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态度和看法的采访调查与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观众对当代艺术的态度和看法的采访调查与分析

——以“南京三年展”为例

帅伟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1189)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当代艺术展层出不穷,特别是国际性的“三年展”、“双年展”更是引人瞩目,这多少证明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动静。然而,我们在关注艺术、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群体的同时,却无法忽视公众的存在,毕竟艺术不是小圈子内的事,更何况艺术是缺不了观众的。那么,在公众的生活水平提高和文明程度提升的大背景下,公众对当代艺术的接受度成了大家心里的疑惑。正如首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巫鸿所说,“当代艺术与公众的关系,在目前来说,当代艺术是公众的一个悬念,而公众也是当代艺术的悬念。”

如果不对“当代艺术”进行学究式的解释,也不关心它的缘起或将来,只是考虑它作为当代的一种艺术形态的存在,公众在其中有着怎样的参与?作为参观者的公众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的,即他们的态度和看法如何?公众能从中获得什么?解开这些疑惑需要调查,但我们认识到的情况却是,“我们的美术馆工作效果还是缺乏一个实证的研究环节,缺乏数据和调查。我们的美术馆究竟有多少观众,对你满意的是领导、文化部门,还是真正的老百姓,包括打工的 (1)

鉴于以上的疑惑和研究现状,笔者和一批艺术教育方向的研究生以“南京三年展”为例,于开展期间每周实地采访了在场观众。

“南京三年展”的前身为“中国艺术三年展”,首届为“广州三年展”,它体现了亚洲当代艺术发展的新动向。2008年10月,该展在南京博物院向公众免费开放。去“三年展”实地访谈前,调查者拟定了详细的提纲,访谈主要包括两部分,即参观过程中的访谈和参观结束后的访谈,两部分的访谈提问根据情况有所不同。参观时的提问更具体于所观之单个作品,要求观众回答看完该作品后的感受,并加以形容;并问及是否喜欢该作品及原因;最后询问观众的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状况。而且,在单个作品前对观众进行访谈时,我们还集中观察了观众在该作品前的停留时间。至于参观结束后的访谈,主要询问了观众参观后的整体感受;对当代艺术的看法;印象深刻的作品;参观的时长;以及观众的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状况。整个访谈调查历时一个半月,随机采访了200余位观众。展厅内有八个典型作品被选为“单个作品”,每周四和周六对正在参观的观众进行了访谈,其中五个不同艺术类型的作品前分别搜集到了30位观众的访谈数据。同样,参观后的整体访谈部分也在每周不同时段随机搜集到了40位观众的访谈数据。

在采访调查之后,现将数据进行整理,分不同的纬度厘清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总结公众对当代艺术态度和看法的现状并加以分析,以便为公众的艺术生活,艺术创作和宣传,以及艺术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参观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和职业统计

从随机调查的40位参观完的观众来看,男性与女性数量分别是18和22,没有显然的区别。但是观众的年龄、学历和职业方面却反映巨大的不同。20岁

1孙振华.在艺术的背后[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P40

以上至30岁以下的观众有17个,不及20岁(16岁以上)的有4个,30至40岁的有5个,40至50岁的6个,50岁至60岁的3个,60岁至70岁的3个,70多岁2个。观众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20岁至30岁之间,而且二、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大约占参观人数的65%,是观众的多数。

更大的差别可能在学历和职业方面。如表1所示:参观者以大学学生和教师居多,且拥有高学历人群是观众的多数。40个参观者中有19人是在校学生,占总人数的47.5%,而且其余除4人是中学生外均为大学学生,其中4人是研究生。教师也占了参观总人数的10%。公务员、工程师和工人等其他岗位工作人员分别只占了参观者的少数。值得肯定的是,“三年展”的免门票措施吸引了很多公众前往观看,据了解,一些观众因免费的便利已参观了多次该展览。但是,在参观时和参观后随机调查的200余位观众中,均未发现有关“农民”的职业统计记录,而农民却是中国人口的多数。

