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道半儒-论嵇康思想的不纯粹性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含答案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笔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但“笔记”的源头却可以追溯到“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传统。
先秦诸子散文中许多征引神话传说、轶事传闻来阐明政治主张的论辩素材,也是笔记的源头。
我们熟知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也有“笔记”之意。
章太炎说:“《论语》为师弟问答,乃亦略记旧闻,散为各条,编次成帙,斯曰《论语》……亦犹古言方策,汉言尺牍,今言札记矣。
”中国历代笔记浩如烟海,体系非常庞杂。
近人刘叶秋先生撰有《历代笔记概述》,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历史琐闻和考据、辩证三类。
前一种近似于古人所称的“说部”“小说”。
而历史琐闻类笔记,也有人视为历史笔记,有着补正史之缺的重要史料价值。
“考据、辩证类”则是比较狭义一些的学术笔记,以随笔等形式记录作者的学术见解和思想观点。
中国古代学术笔记源远流长,两汉经注、章句训诂实已开学术笔记之先路。
大体而言,在中国古代笔记史的发展过程中,魏晋南北朝以大量的志怪笔记为特色,唐代笔记以历史补逸、轶事、琐闻为大端。
考辨类笔记从杂史琐记中真正分化出来,是到了宋代的时候。
学术笔记随着宋代考据与辨证之学的发展而兴起,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洪迈的《容斋随笔》等是古代学术笔记中举足轻重的作品,其内容涉及经史子集,出入百家,考辨色彩浓厚。
学术笔记在元代得以继承,刘埙《隐居通议》、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分别为元代初年和末年学术笔记的代表作,记叙、考证、议论兼具。
明代虽有学风空疏之讥,但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等尚为可观。
清代学术笔记蔚为大观,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论及清代学术说:“大抵当时好学之士,每人必置一‘札记册子’,每读书有心得则记之。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2023届江西省赣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具有自己的文化根基,这是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诒让、梁启超等思想家开启了对墨家逻辑的研究,带动了人们对先秦诸子及其名辩之学的反思性研究。
经过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对《墨经》逻辑体系及其他名辩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丰硕成果,为当代中国语境下逻辑学话语体系建设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坚实基础。
但由于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博大精深,再现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完整样貌并使其得以广泛传播仍需不懈努力。
其一,就时间线索而言,需要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历史考察时间追溯至先秦早期,使存在于各种史料中的逻辑智慧及其言说方式经过深入挖掘和脉络梳理得以清晰呈现,实现由自在向自为、由碎片向系统展开逻辑学话语体系建构,形成先秦逻辑学思想发展线索的完整轨迹,使以墨家逻辑为代表的先秦名辩之学的历史源头及演进动因得以凸显,更加充分、完整地重现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的来龙去脉,以及在历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本土文化特征与世界逻辑体系相统一的发展走向。
其二,从文献范围上看,先秦时期的文化典籍内容非常丰富,既包含了以《墨经》为代表的逻辑学说体系,也包括《周易》以及其他名辩学说等经典文献,同时,还有不应忽视的相关政治、军事及文化等各种史料中所具有的推理和论证的逻辑应用案例。
因此,既要重视对名辩之学的经典文献研究,也要关注存在于其他史料中那些尚未形成体系的自发性逻辑学话语形态。
在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脉络进行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中,不仅要以儒墨等学派的文献为重点研究内容,而且要探求那些藏在非显学史料中的逻辑思想要素,最大范围地拓宽对囊括中国古代逻辑思想渊流的文本资料的搜集与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学话语体系原貌框架的丰富性得以重现。
其三,就研究方法来讲,无论是对集中反映中国逻辑史上第一个完整逻辑学体系文本《墨经》的研究,还是对中国古代其他名辩学说文献的解读,都需要进一步将其置于世界整体的逻辑思想体系中展开深度比较。
《二十四诗品》赏析

《二十四诗品》赏析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绝对不是教我们如何作诗,如何对句,而是陶冶诗人的胸次,先求得诗人人格上的提升,再精炼于诗。
我总是在心浮气燥之时,朗声诵读诗品,必会安神净虑,豁然开悟,直抵那深沉浓挚的“真”。
诗品中体现的了非常突出的老庄精神品格,几乎每一品都展示了老庄虚静恬淡、超尘拨俗的思想情操和人生理想。
随处拈来如,“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俱似大道,妙契同尘。
