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

一、电影分类概念

1、电影物质层面概念:物质层面的电影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技术活动。即:根据人体的“视觉暂留”这一科学原理,运用拍摄影像、记录声音等手段,以胶片为载体纪录现实事物,并通过放映,将所摄录的事物(连同其声音)在银幕上还原为极其逼真的活动影像,并以此表现、传达一定的内容与情感。电影的物质基础包括透视成像、视觉暂留与视听融和三个方面。

2、电影美学层面概念:美学层面的电影才是指电影艺术。即以电影技术为手段,通过画面、声音媒介,在特定的放映时间里,在银幕空间上创造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综合性艺术活动。从这一层面看,电影不仅是以科技手段为依托的影像记录活动。它不仅直接呈示自然事物、社会现实、人物风貌等世间万物,同时更含有并传达着特定的内容与情感。电影虽然首先是一种技术活动,但它同时满足了为人们传达信息、讲述故事、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等多种需要。

3、电影片种:电影作品的类别,是按照电影作品的功能定位、所承载信息和技术手段等来划分的。一般来说,电影作品被分为故事片、美术片、纪录片(含新闻片)和科学教育片(简称科教片)四大类。故事片是最常见、影响最大的片种,也是电影产业的经济支柱;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叙述虚构的事件情节,由演员饰演的角色塑造人物形象。美术片是运用人工创作的视觉形象为造型元素塑造艺术形象以及叙述情节的片种,包括动画片(含传统手绘和数码两种)、木偶片、剪纸片等。纪录片一般不允许虚构。其中,新闻纪录片报道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除此外,记录片一般不受新闻性的限制,既可记录当前的现实,也可以重现过去的历史,就题材而言有历史纪录片、传记纪录片、政论纪录片等。科学教育片是以传播科学知识和推广科技成果为基本目的的电影类别。根据传播内容和受从群体的不同,可分为科学普及片、科技教学片、科学研究片等。目前,新闻片和科教片的功能基本由电视媒介承担。电影艺术主要指故事片、美术片和纪录片。

4、电影类型:故事片根据其题材、主题、风格、手法等划分为不同电影类型。电影巨大的表现空间和庞大的消费市场导致了电影生产创作的规模化,面对不同层次、不同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的观众,电影逐渐形成了适应不同需求的艺术风格和题材,从而出现了类型片的划分。这种划分虽然是以电影的创作生产活动为基础,但更主要的是为了产品定位、市场发行的目的,因此其标准并不严格统一,而是多样并存,就影片而言,可能兼属多个类型。同一类型的影片无论是情节发展安排、人物性格塑造、主题思想表达,还是场景选择、造型设计、视听语言的运用等,都相类似,因此大多数类型电影不具备思想深度,艺术成就也较为有限。这是类型片的属性所决定,它要迎合大众审美趣味,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一种规模化的生产。另一方面,类型片造就了电影的主要市场,为电影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不可少的经济基础。中国电影的类型与体裁主要有喜剧、悲剧、正剧与主旋律、武侠功夫片等,西方电影的类型与体裁主要有歌舞片、西部片、公路片、警匪片、科幻片等。

透视成像:照相术的物质成像原理,与人眼的视觉原理基本相同。照相机的构造正是对人眼的视觉透视功能的模仿。

视觉暂留:人类视觉器官的暂留机制联系惯性。是经精确测定后发现的人眼的生理原理,即:人眼能够将看到的影像保留0.1秒左右,因此,将先后看到的两种

影像间相隔不足0.1秒,人眼就会由影像的重叠而产生运动幻觉。

视听融合:指电影不仅纪录影像,同样纪录声音,它同时包括了人的感觉从外界获取信息的两个主要通道。使得视觉和听觉二种形象之间相互核实、相互加强,为人类带来全新的体验。

二、电影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

1、电影与戏剧:电影的主要构成——故事片与戏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都属于叙事型艺术。在发展历史上,电影受到来自戏剧的巨大影响。电影的导演、演员等环节是在戏剧基础上发展而来,戏剧的大量艺术手法被电影借鉴,形成了电影史上的戏剧电影美学。

2、电影与音乐:电影和音乐的表层关系主要指电影中音乐的使用即通常说的电影配乐,这种情况下的音乐作为电影的一种听觉元素,起着抒发情绪情感,烘托画面氛围等作用。由于音乐在打动人物情绪方面有着特殊力量,电影的情节高潮部分往往会借助音乐达到情绪的高潮。电影和音乐的内在层面联系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结构上,许多电影采用了一种音乐式的结构来处理情节线索的关系和剧情的发展进程,使影片叙事流畅而均衡,节奏感强,作品整体面貌丰满立体。

3、电影与美术:电影首先是看的艺术,在造型方面,电影与美术有相同的追求。电影的构图、光线、色彩等基本元素和手法都和绘画、雕塑相近,在场面调度和空间布局方面,又和建筑理念相通。电影与美术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影是时空艺术,它的造型性要同运动性相结合来体现,画面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要兼顾叙事功能,只有纳入整部影片才能实现画面的意义。美术则是空间艺术,一般以独立形态体现艺术价值。另外,电影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集体创作的产物,美术大多

是独立创作,能更好地体现创作者个人的艺术理念。

4、电影与电视:同样作为电子媒介,同样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与艺术的综合体,电影与电视在影像手段、视听融合等多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和共同点。区别也体现在多个方面:摄录、观看方式,审美经验的不同

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线索

一、西方电影的历史发展简况

1、美国电影

(1)、美国默片时代

早在1903年,美国人埃德温·鲍特的《火车大劫案》就是有意识地运用了时空交叉的剪辑手法的创作。格里菲斯于1915年编导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是早期电影的集大成之作,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形成。

20年代是喜剧的年代,在美国四在谐星卓别林、勃斯特·基顿、哈洛德·劳埃德和哈莱·兰登中,查理·卓别林是美国影史上最杰出的喜剧演员。他所主演的《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成为名垂影史的优秀影片。其影片的主题通常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鞭挞不公正、不人道的资本主义社会,反抗剥削和压迫;反对法西斯独裁,遣责侵略战争;歌颂底层“小人物”的真、善、美;针砭人性的弱点,警示人生的误区。

