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隆升的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效应

合集下载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专项精编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专项精编

(1)信息类文本阅读——2024年九省联考+2023年四省联考+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专项精编[2024·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

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

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

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

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

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

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

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

黄土高原风蚀研究及防治措施分析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地理景观之一,其独特的地形和丰富的土壤资源对于我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黄土高原地区经常受到风蚀的侵害,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黄土高原风蚀的研究和防治措施的分析至关重要。

首先,在进行黄土高原风蚀研究时,我们需要了解风蚀的原理和形成机制。

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主要是由于风力对土壤表面的侵蚀和剥蚀作用所引起的。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粘性较强且水分不足,土壤颗粒容易被风力带走,形成了特有的地貌景观,如土壤风斜等。

此外,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覆盖率较低,也加速了风蚀的发生。

因此,研究黄土高原地区风蚀的机理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为了防治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是防治风蚀的关键。

由于植被能够稳固土壤表面,并减少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因此种植适应黄土高原地区气候条件的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合理规划农田和道路的布局,减少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干扰,也可以有效防止风蚀的发生。

另外,加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保水能力的改善也是防治风蚀的重要措施之一。

由于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较少,土壤中的水分容易蒸发,导致土壤干燥,增加了风蚀的可能性。

因此,通过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和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可以有效减少风蚀的发生。

此外,加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是防治风蚀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建立坡面梯田等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缓水流速度,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减少风蚀的发生。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也是避免风蚀的重要手段。

最后,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问题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黄土高原地区的风蚀研究投入,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经济资助,推动防治措施的实施。

同时,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应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风蚀防治工作中来。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2地表形态的变化

新高考适用2025版高考地理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专题突破篇专题2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一部分专题二基础练(2024·北京模拟)下图为某地质剖面示意图。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该地出现地形倒置现象。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层最新的是( D )A.甲B.乙C.丙D.丁2.图中( B )A.①地易发觉油气资源B.②地受侵蚀作用明显C.③地隆起由向斜形成D.褶皱与断层同时发生【解析】第1题,沉积岩越靠下形成越早,可推断出图中岩层形成由早到晚为丙、甲、乙、丁,地层最新的为丁,D正确,故选D。

第2题,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①处不是背斜,不易发觉油气资源,A错;②地位于背斜顶部,侵蚀作用最明显,B正确;只考虑内力作用,向斜形成谷地,③地不是向斜,其隆起是因岩层不易被侵蚀形成,C错;图中褶皱处发生了断层,应先发生褶皱后发生断层,D错。

故选B。

(2024·福建模拟)左图为福建海坛岛局部图,东北部分布着一座长有稀疏植被的巨大沙丘,上面覆盖一些黑色碎石,右图为该岛的风向频率图。

完成3~4题。

3.海坛岛的盛行风向以及当地沙丘增长最快的季节( C )A.东北风春夏B.西南风春夏C.东北风冬春D.西南风冬春4.海坛岛上巨大沙丘的形成过程是( A )A.海浪搬运—海浪沉积—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B.风力搬运—风力沉积—流水搬运—流水沉积C.流水搬运—流水沉积—海浪搬运—海浪沉积D.风化作用—流水侵蚀一风力搬运一风力沉积【解析】第3题,据图可知,该地东北方向上风频高,可推断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冬春季节,温差大,气压差大,东北风强劲,携带岛屿东北部海滨沙滩的沙尘吹向西南方向,在西南方向上山体的阻挡下,风力减弱,沙尘沉积下来形成沙丘,C正确,故选C。

第4题,结合上题的分析,首先海岛的海滨沙滩是由海浪搬运沙体,在海岸积累形成的,再受盛行东北风的影响,东北风搬运海滨沙滩的沙尘,遇到山体的阻挡,风力减弱,沙尘积累,不断积累形成巨大沙丘,A正确,故选A。

(2024·重庆市二模)下图示意昆仑山北坡克里雅河上游海拔2 750米处沉积剖面位置和土壤平均粒径。

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潜在影响——基于现代地质观测证据

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潜在影响——基于现代地质观测证据

第6 7卷第3期2 0 2 1年5月地质论评G E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Vol.67 No.3May , 2 0 2 1晚渐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东昆仑山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潜在影响—基于现代地质删证据/georev 李乐意⑶,常宏⑶,关冲4,5),陶亚玲6),沈俊杰'’5),权春艳 '秦秀玲°,常小红U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1;2)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西安,710061;3)中国科学院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卓越中心,西安,710061;4)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101;5)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6)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内容提要: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一生长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其中.新生代青藏高原构造隆升过程与亚洲内陆干旱化之间的联系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