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无不渗透着淡泊旷远,空灵澄澈的灵心妙性。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讲究首尾呼应他以“雄浑”居首而以“流动”为结束,未必不代表着某种含意。
雄浑者以“反虚入浑”为本义,流动者以“返返冥无”为本义,从虚无入实情,察无形而得明象,都无不是在如雾似烟般四周涌现一种灵境的表现。
清人的一段画论曰:“笔致缥缈,全在烟云,乃联贯树石,合在一处者,画之精神在焉。
山水树石,实笔也,云烟,虚笔也。
以虚运实,实者亦虚,通幅皆有灵气。
”正是在这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化境间,诗人的情与象融合无间,缘心感物,应会神通,心与物冥,天人合一,指象一种呈现于物而见于心的澄怀致远的境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美学意义,正是指意境的表现,意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描绘出来的,是超越事物实体之外的无言之美,以期把握宇宙万物与我们个体生命之间的共鸣。
这种共鸣是虚无的、无物的,虽然它并不离物而存在。
但它本质上是虚、是空、是无,于是我们只能在空无处见真美。
正如诗品所云:“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来源网络下面来欣赏作品《二十四诗品》来源=雅然:-D1 雄浑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注:他本作“备具”。
)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2024届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乌鲁木齐地区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问卷)(卷面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诗学是主张阴阳协调的。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清浊之分或阴阳之分,不仅概括了人的气质的两大类别、而且表示了对每种气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对两类气质之间关系的理解。
用这个根本的原则来考察人的气质,不同的人所禀受的气虽有阴阳之分,但这只是说总的倾向。
事实上,每个人的气质中,都有阴阳两种成分,不会是绝对的、完全的阴,或绝对的、完全的阳.人的身体和精神,都需要阴阳协调。
文学艺术也需要阴阳协调,在优秀的文学艺术家身上,阴阳刚柔总是不同程度地结合着。
例如陶渊明,他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类平和恬适的诗句,又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那样“金刚怒目”式的诗句。
例如李清照,她既有“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类婉约凄清的诗句,又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那样慷慨雄豪的诗句。
更深一层说,在陶渊明的平和中,就含有不向世俗低头的奇崛;在李清照的凄清中,就含有对爱情的坚贞执著。
总而言之,阴阳二气既是相生相克,又在变化中调和。
这一观念,是中国气质论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诗学文气论的精华。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刚柔,也是中国哲学的常用概念。
在中国古代哲学里,阴阳,指的是世界万物的两种基本的相互对立和对应的属性。
凡向上的、向外的、动的、明的、热的、强的为阳,向下的、向内的、静的、暗的、冷的、弱的为阴。
阴阳的彼此作用,作成和推动万物的孳生、发育和发展。
刚柔,指的是事物的两种性质或者状态,刚柔同阴阳往往有对称的关系,在有的论者那里,刚柔可以和阴阳等同。
《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万事万物,都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都包含阴和阳的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相互融合。
《易·系辞上》一再讲到“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暑期练习高三语文2024.8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首先,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的文学是指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中“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所说的文学显然是指学术。
到了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
同时又有文笔之分,刘勰《文心雕龙》言:“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其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文体辨析可以上溯至《汉书·艺文志》,更为明晰而自觉的文体辨析则始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到了南朝,文体辨析更加深入、系统。
《文心雕龙》和《文选》对文体的区分更系统,讨论更深入。
《文心雕龙》上篇的主要篇幅讨论文体,分33大类。
其《序志》说:“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对每种文体都追溯其起源,叙述其演变,说明其名称的意义,并举例加以评论。
