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原因(巨脾)鉴别
简述脾大的测量方法

脾大的测量方法脾大是指脾脏的体积增大,通常是由于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
脾大可能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或健康问题的症状之一。
为了准确诊断和治疗脾大,医生需要进行脾大的测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脾大测量方法。
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最常用且最简单的脾大测量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腹部来评估脾脏是否增大。
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让患者平卧,并轻轻地触摸和敲击患者的上腹部左侧区域。
步骤:1.患者平卧在床上,松弛身体。
2.医生站在患者右侧,用左手握住患者左肩并将其抬起,使左肋骨下方暴露出来。
3.医生用右手轻轻触摸和敲击患者左侧上腹部。
4.医生通过触摸和敲击的感觉来评估脾脏是否增大。
结果:在体格检查中,医生会根据触摸和敲击的感觉来判断脾脏是否增大。
通常,正常的脾脏在体格检查中是难以触及的,而增大的脾脏可能会在体格检查中被发现。
2. 影像学检查除了体格检查外,医生还可以使用影像学检查来测量和评估脾大。
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更准确和直观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是一种无创、安全、无辐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波探头将声波传入患者体内,并通过回波来生成图像。
超声波可以清楚地显示脾脏的形态、大小和结构。
•CT扫描:CT扫描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来生成详细的图像。
CT扫描可以提供三维立体图像,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测量和评估脾大。
•MRI检查:MRI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高分辨率的图像。
MRI可以提供更详细和清晰的图像,有助于医生准确测量脾大。
结果:通过影像学检查,医生可以获得脾脏的详细图像,并进行测量和评估。
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脾大的原因,并指导后续治疗。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评估脾大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分析患者的血液样本,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血液指标,并从中推断出是否存在脾大。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血常规可以提供关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及比例的信息。
脾脏大的危害

脾脏大的危害
一、脾脏大的危害1. 脾脏大的危害2. 哪些疾病会引起脾脏大3. 脾脏大怎么治疗二、脾脏大如何检查三、脾脏大要注意什么脾脏大的危害
1、脾脏大的危害因为脾大就会对人体起坏作用了,所以以往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
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
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着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
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人们对心脏、肝脏可能较熟悉,而对脾脏可能较陌生,脾脏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是一个重要的储血器官,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脾脏在全身防卫系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脾脏本身的疾病较少见,比如脾肿瘤,但是人体其它系统的疾病可以继发脾脏改变,会出现脾大现象。
比如常见的有肝硬化、肝癌、特发性门脉高压症的人会出现脾大,还有一些血液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摊、何杰金氏病、白血病等也会出现脾大。
2、哪些疾病会引起脾脏大2.1、轻度脾大
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
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巨脾诊断标准

巨脾诊断标准巨脾是指脾脏体积明显增大,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理状态。
巨脾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包括感染、炎症、肿瘤、先天性异常、贮存病和外因损害等。
准确诊断巨脾的原因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巨脾的诊断标准和相关参考内容。
一、体征检查:1. 脾脏触诊:通过腹部触诊来评估脾脏的体积和质地。
正常情况下,脾脏一般不能被触及,但在巨脾时可以触及到脾脏的下缘。
触及到巨脾后,需要进一步评估其体积大小。
2. 腹部观察:通过观察患者腹部的外形和肚脐的位置来评估脾脏的质地和体积。
腹部左上象限膨隆及肚脐的下移常见于巨脾。
3. 体征综合评估:包括皮肤黄染、肝脏增大、水肿等。
二、辅助检查:1. 血液学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以评估血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白细胞计数的异常情况,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和感染等。
骨髓穿刺和活检可以进一步评估造血功能和骨髓异常情况。
2. 影像学检查:超声和CT扫描可以明确脾脏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帮助了解脾脏是否存在异常。
此外,核素扫描和磁共振成像也可用于评估脾脏的功能和形态。
3. 免疫学检查: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IgM抗体水平、RNA病毒检测、抗核抗体等,用于发现巨脾的潜在炎性或自身免疫原因。
4. 遗传学检查:进行基因突变和遗传疾病相关基因的检测,例如地中海贫血等。
三、常见巨脾的病因和参考内容:1. 感染性疾病:巨脾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蛔虫病、肝炎等疾病。
参考内容可包括感染的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
2. 恶性肿瘤:巨脾可见于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参考内容可包括骨髓活检、淋巴瘤指标等。
3. 先天性异常:巨脾可以是髓系脾增生、免疫缺陷病、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等的表现。
参考内容可包括遗传学检查、溶血性贫血相关检查等。
4. 贮存病:巨脾可以是高脂血症、高胆红素血症等贮存病的表现。
参考内容可包括血脂水平、胆红素相关检查等。
5. 其他原因:巨脾还可以是肝硬化、脾静脉血栓形成、克罗恩病等疾病的表现。
脾大

