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杜牧《题乌江亭》赏析范文精选汇编

2020年杜牧《题乌江亭》赏析范文精选汇编
2020年杜牧《题乌江亭》赏析范文精选汇编

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才俊:才能出众的人。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

诗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

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杜牧《秋夕》赏析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 1、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2、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3、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4、天阶:露天的石阶。 5、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这诗写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 在一个秋天的晚上,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杜牧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

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历代评价 《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曰:牧之于题咏好异于人,如《赤壁》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题商山四皓》云:南军不袒左边袒,四皓安刘是灭刘。皆反说其事。至《题乌江亭》则好异而叛于理。诗云:胜负兵家不可期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

秋夕鹊桥仙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⑶。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⑷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白话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 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 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秋夕》是唐代诗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 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 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 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 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 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 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 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 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 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 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 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 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 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 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中的"迢迢牵 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 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 为至矣。"(见《》)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 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 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 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王达津)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王达津) 永泰元年(765)杜甫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6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诗人当时正客居夔州,《秋兴八首》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是很著名的组诗。 这八首组诗,结构严谨,是个有机整体。第一首是统率以下七首的起兴篇章。诗的前四句先写环境,以“玉露”“枫林”“气萧森”“波浪兼天涌”“风云接地阴”点明了时地,既传神地写出了风云变幻,“萧森”骇人,寓有悲壮色彩的巫峡景观,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战乱不息的政治形势和社会黑暗,并从中流露出了一股忧国忧民的愁绪。与杜甫的《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所写的“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生涯相汩没,时物自萧森”的意境相类似。这四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更是写情,意蕴丰富。如果说前四句是以景写情,那么下面四句便直接写情,直诉诗人之悲愁和对长安之系念了。杜甫曾在夔州两度过秋天。他的《九日》诗:“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又在夔州的《夜》诗中说“南菊再逢人卧病”,都可作为“丛菊”一句的参证,是说在此已见两度菊开,都流了思乡之泪。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围又传来催做“寒衣”的“砧”声,这使漂泊在外的诗人更增加思乡即系念长安的心情。诗人的思归长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诚然与长期客居在外有关,更是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曲折表现,与前四句所写的内容相一致。

《题 乌 江 亭》教 案

《题乌江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表达感情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认真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分析法。通过讨论、分析,理解诗歌的疑难问题。 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了解同题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评价角度的异同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鸿门宴》中的项羽虽然败下阵来,可是,却得到了后人的爱戴,就象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放到《项羽本纪》,《本纪》本来是用来记载帝王的,虽然项羽称帝最终功亏一篑,可是我们从中,可见司马迁对项羽的敬意。这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那么,历史上的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杜牧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二、诗文讲解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诵诗文,注意字音。 2、介绍写作背景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

时渡江经过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 (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或写作背景,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这种鉴赏方法叫“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个别提问,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正确地对待羞耻,能忍受耻辱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江东虽小,但子弟中有很多才俊勇士,如果能率领江东子弟重整旗鼓,事情的结局也许会更好。) 三、赏析诗歌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作者抱怎样的态度? 明确: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 四、各抒己见话项羽 请结合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看看他们是怎样评价项羽的,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战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小组讨论) 明确: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要有不苟且忍辱的高傲人格和气概。 (总结:三个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与他们个人的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但都表现出诗人对历史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这其实是咏史怀古诗里常见的一种思想感情,怀古咏史诗的思想感情还有几种类型呢?让我门先来回忆一下过去学过的咏史怀古诗,再来总结。) 五、千古兴亡多少事——咏史怀古诗 大家一起回顾记忆中的咏史怀古诗: 《石头城》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壮志难酬

杜牧——《秋夕》

杜牧——《秋夕》 篇一:杜牧《秋夕》赏析大全 杜牧《秋夕》赏析大全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①, 轻罗②小扇扑流萤③。 天阶④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⑤。 【注释】 ①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②轻罗:柔软的丝织品。 ③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④天阶:露天的石阶。 ⑤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 【译文】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简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

