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教程

文学翻译教程
文学翻译教程

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文学。然而,要给文学下个确切的定义,却并不容易。综合中外论者对文学一词的阐释,我们知道文学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反映生活、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审美价值,其语篇功能主要是用艺术的语言叙事、画物、言情,达到感染人、娱悦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学的这些特性也是它有别于其它文体的地方。要说清楚文学是什么虽然不易,但人们却能很容易地告诉你: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等是文学。如此说来,文学语言就该是这些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文体也就该是小说文体、诗歌文体、散文文体和戏剧影视文体的总和。尽管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中又能分出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作家作品,诚所谓体中有体、类中有类,但我们的注意力这里主要集中在英语各体类之间的文学共性的东西,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影视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

一、小说的翻译

(一)英语小说的文体特征

综观所有的语篇和文体,文学文体是最为游移不定的。在英语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作家们总是在不断地寻新求异,文学式样和创作手法总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其文体特征也不断变化,绝不象科技文体或新闻文体那样,虽然有变化但变化的速度相对缓慢。就小说而言,时代不同,其主要特征也会呈现出或多或少的区别,故文学史常有断代研究;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流派,流派中又有不同的作家,故作家语言研究长盛不衰。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小说抑或其它样式的文学作品,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文体特征。以下论述的只是小说所具有的较具普遍性的风格特点。

1)语言的形象性

小说创作主要是形象思维。它通过形象思维来建构小说世界,来"展现"画面场景,借助具体细致的描绘来营造真实可信的氛围,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情节描写中,作家崇尚具体形象,力避抽象演绎。与这一特点相伴的词语特征是:

(1)准确。如果一个作家要写一个人行走的动作,他会在十几个表示形态各异的行走动词中选择一个最为贴切的。如果是写一个人的哭,他也会在cry,sob,weep等词语之间作出理想的取舍。

(2)多限定词、修饰词。这也是为了使描述准确和具体。如D?H?劳伦斯的The Odour of Chrysanthemums 的开头一句:The small locomotive engine, Number 4, came clanking, stumbling down

from Selston with seven full wagons.(四号小火车的车头拖着七节装满货物的车厢,从赛尔斯顿方向跌跌撞撞地开了过来,一路上发出叮叮咣咣的声响。)读者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而同样一个场景,如要用抽象的语汇进行描述,读者的感受就大不相同了。

2)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以上所谈的语言的形象性,主要是指作家在写景画物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特点,而在一部小说中,尤其是在人物众多的小说中,作家为了生动地再现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个性,常常模仿他们各自的语言,使他们说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养、性格的话来,有的可能非常文雅,有的则会十分粗俗,有的则是方言俚语,极不规范,这是作家借人物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如马克? 吐温的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小说的叙述部分即采用了经过锤炼的美国当代口语,书中的人物对话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语言的照录,请看哈克与黑奴吉姆的对话:

"Hello, Jim, have I been asleep? Why didn't you stir me up?""Goodness gracious, is dat you, Huck? En you ain' dead-you ain' drownded-you's back agin? It's too good for true, honey, it is too good for true. Lemme look at you, chile ,lemme feel 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语言充斥着讹读、省音、不合语法、用词不妥(其中dat=that, En=and, ain'=ain't=are not, drownded=drowned, you's=you are,chile=child,o'=of),这些极不规范的语言不仅仅只是传递了一种信息,透过它们读者可以推测到有关这一人物更多的情况。

3)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作家所要探寻的是语言怎样才能最好地达意传神,所以,其它任何语篇相比,文学语篇中使用的修辞格是最多的,其中尤以拟人、比喻、讽刺、夸张、双关为多。这里不妨再举出选自劳伦斯的小说《菊馨》的一个例子:The pitbank loomed up beyond the pond, flames like red sores licking its ashy sides, in the afternoon's stagnant light. 句中的flames like red sores licking…将火焰比作红红的

疮疡,使人对火焰的色泽的印象更加清晰,且产生一种隐隐的痛感,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lick本用于指

人或动物的舔舐,但这里却用在了flame身上,让人有极不舒服之感,同时又写活了火焰。这是绝妙的文学语言,而其妙处正是在于修辞格的巧妙使用。

4)复杂多变的句式

小说叙述为了打破沉闷,使文字生动活泼,常在句式上做文章,如长短句的结合,圆周句与松散句的迭用等等。这些多变的句式造成了语言的跌宕起伏、灵活多变。当然,也有一些作家因个人的语言习惯或

为求得某一特定的艺术效果而采用相对单一的句式,但这种情况似并不多见。

5)叙述时空的混乱

这一特点主要存在于一些现代派小说中。传统小说的叙述总是时空脉络清晰,要么依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要么采用倒叙,即使多有场景变化,但时间和空间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现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对心理现实刻画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创作观念及手法的缘故,如意识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时空变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维、语言混乱无序,过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纷乱一团,语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逻辑关连,变得毫无条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给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这种情形较为典型的是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

(二)英语小说的翻译

小说反映的是广阔的社会现实,因此翻译英语小说首先必须有着宽广的知识面,有着较为丰富的英语民族与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如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政治、宗教、体育、风土民情等等,这对于我们准确理解原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译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力,在一定程度上,他应是一个文学批评家,原著的成败得失他都应悉熟于心。再者,译者必须对译入语驾轻就熟,有较高的母语表达能力,既要能对译出语意会,又要能用译入语言传。他应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正确运用翻译技巧,避免使用过于欧化的句式以保证行文的连贯流畅。同时,译者还应深入分析原作的语言风格(如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高雅的还是粗俗的,是口语化的还是书卷气十足的等)。最后还要提一下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汉语表达。形象思维是作家的主要思维方式,想象力是小说家的重要禀赋,而好的译者应在这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接近作家。请看杨必所译萨克雷(W?M?Thackeray)的《名利场》(Vanity Fair)中的一个片段:

"I hate the whole house," continued Miss Sharp in a fury."I hope I may never set eyes on it again. I wish it were in the bottom of the Thames, I do; and if Miss Pinkerton were there, I wouldn't pick her out, that I wouldn't. O how I should like to see her floating in the water yonder, turban and all, with her train streaming after her, and her nose like the beak of a wherry." 夏泼小姐狠狠地说道:"我恨透了这整个儿的学校。但愿我一辈子也别再看见它,我恨不得叫它沉到泰晤士河里去。倘若平克顿小姐掉在河里,我也不高兴捞她起来。我才不干呢!哈!我就爱看她在水里泡着,头上包着包头布,后面拖着个大裙子,鼻子像个小船似的浮在水面上。"