《文选》是按文体编成的一部文学总集,当然对文体有详细的辨析。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书目:《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上、下),王运熙、顾易生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上、下),张少康、刘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论选》(一、二、三、四),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道盛“三教并弘”思想述论

天一 , 天 与水 齐 ” ; 儒 、 佛 亦有 所 别 , “ 门户微 异 , 趋 操
少 殊 ”. 但 如杏 、 荆 各树 一 处 。 春 来 并 茂 , 又 何 必 论 分
合 呢 。作 为 乇 门 后 学 的 郭 子 章 认 为 , 儒 佛 可 以 各 行 其 道 . 无 所谓 分 与合 。 其次. 就 思 想根 源而 言 . 曹 洞 宗 在 诞 生 之 初 就 融 入 了 深 刻 的 儒 家 因 子 。 曹 洞 宗 的 创 始 人 洞 山 良 价 提 出“ 偏正 五位 说 ” . 指 的是 由 “ 正 中偏 ” 、 “ 偏 中正 ” 、 “ 正
教, 最 终 实 现 i 教 并 弘 。 道 盛 三 教 并 弘 的 思想 , 在佛 教界 并不 罕 见 , 但 其 以儒 为宗 的 思 路 , 却极具特色。 [ 关键词] 觉浪道盛 ; i教并弘 ; 以儒 为 宗 [ 中图分类号] B 2 2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5 6 7 4 ( 2 0 1 3 ) 0 4 — 0 0 1 0 — 0 4
一
莫 尚于《 五经 》 , 独 大《 易》 为诸 经之 本 。盖 圣人 之道 ,
皆取 法 于 《 易》 也 。圣 人未 作 易 , 则 此 易理 , 具 在 天 地 人物中; 圣人既作易 , 则 天地 人 物 之 理 , 具 在 大 易 之 中” _ 3 1 , “ 古 人 之立法 立 言 , 正如 大 《 易》 之立 象立 辞 也 。 使无 大 《 易》 之 象辞 , 则 天 下 万 世 何 从 而 得 天 地 造 化 之 畿微 、 人 物 生死 之 性命 哉 ? ” l 1 1 】 除 了 运 用 象 数 易 理 诠释“ 洞统五 宗” 的合 理 性 之 外 , 他 自 己还 撰 写 《 易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讲义: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及答案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课标解读课标导航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成果及影响。
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1)汉代: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只是受佛教、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
(3)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
(4)唐代:儒学复兴运动①原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②时间:唐朝中期。
③内容: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2.道教从道家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的宗教组织派别。
(1)兴起:东汉末,是中国本土宗教。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3.佛教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
(1)传入:汉代传入。
(2)发展⎩⎨⎧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道的思想,渐趋中国本土化。
②武则天时期: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曲折:反佛斗争①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影响到政府的财政收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②概况:南朝的范缜是反佛最杰出的代表;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③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1.文学 总体特征是乱世文学,渗透着儒学、玄学与佛学思想。
(1)魏晋南北朝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道半儒——论嵇康思想的不纯粹性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号:07304794 姓名:刘前帅摘要:笔者在引言中略述选题的原因与论文目的,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嵇康的道家哲学与老庄思想的差异;在正文中通过运用材料分析的方法,对嵇康诸多重要文学作品和记载其生平事迹的史料进行解读研究,同时对嵇康和老庄的世界观(物质观)、学术观(学士主张)、人生观(人生理想人格)和政治观进行横向的对比,从而对嵇康的哲学思想做出自己的评价和论断:嵇康的思想并像老庄那样彻底和纯粹,他的哲学是半道半儒的。
关键词:老庄庄子嵇康魏晋名教引言: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有奇才”,“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1虽然在不惑之年即遭横祸而殒命,但是他仍然淋漓尽致地展露了各个领域的才学。
哲学上上承何晏王弼之自然观思想,下启郭象《庄子注》之精神内涵,文学上,有大量的四言诗和多篇著名的答难问辩行世;音乐方面,《声无哀乐论》将音乐的纯粹性从儒家传统礼乐之中提炼出来;社会思想方面,“非汤武而薄孔周”,“越名教而任自然”,对现实的批判意识尤为明显。