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译文:初秋夜晚,室内银色蜡烛闪烁着冷光,或明或灭,使得美丽的屏风骤感寒意。但是,室外一个身穿薄丝衣的女子正用小扇忘情地与满天飞舞的萤火虫嬉戏。夜渐渐深了,漫无边际的黑色犹如冰水一般,浸透整个荒凉的宫廷,使人倍感凉意,然而她丝毫不觉察,躺在草地上深情凝望天上幸福的牵牛织女,陷入沉思:牵牛织女虽终年隔河相望,但心里总有爱的甜蜜,况且一年有一次机会喜鹊搭桥得以见面,而孤零零的我唯有临渊羡鱼罢了! 这首诗,构思巧妙,语言质朴流畅,感情蕴藉婉约,艺术感染力很强,颇能代表杜牧五绝的艺术成就。从形式和结构上看,全诗描物写景与叙事抒情相结合,呈现出灵动之姿、飞腾之势,颇动人心魄。前者旨在为后者营造氛围,后者意在为前者规范意蕴,两者相互衬托融为一体。具体来讲,一三句属于描物写景,二四句属于叙事抒情。 首句,看似客观展现“银烛”、“秋光”、“画屏”等物,实则为诗中女主人公的出场布景。物与景,本平常,本无情,但着一“冷”字,萧瑟之景、伤感之情跃然纸上。“冷”字,本是形容词,表状态,但在这句诗中有表动作的意味,即“银烛”、“秋光”、“画屏”都感到了冷意。冷的氛围营造出来,但为何如此呢?诗人就此止住,笔锋一转。

《秋兴八首(其一)》诗歌鉴赏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题乌江亭.公开课教案

一、整体背诵。(《春江花月夜》) 人生之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学习另一首诗,同样也抒发了一人生哲理的 二、朗读、提问 思考:1、这首诗写了哪一历史事件 2、从诗歌哪些地方知道的 三、怀古咏史诗 1、如何来分辨怀古咏史诗这一题材诗歌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以前学过《石头城》《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 国势衰微壮志难酬功业未成 2、如何鉴赏(或怀古咏史诗在赏析时,要注意的方面:)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对比、自比) 千古兴亡多少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四、鉴赏诗歌 1、弄清史实 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遂自刎而死。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遣怀》 2、体会意图 秦末楚汉纷争,最终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落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而引出某些历史借鉴。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一种英雄气节。 大家心目中项羽的形象,“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杜牧,你怎么看? 3、诗歌赏析 首句“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

杜牧秋夕赏析翻译

秋夕 唐代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一首关于:写景的诗 翻译译文 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 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注释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⑵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银,一作“红”。画屏:画有图案的屏风。 ⑶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⑷天阶:露天的石阶。天,一作“瑶”。 ⑸坐看:坐着朝天看。坐:一作“卧”。牵牛织女星:两个星座的名字,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人物牵牛和织女。 赏析鉴赏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

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王建的《宫中调笑》:“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都是如此。这首诗中的“轻罗小扇”,也象征着持扇宫女被遗弃的命运。 第三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天阶”指皇宫中的石阶。“夜色凉如水”暗示夜已深沉,寒意袭人,该进屋去睡了。可是宫女依旧坐在石阶上,仰视着天河两旁的牵牛星和织女星。民间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嫁与牵牛,每年七夕渡河与他相会一次,有鹊为桥。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就是写他们的故事。宫女久久地眺望着牵牛织女,夜深了还不想睡,这是因为牵牛织女的故事触动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产生了对于真挚爱情的向往。可以说,满怀心事都在这举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见《六一诗话》)这两句话恰好可以说明此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一、三句写景,把深宫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冷”字,形容词当动词用,很有气氛。“凉如水”的比喻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二、四两句写宫女,含蓄蕴藉,很耐人寻味。诗中虽没有一句抒情的话,但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这首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滞留夔州时惨淡经营的一组七言律诗。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当时蜀地战乱不息,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这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命意蝉联而又各首自别,时代苦难,羁旅之感,故园之思,君国之慨,杂然其中,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沉实高华的艺术精品。清代黄生《杜诗说》就说:“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怀乡恋阙,吊古伤今,杜老生平俱于见此。其才气之大,笔才之高,天风海涛,金钟大镛,莫能拟其所到。” 这里所选的第一首,是领起的序曲。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句解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引刘辰翁评语说:“露曰玉露,树曰枫林,凋伤之中仍有富丽之致,自是大方家数。”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评价这一联:“气象足以笼罩,而复有开拓之余地,是绝好开端。”“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巫山”,在今重庆市巫山县。“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评解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

