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的悲哀

合集下载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

明思宗朱由检明思宗朱由检(1610-1644)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年号崇祯。

十八岁登位,努力挽救频临灭亡的明王朝命运,但明末的吏治已至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不断地加税,民间称呼他为「重征」以代替「崇祯」。

1644年,李自成西安称王,建国号「大顺」。

一个月后,李自成攻进北京,崇祯皇帝自杀,明王朝从此灭亡明崇祯帝朱由检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皇帝,誓死不迁都,遇难不逃避御驾亲征以身殉国,正真体现了大明皇帝自成祖以来天子守国门的治国方略.令人敬佩!崇祯皇帝显然是一个非常不合格的统治者。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一个朝代。

朱元璋家族的血统中有着最无耻的基因。

崇祯皇帝的名言是:“朕非亡国之君。

”他怎么不是?他扎扎实实是亡国之君。

明朝亡在他手里是历史的必然。

亡得应该,亡得毫无悬念。

古来亡国之君不一,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而崇祯皇帝是以毁灭人才亡者。

通览晚明史,崇祯皇帝仿佛与他手下那些人才都有深仇大恨似的,非要把他们置于死地而后快。

征战天下的战略就是重用人才的战略。

明虽亡,仍人才遍地。

今天中国虽饱经了磨难,仍人才济济。

关键是怎么发现和使用他们。

同样是一批人,在崇祯皇帝手里是亡国之臣;在李自成手里是阿谀奉承之臣;在满洲人手里却成了开国之臣。

他的性格决定他的命运。

他的命运决定民族的命运。

他把自己当天才,把臣属当庸才。

然而不幸的是他自己偏偏是个庸才。

二流的领导不敢用一流的部属。

崇祯充其量是个三流货色,人才不用,国家必亡。

他拥有世界最大的帝国,心却比针尖还小。

有两点可以说明:一、他不敢负责。

李自成兵临城下,有人建议调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入援京师。

此举意味着放弃辽东。

崇祯皇帝明明想这么做,而自己偏不说,要让臣属们说。

臣子们早看透了这一点,偏不说。

最富于戏剧性的一幕是,崇祯召一个大学士商议此事,大顺军的炮声已在西直门外隆隆响起。

崇祯说:“今事已急,此议如何,你说一句话就可以定夺啦!”那个大学士跪在地上,不发一言。

崇祯的悲哀(吴)

崇祯的悲哀(吴)

崇祯的悲哀
崇祯是一个好皇帝,我一直这么觉得。

明朝末代皇帝,姓朱名由检。

他接手大明朝时,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外有强夷满清虎视眈眈,内有宦官败坏朝政。

然他上台之后,沈机而断,刈除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太监魏忠贤(这厮竟被搬进孔庙与孔子并列,还获封九千九百岁,可谓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太监殊荣之最.权利之最),并启用一大批有才之士。

硬是将大明王朝的统治延续了数年。

不知看过历史的有没有注意到,明朝末期能打的几个大将,几乎都是文官出身。

构建关宁防线的孙承宗是文官出身,一炮轰毁努尔哈赤征服天下美梦的袁崇焕是文官,还有打得李闯只能钻山沟子的孙传庭等等。

文官任武将,还不只是偶然。

那么,就很能说明崇祯的识人能力了。

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非常勤政,这方面堪比老祖宗朱重八老兄。

然而,明朝气数已尽,刚刚好转的民生,又遭受各种天灾,国力早已经不起折腾。

灾荒,饥荒,人民吃不上饭,能怎么办,造反呗!
于是,消灭了混天龙,又冒出个扫地王(ps:历史上真有这号人物,造反人民知识水平有限,大家多多理解啊)。

镇压了一批,另一批又重新接过旗帜,继续造反之未尽事业。

明朝亡了,崇祯也自挂东南枝,去地下找朱祖宗汇报去了。

明朝亡了,但崇祯不是亡国之君。

生,为国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死,也随自己的王国而去。

(终)。

崇祯朱由检是怎样一个皇帝?竟让明朝走向灭亡!

