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娘曲

合集下载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迷娘曲》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迷娘曲》课件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五4《迷娘曲》课件《迷娘曲》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材章节:高中语文必修五详细内容:本节课将学习《迷娘曲》,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诗,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内心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迷娘曲》的内容,体会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 分析《迷娘曲》的抒情手法和意象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迷娘曲》的内容,分析诗中的抒情手法和意象特点。

难点:深入体会诗人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山水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2. 诗歌鉴赏(15分钟)引导学生朗读《迷娘曲》,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讨论诗人情感。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迷娘曲》为例,讲解如何鉴赏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方法分析其他诗歌。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课后练习中的诗歌,教师巡回指导。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迷娘曲》意象:山水风光抒情手法:描绘、对比诗人情感:向往美好生活,不满现实生活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迷娘曲》,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阐述你对诗人情感的理解。

答案:诗中的意象有山水风光、月光、星光等,抒情手法有描绘、对比等。

诗人向往美好生活,对现实生活不满,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2. 请课后阅读一首诗歌,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鉴赏方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抒情手法和诗人情感。

答案:阅读的诗歌是《春晓》,诗中的意象有春风、花香、鸟鸣等,抒情手法有描绘、赞美等。

诗人表达了春天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欣赏《迷娘曲》,让学生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了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语文版现代诗歌《迷娘曲》课件

语文版现代诗歌《迷娘曲》课件
02
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如韵律、节 奏、语调等。
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分析
01
02
03
词汇运用
如“迷娘”、“流浪”、 “故乡”等词汇的选用,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迷茫和 对故乡的思念。
句式变化
运用长句、短句、倒装句 等,使诗歌语言富有变化 ,增强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 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 动,意境深远。
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具有深刻的 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同时,该诗的艺术成就也使其成为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 作之一。
03
诗歌意境构建与审美体验
意象选择与组合技巧探讨
意象选择
通过选取具有象征性和情感共鸣的意 象,如“迷娘”、“夜”、“梦”等 ,构建诗歌独特的意境。
意象组合
意象丰富
现代诗歌注重意象的营造,通过生动 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使读者产生强 烈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创新性写作方法介绍
跨界融合
现代诗歌可以借鉴其他艺术门类 的元素,如音乐、绘画、电影等 ,创造出独特的诗歌形式和内涵

非线性叙事
现代诗歌可以采用非线性叙事的方 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诗 歌呈现出更加立体的效果。
学生尝试创作指导
01
02
03
04
选定主题
选择一个感兴趣或有感触的主 题进行创作,可以是自然、情
感、社会等各个方面。
锤炼语言
注重语言的锤炼和提炼,运用 恰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营造意象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独特的比喻 来营造意象,使读者产生强烈
的视觉和感官体验。
表达情感
在诗歌中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 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内心

解读《迷娘曲》的意蕴与色彩

解读《迷娘曲》的意蕴与色彩

解读《迷娘曲》的意蕴与色彩•引言•文本解读与赏析目录•意蕴探讨与解读•色彩运用与审美体验•跨文化对比与影响研究•总结与展望01引言1 2 3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伟大诗人,其诗作《迷娘曲》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歌德与《迷娘曲》除了《迷娘曲》,歌德还创作了《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

歌德的其他作品歌德生活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德国,是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见证了欧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变革。

歌德的时代背景作品背景及作者简介《迷娘曲》创作背景及主题创作背景《迷娘曲》创作于18世纪晚期,以意大利南部民间传说为蓝本,通过主人公迷娘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爱情和自由的向往。

诗歌主题《迷娘曲》以自然、爱情和自由为主题,通过描绘迷娘与爱人相会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真挚情感的追求。

艺术特色《迷娘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而著称,诗中运用了象征、隐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厚的艺术内涵。

02文本解读与赏析第三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

这条路上有“云径”“山岗”,有在雾中觅路前行的驴儿,有摇摇欲坠的悬崖,有奔腾直泻的瀑布。

这条路既是她当初的离乡之路,也是她将来的归乡之路。

《迷娘曲》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第一节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园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俏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

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

第二节正歌部分,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圆柱成行”“宽敞明亮”,美丽的别墅,辉煌的厅堂,大理石雕像都含情驻望描,绘出了迷娘那宛口仙境的家园。