杜牧《秋夕》阅读答案

杜牧《秋夕》阅读答案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一作王建)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宫怨诗。今天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①,轻罗②小扇扑流萤③。 天街④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画屏:绘有花纹图案的屏风。②罗:柔软的丝织衣物。③流萤:萤火虫。④天街:天空。 阅读训练: 1.诗中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哪两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是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这首诗的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注意题目“秋夕”及首句子中的“秋光”。诗中描写的是秋季。 2.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牵牛星和织女星。 3.诗中第三句(天街夜色凉如水)是比喻句。 4.秋夜里烛光冷清映着画屏,手拿着轻罗小扇扑打飞萤。石阶上夜色深沉凉如水,静坐着仰望牛郎织女星。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杜牧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甫《秋兴八首》(其三)赏析

教学反思——评杜甫《秋兴八首》(其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 《秋兴八首》是杜甫流寓夔州时写的组诗。这第三首通过对自己平生进行回忆反思,处处流露着志不可得的失落。 首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诗人独居寒江,遥望清早,沐浴着晨曦;黄昏,时隐时现于流岚雾霭之中的夔州城,心中生出了无限的惆怅之感,因为山城千家的宁静与祥和都是他人的,而自己却什么也没有。“日日”羁留于此,这漂泊之情便泛滥开来了…… 颔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与诗人一同“信宿”江面的还有渔人和燕。然而渔人信宿,因有鱼可捕,捕鱼归家家尚近;燕子低飞随季节迁徙,也是来去自由的。而诗人,遥望京华,山长水阔;病中衰朽,道阻且长。一个“故”字似乎这燕子“飞飞”是有意而为之,在故意炫耀自己的身轻、自由。实际上是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使燕这一形象人格化了。就像赵执信看山望月时所吟咏的“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一样,山带斜阳之色,月明于

落叶之时,燕低飞于清秋时节,于大自然而言,这一切并无特别之处,只因诗人观之而带有了诗人的情感,用了“常”、“偏”、“故”这饱含温情的字眼,使“寒山”、“新月”、“燕”具有了人的特点。 颈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诗人渴望着能如匡衡那般抗疏立功,赢得生前身后名,只可惜自己“功名薄”其志难抒,“立功”无望。退一步,诗人又渴望能像刘向那般潜心经学,开馆授徒,将自己“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政治理想传于后学,无奈自己却长期漂泊,居无定所,“立言”又成妄想。 尾联“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裘马自轻肥。”少年时的同学,今已日益显贵,而一个“自”字,写出了曾经的同学只顾着自己骑马乘车衣轻裘,无心诗人更无心家国。我想诗人在嘲讽、埋怨那些尸位素餐的同学时,内心深处还是少不了羡慕之情的。和同学的比较,再一次刺痛了忧国忧民的诗人。这个世界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可是作为社会中的人都少不了比较,于是人们又创造性的提出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来缓解这种伤害,所以,人不能一味“比上”,因为那是痛苦的源泉;也不能一味“比下”,因为那是麻醉自我的“奶头儿”。人生需要“比上”,让自己知耻后勇,努力进取;也需要在遭遇坎坷时“比下”,让自己不至于绝望。诗人以稷契、匡衡、刘向自比,“比上”显然不足,所以诗人常常心有所郁结,常怀壮志难酬的苦闷。