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从那曲到格尔木沿109国道现代地理要素和景观变化的证据以及大量器测数据和模拟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具体IX域对亚洲内陆干旱化形成演化的重耍影响,结果指出东昆仑山对印度季风继续深人内陆具有明显的阻裆作用,是一个重要的水汽屏障。

同时本文结合东昆仑山晚渐新W以来主要构造隆升事件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关键时间点的高度契合,进一步指出东昆仑山晚渐新世以来的构造隆升对亚洲内陆或者至少柴达木盆地的干旱化事件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3. 6 M a之后,北半球冰期对内陆盆地的干旱化的影响更大关键词:青藏高原;亚洲内陆T旱化;东昆仑;构造隆升青藏高原的构造隆升一生长过程及其资源环境 效应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其中 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的形成和演化 等方面不同学科或交叉学科背景的学者开展了大量 的研究工作(G u o Z h e n g t a n g et al.,2002; S u n Xianjyun et al. , 2005;S u n Jimin et al. , 2008, 2017;Q i a n g X ia o k e et al. ,2011;A n Z h i s h e n g,2014;Z h e n g H o n g b o et al. ,2015 ;C h a n g H o n g et al., 2017;H e e r m a n c e et al. , 2018;Liu X i a o d o n g et al., 2019):在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黄土的形成离不开 物源区,它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指示了西北内陆物 源丨X:存在真正意义上、范围较广的荒漠或者戈壁(Q i a n g X ia o k e et al.,2011;郭正堂等,2017);其黄 土一古土壤序列和红粘土保存着丰富的古气候信息 (刘东生等,1985 ),同时也是亚洲内陆干旱荒漠化形成开始时间的见证者。

地球科学漫谈——地坑院的形成

地球科学漫谈——地坑院的形成

地坑院的形成在本次的地球科学漫谈选修课中,我感受最深的便是板块漂移学说,有个视频也对三秦的地理地貌做了相关的讲解,由此我想到了我们家乡的特色民居——地坑院,可以说是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民居,我想地坑院的产生与黄土一定有着某些渊源。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老师上课的讲解,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黄土的形成1.风尘系统风尘系统是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参与地球系统中不同时空尺度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对全球气候环境、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晚新生代以来,随着全球构造运动活跃,中国北方地区发育了世界上面积最广、厚度最大的黄土沉积——黄土高原。

2.内陆干旱化——构造运动内陆干旱化为风尘沉积提供物源,大气环流是风尘搬运动力。

而内陆干旱化与青藏高原的板块构造运动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隆升的青藏高原阻隔了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使得包括塔里木盆地在内的亚洲内陆干旱化增强。

包括西昆仑在内的青藏高原北缘隆升遭受剥蚀产生大量碎屑物质在山前堆积下来,由河流搬向盆地,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物源供应充分,塔克拉玛干等沙漠形成。

3.风尘沉积由于构造运动而产生的碎屑在风尘系统的作用下,随着季风环流搬运到,现今黄土高原甚至更远的北太平洋进行沉积。

特别是中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气候植被变化与风尘沉积存在紧密联系,印证青藏高原隆升对黄土高原风尘沉积有重要影响。

4.河流搬运贡献三门峡并不位于黄土高原地区,但是也存在黄土,与黄河的搬运作用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黄河不仅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大量碎屑物质搬运至黄土高原附近,加速黄土的风力沉积和黄土高原的形成,而且还将部分黄土冲刷到下游,在三门峡地区沉积了下来,可见,河流搬运能力要比单纯的风力搬运强大得多。