(2)、有声电影时代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27年华纳公司推出的百老汇走红歌舞片《爵士歌王》,1929年摄制的《纽约之光》是完全意义上的有声电影,电影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名片有《安娜·克里斯蒂》、《瑞典女王》、《茶花女》,以及《乱世佳

人》。

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创造并发啊呢的类型片有:西部片、警匪片、歌舞片。影片《乱世佳人》是好莱坞在黄金时代呈现的最引以为豪的经典之作,在1940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一举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八大奖项,巨大的商业成功与艺术成就将好莱坞推上了巅峰。1941年出品的《公民凯恩》创造了又一个好莱坞神话,历年的“十大影片排名”都有其位。好莱坞在它的黄金时代拍摄了众多优秀影片,这些影片在取得商业票房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艺术成绩,如《一个明星的诞生》、《红衫泪痕》、《绿野仙踪》、《呼啸山庄》、《关山飞渡》、《费城故事》、《蝴蝶梦》、《青山翠谷》等。

(3)二战时期创作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席卷欧亚大陆时,好莱坞也开始通过摄影机与纳粹进行斗争,反法西斯影片中以1942年底华纳公司拍摄的《卡萨布兰卡》最为著名。

(4)二战后,现代电影形成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电影在历经低谷之后,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由旧好莱坞走向了新好莱坞。新好莱坞的出现是以经典好莱坞权力结构、市场结构的解体和意识形态的巨大变迁为前提的,新好莱坞时代是美国电影自三四十年代好莱坞黄金时代以来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广义的新好莱坞时代包括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的变革转型,至80年代以来,电影资本和产业重组,在全球化背景之下,在跨国媒体集团的支持之下,走向多元化的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新好莱坞的崛起一般以阿瑟·佩恩的影片《邦尼和克莱德》(1967)等作为标志。这部影片体现出与以往影片不同的元素。其他代表作品还有《逍遥骑士》、

《毕业生》、《教父》、《现代启示录》等,其中《教父》被誉为“自《公民凯恩》以来最出色的美国影片”。

(5)70年代至80年代状况

70年代末,与当时社会伦理道德方面出现的回归思潮相联系,性解放、吸毒、嬉皮士运动将一代美国人的喧嚣与骚动带向高潮。70年代末,人们渐渐呼唤一种伦理的回归,亲情、爱情的回归,各类影片中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普通大众对家庭伦理的关注,将严肃的主题纳入到曲折的故事情节中来。同时这一个时代又是名导辈出的年代。乔治·卢卡斯将喜剧片、西部片的精华配以高科技与幻想,制作出了令几代美国人沉迷痴狂的《星球大战》系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80年代初开始初露锋芒,这位执掌当今好莱坞影坛帅印的电影巨匠,导演过《E·T外星人》、《第三类接触》、《大白鲨》、《夺宝奇兵》、《紫色》、《太阳帝国》,以及90年代的《辛德勒名单》、《侏罗纪公园》、《拯救大兵瑞恩》等影片。

(6)90年代至今趋势

90年代是一个大制作和电脑科幻高速发展的时代。从1995年起,几乎每年都有10部左右票房过亿的巨片。仅1999年一共就有14部电影闯过亿元票房,有科幻大片《星球前传·幽灵的威胁》、《木乃伊》等,有《沉默的羔羊》、《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狮子王》、《辛德勒名单》、《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等。

2、法国电影简况

(1)早期法国电影

电影实际上是诞生在法国,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路易·卢米埃尔兄弟拍摄和制作了100多部可以放映1分钟左右的17米长的影片,其中包括著名

的《工厂的大门》、《婴儿的午餐》、《火车到站》等,它们的公开放映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开始。

将电影引向戏剧道路的是法国的梅里爱,他对现代电影的主要贡献是把许多照相特技应用到电影上来,如《贵妇人的失踪》等影片就多次运用了二次或多次曝光、渐隐渐显等照相特技,这些构成了现代电影技术的最初因素。从1895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法国电影在世界上一直拥有霸主的地位。1908年,百代公司在美国出售的影片比全美国生产的影片还要多出两倍,1910年前,全世界各国进口的影片60%-70%来自巴黎。

(2)二战后的电影思潮

进入5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好转,法国电影日渐兴旺,出现了“新浪潮”和“左岸派”两个电影流派。其中左岸派电影是由于其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其电影善于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发掘,代表作有《广岛之恋》等,该片获得了当年嘎纳电影节棕榈奖。

3、德国电影简况

二战期间德国电影成为纳粹思想的宣传工具,二战后,德国电影在产量和票房收入上都有显著成绩,但在艺术探索上却陷入了危机。面对如此困境,1962年2月28日,26位青年艺术家发表《奥伯豪森宣言》,该宣言的主要精神有两点:与传统的商业性电影彻底决裂;创立新的国际性的电影语言。进入90年代以后,德国电影对于电影语言形式的探索依然没有停止。1998年名片《快跑,劳拉》就是一部这样的探索电影,其表层主题是写爱情,劳拉为了营救自己的爱人,不顾一切的奔跑;深层主题却是写世界的不可知性。

4、意大利电影简况

意大利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为世人广泛所知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内容和形式上分别提出了“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两个响亮的口号。优秀影片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游击队》,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德·桑蒂斯的《罗马11时》、《悲惨的追逐》等

60年代开始,意大利兴起政治电影热,反映某些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这一时期出现了两位现代主义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云上的日子》和费里尼《女人城》。

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一千零一夜》《萨罗》

贝尔托卢奇《巴黎最后的探戈》、《末代皇帝》

二、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简况(包括港台)

1、1895年电影诞生,1905年中国电影出现。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的《定军山》,这是在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的戏曲电影。《定军山》是中国民族电影试图以独立形象出现的开端,涉及的内容戏曲,采用记录式方法,以及简单的镜头表达方式,成为中国早期电影相当长时期的基本形式。故事片的最初尝试是1913年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

2、30年代才是中国电影的第一次兴盛与高潮时期。在内容上开始有规模地触及社会生活现状,现实内容代替了神异古怪与荒诞热闹的娱乐内容。《神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影片成为中国电影经典。1934年出品的《桃李劫》第一次呈现出中国有声片声画协调的特殊魅力。

