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之-小儿急性腹泻
小儿腹泻儿科学课件

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等。
病理生理概述
1 水电解质紊乱
腹泻导致机体失去体液和电解质,特别是钠、钾、氯和碳酸氢盐等。
2 肠道功能异常
腹泻可导致肠道摄取、吸收和运动功能受到影响。
临床表现与分类
1
急性腹泻
症状出现突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2周内自愈。
2
慢性腹泻
症状持续时间较长,通常超过4周。
3
隐匿性腹泻
症状不明显,但肠道功能受损。
常见的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观察、触摸和听诊来评 估病情。
实验室检查
血液、大便或尿液检查可帮助确 定腹泻的原因。
影像学检查
超声波或X射线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查看肠道结 构和功能。
治疗原则和策略
补充体液和电解质
通过口服或静脉输入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控制病因
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小儿腹泻儿科学课件
欢迎来到小儿腹泻儿科学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了解小儿腹泻的常 见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预防方法以及常见的 误区和注意事项。
常见小儿腹泻病因
感染性腹泻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药物性腹泻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可能导致腹泻。
饮食性腹泻
由饮食引起,如过敏反应、乳糖不耐受等。
改善肠道功能
通过调节饮食、使用益生菌等方法来改善肠道功能。
预防小儿腹泻的方法
1 良好的卫生习惯
洗手、饮水卫生等。
2 合理膳食
均衡饮食,避免过多的脂 肪和糖分。
3 接种疫苗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相应的 疫苗。
常见误区和注意事项
误区
儿童急性腹泻应急处理

儿童急性腹泻应急处理腹泻是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尤其在寒冷的冬季和潮湿的季节更容易发生。
急性腹泻是指儿童在短时间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大便呈水样或稀糊状。
面对儿童急性腹泻,家长需要及时处理,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加速康复。
首先,对于儿童急性腹泻,家长应及时观察并记录腹泻频率和大便性状。
正常儿童每天的排便次数因年龄而异,但若超过6次、大便呈稀糊或水样且有腹部不适,就可怀疑是急性腹泻。
记录腹泻情况有助于医生了解病情发展状况,并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其次,儿童急性腹泻期间,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饮食控制。
腹泻时,儿童的消化吸收障碍,容易引起营养不良。
因此,在保持充足水分的同时,应该控制食物的摄入。
儿童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而适量摄入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清汤、面食等,则有助于缓解腹泻症状。
第三,在儿童急性腹泻期间,家长需要保持孩子的个人卫生。
腹泻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病毒和细菌易通过粪便传播。
因此,家长应注意儿童洗手卫生,尤其是在每次排便后。
同时,要及时清洗儿童的衣物、床单等物品,以防止细菌滋生和传播。
此外,儿童急性腹泻要避免过度用药。
很多家长会选择自行购买和使用抗生素或止泻药物,以期缩短腹泻症状的持续时间。
然而,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加重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病情反复。
而止泻药物则只是暂时控制症状,并不能根治腹泻的根源。
因此,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合理用药,并且避免自行购买和使用药物。
最后,在儿童急性腹泻中,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的病情变化。
如果儿童腹泻频率很高,同时存在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儿科医生。
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给予补液治疗或其他相应的治疗方法。
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应对儿童急性腹泻。
总结起来,处理儿童急性腹泻需要及时观察和记录病情、饮食控制、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滥用药物,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通过合理的处理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儿童减轻腹泻症状,加速康复。
而在整个急性腹泻过程中,家长的耐心和关心是宝贵的支持,给予儿童必要的安抚和关怀,会更好地帮助儿童度过这段时期,并恢复健康。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

