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人方法论
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是一种基于实践和经验的方法论,旨在帮助普通人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该方法论强调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实际情况和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传统的方法论往往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缺,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
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将深入剖析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探讨其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启示和应用。
希望读者能在阅读完本文后对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方法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内容安排。
在本篇文章中,可以包含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应该包括的内容:- 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包括大纲中的各个部分的内容和顺序;- 概述每个部分的主题和重点,以便读者在阅读时有一个清晰的指导;- 提及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连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和衔接性;- 说明整篇文章的主旨和目标,让读者对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在文章结构部分,可以适当引用标题或子标题来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也可以使用标点或编号来突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顺序。
要使文章结构部分清晰明了,不仅要简洁明了地概括各个部分的主题和内容,还要确保逻辑清晰,意义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
1.3 目的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对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的深入探讨,探讨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应用和启示。
我们将探讨这个方法论的优点和局限性,并探讨如何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其作用。
通过对加芬克尔常人方法论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帮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一方法论,取得更好的效果。
2.正文2.1 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是一种实用性强、易于理解和应用的方法论,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常人经验和智慧来解决问题和取得成功。
第十四章常人方法学

方法论
第一、研究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情,研究蕴 藏于所有实际行动与环境之中的“一致性赞同” 的东西,其目标在于揭示与说明这些“一致性 赞同”的东西,并将常识推理当作说明的一种 资源。 第二、从自身关系出发来研究日常生活实践活动, 也即方法论的反身性假设,一种整体观念。 第三、现象学方法论的还原,即“回到现象自身” 为俗民方法学的方法论提供了基础。
思考题:
Biblioteka 1、如何看待胡塞尔、舒茨、加芬克尔三 者之研究兴趣和研究思路上的联系? 2、为什么常人方法学家把自己视为范式 的拯救者?
俗民方法学认为传统社会学长期以来一直忽略了对人们置 身于其中的“第一生活环境”—日常生活现实的分析研究, 并用抽掉属人意义的空洞概念如结构、功能、角色等去说 明社会现实,进而将其所表达的属性当作社会现实的本质。 传统社会学对社会“现象”的“科学”描述方式实质上扭 曲了社会现实本身。 俗民方法学强调社会学家应对传统社会学来一次“范式革 命”,抛弃传统社会学业已建立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循 着舒茨的研究路径,直接关注人们置身于其中、并且不断 构建着的日常生活现实世界,建构起直接揭示日常社会生 活世界本身的理论与方法论。
3、何谓常人/俗民方法学?
是研究成员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的方法。 加芬克尔指出,“我用俗民方法学一词来指涉对作为日常生 活之各种有组织的、人为的、实践的、权宜的和不断发展的 完成的索引性表达和其他实践行动所具有的理性属性的研 究”。 基本点: 1)研究日常活动; 2)关注成员的方法即成员理解与说明日常生活实践的种种程 序; 3)注重过程,将日常实践活动作为成员不断发展的权宜完成。
1、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胡塞尔的现象学: 第一、胡塞尔“生活世界”的概念确立了现象学与俗民方法学 共同研究的基本现象,也就是对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工作。 第二、胡塞尔“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自然生活态度” 与“科学态度”的区分形成了俗民方法学对日常生活世界的 关注及其对科学理性与常识理性区分的基础。 第三、胡塞尔提出了“主体间性”的概念。 “主体间性”一方面意味着“自我”和“他人”的关系,另一 方面意味着我和我们的关系。主体间性涉及主体之间的共同 性和它们沟通的可能性。正是从此出发,俗民方法学找到了 其“研究策略” ——与迪尔凯姆将社会事实的客观性当作社 会学的基本原则相反,俗民方法学将社会事实当作日常行动 中不断发展的成就,即,社会事实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
常人方法论

感谢观看
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在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动具有权宜性,即行动并不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场景条 件,并依赖自身的努力去完成的。规范只是行动者理解与说明实践行动的参照。场景本身是行动的一部分,它与 行动一样是社会成员通过努力构成的成果。
影响评价
1、常人方法学非常强调个人间的微观互动过程,强调对行为者主观意图的理解,并把这种原则应用于经验研 究,从而在方法论上发展和充实韦伯的理解的社会学。它的彻底反思性和批判性也为社会学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开启新的思考角度。1970年代以来,常人方法学作为一种新的学派已逐渐被社会学界所接受。
2、它的局限性在于缺乏对时间和历史的。如果仅仅站在一个似乎“超然”的立场上,指责现有社会分析的缺 陷,这是远远不够的。批判和批评应该仅仅是一个开端,真正创造性的工作是清理理论遗产,进行广泛对话。这 也便是常人方法学要面临的挑战。
特征