3、抗战胜利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电影开始复苏发展,产生了一

批优秀的作品,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

50年代中期作品《上甘岭》、《鸡毛信》

1959年作品《林家铺子》、《林则徐》、《回民支队》

1962年作品《红色娘子军》、《洪湖赤卫队》、《甲午风云》、《小兵张嘎》70年代末期作品《巴山夜雨》

90年代《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甲方乙方》、《没事偷着乐》、《一个都不能少》

4、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香港电影诞生于1913年。抗日时期的内地电影人南下加入,开始了香港电影国语片、粤语片并列前行的局面。

60年代下半期、70年代是武侠电影主宰整个香港影坛的时代,也是香港电影全面转型走向国际、走向品牌和明星化的时代。这个时期相继经历了新派武侠片、李小龙真功夫片和喜剧功夫片。

70年代末期到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呈现多元化创作状态。这一时期主要影片类型包括武侠功夫片、喜剧片、鬼怪灵异片、文艺爱情片。

中国电影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厚德远志笃学创新 《中国当代电影研究》期末作业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学院:文学院 专业:13级戏剧影视文学 班级:二班 姓名:康泽亮 学号:201342059

近年来,中国文艺片的创作现状 13级戏剧影视文学二班康泽亮 201342059 [ 摘要 ]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文艺片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进入 21 世纪,文艺片的创作情结依然还在,但作品的数量已经明显缩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电影创作上的其他原因,文艺片的生存空间越来越有限。目前主流商业电影正积极吸纳文艺片经验,在商业影片中显露艺术电影的潜影,文艺片的创作理念正在逐渐成为商业电影的精神支柱。 [关键词]中国文艺片 从世界范围来看,文艺片起源于法国。在电影发明的 10 年后,电影面临深刻的危机,电影和当时的地摊文艺、民间文艺、彩色明信片和画报一样,沦为一种商业化的通俗玩艺。电影的存在和发展引起了法国戏剧界的忧虑,艺术电影公司的成立和文艺片的崛起标志着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新的电影时期的开始,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电影诞生 10 年来很少有过的面貌和新的品质。中国艺术电影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它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社会进程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密切相关。 一、2010 年前的中国文艺片 20 世纪 80 年代后,中国影坛上艺术电影崛起并迎来了近 20 年的繁荣发展。台湾电影和大陆电影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上风光无限,侯孝贤、蔡明亮、杨德昌、王家卫、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的电影多次获奖,这是中国文艺片的高峰,也是华语电影的第一次国际化高潮。文艺片的兴起与发展不仅使一度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事业重振雄风,而且也在中国电影史上增添了一个全新的类别。 文艺片之所以在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兴起并蓬勃发展,深层根源在于经历了文革时期的文化断层后中国人对文化的反思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艺术思想的活跃,与其他艺术样式一样,中国电影导演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开始投入对世界、社会、生命之个人的、原创的、批判性的表达,尝试僭越规范,冒犯常识的视听表现。具体地说,大陆当时还处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过度时代,主要的电影制片厂不反对拍艺术片,电影如果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即使拍的艺术片在票房上没什么收获也会得到支持。而且当时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难度分析、报考比例、录取人数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考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复习资料--育明考博历年真题参考书解析 复习资料导师信息 内部资料模拟练习

一、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考试戏剧与影视学专业招生目录(育明考博辅导中心)(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育明考博备考解析: 1、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2015年有13个研究方向13位导师招生,2016年有12个研究方向12位导师招生,其中1-5方向为戏剧戏曲学,6-10方向为电影学,11-12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每年的招生人数在9-13人之间。每位导师的的研究方向不同,戏剧戏曲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课二的考试内容也有所不同。 2、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考博的报录比平均在10:1-15:1左右(竞争较激烈),最终录取的学生专业课分数都较高,所以复习中要注重专业课的复习。 3、初试英语拉开的分差较小,两门专业课拉开的分差非常大。要进入复试就必须在两门专业课中取得较高的分数。专业课的复习备考中“信息”和“方向”比单纯的时间投入和努力程度更重要。 育明教育针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博开设的辅导课程有:考博英语课程班·专业课课程班·视频班·复试保过班·高端协议班。每年专业课课程班的平均通过率都在80%以上。根植育明学校从2006年开始积累的深厚高校资源,整合利用历届育明优秀学员的成功经验与高分资料,为每一位学员构建考博成功的基础保障。 二、普通招考报考条件及准备材料要求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要求。 4、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5、现役军人报考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201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考博信息、辅导课程咨询育明教育杜老师叩叩:八九三.二四一.二二六微信:一五三三零零二七四六七) (二)报名程序及提交材料

专业电影拉片

第一遍,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天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第二,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第三,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有没有表现出的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第四,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它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第五遍,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第六遍,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第七遍,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第八遍,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好与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第九遍,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象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第十,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第十一遍,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嘴皮子说出来的,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第十二,画面上人物关系的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A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第十三遍,画外空间是怎么用的,是作为画面内的空间的延伸,还是另外一个非叙事的空间。 第十四,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好念吗? 第十五,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第十六,道具的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中国电影艺术的历史发展 来源:作者: 2003-11-05 14:10:02 一、形成时期(1905-1931) 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入了中国。 1906年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的沈阳人任景丰在北京利用他开设的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影片。这部影片拍摄三天,共成三本。内容是著名京剧泰斗谭金培主演的《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当时出现“万人空巷来观之势”,由此奠定了中国电影的起始点。1913年摄制了我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原名《洞房花烛》),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郑正秋导演,依什尔摄影,共拍摄了一个月。影片详细地叙述了旧社会一个父母包办婚姻的故事,批判了封建买卖婚姻制度的不合理。这部影片与以前的戏曲影片有着明显的区别:①它有一系列影像活动,有电影创作意识;②具备了戏剧电影样式的雏形;③具有干预社会、批判现实的创作倾向。因此,它开中国电影片种、样式、和创作方法的风气之先,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1917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首次注意到电影,他们自筹资金,成立了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以自制自销的经营方式,开始了中国

