同衡量;生活水平,用人均实际GDP(PPP美元)来衡量。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9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交换帕累托最优条件为( ) A.A与B的MRT XY =MRS XY B.A与B的MRS XY=Px/Py C.(MRS XY)A=(MRS XY)B D.上述所有条件 2.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 3.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 A.MRTS LK=P L/P K B.MRTS LK=MRS XY C.MRT XY=MRS XY; D.(MRTS LK)X=(MRTS LK)Y 4.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满足生产和交换帕累托最优条件的是( ) A.MRT xy=Px/Py B.A与B的MRS xy=Px/Py C.(MRS XY)A =(MRS XY)B D.MRTT xy=(MRS XY)A =(MRS XY) 5.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 XY)A =(MRS XY)B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 LK)X=(MRTS LK)Y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T XY=MRS XY; D.同时满足上述三个条件。 6. 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C.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D.以上均正确 7.导出下列哪一条曲线必须作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 A.产品转换曲线 B.消费契约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效用可能性边界 8.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分配,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的为( ) A.不使其他个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9.产品转换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导出的?( ) A.消费契约曲线 B.效用可能性曲线 C.社会福利曲线 D.生产契约曲线 10.如果竞争模型是经济的准确描述,那么( ) A.经济运行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B. 经济运行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C.资源的配置是帕累托产效的 D.以上均正确 11.不属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有() A.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 B.整个经济有n个消费者,每个消费者都是商品的需求者和要素的供给者;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内 容 提 要 本章的重点是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一般均衡的概念及其存在性问题;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一般均衡与经济效率问题。 一般均衡的概念建立在局部均衡的基础之上。所谓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指将单个市场孤立起来,只考察某个市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研究方法,即假定该市场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市场,其他市场也不影响该市场。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就是将所有的市场放在一起,同时研究所有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决定的方法。瓦尔拉斯、阿罗和德布鲁等经济学家证明了一般均衡的存在性,认为一般均衡模型应该包括4个基本条件: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每个消费者都是产品需求者和要素供给者,他们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每个厂商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产品的供给者,他们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不考虑中间产品,只考虑最终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在这4个基本条件下,一般均衡是存在的,并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只存在唯一的一组相对价格可以实现一般均衡。 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建立在3个假设前提上:1、经济由生产部门和消费部门构成,所有的生产均由生产部门完成,所有投入品均由消费者提供,没有中间产品。2、经济中有H 个居民,每个居民都是商品的需求者和要素的供给者,他在要素收入的约束下根据效用最大化原则将其所有收入用于购买各种商品,其偏好即效用函数为既定不变。3、经济中有K 个厂商,每个厂商都是要素的需求者和商品的供给者,他在生产函数的约束下生产各种商品以使其利润最大化,没有投资和中间产品,生产函数既定不变。根据假设,一般均衡模型中包含三类方程: 1、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方程(∑===H h ih i d r i Q Q 1),,2,1( )及对要素的供给方程 (∑=++==H h jh j s n r r j Q Q 1),,2,1( ) ;

社会福利经济学理论概述(16页)

第一章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 1、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稀缺性资源使用效果的评价与判断的学问,是从福利的角度对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社会评估的经济学,借以判断一种经济体系的运行时增加还是减少了福利。 2、效用 指个人需求得到满足的主观感受,或者说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程度。 ?效用具有三个特点:主观性、伦理中性、相对性。 ?分为两类:基数效用(分析工具:边际效用分析法)和序数效用(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3、社会福利 是指所有社会成员个人福利的汇总和集合。 社会福利分类: 1、帕累托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效率。 罗尔斯型社会福利:主要强调公平。 2、经济福利: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福利。 一般福利:不能用货币度量的社会福利。 第二节福利经济学的概念和特征 1、旧福利经济学(理解) 代表人物庇古,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一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庇古也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基数效用假设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的前提条件下的,其理论体系被称为旧福利经济学。 旧福利经济学: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 ①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②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旧福利经济学的争议: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2、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建立在序数效用假说和无差异曲线分析的基础上,以避免设计福利计量手段和效用的人际比较关系问题。其主要要点如下: 1、效用是人的主观感受,是不可以用基数来度量的。 2、一个人的效用和另一个人的效用是不能够进行比较的。 3、适用于所有人的基数效用的度量单位是不存在的。 4、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意味着富人的货币应该转移一些给穷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最为忌讳。

