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静脉药物输注指南

静脉药物输注指南之迟辟智美创作
说明:
1.有* 标识的药物,说明书中未注明滴速或保管时间,参考《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人民卫生出书社,2010年8月初版,
2.建议临床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遵医嘱合理调整输液滴速,以发挥药物最年夜作用,减少输液副反应.
临床经常使用药物配置后保管时间及滴速一览表(按字母排序)
我院集中调配过程中发现的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注:1、有配伍禁忌的药物输注时不续接,无间隔液体的用适宜液体冲刷输液器
2、曲克芦丁及帕珠沙星与安尔碘反应,建议用其它消毒液消毒.
罕见药物配伍禁忌。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导致静脉输液渗漏,而许多药物对局部血管及邻近组织有较强的刺激性,造成静脉渗漏性损伤、静脉炎等。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静脉炎可分为浅静脉炎和深静脉炎。
轻者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疼痛,重者局部静脉血管产生索状的红线或局部组织变黑坏死、闭锁,周围皮肤可呈现充血性红斑,以此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治疗,造成再次输液时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
有资料表明70%以上的住院病人需要接受静脉治疗,这些病人80%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因此对于静脉炎应预防为主 [1]。
因此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有积极意义,现报告如下。
原因分析1、药物因素。
主要是药物浓度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
输液药物引起血浆 PH值改变。
血浆 PH值正常为7.35—7.45,超过此范围无论是过酸过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发生静脉炎 [1]。
抗癌药物的毒性作用。
抗癌药物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各个周期,反复多次刺激损伤血管内膜,使静脉萎缩、变细。
输入高渗液体时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局部血小板聚集,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侵润产生炎症变化,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
2、机械因素。
静脉反复多次穿刺输液损伤血管内皮或硅胶管静脉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过久,刺激性过大,造成局部感染,抵抗力下降引起的静脉炎症。
穿刺技术不熟练,选择血管不当,反复穿刺同一处血管,输液针反复探测血管,穿刺后固定不牢,拔针按压方法不正确等对血管壁的损害。
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菌体存在,如消毒液浓度不足、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无菌物品污染等。
3、各种微粒因素。
微生物侵袭也可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微粒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以及各种结晶物质 [2]。
各类微粒堆积堵塞毛细血管,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而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180例利巴韦林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用药因素 药物pH:血液正常pH为7.35—7.45,如输入的药液pH过低,
以下,出现静脉炎的情况较少,如需静脉滴注超过1 h的,溶液质 量浓度不应超过2 g/L,除非使用中央静脉导管。 选择适当的穿刺方式及部位:为避免注射部位的反应,应尽 可能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药;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尽量选择 管径粗直、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的上肢静 脉穿刺;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静脉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严格 无菌操作;缩短静脉给药时间,尽快过度到口服给药。 避免药液外渗:输液完毕拔针时应先拔出针头,立即用手指 纵行按压穿刺点,使静脉穿刺点和皮肤穿刺点同时得到按压,可 防止胺碘酮沿静脉穿刺点外渗,且使针头在无压力情况下退出管 腔,可以减轻甚至消除针头对血管壁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n1。 对患者加强用药教育:使用前向患者详细介绍胺碘酮的药理 作用、不良反应及输注过程中的配合方法和注意事项。讲解静脉
2 2.1 3
讨论 利巴韦林为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使用时应注意:有严重贫
结果 患者性别及年龄 180例患者中,男79例(43.89%),女101例(56.11%);年