诗歌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意象与象征手法运用01《迷娘曲》第一节“柠檬花”指柠檬树开的花,通常用于象征爱情或情感的美好和清新。

在这里,“柠檬花”可能代表着迷娘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迷娘曲》课件

《迷娘曲》课件

《迷娘曲》课件汇报人:日期:contents •《迷娘曲》背景介绍•《迷娘曲》文学赏析•《迷娘曲》的演唱技巧与演绎•《迷娘曲》的舞台表现与视觉效果•《迷娘曲》的传承与推广•《迷娘曲》的创作感悟与启示目录01《迷娘曲》背景介绍作者介绍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之一,也是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年轻时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并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歌德的文学作品涵盖诗歌、戏剧、小说等多个领域,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等。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一部具有浓郁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爱情诗之一。

该作品创作于1774年,当时歌德正在意大利旅行,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激发了他创作这部作品的灵感。

创作背景作品概述作品以一个迷路者的视角,通过他的自述和内心独白,讲述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作品采用了浪漫主义抒情诗歌的体裁,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和感伤情调。

《迷娘曲》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由12首短诗组成,共36首短诗。

02《迷娘曲》文学赏析表达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迷娘在她的唱词中表达了对世界的无尽热爱和期待,她对未知的远方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她的唱词中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如“百鸟齐唱,晨曦微绽,曙光女神抚慰着人世间。

”,这表达了她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独特的音乐旋律《迷娘曲》以其独特的音乐旋律而闻名,它运用了大量的装饰音和旋律的起伏变化,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音乐旋律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迷娘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03这种矛盾使得迷娘的形象更加真实和立体,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

人物形象01迷娘的多重性格02迷娘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复杂性的角色,她的唱词中既有对美好世界的向往,也有对过去的回忆和怀念。

《迷娘曲》课件

《迷娘曲》课件

04
《迷娘曲》的艺术价值
文学价值
表现了浪漫主义情怀
迷娘曲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浪漫主义文学追求个性、热爱自然的特 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运用了丰富的文学修辞手法
迷娘曲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通过旋律的变化和对比,迷娘曲表达了丰富的情 感和意境。
和声运用分析
和声基础
迷娘曲的和声运用基于传统的和声基础,包括主和弦、副和弦和 属和弦等。
色彩变化
通过运用不同的和声手法,如变音和弦、附加音和弦和离调等, 迷娘曲的色彩变化丰富多样。
终止式
迷娘曲的终止式通常采用主和弦到属和弦再到主和弦的模式,这 种模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迷娘曲关注人类情感和命运,对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剖析,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 精神。
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现力
01
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迷娘曲将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合,以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文字,给
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享受。
02
刻画人物形象生动
迷娘曲通过对主人公形象和内心世界的刻画,使得作品具有了很高的
艺术价值。
03
创作时间:1830年 创作地点:德国柏林
创作背景及动机
创作背景
迷娘曲是歌德创作的歌剧《浮士德》中的一首歌曲,它是由作曲家舒伯特根 据歌剧剧情创作的。
创作动机
迷娘曲的创作动机主要是为了表达剧中人物迷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生命 的感悟。
音乐风格及特点
音乐风格
迷娘曲是一首具有典型舒伯特风格的歌曲,它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和深刻 的内涵而闻名。

《迷娘曲》翻译

《迷娘曲》翻译

《迷娘曲》翻译迷娘曲钱春绮译再译:麦芽那柠檬花正开的南方,你可知道?金黄的橙子,在绿叶的荫中闪光,从蓝天上吹来柔软的微风,桃金娘无语,月桂高悬,那多情的南国,你可知道?亲爱的人儿,我愿随你前往,在水一方!你可知道,那鲜花充满的廊坊,圆柱成行环置屋四方。

满堂呀美人,帘卷光影。

石女呀望我,眉目低转。

怎么了,可怜的姑娘?你可知道,那南国的家园?亲爱的恩人,我愿随你前往,和你飘荡!你可知道,那山中的曲径?云雾隐现的高山,山间的驴子在云雾里穿梭往返,深渊里,有蛟龙在那里潜藏,如流水般的云雾在岩崖上飞散。