秋夕古诗的意思

秋夕古诗的意思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词赏析一: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冷"和"凉" 既是深秋的季节感觉,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她生活在一个非人的环境里,没有人气,没有朋友和亲人,当然也没有爱的温暖生活的乐趣。但他似乎满有兴致,在凄凉的秋夜里,时而独自扑打流萤,时而痴痴地凝望着夜空中的牵牛和织女星。诗中的三个意象值得注意。小扇,因其秋来而不用,所以常被古代诗人用来象征被冷落遗弃的女子。流萤,古人认为腐草化萤,萤总是生于荒凉之地。而宫女居住的地方竟有流萤,可见她被冷落很久了。牵牛织女星:象征爱情也象征离别。但那是有团聚期望的离别。这位宫女被冷落已久,或许她早已没有得到恩宠的希望了,但她却仍然苦苦地期待着。因为这期待是她生命的唯一意义。诗人不动声色地写出了深宫怨女寂寞岁月中无限凄凉的生命况味。 诗词赏析二: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 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

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 身灵动。” 此诗一作王建诗。 [今译] 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和李清照《乌江》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释】期:期望,预料。 【试题】 1. 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相遇,但对项羽评价的感情态度不同,第一首:;第二首:。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李清照: 【参考答案】 1. 遗憾,惋惜;赞扬,肯定 2. 杜牧:表达了对胜败得失、世事变化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有时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或能转败为胜,东山再起。(意近即可)(2分) 李清照:认为做人要讲求节操,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鉴赏】 题乌江亭

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

《秋兴八首》赏析(其一)

《秋兴八首》赏析(其一) 今天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诗圣”杜甫的《秋兴八首》赏析(其一),大家一起来分享下吧。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释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 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

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杜牧《秋夕》阅读答案及赏析

杜牧《秋夕》阅读答案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引导语:杜牧的《秋夕》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①,轻罗②小扇扑流萤③。 天街④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①画屏:绘有花纹图案的屏风。②罗:柔软的丝织衣物。③流萤:萤火虫。④天街:天空。 阅读训练: 1.诗中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哪两颗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哪一句是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这首诗的诗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注意题目“秋夕”及首句子中的“秋光”。诗中描写的是秋季。

2.作者在这个晚上看见了牵牛星和织女星。 3.诗中第三句(天街夜色凉如水)是比喻句。 4.秋夜里烛光冷清映着画屏,手拿着轻罗小扇扑打飞萤。石阶上夜色深沉凉如水,静坐着仰望牛郎织女星。 【赏析】 此诗写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凄凉的心境。 前两句已经描绘出一幅深宫生活的图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银白色的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屏风上的图画添了几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调。这时,一个孤单的宫女正用小扇扑打着飞来飞去的萤火虫。“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层意思:第一,古人说腐草化萤,虽然是不科学的,但萤总是生在草丛冢间那些荒凉的地方。如今,在宫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萤飞动,宫女生活的凄凉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从宫女扑萤的动作可以想见她的寂寞与无聊。她无事可做,只好以扑萤来消遣她那孤独的岁月。她用小扇扑打着流萤,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驱赶包围着她的孤冷与索寞,但这是无用的。 第三,宫女手中拿的轻罗小扇具有象征意义,扇子本是夏天用来挥风取凉的,秋天就没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比喻弃妇。相传https://www.360docs.net/doc/9c7518976.html,汉成帝妃班婕妤为赵飞燕所谮,失宠后住在长信宫,写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说未必可信,但后来诗词中出现团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宠的女子联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乃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蝉联。 钱注杜诗称:“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嵯峨萧瑟,真不可言。”此二句应出自王无功称薛收赋:“韵趣高奇,词义晦远。嵯峨萧瑟,真不可言。”嵯峨原指山势高峻,萧瑟意为寂寞凄楚,在这里是借这两种气象景观来形容诗词的跌宕起伏,用情至深。】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作为八首诗的开场白,这第一首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秋声秋色、秋景秋意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寄寓着诗人自伤漂泊、忧国思乡的心情。其气概和风韵,堪称压卷。 起笔两句,最称警挺,已摄秋景之神。前两联极写绝塞萧森秋景,有笼盖八章之势。江间塞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到夔府的往复。 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