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日常用语(包括潮汕地区)瓦(我)汝/力(你)

伊(他)小(神经病)

哺(嚼)粙(稻子)

七桃(游玩之意)夭鬼(骂人贪食)

山猴(乡下人气)古锥(活泼可爱)

三八(二百五意)凸风(好讲大话)

出山(出殡仪式)白贼(好说谎言)

歹谱(谓环习惯)歹狗(无赖之徒)

歹嘴(开口骂人)碗糕(没有其事)

目屎(眼泪)头兄(头人之意)

鲈鳗(流氓之徒)扣鳖(哭父、骂人)

查某(女人)大埔(男人)

破相(残废之人)风车(好说大话)

牵猴(拉皮条)封龟(爱出风头)

话仙(闲聊)好空(得到好处)

印卯(塞责人事)歹仔(不正当人)

冥代(什么事情)厚茶(浓茶)

厚酒(高度酒)代志(事情)

趁食(谋生)趁钱(赚钱)

胡螓(苍蝇)蠓仔(蚊子)

必开(裂开)必痕(裂缝)

食饭(吃乾饭)食糜(吃稀饭)

一粒一(再好没有)打边鼓(从旁指点)

坎大猪(傻瓜的人)请甲辞(拒绝之意)

好鼻狮(嗅觉灵敏)瓦秧裁(我不知)

拍嘴鼓(谈论笑话)大面神(自不知羞)

风头狗(慌狂之态)半头青(愚笨之人)

装狗熊(假装不知)一样代(同样的事)

代志(什么事)三只手(扒手)

大细心(偏心、偏袒)大细目(不公正)

无半撇(没本事)无头神(健忘)

凶戒戒(凶恶)见公母(决雌雄)

夭寿鬼(骂人短命)双头好(两全其美)

古早时(古

代)古早册(古书)

古早人(古人)古早物(古董)

出门人(游子)正手平(右边)

失体面(丢面子)失体统(丢人格)

仙公步(耍花招)好性地(脾气好)

好彩头(吉祥)奸雄步(好阴险)

有两步(有两下子)有淡薄(有点儿)

行短路(自杀)名声(臭名声)

乱侣吵(胡闹)泛泛过(马虎过活)

泛泛代(马虎从事)青冥牛(文盲)

放水灯(三三两两)拦嘴舌(磨嘴皮)

限死死(限制很死)看人无(瞧不起人)

斗闹热(凑热闹)斗阵走(一块走)

唔看破(想不开)唔见笑(不知耻)

惊生分(怯生人)倒手(左边)

雷公性(性情暴躁)淡薄久(一会儿)

噪三代(骂人太甚)辞头路(辞职)

猴头鼠目(面目丑陋)杀鸡教猴(借事示威)无某无猴(无可牵挂)狗咬猫鼠(多管闲事)记牛肉账(涂写不清)输人勿输阵(决不示弱)臭头鸡仔(讨厌于人)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鼻流鼻滴(无法收拾)无料兼闰月(无财多事)猴食薄荷(初学吸烟)

1、童鞋--同學

虾米--什麼

电丁--电灯

雨神、湖神-苍蝇

盐笔-铅笔盐--铅笔芯

快速面、速下面-方便面

灰熊--非常

头毛-头发

土豆-花生

菜头--白萝卜

灰机--飞机

瓦-我

瓦马是-我也是

无限循(sun)环(kuan)小数

哇死、哇唏咯--我死,我死了

地古,电条,电罐--熱水瓶

2、没路用--沒用

歹势啊--不好意思

妖秀啊,妖瘦--要死啦,不得了等感嘆

冻未条--受不了

头壳--頭,腦筋, 頭殼壞掉--腦筋秀逗,短路

乌青、黑青--淤青

三不五时--sometimes

空气鞋--涼鞋

家蛇--蟑螂

加都,加剪--剪刀

土粉--灰尘

没影诶代志--沒有的事情

土想马知--不用想也知道

电荒扇--电风扇

闹热--热闹

漳州开漳圣祖陈元光所率开漳将士绝大部分来自河洛固始,他们通用中原

的河洛话,亦称河佬话;故早期戍守闽粤的中原府兵后裔也自称为“河佬”。他们入闽后大都屯居东南沿江、沿海平原地带,河洛话便逐渐成为闽南本土通行的话语,这就是后代流行于漳州、厦门、泉州和粤东的闽南话。

今天的闽南话还保留大量隋唐时期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因此被称为“古汉语(中原古音)的活化石”。据专家研究,在中国现存的各种方言中,唯有唐初开漳后形成的闽南语最接近隋唐的官音《切韵》,最切合古音韵律;然而这种古音“在中原地区早已不存在,唯一留下来的是河南固始县的一块地方”(《文史知识》1988年3期)。它不但至今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广为保存了下来,而且还在继续传播。