儿科护理学小儿腹泻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
有生理性腹泻、胃肠道功能紊乱导致的腹泻、感染性腹泻等。
腹泻病多见于婴幼儿,2岁以下小儿约占75%。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夏季(6、7、8月)及秋冬季(10、11、12月)有2个发病高峰。
根据病程小儿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以内)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在2个月以上)根据病情可分为:轻型(无脱水及中毒症状)中型(轻、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腹泻一、病因及发病机制(一)易感因素1.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少,且消化酶活性低,容易消化道功能紊乱。
2.小儿生长发育快需要营养物质相对多,消化道负担重。
3.胃肠道防御功能较差婴儿胃酸偏低,婴儿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胃肠道sIgA 均较低。
4.肠道菌群失调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或因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肠道正常菌群失调。
5.人工喂养母乳中含有大量体液因子(sIgA、乳铁蛋白)、巨噬细胞和粒细胞、溶菌酶、溶酶体,有很强的抗肠道感染作用。
牛乳中虽含部分上述成分,但在加热过程中被破坏,而且人工喂养的食具极易被污染,所以说人工喂养小儿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小儿。
(二)病因引起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有感染因素与非感染因素两类。
其中感染性约占85%以上,又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
1.感染因素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有细菌、病毒与原虫等,肠道内感染以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最常见;肠道外感染如肺炎等疾病,可由于发热及病原体毒素作用而导致腹泻。
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饮食不当引起的食饵性腹泻、过敏性腹泻;乳糖酶、双糖酶缺乏或气候突然变化等因素所致腹泻。
二、临床表现(一)腹泻的临床表现1.胃肠道症状轻型腹泻患儿有食欲不振,偶有呕吐,大便每日数次或10余次,呈黄色或黄绿色,稀薄或带水,有酸臭味,可有奶瓣或混有少量黏液;中、重型腹泻患儿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出咖啡渣样液体,每日大便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每次量较多,呈蛋花汤或水样,可有少量黏液。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

儿科腹泻病知识点总结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一般由于感染、消化系统疾病或食物中毒引起。
腹泻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及时有效地处理腹泻病是非常重要的。
一、腹泻的定义和病因腹泻是指儿童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加,大便量增多,质地稀水或呈膏糊状,且伴有水分和电解质丢失的临床症状。
腹泻的病因包括感染、食物中毒、发热或药物反应等诸多因素。
最常见的腹泻病原体为细菌、病毒和寄生虫。
二、腹泻的分类根据腹泻病因和病程不同,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和反复发作的腹泻。
急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不超过14天的腹泻,常见于感染性腹泻、食物中毒等。
慢性腹泻是指持续时间超过14天的腹泻,常见于消化系统疾病、肠道感染、营养不良等。
反复发作的腹泻是指腹泻症状反复出现,伴有间歇期的腹泻,常见于过敏性疾病、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腹泻的临床表现1. 急性腹泻的表现:突然发病,大便次数增多,质地呈稀水状或腹泻样,常伴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2. 慢性腹泻的表现:腹泻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腹痛、腹胀、便秘或便秘交替腹泻等症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
四、腹泻的诊断和治疗1. 腹泻的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调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明确腹泻的病因和病程。
2. 腹泻的治疗:根据腹泻的病因和程度,进行对症治疗、抗感染治疗、支持疗法等措施,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五、预防腹泻的措施1. 预防感染性腹泻:加强个人卫生、安全饮食、饮食清洁、生活环境整洁等措施,避免食物或水源中的细菌和病毒感染。
2. 预防慢性腹泻:合理饮食、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应对腹泻的护理1. 腹泻的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供温暖、干燥、清洁的居住环境,随时观察患儿腹泻的症状变化,避免交叉感染。