血、肝功能异常者慎用;对诊断有干扰,El服本品后可引起血胆红 素增高者高达25%,大剂量可引起血红蛋白下降;尽早用药,呼 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病初3 d内给药一般有效,但不宜用于未 经实验室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患者;长期或大剂量滴注 利巴韦林注射液,对肝功能、血象有不良影响。 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效果确切,注射剂特点主要为:药物滴注 入人体血液后,几乎不与血浆蛋白结合,很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并可轻松进入并大量蓄积于血液红细胞中,随代谢清除较缓慢, 对机体的作用时间长,最长达3个月;使用该药后,其对健康细胞 不会造成较大的损害。由于该药可在红细胞内大量蓄积,因此长 期用药可很大程度上增加发生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的几率,这也是 该药容易引发各种不良反应的原因。在各种不良反应中,较常见 的有过敏反应、溶血性贫血、过敏性休克等,也有较低的几率发生 粒细胞减少或缺乏、再生障碍性贫血、惊厥等严重不良反应。同 时,临床上经常采用未经实验室试验确诊的试探性用药、联合用 药或混合用药,这也是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使用5种以下药物治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而同 时使用5种以上药物治疗,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可升至81.4%I”。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周围静脉输液法是将一定量的无菌溶液或药液经周围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
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发热反应、急性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等。
一、发热反应【临床表现】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和发热。
1.轻者体温38℃左右,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停止输液数小时后多可自行缓解。
2.重者高热、呼吸困难、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液体使用前仔细检查,查看瓶签是否清晰、液体是否过期、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
检查药液有无变色、沉淀、杂志及透明度的改变。
输液器使用前查看包装袋有无破损;禁止使用不合格的输液器具。
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安瓿锯痕后需酒精棉签消毒一次方可折断,以达到消毒的目的;瓶塞、皮肤穿刺部位规范彻底消毒;重复穿刺要更换针头。
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严格执行一药一具,不得重复使用。
4.加药时斜角进针,以减少胶塞碎屑和其他杂志落入瓶中的机会;加药时避免使用大针头及多次刺穿瓶塞。
5.两种以上药物配伍时,注意配伍禁忌,配制后观察药液是否变色、沉淀、浑浊。
配制粉剂药品时充分摇匀,药物完全溶解后方可使用;药液配制好后检查无可见微粒方可加入液体中。
液体现用现配。
6.配液、输液时保持治疗室、病房环境清洁、减少陪探人员,避免灰尘飞扬。
【处理措施】1.评估发热程度,给予心理安慰。
2.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发冷、寒战者给予保暖。
3.高热者立即减慢或停止输液,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4.发热反应严重者即刻停止输液,遵医嘱予对症处理,并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
如需继续输液,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并重新选择注射部位进行穿刺。
二、急性肺水肿【临床表现】1.输液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或咳粉红色泡沫样痰。
2.严重者稀痰液可从口鼻涌出,听诊肺部布满湿性啰音,心率变快伴心律不齐。
静脉炎

例二:20%甘露醇
• • • • 渗透压为血浆的3.95倍 滴速快 微粒 文献报道:输注2天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天后发 生率100%
• 预防:湿敷;加温液体;减少输液总量;留置针时间<5天
例三:10%氯化钾
• • • • • • K+刺激神经末梢,反射性引起疼痛 稀释浓度需≤0.3% 切勿直接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 滴注速度<0.75g/h 一次用量<2g 切勿漏出血管外
细菌性静脉炎的预防
新观点: • 输液时应使用手套,关注袖口污染 • 设置最大的无菌屏障 • 不建议应用持续碘剂抑菌 • 使用密闭、隔水、透气、能吸收、顺应性好的无菌透明 敷料
血栓性静脉炎的预防
• • • • • • 操作环境的净化 玻璃安咅的正确切割 正确抽吸药液 尽量选择较小的输液针头 尽量不用橡皮胶塞 安装输液终端过滤器1
病理改变
静脉输注各种抗生素或高 渗药物或因机械直接损伤 静脉壁,还有长期静脉曲 张引起的血流瘀滞等,导 致血管内膜损坏形成血栓, 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 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 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 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 压痛的条索柱,往往伴有 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
静脉炎临床分型