崇祯朱由检是怎样一个皇帝?竟让明朝走向灭亡!

[键入文字]崇祯朱由检是怎样一个皇帝?竟让明朝走向灭亡!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登基之时,正值大明王朝内忧外患之际: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烽火四起;外有满清八旗劲旅,虎视眈眈。

历经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此时社稷零落,山河破碎。

作为希望成为中兴大明王朝一代明主的崇祯皇帝,虽然决事果断,雷厉风行,但却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重用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一代名臣,但是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而一旦翻脸,严酷无情,大加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屈杀忠良、重挫军心的严重后果。

他虽然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驱百姓于水火;他寡情薄恩,翻脸无情,但也温柔多情,体贴他人,与皇后周氏互敬互爱,感情甚笃;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直至后来煤山自缢殉国。

据有关史学家分析,崇祯是中国古代最勤政的皇帝。

有史书记载,他十八岁登基,二十多岁头发已经斑白,眼角现出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

史志上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最为难得的是,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为朝野上下称道。

《明史》就评价崇祯说:“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崇祯执政初期,皇太极率领满清八旗骚扰关外,以致狼烟四起,民不聊生。

对此,大明王朝的大臣们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不久,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失守,京畿震动,诏天下勤王,各方将领自保不暇,逗留不前,独秦良玉慷慨誓众,率翼明捐资济饷,裹粮率师;袁崇焕更是昼夜兼程,驰援京师,并收复永平四城。

但不幸的是,袁崇焕后被崇祯皇帝以诛杀毛文龙、1。

历史趣谈:明朝崇祯皇帝唯一因藏私房钱而丢性命的皇帝

历史趣谈:明朝崇祯皇帝唯一因藏私房钱而丢性命的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崇祯皇帝唯一因藏私房钱而丢性命的皇帝
导语:162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十七岁受遗命继承皇位。

即位初年,崇祯帝为了减省国库的开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带领着臣民进行了一场轰
1627年,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十七岁受遗命继承皇位。

即位初年,崇祯帝为了减省国库的开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带领着臣民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勤俭节约大运动。

作为倡导人和带领人,崇祯皇帝起到了很好地带头作用,衣服破了舍不得换新的,让宫女缝补一下接着穿。

皇帝一般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喝的是琼浆玉液,崇祯皇帝却是家常便饭,十分简朴。

但就是这样一位事事从简的皇帝,私藏的小金库数目却是非常的惊人。

甲申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起兵后,在西安建立了政权,随后便有无数百姓蜂拥而至投靠他,不多时便召集了百万人马。

李自成带着这百万大军攻陷了平阳和太原后近逼北京。

面对声势浩大的起义将军,崇祯皇帝慌乱了手脚,他当时赶忙召见了吴三桂的父亲屋襄等户部、兵部的要员们,商量如何将关外的吴三桂调入关内。

当时面对崇祯的惶恐,吴襄先给他算了一笔军费账:如果要调吴三桂入京来保卫京城安全,就需要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军费。

但国库空虚,账面上显示的银子只有区区四十万两,远远低于需求。

所以,他恳请崇祯慷慨解囊,从自己的小金库拿出部分银子,当作军费,以解燃眉之急。

但令所有大臣没有想到的是,崇祯皇帝居然拒绝了这个请求,他宁愿将自己的私房钱收藏起来,也不愿意拿出来去做这护国护家的大事。

当时,满朝文武全都上疏恳求,希望崇祯皇帝拿出来自己的黄银内帑以充军饷,但崇祯却向大臣们哭穷到:“内帑业已用尽。


生活常识分享。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

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崇祯年间,是明朝最后的几十年,也是明朝灭亡前的最后一个皇帝。

崇祯自登基以来,面临着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重重困难,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崇祯并不是没有努力,但他的努力却并未得到成功。