如今在闽南话当中,仍保留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走(跑)、箸(筷子)、卵(蛋)、莫(不要)、拍(打)、日头(太阳)、暗暝(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姊(姐)、呷(吃)、困(睡)、裳裤(衣服)、行状(模样、风貌)、虬(卷曲)、乌(黑)、郎(人)等等。

有学者还举出大量古诗文为例证:闽南话“假使”叫“设使”,曹操《自明本志令》有“设使天下无孤”;闽南话“好势”是好的意思,江淹《云山赞序》云:“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闽南话把费用、盘缠叫“所费”,《世说》云:“所费诚复小小”;闽南话步行叫“步辇”,这是唐代中州话,《唐语林》道:“上令左右以步辇召之”;闽南话“古意”,为殷勤待客的意思,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闽南话“大汉”,意指高个子、长大,杜荀鹤诗云:“不觉裹头成大汉,昨夜竹马作儿童”。闽南话“知影”,即知道,韩愈《与崔群书》有:“仆愚陋无所知晓”;闽南话把读书叫“读册”,《唐书》云:“中书令读

册”……等等。这些现今常用的闽南话我们都可在汉唐的诗文中找到字眼或词汇。

随着众多开漳将士后裔陆续自闽南播迁开去,河洛话(即闽南话)成了中原南下的群体标志——早期播迁入粤者称为“河佬话”或“福佬话”;后期播迁入台湾者称为“闽南话”或“台湾话”,传入东南亚及海外者称为“唐人话”。追本溯源,不管是闽南话、河佬话、福佬话,还是台湾话或唐人话,都与唐初开漳将士传播的中原话、河洛话一脉相承。

厦门大学已故黄典诚教授生前曾于1981年进行调查证实指出:“只有由于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率众入闽屯居,才有可能把当年的河洛话带到闽南地区,然后传播开去”。闽台文化研究专家刘登翰亦指

出:“闽南方言是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入闽平定‘獠蛮啸乱’驻军闽南而定型的”。随着闽南漳州移民的迁徙向台湾和东南亚等地继续传播,闽南话就成了台湾和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最主要语言。他们都讲闽南话,并且大多讲的是近于漳州腔的闽南话。他们仍保持唐初开漳以来世代相传的河洛话,并多以“河洛人”或“唐人”自豪。

以中原河洛话为源头的闽南话不仅流播于闽南、粤东、雷州半岛、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还流播到浙江南部、海南大部和江西东北部、广西东部,甚至四川成都附近、江苏宜兴以及湘西局部等地区。据估计,至今海内外讲闽南话的人数约5000万人以上。闽南话现为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闽方言的主要次方言,也是世界60种主要语言。

闽南语方言

闽南语方言 闽南语在台湾亦称为"台湾话、台语、河洛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最接近古代中原河洛话属汉语族。主要的语言应用范围: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适用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海陆丰地区、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 一、移——移民语言,移民群体中形成的方言种类,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公元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部分初级泉州话的形成。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统治福州、泉州等,泉州话形成。通过上述历史可以看出,闽南语的历史发展中,更多的沉淀了中原的移民文化,尤其是中原河南的古汉语发音。 二、复——分类和体系复杂,基本上,按照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次方言: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潮汕话、台湾话、浙南闽语、海陆丰话、雷州话、电白黎话、电白海话、龙岩话、峇峇话、马来西亚槟城福建话、新加坡福建话。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闽南话是一种独立的语言。 三、佛——佛教盛行期,恰逢中原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因此

很多佛经诵读中其发音为闽南语的音词语调。因为闽南语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话。这足以说明为什么许多佛经中音译或意译使用普通话无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闽南语却好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法师常常感叹,闽南语汉音之失传对诵读佛经的人是极大的损失。 四、歌——提到闽南语歌曲,在语言历史文化中是丰富多彩的一笔。闽南语歌曲兴起自台湾,1933年到1937年,是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黄金时代!1933年出现了李临秋作词、邓雨贤作曲的闽南语歌曲经典之作《望春风》,在全球闽南人中广为流传。改革开放后,闽南语歌曲更是自福建起,传唱到祖国的大江南北。例如,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曲中唱到“一时失志不免怨叹,一时落魄不免胆寒……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等等。这首歌鼓励了多少人勇敢地继续前行,人们被这种拼搏开拓精神一直鼓舞着。 闽南语方言的研究在语言学中有重要意义,对闽南语方言的研究,不仅有利于闽南语方言更好的传承发展使用,还可以维系台湾以及东南亚、北美等华人群体,也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接受中华文化,及海峡文化的深厚历史沉淀。 1.移民文化对闽南语的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2.闽南语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有哪些作用?