你可知道那云里的山冈,我的爸爸呀,我愿随你前往,往那名山!《迷娘曲》英译版Knowest thou where?Translation to English by Walter Meyer Knowest thou where the lemon blossom grows,In foliage dark the orange golden glows,A gentle breeze blows from the azure sky,Still stands the myrtle,and the laurel,high?Dost know it well?'Tis there!'Tis there Would Iwith thee,oh my beloved,fare.Knowest the house,its roof on columns fine?Its hall glows brightly and its chambers shine,And marble figures stand and gaze at me:What have they done,oh wretched child,to thee?Dost know it well?'Tis there!'Tis there Would Iwith thee,oh my protector,fare.Knowest the mountain with the misty shrouds?The mule is seeking passage through the clouds;In caverns dwells the dragons'ancient brood;The cliff rocks plunge under the rushing flood!Dost know it well?'Tis there!'Tis there Leads our path!Oh father,let us fare.歌德简介: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l749~1832)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

解读《迷娘曲》的意蕴与色彩

解读《迷娘曲》的意蕴与色彩

来看 看 文 中 的注 释 . 第一节中的“ 岁亦 莫 止 ” 中的 “ 莫” 应 为通 假 字 “ 暮” . 那 当然 就 指年 终 了 。可 是 第 三节 中的 “ 岁
亦阳止” 的“ 阳” 课文解释为“ 阴 历 十 月” 阴 历 十 月已 是
新课标指 出 . 文学阅读 必须 “ 能 感受形 象 . 品味 语 言. 领悟作 品丰富内 涵 . 体 会其艺术魅 力 . 有 自 己 的 情
是 世 界 上称 得 上 最伟 大 的 少数 几 个 文 学 家 的诗 歌 设 计意 图 : 我选用四组 “ 这 是 一 首 …… 的 诗 歌 ” 排比 句 . 易 于
伯 特 的 小夜 曲 )
朗读 . 又 易 于 调动 学 生 的 兴趣 。人 们 常说 音 乐 是 穿 透人 心灵 , 震 撼 人 心灵 最 强 烈 的 东 西 . 而 作 为语 言 艺 术 的 诗 歌《 迷娘 曲》 为 什 么 竟 然 比音 乐 更 能 打 动 人 的 心 灵 ?这 几组句 子中涵盖了《 迷娘曲》 的内容 美和音韵 美外 , 还 包 含 了 文 本 的神 秘 感 我 以为 这 是 教 师 送 给 学 生 的 第 束鲜花 , 视 为 教学 的“ 定调” 。“ 造境 人 情 ” 的导 入 一 方 面 能 瞬 间 捉 住 学 生 .带 学 生 置 身 于 教 学 内容 相 应 的情
j } } 读《 连 艰曲》 的意蕴与色彩
画 张 萍
德 国 诗人 歌 德 的 《 迷 娘 曲》 是 语 文 版 必修 五 第 二 单 元 的第 一 篇 。本单 元标 题 为 “ 番 石榴 飘 香 ” , 它 是 借 用哥 伦 比 亚作 家 加 西 亚 ・ 马 尔 克 斯 的谈 话 录 。这 是 一 个极 富
诗 人 的血 肉 以 表达 出 来 .于 是 诗 的 字 句 都 是 诗 人 的 生 命, 字 句 的 节 律 也 是 生 命 的节 律 。 ” 而《 迷 娘曲》 正 是 诗

《迷娘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迷娘曲》原文阅读及赏析

眷恋之情。
意大利文化元素
1 2 3
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借鉴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如绘画、 雕塑和音乐等,表现对古典美的追求。
意大利历史和文化遗产 引用意大利历史和文化遗产中的元素,如古罗马 建筑、雕塑和绘画等,展现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 蕴。
意大利语言和诗歌韵律 运用意大利语言的韵律和节奏,使诗歌具有优美 的音乐感。
03
赏析与解读
主题思想
《迷娘曲》表达了诗人对故国意大利的深厚感情,通过描绘迷娘对故土的眷恋和向往,展现了爱国情感的普遍性和 深刻性。
诗歌中的“迷娘”形象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所有背井离乡、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们,表达了诗人对人性中追求归 属感和精神家园的深刻洞察。
艺术手法
《迷娘曲》采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手 法,通过反复咏叹和旋律的回环往复, 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和感染力。
诗歌运用了意象和象征等修辞手法, 如“桃金娘”、“月桂”等自然意象, 以及“爱人”、“恩人”、“父亲” 等象征性称呼,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和 意蕴。
情感表达
《迷娘曲》以迷娘对故土的眷恋和向往为主线,贯穿全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 厚感情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深刻感 受到迷娘内心的痛苦、挣扎和希望。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通过迷娘的形象得以 充分展现,使得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02
叙述迷娘的经历
03
抒发诗人的情感
诗歌详细叙述了迷娘与爱人相遇、 相识、相恋到分离的过程,表达 了深深的思念之情。
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迷娘的爱 恋、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分离的 无奈和痛苦。
诗歌结构
采用歌谣体
诗歌采用德国民歌体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和音乐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迷娘曲》导学案设计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09班名: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2、能力目标:①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②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3、审美目标: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2、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方法】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