毫无疑问,在那个魏晋玄谈的时代,嵇康是当之无愧的真名士,一身名采竞风流。
后世普遍认为,嵇康的思想来源于老庄,他自己也说:“老子、庄周,吾之师也。
”2但笔者以为,嵇康的哲学思想,与老庄的哲学思想是存在着很大出入的。
这些差别,足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嵇康对道家思想的推崇,虽能视作他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和慰藉和心灵上的信仰,但却充满了悖论,是一个很复杂的矛盾集合体,他绝非是一个正宗的道家思想者。
在道家哲学观念上,他的许多观点与老庄思想有近乎本质的不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九•嵇康》,中华书局出版社1996年版,第1369页同;在学术观念上,他是一个完全的儒徒;在人生观念上,他是儒家的继承者;在政治观念上,他是浊世中一介公子而已。
一、嵇康道家思想之朴素与玄妙(一).老庄玄妙在道教老庄观点中,天与道是化生万物的原初物质,《老子帛书校注》第五章中有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3对这句话比较普遍的解释是:道是可以被阐述的,但可以阐述的道不是真正的道。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可以发现并阐述万物的道,但我们永远也无法得知真正的道是什么。
也有人以为道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比如说庄子。
由于道是万物的根本,既然道不可知,或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则贯穿了道的精神的万物也就玄妙起来,以道为核心的老子思想自然也就成了玄妙的思想。
而道的不可知的,或者说是不可言传,还表现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4,是恍恍惚惚、混混沌沌、窃窃冥冥、冯冯翼翼的,这个无是感性直观上的无、无形之无。
它无实形可见,但可由想象得之,它不是纯粹的虚无。
就像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但风起处就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庄子•在肴》中说:“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
”5这里提到的“鸿蒙”,说的也是混沌之意。
另外《庄子·外篇·天地》中也说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
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6意思就是:宇宙源起的太初,一切只存在于“无”,而没有存在也就没有称谓;混一的状态就是宇宙的初始,不过混一之时,还远未形成各别的形体。
万物从混一的状态中产生,这就叫做自得;未形成形体时已经有了区别,不过交合却是如此吻合而无缝隙,这就叫做天命。
而无论是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还是《淮南子•天文》中所说的“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8,这其中都体现着道教玄妙主义学说的色彩。
3徐志钧著《老子帛书校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4徐志钧著《老子帛书校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页5欧阳景贤、欧阳超著《庄子释义》(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页6欧阳景贤、欧阳超著《庄子释义》(上),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67页7徐志钧著《老子帛书校注》,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22页(二).嵇康朴素而嵇康在《养生论》和《明胆论》中则提出了“元气”一说,这是与万物以无为本,恃天而生的思想相互针对的。
嵇康认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元气,万物是禀受元气而产生的。
他在《明胆论》中说:“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9(《嵇康集校注卷》)这个元气说,后来被医家吸收,明确提出元气是生命之本。
认为元气藏于肾,肾的元气强,身体就强,寿命就长;肾的元气弱,身体就弱,寿命就短。
所以有医家提出元气存则人存,元气亡则人亡的说法。
元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生命活动的集中表现就叫“神”。
所以嵇康在《养生论》中反复阐明神与形的辩证关系。
指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10。
有形无神就是失去了生命活动的一具僵尸。
离开形体的神,是不存在的,只有神附于形,形才具生命力;也只有形体存在,神才能表现出来。
所以神和形是相依为命、辩证统一的。
但是神表现太过就会消耗元气而影响形体;形体虚衰,神的基础就薄弱,神也因之而衰。
正因为神与形是一种辩证关系,所以在养生时既要炼形,又要炼神,使形与神有机统一,寿命才能得以延长。
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说道:“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人,物也;物,亦物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
”11嵇康的“元气论”,和王充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本质上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即物质决定意识论,与老庄的唯心主义哲学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嵇康认为,世界上是存在神仙的,但是这种神仙不是不死的,只不过是通过一些养生之法使得自己较为长寿而已,只要长期保持“清虚通泰,少私寡欲”12,那么人人都是可以长寿的。