2. 腹泻的排毒护理:及时更换尿布,保持患儿肛门和会阴部清洁,防止皮肤潮湿和感染。
七、腹泻的康复腹泻病情得到缓解后,要继续进行对症治疗、逐步恢复正常饮食、增强体质、补充营养,预防腹泻的复发。
儿科学-小儿腹泻课件

小儿腹泻注意事项
1 必要的检查
2 密切观察病情
3 遵医嘱用药
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检查。
注意粪便变化,及时就诊。
按照医生的指导合理用药。
2 腹痛
腹部不适感,可伴随腹胀。
水。
2
饮食调整
避免刺激性食物,适量进食。
3
药物治疗
根据病因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
小儿腹泻预防措施
良好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保持环境清洁。
疫苗接种
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
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食品安全
确保食物清洁,避免食用过期食品。
非感染性腹泻
与感染无关的腹泻,如过敏、消化不良等。
功能性腹泻
无明显器质性疾病,多为功能性紊乱引起。
小儿腹泻常见病因
细菌感染
• 沙门菌感染 • 大肠埃希菌感染
病毒感染
• 轮状病毒感染 • 诺如病毒感染
过敏反应
• 乳糖不耐症 • 食物过敏
小儿腹泻症状和体征
1 腹泻
粪便增多,呈稀水样。
3 恶心呕吐
常出现于食物中毒引起的腹泻。
儿科学-小儿腹泻课件
欢迎来到《儿科学-小儿腹泻课件》!通过本课件,我们将深入探讨小儿腹泻 的定义、分类、病因、处理方法、预防措施以及注意事项。
小儿腹泻定义
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排便次数显著增加,粪便外观为稀水状或泥样,且伴有腹部 不适的消化道疾病。
小儿腹泻分类
感染性腹泻
由于致病菌感染引起,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儿科学:小儿腹泻病

脑:灌注不足-神志改变 眼 唇:泪少,眼窝凹陷,唇干燥 皮肤:重度脱水-皮肤回复时间≥2秒 心:心率(↑) 血压(代偿/失代偿) 肺:肾:尿少 四肢:皮温,大理石纹,足背动脉搏 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2秒)
脱水性质
按失水、失钠的比例分 等渗性 血清钠130~150mmol/L 低渗性 血清纳<130mmol/L 高渗性 血清钠>150mmol/L
纠正脱水
• 无呕吐或轻度脱水:ORS溶液50ml/kg
• 中度脱水:ORS 50~75ml/kg(09指南)
•
或 80~100ml/kg (见习手册)
• 要求:4小时内服完
• 评估:1.呕吐严重
•
2. 腹泻量大(大便量10-20ml/kg.h)
•
3.4小时内无法完成计划口补量
• 仍有脱水者,则给予静脉补液
非感染性 喂养不当、理化刺激 症状性:川崎病(腺病毒肺炎除外) 食物不耐受、过敏 炎症性肠病、短肠综合征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艰难梭菌)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感染 (秋季腹泻)
大便性状 水样便
志贺菌感染 (痢疾) 黏液血便
症状 呕吐 发热 腹胀
呕吐 腹痛 发热
特点 并发症
先吐后泻,发热时 间短
脱水 电解质紊乱
即给予扩容补液治疗,治疗过程中患儿突 然出现腹胀、心跳骤停。 • 诊断? • 原因?
低钾血症
定义:血钾小于3.5mmol/l
临床表现: 肌张力减低 心音低钝 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膝反射低钝或消失 心电图见U波,ST段低平
低钾血症与酸中毒
1.酸中毒可掩盖低钾血症: 由于细胞膜内外H+与K +的交换,酸中毒 时细胞内钾离子移到细胞外,故血气分析 中钾离子浓度可在正常范围
儿科急性腹泻病

休息与活动
个人卫生
保证患儿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 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防止 病从口入。
家长心理支持和情绪疏导技巧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家长的诉求和 担忧,给予充分理解和 支持。
积极鼓励
对家长的积极行为给予 鼓励和肯定,增强其信 心。
提供信息支持
向家长提供有关腹泻病 的防治知识和康复期注 意事项,帮助其更好地 照顾患儿。
纠正脱水。
静脉补液
02
对于重度脱水或无法口服补液的患儿,应立即采取静脉补液,
以迅速恢复血容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电解质监测
03
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电解质水平,如血钠、血钾
等,以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药物治疗选择及注意事项
抗菌药物
对于细菌性腹泻,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合适 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导致菌群失调。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消化能力, 给予适当的饮食调整,如避免 油腻、高糖食物等。
维生素补充
对于长期腹泻的患儿,应适当 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避 免营养不良和免疫力下降。
乳糖不耐受处理
对于乳糖不耐受的患儿,应给 予无乳糖或低乳糖饮食,以减
轻腹泻症状。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
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风险评估
