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小论文
门捷列夫预测镓的故事 启示 化学小论文

门捷列夫预测镓的故事启示化学小论文一、门捷列夫预测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门捷列夫弄出了化学元素周期表吧。
这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事儿。
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的时候呢,他特别聪明地根据元素的一些规律,就像原子量啦,化学性质之类的,把元素们一个个排排坐。
然后呢,他发现有个地方缺了个元素,就跟拼图少了一块似的。
他就根据周围元素的情况预测这个还没被发现的元素的各种性质,这个元素就是镓。
后来呀,真的有人发现了镓这个元素,一检测,哇塞,跟门捷列夫预测的特别接近。
这就像是你在猜一个盲盒里面的东西,你都没看到它,就把它的样子、颜色、功能猜了个大概,多牛啊。
二、给我们的启示1. 科学研究要有大胆的想象力在科学的世界里,如果门捷列夫没有那种大胆想象的能力,他怎么敢去预测一个还没被发现的元素的性质呢?就像我们做化学实验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符合常规的现象。
这个时候呀,我们可不能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也许这就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呢。
我们得像门捷列夫一样,大胆地去想,说不定就打开了一个新的科学大门。
比如说在研究一些新的化学反应的时候,可能我们会发现一些奇怪的中间产物,这个时候我们要是大胆想象它的结构和性质,可能就会发现新的化学知识。
2. 对规律的把握很重要门捷列夫能预测镓的性质,那是因为他对元素周期律有很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这就告诉我们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要善于发现规律。
化学里的规律可多了,像酸碱中和反应的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等等。
我们要是把这些规律都掌握好了,就像拿到了一把把钥匙,能打开很多化学知识的宝箱。
就拿元素的化合价来说,我们知道了化合价的规律,就能写出很多正确的化学方程式,要是不懂规律,那可就只能瞎写啦。
3. 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从门捷列夫预测镓到镓被发现,这中间经历了很多人的努力呢。
科学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就像一场超级漫长的马拉松。
我们在化学学习的道路上也是这样,不能因为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
比如说在做有机化学合成的时候,可能要试很多次才能得到想要的产物。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和制备方法-有机化学论文-化学论文

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分析和制备方法-有机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生物碱是天然产物中药用活性较好的一类化合物, 在分离科学与技术领域, 生物碱的分离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效液相色谱填料和分离方法的发展, 生物碱的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有了长足的进步。
该文主要针对碱性化合物的峰形拖尾问题, 综述了高效液相色谱理论的发展和色谱分离技术的进步, 以及近年来新型色谱填料和分离方法在生物碱分离分析和纯化制备中的应用,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碱; 拖尾; 制备色谱; 正交分离;Abstract:Alkaloids are a class of natural compounds with goo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In the field of separ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lkaloid separation has always been a hot and difficultproblem.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aterials and separation methods, great progresses in alkaloid analysis and preparation have been achieved.In this article,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s with respect to peak tailing problems of basic compound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HPLC in natural alkaloid analysis and preparation are discussed.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HPLC separation on alkaloids is also looked forward.Keyword:alkaloids; peak tailing; preparative HPLC; orthogonal separation;生物碱是天然产物中药用活性和成药性较好的一类化合物, 据统计, 美国FDA批准的1 000多种小分子药物中, 碱性药物的比例超过60%[1]。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两篇一、实现独立开课,加强对实验课重要性的认识以往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理论课合并开课,在期末总成绩中只占30%的比例,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自2012级开始,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实行独立授课,同时增加学时,目前学时数为64学时。
有机理论课分两个学期开课,为了方便学生在实验课程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更好掌握及运用,避免以往由于实验室场地、时间安排冲突和教学人员不足等实际问题而导致的实验课内容超前于理论课,而使学生上课目的性不够明确。