疾病名:脾大英文名:splenomegaly缩写:别名:enlarged spleen;splenomegalia;巨脾;脾肿大ICD号:R16.1分类:消化科概述: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摸不到脾脏。
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脏边缘应认为脾脏肿大。
在膈肌位置低或体质瘦弱的人,特别是女性,偶也能摸到脾脏的边缘,但相当柔软,并无压痛,与病理性脾大不同。
脾脏体积增大是脾脏疾病的主要表现。
流行病学:目前暂无相关资料病因:脾脏肿大的病因分类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1.感染性(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梅毒等。
2.非感染性(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Budd-Chiari综合征,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
(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多发性骨髓瘤、系统性组织肥大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
C D D C D D C D D C DD(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till病)、Felty病等。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Letterer-Siwe)氏病、黄脂瘤病(韩-薛-柯)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高雪病)、尼曼-匹克病。
(6)脾脏肿瘤与脾囊肿:脾脏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转移至脾脏的恶性肿瘤也罕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
脾脏囊肿罕见,分真性和假性囊肿。
真性囊肿分为表皮囊肿、内皮囊肿(如淋巴管囊肿)和寄生虫性囊肿(如棘球蚴病)。
假性囊肿分为出血性、血清性或炎症性等。
发病机制:引起脾脏肿大的病因众多,每种疾病引起脾大的机理亦不尽相同。
脾大的鉴别诊断PPT课件

.
9
伴随症状或体征
• (4)肝病面容、肝掌及蜘蛛痣:见于慢性病毒性肝 炎、肝硬化。
• (5)各种类型的皮疹:多见于各种传染病,或感染 性疾病。如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败血 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 (6)水肿和腹水:见于慢性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 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下腔静脉梗阻等。 (7)心脏扩大:见于各种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力衰 竭、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心包积液。
• (2)中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 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 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 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 (3)高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 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斑 替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戈 谢病等。
.
8
3.伴随症状或体征
•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 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 减少性紫癜等。
•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 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 血症等。
• (3)肝及淋巴结肿大:见于恶性淋巴瘤、淋 巴细胞性白血病、结缔组织病、传染性单 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及某些传染病等。
• 脾大的诊断标准差异性较大,有时在正常 和增大之间的模糊区域。
.
3
二、病因: 感染性
• 感染性心内膜炎、李斯特菌,麻风,沙门 氏菌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利什 曼病、伤寒、登革热、恙虫病、立克次体 感染、布氏杆菌病、血吸虫病(早期)、 结核,爱滋病,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梅 毒,出血热,寄生虫、副伤寒、病毒性肝 炎、EB病毒感染。.源自10伴随症状和体征
脾大诊断详述

脾大诊断详述*导读:脾大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脾脏肿大主要依靠触诊检查。
用触诊法未能确诊时可用叩诊法检查脾的浊音界有无扩大。
(正常脾浊音界在左腋中线第9~11肋之间;宽4~7cm,前方不超过腋前线)。
必要时可用超声、X线、CT等检查,以明确脾脏的大小和形态。
触诊发现脾大时,要注意脾大的程度、质度,同时注意有无其他伴随体征。
1.脾脏肿大的程度脾脏肿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
(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
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早期血吸虫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火,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
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维生素D缺乏病、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3)极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
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斑替病、骨髓纤维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戈谢病等。
2.脾脏的质度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其质度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般急性感染引起的脾大质度软;慢性感染、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的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平;肝硬化的脾脏质度中等硬;淤血性脾大质度因淤血程度和淤血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时间短,淤血轻,质度软,时间长或淤血重质度硬,但一般有充实感。
囊性肿大有囊性感表面不平。
必须指出,脾脏肿大的程度及质度不仅因病因不同而不同,还可因病程、治疗情况及个体反应性不同而有差异,在判断时要注意这些因素。
3.伴随体征各种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外尚有不同的伴随体征。
(1)贫血、出血点或淤斑:见于血液病性脾大,如各种类型的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贫血、黄疸:见于溶血性贫血、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恶性组织细胞病、败血症等。
脾大的原因和危害

脾大的原因和危害易姹新主治医师青岛眼科医院全科病情分析:脾大的原因和危害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
在正常情况下腹部一般摸不到脾,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边缘即认为脾大。
脾体积增大是脾疾病的主要表现。
脾大的原因可为两类:一类是感染性脾大;另一类是非感染性脾大。
1.感染性(1)急性感染见于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细菌感染、螺旋体感染、寄生虫感染。
(2)慢性感染见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等。
2.非感染性脾大的原因和危害(1)淤血见于肝硬化、慢性充血性右心衰竭、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或大量心包积液、特发性非硬化性门脉高压症等。
(2)血液病见于各种类型的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红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功能亢进症等。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4)组织细胞增生症如勒-雪病、黄脂瘤病综合征、嗜酸性肉芽肿。
(5)脂质沉积症如戈谢病、尼曼-匹克病。
(6)脾肿瘤与脾囊肿脾恶性肿瘤原发性者少见,以脾淋巴瘤最常见,原发癌灶多位于消化道,胃、结直肠多见。
临床表现脾大的原因和危害1.脾大的程度脾大的程度与疾病有关。
(1)轻度脾大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
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
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症、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淀粉样变性、恶性淋巴瘤、尼曼-匹克病等。
(3)极度脾大下缘超出脐水平以下为极度脾大或称巨脾。
可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疟疾、晚期血吸虫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2.脾的质地不同病因引起脾大其质地可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一般急性感染引起的脾大质地软;慢性感染、白血病细胞、肿瘤细胞浸润引起的脾大质地硬,表面不平;肝硬化的脾质地中等硬;淤血性脾大质地因淤血程度和淤血时间的长短而不同,时间短,淤血轻,质地软,时间长或淤血重质地硬,但一般有充实感。
简述脾大的测量方法