微观经济学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习题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局部均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状态 2.简单的一般均衡模型 3.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4.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5.生产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二)难点 1.社会福利函数与三种代表性的社会福利函数:平均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功利主义者的社会福利函数、罗尔斯社会福利函数 二、关键概念 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状态交换的一般均衡产品转换率罗尔斯社会福利标准不可能性定理契约曲线福利经济学社会无差异曲线 三、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A.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对于A 和B ,XY X Y MRS P P = B.对于A 和B ,XY XY MRS MRTS = C.对于A 和B ,A B XY XY MRS MRS = D.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在其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LK L K MRTS P P = B.LK XY MRTS MRS = C.X Y LK LK MRTS MRTS = D.XY LK MRT MRS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A.A B XY XY XY MRT MRS MRS ==

《福利经济学》(复习提纲)

社会福利思想(复习提纲) 2010.10.10 第一章社会福利概述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实现社会福利的途径有:政府、慈善机构或社团、社区及私人提供。▲▲ 2、从全球来看,社会福利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增加起内涵的,进入20世纪,社会福利才逐渐走向 制度化和社会化。 3、对于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关系,我国一般将社会福利从属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框架由四个部分 组成:社会救助(最低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工薪)、社会福利(最高)、社会优抚与安置保障(军人及家属)。▲▲ 4、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城镇职工福利为核心的一套相互分割、封闭运行的 福利制度,它的主要内容有职工集体福利、特殊社会福利、社区社会福利。▲▲ 5、世界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进程,经历了从剩余型社会福利到制度型社会福利再到发展型社会福利的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6、20世纪20年代,英国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庇古提出通过收入均等化来实现增进全民社会福利。▲ 7、福利国家最早出现于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1948年英国“贝拂里 奇报告”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建成了“福利国家”。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大刀阔斧的推行住房补贴制度改革,西方福利国家改革的共同特点或趋势是福利私营化、福利提供的分散化和多元化。▲ 8、从相信市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到国家干预、全面保障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发展经历 了从市场到国家的过程,再从全面福利的危机到福利多元化、乃至进一步发展到市场化和私营化,重新倡导市场机制的作用。 9、我们进行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阶级斗争理论、逻辑学基本原理,至于 社会福利思想研究的具体方法:阶段法、国别法、学派法、人物法、文献法。▲▲ 二、名词 1、社会福利▲▲p4页 2、社会福利思想▲p29页 3、福利国家p21页 三、问答 1、社会福利的特征▲▲p9 2、福利国家危机的表现p23 3、从社会福利的世界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来看,改革和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给我们有那几方面的思 考。P28▲▲ 第二章古代社会福利思想 一、填空或选择题 1、先秦是指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最初历经的几个朝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 一以前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 2、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社会福利思想:管仲、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墨子的社会福利思想。老 子的思想(理想社会,寡欲、无知、知足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思想(礼治,正名分,贫富不均及其解决办法,理想社会形态),孟子(仁学、仁政、小康社会),墨子(民之三患、抨击小盗为盗,大盗为义、提出兼爱说)▲▲ 3、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主要内容:社会阶级结构,共产制度,共妻制,男女平等▲ 二、问答 1、原始社会的福利制度和福利思想的主要内容或观点p36、

第七章一般均衡理论

第七章一般均衡理论 南开经院考过试题 年:①社会福利函数 ②在收入分配理论中,替代弹性是如何定义的?它对收入分配有何影 响? 年:①用完全竞争一般均衡分析说明消费者偏好,生产的技术选择和生产要素价格之间的关系? 年:①什么是边际产品转换率,当它与消费者对这两种产品和边际替代率不等时,市场将怎样调整? 年:①什么是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主要掌握内容: 第一节一般均衡理论概述 第二节交换的一般均衡 第三节生产的一般均衡 第四节生产与交换的一般均衡 第五节帕累托最优与竞争新均衡 第六节社会福利及其政策标准