闽南语的发展趋势

语言学作业 结合语言学理论,谈你认为闽南方言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国家推进闽南生态保护,你认为应从哪几个方面,怎样推进闽南语的保护? 闽南语(Manlam ngy;白话字:Bân-lâm-gú),在台湾亦称为Hō-ló-ōe(台湾话、台语等),另外也有福建话(东南亚,港澳,海外)的称呼,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闽语。语言学的分类上,中国语言学者多认为闽南语是一种汉语方言,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语族。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指学术上泛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南本地之闽南语。 一、闽南语形成和发展趋势: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摆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佮避乱,这同时体现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第一摆: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闽→泉州话的形成 五胡乱华时期(304-439),异族入侵中原,伫西晋永嘉二年(308)的时阵,中原的「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开始避难到福建的泉州一带,in1共上古汉语(比如,有身、新妇、斟酌、鼎、箸、失礼)顺sua3带过来,后来成做「泉州话」。所以「泉州话」就是第三、四世纪的中原音参「吴楚方言」(比如,水薸(phio5)、手ng2、鲎hia)佮当地的「越语」(比如,loo3(高)、san2(瘦)、lim(饮)、hiu3(洒))滥做伙而成的,这就是「白话音」主要的来源,伊比「读书音」较早。 第二摆:第七世纪陈政、陈元光父囝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福建泉州佮广东潮州之间「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接近安徽省)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伫即马的漳州一带,即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摆:第九世纪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三兄弟统治漳州→漳州话的形成 唐朝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878),朝廷派河南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即批人阁带来九世纪的中原汉语。 前后即两批的移民大多数是河南光州固始人,in用固始的方言教福建人读四书五经,后来成做「漳州话」,这就是「读书音」主要的来源。伊保存了真济唐朝人读册的音。 明末学者对于当时闽南语进行系统整理,著有《汇音宝鉴》,十五音因而诞生。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

汉语方言八大语系(来自互联网) 在汉族中,因方言求同,而分为八大民系。即北方语、湘语、吴语、赣语、粤语(广府语),微语、闽南语(包括闽南、海南、潮州、雷州四种方语)闽北语和客家语八大方言语系。 一、北方语 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以北京话为代表,包括长江以北,镇江以上九江以下的沿江地带,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湖南两省的西北部,广西北部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70%以上。 二、吴方言 吴方言被誉为“吴侬细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另一说以上海话为代表,以及经绍兴话为代表)。包括江苏省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份(镇江不在内)南通的一部分,浙江省大部份。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8.4%左右。 三、湘方言 以长沙话为代表,分布在湖南省大部份地区,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四、赣方言 以南昌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东部沿江地带和南部除外)和湖北省东南一带,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2.4%左右。 五、客家方言 以广东梅县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南部和北部,广西东南部,福建省西部,江西省南部,及湖南、四川的少数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一部分人说客家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4%左右。 六、闽北方言 以福州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北部和台湾省的一部分,南洋华侨也有一部份人说闽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1.2%左右。 七、闽南方言 以厦门话为代表,分布在福建省南部,广东省东部和海南省的一部分,以及台湾省的大部分地区。南洋华侨也有不少人说闽南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3%左右。 八、粤方言 以广州话为代表,分布在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广西东南部。港、澳同胞和南洋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侨,大多数都说粤方言,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数的5%左右。 九、越南方言 汉语共九大语系,其中一个语系在越南,属越南方言。 汉语系(如下图分布)

七大方言

首页 编辑词条 七大方言 1. 北方方言:北京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2. 粤方言:广州话为标准语(影响力强) 3. 吴方言:苏州话为标准语,今多以上海话为其代表。 4. 闽南方言:厦门话为标准语,但影响力不强 5. 湘方言:长沙话为标准语,影响力不强 6. 客方言:梅州话为标准语,在广东省的梅州、惠州、河源、龙川、紫金等客语区影响力比较强。 7. 赣方言:南昌话为标准语 1、北方方言 以北京话为代表,通行语中国北方地区各省区,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华中地区的部份县市。北方方言分为四个次方言区: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几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几河南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及湖北大部份。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中下游,包括安徽、江苏、江西部份沿江地区。 2、粤方言 粤方言,又称粤语,俗称广东话,当地人称白话,英文叫Cantonese,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较为复杂、保留古音特点和古词语较多、内部分歧较小的一个方言,通行于广东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自治区的东南部,港澳地区及海外华人区。以广州话为代表。粤方言内部被分为4个片,但语音与标准粤语广州话相对来说差别不大。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县、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香港、澳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海丰、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3个,即南宁、横县、贵县、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县、钟山。此外,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案