二、观众参观总时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者对参观结束后的观众进行访谈,了解到观众参观的总时长集中分布在0.5~0.6小时,1.0~1.5小时和2~3小时三个时间段。通过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参观时长与参观者的性别、职业/专业有关。参观时长与参观者的性别之间的关系见表2:由于性别的不同,男性参观时间相对较短,女性参观时间相对更长。只参观了半小时左右的观众中有9人是男性,女性只有2人;参观时长在一到一个半小时之间的男性是8人,女性则有14人;参观了两个小时以上的男性只有1人,而女性有6人。总的来看,参观了一小时以上的观众的男女比例是9:20,一小时以下的男女比是9:2。而根据调查者的体验和观察,参观完整个展览并对少数展品驻足欣赏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以上;如果想在半小时内看到每一个展品,则只够快速、不多做停顿地在展厅内走一遍。

大学教师;但是,参观时长最短的(0.1小时)也是女性,为一位29岁的公务员。前者对整个展览的评价是“很有想法、很受启发”;后者的评价是“不喜欢,有点另类”。所以,并不是女性就一定会参观更长的时间,实际上18位男性中也有一人参观了2小时的,他是一位26岁的工业设计专业的研究生。从这个现象来看,影响参观时长的因素除与观众性别有关外,还与观众的职业/专业有很大关系。比如,所学专业或所研究领域与“艺术设计”有关的上两位男女观众更容易花较长时间观看展览;而不从事与艺术相关职业或行业的观众可能更少关注展览。这从我们的数据中亦较为显见,如参观时长在2~3小时的7人中,其职

业/专业(学生须说明其所学专业)分别是电子技术大学生、博物馆人员、歌舞团退休演员、文化局工作人员、油画专业研究生、工业设计研究生。因为职业/专业会影响人对该领域事件的爱好和理解,当所学未和艺术或当代艺术相关联时,特别是兴趣点不在其中时,人们就无法轻易理解作品,所以较难静下心来细细欣赏,比如有水利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就直言自己“99%看不懂,走马观花”。

三、观众参观后对展览的整体感受和对当代艺术的看法

在对参观后的观众进行随机采访时,先后有40位观众说出了自己对该展览的整体感受,这其中也包括直言“看不懂”或“不知道”的回应。观众所描述的感受中实质上包含了评价和体验两个方面,根据评价的指向不同,进一步将这些观众所回答的关键词进行概括分类,最后可分成以下三个次级:

众占27.5%,表达Ⅲ级感受的观众占25%。其中Ⅰ级感受又表现为两种状态,一是表示“不理解”,二是认为作品“反映了现实和文化”的意义;Ⅱ级感受则主要表现为赞成和反对两种状态,前者的代表语词有“新奇/创意/前卫”和“精细”;Ⅲ级感受表现为多种情绪体验(见上表3)。由上可见多数观众更关注作品的内容意义,其中直言“不理解/不懂/不明白/不知道”的观众占总人数的37.5%,是相对较普遍的感受表达。Ⅰ、Ⅱ、Ⅲ级感受是前后联系的,一些观众因为对作品内容不理解和对形式不接受,所以有负面的情绪反应。但是,“不理解”并不一定会“不喜欢”,如果观众认为作品的形式是“新奇”的,那么他也会有“不错”的情绪表达。

考虑到观众参观后的整体感受与观众的性别、年龄和参观总时长的关系,可以统计的是,表示“不理解/不懂/不明白/不知道”的15人中有11位是男性;从年龄上看,其中5位20多岁,1位32岁,9位是43岁以上;从参观时长上看,15人中就有12位只参观了1小时以下(包括1小时)。可见,男性比女性、中老年比青年人相对而言更容易简单地表达对展览“不理解/不懂”的评价,所以性别和年龄也是影响参观感受表达的因素。事实上,在参观时长和“不理解”之类的感受之间很难说清因果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表2中参观时长为0.5~0.6小时以下的11位观众,在谈到自己的整体感受时分别用了以下的词:“难以想象”、“超出了我的理解”、“看不太懂”、“不是很理解”、“看不懂”、“懵懵懂懂”、“恐怖”、“头晕”、“没感觉”。而且如前所述,参观时长最长(3小时)者对整个展览的评价是“很有想法、很受启发”;参观时长最短(0.1小时)者则评价“不喜欢,有点另类”。所以调查者认为,参观时长与参观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