第一节一般均衡概论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当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经济系统产生一组价格(所有产品和要素),使所有产品和要素的供求都相等,且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达到各自的均衡——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 一般均衡分析同时决定所有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在一般均衡状态下:

(1)每个消费者根据其资源禀赋,达到效用最大化。 (2)每个厂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达到利润最大化。 (3)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任何时候厂商都不存在超额需求。 (4)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第二节交换的一般均衡 1.交换的一般均衡含义 交换的一般均衡指在社会生产状况和收入分配状况既定条件下,消费者之间通过交换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况。 2. 交换的均衡过程和条件 交换的埃奇沃思(Edgeworth)盒状图中,曲线O A CDEFGO B 它是两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轨迹,所有这些切点处两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都相等。 交换(也就是商品的分配)的一般均衡的条件是: 3. 预算约束与商品价格 最初用产量表示的收入分配决定了两种商品的价格比P X/P Y,而P X/P Y又是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答案)

第十章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局部均衡分析 2、一般均衡分析 3、交易的一般均衡 4、生产的一般均衡 5、交易与生产的一般均衡 6、公共品 二、单项选择题 1、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使用既定的L和K生产的产品X和Y的均衡价格分别为2和4元,那么( B ) A、生产Y所使用的L的边际产量是生产X所使用的K的边际产量的2倍; B、L和K生产X和Y时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1/2; C、X的边际成本是Y的边际成本的2倍; D、X的产量是Y的产量的2倍; 2、在两个个人(甲和乙)、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达到交易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D )。 A、对甲和乙,MRT XY=MRS XY; B、对甲和乙,MRS XY=P X/P Y; C、(MRS XY)甲=(MRS XY)乙; D、上述所有条件。 3、在两种商品(X和Y)、两种生产要素(L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 D )。 A、MRTS LK=P L/P K; B、MRTS LK=MRS XY; C、MRT XY= MRS XY; D、MRTS X LK= MRTS Y LK。 4、在两个人(A和B)、两种商品(X和Y)的经济中,生产和交易全面均衡发生在( D )。 A、MRT XY=P X/P Y; B、A和B的MRS XY=P X/P Y; C、MRS A XY=MRS B XY; D、MRT XY=MRS A XY=MRS B XY。 5、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 D )。 A、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AXY=MRSBXY; B、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MRTS X LK=MRTS Y LK; C、满足替代的边际条件:MRS XY=MRT XY; D、同时满足上述三条件。 6、如果对于消费者甲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3,对于消费者乙来说,以商品X替代商品Y的边际替代率等于2,那么有可能发生下述的情况:( A )。 A、乙用X向甲交换Y; B、乙用Y向甲交换X; C、甲和乙不会交换商品; D、以上均不正确。 7、由上题已知条件,在甲和乙成交时,商品的交换比例可能是( C )。 A、1单位X和3单位Y相交换; B、1单位X和2单位Y相交换; C、X与Y之交换比例大于1/3,小于1/2; D、上述均不正确。 8、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表示生产者( C )。 A、获得了最大利润; B、支出了最小成本;