一年级闽南方言与文化教学教案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多黎咪》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多黎咪》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三、示范读,引导学生回去试着边读童谣边比动作。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五、室内游戏 1、决米糕 童谣:《决米糕》: 决米糕,决铜锣。青甭婆,举高椅,慢甜桃。 甜桃甜,慢手呢,手呢白,慢大麦。大麦秋,去福州。 大麦秧,大汉建设新海沧。 玩法:决米糕是同桌两人用手对拍着玩,左手拍左手,右手拍右手,交叉拍,拍一下念唱一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古诗《登鹳雀楼》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二、用闽南话读古诗《登鹳雀楼》 1、简介作者杜牧及其写作背景。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古诗。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诗意。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古诗。 三、学习俗语 1、师解释这条俗语的意思。 2、学生练说这条俗语 3、让学生用“见公母”来造句。 四、学习会话 1、边看书边听录音学对话内容。 2、师讲解对话内容及运用时要注意什么。 3、同桌进行对话练习。 4、指名上台会话表演。 第三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闽南话“天公伯仔”吗?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童谣《天公伯仔》。 二、用闽南话读童谣 1、课件出示童谣《天公伯仔》。

2、让学生听录音跟读童谣。 3、师逐句引读并解释意思。 4、指导用闽南话背诵童谣。 三、室内游戏:炒米香 童谣:《炒米香》: 一的炒米香,二的炒韭菜, 三的冲冲滚,四的炒米粉, 五的五将军,六的好子孙, 七的分一半,八的紧来看, 九的九婶婆,十的撞大锣, 打你千打你万,打你一千八百万。 看你欲啾呀没呣啾, 呣啾拍甲互你啾。 玩法:这是一种拍手的游戏,两人先剪刀石头布决输赢(赢的为甲,输的为乙)两人面对面拍手掌,甲一手握住乙的一只手,拍一下念一句童谣,另一手要比出动作,乙的另一手也要跟着比动作,如果乙比出的动作和甲相同,那甲就输了,换乙拍。如果把整首童谣都念完了,乙都没有和甲的动作一样,乙就喊啾--,乙就输了。输的人就要让赢的人刮一下鼻子,然后再换乙拍。(赢的人刮对方鼻子时动作要轻一些,以免刮伤对方。) 第四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蜜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唐诗《蜂》。 1、课件出示唐诗《蜂》让学生读一读。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闽南话来朗读唐诗《蜂》。 二、用闽南话读唐诗《蜂》

闽南民风民俗

闽南民风民俗 一、节日、民歌与方言 春节,新年伊始,万象更新,闽台两地普遍行开正仪式。家家户户贴新春联,象征岁序更新,万象皆春。男女老少,穿着新装,设斋果、茶酒、岁饭,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早饭,多吃长寿面(线面)或年糕,寓意“长命高寿”、“年年高升”。饭后,少长序拜,拜祠堂及尊长,戚友相过贺,道吉祥语。长辈大都要给晚辈压岁钱。客至,以果糖、福橘、瓜子、槟榔等,一品既行。与拜年同时进行的还有出行习俗,即身着新装,到某一寺庙烧香磕头,祈求菩萨保佑。初一日,普遍忌杀生、吃粥、吃香薯、清粪、哭泣、吃药、打破物品等,以求一年吉利。明代开始,福建有春节上坟的习俗,尤其是初二、初三日,华门巨姓大都携长幼扫祖坟。正月初四,为接伸日。所接之身,一般是指灶君、灶妈等家神。初五为假开日,鸣炮开市。莆田、仙游等地,定初五为“做大岁”。据说是明代某年过除夕,倭寇突袭,烧杀掠夺。初二日倭寇被赶出后,逃难者才相率归来。初二、初三日,各家各户均忙于收殓亲人尸体出殡,无心串门拜年。遂相约今后初二日为各家祭祀受难者之日,互不串门拜年,于初四、初五日补行度岁过年。所以,以后莆仙地区

每年都在初四晚补过大年,初五日再行大岁之礼。 闽南语系民歌就是指用闽南话演唱的民歌,它在闽台地区流传甚广,并随着地区环境、生活习惯、历史变迁等方面的差异,形成各种不同的风格特点。闽南民歌按其风格差异,在福建主要分为泉州和漳州两个地区。在泉州地区,民歌受南曲的影响很大,包含变宫、变的古音阶,旋律呈平稳级进和回绕型线状、中速稍慢的节奏,具有优美雅致的特点。漳州地区的民歌以调式居多,色彩比较淳朴。当地锦歌和剧也给民歌以深刻的影响,如漳州《做戏歌》与剧《杂碎调》音调上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羽商、商两个音区和旋律音调的对比,色彩鲜明。 明清时期,泉州、漳州人大批移民台湾,带去了数量相当丰富,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闽南乡土音乐。随着移民的流布,又形成各地方的调律,如台北调、台南调、漳化调、恒春调、宜兰调等。尽管如此,这些民歌仍具有共同的闽南乡土气息,台湾学者统称其为福佬系民歌。福佬系民歌在各地流传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如福佬系人进入恒春后,受客家系影响,创作了《思想起》、《四季春》、《三声无奈》、《牛尾摆》等民歌;进入台北后,创作了《台北调》、《莰仔脚调》、《艋胛哭调》等。此外,一些古老的闽南民歌流传到