电影事业的真正起步。 1922年2月,张石川、郑正秋等人率先筹建“明星影片公司”,此后,该公司成为旧中国规模最大、出品最多、历史最长的一家制片机构。据《中华新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在国内各大城市注册的电影公司多达175家,仅上海一地就有141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与淘汰,最后只剩较著名的商务印书馆的活动影戏部、“明星”、“天一”、“联华”等影片公司。 中国电影就是在这样混乱状态中发展的。当时公司林立,队伍复杂,思想混乱,艺术质量参差不齐。正在这时,电影艺术和技术的最大革新成果——有声电影于1926年8月6日在美国诞生了。不久传入中国,同年12年16日在上海虹口新中央大戏院进行了试映,这是中国有声电影的开始。1930年,“明星”怀着极大的勇气,开始了中国有声电影片《歌女红牡丹》的摄制工作。影片于1931年3月15日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次公映,成为中国最早的蜡盘发音的有声片。1931年,中国开始了片上发音有声片的试制工作,从此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走向成熟。 二、成熟时期(1931—1949)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影评——浅谈《蝶变》

中国电影艺术史课程影评 电影:《蝶变》 作者:崔 学号:2011xxxx 学院:光电工程学院

变幻莫测,起伏跌宕 ——浅谈《蝶变》伴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时代,千百年前的冷兵器也早已被尘封,但是与刀剑并行的武侠却依旧活跃在影视中,并凭借着不断更新换代的拍摄技术与特效手段,令武侠剧不衰反盛,成为影视中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从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到国际武打巨星李小龙的《猛龙过江》,再到今天火热的商业武侠大片《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武侠”作为中国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题材,不仅深受大众青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这一点在“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等“武侠”味十足的经典成语中都可以得到应证。 通过在课堂上对中国电影历史的学习,并有幸欣赏到武侠片中的经典作品——《蝶变》,我对中国武侠电影有了更深的认识。《蝶变》是导演徐克早期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对香港电影乃至中国电影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武侠电影。制作于三十年多年前的《蝶变》虽然没有商业大片《阿凡达》那般华丽炫目的特效,也没有金庸武侠中那样缠绵悱恻的情感纠葛,但是却凭借着巧妙的拍摄手法,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别具一格的叙事方式而博得观众的认可。 影片以《蝶变》为题,“蝶”字表明影片将以“蝴蝶”为线索,一步步的将故事展开。“蝴蝶”伴花丛而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美丽、浪漫的代名词,而影片中却为其渲染上一层惊悚、阴暗的色彩,这种违反常规的变化无疑会在一开始激起观众的观看兴趣,令观众带着诸多的疑问与猜想走进剧情,在观影的同时,随着方红叶的推理和一个个新发现的线索,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猜想。题目中另一个字——“变”也颇有深意,“变”字不仅仅指蝴蝶的变化,也暗指江湖多方势力之变,帮派关系之变以及昔日手足反目成仇之变,诸多的变化更令影片的剧情起伏跌宕,可以说一个“变”字贯穿全文。 关于电影的叙事方式也值得一番探讨。影片的开始从方红叶的角度总结了近数十年武林的基本情况,并以此为过渡,引出下文蝴蝶杀人之谜。方红叶并非武林中人,不懂得武功,更在纷杂的武林争斗之外,但是多年来一直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观察整个武林世界,并将各种恩怨纠葛记录下来。电影中,方红叶以叙事者

著名文艺片

《十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 《水中刀》 《法国中尉的女人》《钢琴别恋》《四季商人》《最后一班地铁》 《暴雨将至》《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四百击》《天使爱美丽》吕克?贝松《地下铁》阿伦?雷乃《广岛之恋》[法国]德?里奥?卡拉克斯《新桥恋人》[法国] 沃尔特?塞勒斯《中央车站》[意大利]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马太福音》安东尼奥尼《奇遇》《放大》《红色沙漠》《云上得日子》贝尔托鲁奇《1900》[德国]弗立茨?朗《凶手就是M》[德国]雷妮?瑞芬斯塔尔《意志的胜利》[德国]沃尔克?施隆多夫《铁皮鼓》 维内尔?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德国]维姆?文德斯《大路之王》《德州巴黎》[德国]赖内?维纳?法斯宾德《玛利亚?布劳恩的婚姻》《薇罗尼卡?福斯的欲望》[中国台湾]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麻将》侯孝贤《恋恋风尘》《悲情城市》《童年往事》《海上花》《最好的时光》蔡明亮《青少年哪吒》《河流》《洞》《爱情万岁》《你那边几点?》 赖声川《暗恋桃花源》[苏俄]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雁南飞》[苏俄]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塔尔科夫斯基《伊万的童年》《乡愁》《镜子》布努埃尔《一条安达鲁狗》[西班牙]阿尔莫多瓦《捆着我,绑着我》《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对她说》[西班牙]毕加斯?卢那《乳房与月亮》[波兰] 安杰伊?瓦依达《铁人》《灰烬与钻石》罗曼?波兰斯基《苦月亮》基耶斯洛夫斯基《薇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瑞典]英格玛?伯格曼《野

草莓》《处女泉》《芬妮与亚历山大》《第七封印》[日本]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日本]大岛渚《青春残酷物语》今村昌平《猪与军舰》《赤色杀机》《鳗鱼》《赤桥下的暖流》岩井俊二《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竹中直人《无能的人》周防正行《谈谈情,跳跳舞》[伊朗]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樱桃的滋味》[伊朗]马吉德?马吉迪《小鞋子》[丹麦]拉尔斯?冯?特里厄《黑暗中的舞者》黑泽明《乱》、《蜘蛛巢城》、《懒汉睡夫》、《七武士》、《罗生门》、《生之欲》、《野犬》、《战国英豪》、《影子武士》 最后给你推荐库布里克,我最喜欢的几部作品《全金属外壳》《2001太空漫游》 希望你能看到更多的好片。我这里每个导游只推荐他的代表作和成名作。 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经典三部曲很好啊:《海上钢琴师》、《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另外《不可撤销》是一部很晦涩的电影,看了让人有点头晕,寻找刺激的话也可以看看。中国导演张元的《我爱你》也不错,谈过恋爱的人都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还有《迷失东京》也不错啊,片中尽现人到中年的无奈与平和。以上几部都是不错的文艺片,楼主不妨看看。