• • • • 红肿型 硬结型 坏死型 闭锁型
药物的输注速度
• 液体进入血管后,流动特性遵 从流体力学中层流规律 • 输液造成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发生在远离输液导管的穿刺处 • 传统理论认为,降低输液速度 可减少药物对输液静脉的刺激 作用 • 研究表明,增加有刺激性的输 液的速度可降低输液性静脉炎 的发生率
药物输注速度
• 液流>血流,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造成 化学性静脉炎 • 部分静脉流速:外周小静脉:5ml/min 手背及前臂静脉:<90ml/min 肘部及上肢静脉:100-300ml/min 锁骨下静脉:1-1.5L/min 上腔静脉:2-2.5L/min • 不容忽视的血流速度变缓的原因:偏瘫侧静脉炎的发生率 高达32%;下肢较上肢血流速度慢,卧床或术后更慢;局 部包扎与制动
我院可导致渗出坏死的高危药品

12
甘露醇注射 250ml/瓶 液
1.成人常用量: (1)利尿。常用量为按体重1~2g/kg,一般用20%溶液250m1静脉滴 注,并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30~50m1。 (2)治疗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 眼。按体重0.25~2g/kg,配制为15%~25%浓度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当病人衰弱 时,剂量应减小至0.5g/kg。严密随访肾功能。 (3)鉴别肾前性少尿和肾性少尿。按 体重0.2g/kg,以20%浓度于3~5分钟内静脉滴注,如用药后2~3小时以后每小时尿量 仍低于30~50ml,最多再试用一次,如仍无反应则应停药。已有心功能减退或心力衰 竭者慎用或不宜使用。 (4)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先给予12.5~25g,10分钟内静脉 滴注,若无特殊情况,再给50g,1小时内静脉滴注,若尿量能维持在每小时50m1以 甘露醇外渗可致组织水肿、皮肤 上,则可继续应用5%溶液静滴;若无效则立即停药。 (6)治疗药物、毒物中毒。50g 坏死。 以20%溶液静滴,调整剂量使尿量维持在每小时100~500ml。 (6)肠道准备。术前4 ~8小时,10%溶液1000ml于30分钟内口服完毕。 2.小儿常用量: (1)利尿。按体重 0.25~2g/kg或按体表面积60gm2,以15%~20%溶液2~6小时内静脉滴注。 (2)治疗 脑水肿、颅内高压和青光眼。按体重1~2g/kg或按体表面积30~60gm2,以15%~20%浓 度溶液于30~60分钟内静脉滴注。病人衰弱时剂量减至0.5g/kg。 (3)鉴别肾前性少 尿和肾性少尿。按体重0.2g/kg或按体表面积6g/m2,以15%~25%浓度静脉滴注3~5分 钟,如用药后2~3小时尿量无明显增多,可再用1次,如仍无反应则不再使用。 (4) 治疗药物、毒物中毒。按体重2g/kg或按体表面积60g/m2以5%~10%溶液静脉滴注 静脉注射时如漏出血管外,可致 注射部位皮肤发红、皮疹和疼 痛,并可随后出现脱皮和组织坏 死。若发现药液漏出血管外,应 立即停止注射,并用氯化钠注射 液作局部冲洗注射;局部给予氢 化可的松、1%利多卡因和透明质 酸,并抬高局部肢体及热敷。 本品不能皮下、肌内或鞘内注 射,前者引起坏死,后者引起瘫 痪。
静脉炎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静脉炎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12
静脉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分类
A.
机械性静脉炎 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针管滑动;穿刺部位
太靠近关节处,关节活动使针管与血管壁不断地摩擦而产生
发炎反应;选用的留置针或输液针与血管壁摩擦引起发炎,
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损伤静脉发生静脉炎。
B.
化学性静脉炎 药物稀释不足、液体酸碱度过高、溶质的浓
择弹性好、回流畅的大中静脉, 避
免在一条血管上反复穿刺。
静脉炎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41
预防
酒精湿敷
将75%酒精浸湿的纱
布敷于穿刺部位前端,用于预防静
滴甘露醇所致的静脉炎。
局部热敷
具多年的实践观察,
热敷后减轻药液刺激引起的疼痛,
改善末梢血液循环,可以有效减少
静脉炎的发生。
静脉炎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天我们主要来共同学习一下静脉输液引起
的静脉炎一些知识。’
静脉炎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2
静脉输液疗法
在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疗法已成为大多数疾病
的主要治疗手段。由于输入药物种类多,联合用
药多,有些药溶液浓度高、刺激性强或静脉内放
置刺激性较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或在输液过程中
无菌操作不严等都易引起静脉壁的化学性或感染
药物输注速度——
液流>血流时,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同时会导致渗出而造成化学性静
脉炎;
外周小静脉 5ml/min
手背及前臂静脉 <90 ml/min
肘部及上臂静脉 100—300 ml/min
锁骨下静脉 1—1.5 L/min
上腔静脉
2—2.5 L/min
需避光的药品列表( 全系列) - 挂板-避光输注药物

消化系统 泮托拉唑钠
避光输注
氢化可的松
内分泌系 统
甲基氢化泼尼松
硫辛酸
应采取避光措施的药品(1)
注意事项
循证
本品为粉红色结晶粉末对光敏感,水溶液放置不稳定,光照射下加速分解,滴注 溶液应新鲜配制并注意避光。新鲜溶液为淡棕色,如变为暗棕色、橙色或蓝色, 应弃去。静滴时,输液器要用铅箔或不透光材料包裹使避光。
药品说明书、《中华药典》2010版
避光输注
对光敏感,输注时需要避光,用量:一次0.3g,一日二次,静脉滴注时间为30~ 60分钟。密封,阴凉处保存。
药品说明书、《中华药典》2010版
避光输注