二、黄土的特质黄土主要由石英和粉沙组成,土质细密,具有抗压、抗震的较高强度,地质结构比较稳定,还具有防风、防尘、干燥、保温、隔音等特点。

黄土的直立性决定其在不受水的侵蚀时不易坍塌,而且易于开挖,还能在洞穴挖成后保持黄土的自然结构不变,挖出的窑洞坚固耐用。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范例--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貌、环境、气候效应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范例--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貌、环境、气候效应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范例--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貌、环境、气候效应孙继敏【摘要】If we think that the theory of“Continental Drift and Plate Tectonics”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geologic innovation of the 20th century,then,the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science is now undertaking a new reform,changing from a past sole science to interdisciplinary scientific research of “Global Change”and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Theory”.Moreover,such kind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not only involve geologic fields,but also integration with atmosphericscience,oceanography,and biolo-gy,leading the “Earth System Science Theory”to a new stage .Actually,many significant geologic or climatic events on earth,especially the Cenozoic tectonic uplif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closely link to the interactions amonglithosphere,hydrosphere,atmosphere,and biosphere.If we still take a conserva-tive view to cope with the tectonic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environmental effects,it will be difficult to have new developmentin geology science.%如果说“大陆漂移与板块学说”是20世纪地质学最具代表性的学术创新的话,那么,进入到21世纪,国际地质学界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即由过去单一的学科发展,向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而且这样的融合并不仅仅局限于地质学的各分支学科,而是包括了与大气学、海洋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交叉发展,更加发展壮大了“地球系统科学”。

2023年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合同制讲解员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专家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2023年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合同制讲解员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专家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

2023年湖北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合同制讲解员招考聘用笔试历年高频考点试题专家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一、单选题(共75题)1、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______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使得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______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以至只要大风骤起,西部地区就______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提升沉淀产生B.加快堆积形成C.提高聚集呈现D.加剧散落造成2、①人们在为逝去的生命而惋惜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在“过劳死”上②2011年有两则不幸的消息:一则是某网络媒体一位年仅37岁的主编因脑出血猝死③尽管这两位年轻白领是否因工作过度劳累而去世尚无定论,但都市人的工作压力和健康状况着实让人堪忧④最终因患病毒性脑膜炎不幸去世⑤加上自己疏忽,等高烧持续时才去医院就诊⑥另一则是某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一名25岁入职仅半年的员工由于工作繁忙,患上感冒却没能好好休息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_。

A.①③②⑥⑤④B.②⑥⑤④①③C.⑤④③①⑥②D.②⑥⑤①④③3、刑罚的目的是A.预防犯罪B.惩罚犯罪C.维护法制D.解决纠纷4、大学生成为抑郁症高发群体,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

和一些名人一样,大多数大学生抑郁症患者都有过“人前坚强,人后沮丧”恶性循环的挣扎。

擅长印象管理的他们,在台前营造出一个正常人的光辉形象,在幕后却独自承受抑郁症带来的煎熬与悲伤。

走出抑郁症的阴影,离不开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

”对患者最大的爱往往不是治愈,而是理解和帮助。

从以上文字可以推出,作者的意图是:A.呼吁社会正视大学生的抑郁症,并给予积极的理解与帮助B.告诉读者大学生成为抑郁症高发群体,已经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C.表明不少大学生承受着抑郁症带来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D.强调医生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患5、诱发地震是地震的一种,是指在特定的地区因某种地壳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

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综述刘燊;迟效国;李才;杨日红【期刊名称】《世界地质》【年(卷),期】2001(020)002【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热点问题,受到了全球地质学者的普遍关注.高原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导致地壳增厚、挤压抬升、地面剥蚀均衡和深部热作用的共同结果.目前青藏高原隆升过程是多阶段、非均一、隆升速率由慢到快、更新世(约3Ma)以来进入快速隆升期的认识日趋达成共识,但在隆升机制方面存在着多种模式(三阶段模式、叠加压扁热动力模式、拆沉模式、陆内俯冲模式和断块隆升模式等)的解释.随着来自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积累、测量仪器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学模拟方法的改进,对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机制将会有更为合理的解释.【总页数】8页(P105-112)【作者】刘燊;迟效国;李才;杨日红【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4【相关文献】1.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构造-地貌形成、气候环境变迁与古人类迁徙的影响 [J], 葛肖虹;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2.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对冻土层形成影响的数值模拟 [J], 乔彦超;赵桂萍;石耀霖;刘天启3.晚新生代岷江下蚀速率及其对青藏高原东缘山脉隆升机制和形成时限的定量约束[J], 李勇;曹叔尤;周荣军;A L DENSMORE;M A ELLIS4.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J], 葛肖虹;王敏沛;刘俊来5.青藏高原隆升对柴西南区岩性油藏形成的影响作用分析 [J], 李慧;施辉;吴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第3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No .3Vol .292007年9月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 Sept.2007 收稿日期:20062102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34021);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点科技项目(200431881212) 作者简介:马润勇(19612),男,陕西子洲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教学与研究。