二、散文的翻译

(一) 散文语言的特点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散文是相对于韵文而言的,指除去韵文以外的所有文体。狭义的散文指那些记事、记人、抒发情感、发表议论的文章。本小节所讨论的散文是指狭义的散文,它与小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非虚构性质。散文语言与小说中的叙事和议事语言十分相似,但更为清新自然、活泼灵秀、洗炼畅达,能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二)散文的翻译

翻译散文,首先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因为内容与风格是统一的。譬如英国早期的散文多为说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劝谕性文字,用古英语写成,以简洁朴实见长,且有明显的口语化倾向。另外要认真体会散文的时代风格与作家风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这同时也是英国十七世纪散文的一大修辞特点。十八世纪的散文,初中期口语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 Addison)和斯梯尔(Richard Steele),但到了末期却又转向典雅华丽。到了十九世纪,虽然一部分作家仍坚持散文朴实无华的特点,但在整个文学艺术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据上风,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现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这类散文句式灵活、语言新颖,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其生动的比喻、强烈的节奏感、飞扬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时代特色。但进入二十世纪后,英国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规口语为基础的朴实自然语言。翻译英语散文时,对上述语言风格的变化不能不察。以下一例是刘炳善所译英国散文作家亨特(Leigh Hunt 1784-1859)的A Few Thoughts on Sleep的最后一小段: Sleep is most graceful in an infant; soundest, in one who has been tired in the open air; completest, to the seaman after a hard voyage; most welcome, to the mind haunted with one idea; most touching to look at, in the parent that has wept; lightest, in the playful child; proudest, in the bride adored.

婴儿的睡眠,最为优美;疲劳的人在户外睡眠,最为酣畅;水手在艰苦航程之后的睡眠,最为圆满;为某种意念所苦的人,对睡眠最为欢迎;哭泣后的母亲的睡眠,最动人心弦;一个顽皮小孩的睡眠,最为轻松;一个深受爱慕的新娘的睡眠,最为骄傲。

三、诗歌的翻译

(一)英语诗歌的特点

1)语言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押韵是是诗体与其它文体的最大区别之一。押韵是语流中相同音素的重复和组合所造成的共鸣和呼应。英诗常用的韵有①头韵(alliteration),即词首音素的连续重复,与汉语的"双声"相似(如Thomas Gray 的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中的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一句,plowman 与plods, weary 与way都形成头韵);②谐元音/腹韵(assonance),即词中重读元音的重复(如sweet

与sleep, cradle与grave);③尾韵(rhyme),即词尾相同音素的重复。诗歌除了音韵美外,其有规律的轻重抑扬变化连同韵式的变化,一同构成了诗的节奏美。英语格律诗分为诗节(stanza),诗节又分为诗行,每一诗行又分为几个音步(foot)。音步是由一个重读音节和一个或数个非重读音节有规律地排列构成,常见的有抑扬格五音步,扬抑格四音步,抑扬格七音步以及扬抑抑格两音步、抑抑扬格三音步等。无韵诗(blank verse)虽然不讲究押韵,但传统的无韵诗仍十分讲究节奏,一般是以抑扬格五音步为一行,如莎土比亚的诗剧。至于当代诗人写的一些无韵自由诗(free verse)则完全不受韵式和音步的限制,完全听凭思想的自然流露和语言自然节奏的流动。

2)破格与变异

诗人是语言运用最自由的人。格律对于那些优秀的诗人来说,好象并不构成多大限制,而是他实现意美、音美、形美的好助手。诗人享有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些特权(poetic license),即为了适应节奏格律的需要,诗人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缩略形式(如tis=it is, o'er=over),以减少音节数;他还可以灵活调整词序、主谓倒置、动宾倒置及对修饰词与被修饰词进行换位。这些语言特权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更具表现力的破格。如果说破格还是有限的自由的话,那么变异(deviation)就是无拘无束的自由。变异是对语言常规的有意偏离,是诗人寻新求异的一种手法,是对语言的创造性的使用。变异在诗歌创作中早已有之,在现代和当代更是被发挥到极至。变异可以发生在诗歌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如语音、拼写、词汇、语法、诗式等。诗在语音上的变异主要表现在单词的某些音节的省略、重音甚至整个发音的改变,如将moan读作[m?i]而非[moun] 以适应韵律的需要,便属于语音上的变异。

拼写上的变异常表现在某些单词非常规的拼写上。如美国现代诗人E. E. Cummings 常把人称代词I 写成i, 甚至把它自己的名字也别出心裁的写作e. e. cummings。在词汇层上变异多表现为临时造词、临时合成词,如T. S. Eliot在The Waste Land III中写道:"And I Tiresias have foresuffered all",其中的foresuffered超越了前缀fore-的常规构词方式,因而是一种在词汇层面上的创新及变异。在语法层上诗的变异则主要表现在词序的极度灵活以及词语联立关系、语法规则的异化上,如E. E. Cummings 的诗句you pays your money and you doesn't take your choice是对英语语法规则的大胆违背,是一种典型的语法变异,而这种变异则暗示着"花了钱却得不到中意的东西"之意。此外,在诗式上,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情绪或情感,常常有意强化诗的视觉形象,在诗行安排上别出心裁,结果造成在诗式上的变异,值得注意。

3)词句的重复与修辞格的广泛运用

诗歌中常重复一些词句或诗行,用以抒发真挚深沉的情感,或是用以渲染某种气氛(如回环往复的缠绵),或是用以增强诗的歌唱性。诗歌中又大量运用修辞格,尤是是各种各样的明喻、暗喻、比拟用得最多。

4)丰富的意象与象征

所谓意象,是指那些可以引起人的感官反应的具体形象和画面,分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动觉、通联等。这些意象不仅唤起人们的某种体验,更常常具有鲜明或隐晦的象征意义,是许多优秀诗篇所具有的共性。