实施情况跟踪
定期对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确保措施得到有效执 行。
健康教育
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腹泻病并发症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
紧急处理方案培训和演练
培训医护人员
对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方案的培训,提高其应对腹泻病并发症 的能力。
演练紧急处理流程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紧急处理流程的演练,确保在实际工作中能 够迅速、准确地应对并发症。
儿科腹泻的名词解释

儿科腹泻的名词解释腹泻是常见的儿科疾病,指的是儿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的现象。
腹泻可以是急性的,也可以是慢性的。
急性腹泻通常在一到两周内自行恢复,而慢性腹泻则持续超过四周。
腹泻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性病原体、饮食问题、药物反应、消化道疾病等。
感染性腹泻是儿童最常见的腹泻原因之一。
常见的感染病原体包括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和寄生虫(如蠕虫)。
这些病原体可以通过口腔摄入进入消化道,繁殖和感染肠黏膜,导致肠道炎症和水分吸收障碍,进而引起腹泻。
感染性腹泻通常会伴随发热、腹痛和呕吐等症状,儿童需要适当的休息和补充水分。
除了感染性腹泻,饮食问题也是常见的腹泻原因。
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对于某些食物或饮料可能会出现过敏或敏感反应。
乳糖不耐受是其中一种常见的饮食问题,儿童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
乳糖进入肠道后吸水,加速肠蠕动,导致腹泻。
此外,含有高度加工食品、过多油脂和低纤维的饮食也可能导致腹泻,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引起肠胃道不适和消化不良。
药物反应是一种常见但往往被忽略的腹泻原因。
许多药物都有腹泻作为副作用,特别是抗生素和非类固醇抗炎药。
抗生素可以杀灭身体内的有益细菌,导致肠道菌群失衡,进而引发腹泻。
此外,一些非处方药,如镇痛药和泻药,也可能导致腹泻。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必须小心并咨询医生的建议,以避免不必要的腹泻发生。
消化道疾病也是导致儿科腹泻的一个重要原因。
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可以引起持续性和反复发作的腹泻。
这些疾病都属于炎症性肠病范畴,与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关。
腹泻通常是这些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儿童还可能伴随腹痛、贫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需要接受医生的治疗和管理。
对于儿科腹泻的治疗,首先需要确定腹泻的原因。
如果是感染性腹泻,大多数情况下,只需支持治疗,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休息即可。
对于饮食问题引起的腹泻,需要避免令儿童过敏的食物,并逐渐恢复正常的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病
病因分类 感染性:霍乱、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
(亦可称肠炎) 非感染性:食饵性腹泻、症状性腹泻、过
敏性腹泻、其他腹泻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病程、大便性状、大便的肉眼和镜检所见、发病季节、 发病年龄及流行情况,估计可能的诊断。如:急性水样便 腹泻,多为轮状病毒或产毒素细菌感染,2岁以内婴幼儿, 秋冬季以轮状病毒可能性大,发生在夏季以产毒性大肠杆 菌肠炎可能性大。
空肠弯曲菌肠炎
各国陆续报道该菌在腹泻病原中占5% ~ 14% 。3岁以下婴儿多见。空肠弯曲菌感染 在我国存在有地区性差别。家禽家畜可作 为中间宿主传播该病,其粪便污染环境可 能是人类空肠弯曲菌肠炎的重要感染来源。
空肠弯曲菌肠炎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泻、粪便初期 呈水稀便,继而呈痢疾样黏液脓血便。确 诊依据粪便细菌培养,空肠弯曲菌需要做 微氧技术培养。
水样或米汤样便,腹泻不止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 结合疫情要考虑霍乱。
黏液脓便或脓血便要考虑细菌性痢疾; 如血多脓少,呈果酱样,多为阿米巴痢疾。 此外,要考虑其他侵袭性细菌感染,如侵袭性大肠杆菌、
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肠炎等。
病理生理
1. 细菌毒素作用 如产毒素型大肠杆菌及霍乱弧菌等,并 不直接侵袭破坏肠黏膜,但能分泌肠毒素,促进前列腺素 在肠道的合成,从而活化腺苷环化酶,cAMP增加,促使 黏膜分泌功能亢进,引起水样便。
小儿急性腹泻 与液体治疗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
疾病,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属 第二位常见多发病。
我国对腹泻病的研究与控制工作进展,包 括:
进行了大面积的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查清 了我国小儿腹泻病的发病规律;