我们将有机实验安排在有机理论授课的第二学期,为了让学生能充分运用实验室教学资源,实行小班授课。
二、合理设置,实现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根据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我们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教学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基本实验操作训练部分占总学时数约40%,合成综合性实验占40%,研究性实验占10%,设计性实验内容占10%。
充分考虑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出现的顺序及频率,重要的实验操作至少要训练两次以上,帮助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实验基本功打好基础。
为此前期我们安排熔点和沸点测定、常压蒸馏、水蒸气蒸馏、提取、色谱分离、折光率测定、旋光度测定、重结晶等实验,尽可能对各种基础操作进行训练。
运用前期所学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对物质进行合成,或对天然物质有效成分进行提取,然后对产品进行鉴定及含量分析,对学生实验技能的综合训练做到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因为有机实验授课安排在理论授课的后半段,在前期实验基础操作训练结束进行合成实验及设计实验时,理论授课大概已经进行至杂环化合物的章节教学,对于学生将理论教学知识运用于实验教学没有太大障碍,还有助于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及巩固,提高教学质量。
在学时安排上,实行弹性分布设置,不再是原来机械地一周固定几学时,而是根据实验内容选择相应的学时数,最短为3学时,最长为6学时。
论文:乙烯与溴加成反应

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探讨乔国才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高中有机化学中的重要实验内容。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曾经出现过溴水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两种试剂,[1-2]目前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用的是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3]乙烯与溴水反应、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将溴水改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本文结合乙烯与溴加成反应的机理作一个说明。
实验表明,将乙烯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时,生成1,2-二溴乙烷:CH2CH2+Br2CCl→4BrCH2CH2Br1,2-二溴乙烷将乙烯通入溴水时,生成1,2-二溴乙烷和2-溴乙醇的混合物:CH2CH2+Br2H2→OBrCH2CH2Br+BrCH2CH2OH 2-溴乙醇四氯化碳溶液是一种惰性溶剂,它不与乙烯发生反应,因此,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应时,只是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
乙烯与溴水反应时,水和溴分子均参与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和2-溴乙醇两种物质;而且研究表明,乙烯与溴水加成反应的主要产物是2-溴乙醇。
例如,乙烯与饱和溴水反应时,产物中1,2-二溴乙烷的质量分数仅为10.2%,2-溴乙醇的质量分数为89.8%;如果溴水中溴的浓度变小,产物中1,2-二溴乙烷的质量分数会更小。
[4]这就是说,乙烯与溴水反应时,1,2-二溴乙烷不是唯一产物和主要产物。
因此,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介绍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时,将溴水改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主要是从内容的科学性角度考虑的。
上述实验结果可从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机理得到解释。
一般认为,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时两个溴原子不是同时加到乙烯双键的两个碳原子上的,而是分两步进行的。
[5]第一步:当溴分子接近乙烯时,受到乙烯双键强电场的作用,溴分子中的共价键发生极化,靠近双键的溴原子相对地呈正电性(用δ+表示部分正电荷),离双键较远的溴原子相对地呈负电性(用δ-表示部分负电荷)。
极化的溴分子中的Brδ+首先与双键中的π键形成不稳定的π络合物:然后,π络合物进一步转化为活性中间体———环溴正离子和溴离子(Br-):·55·2015年第1期在环溴正离子中,溴因缺电子而吸引与溴相连的两个碳原子上的电子,使它们分别带有部分正电荷。
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论文

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摘要:实施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国家、社会、岗位要求的人才。
因此,探讨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极为重要。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有机化学实验高职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会直接地接触社会、接触岗位,而人才是不是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说会直接地影响人才的发展。
在高职化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仅是展开相关教学的基础,更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高职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