E 2mail :dcdgx31@31@青藏高原隆升的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效应马润勇,彭建兵,袁志东,邸海燕(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大陆强季风气候的耦合效应、黄土高原的阶段性抬升、构造变形及其构造侵蚀效应。

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多种黄土地质灾害。

黄土高原的构造抬升导致侵蚀基准面下降,为重力侵蚀、沟谷溯源侵蚀和流水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变形使黄土产生构造裂隙、节理,增大了黄土的侵蚀速率,促进了黄土的坍塌和滑坡等侵蚀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地形突变带、活动断裂带及地震活动带等稳定性条件差的黄土分布区,是黄土侵蚀性地质灾害最剧烈的地区。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构造侵蚀中图分类号:P542;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561(2007)0320289205G eological H azard E ffect in Loess Plateau due to Q inghai 2Tibet Plateau UpliftMA Run 2yong ,PEN G Jian 2bing ,YUAN Zhi 2dong ,DI Hai 2yan(S chool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S urveying ,Chang πan Universit y ,X i πan 710054,S haanx i ,China )Abstract :The coupling among the Qinghai 2Tibet plateau uplift and strong monsoon effect in East Asia ,structure deformation and staggered uplift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erosion is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Qinghai 2Tibet plateau uplift have arose multi 2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 uplift of loess plateau have induced gravitative ,trace to the source and water 2flow erosion.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has resulted in structural crevices and joints in loess ,increased the erosional rate of the loess ,and accelerated the collapse and landslide of the loess.Soil erosion is the most intense in large tectonic deformation zones ,active fault zones and seismic zones.K ey w ords :Qinghai 2Tibet plateau ;uplift ;loess plateau ;geological hazard ;tectonic erosion0 引言青藏高原的隆升强烈影响到亚洲大陆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122],其中,22Ma B P 改变了东亚地面行星风系并出现季风效应;815Ma B P 东亚季风效应增强,干旱化程度加剧,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开始;316Ma B P 起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与放大作用增强;112Ma B P 以来,亚洲现代冬夏季风气候效应逐级增强。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使高原内部及其周缘区的活动构造发育、地震活动强烈,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324];隆升还导致其北部区域干冷的冬季风气候盛行与亚洲内陆的干旱化及戈壁沙漠扩展[5];鄂尔多斯地块因其与青藏高原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块体间构造变形格局关系,在亚洲大陆强季风气候效应的耦合下,导致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后期的构造变形与各类灾害效应的产生。

笔者以构造侵蚀为例,对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问题作简要探讨,以利于加深对现代黄土高原地质环境的认识和地质灾害的防治。

1 青藏高原隆升基本过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加速的特征,并具有自南而北的递进式隆升特点[6]。

笔者从研究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特征与应用角度出发,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将高原隆升划分为4大构造运动阶段[4,7]。

111 喜马拉雅运动阶段受印度板块碰撞,青藏高原开始自南而北的递进式挤压隆升,到上新世初,隆升效应波及到北部祁连山地区。

45Ma B P前后青藏高原开始缩短和其第1次抬升,碰撞边缘喜马拉雅山脉开始形成; 35Ma B P前后冈底斯山脉开始形成;21Ma B P左右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隆升;13Ma BP前后唐古拉山和昆仑山脉先后形成;815Ma B P前后,隆升效应继续向北扩展,形成包括祁连山地区在内的青藏高原新构造板块,并使鄂尔多斯盆地抬升。

112 青藏运动阶段315Ma B P前后,使鄂尔多斯地块发生构造形变与抬升;215Ma B P前后,青藏高原内湖泊在隆升中相继萎缩和消亡;116Ma B P前后,青藏高原进入周缘造山造貌主阶段,且伴随临夏东山古湖被切穿和消失,黄河随之诞生[8]。

113 昆黄运动阶段112~111Ma BP左右,随着山体的大幅度隆升,高原古湖泊逐步消亡或向北移位;018Ma B P 前后,黄土高原又进入新一轮抬升期;016Ma B P 前后,高原面抬升至310~315km,高原现代地貌格局基本形成。

114 共和运动阶段共和运动使青藏高原隆升到平均海拔约4000m 的现代高度。

0115Ma B P前后,高原急剧隆升并接近或达到现代高度,黄河现代水系格局形成; 0105Ma B P前后,高原以小幅度隆升;0101Ma B P 以来高原隆升再次加速。