通过全年大样本的监测,基本查清了我国 小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病原耐药性监测;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常见于小婴儿,临床症状同产毒素型。仅 当流行时大量检出该菌,且血清型集中, 方有肯定的病原学意义。
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不产毒素,可引起小肠和结肠黏膜炎症变 化,产生脓血便。临床表现类似细菌性痢 疾。可引起暴发流行,且可引起类似中毒 型痢疾的严重病例。
吸附性大肠杆菌
可引起迁延性腹泻,对肠黏膜有吸附、侵 袭能力。
制定了全国统一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 案。
我国小儿腹泻病每年有两个发病高峰,
一是发生在6、7、8月,称夏季腹泻,主要 病原是致泻性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
另一高峰发生在10、11、12月,称秋季腹泻, 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
国内的调查显示,急性腹泻病原多为致泻
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志贺氏菌、空肠 弯曲菌、沙门氏菌。
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
O157:H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五联症:发热 明显、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肾功能 异常、神经系统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在食物中毒及急性胃肠炎中 占重要位置。由于耐药性增长,沙门氏菌 感染已成为世界难治性疾病之一。以鼠伤 寒沙门氏菌和婴儿沙门氏菌在婴儿中最常 见,常在医院内发生严重交叉感染。多侵 犯1岁以内久病体弱的婴儿,该病特点是: 病情重、合并症多、病死率高,成为当前 儿科重点关注的问题。
耶氏菌肠炎
耶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菌。猫、狗、 猪等均可感染而患病。粪便培养分离率约1.3% 。 主要表现为小肠结肠炎。多数为散发,少数为爆 发流行,以婴幼儿多见。主要症状有发热、腹痛、 腹泻。腹泻可持续1~2周。大便呈水样、黏液样、 或胆汁样。镜检有多形核白细胞。由于严重腹泻, 病儿可发生低蛋白血症和低钾血症。耶氏菌肠炎 可合并肠系膜淋巴结炎及末端回肠炎,常伴有严 重腹痛,有时误诊为阑尾炎。确诊依据细菌培养。
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
可分五大类 (1)产毒素大肠杆菌肠炎 (2)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3)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 (4)吸附性大肠杆菌肠炎 (5)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产毒素大肠杆菌肠炎
估计2岁以下婴幼儿腹泻中占20~28%,仅次 于轮状病毒。表现为发热、呕吐、频繁多 次水样便,多伴有脱水酸中毒。确诊需要 粪便培养及血清学鉴定。其肠毒素可分为 耐热型和不耐热型。
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
三个血清型,O157:H7占绝大部分。食物传 播为主,常呈食物中毒型暴发。O157:H7轻 型病人仅有水样便腹泻,典型病人血性腹 泻,重型病人合并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或血 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O157:H7
临床表现:三大特征:特发性、痉挛性腹 痛;血性粪便;低热或不发热。
预后: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5~7天。 溶血尿毒综合征:三大症状:急性肾衰、
2. 病原菌直接侵袭作用 典型的侵袭型细菌如痢疾杆菌、 侵袭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使肠黏膜发生炎症充血、 水肿、渗出,甚至发生溃疡,临床上出现黏液脓血便。
3. 渗透性腹泻 双糖酶先天性或继发性缺乏、某些高渗药 物的影响。
4. 病毒作用 轮状病毒侵犯小肠上皮细胞,破坏微绒毛、 双糖酶缺乏。
各类肠炎诊断要点
抗生素相关肠炎
由于不恰当地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 紊乱、微生态失衡,一些条件致病菌会诱 发肠炎,常见如下:
嗜水气单胞菌肠炎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生动物体内,如 进食被污染的鱼类、饮料或被鱼刺伤、咬 伤,如伤口被污染的水沾湿均可感染。沿 海地区多见。
嗜水气单胞菌肠炎
临床表现有: ①急性胃肠炎型:有低热或不发热、脐周
腹痛、腹泻水样便,个别呈霍乱样重度腹 泻。少数为脓血便。大部分病人2~5天自愈, 少数小儿腹泻可迁延不愈。 ②败血症型:气单胞菌可由伤口或肠道侵 入血流,引起败血症。 ③创口因接触感染轻者局部溃疡,重者可 发生蜂窝织炎。
腹泻病Biblioteka 断依据 (1)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
黏液便或脓血便。 (2)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
腹泻病
病程分类 (1)急性腹泻病:病程在2周以内。 (2)迁延性腹泻:病程在2周至2个月。 (3)慢性腹泻病:病程在2个月以上。
腹泻病
病情分类 (1)轻型:无脱水,无中毒症状。 (2)中型:轻至中度脱水或有轻度中毒症状。 (3)重型:重度脱水或有明显中毒症状(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