因此,历史上对崇祯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史学家对崇祯的评价吧。

一、崇祯时期的经济崇祯时期,明朝经济的衰落已经十分明显,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国库空虚,而崇祯本人又不懂经济,所以他对于经济问题的解决并不得力。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经济问题,是由于明朝长期的封闭政策以及官僚主义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二、崇祯时期的政治崇祯时期,明朝政治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权力斗争等问题层出不穷,而崇祯本人又缺乏决断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政治问题,是由于明朝政治制度的缺陷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三、崇祯时期的军事崇祯时期,明朝军队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而清朝的崛起也给明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崇祯本人虽然也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他却缺乏决断力和管理能力,无法有效地组织和指挥军队。

史学家认为,崇祯时期的军事问题,是由于明朝军事制度的缺陷以及崇祯本人的不足所导致的,崇祯时期仅仅是这些问题的表现。

四、崇祯的个人品质崇祯本人也受到了历史的评价,有人认为崇祯是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有人则认为他是一个狭隘自私的君主。

史学家认为,崇祯的个人品质是很复杂的,他有着一些优点,如勤政爱民、有学问等,但他也有着一些缺点,如狭隘自私、决断力不足等。

综上所述,崇祯时期的历史评价是很复杂的,他的才能和不足都有所体现,但总的来说,崇祯时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崇祯时期的历史,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思,希望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吸取崇祯时期的教训,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国家。

周鉴崇祯皇帝的故事

周鉴崇祯皇帝的故事

周鉴崇祯皇帝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崇祯皇帝的一些故事: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面临了明朝的衰落和满清入侵的困境。

以下是一些与崇祯皇帝相关的故事:
1. 朱由检登基:崇祯皇帝在1627年登基,当时他只有16岁。

他在位期间努力改革政治和军事制度,希望能够挽救明朝的颓势。

2. 杨嗣昌之死:杨嗣昌是崇祯皇帝的重要官员,他在明朝的后期担任内阁首辅。

然而,由于与权臣魏忠贤发生矛盾,杨嗣昌被陷害并被处死。

这个事件对崇祯皇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更加孤立和无助。

3. 满清入侵:崇祯皇帝的统治时期正值明朝衰落和满清入侵的关键时刻。

他面临着来自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后来的满清入侵的双重压力。

尽管崇祯皇帝努力抵抗,但明朝最终还是在1644年被满清征服。

4. 崇祯皇帝之死:在明朝灭亡之后,崇祯皇帝选择了自杀。

他在北京紫禁城内上吊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象征着明朝的终结和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崇祯皇帝的故事反映了明朝晚期的动荡和衰落,也体现了一个年轻君主在逆境中的挣扎和无奈。

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关注的人物。

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的灭亡

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的灭亡

人祸, 农民起义, 满族 ^ 侵各种外忧内患一齐冲击着病人膏肓的明王
朝, 灭亡廿{ 土 扰不可避免 , 亡国之君 , 难辞其咎, 虽然他 日口声说 自己不
致使李 白成得以喘息逃脱而东山再起 , 数年围剿之功毁于一旦。因 而孙拒不受命 , 以有耳聋为由不予就任, 崇祯派巡按御使杨一俊核 实, 杨核实相告确有耳聋并非“ 托疾”致使崇祯武断地认定杨包庇孙 , 传庭, 派绵衣卫押解f ] 回京受审。致使一员杰 出的帅才无端被关
关键词 : 崇祯 ; 格 缺 陷 ; 愎 自用 性 刚
中图分类号 : 4 K28
文献标识码 i A
文章编号 :0 9 4 5 (0 0 O 一O 3 一O 10 - 4 8 2 1 )2 3 2 2


引言
() 1崇祯即位伊始, 太监魏忠贤权势熏天 , 天下侧目, 崇祯能审时 度势, 不动声色, 将客魏阉党集团一网打尽, 并钦定逆案 , 永不叙用 阉
是亡国ZC , _t 但明王朝的确是亡于他手 , 不论怎样说他对此应负有不 可推卸的责任。下文就崇祯帝的性格缺陷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作