电影艺术的语言

电影艺术的语言 每一门艺术都有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或者说是表现元素。如: 绘画:色彩,线条,构图等…… 戏剧:台词、唱腔、表演等…… 文学:文字。 二十世纪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诞生了艺术的奇迹:──电影、电视。它第一次、也是终于实现了艺术家千百年的梦想:使艺术走进了人类的每一个家庭。 “文化学”学者曾这样概括:二十世纪以前的人类是“文字的一代”,二十世纪的人类是“影像的一代”。 而且,象通常那样用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和“认识作用”来衡量电影、电视对本世纪人们的作用和影响已是远远不够的了。走进地球上每一个家庭的电影、电视,它对人们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除了艺术作品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之外,实际上,它已经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就象巴拉兹所说的,它使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有可能向着“一体化”,向着“世界大同”的方向迈进。 好来坞电影走遍全球。 简·方达,斯特里普,索非亚·罗兰决定了全世界的女性的衣着、化妆和发式。 《成长的烦恼》教育全世界的人们:人与人应该完全平等。老人应该理解年轻人,大人应该尊重孩子。 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这门闪烁着时代光辉的艺术,并且,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从事这种艺术的创作,应该说,我们既光荣而又幸福……(《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报道:美国、日本现在大约有20%──30%的人从事与视听有关的工作。而且,以后还会更多。可见,我们这个时代已是名符其实的“视听的时代”)。 那么,这种具有如此重要意义的艺术形式,它的语言或者说它的表现元素又是什么呢?

观点①:“画面、音响、表演、和蒙太奇方法”── 观点②:“画面、音响、色彩……”── 观点③:“影像、声音、剪辑。”──波布克(《电影的元素》)。 我同意波布克的观点。即“影像、声音、剪辑”。 影像、声音、剪辑三者之间的关系:电影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它首先是“视”,即“影像”,然后是“听”,即“声音”,而这些“视”、“听”(影像、声音),最后需要通过剪辑才能构成一部完整的电影。 影像:除了演员的表演、物体的造型之外,影像构成的主要元素有:构图、景别、角度、运动、照明、色彩。 声音:语言、音响、音乐。 剪辑:影像剪辑、声音剪辑。影像剪辑是剪辑中的主要内容。影像剪辑主要包括:光学技巧转场剪辑、无技巧转场剪辑。剪辑除了将影像、声音的素材组织成一部电影之外,剪辑还能创造出“1+1=3”的“蒙太奇效果”。

中国电影艺术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8月11日,一位法国游客在上海徐园的茶楼“又一村”放映 了一部短片,这是电影第一次在中国放映,当时被人们称为西洋影戏。电影在中国最初的情形和国外游乐场里的新鲜玩意一样,也是一个供人在茶馆里戏弄的洋玩意。直到1905年, 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了由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电影才开始为中国所熟识。而《定军山》也成为了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 1912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无声短片《难夫难妻》。由于当时所处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境遇,使电影成为一种以取悦市民阶层为主、以牟利为价值取向的商业化电影。三十年代随“左翼电影运动”(一场以电影的方式而展开的社会政治运动,同时又是一场电影的艺术美学运动)曾涌现出一批彪炳千秋的经典之作如《渔光曲》、1947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1948年的《小城之春》等。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被用作革命历史教 材,承担着教育人民、巩固政权的意识形态重任。代表作品如《万水千山》、《红日》、《林则徐》、《红色娘子军》等。经历过六十至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的真空期后,到了七十至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电影开始摆脱高、大、全的歌颂模式,有更多的生活内容刻画。如《小花》、《野山》、《黄土地》、《霸王别姬》等。九十年代至今,社会发展急速,中国电影创作更多元化。如《大决战》、《头发乱了》、《秋菊打官司》、《大腕》、《洗澡》等,均呈多样化风格。 中国电影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汲取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大多数的中国影人对电影的认识和创作方法,都受到中国传统戏剧经验的深刻影响,带有浓烈戏剧化色彩的“影戏”观念。由于中国电影与中国传统艺术构成了内在的血缘联系,所以中国电影呈现的是一种“中和之美”,而不像西方电影追求的那种纪实的电影美。所谓“中和之美”,就是把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融会到电影艺术中,使之成为一种采众家之长的新型艺术。所以,中国电影艺术家们有时在电影中着意表现“诗的意境”,有时塑造像文学作品那样丰富生动的人物形象,有时还想创造出戏剧化的情节结构和音乐般的神韵。这是中国电影区别于外国电影的重要美学特征。如在奥斯卡名片《卧虎藏龙》(李安导演,周润发主演)中,除了侠女舞动的刀光剑影和凌波微步外,更使我们心动的是凄清冷月下从树影中惊飞的宿鸟,是竹影摇曳间美女闪动的明眸,是生死路上轻舟撒网、涟漪绽放的湖光山色。任何一部影片,不论什么题材和风格,只要它是一部令人倾心之作,就总会有令人心醉神迷的地方──这就是呈现出来的影像神韵。另外,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和表现时代精神,一直是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美学原则,也是其核心内容。关注的现实并不单指重大的社会历史变迁,还有国家的兴衰荣辱,和老百姓的家长里短。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历史背景下,尽管中国电影也跟世界其他电影一样面临种种问题,但是在进行电影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影界仍努力生产出一批具思想、艺术和观赏性的电影;国产影片也时有突破进口大片票房的佳绩,中国电影依然存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剧与影视学 戏曲美学 考研参考书 考研真题 笔记资料经验 考研辅导

1/12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d16938337.html, 1【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招生目录、招生人数、导师信息【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复试情况、复试方案、流程及复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院结合2014年招生计划,确定了进入复试考生的基本分数(详见下表)。国家下达我院的硕士生招生计划人数:学术型硕士84人,专业型硕士35人。参加我院复试的人数为155人,复试比例1︰1.30。 【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的程序、方式、时间 1、外国语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时间为15分钟;口语以口试方式测试,时间为5分钟。 2、专业复试以面试方式进行,考生在已出的10道专业题中抽取2道题目进行回答,同时回答复试导师的提问,时间约为20分钟。 3、综合素质考核以笔试和面试方式进行,笔试时间为30分钟;面试分专业进行,时间为5分钟左右。 4、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文艺理论、阅读与写作。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每门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导师考试科目_05戏曲美学贾志刚研究员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 ④823戏曲史论