闽南话日常用语

闽南话日常用语 1挖-我, 2利-你, 3怡-他(她), 4鸟啊-猫, 5告啊-狗, 6鸟器-老鼠, 7汶-我们, 8吝-你们, 9银-他们(她们), 10安内-这样, 11搭楼-哪里, 12家-这, 13电西-电视, 14喀歇某哇共-实在没话讲,15某-没有, 16戴季-事情, 17抠咯-可乐, 18启迪-养猪, 19低讨-猪头, 20摸醒-疯子, 21懒书共-乱讲, 22兜啊-桌子, 23兜定-桌上, 24触定-屋顶, 25虾米-什么, 26弯来-原来, 27抠怜-可怜, 28抠秀-可惜, 29旗啊-女朋友, 30条鬼-超过, 31卡拉掐-自行车, 32安-老公, 33派系-不好意思/对不起,34挖里九扣-我在上课, 35漏扣啊-下课了, 36拱哇-说话, 37赛-屎, 38丢-对/要,

39腰丢九扣-还要上课, 40修帕-打架, 41抓-纸, 42寄包-钱包, 43接-一, 44系-四, 45西-是, 46辣-六, 47切-七, 48贝-八, 49告-九, 50杂-十, 51靠-哭, 52麦安内-不要这样, 53麦系-不好意思/不好看,54厚载-好看, 55迷路-美女, 56虾仙-很累, 57糗-笑, 58劳定-楼上, 59劳喀-楼下, 60醉-水, 61麦-不要, 62狸葱虾-在干什么, 63诶赛-可以, 64频够-苹果, 65电哇-电话, 66造-跑, 67秋-手, 68楼熟-老师, 69公高掐-公交车, 70嘎-教, 71哈行啊-学生, 72挖矮利-我爱你, 73厚家-好吃, 74西兰-死人, 75咯-路, 76秋载-手指/戒指, 77揍戴季-做事情, 78爱困啊-想睡了, 79漏后-下雨, 80替钉-铁钉, 81庵埋-稀饭, 82利未西啊?-你要死啊?,

浅谈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浅谈闽南方言文化 据记载,大约1500年以前(甚至可能比记载的时间更早),黄河、洛水一带的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等地辗转到福建,此后再迁至闽南,因为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故称河洛语。闽南语又可称为“福佬话”,闽南方言的早期代表是泉州话,但随着现在厦门经济和影响力的提升,已经让位给厦门话。但不得不说的是,泉州话的影响力仍然很大,闽南早期梨园戏仍是以泉州话为标准音。 不懂闽南语和闽南文化的外地人以及国外朋友可能会疑惑台湾话和闽南话是不是一样呢,毕竟听起来会有不同。这里主要的区别是音调的变化。台湾话发源于福建省闽南地区的闽南方言。但是,台湾经过西班牙、荷兰、日本的殖民统治,在本来的方言基础上会增加很多外来语,以此跟原来的闽南话就会有差异。比如,香港人讲的粤语与广东人说的粤语,听起来就感觉会有明显差别。 粤语有自己特别的“粤语歌”。闽南语也有自己擅长的“闽南语歌”。虽然大部分闽南语歌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家喻户晓、众所周知的《爱拼才会赢》,想必大众一定会很熟悉。这首1988年叶启田用闽南语所唱,1988年,正逢台湾经济低迷,台湾许多人因为面临失业的危机而倍感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这首歌的歌词极具时代特色,它鼓励人们,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都要勇敢前行的乐观态度。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已经成为20世纪台湾闽南语流行歌曲的经典之作。此歌曲词曲结合的特色,歌曲音乐旋律及结构的特点,以及歌曲的思想、精神内涵,认为其不仅代表了台湾闽南语歌曲柔媚、亲切的风格特色,而且传播和弘扬了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和民族精神,突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元素在台湾闽南语歌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首短小、典型而优秀的中国民族音乐结构思维的闽南语励志歌曲代表作。 闽南方言的使用范围之广泛是大众为之惊讶的。从地理范围来看,闽南文化以福建的厦门、泉州、漳州三市和台湾省为核心区,包括广东、海南的一些区域,以及浙江、广西、江西、江苏等省区的一些分散的讲闽南方言的县、镇、村,此外,香港、澳门也有近200万人使用闽南方言,在某种意义上也属于闽南文化区域。这些讲闽南方言的区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情。闽南文化区别于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它的海洋开拓性。闽南地区大都地处沿海,由内陆延伸至海洋,兼有农林业和渔盐业之利,能沟通内陆,拓展海外,陆海相连,面对大海,闽南方言区的民众,在文化上往往富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勇于创造,这是海洋精神的体现。闽南人地处陆海相连的区域,具有海洋文化的开拓精神,闽南商业文化富有市场观念,敢于冒险开拓,追求效益,讲求效率,注重实效,这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的闽南杰出商人。 语言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对人类思维起制约作用。方言则是划分我国戏剧文化圈的决定因素。闽南戏剧文化圈的划分,首先依据的便是方言。运用闽南方言演唱的戏曲、歌剧和用闽南方言对话的话剧,都按照这一标准划进这一戏剧文化圈。所包含的剧种主要有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潮剧、四平戏,闽南方言话剧与歌剧及偶戏,比如,布袋戏,提线木偶戏、皮影戏等等。其中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成为戏曲“活化石”的“梨园戏”。梨园戏以其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深受当地民众乃至海外侨胞的喜爱。其唱腔源于晋唐古乐,一字多腔,唱词多为长短句形式,曲韵属古中州韵,用泉州话演唱。语言声调分七声,即除去声外,平、上、入三声分阴、阳。男女同腔同调,本嗓发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梨园戏历经岁月千年洗礼、洗尽铅华后仍如钻石般璀璨夺目,在以泉州为核心的闽南文化圈中依然具有不可撼动的位置。