然而,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说,在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教学的模式、教学的内容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抑制了高职化学专业的发展。
正是因为这样,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只有及时地改革,才能够及时地解决问题,进而才能够促进教学的成功,促进人才的成长。
一、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1.实验教学模式单一迄今为止,我国高职化学专业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时候,仍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课堂的展开,先由教师讲解具体实验的原理、步骤等等,进而就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而这个操作实际上是模仿性非常强的操作。
而这种过于单一、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局限于条框之中,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会造成学生的厌恶心理。
2.实验内容陈旧就目前的形式来说,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基本的实验动手技术、操作技术以及一些简单的验证、合成,对于具有综合性、创新性以及设计性的实验,基本上没有。
而这种过于陈旧的实验内容不仅不具备前沿性,甚至可以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进而影响教学效果,降低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论文

浙江科技学院有机化学省级精品课题组 2006 年 6 月
目录
浅谈自由基与人类健康...................................................................................................陈丽 1 农药的利与弊................................................................................................... 陈定玲,童婷 3 清洁燃料——乙醇汽油的研究................................................................... 夏勇强,梁忠心 6 手性药物与健康................................................................... 马宇庆,季杰,罗杰,陶靖强 10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楼靖娟 14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 朱璐,冯碧琪,王咖,王佳维 17 手性分子与药物发展....................................................... 凌静娜,张飞,蔡青青,盛槐英 21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 牟锡杰,孙晨,杨城 24 自由基与人体健康....................................................................................... 吴燕丽,冯海芬 29 食品保鲜剂的前景........................................................... 蒋婷婷,史琴梅,陆丽静,严芸 32 毒品的危害....................................................................... 徐俊杰,林正彬,王佳伟,赵亮 37 食品工程中的有机化合物........................... 沈潇冰,宋俊杰,陆凌佳,竺建淼,马芳娣 40 自由基与人类健康.......................................... 龚淑玲,蒋翔宇,胡思参 45 浅析重排反应及其应用...............................................................................................童廷德 49 分子手性与药物发展...................................................................................................石瑶伟 54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0篇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10篇论文1: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及实践方法这篇论文介绍了高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化学实验的实践方法,包括实验的设计、仪器的使用和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方面。
论文2: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教学方法该论文探讨了不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论文3:离子反应的平衡及相关教学策略这篇论文讨论了离子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并提供了相关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平衡的概念和应用。
论文4: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及结构分析该论文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分析方法,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结构分析的技巧。
论文5:化学键及其特性与教学实践这篇论文探讨了化学键的种类和特性,并结合教学实践,介绍了一些教学方法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化学键的概念。
论文6:电化学反应的原理与实验研究该论文详细介绍了电化学反应的原理和实验研究方法,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化学反应的过程和规律。