2/12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d16938337.html, 2【育明教育提示】复试成绩的评定标准及录取要求 1、外国语听力和口语综合评分满分为100分,听力40分,口语60分。该项考核按10%的比例计入复试总成绩。 2、专业面试满分100分,评分标准为2个专业题,每题30分,共60分;复试小组的现场提问为40分。该项考核按90%的比例计入复试总成绩。 3、复试总成绩的计算方法: 复试总成绩=外国语听力和口语得分×10%﹢专业面试得分×90% 复试总成绩不及格(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 4、同等学力加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但不及格(60分以下)者不予录取。 5、综合素质和能力考核评定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该项考核不作量化计入复试成绩,但考核结果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成绩基本要求(学术类) 报考专业总分外国语 思想政治理论 专业一、专业二单科成绩文艺学(050101)35055 83艺术学理论(130100)32534 51音乐与舞蹈学(130200)32534 51戏剧与影视学(130300)32534 51美术学(130400)32534 51美术设计(1304Z1)325 3451

中国电影史课程期末复习指导.doc

中国电影史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中国电影史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一、复习原则 中国电影史课程是四川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艺术类“话剧与影视表演”专业的一门选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平时的教和学均应按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期末复习则要求在全而学习教材《中国电影艺术史教程》的基础上,以本“复习指导”为依据,切实掌握以下重点,以保证该课程的教和学收到实效。 二、复习重点 第一章“十七年”中国电影(1949——1966) (-)填空: 1.“十七年”的中国电影创作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四起四落”。 2.新中国电影自1949年至1989年可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3.1946年10月1H,我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第一个人民口己的电影制片厂是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厂的前身)。 4.1949年4月20日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是“北平电影制片厂(“北影”的前身)。 5.1949年11月26 □建立的电影制片厂是“上海电影制片厂”。 6.1949年4月,东北电影制片厂完成了新屮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是王滨。 7.解放初期私营的电影厂也生产了-?些优秀影片,如《我这一辈子》、《腐蚀》、《我们夫妻之间》、《姐姐妹妹站起來》、《关连长》。 8.建国初期,新中国电影的主要特征和与旧中国电影的根木区别是真实可信的工农兵形象登上并占领银幕。 9.影片《中华儿女》最大的特点是纪实性,即用拍摄纪录片的方法來拍摄故事片。 10.成荫导演擅长拍摄革命战争题材和革命丿力史题材的影片。 11.我国第-?部彩色故事片是桑弧导演、白杨主演的《祝福》。 12.庆祝建国10周年国产的3部彩色宽银幕影片是《风从东方來》、《老兵新传》和

电影艺术的基本类型

电影艺术的基本类型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第一章到第五章) 影视艺术概论 电影艺术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新的一页。 电影引发了人类思维的一次革命——影像思维。电影的发明意味着人类的艺术思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影像阶段。 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银幕时空中塑造运动的视觉形象,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情感。 电影是看见的世界 电影是梦幻工厂 电影是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 电影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 第一章电影艺术特性 视像性与运动性 *真性与假定性 综合性 第一节视象性与运动性 一、视像性 “看见的世界”。“肖似代码”,有意味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直感中获得满足。 视觉元素:色彩、光线、构图、人物 等银幕造型。 色彩造型 人物造型 二、运动性( Moving picture) 1客体运动:拍摄对象的运动 2主体运动:摄影机的运动。机位距离、角度、焦距的变化。 3主客体复合运动 4蒙太奇运动:画面组接切换产生的运动 三、运动性与视像性的关系 空间状态与时间变化,运动中的造型和造型中的运动。 第二节*真性与假定性 一、*真性 ——真实感、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 直观的真实:形式与表象的真实 内在本质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逻辑。 二、假定性 假定性 ——创造性、人为性、主观性。非自然、非现实性形态。 “假定性是艺术家的伟大的同盟者。”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a 时空的假定性

b 冲突的假定性 c 造型构图的假定性 d角色的假定性e 声音(音响)的假定性。 三、*真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第三节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一、各种艺术门类手段与媒介的融合 电影与文学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绘画雕塑 电影与音乐 二、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融合 “视觉列车”。造型与叙事艺术。 “摄影机捕捉瞬间,把瞬间从延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抽区和分离出来,强调意义,使之成为审美对象。电影的本质特征是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 靠镜头画面叙事,具有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结构中的时间和时间链条中的空间。 三、艺术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电影的商业性。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 投入、产出与回报。市场流通,经济效益与票房价值。 企业化生产,机械复制。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创造与消费、超越与媚俗。 电影的技术性 “影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视听艺术的发展史,也是影视技术的发展史。它是批着现代科学技术戎装屹立于艺术之林的。” 起源照相术。照明师、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布景设计师。 材料:胶片、影带、声带、摄影、照明。电脑成像。 传播媒介:放映机、银幕。影碟、多媒体。 第二章电影语言(上) ——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 [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美]梭罗门、[法]麦茨 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

中国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和发展趋 势 作者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在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艺术电影作为文化的载体之一,对文化的发展、电影的多元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时代和历史潮流的不断变化,艺术电影的发展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本文通过对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的探讨、审美特征的分析并进一步展望了它的发展趋势。使对目前艺术电影有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电影相关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艺术电影现状审美特征多元化发展趋势 一、中国艺术电影的现状 1、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中国艺术电影在国际上的状况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在各大电影节上中国的电影制作者手持奖杯证明了中国艺术电影的魅力,反映了中国艺术不断进 步的历史进程。仅从2004到2005年上半年,中国艺术电影的创作取得了丰 硕的成果,继顾长卫《孔雀》在第55届柏林电影节上开屏,降伏“银熊”后, 王小帅的解禁新作《青红》扬眉第58届戛纳电影节,喜获评委会奖。《孔雀》、 《青红》赢得了西方影人的肯定在一次证明中国艺术电影的国际认可度是毋 庸置疑的。. 2、在国内市场的劣势地位 相对于在国际上的发展状况,在国内艺术电影却面临着尴尬的局面。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观众的认知度不高以及无法根除的盗版问 题,政府不完善的制度限制,使得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多是国内外商业巨作长 期全面占据院线,受着广大观众的宠爱,而艺术电影却很少被人们所认可接 受,面临票房收入不足甚至无法维持制作成本,出现生存危机等严重的问题。 这种艺术电影与商业化难以融合的局面让艺术电影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影响 了它所具备的社会价值的发挥。 3、艺术电影新的发展阶段

