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

论文-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
论文-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

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

【摘要】民俗学研究应特别注重田野调查的应用。这是因为,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它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仍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民俗事象,这是一种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表现为现实形态的民俗资料。因此,民俗资料的搜集,最主要的是田野作业的方法。田野调查是民俗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它。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方法、应用

一、民俗文化现象与民俗学研究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

而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和社会存在,民俗研究是对民俗事象的梳理和探讨,而民俗学研究则是学科意识的自觉和学术发展的必然[1]。因此它在资料的搜集上,必然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即田野调查。古今中外的民俗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等都是研究工作先驱者作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中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田野调查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

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作业,它是指民俗学者深入到一个地区社会之中,观风问俗,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参与并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在经验观察中获取研究所需,对当地风俗忠实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掌握各种民俗事象的背景,存在和使用的场合,环境、态度等。民俗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员必须走出书房,为着某一写作目的,深入到该地区,做有计划的调查、采访工作,有意识地去收集写作材料。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属性就是实践,田野调查这个研究方法的本质特点就是深入实际,去获得第一手资料,

而不是远离实际或脱离实践去空谈。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

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准备阶段要明确目的和拟定提纲,选择田野调查地点,了解情况,熟悉有关基本知识等。准备工作如果做得扎实深入,将有利于下面工作的开展,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进入实地调查阶段后,要了解当地的社交礼仪、禁忌等,入乡随俗,尊重当地人,要做到腿勤(联系)、眼勤(观察)、口勤(提问)、脑勤(动脑筋)和手勤(做好记录)。

除此,对田野调查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也是同样重要的。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体现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研究中的价值。在民俗学实地调查的长

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以下列举的是最常用的调查法:

(一)观察与参与观察。田野工作最主要的特点是参与观察,它是科学的田

野工作的重要标志,也是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尽管可以采用不同的

方法收集资料。但最重要的是研究者以某种形式的参与角色完全介入到自然的、每天进行的研究过程中。而观察是否细致入微,往往是发现问题的关键。观察

要深入,入木三分,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更要全面,特别对于某项活动,要“眼观六路”,就是说看的全,又要自始至终,把握全过程。一个人一次很难

观察细致全面,这要多人配合或者多次反复观察。只有这样子才有可能写出较

成功的调查研究报告。不然,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调查研究报告来。

(二)深度访谈法。也称访问法,指民俗学者在田野调查期间,根据调查工

作需要找准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深层次的交谈,以了解一个群体的一般情况

和特殊情况。深度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色。田野调查之初,受访人往往

有警惕,许多事情不愿意谈,尤其是涉及到私生活问题。只有建立较为密切的

关系,才有可能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又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两大类。“

正式访谈”通常是在民俗学者的精心策划和设计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通过

访问收集信息与资料;“非正式访谈”是指民俗学者通过非正式谈话和闲聊

获取信息和资料的方式。有时在非正式访谈的轻松气氛下,采用无拘无束的拉家常的形式,往往可以得到一些公共场合不宜言表的较为深邃的话题。同时,

非正式访谈内容的偶然性和随意性常常可以得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专题调查法。民俗学上是指专门针对某一个民俗事象的某一个问题、

某一个方面作为主题进行调查。这种调查,一般都在调查前确定所需的主题,

需要反复研究,尽可能明确主题思想,调查者要善于引导发言者把话题集中在

所调查的问题上。每开一次调查会,都要做详细记录,会后及时整理。专题调

查往往只需要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也较短。

(四)实物搜集法。民俗实物往往是民俗文化和民俗生活的载体,它们既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学者们理解民众生活和民众精神世界

的一种凭借。搜集民俗实物应该成为民俗学者田野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三

曼先生说“民间玩具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它最主要的用处应是在娱乐当中对

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真是一个作用莫大的课题。”并说:“展示山东

的民间玩具,会使大家从一个细小的角度看到山东人的别样风情。”从收集的

器物中可以看出一方的水土和风俗,感受到其中蕴藏的人文情怀和文化传统。[2]大量的民俗实物,不仅为民俗学者自己的研究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而且

成为世人了解和理解先人与他者生活、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田野调查中应坚持“忠实记录”的原则

流传民间的故事、歌谣、小戏等,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是一种民间艺术。

收集这些资料所采用的田野调查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是向对象去进行考察、分析、比较、论证,以求得到准确的结论,这是科学活动。而进行科学活动,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那作为研究的对象,必须是真实可靠的[3]。所以必须注