2 气候响应青藏高原的隆升使高原自身及其亚洲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气候特征发生巨大变化,隆升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211 对东亚地面行星风系的影响与季风效应启动27Ma B P前后,因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的形成,以夏季风为主的亚洲季风初现,并在22Ma B P左右改变了东亚地面原先的行星风系[9]。

受高原南部隆起山脉的影响,中国西部内陆区域干旱化出现,并启动亚洲季风效应。

13Ma BP前后,亚洲内陆源区风尘和冬季风搬运物质量增大[10]。

212 对东亚季风效应的增强及干旱化程度的加剧815Ma BP起,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效应增强,亚洲干旱化程度加剧、干旱区域扩大,中国风尘堆积开始[11]。

受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秦岭造山带升幅加速,并构成南北方气候环境的屏障,进一步加强了青藏高原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气候环境效应,并在青藏运动开始时形成黄土高原风尘堆积雏形。

213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与驱动作用316Ma BP起,青藏高原对其周边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效应更为强烈,甚至具有驱动机与放大器的效用[2]。

316Ma BP前后亚洲内部冬夏季风效应增强,亚洲内陆荒漠、戈壁化范围扩展加速,黄土高原风尘沉积速率加快;216Ma B P起,青藏高原自身干旱化增强,并成为全球气候变冷、北半球大冰期发生和东亚季风发展的驱动源;117Ma BP起,高原隆升的远程效应促进了秦岭山脉的强烈隆升,使其对南北方气候环境的差异屏障作用更为显著。

214 对亚洲现代季风效应的增强112Ma BP以来,西北地区干旱化及主要沙漠的进一步扩张,使青藏高原周边地区新的黄土体系形成;018Ma B P以来,气候变化主导周期进一步缩短,且青藏高原的更高海拔与冬季风大面积积雪使蒙古高压、青藏冷高压获得大发展,东亚冬夏季风强度迅速增强。

黄土-古土壤序列古气候记录出现周期性的转型事件,是对高原阶段性加速抬升的直接响应。

末次冰期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加剧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冬季风与干旱效应。

夏季(或温暖的间冰期),青藏高原热源效用,强化了中国东南部区域的夏季风环流,另一方面因其巨大的屏障作用,阻挡了西南季风的北上,使青藏高原及其北部广大地区常年干早少雨。

受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影响,全新世以来中国西部气候的干湿交替呈逐级波动增强趋势[12]。

3 黄土高原地质环境演化过程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黄土高原的形成与地质环境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尤其是第四纪以来对鄂尔多斯地块的推挤作用,使黄土高原发生了明092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第29卷显的构造变形效应。

如黄土高原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北北东向,为青藏高原板块推挤所引起[13];与六盘山构造带近于平行的子午岭断隆带、洛河活动断裂[14],黄土高原中部的定边—绥德东西向活动断裂带[15],均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的推挤应力场向黄土高原内部的辐射与扩展效应;黄河、渭河、洛河等河流阶地的发育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导致的黄土高原面的抬升与基准侵蚀面的下降[16218]。

以六盘山为界,可将黄土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

六盘山以西属青藏高原板块的祁连山褶皱带,以东部分是鄂尔多斯台向斜。

早期的陕北、陇东,鄂尔多斯台向斜在中生代发展成为一个大型的内陆盆地,向西一直延伸到现今的六盘山脉以西的祁连山脉东南段。

古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中侏罗世相对稳定,并曾接受大范围沉积。

晚侏罗世,盆地西部发生较大规模的逆冲,东部抬升持续扩大,导致盆地沉积发生较大范围的收缩,并出现鄂尔多斯盆地的西倾单斜结构。

其后的早白垩纪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期内,再次接受沉积。

古新世初发生的燕山运动,使盆地西部再次被冲断并出现六盘山、贺兰山脉雏形,东部出现吕梁山隆起。

燕山运动使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的同时,边缘发生断陷和山脉的差异隆升,形成汾渭谷地、银川谷地等一系列地堑谷地和边缘的六盘山、贺兰山、吕梁山、阴山、渭河北岸山地及秦岭山脉,到中新世末,鄂尔多斯台地向斜成为准平原。

中新世晚期起,伴随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过程与气候环境效应,黄土高原区形成了巨厚的风尘红土、黄土-古土壤堆积;第四纪以来,受青藏高原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北东向推挤作用,黄土高原内不同区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抬升与构造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