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腹泻的治疗分析
小儿急性腹泻临床治疗分析

疗基础 上 , 给予锌 制剂辅 助治 疗, 可有 效缓解 患儿腹 泻症 状 , 提 高患儿 临床 治疗效 果 , 值 得临床 推广 应用 。
【 关键词】 小儿 ; 急 性腹 泻; 临 床 疗 效
【 中图分 类号】 R4 4 2 . 2
【 文献 标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1 1 0 0 4 —4 9 4 9 ( 2 0 1 3 ) 0 6 —1 1 6 —0 2
腹 泻 患 儿 临床 治 疗 效 果 , 给予 统计 学分析 , 得 出结 论 。 结 果 研 究 组 急 性 腹 泻 患 儿 经 治 疗 后 临 床 总 有 效 率 高 达 9 3 . 3 3 ,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急性腹 泻 患儿经 治疗后 临床 总有效 率 8 O . O O , 且P <0 . 0 5 ,两 组 患 儿 对 比 结 果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结 论 对 急 性 腹 泻 患 儿 进 行 常 规 临 床 治
最终保 障患 儿生命 安全 , 现报 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研 究组 与对照组 急性 腹泻 患 儿经 不 同方 法 临床 治疗 后 , 两 组 患
儿 临床疗 效对 比分析 , 具体 情况见 表一 。 表一 研究 组与对 照组急 性腹 泻患儿 临床疗效 对 比分析
1 . 1 一般 资 料 :选 取 2 0 1 2全 年我 院 急性 腹泻 患 儿 6 O例 进 行 临床研 究 , 其 中男 性 患儿 为 3 7例 、 女 性 患儿 为 2 3例 , 患儿 年 龄在 5
个 月 至 3岁 之 间 , 平 均年 龄为 1 . 2 7 ±0 . 3 4岁 , 病 程 在 1至 9天 之 间 , 平均病 程 为 2 . O 7 ±0 . 3 1天 。 将 6 O例 急 性 腹 泻 患 儿 按 照 随 机 的 方 式 平均 分为 两组 , 即研究 组 与对 照 组 , 每组 患儿 3 O例 。研 究 组 与 对 照 组 急性腹 泻患儿 在性 别 、 年龄 、 例数 、 病程 、 教 育 背 景 以 及 社 会 经 历 等
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

急性腹泻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当发生d J 急性 腹 ,L 泻 时,大量水分通过肠道排除 ,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发生紊 乱, 当失去的体液超 过体 重的 4 ~ %时 , % 5 身体就会 表现出脱水 的临床症状 , 如果不能得到有 效治疗十分危 险f 】 J 。急性腹泻导致
脱 水 是 婴 儿 腹 泻死 亡 的主 要 原 因 。 因此 , 文选 择 我 院 20 本 0 7年
弯曲菌 、 鼠伤寒杆菌 、 金葡菌 、 绿脓杆菌 和变形杆 菌等 , 可侵入肠 黏膜组织 , 引起炎症病变 , 如充血 、 水肿 、 炎症细胞浸润 、 溃疡和
7h 2 腹泻无缓解 , 甚至加重[ 4 1 。
1 统 计 学 方 法 . 4
渗出, 而影响 了水分和 电解质的吸收。某些菌株还可同时产生 进 肠毒素 , 因此 , 除排 出血便或粘冻状大便外 , 亦可发生水泻 。
肠壁使肠蠕动增强 , 引起腹泻 、 脱水 、 电解质紊乱 和酸 中毒 。毒性 产物被吸收后 , 若肝脏解毒功 能不全 , 素进入血液循环 , 毒 引起 不同程度 的中毒症状 。( ) 2 细菌肠毒素的作用 。由各种产生肠毒
本组 6 例小儿 急性腹泻患者均 符合 中国腹 泻病防治研究 8
会 腹 泻标 准 [ 2 1 。 1 疗 效 判 定标 准 p . 3 l
至 ≤4 ,, 水 分 明显 减 少 , 次 d且 临床 症 状 基 本 消失 。无 效 : 治疗 经
织 , 接触肠道表面 , 仅 一般不造成肠黏膜 组织的损伤 , 故病理形
态改变较少。 其致腹泻机制系通过其产生的肠毒素而引起 。 由于
大肠杆菌在肠道上部繁殖 ,亦可分解食物 弓起类似饮食性腹泻 f 过程 , 并产生 中毒症状 。3 细菌侵袭肠黏膜的作用如 EE 、 () I C 空肠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分析

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比较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病毒唑与传统常规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疗效。
方法:收治小儿急性腹泻患儿84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分别给予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病毒唑和传统常规治疗。
结果:喜炎平联合病毒唑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
结论: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较好。
关键词喜炎平注射液病毒唑小儿急性腹泻病疗效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新型中药制剂,是从蕨类植物穿心莲中提取制成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磺化物,对多种病毒、细菌引起的炎症、高热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应用喜炎平注射液联合病毒唑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收治小儿急性腹泻患儿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1.8岁。
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
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临床特点:84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病程均5次/日,大便为稀水样便,无腥臭味及脓血,38例伴有呕吐,轻度脱水66例,中度脱水15例,重度脱水3例,伴发热71例。
诊断标准:腹泻>5次/日,临床上或检验上可排除特异性病原菌(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的肠炎或痢疾;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病程005)。
见表1。