(二)诗歌的翻译

如果说翻译难的话,那么最难莫过于译诗了,尤其是格律诗,所以古今中外常有"诗不可译"的声音。其实,说"诗不可译",主要是指诗味难译,诗的音韵美难译,并不是说诗歌不能翻译。再者,诗有不同的诗:有的明白畅晓,有的艰深晦涩,有的韵律严整,有的不受律法所限。译诗者也有水平高低之分、技艺优劣之别,所以更客观地讲,诗难译但并非不可译。

一般说来,语言形式服务于内容,并具有一定的意义。就诗歌而言,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散文类作品中的语言形式。诗之所以成为诗,怎样说与说了什么同样重要,所以译文中追求形似是译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我国的译诗史上,有将英语格律诗译成元曲形式的,有将它译成五言古体形式的,还有用骚体译出的。但目前看来,采用这些形式都值得商榷,因为英语诗人绝不会写出唐诗宋词。同样的原因,把英语格律诗译成散文或散文诗(如梁遇春译雪莱的A Lament)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诗歌的形式是有意义的。英文格律诗汉译的另一种方法是"以顿代步",即以汉语的"顿"代替英语的"音步"以再现原诗的节奏。"以顿代步法"通常强调原文的韵式也应在译文中加以复制,即如果原文的韵式是ABAB、CDCD,那么译文也应有同样的韵式。所谓"顿",是指两个、三个抑或是四个汉字放在一起,它们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同时又形成语音的一种自然的起落。这确实有点像由轻重抑扬构成的音步。以这种方法译诗,是译者追求形似并再现音美的大胆探索,而且确实也产生了一些形神皆似的译作。不过,在顿与音步的对等方面以及顿在何处(即在何处停顿)等问题上,翻译界仍有争议,译者自己有时也难以把握。英语格律诗的另一种译法就是放弃韵律,用自由体翻译,持此论者的理由是原诗节律在汉语中无对等物,译诗重在传达神韵,形似难求且束缚表达,因此不如弃之。在追求形似上,我们认为,王佐良先生提倡的"以诗译诗"是完全正确的,诗歌毕竟不是散文,因此,原诗如果有韵,那么译诗也应尽量沿用;原诗如果无韵,译诗也应无韵,即使用

韵,也不能太过整齐,只应是个别诗句中用韵。原诗的节奏应尽量用汉语的自然起落体现,但不可偏执,非要找到所谓"顿"与"音步"的等量齐观不可。形似应尽量在用韵与否以及诗行长短上予以体现,这样既保存了原诗的形,又再现了原诗的音美。当然,诗之最大功用是言志言情。传达情志当为译者首先必须考虑的事情。对于大多数诗来说,形式虽也有意义,但相对于诗之神韵和意境而言,它仍处于次要地位。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差异常要求译者"变换说法",即变换形式以求神似。比如我们虽不赞成将英语格律诗全都译为中国五言或七言诗,但以这种形式译出的某些诗如能做到传神,却也不失为好的译作。诗歌形式中确有一些不可译因素,但诗的意义、意境、神韵却大都可以被意会、被言传,尽管难以全部传达。因此译者应在词语的锤炼上下苦功夫,写诗者常常是"语不惊人誓不休",译诗者没有这种精神也休想"译语惊人"。试比较下面一个英语诗节的汉译: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

The l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The plowman homeward plods his weary w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译文一: 暮钟鸣,昼已暝

牛羊相呼,迂回草径

农人荷锄归,蹒跚而行

把全盘世界剩给我与黄昏(郭沫若译)

译文二:晚钟响起来一阵阵给白昼报丧,

牛群在草原上迂回,吼声起落。

耕地人累了,回家走脚步踉跄,

把整个世界给了黄昏与我。 (卞之琳译)

译文三:晚钟殷殷响,夕阳已西沉,

群牛呼叫归,迂回走草径,

农人荷锄犁,倦倦回家门,

惟我立旷野,独自对黄昏。 (丰华瞻译)

四、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翻译

(一)舞台剧及影视剧本的语言特点

剧本与小说、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对话写成的。它们之间的另一个差别是小说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读(当然也可以朗读),而剧本却是最终要诉诸声形的(当然也可以拿来默读)。剧本中的对话(对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经过作家精炼后的诗句,如莎士比亚的诗剧中,人物语言多是诗的语言,正式程度较高,辞格也较多。第二种是经过作家加工后的较为正规的、完整的语言,它来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再一种就是未经加工的生活语言照录,多停顿,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语法规范句,多重复。当然,上述三种只是大致分类,在每一种类型中,语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语特点又会因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话语单调乏味,有的人则出语机智幽默,有的人言语矫柔造作,有的人则语言朴实自然……总之,有多少种人就会有多少种语言。

(二)剧本的翻译

翻译舞台剧剧本和影视脚本,要充分考虑其上述特点,译好人物语言,充分体现原剧整体语言特色和具体的每个人的语言特色,使语言连同人物一起"活"起来,"动"起来。就舞台剧剧本的翻译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该剧在另一个国度用另一种语言演出服务,二是译出来供人阅读。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种目的,译者都应考虑原文作为剧本的特点。如朱生豪在译莎士比亚剧本时,常常要让自己扮作剧中人物,拿译出的句子读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如果戏剧翻译是为上述第一种目的,译者应尽量使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来传达原文剧中人物的意趣,遇到习语典故,应尽量采用意译,因为舞台上人物不可能再给自己所用的典故加注说明。例如,莎士比亚的The Two Noble Kinsmen(《两个高贵的亲戚》)的第一幕第一场中Theseus(忒修斯)的一段话中有Not Juno's mantle fairer than your tresses之句,而其中的Juno其实就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主的Zeus的高傲的王后Hera的别称,这段话中还提到了Mars's altar以及Hercules。如果译者不作任何增益将这些名字一古脑儿抛给不熟悉希腊神话的中国观众,那观众一定会如坠五里雾中。较好的办法是将Juno译为"仙后",将Mars译为"战神",将Hercules译为"大力神"或"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当然,如果译文只是供人阅读的,那就可采用直译加注,如梁实秋先生译莎士比亚就是以直译为主,必要时加一些注解,"旨在引起读者对原文的兴趣"。其译文这也是剧本翻译的一种。影视脚本的翻译,主要是为影视配音。影视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影视语言的大众性,翻译时应力避生涩艰深难懂之词,习语典故也应以意译为主。影视翻译与普通小说翻译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时间。屏幕上演员说话时间如只有五秒钟,那译文的字数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员已经闭嘴,而配音却仍在说话,这对于译者是一个考验。同时,译文还必须照顾到演员说话过程中的停顿。如Memories are wonderful…and the good ones…stick to you like glue. (回忆是美好的…好的回忆……将伴你终身。)如要将stick to you like glue译