闽南方言与泰语中的汉语借词_吴圣杨

收稿日期:2005-09-14 作者简介:吴圣杨(1971-),女,广东揭西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泰语讲师,研究方向为泰语语言和文化。 闽南方言与泰语中的汉语借词 吴圣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摘 要:历史上闽南人较早就与东南亚人民有较为密切的交往,因而闽南方言借词大量出现在泰语中。由于闽南方言在较大程度上保存着古汉语特点,因此从闽南方言的角度研究汉语借词,可以深刻理解泰语中的汉语借词,这也有助于考释泰语中汉语借词的本字。 关键词:闽南方言;泰语;汉语借词 中图分类号:H 41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2X (2006)02-0046-03 S o u t h -Mi n D i a l e c t a n dC h i n e s e L o a n w o r d s i nT h a i WUS h e n g -y a n g (F a c u l t y o f E a s t e r n L a n g u a g e s &C u l t u r e s ,G u a n g d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S t u d i e s ,G 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510420,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H i s t o r i c a l c o n t a c t s b e t w e e nS o u t h -M i n d i a l e c t s p e a k e r s a n dp e o p l e f r o mS o u t h e a s t A s i a h a v e r e s u l t e di n a l a r g e n u m b e r o f C h i n e s e l o a n w o r d s i nT h a i .A s S o u t h -M i n d i a l e c t h a s m a i n t a i n e d c e r t a i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A n c i e n t C h i n e s e ,i t i s o f g r e a t u s e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C h i n e s e l o a n w o r d s i nT h a i ,b e c a u s e i t h e l p s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i r m e a n i n g s a n de x p l o r e t h e i r o r i g i n s i nC h i n e s e . K e yw o r d s :S o u t h -M i nd i a l e c t ;T h a i ;C h i n e s e l o a n w o r d s 0.引言泰语中有大量的外来语,《外来语词典》(1997)收录的汉语借词就有两百多条。借词的产生以文化交流、文化接触为前提。泰汉民族的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素可泰时期(1238—1438),泰汉民族就已有了商贸关系,华人移居暹罗也有确凿的史料记载。华南地区的潮州、福建、客家、海南、广东(白话区)等由于地缘关 系,自古至今都是与东南亚人民交往的主要地区。这些群体的语言也就成了泰语中主要的汉语借词来源。由于福建泉州自古就是东南沿海的主要对外口岸,特别在宋元时期这种贸易活动更为频繁。又由于闽南地区的地理环境———背山面海、地狭人稠,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在边陲沿海地区混合形成边缘社会形态,两者的结合造就了闽南人航海、冒险的进取传统。所以在泰国历史记载的这五大华人群体中,闽南人也就是泰国人所指的福建人早于其他四个群体来到泰国。虽然随着潮汕地区的澄海樟林在清朝形成了一个重要海港后,潮汕人逐渐成为影响泰国人民生活和文化的主要群体。但由于潮汕文化特别是语言属闽南语系,语音语义与闽南方言差别细微,所以闽南方言(广义)一直是泰语中汉语借 词最主要的来源,从这些汉语借词的发音来看,绝 大多数保留了极为显著的闽南方音。本文中的闽南方言是指以厦门为中心的福建南部方言。 1.泰语中汉语借词的理解难点 1.1借词本字为方言特有字形或字义 汉语许多方言中有一些方言特有字未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不懂该方言的人很难理解。如果 这些词被借用,若单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很难 揣摩词义。例如“粿”字,《厦门方言词典》(1993)解释:年糕的总称,用粳米或糯米等做成的食品,也指像年糕那样的食品,同“馃”。做法是用米舂成 粉末和水搓捏为柔块(类似和面),中间包上馅,也有不包馅的,用模子印成各种形状,蒸熟而成。 含借词“粿”的泰语词之一是k u a i 24t i a o 24 (粿条)。泰国皇家学术院编著的《泰语词典》(1999)的解释是:一种食品,由黏米粉做成条状,烫熟后加肉等料,汉语借词。《泰汉词典》的解释是:河 粉。两者均未对k u a i 24 另做解释。 粿条即河粉,是中国南方特色食品,传统做法一般是把黏米磨成浆后,淋在平底铁盘上成薄薄的一层,蒸熟切成条状,可用来做粿条汤或炒粿条。 第29卷 第2期2006年3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P L A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V o l .29 N o .2 M a r .2006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闽南方言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主要语言特征语音方面①声母:各地闽方言的声母比较一致,大都只有15个,称为十五音系统。不少声母保留了上古汉语的特点:a.没有唇齿声母f,古非敷奉声母字口语中一部分读为p-、读书音则为h-(或x-),即所谓轻唇归重唇。 b.古知彻澄声母字,多读t-、即所谓舌上归舌头。 c.古全浊声母并奉定从澄群字多读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少数读为送气的也很一致。 d.古匣母部分字闽方言口语读为k-或零声母。 e.古照组声母字与古精组字混读。 ②韵母:闽方言各地在韵母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 a.闽方言的韵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韵尾和塞声韵尾。其中闽南方言保留较为完整,闽东方言、莆仙