对光敏感,输注时需要避光,成人常用量一0.2g每12小时静脉滴注次滴注时间不 少于30分钟。密封,阴凉处保存。
避光输注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 避光输注
头孢美唑钠
避光输注
磺胺嘧啶银
避光输注
加替沙星注射液在避光条件下保存是稳定的,应避光,密封,在阴凉处保存。 药品说明书、《中华药典》2010版
可引起少见的光毒性反应(发生率<0.1%,在接受本品治疗时应避免过度阳光暴 晒和人工紫外线,如出现光敏反应或皮肤损伤应停用本品。故在输液过程中应注 意 两避 性光 霉。 素B(Am B)属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具有易氧化的结构,每剂滴注时间至少6
避光输注
宜多饮水,避免结晶尿的产生。本品与夫西地酸钠、阿洛西林钠、丹参酮、NS存在 目前正在使用的最新版药品说明书
配伍禁忌。
和2010版《临床用药须知》
避光缓慢静脉滴 在强光下极不稳定,遇光分解。放在自然光下1h,颜色发生改变,为淡黄色。提
注
示此药物必须避光保存并建议临床使用此输液时,应随配随输,避光滴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的药物
1.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可引起局部注射部位疼痛以及血栓性静脉炎等;
2.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注射给药部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比较
罕见;
3. 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注射局部刺激反
应、疼痛、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和水肿等;
4. 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注射部位出现的静脉炎的案例罕见;肌内注射区
疼痛的情况较少,但有出现硬结的可能;
5.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本品耐受情况良好,局部常见不良反应有血栓性
静脉炎;
6.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局部不良反应有静脉炎,发生率为1.86%;
7. 注射用头孢他啶:本品的不良反应少见而轻微,少数病人可出现注射
部位轻度静脉炎;
8. 注射用头孢噻肟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引起静脉炎;
9.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局部反应:肌内注射时,本品耐受性良
好,偶有一过性的疼痛;与其它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一样,用静脉插管输注
时,有些患者会有输注部位静脉炎;
10. 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最常见的局部反应:静脉注射后可出现血栓性静脉
炎,肌注后可有局部硬结压痛;
11. 注射用美罗培南: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频率不明);使用时应密切观
察,如有异常现象发生时,应停药并进行适当处理;
12. 注射用氨曲南:静脉给药偶见静脉炎,肌内注射可产生局部不适或肿胀,
发生率分别约为1.9%和2.4%;
13. 注射用磷霉素钠:注射部位静脉炎;
14.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静脉滴注时可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15. 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静脉炎罕见;
16. 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静脉滴注可能引起静脉炎;肌内注射局部可能
出现疼痛、硬结和无菌性脓肿;
17.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可出现静脉炎;故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
每次剂量(0.4~0.8g)应至少用20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
解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
18. 注射用夫西地酸钠:静脉注射本品可能会导致血栓性静脉炎和静脉痉
挛;本品应输入血流良好,直径较大的静脉,或中心静脉插管输入,以减少
发生静脉痉挛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
19. 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偶可发生静脉炎或血栓性静脉炎;
20. 注射用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用药期间可能出现注射部位发红、发痒等症
状或静脉炎;
21. 注射用氟罗沙星:可引起静脉炎,程度大多轻微;
22. 替硝唑注射液:偶见滴注部位轻度静脉炎;
23. 注射用阿昔洛韦:常见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的炎症或静脉炎;取本品
0.5g加入10ml注射用水中,使浓度为50g/L,充分摇匀成溶液后,再用
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至至少100ml,使最后药物浓度不超
过7g/L,否则易引起静脉炎;静脉滴注时宜缓慢,并勿使之漏至血管外,
以免引起疼痛及静脉炎;
24. 注射用更昔洛韦:可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者静脉炎等;
25. 注射用两性霉素B:本品静滴时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26. 注射用细辛脑:可引起用药部位损害:如注射部位皮疹、注射部位麻木、