为"将象胶一样始终粘着你",那就太长了。配音要想逼真,还要考虑选词的口形与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来说,嘴巴张得较大,译时应选择开口呼的汉字,反之则选用闭口呼的汉字。此外,译者必须关注屏幕人物的动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语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乐、粗俗高雅。

如何学习《英美文学选读》

要通过《英美文学选读》这门课考试,不是考前“冲刺”一类的短训能奏效的。这门课难就难在它的阅读量很大,它包括英国和美国的诸多作家的诸多作品,而每一部作品就是一部书。现行统一教材在作家和作品的选取方面尽管已经是精而又精了,但还是不得不采用节选的办法来压缩篇幅。即便如此,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考生还不得不在对整部作品了解的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反复阅读节选,才能对节选部分的内容以及思想有较好的理解。不过文学阅读也有规律可循。下面的文字就“选读”课的性质、阅读时读取什么信息、现行试题各个部分的考查点是什么、如何回答简单论述题等问题,给考生一点提示,希望能对考生学习、复习《英美文学选读》课提供一些帮助。 第一部分《英美文学选读》课的性质 一、《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顾名思义,“英美文学选读”是有选择地阅读英美文学史上有影响作家的重要作品,熟知作品内容,了解大多数批评家和读者已经接受的对这些作品主题的表述,并能从作品中找到、列举出证明这些表述的细节。这样的定义里有三个要注意的问题。一是作品内容,二是作品里的细节,三是节作品主题。三个同等重要,学习者不能只取其一。以小说为例,所谓作品内容,是指情节(plot)、场景(setting)、人物(characters)、语气(tone)、以及语言(style)。情节是指故事里所展示的事件和这些事件按作家意愿有序的安排,如事件发生的背景、事件中涉及的人物、事件本身(即冲突)、以及解决冲突的办法和结果。情节就是故事;没有情节就没有故事;熟知情节是理解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和戏剧的第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不掌握故事情节,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就无从谈起。有故事当然就有人,对人物的分析是对作品分析的核心。语气是指作者在他/她刻画人物、安排情节、描写场景时所持的态度,而作者的态度直接影响我们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作者要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只有通过文字才能与读者交流,而不同的作家使用语言的风格(style)是不一样的。如果掌握了以上内容,就掌握了细节,之所以把细节单列出来,是因为多数考生只记得大概情节,考试中不能用具体的细节进行人物或思想分析、评述,空话太多。劳伦斯小说《儿子与情人》(Sons and Lovers)里,成年的保罗是如何仍然生活在他母亲的掌控之下的细节,是分析这部作品里的人物和主题的关键,不能引用相关细节作为根据,分析就失去了基础。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在一般性的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尽量记一些细节,细节显示考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主题是对作品思想的高度概括。教材里作家作品概述和作品简介(斜体部分),对作品主题已有简明准确的表述,考生不可不读。对这些表述的理解,又是以考生对作品内容、细节的掌握为基础的。作品内容、细节、主题是考生学习的重点。 两点说明: (一)这里我们姑且不讨论新批评对作者和作品关系的观点,也不去讨论接受美学和读者反映理论,本科阶段没有开设文学批评理论课,没有必要进行那样的讨论,教师也不要引入类似的话题,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 (二)从历年考题来看,作家的生卒年月、家庭背景、接受教育情况、作品发表年代等都不在考察范围,考生不必在这些方面浪费时间。目前市场上有一些英美文学教材和辅导材料在作家生平上花费了相当的篇幅,有的甚至远远超过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介绍和分析,这类书籍对考生复习没有多大帮助。教育部组织专家编写的现行教材尽管可以再修改、完善,但它的最大好处是它给考生提供了学生最需要的作品概要和精确而恰当的分析(教材里作品前的斜体部分),对考生从作品全貌理解文学作品很有帮助。 二、文学作品与文学史的关系关于文学作品和文学史哪个在先、以及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还是留给专门的学者去争论,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考生学习过程中应该以哪一个为重点的问题。前面讲选读课的性质时已经讲过,《英美文学选读》课的重点是作品,以往考试所包括的内容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似乎没有争论的必要。但我们不得不考虑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对待教材中每个文学阶段前对该时期影响文学作品的经济、文化、社会、思想思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好译本(超值)

推荐外国文学名著最佳译著 读外国文学先看翻译,译者太重要了,所以冯骥才说翻译家是“金子做的桥”。好的译著,精妙地传达原著的风貌,让人阅读之后齿颊留香,而那些糟糕的翻译,读了让人味同嚼蜡,更可怕的是从此再也没有了阅读的兴趣和勇气。 鉴于此,推荐外国经典中那些权威的出色的译本就尤为必要。如果译者好,就不用太纠结出版社了,毕竟设计啊装帧啊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内容。(本人讨厌那些花里胡哨的封面设计,对朴素的雅致的风格最有好感。)如果不清楚翻译的好坏,那么个人觉得,人民文学的译本质量还是比较有保证的,上海译文的其次,译林的良莠不齐。其它出版社也有好的译作。当然在急功近利的市场化大环境下,这些优秀出版社的作品也不免有泥沙俱下的倾向。 一、古希腊文学至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希腊神话故事》:(德)施瓦布,刘超之、艾英翻译的比较盛行,杨武能译的也很好(流传至今的希腊神话版本五花八门,有的故事甚至自相矛盾,施瓦布的是目前最通行版本)。 2、《荷马史诗》(《伊利昂记》《奥德修记》):王焕生译的人文版和陈中梅译的上海译文版。王是专攻过古希腊语的,所以前者被称为经典,陈的译本则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有人则认为翻译的不好。其它杨宪益的,还有罗念生的都不错。 3、(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罗念生译,看《罗念生全集·悲剧卷》就可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 4、(意大利)但丁《神曲》:田德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5、(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方平的、王科一的都很好。 6、(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无人超越。 7、(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瑟罗》《麦克白》《李尔王》:这个就没有争议了,绝对是朱生豪的。卞之琳的也可以。 8、(法)莫里哀《伪君子》《吝啬鬼》:李健吾译。 9、(英)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 10、(德)歌德《浮士德》:钱春绮的上海译文,绿原的人民文学,还有郭沫若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个版本难找,董问樵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少年维特之烦恼》:杨武能译,安徽文艺出版社,这个译本最新,杨先生是德语文学翻译专家,他翻译了很多歌德的作品。 11、(法)卢梭《新爱洛依丝》:李平沤译。 12、(英)菲尔丁《汤姆·琼斯》:张谷若的最好,萧乾的也不错。 13、(法)雨果《悲惨世界》:李丹、方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没有任何争议。《巴黎圣母院》: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还有管震湖的译文版本。 14、(美)麦尔维尔《白鲸》:没有什么疑问,就只有一个最好的本子,曹庸翻译的,上海译文出版社。 15、(美)霍桑《红字》:姚乃强译的,还有上海译文苏福忠和人民文学胡允桓。 二、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法)司汤达《红与黑》:罗玉君和郝运的译本都好。 2、(法)巴尔扎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傅雷译,绝对权威。