闽南话

林宝卿编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闽南语教程》 发信人: washnew (横云·又到杨梅上市时), 信区: Hanyu 标题: 闽方言zz 发信站: 瀚海星云 (2005年06月09日21:51:45 星期四), 站内信件 詹伯慧 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 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使用人口约4000万。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 、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 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 、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 、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 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 120 个以上。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 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 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 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泰国、缅甸以及印度支那各国的华裔社区中,闽方言也是主要的社会交际语之一。 分区闽方言按其语言特点大致分为5个方言片:闽南方言、闽东方言、闽北方言、闽中方言和莆仙方言。闽南方言是闽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通行范围最广的一片。包括 福建省内以厦门、漳州、泉州三市为中心的24个县市。福建省以外各地通行的闽方言,基本上也属于闽南方言。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潮州话、文昌话也分别在广东东 部和海南岛有较大的影响。 闽东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东部,包括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地区和以福安为中心 的山区,共18个县市,以福州话为代表。 闽北方言通行于福建省北部建瓯、建阳、南平(乡区)、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以建瓯话为代表。 闽中方言通行于福建省中部永安、三明、沙县,以永安话为代表。莆仙方言通行 于福建省东部沿海的莆田、仙游,以莆田话为代表。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 闽南方言日常用语(包括潮汕地区)瓦(我)汝/力(你) 伊(他)小(神经病) 哺(嚼)粙(稻子) 七桃(游玩之意)夭鬼(骂人贪食) 山猴(乡下人气)古锥(活泼可爱) 三八(二百五意)凸风(好讲大话) 出山(出殡仪式)白贼(好说谎言) 歹谱(谓环习惯)歹狗(无赖之徒) 歹嘴(开口骂人)碗糕(没有其事) 目屎(眼泪)头兄(头人之意) 鲈鳗(流氓之徒)扣鳖(哭父、骂人) 查某(女人)大埔(男人) 破相(残废之人)风车(好说大话) 牵猴(拉皮条)封龟(爱出风头) 话仙(闲聊)好空(得到好处) 印卯(塞责人事)歹仔(不正当人) 冥代(什么事情)厚茶(浓茶) 厚酒(高度酒)代志(事情) 趁食(谋生)趁钱(赚钱) 胡螓(苍蝇)蠓仔(蚊子) 必开(裂开)必痕(裂缝) 食饭(吃乾饭)食糜(吃稀饭) 一粒一(再好没有)打边鼓(从旁指点) 坎大猪(傻瓜的人)请甲辞(拒绝之意) 好鼻狮(嗅觉灵敏)瓦秧裁(我不知) 拍嘴鼓(谈论笑话)大面神(自不知羞) 风头狗(慌狂之态)半头青(愚笨之人) 装狗熊(假装不知)一样代(同样的事) 代志(什么事)三只手(扒手) 大细心(偏心、偏袒)大细目(不公正) 无半撇(没本事)无头神(健忘) 凶戒戒(凶恶)见公母(决雌雄) 夭寿鬼(骂人短命)双头好(两全其美) 古早时(古 代)古早册(古书)