分析, 论述中难免挂 ; , 万 如有不正之处, 诚请方家斧正 。
二、 刚愎自用, 独断专行
我们说他冈 发自 , 用 从下列事迹就可看出端倪:
人监狱达三年之久。中 原战事置渚脑后 , 铸成了 无法挽回的 错误。
党成员 , 此举使天下人心大 决, 臣民欣欣望治, 正因如此 , 使他对 自己 无上的权力有了新的认识: 权势如日中天的魏氏也不过尔尔, 何况其 他大臣!这就助长了他的骄逸之气 , 认为天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 中, 对大臣的意见往往不予理会 , 独断专行。正如清乾隆时的大学士 全祖望所说: 烈之明察济以忧勤, ‘ 住 其不谓以亡 国之君, 固也, 性愎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

后人对崇祯皇帝的历史评价导读:崇祯的一生可以说充满了悲剧色彩,他拥有极强的政治手腕,心思缜密,果断干练,并且精力充沛,几乎拥有历史上所有明君的特征:崇祯的是非功过充满争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无力回天”这四个字,可以概括崇祯的一生。

一崇祯即位,正直国家内忧外患之际,内有黄土高原上百万农民造反大军,外有满洲铁骑,虎视眈眈,山河冷落,烽烟四起。

他决事果断,雷厉风行,如处理阉党一案,也有心细多疑,优柔寡断之一面,如关于是先攘外抑或先安内,一直拿不定,遂误国家 ;既有刻薄寡恩翻脸无情之一面,也有多情柔肠之一面,对周后互敬互爱;他自制极严,不耽犬马,不好女色,生活简朴;他也经常征求左右的意见,但刚愎自用,不能做到虚怀纳谏;他知人善任,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具一代文武全才,任用他们时,言听计从,优遇有加,一旦翻脸,严酷无情,果于杀戮,导致用人不专,出现崇祯朝五十相局面;他悯恤黎民疾苦,常下诏罪己,但搜刮民膏,加派无度,趣百姓于水火;他励精图治,经常平台招对,咨问政之得失,与臣下论讨兴亡之道,为政察察,事必躬亲,欲为中兴之主主,但求治心切,责臣太骤,以致人心恐慌,言路断绝常谓所任非人,终成孤家寡人,至于煤山殉国,从死者唯一太监耳。

二据有的史学家分析,崇祯是我国最勤政的皇帝,据史书记载,他二十多岁头发已白,眼长鱼尾纹,可以说是宵衣旰食,朝干夕惕。

史志称其“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

崇祯执政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

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

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曾经强盛的明帝国已经风雨飘摇,两党分庭对抗,却难寻能用之人,也却难寻可用之人。

崇祯即位之初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诛灭魏忠贤阉党,却间接推动了文官集团的权利膨胀。

崇祯与臣子的关系或可说是历史上最为尴尬诡异的时期--相互仇视,相互依存、相互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崇祯即位于大明天下将倾未倾之时,开国之初的那些家底都被他的太爷爷,爷爷,父亲,哥哥败的差不多了。

朝廷内部是东林唱罢,阉党登台,各部官员非此即彼,各地天灾连连,叛乱此起彼伏。

外部,皇太极已拿下大半个东北,朝廷已成守势;察哈尔在北边虎视眈眈;海上荷兰军,海盗等兵连祸结。

即位过程胆战心惊,坐稳皇帝后立即拿下魏忠贤,彻底整垮阉党,经历党争之后朝廷栋梁几乎没有,没能再出一个张居正般改革创新的锐意大臣,连徐阶、高拱般修补能臣亦无再现,在当皇帝最轻松的明朝,他却成了最累的一个,内无治世之能臣,外无退敌御侮之强将。

有一个能守住东北的袁崇焕,却与皇帝战略思维屡屡相左。

崇祯几乎事必躬亲,却也没能挽救大厦之颓,最后感慨:三十年不上朝的能做太平天子,沉迷于木工的也能安心享受,没读四书五经的文盲也能自得其乐,唯独这锐意进取,文采昭然,励精图治,事必躬亲的皇帝却内有外患,愈演愈烈,最终吊死煤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