翻译标准和原则

翻译标准和原则 文学翻译最怕者,莫过于一知半解。大家都在说忠实于原文,但有的人却常常把这句话理解成为了忠实于形式,以为肯定句就非得译成肯定句,外国人照相时说“cheese”就一定不能译成“茄子”,这样的理解殊为可笑。其实,就个人理解,所谓的忠实,忠实于原意只不过是最起码的要求,即不能胡乱编造,这一点懂一点英文或是会查字典的人都能做到,没什么稀奇,以为这样就是一个译者,没来由地倒是玷污了这个称谓;真正的忠实,除了忠实于原意,更重要的是忠实于目标语言,别忘了翻译的目的是向目标语言的读者传递信息和美感,如果为了忠实于原来的形式,翻出的东西生硬无比不知所谓,那又翻他做什么!还有一点,单就语言形式来说,任何语言的丰富程度都比不上中文,英语也就那么字母的组合,但中文却要丰富许多,这也就是说,英汉翻译本身就是一个相对较窄的源语言和一个极大丰富的目标语言之间的较量,有的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做了一辈子翻译,倒有一大半的中文优秀文字艺术、形式用不上,真是可笑。其实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英汉翻译比的不是英文功底,因为做这一行的英语水平都差不到哪儿去,真正拼的是中文功底,这才是真货。 而且,中、英文之间的语法区别太大,英语中有时态、人称等语法,都带有很强的功能性,但中文却没有。如何从中文中找到合适的表达形式来向读者传达原文的这些功能性表述,就成了译文优劣的一个直观判断标准。中文中也有许多英语中所没有的东西,比如语气助词、歇后语、方言、俗语、对联、谐音等等,单就诗歌来说,就分为现代诗和古体诗,其中古体诗细分下来更多,诗经、离骚、汉赋、古体诗、骈四俪六、律诗、绝句等等,文章最起码也分为白话文和文言文,不同形式的变换皆能像读者传达不同的意境。英语中为了表达一个人的粗俗,不外乎就是故意用一些错误的语法或拼写,而译文要表现一个人是白字先生,还是刻画为一个下里巴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译者、编辑、选题三位一体,而且三者之间是短板效应,成书的结果不取决于最强的,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个人倒是比较倾向于完全不懂英文的编辑,倒也不是说编辑不懂英语就可以糊弄,而是大家的评判标准是统一的,都是针对译文来评判。最怕的莫过于那些懂点英语,却又不懂翻译的人,那就难办了,说不定他非得让你把“cheese”改为“奶酪”,读者自是一头雾水,照个相几个人大喊“奶酪”这是想做什么?难道有人动了他们的奶酪? 另外,再多说一句,翻译中的画面感很重要,因为文字最终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的都是一副画面,所以画面怎么安排是很重要的。经常读到一些特写或是场景描写,视觉非常混乱,前、后、远、近、上、下、点、面,一会忙活这个一会儿忙活那个,让人看得很是眼晕,画面支离破碎。我丝毫不怀疑那些译者忠实于原文的态度,脸语句顺序都忠实了,说不定还造出一大串莫名其妙的长句,里边含若干个从句以及定、状、补等等,却唯一忽略了他写出来的是中文,真是白白糟蹋了版面。 此外,画面感还可以体现在人物对白之中,做翻译的应该都有感受,英文对白中的东西不外乎就是said\answered\asked\repplied\puzzled这几个,而且用得

自考英语本科英美文学选读教你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整理加强版

美文学这门科目庞大之极,堪称英本自考之最。自己一个人看那么厚的一本书,不用说能不能看下来,能记住多少实在不好说! 我在复习的时候,总结了一些规律,与大家分享,望对你有用,帮你顺利通过! 1.题型分析: 一般来讲,肯定是这种类型:a.单项选择题(40道,40分) b.引文简析(无非就是问问作者是谁,出自哪个作品,主题意象什么的,4道,16分)c.简答题(4道,24分)d.论述题(无非就是分析加读后感,20分) 经验:你应该可以看出来了,重点当然是单选了,分数大,又好得分,实在不行还可以蒙。建议尽可能把书看一遍,但不要看作者生平,那肯定不会考。有个印象就可以了,不用去背,如果你汉语文学功底好,可以省去不少时间。 2.比例分析 据本人统计,历年来英美文学的国考试卷中英国文学占52%,美国文学占48%。(2003年4月例外,其中英国部分58%)其中,可以看出 单选题:前22题肯定为英国部分,其余为美国部分。 大题部分:基本上是一人一半,各占50% 经验:书上共652页,英国411页,美国241页。英国作家共38位,美国15位。其中,美国部分中,诗歌作品也比较少,比较好确认。结论:死学美国,顺带英国。 3.内容分析 历年命题的趋势逐渐由课文内容向选读作品转移,选读的比重越来越大。 经验:课文内容作到大体了解,但要特别重视作家艺术特色。选读部分加大力度,多注意书上的注释及选文大意和某些细节,尽量作到能用英语复述。实在不行,也至少作到能用汉语复述。 4.真题解析及预测 自学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重复率高,所以历年试题是必惫的复习材料,不可缺少。有人说:“一套真题等于3套模拟题!”这话绝对没错。所以要花大力气在上面。记得我考那回就有一道10分大题和前一年的一模一样。 注: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分析在2000~2002年中,连续考了三次。 经验:注意历年真题,尤其是去年的。去年的10分大题大致如下: a.《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婚姻 b.《白鲸》选文作品复述几分析象征意义。 ================================================ 4月14日]投机取巧教你过英美文学[压题篇] 本文是投机取巧过英美文学的最后一篇,收录北京市2004年4月10日英美文学考试的试题(除选择题外),是我在北京自考论坛处网友处所得,特此对提供帮助的朋友表示感谢。 二、1、Thomas Gray:Elegy in the Country Churchyard的第一段 2、Yeats的Down by the sallen garden,考的是他俩站在河边,那个女孩*在他肩头,他觉得自己年轻懵懂,而且泪流满面。 3、Emyly Bronte的Whuthering Heights里面Hethcliff在他lover临死之前的那段表现,还问了narrator 是谁 4、Emlily Dikinson的I Heard a Fly Buzz--When I died,问那个blue Buzz是什么意思