古早人(古人)古早物(古董) 出门人(游子)正手平(右边) 失体面(丢面子)失体统(丢人格) 仙公步(耍花招)好性地(脾气好) 好彩头(吉祥)奸雄步(好阴险) 有两步(有两下子)有淡薄(有点儿) 行短路(自杀)名声(臭名声) 乱侣吵(胡闹)泛泛过(马虎过活) 泛泛代(马虎从事)青冥牛(文盲) 放水灯(三三两两)拦嘴舌(磨嘴皮) 限死死(限制很死)看人无(瞧不起人) 斗闹热(凑热闹)斗阵走(一块走) 唔看破(想不开)唔见笑(不知耻) 惊生分(怯生人)倒手(左边) 雷公性(性情暴躁)淡薄久(一会儿) 噪三代(骂人太甚)辞头路(辞职) 猴头鼠目(面目丑陋)杀鸡教猴(借事示威)无某无猴(无可牵挂)狗咬猫鼠(多管闲事)记牛肉账(涂写不清)输人勿输阵(决不示弱)臭头鸡仔(讨厌于人)叫秀才挑担(不能称职)鼻流鼻滴(无法收拾)无料兼闰月(无财多事)猴食薄荷(初学吸烟) 1、童鞋--同學 虾米--什麼 电丁--电灯 雨神、湖神-苍蝇 盐笔-铅笔盐--铅笔芯 快速面、速下面-方便面 灰熊--非常 头毛-头发 土豆-花生 菜头--白萝卜 灰机--飞机 瓦-我 瓦马是-我也是 无限循(sun)环(kuan)小数 哇死、哇唏咯--我死,我死了 地古,电条,电罐--熱水瓶 2、没路用--沒用 歹势啊--不好意思 妖秀啊,妖瘦--要死啦,不得了等感嘆 冻未条--受不了 头壳--頭,腦筋, 頭殼壞掉--腦筋秀逗,短路

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文化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李如龙 按照中国的习惯,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因此,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本文讨论方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希望学语言学的扩充文化的思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来留意自己的方言母语,共同作些考察和交流。 一、 方言与地方历史 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闽方言的语音以保存上古音多而著称,滂读同庞,展读同典,就是“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留存。为什么全国方言中唯独闽方言保留这两个上古音的特点呢?这就要从闽语的形成时代以及后来偏安一角、又逐渐走出海洋向外发展的历史去寻找解释。东南方言的单音词多、音节界线分明,应该同古百越语及后来的壮侗、苗瑶诸语言的共处有关;北方汉语的翘舌音多以及轻声、儿化等现象,可能与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有关,这是民族共处和融合对语言的作用。桌子在东南方言中叫枱(上海、广州)、床(潮州、海南)、盘(邵武)。这是古来桌子的制作史的记录,先秦席地而坐,以盘为桌,汉唐的床和几一样矮,可卧可坐,可写字办公,以后有了长腿才叫卓(桌是后起字),卓就是高的意思。称为“枱”,可能反映的是倚墙所制的固定的桌子。至今普通话的“琴床”、山西长治说的“盘床”、浙江绍兴说的“桌床”也还都保留了“床”的旧制或旧义。 从潮州到海南,那里的人都自称祖上来自福建莆田,然而在正史、野史中都难以找到具体记载,但是一些方言词汇却明白反映了潮州、雷州、琼州的闽南话是和莆田、仙游一致、而和漳泉不一致的事实:除桌子称床之外,还有白肉(肥肉)、地生(花生)、沸水(开水)等。原来莆田也属于闽南话,宋以后才同泉州分立,而潮州、琼州各地闽南话连早期莆仙话的特点也保留下来了。可见,口口相传的方言词有时比地下文物和史籍更能说明历史。 福建境内有闽、客、赣、吴各种方言,词汇差异甚多。唯独红薯都称“番薯”,无一例外,而且旁及客粤诸方言,也相当一致。原来这种作物是明代闽南华侨从菲律宾带来种植的,由于耐干旱、产量高,在东南丘陵地区就很快普遍推开了,后来也传到了北方,因为年代较晚,在官话区改称为地瓜、红苕、白薯。这是方言词记录了农耕史的典型例证。 山东曲阜方言谓“说话在理”为“子曰儿”,这当然反映了人们对老乡、老祖宗孔夫子的绝对崇敬;金华吴语喻只说空话,办事不实在的人为“伯嚭”,也因为这位赵国宰相是他们熟悉的历史名人、大老乡。还有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口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