⑴反思性:传统社会学太过缺少自我批判。 ⑵传统社会学未能真正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建构知识,背叛社会事实。 ⑶传统社会学把把生活世界当作取材对象,殊不知每一种题题都能单独扮演主题的角色。 ⑷在讨论科层制或组织内行动时,常人方法论则研究行动者使用这些因素的实际情形。 ⑸常人方法学主张社会化是小孩与成人之间的双向沟通的互动关系。 总的来说,常人方法学反对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的客观实体论”,否定社会事实的外在性与约制性。认为在 日常生活中,每个个体都依照其社会化所习得的规范与价值,作为参考架构。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 都在参与社会事实的建构。 常人方法学反对功能学派和互动论的“社会事实的既存论”。这两派都忽视了互动过程中个人的自主性与主 观意义的存在。常人方法学特别重视个人的情境释义及其结果。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学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学是一种基于人们日常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这种方法强调实证主义和定量研究,并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得出科学结论。
常人方法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任何与社会有关的现象,例如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等。
在常人方法学中,研究者通常使用各种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和统计分析等,以收集和处理大量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用来验证假设,支持或驳斥理论,或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
常人方法学的优点在于其严谨性和科学性。
它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可以用来指导政策制定和实践。
此外,常人方法学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象的不同方面,增加我们对社会的认识。
然而,常人方法学也存在一些缺点。
由于其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常人方法学可能无法捕捉到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或个体经验。
此外,它也可能忽略了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因素对社会现象的影响。
总的来说,常人方法学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力。
然而,在使用这种
方法时,我们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缺点,并结合其他研究方法来获得更全面的认识。
常人方法论名词解释

常人方法论名词解释常人方法论是指一种普遍适用于大多数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
它是基于通俗的常识和实践经验,而非专业知识或理论基础。
常人方法论不依赖于高深的学术知识,而是以常人的直观感受和日常生活的经验为基础,用来解决各种普遍性的问题和困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抉择和挑战。
无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应对职场压力,还是在面对人生抉择时,常人方法论都能提供一些简单而实用的建议。
它不要求我们掌握复杂的理论知识,而是鼓励我们借鉴自己和他人的经验,用常人的智慧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首先,常人方法论强调实用性和效果。
在处理问题时,常人方法论倡导的是简单明了、易于执行的方法。
它鼓励我们从现实出发,不要纠缠于理论和细节,而是追求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
比如,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可以采取直接坦诚的方式,避免过多的推理和推测,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其次,常人方法论注重经验的积累和分享。
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境。
常人方法论鼓励我们与他人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训。
这种经验的传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提供了一种从他人身上学习的途径。
此外,常人方法论强调审慎和理性。
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常常容易被情绪和个人主观因素所影响。
常人方法论提醒我们要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思维,不要被感情主导。
它倡导我们在做决策时要慎重考虑各种因素,不轻易做出决定,以免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总而言之,常人方法论是一种基于常识和实践经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实用性、经验的分享以及理性思考。
通过运用常人方法论,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境,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常人方法论通用课件

局部性
➢行动的局部性是指,行动是在场景中组织 而成的。
首先,任何行动都处于一个场景之中,即行动具 有空间局部性。上也是局部的。
再次,行动具有索引性,特定行动总是指向别的行 动,永无止境,因此这一特定行动总是局部行动。
索引性(indexity)
(一)论社会秩序问题
(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
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常人在日常生 活中的常识推理实践(common sense reasoning practice)。
核心主张:日常实践是有序的、可观察的、 平常的、有取向的、理性的和可描述的。
日常实践活动的特征
权宜性(contingency)
常人方法学试图从经验上对舒茨的研究予以考 察和论证。
语言学与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指出,语言的意义在 于它的用法,我们只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 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符号互动理论
戈夫曼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研究,重视语言在 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主张从行动者的立场来解 释现实的社会生活。
二、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帕森斯为常人方法学设定了秩序问题,现象 学则为它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本观点:世界并非是独 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类主观建构 的过程,“世界因我而有,因我而存在”。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这个世界 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我们普通人是如何 建构这种意义的?