【学习思路】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时数】一课时预习导读单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歌德全名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德国伟大诗人,伟大的剧作家、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之一。

歌德生活的时代,正是西方思想史上巨人云集的时代,卢梭、康德、黑格尔等都是他的同时代人。

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

晚年之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使得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代表性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长篇诗剧《浮士德》、自传体作品《诗与真》、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

歌德一生创作了两千五百多首诗,其中有很多珠玉之作,不仅是德国诗歌的瑰宝,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一笔最宝贵的文学财富。

歌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

今天我们学习歌德的诗歌,不仅在学习和继承世界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可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2、题解《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

《迷娘曲》创作于1783年11月以前,后收入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的第一部《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歌唱的插曲。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麦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是小说中最动人的人物。

他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迷一样的性格魅力。

她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

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的父亲后来流落街头,以弹琴卖艺为生,后来也被威廉•麦斯特收留。

迷娘自从遇到麦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强烈地爱上了麦斯特。

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

《迷娘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迷娘曲》是歌德迷娘歌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为这首诗歌谱曲达百次以上,其中以舒伯特的曲子最为有名。

同学们一定会想,歌德的这首诗歌究竟写什么内容,好在哪里,竟然使这么多大作曲家为之谱曲?是啊,音乐是穿透人心灵,震撼人心灵的听得见而摸不着的最强烈的东西,而作为语言艺术的诗歌为什么竟然比音乐更能打动人的心灵?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欣赏、去体悟其艺术魅力吧。

二、走近诗歌,整体感知1、文本阅读要求:①范诵诗歌,整体感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和感情,感受诗歌的美好意境,把自己想象成迷娘,体会本诗的内容与情感。

②感知内容,对话交流。

③以小组为单位,质疑。

2、欣赏品味诗歌鉴赏点拨:诗歌是最精粹的语言艺术。

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抒情性、音乐性、想像性、简洁性、象征性。

诗歌都是通过具体感人的意象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的。

因此,我们鉴赏诗歌,首先要学会抓意象,通过意象来体会诗人寄予在其上的思想感情。

鉴赏示例我们以这首诗的第一节为例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正歌表现“那地方”——故国意大利的优美景物,这些景物的优美主要是通过柠檬花儿、蓝天、和煦的风、悄然无语的桃金娘(桃金娘象征着爱情,为维纳斯的神树)、高耸的月桂(月桂为阿波罗的神树)来体现的。

这些意象的选择具有意大利景物的典型性特征,诗人在这里融进人物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使这些景物都成了人物故国之思的寄托物,再加上诗歌运用音乐的反复艺术——“你可知道那地方”的反复咏唱,就把那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而又强烈难抑。

副歌“走呵!走啊!”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这种无法自抑的感情推向极致。

叫谁走?“亲爱的人,我愿和你同去。

”这“亲爱的人”既可以是恋人,也可以是朋友,还可以是亲人。

“我愿和你同去”既表达她返回故国的热望和决心,又表达她对“亲爱的人”的鼓励和支持。

这种对祖国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催人泪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感情都不是干巴巴、直通通喊出来的,而是通过浸泡过情感的意象表达出来的,需要我们通过诗歌语言、节奏和象征物从心灵深处去深沉地体会,去真挚地感悟。

问题设计⑴你从诗歌中又读出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⑵这首诗共三节,第一节诗诗人都通过哪些意象,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⑶诗的第二节写了哪里的场景?有哪些意象?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⑷诗人为什么写“可怜的姑娘,你有什么忧伤”?⑸副歌结尾怎么又变成:“我的保护人,我愿随你前往”了?这种称呼的改变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什么感情?三、作业熟读诗歌,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