第二章 翻译的性质 策略和方法

第二章翻译的性质、策略和方法 2.1 什么是翻译? 定义林林总总,可谓太多,但有一点很明确,翻译不是一个单纯的语言转换过程,它牵涉到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内容,是一种跨语言(cross-linguistic)、跨文化(inter-culture)、跨社会(cross-social)的交际活动,是把“原语”SL(Source Language)的语言、文化信息用“的语”TL(Target Langue)的语言形式进行转达的活动,是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的一种媒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是一种更换语言形式和转移信息内容(包括思想、意义、情感、修辞、文体、风格、文化等)的复杂的思维及表达活动(毛荣贵)。而对这一活动规律的探讨和研究必然牵涉到哲学、美学、思维学、文化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说,翻译是一门科学。 翻译还是一门艺术。在翻译实践中,离不开直觉(instinct)、推敲(word-weighing)、灵感(inspiration)、顿悟(insight)等艺术思维方式,离不开各种艺术手段和技巧的运用。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展示的是一种语言表达艺术,在不悖原文的基础上,力求尽量完美地再现原文的语言艺术风采。 翻译更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积累,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识。译者虽不需通晓各门专业,但至少应是一位“杂家”。翻译离不开原文文本和译文读者,否则成为无本之木、无的之矢,谈不上“翻译”二字,因为它离不开原文的限制。因而有人说它是“戴着镣铐跳舞”,不能长袖舒展,随心所欲。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常常为一词一句的理解和表达而煞费苦心,固有“一名之立,旬月踌躇”之说。 从形式上看,翻译有口译、笔译之分。口译又可分为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传(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种形式。各自的标准和要求也不一样。口译强调“快捷、准确”(quick and accurate response)和“通顺”(smoothness),笔译则要求在“准确”与“通顺”的基础上,还要深究原文内涵,讲究行文用字自然得体、通顺地道。 而按体裁划分,翻译又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经贸翻译、时政翻译、法律翻译、旅游翻译、公文翻译、医学翻译以及广告宣传翻译等等。除文学翻译外,其它体裁大多归属于应用翻译的范畴。 2.2 什么是应用翻译? 应用翻译,英语又称为pragmatic translation,practical translation或applied translation。(方梦之[M],2003:前言),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强,应用面广,其范围几乎涵盖当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大大不同于强调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的文学翻译。就内容来看,它几乎囊括了除文学翻译以外的所有作品,“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涉及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而就文本体裁而言,它“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甚至还包括各种通俗读物。 从文体特征来看,“信息性、诱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信息性是指突出传递真实世界的客观信息和现象,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它往往重内容而