➢行动的权宜性是指,行动并非按照事先规定 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根据 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而完 成的。因此,普通人的行为是一项“成就”。
➢为什么普通人,甚至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加都 会对这一成就熟视无睹呢?这是由日常生活的 “想当然性”决定的。
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论的发展常人方法论自创立以来,尤其是1967年《常人方法论研究》出版以后,沿着不同的路向开展了大量的经验研究,并不断扩展着常人方法论的研究领域。
在这些亚领域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谈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二是工作研究(Work Studies)也就是我今天为大家介绍的两个内容。
谈话分析引导语——首先,我们来看谈话分析,它被誉为常人方法论王冠上的一颗明珠,是常人方法论研究中最显要的理论支系之一,并对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单说来,谈话分析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A.最初是通过谈话来分析日常活动的时间理性和社会认知准则,可看作向标准谈话分析的过渡B.二是关于谈话轮次或话序的研究,关注谈话的一些自主性规则和结构,是标准的谈话分析,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形式化特点。
它在实际上是对谈话结构的研究,强调谈话是一种系统的话轮交换过程,谈话的参与者试图通过话轮的转换来引入、展开和结束话题,从而实现自己的谈话目的。
C.三是制度化环境的常人方法论研究,主要关注于正式社会组织包括官僚机构决策活动的过程。
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或成员并不是由外在力量单纯决定的,而是相反,置身其中的人们运用这些外在力量完成其任务并创造着他们所在的制度或社会结构,即谈话互动对其谈话互动所嵌入的制度与组织具有建构作用。
下面我们通过谈话分析的三个发展阶段,具体了解一下谈话分析:一、最初:加芬克尔未引入谈话分析最初出现在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论研究中,尤其是他关于日常实践行动的可说明性和索引性表达研究中,但在加芬克尔那里,谈话分析的独立性并没有得到重视,也没有将日常生活的语言分析作为研究主题引入社会学视域。
二、独立分支:60年代中期萨克斯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分析(一)理论渊源:(二)理论目标:研究谈话者形成谈话活动的方法与程序(三)谈话活动主要特征:经验研究、研究对象、成员的实践活动、自然主义方法论其他研究者:谈话分析作为常人方法论的一个独立分支,开始于萨克斯1963年至1964年在洛杉矶自杀预防中心的研究工作。
常人方法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课件

• 日常生活中的索引性表达是普遍的,尽管它模糊和不 精确,却不妨碍交流。反之,如果语言过于准确却会 破坏互动的意义。
• 常人方法论从不试图对行动进行理论说明,只要描述 和说明索引性表达的合理性就可以了,只有这样才能 够体现日常生活真实面貌。
揭示索引性表达的合理性经验研究例子
(夫妇俩人在客厅看电视)
– 传统社会学将人视为“判断的傀儡”,认为行动者 在社会行动中通过主动遵从已被内化了的规范而做 出符合社会规范秩序的行动。这忽略了人类实践的 积极创造性,不能真正说明行动者是如何赋予行动 以意义,如何感知和解释行动,规范如何支配行动 。
• 批判传统社会学的科学主义取向
– 传统社会学要求社会学家科学地描述世界,将科学理 性用作解释人类行动的方法论准则。
• 代表作:《常人方法学研究》(1967年) ,该书是常人方法学正式诞生的标志,也 是常人方法学的主要代表作。
• 其他代表人物:萨克斯、西库雷尔、齐默 尔曼、波尔纳、谢格罗夫等。
一、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渊源
•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 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 维特根斯坦与日常语言哲学 • 符号互动论
三、日常生活与推理实践
• 常人方法学就是沿着舒茨开辟的道路投入对日常 生活的实践的分析,研究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 何运用尝试性知识、程序和思考来解释日常情境 并行动的方法,并从普通人的日常行动及其看待 行动的思考模式来考察社会现象。
• 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是没有受到社会学训练的普 通人,他们才是现实社会的真正建构者和诠释者 。社会并不需要社会学家的分析、观察和评论, 因为社会早已按大多数人的观点和方法“客观 ”“现实”的存在和运行了,社会学家只需要观 察日常实践生活的形式特征就行了。