论文7:化学平衡的动态平衡及相关案例分析这篇论文讨论了化学平衡的动态平衡概念和相关案例分析,通过实例演示和计算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论文8:溶液的浓度计算及实验操作该论文介绍了溶液的浓度计算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通过实验实践和数值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溶液浓度计算和实验操作的要点。
论文9: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及能量守恒定律这篇论文深入探讨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能量变化的概念。
论文10:酸碱中和反应及相关实验设计该论文着重介绍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相关实验设计,通过实验实践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以上是十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的主题和内容简介,希望对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有机化学】钝化芳烃氯甲基化反应研究

学校代号*****学号************ 分类号O625.22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钝化芳烃氯甲基化反应研究学位申请人王晓英导师姓名及职称林原斌教授学院名称化学学院学科专业有机化学研究方向应用有机二OO九年五月二十日Study on chloromethylation of deactivatedaryl hydrocarbonCandidate Wang XiaoyingSupervisor and Rank Professor Yuan-bin LinCollege College of ChemistryProgram Organic ChemistrySpecialization Applied Organic SynthesisDegree Master of Science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May, 2009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B1anc氯甲基化是一种很经典的反应,是在芳香族化合物中引入氯甲基的重要方法。
在农药、医药、染料和香料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应用非常广泛。
导入芳香烃的氯甲基可以再转化成其它基团,如-CH2OH、-CHO、-CH2CN、-CH2NH2、-CH3、-CH2R等,从而容易的制得一系列新的衍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I 有机化学课程小论文
课题名称:极性反转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学生姓名: * * * 学 号: 1 0 1 3 1 4 1 2 4 指导教师: 蒋 启 军 教 授
2013年5月13日
目 录 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2 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3 极性反转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摘 要: 极性反转的本质是有机化合物反应中心碳原子电性发生转换, 即亲电性或亲核性发生转换的过程。极性反转作用是有机反应中的一个理论问题,在有机合成中可以用来合成很多常规方法不易得到的化合物。本文简单地介绍了极性反转的相关知识。
关键词: 极性反转; 有机合成方法; 有机化学反应; 应用
1.前言 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4 1.1概述 极性反转是指在有机化合物中某个原子或原子团的反应特性发生暂时转换过程。 例如: 卤代烃本是亲电试剂, 但卤代烃容易合成活泼的有机金属中间体, 如格氏试剂; 有机锌; 有机镉试剂等。 在格氏试剂中, 活化的碳原子即发生了极性反转, 而成为有用的亲核试剂。 在其他杂原子( 如O, N) 作为官能团的分子中, 这些杂原子可使碳骨架成为交替的接受电子或供给电子的活性模型, 羰基也使与之相连的碳骨架成为亲电或亲核的中心。在经典化学反应中, 羰碳只能发生亲核反应, 而α碳则易发生亲电反应, 反之则不能发生。利用极性反转, 则可以合成一些常规反应不能合成的有机化合物。 1.2选题的意义 从有机合成的角度讲, 极性反转应力求可逆,这样在有机合成中才会有好的合成率和成结果,不可逆的极性反转只能用于一些特定的合成中。 在合成上有四个方面需要转换, 分别为类型选择性( 不同的反应类型即取代、加成、消除等) ;立体选择性( 产物为立体异构体, 非对映选择性或对映选择性); 构造选择性( 相同的反应类型, 产物为构造异构体) ; 及位置选择性, 区域选择性, 两可选择性等[2]。要解决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只有采用极性反转的方法。 利用极性反转, 在原来两个反应性难于连接的结构单元之间构成碳—碳键, 而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产物。 极性反转是近二十年来有机领域的重大进展之一。 利用极性反转, 进一步丰富了有机反应, 提高了有机合成的技巧。从极性反转的类型来看, 主要有羰基化合物的极性反转; 烃类化合物的极性反转; 胺类化合物的极性反转等。 2 极性反转的类型 2.1 烃类化合物的极性反转 2.1.1 卤代烃的极性反转[3] 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比烷烃的化学性质活泼的多, 其原因就在于带有官能团卤素原子。由于卤素原子的电负性比碳原子的大, 当与碳原子形成共价键时, 共用电子对偏向于卤素原子, 使卤素原子带有部分负电荷, 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 C - X 键为极性共价键, 卤原子可以被负离子如OH- 、RO- 、NH2- 、CN- 等等或具有未共用电子对的分子如NH3、H2O等等取代, 发生醇解、氨解、水解等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5 反应,即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这是卤代烃的典型反应。但是卤代烃如果与某些金属反应,生成由金属原子与碳原子直接相连的化合物, 其极性就发生了转换(见反应式1)。
反应式 1 当卤代烃分解为R+ 与X- 时, 烷基是正离子,但它通过格氏试剂再分解时, 烷基就成了负离子, 烷基发生了极性反转。 2.1.2 乙炔的极性反转