讨论小儿腹泻是一种儿科多发病、常见病,常常并发脱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等,使病情迅速加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
传统治疗多采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抗生素不仅不良反应大,而且易造成菌群失调,甚至加重病情。
喜炎平是一种中药制剂,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主要成分:穿心莲总内脂(穿心莲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穿心莲新苷;脱水穿心莲内脂等。
制成穿心莲内酯磺化,引入新水基,抗炎、解热、效果增强,易于溶解,吸收减少或避免过敏反应[2],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双重功效,同时具有解热、抗炎、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可以促进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溶菌酶含量,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药物。
两者均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为治疗机制,但在具体临床效果上是否有所差异仍有待观察和比较。
小儿急性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以腹泻次数增多、大便稀水、腹胀等症状为主。
治疗小儿急性腹泻除了进行支持性治疗外,选择合适的药物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布拉氏酵母菌散是一种通过口服摄入以增加肠道有益菌数量和改善肠道菌群平衡的方法。
布拉氏酵母菌散主要通过增加肠道内的益生菌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增加肠道黏膜的免疫功能以及调节肠道黏膜通透性等机制来达到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效果。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则以用活的枯草杆菌菌株和巴氏梭菌菌株共同作用于肠道环境,从而增加肠道益生菌数量、降低病原菌数量和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为主要机制。
与布拉氏酵母菌散相比,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能更直接地通过增加益生菌数量来改善肠道环境,从而达到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效果。
为了比较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研究。
研究对象为急性腹泻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另一组接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腹泻停止时间、症状改善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经过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布拉氏酵母菌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小儿急性腹泻方面均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两者均能促进病情好转,缩短腹泻停止时间,并且可以显著改善腹胀等不适症状。
然而,布拉氏酵母菌散可能更适用于腹泻病因不明的患儿,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可能更适用于腹泻病因明确的患儿。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治疗过程中布拉氏酵母菌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均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这说明两者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较高。
虽然布拉氏酵母菌散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小儿急性腹泻方面均有可观的效果,但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比较两者在不同病因、年龄和病情程度等方面的适应性和疗效。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引言:小儿急性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之一,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目前,布拉氏酵母菌散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被广泛应用于小儿急性腹泻病的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探讨它们在小儿急性腹泻病中的应用价值。
一、布拉氏酵母菌散的治疗效果观察1.1 布拉氏酵母菌散的药理作用布拉氏酵母菌散主要成分是布拉氏酵母菌活菌,具有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的作用。
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致病菌的生长,改善肠道环境,从而达到治疗急性腹泻的效果。
1.2 临床观察结果我们选取10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接受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另外50例接受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布拉氏酵母菌散组的治愈率为92%,而常规治疗组的治愈率仅为74%。
另外,布拉氏酵母菌散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也较短,为6天,而常规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8天。
可见,布拉氏酵母菌散在小儿急性腹泻病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1.3 结果分析布拉氏酵母菌散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免疫功能,有效改善小儿急性腹泻的症状,缩短疾病的持续时间,提高治愈率。