• 加芬克尔在1954年创造了“常人方法学 ”(ethnomethodology)一词,由ethno、 method 、 ology三部分组成,分别意为常人(普通人 everyone或成员)、方法、学问,合起来意为常 人方法学,意为一门研究常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 处事所用的方法的学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一)论社会秩序问题 (二)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活动
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常人方法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常人在日常生 活中的常识推理实践( 活中的常识推理实践(common sense reasoning practice)。 )。 核心主张:日常实践是有序的、可观察的、 核心主张:日常实践是有序的、可观察的、 平常的、有取向的、理性的和可描述的。 平常的、有取向的、理性的和可描述的。
索引性( 索引性(indexity) ) 行动的索引性是指, 行动的索引性是指,人的行动和场景之外的社 会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 会结构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 行动的这种索引性的特点是“无尽的索引” 行动的这种索引性的特点是“无尽的索引”, 一项表达(或行动)的意义必须诉诸( 即,一项表达(或行动)的意义必须诉诸(即索 其他表达(或行动)的意义才能理解, 引)其他表达(或行动)的意义才能理解,而这 些被涉及的表达(或行动)本身也具有索引性。 些被涉及的表达(或行动)本身也具有索引性。 加芬克尔称为“无底之船” 加芬克尔称为“无底之船”。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显示日常生活的索 引性,而不去“疗救” 引性,而不去“疗救”它,即竭尽全力显示日常 生活的本来面目。可使用谈话分析的方法。 生活的本来面目。可使用谈话分析的方法。
日常实践活动的特征
权宜性( 权宜性(contingency) ) 行动的权宜性是指, 行动的权宜性是指,行动并非按照事先规定 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 的规则进行,而是行动者根据局部情况,根据 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 场景条件,依赖自身“永无止境”的努力而完 成的。因此,普通人的行为是一项“成就” 成的。因此,普通人的行为是一项“成就”。 为什么普通人, 为什么普通人,甚至训练有素的社会学加都 会对这一成就熟视无睹呢? 会对这一成就熟视无睹呢?这是由日常生活的 想当然性”决定的。 “想当然性”决定的。
第十二章:常人方法论 第十二章:
常人方法论的理论背景
常人方法论的基本思想
加罗德•加芬克尔( 加罗德 加芬克尔(美,Harold Carfinkel, 加芬克尔 , 1917-) -)1952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 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4年之后长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年之后长期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 任教。代表作: 常人方法学研究》 任教。代表作:《常人方法学研究》(1967)。 )。 常人方法(ethomethod)是指普通人或社 常人方法( ) 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 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为解决各种日常问题所 运用的方法。 运用的方法。
反身性( 反身性(reflexivity) ) 行动的反身性是指, 行动的反身性是指,行动与说明和场景之间 的不可分性。 的不可分性。 在日常实践中,行动、 在日常实践中,行动、场景和说明构成一个 复杂的整体:行动处于局部场景之中, 复杂的整体:行动处于局部场景之中,而这个 局部场景又是行动的建构物; 局部场景又是行动的建构物;说明既是使行动 成为可理解的条件,本身也是行动的构成成分; 成为可理解的条件,本身也是行动的构成成分; 说明与场景也存在类似的构成与被构成的辩证 关系。 关系。
语言学与语言哲学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指出,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指出,语言的意义在 于它的用法, 于它的用法,我们只有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才 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能理解语言的意义。 符号互动理论 戈夫曼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研究, 戈夫曼强调对日常生活的研究,重视语言在 社会互动中的作用,主张从行动者的立场来解 社会互动中的作用, 释现实的社会生活。 释现实的社会生活。