意资料的准确性,反复核实收集的材料。被调查者提供的材料,有些可能不可靠,必须找多人核实,如果大多数人说的相同,则证明是可靠的,如果某人所

提供的材料与大多数人所说的不一样,则应慎重对待,一般情况下应取大多数

人所说的为准。或两说同时收集,以作参考。在全国普遍搜集,记录工作,将

编辑成百卷以上的民间文学宝库,需要科学研究资料,需要一字不动的记录。

所以忠实记录不但是田野作业中的原则,更是田野作业者的一种必须的态度。

四、田野调查法在民俗学研究中应用的迫切性跟重要性

在中国的近代,许多民俗事象被冲得七零八落,用不了几年,这些对中国

人有着深远影响的民俗事象就会有可能从生活中消失。到那时,许多本来根须

明显的文化现象,都会变得像浮云一样难以捉摸[2]。所以这就更显示出田野调

查应用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民俗学者应尽快深入民间,对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

年来的文化传统的信仰观念、工艺技术、生活方式、民俗实物等进行收集,尽

可能留下全面详实的纪录和整理。

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社会大变革的形势下,人们日常生活文化的变迁极快,致使民俗事象的现状十分复杂而多彩。这时田野调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

找到影响民俗事象的根基,必须对特定民俗事象的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环

境等进行深入的实地考察。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

有进行了实地调查工作,才能为发言创造条件。研究人员应当走进现实生活,

用事实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还有之前古人留下来的文献有不规范之处,其文献资料须尽量经过田野作业的重新校验。田野调查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较为系统而有效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为民俗学输入新的血液,以确保民俗文化的延续。

总之,田野调查工作关系到抢救民俗文化,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的大问题。必须把田野调查工作提高到应有的高度,特别是对一些民族和一些地区的民俗事象的调查与搜集。同时,要重视我国民俗学的学科原理建设。

参考文献:

[1]余悦,王俊伟.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民俗学研究的理论形态.江西社会科学,2008(11)

[2]张勃.山曼先生:有思想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实践者.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5(4)

[3]钟敬文.忠实记录原则的重要性——序马学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论集》

论文 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

论田野调查在民俗学领域中的应用【摘要】民俗学研究应特别注重田野调查的应用。这是因为,民俗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它的主要资料来源是仍存在于民间的活的民俗事象,这是一种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表现为现实形态的民俗资料。因此,民俗资料的搜集,最主要的是田野作业的方法。田野调查是民俗学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是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它。 【关键词】田野调查、民俗学、研究方法、应用 一、民俗文化现象与民俗学研究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首先是物质的生活和相应的社会心理需要而生成、传播和继承的,同时它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相应的功能,即主要在于规范、便利和调节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之得以巩固和发展。 而民俗学是一门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及其它生活文化传承的社会科学。研究各种民俗文化现象,将有助于对社会历史传统的梳理与展示,有助于对民众实际生活及其观念、心理的考察与理解,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也就是说,民俗是一种生活和社会存在,民俗研究是对民俗事象的梳理和探讨,而民俗学研究则是学科意识的自觉和学术发展的必然[1]。因此它在资料的搜集上,必然要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即田野调查。古今中外的民俗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等都是研究工作先驱者作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田野调查是民俗学研究中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最重要,最有效的研究方法。 二、田野调查在民俗学研究中的应用 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作业,它是指民俗学者深入到一个地区社会之中,观风问俗,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参与并观察当地人的生活,体验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在经验观察中获取研究所需,对当地风俗忠实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掌握各种民俗事象的背景,存在和使用的场合,环境、态度等。民俗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从事此项研究的人员必须走出书房,为着某一写作目的,深入到该地区,做有计划的调查、采访工作,有意识地去收集写作材料。民俗学研究的基本属性就是实践,田野调查这个研究方法的本质特点就是深入实际,去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远离实际或脱离实践去空谈。