《福利经济学》教案讲义课件完整版

福利经济学 本书体系,本十一章,导论、福利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社会经济福利制度、公平与收入分配、贫困与反贫困、教育与卫生、失业与就业、人口控制与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与城乡统筹、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前面谈三章理论,后面八章谈应用的各方面。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社会经济学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福利与福利经济学 (一)福利 1、福利。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 2、个人福利。指一个人获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包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或个人精神生活需要。 3、社会福利,是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 4、经济福利,能够直接或间接用货币来衡量的那部分社会福利。 (二)福利经济学 1、庇古,研究增进世界的或某一国家的经济福利的主要影响。 2、李特尔,最好是把福利经济学看成是研究经济体系的一种形态比另一种形态是好还是 坏,以及一种形态是否应转变为另一种形态的问题。 3、萨缪尔森,一门关于组织经济活动的最佳途径,收入最佳分配以及最佳税收制度的学科。(三)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内容 1、社会资源配置在什么条件下达到最优,如何才能达到最优? 2、国民收入如何分配才能使社会全体成员的经济福利达到最大化。 即公平与效率,效率有定论,公平在争论。 (四)研究前提:市场机制。 二、福利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背景 19世纪20年代,哲学派别功利主义或效用主义,边沁、穆勒的影响下,把人们道德行为的目的看作个人自身福利的提高,社会行为的目的是增进全社会福利。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把数学引进了效用。 (二)产生与发展 1、旧福利经济学。 庇古1920年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个人的福利可以用效用来表示,社会福利是个人福利的加总。国民收入水平越高,社会福利越大;国民收入越平均,社会福利就越大。 旧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物质福利的;第二,使用物质福利来表示效用概念;第三,效用以基数表示,边际效用递减。 2、新福利经济学(20世纪30年代) 罗宾斯认为从论理来看,效用不能用基数表示。希克斯利用帕累托标准发展出了新福利经济学。 新福利经济学特征:第一,经济学是解决稀缺性问题的;第二,使用偏好来表示效用,相对更具有主观性;第三,只使用序数效用,避免个人效用比较;第四,普遍使用帕累托标准及有关的边际条件;第五,关于补偿检验的争论 3、新福利经济学的挑战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第八章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A.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所有消费他们的消费者都是相同的 B.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一定等于所有消费这两种商品的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 C.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于生产中运用这两种要素的所有商品来说都是相等的 D.生产一定在生产可能性边界进行 E.上述各项都是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 2.假定对于苹果和桔子,小王更喜欢苹果,小李更喜欢桔子,水果的价格对两人是 相同的.在效用最大化时()。 A.小王的苹果对桔子的边际替代率大于小李的 B.小王将消费比他拥有的更多的桔子 C.两人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只有B和C正确 3.在一个完全竞争的经济中,x1和x2的均衡价格分别为5元和10元。那么,( ) A.生产x2中所用的劳动的MP-定是生产x1中所用的劳动的MP的2倍 B.生产x1的两种要素的MRT一定是1/2 C.x1的生产一定是x2的2倍 D.x1的边际成本一定是x2的边际成本的1/2 4.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A.霍布森 B.庇古 C.帕累托 D.埃奇沃斯 5.瓦尔拉斯认为,在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技术况状不变下,一般均衡的条 件是()。 A.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 B.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 C.所有市场的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 D.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数 量都相等 6.帕累托最优条件包括:()。 A.交换最优条件 B.生产最优条件 C.消费与分配最优 D.交换与生产最优 7.福利经济学认为,在生产上符合帕累托最优的条件是:()。 A.任何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 B.任何一种要素用于一种商品生产时的边际产品对任何两个生产者都相等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第十章 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一、选择题 1.当最初的变化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每个市场只受到轻微的影响时,( ) A. 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 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 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 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2.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 A.霍布森 B.庇古 C.帕雷托 D.埃奇沃斯 3.假定只存在两个人(A 和B )、两种商品(X 和Y )的经济中,要想达到交换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A. 对于A 和B ,Y X XY P P MRS = B. 对于A 和B ,XY XY MRTS MRS = C. 对于A 和B ,XY B XY A MRS MRS = D. 上面三个条件都是 4.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两种商品(X 和Y ),两种生产要素(L 和K ),那么要想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是( ) 5.假定存在一个经济,其中有两个人(A 和B )和两种商品(X 和Y ),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条件是( ) 6.小李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陈有5个鸡蛋和5只苹果,小李更喜欢鸡蛋,小陈更喜欢苹果。在帕累托状态下,可能( ) A. 小李消费更多的鸡蛋 B. 小陈消费更多的苹果 C. 两人的苹果和鸡蛋的边际替代率相等 D. 上面说得都对 7.两种产品在两个人之间进行分配,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为( )

A. 不使其他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 每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 每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 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8.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从下列哪条曲线推导而来的() A.无差异曲线 B.生产契约曲线 C.消费约束曲线 D.社会福利曲线 9. 下面哪些计划不属于贫困救济范畴() A. 向低收入者提供廉价住房计划 B. 食品补助票计划 C. 医疗救济计划 D. 社区公共设施建设计划 10.下面哪些家庭最容易沦入贫困阶层() A.单身汉家庭 B.三代同堂的家庭 C.由夫妻组成的小家庭 D.单身母亲和孩子的家庭 11.周期性失业的发生一般是由于() A. 低生产率 B. 意愿需求的变化 C.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 D. 缺少人力资本 二、填空题 1. 是主要讨论一个市场出现的情况而忽视其他市场。 2. 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 3.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建立在效用论基础上。 4. 被西方经济学界推崇为“福利经济学之父”的是。 5. 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都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在个人之间加以分配,这样的要求成为。 6. 转换曲线是从导出的。 7. 边际转换率是的斜率。 8. 导出必须做出道德的或价值的判断。