常人方法学( 常人方法学(ethomethodology)这一理 ) 论标签体现了加芬克尔的两个理论旨趣: 、 论标签体现了加芬克尔的两个理论旨趣:1、 社会学研究应该面向日常生活, 社会学研究应该面向日常生活,分析普通人在 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 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常识性知识、程序和技巧 来组织他们的实践活动; 、 来组织他们的实践活动;2、社会学本身也是 一种日常活动, 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知识与常识之间并没有 截然分明的界限。 截然分明的界限。 常人方法学的研究单位是成员(活动),研 常人方法学的研究单位是成员(活动),研 ), 究内容是社会成员建构秩序感的方法, 究内容是社会成员建构秩序感的方法,属于主 观社会学理论。 观社会学理论。
社会学家要想使这些行动成为“可见的” 社会学家要想使这些行动成为“可见的”, 就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就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破坏这些想当 然性。这就是加芬克尔著名的“破坏实验” 然性。这就是加芬克尔著名的“破坏实验”。
破坏实验( 破坏实验(breach experiment)是在社会生活的实 ) 践局部中引入混乱,造成局部失范, 践局部中引入混乱,造成局部失范,从而发现实践活动 的内部组织过程。即通过打破常规来发现常规。 的内部组织过程。即通过打破常规来发现常规。
பைடு நூலகம்
加芬克尔对帕森斯秩序命题 的颠倒
稳定的、 稳定的、一再出现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 权宜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 权宜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 规则与其说是在行动之先,是行动的“蓝图” 规则与其说是在行动之先,是行动的“蓝图” 和规定,还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 和规定,还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使行动成为 可说明的” 可描述的”的一种工具。 “可说明的”、“可描述的”的一种工具。 社会的秩序的基础,如果说有的话, 社会的秩序的基础,如果说有的话,也是认 知性的,而非规范性的。 知性的,而非规范性的。
可说明性( 可说明性(accountability) ) 行动的可说明性是指, 行动的可说明性是指,行动的某些部分可以被 参与者或旁观者向他人描述或报道, 参与者或旁观者向他人描述或报道,并因此可以 被理解,不过这种说明也是局部的。 被理解,不过这种说明也是局部的。 规则的作用不是用来规制行动的,而是使行动 规则的作用不是用来规制行动的, 成为“可说明的” 成为“可说明的”。
局部性 行动的局部性是指, 行动的局部性是指,行动是在场景中组织 而成的。 而成的。
首先,任何行动都处于一个场景之中, 首先,任何行动都处于一个场景之中,即行动具 有空间局部性。 有空间局部性。 其次,从结构上来看,场景、 其次,从结构上来看,场景、情境定义和行动是 三位一体的,因此行动在结构上也是局部的。 三位一体的,因此行动在结构上也是局部的。 再次,行动具有索引性, 再次,行动具有索引性,特定行动总是指向别的行 永无止境,因此这一特定行动总是局部行动。 动,永无止境,因此这一特定行动总是局部行动。
破坏实验结果表明, 破坏实验结果表明,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并 不是凭借规则一劳永逸地解决, 不是凭借规则一劳永逸地解决,而是依赖复杂 地技术、方法来完成;普通行动者也绝非傀儡, 地技术、方法来完成;普通行动者也绝非傀儡, 他们在日常活动中有足够的空间运用自身能力 来生产、再生产或改变行动的结构。 来生产、再生产或改变行动的结构。
现象学与现象学社会学 帕森斯为常人方法学设定了秩序问题, 帕森斯为常人方法学设定了秩序问题,现象 学则为它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学则为它提供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本观点: 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本观点:世界并非是独 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 立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人类主观建构 的过程, 世界因我而有,因我而存在” 的过程,“世界因我而有,因我而存在”。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基本问题:这个世界 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 对我们普通人意味着什么?我们普通人是如何 建构这种意义的? 建构这种意义的? 常人方法学试图从经验上对舒茨的研究予以考 察和论证。 察和论证。
一、常人方法论的理论背景
帕森斯的社会学理论
常人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颠倒”的方式 常人方法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颠倒” 与帕森斯的理论相关联。 与帕森斯的理论相关联。 帕森斯有关“规范秩序” 帕森斯有关“规范秩序”的三个命题 稳定的社会秩序依赖行动者在行动时遵守规范或规则。 稳定的社会秩序依赖行动者在行动时遵守规范或规则。 规范或规则时社会独立于个人预先决定的。 规范或规则时社会独立于个人预先决定的。 对于维持一种社会秩序来说, 对于维持一种社会秩序来说,关键在于被行动者内化 的道德性规范。 的道德性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