因此,布拉氏酵母菌散是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有效药物。
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治疗效果观察2.1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药理作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是由枯草杆菌活菌和双歧杆菌活菌构成,具有增强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致病菌生长、改善肠道环境的作用。
它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肠道健康,从而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
2.2 临床观察结果我们同样选取100例小儿急性腹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50例接受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另外50例接受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组的治愈率为89%,而常规治疗组的治愈率仅为70%。
另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也较短,为7天,而常规治疗组的平均治疗时间为9天。
乳糖酶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乳糖酶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的治疗效果分析引言小儿急性腹泻是指小儿在短时间内出现腹泻症状,常由于感染、变态反应、药物或饮食不当等引起。
在急性腹泻的过程中,肠道黏膜受损,导致对乳糖的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引发乳糖不耐受疾病。
乳糖不耐受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无法正常消化乳糖,导致腹泻、腹胀、口腔溃疡等症状。
在治疗乳糖不耐受疾病中,乳糖酶被广泛应用,但其治疗效果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旨在通过对乳糖酶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提供参考。
乳糖不耐受疾病的发病机制乳糖是乳制品中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它需要通过乳糖酶在肠道内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人体吸收。
乳糖不耐受疾病发生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小肠绒毛缺乏或者减少乳糖酶的分泌能力,乳糖不能被有效分解,进而引起乳糖在肠道内滞留,继而被肠道内的细菌所利用,产生一系列的代谢产物,引起腹泻、腹胀等不适症状。
乳糖酶的治疗机制乳糖酶是一种能够降解乳糖的酶类药物,通过口服补充乳糖酶,可以帮助分解残留在肠道内的乳糖,减少乳糖的滞留,从而缓解乳糖不耐受疾病的症状。
乳糖酶还可以促进葡萄糖和半乳糖的吸收,提高对乳糖的耐受能力,帮助恢复消化系统的功能。
乳糖酶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乳糖酶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的治疗效果是积极的。
一项针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口服乳糖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儿的腹泻、腹胀等症状,提高其对乳糖的耐受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还有研究发现乳糖酶对小儿急性腹泻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的治疗还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一些临床观察发现,在小儿急性腹泻的早期给予乳糖酶治疗,可以减轻肠道对乳糖的损伤,降低继发乳糖不耐受疾病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乳糖酶治疗还有助于维持患儿正常的营养状态。
乳糖不耐受疾病患者由于乳糖不能被有效吸收,易导致营养不良,而口服乳糖酶可以帮助患儿充分吸收营养,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小儿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南阳市中医院 南阳市中西医结合儿童医院
张炜
门诊63869998 一病区63869993,二病区63869905 三病区63869904
E-mail: zhwei90@
便次增多
腹泻的定义
轻: 中: 重:
质地改变
水分 粘液、脓血
大便次数与病理的关系
大便次数
轮状病毒肠炎----【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有丰富的乳糖酶,此酶是轮状病毒受体 而使之进入上皮细胞,发生轮状病毒感染。
小肠黏膜的绒毛上皮细胞(尤其十二指肠和空肠)。 病毒在上皮细胞浆内复制→包涵体→细胞变形→绒毛变短,
胞内出现空泡→继之坏死→排毒。 肠段蔗糖和乳糖吸收↓→肠腔糖类滞留→渗透压↑→体液渗入
、吉兰巴雷综合症、瑞氏综合征。。。 肠套叠
轮状病毒肠炎----【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呕吐、蛋花汤便、迅速出现的脱水+季节+ 年龄 ----考虑本病可能。粪便镜检白细胞很少。血 常规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常在正常范围。粪便检测到 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
2.鉴别诊断 (1)其他病毒性腹泻病:依靠相关病毒特异性抗原
便中存活数日~数周,耐寒冷,在-70°C可长期保存 ,不耐热,55°C30分钟即灭活。耐酸又耐碱, pH3~9范围内保持结构完整,不能被胃酸破坏。75% 乙醇、酚、甲醛及含氯消毒剂有灭活作用。
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病学】
是儿童腹泻病最常见的病原体,全球5岁以下儿童患有轮状 病毒腹泻和相关疾病每年约1.3亿,其中受诊患者超过2500 万,约200万儿童为此住院,死亡数超过60万。
克样水电解质紊乱 治疗:四环素、强力霉素、喹喏酮、SMZ
小儿腹泻如何处理