【公平】09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关键字】公平 第9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一节一般均衡 一、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的含义: 局部均衡是指单个经济主体的均衡与单个市场的均衡;所有市场的同时均衡叫做一般均衡。微观经济学中,对均衡的分析分三个高低不同的层次进行:单个经济主体的均衡、单个市场的均衡与所有市场的同时均衡。前两种均衡叫做局部均衡,最后一种均衡叫做一般均衡。 2、分析一般均衡的必要性: (1)在局部均衡分析中,产品与要素的价格没有真正被决定 在局部均衡分析中,假定各种产品与要素价格的决定是彼此独立的,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实际上各种产品与要素的价格的变动相互影响,任何一种产品或要素的价格都不能独立决定。 例如,其他产品的价格变动→在既定的价格下引起对所考察的X的需求量变动(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X的需求曲线变动→X的价格变动。或者要素价格变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变动→在既定的价格下引起对所考察的X的需求量变动→X的需求曲线变动→X的价格改变。 (2)任何一种产品与要素的价格,只有在所有其它产品与要素的价格都被决定时(均衡时)才能真正被决定。因此,为了真正说明产品与要素价格的决定,在分析局部均衡以后,还要进行一般均衡分析。 3、一般均衡分析的目的: 一般均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证明,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体系中存在一组价格,这组价格正好使各种商品与要素的供求相等,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以至于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 一般均衡分析有两种方法。尽管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最为典型,但为了简化,往往采用意大利经济学家埃奇沃斯的一般均衡分析法。 二、交换的一般均衡 1、假定:只有A、B两个消费者,消费X、Y两种数量既定的商品:。 2、交换的埃奇沃斯盒状图:A、B两位消费者的两套无差异曲线的组合。略。 3、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任何两位消费者所消费的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相等。即: 4、交换契约线: 两套无差异曲线切点的连线。不论两位消费者的初始的禀赋点或者交换开始前的状态处于什么位置,最终的交换或者均衡的交换点一定位于这条曲线上。因为该曲线上每一点都满足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 5、效用可能性曲线: (1)定义:交换达到一般均衡时,两位消费者的效用组合的轨迹;

第三讲 总剩余分析、福利经济学与社会选择的基本理论

第三讲总剩余分析、福利经济学及社会选择的基本理论 注:本讲的内容建议阅读An dreu M as-colell等三人编写的《M icroeconomic T heory》 一.总剩余——社会总福利的一种度量 0.回顾 (1)边际(marginal)与总量(total)的关系:总量是相应的所有边际数量的加总。 (2)商品x的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 1.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货币表示 A为了方便起见,效用可以用人们愿意支付的最高金额(经济学称之为支付意愿)来度量;支付意愿实际上就反映了相应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 B总效用就是指总支付意愿;边际效用就是指边际支付意愿,经济学也经常称之为需求价格。 (2)边际消费者剩余就是指消费者边际支付意愿与实际支付的市场交易单位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总剩余是指消费者总支付意愿与总支付金额之间的差额(能够在图形上显示出消费者剩余)。 (3)观察市场实际交易单位价格与边际支付意愿(或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2.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 (1)边际生产者剩余就是指生产者实际获得的交易单位价格与愿意接受的最低单位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者总剩余是指生产者实际获得的总交易金额与愿意接受的最低金额之间的差额。 (2)生产者意愿接受的最低单位价格就是相应产品的边际成本,即供给曲线的高度,它反映了用来生产该产品的资源的机会成本,或者说这些资源所用来生产的其他产品的最大市场价值。 (3)生产者剩余并不等同于企业获取的利润。 3.总剩余 (1)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能够在图形上显示出总剩余)。经济学通常以总剩余作为资源给社会带来的总福利的度量指标。 (2)对“剩余”的研究有三位代表性人物:Marshall;Hicks;Harberger。本讲所提及的“剩余”概念是源自于Marshall的定义——一个非常粗糙的定义。 (3)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概念其实反映的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从市场交易中获得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自由自愿的市场交易对买卖双方均是有利的。