静脉炎等;
27. 注射用泮托拉唑:极个别病例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28. 甲磺酸多拉司琼注射液:可引起静脉注射部位疼痛或烧灼感;罕见外周
局部缺血,血栓静脉炎/静脉炎;
29.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本品在静脉推注使用时,可能出现疼痛、静脉
炎等血管刺激症状,建议采用静脉滴注给药方式;
30. 注射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可引起浅表静脉炎;
31. 盐酸氯丙嗪注射液:可引起注射局部红肿、疼痛、硬结;静脉注射可引
起血栓性静脉炎;
32. 尼莫地平注射液:高浓度外周血管输注时可引起静脉炎;
33.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可达龙注射液于5%葡萄糖溶液中,浓度超过
3mg/ml时,会增加外周静脉炎的发生,如果浓度在2.5mg/ml以下,出现
上述情况较少;所以如需静脉滴注超过1小时的,可达龙注射液浓度不应超
过2mg/ml,除非使用中央静脉导管;通过直接外周静脉途径给药时可出现
浅表静脉炎、注射部位反应,例如疼痛、红斑、水肿、坏死、渗出、浸润、
炎症、硬化、静脉炎、血栓静脉炎、感染、色素沉淀以及蜂窝组织炎等;
34. 前列地尔注射液:主要的相关性不良事件包括注射部位的静脉炎症状;
35. 注射用盐酸吡硫醇:偶可引起静脉炎;
36. 卡莫司汀注射液:静脉注射部位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
37. 注射用异环磷酰胺:静脉炎少见;
38. 注射用顺铂:患者接受动脉或静脉注射的肢体可能出现局部肿胀;疼痛、
红斑及皮肤溃疡、局部静脉炎等少见;
39. 注射用奈达铂:可引起静脉炎;
40. 注射用盐酸博来霉素:长期静脉用药,可出现注射部位周围静脉壁变硬,
此时应改成肌肉注射;反复肌肉注射会引起局部硬结,应经常改变注射部位;
41. 依托泊苷注射液:静脉炎发生率较低;
42. 注射用盐酸阿糖胞苷:在部分患者中,注射或输注部位可发生血栓性静
脉炎;皮下注射部位较少发生疼痛或炎症。皮下注射部位可选择不同的脂肪
组织:腹部、股部、侧腹部。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的耐受性良好;
43. 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药物浓度过高可引起静脉炎;
44. 注射用盐酸吡柔比星:本品静脉注射前应确保输液管通畅,严格避免药
液外渗;一旦发生渗漏,可能产生血管痛、静脉炎、注射部位硬结坏死,建
议迅速回吸药液,局部利多卡因封闭,必要时硫酸镁湿敷合用激素治疗;
45. 注射用盐酸阿柔比星:个别患者出现静脉炎;
46. 替加氟注射液:局部注射部位有静脉炎;
47. 紫杉醇注射液:在持续监测过程中偶见静脉炎;部分病例中,注射部位
皮肤反应可能在一个长时间输注过程中,或者输注后1周或10天后发生;
48. 注射用硫酸长春地辛:有局部组织刺激反应:可引起静脉炎,应避免漏
出血管外和溅入眼内;
49. 酒石酸长春瑞滨注射液:注射静脉出现不同程度的刺激反应,有时可发
生静脉炎;
50. 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有局部组织刺激作用,药液不能外漏,否则可引
起局部坏死,反复静脉注射,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51. 甘露醇注射液: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
52. 丙泊酚注射液:血栓形成及静脉炎少见;
53. 咪达唑仑注射液:成人单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用于镇静/抗焦虑/记忆
缺失时静脉炎少见;
54. 地佐辛注射液:血栓性静脉炎少见;
55. 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本品与所有高渗性输液一
样,如采用周围静脉输注有可能发生静脉炎;建议已输注本品的静脉不再用
于其它输液或添加剂注射使用,并建议每日更换输液针刺入的位置;
56. 葡萄糖注射液(50%):高渗葡萄糖注射液滴注时易发生静脉炎;如用大
静脉滴注,静脉炎发生率下降;
57. 果糖注射液:局部不良反应包括血栓性静脉炎;
58.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7AA-I):滴注速度过快,有可能导致血栓性静脉
炎;
59.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可能导致血栓性静脉炎;
60. 氯化钾注射液静脉滴注浓度较高,速度较快或静脉较细时,易刺激静脉
内膜引起疼痛,甚至发生静脉炎。
61. 热毒宁注射液:静脉炎罕见;
62. 醒脑静注射液:用药部位的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的疼痛、红肿、麻木、
皮疹、静脉炎等;
63. 丹参注射液:偶见静脉炎;
64. 丹香冠心注射液:偶见局部静脉炎;
65.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个别情况下会出现静脉炎;
66. 注射用灯盏花素:可引起静脉炎;
67. 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长期静注时,应改变注射部位以减少静脉炎的发
生;
68. 舒血宁注射液:可引起静脉炎;
69. 血塞通注射液:可引起静脉炎、臂浅血栓性静脉炎;
70. 参麦注射液:可引起静脉炎;
71. 黄芪注射液:偶见迟发性静脉炎;
72. 生脉注射液:偶见静脉炎;
73. 康莱特注射液:偶见轻度静脉炎;
74. 荧光素钠注射液:有注射部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报道;荧光素溶液外
渗可发生浅层静脉炎;
75. 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各种注射部位反应(注射部位坏死、注射部位血栓
性静脉炎、注射部位静脉炎、注射部位炎症、注射部位外渗)少见;静脉炎及
血栓性静脉炎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