简述脾大的测量方法一、引言脾大是指脾脏增大,常见于多种疾病,如感染、肝硬化、淋巴瘤等。
对于医生而言,脾大的测量是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脾大的测量方法。
二、前置知识在了解脾大的测量方法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1.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之一;2. 脾大:指正常大小的脾脏增大;3. 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测量结果和患者身高进行判断。
三、手法测量法手法测量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步骤如下:1. 让患者仰卧或侧卧,并放松全身肌肉;2. 医生站在患者左侧,用左手放在患者左上腹部;3. 右手拇指放在左手食指和中指之间,并向下压迫;4. 同时观察患者口唇颜色是否变白或发绀等异常情况;5. 用左手指尖轻敲患者左上腹部,观察患者是否有疼痛反应。
四、影像学测量法影像学测量法是通过医学影像技术来测量脾脏大小的方法。
其步骤如下:1. 患者需要进行CT或MRI等医学影像检查;2. 在检查结果中,医生可以看到患者的脾脏大小;3. 根据测量结果和患者身高进行判断。
五、其他方法除了手法测量法和影像学测量法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脾大:1.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ECT):通过放射性物质注射到体内,然后用计算机生成图像来确定脾脏大小;2. 超声波检查:使用超声波来检查和确定脾脏大小;3. 磁共振成像(MRI):使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图像,以确定脾脏大小。
六、注意事项在进行任何一种测量方法时,都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操作过程,并征得其同意;2. 操作时需轻柔细心,防止对患者造成不适;3.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情况,并及时记录;4. 测量结果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七、总结脾大的测量方法有多种,其中手法测量法是最常用的一种。
在进行测量时,需注意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在判断脾大程度时,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大原因鉴别
1.是一种伴有染色体异常的骨髓恶性增生性疾病。
【临床特点】在非急变期并不典型,可有乏力、多汗、消瘦。
脾脏:肿大占92%,其中巨脾占86%。
血象:外周血白细胞多在30×109/L以上。
涂片分类呈百花异样(即血片中存在各种和各阶段血细胞。
如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细胞为主。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降低。
染色体异常。
2.是一种特殊类型白血病,其特征是细胞膜有毛状物,或似发卡,裙边,锯齿。
因而称之毛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特点】多有贫血,发热,肝脾肿大,病程进展缓慢。
实验室检查:外周和骨髓可见毛白血病细胞。
组织化学染色:为酸性磷酸酶阳性,而且不被酒石酸盐抑制。
脾脏:几乎所有病人都有脾脏肿大。
,常在肋缘下10cm以上。
3.是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
临床症状较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明显,并成进展较快常有脾大而淋巴结肿大不显著。
【临床特点】症状期短,乏力、多汗、消瘦。
脾脏:肿大明显,多在肋缘下10cm 以上。
淋巴结较少肿大。
实验室检查:血涂片及骨髓见大量幼淋巴细胞。
其特征是几乎所有淋巴细胞均可见到核仁。
4.是一种淋巴细胞的增生与续集性疾病。
临床上发病多见于老年人,其自然病程较长。
【临床特点】早期不典型,可由全身淋巴结肿大,乏力、发热、出汗、皮肤瘙痒。
脾脏:肋缘下肿大大于10cm的在90%以上。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涂片成熟淋巴细胞大于60%,其他绝对值大于或等于6×109/L,持续3个月。
骨髓象:增生活跃,成熟淋巴细胞大于或等于40%。
组织活检:成熟淋巴细胞浸润表现。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
5.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由于骨髓以纤维组织所代替制造血障碍,骨髓检查呈干抽现象,常有髓外造血表现。
【临床特点】发病多在40岁以上,乏力、低热、脾脏肿大。
贫血(外周血检查):为幼粒-幼红细胞性。
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或降低。
可见泪滴红细胞。
骨髓象:多次干抽,增生底下。
骨髓活检:病理具有特征性改变。
6.是骨髓造血干细胞疾病,属于骨髓增生性疾患。
临床表现是皮肤呈紫红色,盐结膜充血态,多有头晕乏力,血牙升高。
病程中可并发血栓。
脾脏:89%以上病人脾脏肿大,多在肋缘下10cm以上。
血象:血红蛋白大于180g,红细胞大于6×1012/L,红细胞压积增高大于0.50。
除外假性红细胞增多症。
7.是由于多疾病引起脾脏功能增强的一组综合症。
临床诊断应积极寻找病因。
不同病因临床表现有区别。
脾脏:肿大。
外周血:可表现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骨髓增生活跃。
脾脏切除后血细胞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