第九章 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第九章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 一、本章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主要内容: 1.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分析。 2.帕累托最优状态 3.帕累托最优条件与一般均衡。 4.社会福利函数。 二、学习提要: (一)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模型 瓦尔拉斯首创了一般均衡理论体系。他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该商品的供求,而且受其他商品的供求的影响。当整个市场体系中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商品供求都相等时,市场才能达到均衡。他认为经济社会是由相互联系的各个局部组成的体系,当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和生产函数为已知时,就能从数学上论证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可以同时达到均衡状态,即整个经济可以处于一般均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所有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和数量都有确定的量值,均衡条件是消费者的效用极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极大化,所有市场的供需相等。简单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由四个方程组来表示:居民户的商品需求方程、要素供给方程和厂商的商品供给方程、要素需求方程。由于模型假定要素收入等于产品销售价值,故此四个方程组中必定有一个方程不是独立的,可以由其他方程推导出来。但通过令任一商品为货币商品并以此货币商品定义其他商品和要素的价格,便可使模型的未知数数目与相互独立的方程式数目相一致,从而满足方程组即模型有解的必要条件。 (二)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存在帕累托改进。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不存在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任何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已经不可能在无损于任何人的条件下,使得

任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帕累托最优条件和一般均衡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均相 等。即 MRCS A XY =P X /P Y =MRCS B XY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对所有的生产者均 相等。即 MRTS C LK =P L /P K =MRTS D LK 生产和交换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它们的边际转换 率。即 MRT XY =P X /P Y =MRCS XY 当上述三个等值条件均满足时,整个经济便达到了一般均衡,实现了帕累托最优状态。任何完全竞争的均衡都是帕累最优状态。 (四)社会福利函数 帕累托最优状态不是一个而是有许多个,边际条件并不能决定在哪一点社会福利是最大的。为此,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将之引入福利经济学,以解决帕累托未能解决的唯一最优条件。社会福利函数包括了所有影响社会福利的因素,实际上它是社会所有个人的效用水平的函数。根据社会福利函数描绘出来的社会福利曲线及效用可能性曲线推演出来的效用可能性边界,便能得到兼顾国民收入数量和国民收入分配状态的社会福利的极大值。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数学证明

附录2A.1:偏好,效用函数和需求函数 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是理性的...(完备的和传递的.......),连续的... ,那么就存在着一个能代表该偏好的连续效用函数......:L u +→R R 。其中L 表示消费集的维度,也就是商品的种类,除非做特别说明,我们总是假定2L =,即消费者消费1x 和2x 两种商品。我们还假定偏好是单调..的和凸的....,则效用函数u 是递增的和拟凹的....... 。给定上述假定,我们能够得到一组形状良好的无差异曲线,如图2A -1,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一组凸向原点的曲线,离原点越远,其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1。 图2A -1 无差异曲线 一个常用的符合上述假定的效用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其形式是: 1212(,)u x x Ax x αβ = 其中0,01,01A αβ><<<<。显然,u 是连续的,递增的,凹的。 一个理性的消费者面临的问题是在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用最大化.............。其约束条件为: 1122p x p x w +≤ 其中,12,p p 为两种商品的市场价格,w 则表示消费者的财富(或收入)。给定偏好的单调性,这一约束一定是紧的,也就是1122p x p x w +=。 则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可以描述为: 12max (,)x u x x 1122..s t p x p x w += 上述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写为: 121122(,)()L u x x w p x p x λ=+-- 这一问题的一阶条件为: 11u p x λ?=?,22 u p x λ?=? 假定效用函数是凹的,上述条件是充分必要的。两式相除,得到: 1 关于偏好,以及偏好与效用效用函数关系的进一步讨论,参见马斯-克莱尔等人,《微观经济理论》,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瓦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O x 1 x 2