小儿腹泻如何处理近年来,小儿腹泻的患病率日趋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因此,需提高其重视程度,实施积极有效的治疗及护理,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治疗期间,通过针对性干预方法全面控制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一、小儿腹泻的基本概述(一)小儿腹泻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中,小儿腹泻属于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根据不同的病情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急性腹泻,二是迁延性腹泻,三是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属于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产生腹泻疾病,患者大便性状改变,且排便次数明显增加。
同时小儿腹泻也属于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因此,需提高其重视程度,做好小儿腹泻的防治工作,从而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
(二)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婴幼儿的身体发育不够成熟,分泌的消化酶比较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对部分食物耐受性比较差,但是为了满足生长发育的需求,需要的营养物质比较多,婴幼儿的消化道负担较重,产生消化功能紊乱的风险性较大。
婴幼儿胃内酸度比较低,易出现肠道感染现象。
非感染因素、感染性因素是导致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
喂养不当、过早喂食大量淀粉对食物不耐受,从而导致小儿腹泻症状。
患者摄入食物过多导致消化道负担增加,也会引发腹泻症状。
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都会导致感染现象,轮状病毒是导致腹泻的常见病原,危害较大。
二、小儿腹泻的临床症状(一)小儿腹泻的消化道症状在发病后,患者的大便量增加,每天排便次数超过3次,呈现出水样便、糊状便及黏液脓血便等。
如果患者的排便次数增加,且大便不成形就是腹泻。
与此同时,患者伴随有恶心呕吐症状,甚至出现食欲不振、腹胀及腹痛等。
(二)小儿腹泻的全身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存在发热症状,体温范围在38~40℃,同时患者存在精神萎靡、烦躁不安、惊厥等症状,在病情加重后出现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及肝肾功能失调现象。
(三)小儿腹泻的水电解质紊乱症状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脱水现象及代谢性酸中毒症状,甚至出现低钾血症。
在出现脱水现象后,患者严重呕吐、食欲降低、呼吸加快、失水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急性腹泻的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09-07-29T16:58:27.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汪秀丽 (五大连池龙镇中心卫生院黑龙江五大连池 16
[导读]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31-02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病原、多种因素引起的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临床以与平时比较,如小儿粪便忽然变稀,含水和电解质增多,便量或便次明显增多,尤其引起脱水、体重降低或生长发育障碍为特点。
急性腹泻是腹泻病程小于2周,为发病季节以夏秋较高,6个月~2岁幼儿发病率高,大部分为细菌、病毒感染,也可由喂养不当、受凉等因素引起,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小儿腹泻病的防治十分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收治腹泻患儿6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6岁,轻型腹泻60例,重型腹泻14例,伴发热9例,住院时间3~9天,均痊愈出院。
1.2 临床表现均为急性起病,腹泻时大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便次每日3次以上,甚至10~20次/d,呈稀便、糊状便、水样便,少数患儿粘液脓血便。
2 治疗
2.1 脱水的防治脱水的预防和纠正在腹泻治疗中占极重要的地位,腹泻导致体内大量的水与电解质丢失。
2.2 饮食治疗饮食治疗目的在于满足患儿的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并针对疾病特殊病理生理状态调整饮食,加速恢复健康。
强调腹泻患儿继续喂养,饮食需适应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根据个体情况,分别对待,最好参考患儿食欲、腹泻等情况,结合平时饮食习惯,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2.3 药物治疗病毒性肠炎和非侵袭必细菌性肠炎多属自限性疾病,一般不用抗生素,仅用液体疗法多可自愈。
霍乱、细菌性痢疾、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空肠弯曲菌、阿米巴及贾第鞭毛虫肠炎,及早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不但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并可减少带菌及复发。
沙门菌、耶氏菌及亲水气单胞菌等肠炎,用抗菌药常不能缩短病程和排菌时间,采用对症治疗多可恢复。
但沙门菌肠炎如发生在较小婴儿、营养不良或免疫缺陷病儿,或病情严重,并有败血症或迁移病灶者,或当患儿临床指征表现为血便,有里急后重,大便镜检白胞满视野,大便pH 7以上。
3 讨论
小儿急性腹泻多数急性腹泻是由肠道感染所致,并有流行倾向。
应对腹泻所引起的水、电解质紊乱及其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作出评估,以便指导治疗。
小儿急性腹泻预后良好,基本痊愈,积极预防十分重要,加强婴幼儿的卫生管理,提倡母乳喂养,科学护理,做好奶瓶与餐具消毒。
加强个人卫生,防止水源、饮食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