2015年中国艺术研究院 戏剧与影视学 电影理论 考研参考书 考研真题 笔记资料经验 考研辅导

1/13 【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d16938337.html, 1【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招生目录、招生人数、导师信息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主要导师考试科目 _18电影理论 贾磊磊 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19港台电影研究赵卫防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0文学原著改编李清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1影像叙事研究孙承健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2中国电影史丁亚平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3中国电影史高小健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6电影艺术史论 _24当代电视剧研究许靖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_25电视剧编剧张宏森教授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_26电视批评贾磊磊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2/13【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官方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9d16938337.html, 2【育明教育提示】2014年复试情况、复试方案、流程及复试内容 根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我院结合2014年招生计划,确定了进入复试考生的基本分数(详见下表)。国家下达我院的硕士生招生计划人数:学术型硕士84人,专业型硕士35人。参加我院复试的人数为155人,复试比例1︰1.30。 【育明教育提示】中国艺术研究院复试的程序、方式、时间 1、外国语听力以笔试方式测试,时间为15分钟;口语以口试方式测试,时间为5分钟。 2、专业复试以面试方式进行,考生在已出的10道专业题中抽取2道题目进行回答,同时回答复试导师的提问,时间约为20分钟。 3、综合素质考核以笔试和面试方式进行,笔试时间为30分钟;面试分专业进行,时间为5分钟左右。 4、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大学本科两门主干课程:文艺理论、阅读与写作。考试形式一律采取笔试,每门考试时间均为3小时。 _27国外电视理论研究潘源副研究员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11艺术概论④827电视艺术史论

中国电影发展史评

【文献综述】 中国电影发展史评 【摘要】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的变化发展,人们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益的驱动,电影开始到来.而在初期电影制作活动主要集中在法国,英国,美国.随着战争的爆发,各种文化的侵入,及后继越来越多的文化及科技的交流,中国的电影业也开始慢慢崛起,从1905年,丰泰照相馆第一次尝试拍片<<定军山>>开始,中国电影才真正的诞生. 中国电影在经历多个时期后,逐渐变得成熟。在五代导演的努力下,中国电影事业逐渐发展壮大,并渐渐走上国际化。中国的电影产业也逐渐趋于正规。虽并不完全成熟,但但在世界电影上已开始斩露头角。中国的电影史是一段不仅代表着影视产业的发展史,也是中国现代史的记录者。 【关键词】 工业革命电影诞生定军山发展史记录者 【中图分类号】J905 一·中国电影的诞生 1895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里,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以公开售票的方式,放映了其摄制的最早一批电影短片。这一天被公认为电影的诞生日。 电影是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广泛多样的休闲活动背景之下的产物【1】。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他和历史互相介入【2】。中国电影的发轫,几乎和世界同步。在其诞生的第二年既1896年,便传入了中国。不过中国自制电影,却始于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平摄制了戏曲片《定军山》。自此,中国电影产业及艺术正式拉开了序幕【3】【4】。 二·中国电影发展初期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压力和民族文化转型的艰巨任务。在这样条件下诞生的中国电影,势必发展的深度及广度有限。而在当时,世界电影拍摄,制作等方面都还不完备。然而,电影作为一种娱乐项目,势必有利可图,电影公司经营者中既有海外侨民,也有留学归国人士,而占据主体的是国内从事小说写作和戏剧业的人士,电影数量也在慢慢增多。 2.1)1905《定军山》掀开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第一页。在此后十几年的发展中,叙事短片,喜剧短片等各种类的短片拍摄为长故事片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和《庄子试妻》标志着中国叙事电影的开端。1921年开映的《阎瑞生》开启了中国长故事片的试制,随后出品的《海誓》,《莲花落》,《好兄弟》等长故事片,涉猎了侦探片,爱情片,伦理片等多个片种。上海影戏公司“商务印务馆”影戏部和“明星”公司成为这一阶段最重要的制片机构。 2.2在数部片中,1923年出品的《孤儿救祖记》比较好的满足了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等方面等方面的要求,且表现出比较明确的民族意识,因此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巅峰之作【5】。至一九二五年前后,中国电影达到第一个发展高潮。这一时期的创作具有代表性的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成就【6】。 三·建国前中国电影的发展 3.1)1930年,“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的一体化经营,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产业化进程达到了新阶段。

柏林电影节与中国艺术电影

好时代?坏时代?柏林电影节与中国艺术电影 柏林还是爱中国 桂纶镁本来的机票是2014年2月15日早上从柏林飞伦敦,在伦敦时装周她有一场秀。2月14日,《白日焰火》监制沈暘问柏林电影节会务主管托马斯·海勒:桂纶镁是否可以走?导演刁亦男可以否早点回国?海勒语气急迫,一连串的“NO”。电影节给剧组留了20多张颁奖礼的票。 第64届柏林电影节最终把最佳影片金熊奖给了《白日焰火》。主演廖凡从评委梁朝伟手中接过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成为柏林电影节史上第一位华人“影帝”。 “难以置信,看来这个梦是一直醒不了了。”导演刁亦男语带颤抖地说。2014年2月15日,第64届柏林电影节落幕,刁亦男执导的电影《白日焰火》首次入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就捧走了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主角奖也被片中男主角廖凡收入囊中。 2014年2月的德国柏林街头寒意阵阵,平均气温接近零度,华语艺术电影在这里却正火热地吐着股股热气,这又是一个华语艺术电影的丰年——除了《白日焰火》,娄烨执导的《推拿》也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三部中国影片《白日焰火》、《推拿》以及宁浩的《无人区》同时入围“竞赛单元”,另有十部华语影片在电影节其它单元亮相,虽然中国电影是柏林的常客,但这样规模,即使在柏林电影节历史上也算罕见。“中国在柏林闪光”是《好莱坞报道》封面报道的标题。 从1980年代初在柏林电影节有所斩获的《三个和尚》、《陌生的朋友》,到张艺谋电影《红高粱》1988年首次捧得金熊奖,再到《白日焰火》获奖,柏林见证了中国艺术电影三十年。 三十年过去,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跃升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2013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达到217.69亿元人民币,刷新了2012年创造的170亿元纪录。 另一个事实是,为这个强大的市场贡献票房的,大部分都是商业电影。对于那些不得不向商业电影争取生存空间的中国艺术电影而言,这究竟是最好的时代,还是最坏的时代? “中国电影看上去不再像法国电影了” “它们看上去不再像法国或德国电影,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正在变化。”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利克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科斯利克所说,只是变化的一角。 21岁的重庆大学生周豪拍了一部叫《夜》的艺术电影,讲述一位“Money boy”(男妓)夜来香的生活,被柏林电影节亚洲区选片人王庆锵看中,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全景大观”单元的入围影片。每年11、12月,王庆锵会专门到亚洲各地选片,这两个月里,他会密集看六十多部影片,《夜》是他在北京选片时从朋友手中发现的。 夜来香是一名同性恋,过着糜烂的性生活。他在一条狭窄杂乱的小巷里招徕客人时遇到