第八章一般均衡论与福利经济学_

第八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 一、单项选择题 1.局部均衡分析的问题是( ) A . 一个部门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 B .一个市场出现的情况,忽视其他市场 C . 经济中所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关系 D . 与供给相独立的需求的变化 2.当最初变化的影响广泛分散到很多市场,但每个市场受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时,( ) A . 要求用一般均衡分析 B .一般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C . 局部均衡分析很可能推出错误的结论 D .局部均衡分析将提供合理可靠的预测 3.帕累托最优配置所定义的资源配置情况是( ) A .总产量达到最大 B . 边际效用达到最大 C .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使他人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得更好 D .消费者得到他们想要的所有东西 4.经济中生产的所有商品都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在各人之间加以分配,这样的要求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是( ) A .生产的效率 B .分配的效率 C .产品组合的效率 D .交换的效率 5.在甲和乙两个人、X 和Y 两种商品的经济中,达到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所满足的条件是( ) A . MRTxy=Px/Py B . 甲与乙MRSxy=Px/Py C .(MRSxy )甲=(MRSxy )乙 D . MRTxy=(MRSxy )甲=(MRSxy )乙 6.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也就是说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满足的条件是( ) A .满足交换的边际条件:(MRSxy ) 甲=(MRSxy )乙 B .满足生产的边际条件:Y LK X LK MRTS MRTS C .满足生产和交换的边际条件:MRTxy=MRSxy D .同时满足上述三条件 7.生产契约曲线上的点所表示的生产者情况是( ) A .获得了最大利润 B .支出了最小成本 C .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提高了总产量 D .以上均正确 8.两种商品在两个人之间的分配,能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的是( ) A .不使其他个人受损失就不能使另一个人受益 B .个人都处在其消费契约曲线上 C .个人都处在他们的效用可能性曲线上 D . 包括以上所有条件 9.在下列曲线中,与边际转换率有关的曲线是( ) A .消费契约曲线 B .效用可能性曲线 C .社会福利曲线; D .生产可能性曲线 10. 在下列概念中,与帕累托效率无关的概念是( ) A .交换的效率 B .所有人平等地分享收入 C .产品组合的效率 D .生产的效率 11.如果有A 和B 两个消费者,对于A 消费者来说,以商品X 替代商品Y 的边际替代率为5;对于B 消费者来说,以商品X 替代Y 的边际替代率为3,假如A 和B 之间最终进行了交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

一般均衡理论综述与简评 刘江荣① 均衡思想是贯穿当代主流经济理论的精髓,而一般均衡理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则是从对人们的偏好、技术和禀赋的基本假设出发,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建立的关于人类经济系统整体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有效性的公理化体系。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与市场相关的经济现象,特别是其中与价格相关的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经济现象。“均衡”概念的建立和一般均衡理论的生成发展,使得主流经济学成为一门实证的学问。但是,跳出一般均衡理论本身,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主流经济学是根植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的产物,其貌似科学的实证更是建立在资本雇佣劳动制逻辑之上的。因此,这种实证不仅无视劳动异化,而且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均不代表经济的主体——现代劳动者的利益。 一.均衡概念的历史渊源 均衡的概念早在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之前就已在机械学中普遍应用。在机械学中,均衡是指绕中点转动的杠杆保持平衡的条件。据文献查新的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亚当·斯密是否受到了机械学概念的影响而生灵感,将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个体追求不同价值目标而采取相互独立行动,但最终达到和谐平衡状态的思想抽象概括为经济学中的均衡概念。亚当·斯密运用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原理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协调机制,使得人们认识到个体在追求不同目标的过程中,最终能实现一种和谐平衡的状态,这种思想无疑对经济学是一大贡献,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之后,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工作的基础上通过使用统一利润率的竞争规律和资本在各部门间的转投说明了古典一般均衡的实现机制。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在批判以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基础上,马克思建立起一种新的总量理论体系来解释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关系。后来,这种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研究不能脱离开资本与利润对立关系的分析方法在斯拉法那里得到了复兴,通过在投入——产出矩阵的基础上加入表明特定经济关系的 ①刘江荣,男,山西省朔州市人,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政治经济学与民族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习题