这实际上可算作是一种无神论,只不过嵇康对长寿的年龄估算的过高罢了。
(三).结论:故而,在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上,嵇康和老庄的思想是存在很大区别的,老庄思想玄玄奥妙,不可捉摸,而嵇康的思想则带有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那么此时嵇康所谓的“老9戴明扬著《嵇康集校注•卷六》,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46页10戴明扬著《嵇康集校注•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6页11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编《论衡注释•二》,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子、庄周,吾之师也”13,其实就言过其实了。
二、嵇康儒家思想之“越名任心”与自然“越名教而任自然”14,即“越名任心”,均出自嵇康《释私论》一文。
但对这两句话的最好解释,却是在《答养生论》和《难自然好学论》这两篇文章之中。
嵇康在《难自然好学论》有过下面一段话:及至人不存,大道陵迟,乃始作文墨,以传其意;区别群物,使有族类;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劝学讲文,以神其教。
故六经纷错,百家繁炽;开荣利之涂,故奔骛而不觉。
15贾占新老师在《越名任心与向死存在—嵇康与海德格尔生存可能性的终极视域》一文中这样解释:“所谓‘造立仁义,以婴其心;制其名分,以检其外’,揭示的就是人为性法则所具有的社会功能。
确立了仁义道德及其各种名分,就会引发另一种社会倾向,那就是‘开荣利之涂’。
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价值规则转换为攫取功名利禄的资本。
”16换个说法,即教育是文化社会的产物,是道德风气退化的现象。
教育开启了人的心智后,人们用心用智,谋取私利,由此祸乱丛生。
这里的教育,指的是儒家封建礼教,就是嵇康口中所说的“名教”。
当人把“名教”作为最高价值原则追求时,他可能陷于困境。
因为社会价值目标很容易异化为私利工具,名教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权力追逐的焦点。
嵇康在《答难养生论》一文中说道:“夫不虑而欲,性之动也;识而后虑,智之用也。
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无余。
智之用也,从感而求,倦而不已。
故世之所患,祸之所由,常在于智用,不在于性动”。
17嵇康认为,应当摒弃“智”和“学”,即“越名教”。
在嵇康看来,“人之自然之性”是“人之真性”,人性是人的自然生理的体现,所反映的是自然生命之理而不是社会人伦道德价值。
而儒家的名教则是与自然人性对立的。
《诗》、《书》、《礼》、《易》、《春秋》等礼法决非出于自然人性的需要,相反,它们是束缚人性的,与自然人性有害而无益。
社会13见注释214戴明扬著《嵇康集校注卷六•释私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34页15戴明扬著《嵇康集校注卷七•难自然好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260页16贾占新著《越名任心与向死存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2卷2007年第1期,第50页上之所以存在虚伪和欺诈,都是因为纲常名教的产生及其教育所产生的,所以纲常名教及其教育是产生社会罪恶与破坏“自然”的根源。
“任自然”,即是让人的本性得到自由伸展。
嵇康虽然提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主张:要绝智绝学,否定名教束缚,使人性自然,但最后他自己又写出了一篇中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的著名论著:《家诫》。
在这篇文章中,他站在名教的讲台上,谆谆告诫儿子嵇绍要明哲保身、立志于道等等。
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嵇康一边拿着根大棒对至圣一顿猛揍,另一边和亚圣相谈甚欢,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到迷惑:嵇康既然反对名教,为何又要用名教的手段来教育后人?这是充满矛盾,让我们不解的。
童强教授所著《嵇康评传》一文中这样说道:“越名任心,是非无措,并不意味着就是反对名教。
越名教包含着超越、不拘于名教的意思。
嵇康关于人之真性以及理想人格的思考中,名教是非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
或者说,名教无法凭借自己的道德阶梯引导人们进入崇高的境界,尚名而导致矫诞虚伪的例子暴露出它的局限,但名教所包含的基本道德规范本身并没有可指责的地方。
”18这种说法是,笔者认为是有道理的。
自东汉黄巾起义以来,汉初罢黜百家所确立起来的儒术独尊一统的局面实际上已经趋于崩溃,四方军阀割据,君臣之义颠倒,被董仲舒概括为“三纲五常”的儒家思想早已被破坏殆尽,一如东周末期时的礼崩乐坏。
到了魏晋时期,儒家纲常思想的分崩离析,虽然依旧被代表门阀士族阶层的统治者用来主宰人民的思想(主要表现在晋司马王朝以孝道治天下),但其实早已腐化的只剩下一具空洞的躯壳。
在这种万马齐喑的沉闷时局下,一方面其他学派需要挣脱出腐朽的封建名教的束缚,另一方面儒家内部的有识之士也迫切渴望改变儒家当前的状况,希冀能有新鲜的血液注入即将走向黑暗的孔孟之学,以唤起儒学和名教的新一轮生机。
在这种情况下,何晏、王弼等人顺势应时,以新经学为出发点,综合儒道两家思想,重新阐释周易老庄,通过讨论有无、本末、体用等哲学的一般概念,建立起自己的本体论体系,试图为新名教找到出路,即是魏晋玄学。
而嵇康作为魏晋玄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中未必没有这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