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

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 电影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它是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这种光影原理最早在我国的汉代被用来给人“招魂”,到了宋代已经演变为民间的演出活动,成为中国的民间艺术。最早运用光影原理创作的艺术就是我国古代的“影灯戏”或者叫“皮影戏”。在《墨子》书中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某些论断,这“不仅说明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光学的文献”。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在其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文学、喜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以及摄影等多种艺术的成就和经验,集多种艺术元素于一身,成为综合性很强,而又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一门综合艺术。然而电影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与其他古老艺术几千年的历史相比,电影的诞生至今只有一百多年的时间。尽管年轻,电影却以其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特点很快成为深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就像列宁讲的那样,在一切艺术中电影是“最重要的”和“最大众化”的艺术。利用电影作为传媒载体,在对外交流中宣传中华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失为对外宣传的一种有效途径,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这是一个难得机遇,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抓住这个机遇。 一、近现代中国国情对中国电影发展的影响 关于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国电影发展史》是这样划分的:一是1896~1931年,为中国电影的萌芽期,而这个时期的电影发展是“一片混乱”;二是1931~1937年,中国电影表现为,由国民党反动派电影对革命电影的“围剿”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电影进行的“反围剿”的斗争;三是1937~1949年,即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四是1949~1962年,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中国电影。这样划分的依据是根据中国电影发展本身的特点,有“考虑到整个中国革命和中国新文化革命的发展情况”,也就是说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和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相伴相随的。而中国电影必然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配合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任务”,肩负着民族独立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光荣职责。电影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之一,这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https://www.360docs.net/doc/9d16938337.html, 十年“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主题,也是当时中国电影的主题。这时期的中国电影可以用“三?八”来归功。中国电影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被推到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成为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这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特点。 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解放了中国电影,中国电影走向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出现了中国电影史上的“黄金”时期,到1979~1980年左右,电影的放映网点遍布全国,出现了“乡乡放电影、村村挂银幕”的大好局面;全国的电影放映单位、票房收入以及观众人数达到历史的最高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而是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中国电影在抓好国产影片的同时,适当引进外国影片,电影市场的节目比较丰富;二是电影已开始注意经济效益,把票房收入提到适当的位置;三是改革开放前期的十年电影的“饥荒”造成了人们的饥不择食,只要是新片节目,人们照样是争先恐后地观看,以先睹为快。在随后的几年里,电影市场出现平稳的态势,人们不再是一哄而上,而是开始有选择地观看自己所喜爱的影片。中国电影市场走向常态,影片的题材也出现了多样化。有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为内容的主旋律影片,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有配合中心工作的专题影片,也有娱乐片和科幻影片,还有商业片等。在中外影片的交流中,中国电影的质量不断提升。https://www.360docs.net/doc/9d16938337.html, 二、中国元素在中国电影定位中的重要性 艺术是一种精神文化,每一种艺术中可以加入不同国家的元素使其成为这个国家独有的艺术而显示出独特的风格。 现如今,美国电影在全世界推广的美式文化已弥漫全球,其影响之大都归功于美国电影市场强大而成熟的运作体系。现在电影在美国已经成为了一种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一直在引

浅析冯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浅析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 摘要:小刚作为我国银幕上一位异军突起的导演,曾致力于对意识形态下所形成的电影模 式的反叛,致力于电影艺术潜力的感性挖掘。1997年他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始终把注意力集中于喧闹的当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戏谑、反讽等特点,对人生的调侃和对大众文化的嘲弄推向了极致。本文试图归纳出小刚电影的叙事规律,以期从中折射出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为今后对小刚电影的艺术特色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关键词:小刚,贺岁电影,艺术特色,传播策略 Analysis the Art of Feng Xiaogang’s movies Abstract: As an outstanding director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Feng used to be a rebellion of the old forms which were established with ideology and devoted to discover the potential of art. In 1997 he set the starting of new year’s film in mainland, focusing on the city life and civilian’s psychosis. Meanwhile his movies inherits Wang Shuo’s novels characteristics-Irony and Banter, and enlarged the “game” to the entertainment of life in the movies. He has created his rules of his commercial movies and used the proper ways to promote the movies. And in this way could Feng becomes the benchmarking in China’s movie industry. Key words: Feng Xiaogang, New Year’s movie, Art characteristics, spreading methods 引言 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电影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为电影的发展扫清了诸多障碍,创造了电影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开放,好莱坞电影始终笼罩着中国电影,本土国产电影的创作数量逐渐下滑,电影票房市场也一蹶不振,电影的发展似乎遇到了瓶颈。但小刚导演作为一名非科班导演,1997年创作的《甲方乙方》开创了地贺岁片的风潮,并且多部作品都获得当年票房市场的冠军,也为奄奄一息的中国本土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不论是他独特的“氏贺岁片”,还是艺术电影《震》、《温故一九四二》,都有不俗的表现。他能在商业片和艺术片都获得票房市场的成功,这是能引人深思的。他的电影艺术特色有哪些?在商业和艺术间的如鱼得水能够带给我们那些启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