【反思评价】我的收获与反思:问题探究单设计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09班名:组名:姓名:一、研读文本,内容探究研读探究目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1、了解这首诗每节正歌的内容及作用。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2、体会这首诗副歌的作用。

二、研读文本,难点探究1、你认为这首诗歌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设计目的:体会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2、关于诗中的倾诉者和被倾诉的对象。

诗中的倾诉者是迷娘还是谁?而被倾诉的对象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不同的人?(让学生自己探究,言之成理即可。

)三、小结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前后三节构成了一种递进关系,把迷娘思念故乡的美好情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每节诗副歌中的“走呵! 走呵!”又是催促又是呼唤,把迷娘无法自抑的思念之情推向极致。

四、作业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反思评价】·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我的收获与反思:拓展训练单设计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09班名:组名:姓名:一、迁移延展,开拓视野,提高鉴赏水平请阅读下面两首《迷娘曲》,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按照我们以上鉴赏的方法进行鉴赏,写出300字以上的鉴赏文字,尤其欢迎个性化的创新鉴赏观点。

【附】迷娘曲(之二)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形只影单;失去了一切欢乐,我仰望苍穹,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才了解我的苦难!迷娘曲(之三)别让我讲,让我沉默,我有义务保守秘密,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日出会驱散黑夜,天空豁然明爽;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倾听他胸中的积郁;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

(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8分)古怪的重水叶永烈①1942年,正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大陆激烈进行的时候,英国的间谍部门却把注意力集中于挪威南部某荒凉小镇的一家看起来很普通的小工厂。

这家小工厂里,并没有隆隆的机器声,也没有高高的烟囱。

只有来自当地水力发电厂的电线和自来水管。

它在静悄悄地生产着一种神秘的重要物资。

德国军队重兵防守,但这家小工厂还是被英国间谍炸掉了。

德国人马上调集专家抢修,花了9个月的时间,小工厂又开始了神秘的生产。

1944年,德国军队极为秘密地把小工厂的产品运走。

但那产品最终还是先后被英国间谍的定时炸弹和美国的轰炸机炸毁了。

②这家小工厂生产的究竟是什么产品呢?这神秘的产品,就是重水!③重水看上去跟普通的水差不多,也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然而,它似水不是水,跟普通水有着许多不同的“脾气”。

重水确实是“重”水,它比普通水重。

1立方米重水要比1立方米普通水重105.6公斤。

重水这名字,便是打这儿来的。

普通的水在0℃结冰,在100℃沸腾。

然而,重水却在3.8℃结冰,在101.42℃沸腾。

普通水的密度在4℃时最大,重水的密度在11.6℃时最大。

很多物质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小。

比如,食盐在重水中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中减少15%,氯化钡的溶解度则减少20%。

许多化学反应在重水中进行,比在普通水中慢。

严格地说,重水也是水!普通的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

重水的分子,也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组成的——只不过这氢原子不是普通的氢原子,而是重氢原子。

④在大自然中,普通水很多,然而重水却很少,在50吨水里大约只含有7.5公斤重水。

重水总是混杂在普通水中,均匀地混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重水分离出来呢?人们发现,当用电流电解水的时候,普通的水大量被电解成氧气和氢气,而在剩下的液体中,重水的含量越来越多。

于是,人们便请电流帮忙,来提取重水:把水大批大批地电解,然后把剩下的液体进行蒸馏,利用重水和普通水沸点的不同把它们分开,制得很纯净的重水。

从天然水中提取重水,要消耗大量的电能。

据统计,提炼一公斤重水比熔炼1吨铝所需要的电能还多3倍。

⑤重水,是制造原子弹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它能有效地减慢中子的速度,把快中子变为热中子,并且它本身不吸收中子,不会减少中子的数目。

因此,重水是非常理想的中子减速剂,它能使链式反应进行下去,实现原子弹的爆炸。

重水因之成为举足轻重的战略物资。

当年德国人在失去重水之后,整个制造原子弹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人们将原子能应用在工农业生产上,建造了原子能反应堆。

在原子能反应堆中,同样要用到中子减速剂,用到重水。

⑦在制成原子弹之后,人们又发明了氢弹。

制造氢弹的主要原料是氘和氚。

氘来自重水。

这样一来,重水更是身价百倍。

氢弹爆炸,实际上就是氘和氚进行激烈的热核反应,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聚变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