英语短篇小说教程 虞建华 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答案

K e y s t o U n i t T w o (1) I. B. Singer: The Washwoman (2) Frank Sargeson: A Piece of Yellow Soap 1)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Suggested answers for reference) (1) Does the piece of washing soap have the “power”as the narrator tells us? What is the “power” that forces him to take off? (The piece of yellow washing soap is, of course, an ordinary one. The narrator is a “na?ve narrator”who believed that it had some sort of mysterious “power,”while the readers are expected to know better. This power comes from the narrator’s deep sympathy for the tragic fate of the washing woman. Seeing the situation, he simply could not continue to demand the payment which he knew the woman was unable to produce.) (2) In this Unit, we have two stories about two washwomen. There are a lot of similar descriptions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wo stories. Find and list them. (They were both reduce to desperation, depending solely on washing for living. Both were hard-working and uncomplaining, quietly but almost heroically bore their burden and struggled for a hard existence.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ir common feature –the white and shrunken fingers –as symbol of suffering in the lives of the working people. They both were both dead by the end of the stories.) (3) The two first-person narrators tell two stories of two washwomen who shared similar tragic fate.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arrators that result i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way the two short stories are told. (Singer’s narrator knows more and tells more about the washing woman, often making direct comments and revealing his own feelings about the life of the woman whose story he is telling. He frequently emphasizes that what he is telling is real, and hints that the story has significance. The narrator’s voice is very close to the author’s. Please see more in “Reading Tips” on page 11. On the other hand, Sargeson’s narrator is a na?ve one, that is, the narrator’s understanding is purposely made shallow, and the reader need find by himself the real meaning in the situation. So the narrator stands at some distance from the author. Please see more in “Reading Tips” on page 15. Therefore, in Text I, we, as readers, are basically “given”or “received”the story, while in Text II, we need to participate imaginatively in the story to “dig out” the true meaning the na?ve narrator has left unexplained.) 2) Expla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c16116424.html, 浅析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差异 作者:刘秦明郭丽丽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55期 摘要:文学和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不同。文学翻译注重文学性和艺术性,科技翻译注重科学性、客观性和抽象性。本文对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进行了实例分析,从修饰与否、模糊程度和逻辑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不同,指出了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在选词、句式、语法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文学翻译科技翻译修饰性模糊程度逻辑因素 一、引言 国内翻译界一般都认为科技翻译较文学翻译容易一些,诗歌翻译难度最大。因此,对科技翻译的重视不如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张今把翻译作品分为应用文翻译、新闻报道翻译、科技作品翻译、社科作品翻译、文学评论翻译、散文翻译和诗歌翻译,指出:“当翻译的作品越富有文学性,其翻译难度就越困难。”他的观点主要是从翻译难易角度衡量不同类型文本的翻译。其实,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各有特点和难点,不能一概而论。它们在翻译方面具有许多区别。 二、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差异实例分析 (一)修饰性 文学翻译注重修饰,强调美学效果。比如下面这句英文“Until a bright moon lighted the road home,often after midnight.”这句话是我以前翻译的《简·奥斯汀传》里的写景描写,如果用科 技英语的语气,就成了“直到一轮明月照亮归家之路,经常是在半夜之后”。科技英语强调的是精确,无需修饰,不需要被文学的形象性影响。文学翻译强调美学色彩,所以这句话(同样的一句话,两种不同的翻译)就成了“直到明月照亮归途,这时往往已过夜半时分了”。文学翻译要选有美学色彩的词汇,而不是选择一系列精确无误的词汇。试看西奥多·萨沃里的文学选词 特点,我们会有深刻的体会。西奥多·萨沃里在《翻译艺术》中说:In this(the choosing of words)his(the translator’s)task is much harder than that of the original author.If the latter seeks a word with which to express a thought or describe an experience,he has available many words in his own language and can without much difficulty or delay choose the one that suits him best and pleases him most.The translator of the word thus chosen has to decode on the nearest equivalent,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obable thoughts of the author,the probable feelings of the author’s readers and of his own readers,and of the period in history in which the author lived. It follows then that at every pause the translator makes a choice;and from what has been said in our first chapter about the correspondence of words it follows that his choice is not between a number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西方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但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他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渡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的,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 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勇于自信的翻译家也许认为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再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效力。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品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去,就连原作也不想看了。这类翻译不是居间,而是离间,摧灭了读者进一步和原作直接联系的可能性,扫尽读者的兴趣,同时也破坏原作的名誉。 林纾的翻译所起的“媒”的作用,已经是文学史上公认的事实。他引导他们去跟原作发生直接关系。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有人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用胡乱猜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一位“超现实主义”的诗人。但是,我对林译的兴味绝非想找些岔子,以资笑柄谈助,而林纾译本里不忠实或“讹”的地方也并不完全由于他的助手们语文程度低浅、不够理解原文。 一个能写作或自信能写作的人从事文学翻译,难保不像林纾那样的手痒,他根据自己的

自考英美文学选读 第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课文翻译)

英美文学选读翻译(英语专业自考) 第一部分:英国文学 第一章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标志着一个过渡时期,即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开始。一般来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从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中叶。它从意大利兴起,伴随着绘画、雕塑和文学领域的百花齐放,而后文艺复兴浪潮席卷了整个欧洲。文艺复兴,顾名思义即重生、复苏,是由一系列历史事件激发推动的,其中包括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地理天文领域的新发现,宗教改革及经济发展。因此,文艺复兴从本质上是欧洲人文主义者竭力摒弃中世纪欧洲的封建主义,推行代表新兴城市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思想,并恢复早期宗教的纯洁性,远离腐败的罗马天主教廷的一场运动。 文艺复兴浪潮影响到英国的速度比较慢,不仅因为英国远离欧洲大陆,而且还因为其国内的动荡不安。乔叟去世后的一个半世纪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好战的贵族篡取了王位,使英国走上自我毁灭之路。著名的玫瑰之战就是极好的例子。后来理查三世的恐怖统治标志着内战的结束,在都铎王朝的统治下英国的民族情感又成长起来。然而直到亨利八世统治期间(1509-1547),文艺复兴的春风才吹入英国。在亨利八世的鼓励下,牛津的改革派学者和人文主义者们将古典文学引入英国。基于古典文学作品及《圣经》的教育重获生机,而十五世纪就被广泛传阅的文学作品则更加流行了。自此,英国的文艺复兴开始了。英国,尤其是英国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涌现出莎士比亚、斯宾塞、约翰逊、锡德尼、马洛、培根及邓恩等一大批文学巨匠。但英国的文艺复兴并未使新文学与旧时代彻底决裂,带有十四、十五世纪特点的创作态度与情感依然贯穿在人文主义与改革时代。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它源于努力恢复中世纪产生的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尊崇。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起源是因为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是以"人"为中心,人是万物之灵。通过这些对古代文化崭新的研究,人文主义者不仅看到了光彩夺目的艺术启明星,还在那古典作品中寻求到了人的价值。在中世纪的社会中,个人完全隶属于封建统治,没有独立和自由可言;在中世纪的神学理论中,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仅仅是人消极适应或消极遁世,不允许追求快乐,以备死后灵魂得以超脱。然而人文主义者们却从古代文化遗产中找到了充足的论据,来赞美人性,并开始注意到人类是光荣的生命,人自己可以不断发展,至善至美,而且人们生存的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供他们怀疑、探索以及享受。由此,人文主义者通过强调人类的尊严、强调今生今世的重要性,喊出了他们的信仰,即人类不仅有权利在今生今世美好生活,而且还有能力完善自我,创造奇迹。人文主义遍布英国思想领域的。标志是荷兰学者伊拉斯谟先后到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讲授古典文化研究。托马斯·漠尔、克利斯朵夫·马洛和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代表。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2篇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一:接受美学视阀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一、审美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相较成人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其独有的稚拙性。为适应儿童的口味,儿童文学作品往往稚嫩、淳朴、清新自然,具有成人文学所没有的原初本真的“傻里傻气”。这种稚拙之美通过的作家的笔深入作品中,折射出儿童内心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其次,提及儿童文学,人们就会联想到浪漫与想象、梦幻与诗意、神秘与瑰丽的意境。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往往与幻想联系起来。没有幻想就没有儿童文学。儿童的理性思维偏弱、现实感不强,分不清现实与想象,也不懂得事物的内在联系。为接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主张要张扬幻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为儿童打开通往幻想世界的大门。再次,寓言这种文学形式被儿童常态化适用。在童趣审美意象组成的单纯简约的外层结构下,儿童文学浓缩着创作主体的复杂深厚的社会文化积淀。单纯想象的审美符号体系下,寓言形态的儿童文学容易被儿童接受,引发共鸣。蕴含于作品中关于社会、人类、自然等复杂的深层内涵可以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释放能量,帮助儿童对社会、世界的认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语言特征