乙炔为用途非常广泛的合成中间体[4] , 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 其叁键能被亲电试剂或亲核试剂进攻(见结构式1)。端基炔烃为较强的C - H 酸, 用去质子化得到的乙炔化物为良好的、无空间阻碍的亲核试剂(见结构式2) , 所以乙炔本身为合成1,2- 双官能团体系(见结构式3)的受欢迎的组成部分。从立体化学方面来考虑, 其优点是二取代炔烃能选择性的氢化为( E )或( Z) - 烯烃。 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6 2.2 羰基化合物的极性反转 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化合物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而且由于羰基结构特殊, 反应众多, 可以和很多官能团进行转化。大部分化合物要么自身包含羰基, 要么可以由羰基化合物转化而来, 而且在合成中把目标产物修饰成羰基化合物也非常常见。 羰基碳原子一般缺电子, 可以和亲核试剂反应。但是一般来说, 羰基和亲核试剂加成反应后, 其碳氧双键的结构也就不复存在了。若要求产物中仍然含有羰基不变的情况下接上一个新的基团, 可以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使羰基碳本身成为一个亲核中心, 与亲核底物反应, 也就是使羰基碳进行极性反转。而在上面的例子中用的直接加给电子基团的方法在这里却行不通了。由于羰基碳为sp2 杂化碳, 在氧的作用下无论是双键的P电子还是碳原子本身都很难成为亲核试剂去进攻其他的底物, 因此, 其转换不但要增加羰基上的电子云密度, 还要改变其杂 化态。常见的有和1, 3-丙二硫醇(HSCH2CH2CH2SH )反应[ 1] 。
生成的缩硫醛的原羰基碳上的氢原子由于两个硫的吸电子作用呈酸性, 在碱性环境下失氢后就带有负电荷, 可以与亲电试剂E+ 发生反应。之后, 在 HgCl2和 HgO 的作用下又脱去HSCH2CH2CH2SH。在此反应中, 总的结果是羰基上接了一个新的基团。特别是当E为烷基时就得到酮, 这是一个由醛制酮的好方法。 安息香缩合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认为是一个苯甲醛的羰基借助CN- 能稳定负电荷的能力在碱性情况下失去 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7 之后碳负离子进攻另外一分子苯甲醛的羰基碳, 再脱去CN- 而生成安息香。
2.3 α碳的极性反转 α碳由于羰基的影响, 其上的氢有部分酸性, 在碱性环境中容易丢掉α氢, 从而使α碳有亲核性。但是有时候却需要α碳上接一个负性的基团, 例如在开始提到的1, 4-二羰基化合物的合成, 此时便只能考虑α碳的极性反转了。只要在α碳上连上一个电负性较大的基团, 就可以大大减少α碳的电子云密度。接上的基团最好是好的离去基团, 这样更容易受亲核试剂的进攻, 与亲核试剂反应。要达到此目的, 最容易做到的便是使其α位卤代。在卤素原子吸电子作用的影响下, α碳就成为一个亲核底物, 即变成了一个潜在的正性基团。
这是比较经典的方法, 目前比较新的极性反转试剂有烯酮二硫代缩醛单亚砜, 转换过程如下[5] :
这里引入亲核试剂Nu的同时也引入了亲电试剂E。当E是质子时, 相当于只引入了Nu。这里的极性反转并不严格, 因为转换过后得到的目标分子除了加上去的亲核亲电试剂外, 还增加了一个碳。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转换过的在α位引入了亲核试剂, 在羰基碳上引入了亲电试剂。 2.4 氨基化合物的极性反转 在经典有机化学中, 胺类化合物由于氨基中N 的电负性比较大和易生成吸电子性更强的铵离子而往往使与氨基相连的碳原子带正电, 易与亲核试剂反应。但是由于氨基的离去性能并不好, 其作为亲核底物的反应并不多, 因此, 胺类化合物的极性反转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胺类化合物不稳定, 容易和极性反转试剂发生不可逆的反应, 因此, 其极性反转的方法对于一级、二级、三级胺各不相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8 同。 2.4.1 仲胺 由于仲胺的结构特点, 其极性反转的方法较少。一般是在N 上直接连上一个基团X, 此基团必须可以给α碳足够的酸性, 即吸电子作用足够强, 容易与N 结合和消去, 而且本身不可以含有活泼氢。能满足这些条件的通常只有亚硝基。可以先对氨基进行亚硝基化, 以增强α碳上氢的酸性, 使之在碱的作用下成为亲核试剂, 反应完成后再脱去亚硝基。由于仲胺存在两个α碳, 在实际应用中, 只有当可以使发生极性反转的碳定位或两个α对称时才有意义。实际应用的例子有毒芹碱的合成[ 1] :
2.4.2 伯胺 由于伯胺与亚硝酸反应生成叠氮化合物, 因此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如先把氨基氧化为硝基, 借助硝基的强吸电子作用, 使α碳的电性变化, 反应完成后, 再把硝基还原。亦可采用下面的办法: 先用温和的方法转化为异氰化物, 在碱性环境中与亲电试剂反应后, 再还原为胺。流程如下:
2.4.3 叔胺 由于叔胺存在3个α碳, 其转换中心的定位比较困难。而且N 被3个碳原子所饱和,没有活泼的氢直接与之相连, 转换的方法很少。但对于某些特定的化合物, 用特殊的方法却可以很好地达到目的。如下面的例子[7] : 湖北工程学院本科论文 9 3. 结束与展望 极性反转的方法很多, 但是从其本质来看只有两大类: 亲核试剂转化为亲电试剂和亲电试剂转化为亲核试剂。亲核试剂和亲电试剂的区别就在于中心原子电子云密度的差别。二者转化的根本就是改变中心原子的电子云密度。一般来说, 可以直接使之联上一个吸电子基团或去掉一个供电子基团以加强其亲电性;反之, 其亲核性可得到加强。在以上所列举的极性反转方法中, 卤代烃转换为格氏试剂就是采取的这种方法。常见的给电子基团有: 活泼金属和一些带负电荷的基团等;常见的吸电子基团有: 硝基, 卤素以及一些带正电的基团(包括质子)。再者, 也可以在其上连上一个可以稳定正或负电荷的基团。对于可以稳定负电荷的基团, 在加碱后, 由于此时负电荷可以相对稳定的存在, 碱可以夺取其质子, 得到亲核的碳负离子, 如羰基碳, 仲胺的α碳极性反转都是这种情况。 总之,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探讨了极性转换在有机反应中的类型和应用。极性转换的本质是有机化合物反应中心碳原子电性发生转换, 即亲电性或亲核性发生转换的过程。极性转换作为有机合成中的一个较新方法之一, 在有机合成中可以合成很多常规方法不易得到的化合物, 在有机合成领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经典方法比较, 极性转换使合成路线有了全新的途径, 它是有机反应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性问题, 所以, 近年来一些新的极性转换技术在有机合成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