《福利经济学》 名词解释 1、福利经济学 所谓的福利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 2、寻租 所谓寻租是指企业等寻求经济收益如利润最大化机会或政府寻求政治收益如政治局势稳定或政治关系牢固最大化机会的行为或过程。 3、李特尔补偿标准 李特尔补偿标准的基本思想是:对于一种使一部分社会成员受益而使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受损的社会变动,如果受益者得到的好处能够补偿受损者遭到的损失而有余,那么这一变动就能使社会福利增加。李特尔最突出的贡献是把收入分配问题重新引入补偿原则论的范畴。 4、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一般不能或不能有效通过市场机制由企业和个人来提供,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5、帕累托改进 所谓"帕累托改进",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基础之上。即一项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个人,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 6、产权 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 7、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状态。 8、福利经济学第二定律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是指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政府所要做的事情是改变个人之间禀赋的初始分配状态,其余的一切都可以由市场来解决。每一种具有帕累托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 9、福利 一般来说,福利是指员工的间接报酬。一般包括健康保险、带薪假期、过节礼物或退休

第十六章 一般均衡理论

第七篇微观经济学总结

第十六章一般均衡理论 第一节经济系统理论 一、个量变动的连锁反应 (一)文字描述 在经济社会已处于静态均衡时,任何一个变量——比如对轿车的需求增加,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二)几何表达(图16-1) 图16-1 轿车需求增加的连锁反应 二、多个有关市场的均衡 (一)总论 就一个单独的市场来说,如果其它条件不变,只要供求相等,即能达到均衡;但从多个有关市场来看,虽然各自的供求相等,也不一定同时达到均衡,只有所有市场供求相等且价格也相等时,才能达到同时均衡。 (二)分论 1. 多个产品市场的均衡 (1)互为替代品的产品市场 一种产品价格的上升,会导致所有与这种产品具有替代关系的产品的价格都上升;而且反过来还要引起这种产品的价格进一步上升。各种产品价格上升的相对幅度,取决于各种产品间的需求交叉弹性。 (2)互为互补品的产品市场 一种产品价格上升,会导致与这种产品具有互补关系的产品的价格下降;而且反过来还要引起这种产品的价格下降。各种产品价格下降的相对幅度,取决于各种产品间的需求交叉弹性。

2.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均衡 在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的前提下,无论是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只要任一价格发生变动,有关的市场会发生一系列的调整与再调整,直到各个市场达到同时均衡为止。价格调整可大可小、可正可负,其决定于供求的价格弹性、交叉弹性、收入弹性等。 第二节一般均衡理论 一、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 (一)假设 1. 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 2. 消费者偏好、要素供给量、生产函数既定且不变; 3. 家庭收入全部来自要素收入,且全部用于消费; 4.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处于长期的、完全竞争的、充分就业的状态,因而供求相等时,产品价格等于平均成本、要素价格等于平均生产收入,没有超额利润。 (二)一般均衡模型 1. 经济系统的商品和资源 (1)商品有1,2,3,…,n种;P1,P2,P3,…,P n为各种商品的价格。 (2)生产资源有1,2,3,…,m种;R1,R2,R3,…,R m为各种资源的数量;V1,V2,V3,…,V m为各种资源的价格。 2. 消费者的商品需求方程(n个) X1 = f1(P1,P2,P3,…,P n;V1,V2,V3,…,V m) X2 = f2(P1,P2,P3,…,P n;V1,V2,V3,…,V m) X3 = f3(P1,P2,P3,…,P n;V1,V2,V3,…,V m) …… X n = f n(P1,P2,P3,…,P n;V1,V2,V3,…,V m) 3. 生产者的要素需求方程(m个) R1 = a11X1 + a12X2 + a13X3 + …+ a1n X n R2 = a21X1 + a22X2 + a23X3 + …+ a2n X n R3 = a31X1 + a32X2 + a33X3 + …+ a3n X n …… R m = a m1X1 + a m2X2 + a m3X3 + …+ a mn X n 4. 生产者的供给方程(n个) P1 = a11V1 + a21 V 2 + a31 V 3 + …+ a m1 V m P2 = a12 V 1 + a22 V 2 + a32 V 3 + …+ am2 V m P3 = a13 V 1 + a23 V 2 + a33 V 3 + …+ am3 V 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