首先,儿童文学的语言浅显易懂。儿童年龄小,生活经验少,思维能力弱,语言能力在逐步完善,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浅显、简洁、准确、流畅,能够被儿童读者理解接受,并未儿童的语言习得提供范本。其次,儿童文学的语言具象化。由于儿童抽象思维差,以形象思维为主,儿童文学的语言是形象、生动、具体、动态的。运用儿童熟悉、常见的具体形象进行描述,把人物和事物的声音、色彩、形状、神态等具体、直接的表现出来,与儿童闹钟的形象相吻合。再次,儿童喜游戏玩乐的特点决定了儿童文学语言的幽默性。幽默有趣的东西符合儿童的心理要求,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快乐的情趣。有经验的儿童文学作者往往把“引起兴趣和引人发笑”作为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receptionaesthetics)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由于它主要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也被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姚斯(hansrobert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iser)。这一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使西方文论实现了从“作者中心”和“作品中心”向“读者中心”的现代转向。文学作品要以读者为中心,读者为导向,相应的,儿童文学的翻译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的审美要求、视野期待是译者翻译活动的重要指导指标。 四、接受美学理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 1.以儿童读者为中心

《英语短篇小说教程》练习参考答案unit7

《英语短篇小说教程》练习参考答案

Unit Seven James Joyce: Araby 1)Opinions of Understanding: (1) Which adjective is NOT proper to describe the style of the short story? A. Dreamlike. B. Poetic. C. Matter-of-fact. D. Sentimental. (2) Why does the boy want to go to the bazaar, or the “Araby,” so desperately? A. He wants to find some romantic fulfillment. B. He wants to see exotic and exciting things. C. He wants to have new experience. D. He wants to “do something” for the girl. (3) What do you think can be the theme of the story? A. Real beauty is illusory and unattainable. B. Growing up leads to loss of youthful idealism. C. True love can not survive the cruel world. D. Disillusion always accompanies romanticism. (4) Which is probably true about Mangan’s sister? A. She is a young girl of rare beauty. B. She has all the elegance because of her family and religious background. C. She is angel-like both in appearance and in nature. D. She is an ordinary girl but the narrator places his romantic fantasies on her. (5) The short story ends with the sentence: “Gazing up into the darkness I saw myself as a creature driven and derided by vanity; and my eyes burned with anguish and anger.” What possibly has the boy suddenly realized? A. He has been behaving foolishly. B. The girl does not deserve so much of his affection. C. His uncle and aunt are heartless people. D. True beauty can not be obtained at any cost.

古典文学翻译

1.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 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3.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5.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 之宠弟乎?” 译文:祭仲说道:“姜氏有什么可满足呢?不如早些处置共叔段,不让他的势力蔓延。如果蔓延开来,就难对付了。蔓延开的野草都除不掉,更何况是您习卜受宠的兄弟呢? 6.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译文:太叔修造城池,聚集百姓,修整铠甲和武器.准备好了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打算为他打开城门作内应。 7.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 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事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

文学作品翻译合同范文(标准版).docx

编号:_____________文学作品翻译合同范文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作者: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系本授权约定的作品的作者和版权人,愿意授权乙方对该作品进行翻译、配音并对翻译作品发表、出版。本授权构成甲乙双方翻译授权授权关系。为此,甲乙双方于_______年______月________日在______市_____区达成如下约定: 一、原著作品: 1.1 作品名称:____中考数学思想方法上下____(以下简称“本作品“)。 1.2 作品版权:_______本作品的作者为甲方并由其独立创作、全部版权归甲方单独所有。 1.3 作品公开性:甲方承诺,本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及创作完成后至乙方翻译前,不通过其他方出版图书,也不通过报纸、期刊或网络等媒体公开发表。 二、翻译授权: 2.1 授权翻译形式:甲方授予乙方对本作品翻译为___(维吾尔语配音、汉语字母)___视频、文本(以下简称“翻译作品“)。 2.2 授权性质:甲方授予乙方的翻译权为独占性的专有使用权,即在约定区域、期限内,仅有乙方享有本作品约定翻译形式的翻译权。 2.3 授权区域:【中国____地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4 授权期限:___壹__年,自本授权签署之日起算。 2.5 授权使用方式:包括下列第__(1)、(3、(5)__项使用方式。 (1) 将本作品翻译的作品出版为图书。 (2) 将本作品翻译的作品以文字形式通过互联网络传播、广播电视传播。 (3) 不得自己或授权他人根据本作品翻译的作品授权他人拍摄任何语言电视剧、电影及为此改编影视剧本。 (4) 可自己或授权他人根据本作品翻译的作品授权他人拍摄与翻译作品相同语言版本的电视剧、电影及为此改编与翻译作品相同语言的影视剧本。 (5) 不得自己或授权他人将乙方翻译的作品再翻译为其他任何语言的作品。 2.6 转授权:甲方给予乙方的翻译授权,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可转让给他人。 三、翻译作品的版权与使用: 3.1 翻译作品的版权: 3.1.1 翻译作品来源于本作品,但翻译完成后,乙方对翻译作品享有版权。 3.1.2 乙方必须在翻译作品中注明“翻译作品系根据本作品翻译而成“且须对本作品的作者(杭州____公司)予以署名。 3.2 翻译作品的使用: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 11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作者:蒋新亮 摘要:文学翻译的策略,是文学译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究竟是采用“归化”策略,还是采用“异化”策略,成为众多翻译理论工作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介绍了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归化”和“异化”的对立及“归化”和“异化”的统一。通过关于“归化”和“异化”策略关系的分析,提出过度的“归化”和“异化”都会对文学翻译造成不利影响,不能简单地采用这种或那种策略;文学译者应根据文学翻译的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从事翻译活动,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寻求最佳的结合点。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归化;异化 在人类文明史上,翻译一直是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翻译,不但能促进一个民族文化的延续,还能给这种文化输入新的血液。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英灵药就是翻译。翻译之为用大矣哉!” 因此,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rcher)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Nida),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Venuti)指出的,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就交流而言,“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