田野调查报告

德宏州陇川县景颇族社会变迁田野调查报告 一、前言 我于2012年2月27日至3月12日在德宏州陇川县做了为期14天的田野调查,此次调查是为了配合我的导师高登荣教授教育部课题:回访与新探——对梁钊涛先生1963年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再研究,通常是对他人的调研点进行重新调查研究,也就是在他人原先的调研点做田野工作,以期与先行研究进行学术对话。简单而言,所谓人类学再研究就是一位人类学者对另一位人类学者先前的田野工作点展开的重新研究。目前,中国著名的人类学/ 社会学田野工作点, 如江村、西镇、凤凰村、南景村等, 几乎都已经有人做过再研究或追踪研究。此次对滇西民族调查的再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直接延续田野工作点的学术生命,对滇西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研究的重要视角搜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我们研究滇西少数民族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依据。 二、背景资料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北部,传说为“木转省腊崩”(今青海省日月山一带),其先民属氐羌,唐代,其先民以“寻传蛮”、“高黎贡人”见诸于汉文史籍,自元、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又先后出现了“峨昌”、“蔗些”、“野人”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确定为“景颇族”。景颇族主要有四个支系,即:景颇、载瓦、勒期、浪峨,景颇支系的

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景颇语支。景颇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景颇族主要聚居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景颇族人口散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片马、岗房、古浪、临沧的耿马佤族自治县等地。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全州辖瑞丽、芒市、陇川、盈江、梁河5县市,总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18万人,北、西、南三面均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南亚开放的前沿。 陇川县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碧玉,它就是元末明初的麓川故地,傣语称为“勐宛”,现在的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勐宛”是傣语音译名,意为太阳照耀地方。陇川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带,陇川县辖4个镇,5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章凤镇、陇把镇、景罕镇、城子镇、户撒阿昌族乡、护国乡、清平乡、王子树乡、勐约乡。总面积1913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35万亩,人均耕地近3亩;全县总人口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2万

研究生《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介绍

研究生《田野调查方法》课程介绍 课程简介:民族学是我校重点学科,田野调查是人类学民族学的核心基础;《田野调查方法》是一门具有多学科、跨学科特点的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能力、提高其社会研究与服务能力的基础课。规范、扎实的田野训练是培养学生社会文化敏感性和磨练其学术感悟力的重要途径。 田野调查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的源头和实验室,也是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收集资料利器,近年来倍受其他学科高度重视,被考古与博物馆学、新闻传媒、民俗学、宗教学、医学与公共卫生、公共政策、历史学、旅游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国际政治、艺术学、民族医学、建筑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积极地借鉴,并成为各个学科专业创新和发展的源泉之一。 课程内容:本课程以人类学民族学理论方法为指导,按照田野调查和社会研究的程序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注重创新思维和科学研究意识的培养,不仅仅传授资料收集技巧和工具,更在于激励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各民族各个地方文化特征,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现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培养并举的目的。 具体内容涵盖田野调查所要经历的全部过程,第一部分按工作先后顺序划分,包括“前期准备→调查课题的选择→调查方案的设计→田野调查的实施→参与观察社会文化现象→结构性和半结构性访谈→各种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资料的初步分析→调查报告的撰写→跟踪调查→修改调查报告”;每一项内容中都包含以往的教学实践案例;每一项内容结束后,都安排相应的实训练习。 教学实践分课堂教学、田野调查实践和网络平台三个层面。 课堂教学主要将人类学理论与田野调查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充分领会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前沿及其与田野调查的直接联系,介绍田野调查方法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与理论,以及学生在学习、科研乃至未来的工作中必备的有用工具和技巧,包括熟悉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如何选定研究议题,如何开展研究计划,如何解决田野调查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等。同时,运用以往学生田野调查资料和案例,使学生在调查经费不足的情况下,观摩学习其他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践,并协助学生寻找所学理论和方法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结合点。 田野调查实践将安排学生分小组按不同主题对各自关心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展开小规模调查练习,以培养学生对田野的感性认识,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调查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民族志文本或田野调查报告。旨在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自学、总结、反思等方面的能力,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民族志与田野调查之间的关系,思考学习和调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深层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指导学生从选题、研究设计、调查资料的收集、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到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各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系统学习收集资料的技能的同时,发现自己的潜力,培养学术思考的习惯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网络教学平台将为本课程教学团队和选课学生群体建立本课程专属的微信群,既方便学

田野调查报告。doc

关于惠州学院学风的调查报告 姓名:刘金明,黎康顺,方钦合 学号:1409081602227,1409081602211 1409081602229 年级:大学一年级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院系:服装系 指导教师:余彬 惠州学院思政部制

2014年12月08—2014年12月14 惠州学院大学生研究报告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大学生研究报告,是本人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报告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报告作者签名: 日期:

大学生研究报告使用授权说明 (必须包括在提交合作导师的报告文本中) 本人完全了解惠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大学生研究报告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大学生研究报告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大学生研究报告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 览服务,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大学生研究报告; ●因特殊原因需要延迟发布大学生研究报告电子版,授权学校□一年/□两 年/□三年以后,在校园网上全文发布。 (涉密报告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报告作者签名: 日期:

要求 1. 封面 2. 原创性声明 3. 内容目录 4. 报告文本 5. 附录图表/原始材料/笔记视频/第一手资料 6. 字体:标题四号字,加粗,宋体;正文,小四,宋体;字数:1-3,000(1,000/person);日期:11.15-12.15,2014 7. 调查要素齐全: 调查主题,田野小组(1-3),调查目的,调查对象,样本选择,调查地点,调查时间,调查方法,调查问卷,调查过程,调查结果,材料分析,调查结论,预测建议,效果评估,经验总结 8. 符合田野调查报告写作规范 9. 细节和数据(=质性+量化) 10. 抄袭或雷同者0分 11. 互联网可查(对接大学1,2年级学科项目)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汇总

田野调查技术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及其作用 简言之,田野考古调查就是运用一套适合本地情况的田野调查方法,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下发现更多的古代文化遗存,以利于更好地保 护和研究。 田野考古调查主要是指对古代遗存的地面勘察,其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古代遗存,特别是那些由于年代久远而被掩埋于地下的遗址。 其作用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 1、考古调查是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我们在发掘一个遗址之前一般先要对这个遗址的年代、性质及堆积的情况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掘方案,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首先对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同样,要对其采取保护措施,亦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是发掘和保护工作的准备阶段。 2、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考古调查不仅仅是考古发掘和保护工作的一个准备阶段,也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有些情况下既使不发掘,只要调查工作做得细致、深入,也同样能够解决一些学术问题,特别是在宏观上讨论一个地区内的遗址密度所反映的诸如人类共同体的规模,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情况的变化,及某种文化和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时,考古调查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考古调查和考古发掘相比较,其优点是工作周期短,工作面积大,耗费资金少,其不足之处则是在获取资料方面,远不如发掘所获那样丰富和系统,因此由其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也有局限,诸如遗址的文化性质、形成过程及系统编年等问题的解决都还有赖于正式的田野发掘。所以考古调查和发掘是田野考古中互为补充的两种研究手段。 二、考古调查的对象和分类 1、考古调查的对象 考古调查的对象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及其相关的各种现象,具体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A 遗址指古代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及各种社会活动,并以物质的形式保留下来的空间场所,是人们各种活动形成的遗迹,遗物的集合体,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如居住址、城址、矿冶址、陶窑址、古战场、古道路、庙宇、石窟寺及墓葬等等。 B 遗迹主要是指在遗址中由一次短期的人工行为造成的、固定的物质遗存。这里所谓的短期行为当然不是指几小时或几天,而是指人们一次性内容连续的工作结果。由此产生的结果也可能经过了多次后期修整和扩 9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田野调查的步骤、方法与技巧 一、田野调查方案的设计 (一)设定调查主题 调查主题是整个田野工作的核心与灵魂。主题的确定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田野调查的质量与价值。 (二)选择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调查地点和被调查人群两个方面。选择的地点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一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有特色,即该地区的社会或文化形态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个性。二是选择的调查点必须具有典型性。至于被调查人群,则要考虑被调查者的民间身份、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生活状况等。其中,民间身份主要指被调查者是不是民间艺人?在当地群众之间有没有一定影响?表演的情况如何?等等。 (三)拟定调查提纲 调查提纲包括调查目的、初步的调查内容、步骤和实施措施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表述要尽可能做到全面细致,具有可操作性。将工作目标、人员分工、行走路线、工作时间、采访设备、交通联络、保障措施、成果形式等梳理清楚。 二、田野调查的前期准备 (一)心理准备 (二)信息准备 根据选题和调查提纲做好文献检索和信息搜集。文献检索可以采用图书馆现有资料检索和计算机在线检索系统。如果调查前不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调查情况,对该民族和该地区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就会在具体操作中处于被动,

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有可能会把别人早已调查的结论当作新发现。如果对该民族和该地区有了较好的信息储备,被采访者就会觉得对他们有一种无形的尊重,容易引发话题的共鸣,便于把问题不断推向深入。此外,还需要掌握与民俗文化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 (三)物资准备 包括(1)调研材料、文物资料、地形图、域情简介、工作手册等文字性资料;(2)录音设备、照相录像设备、信息储存设备、计算机、定位仪等资料搜集与处理设备;(3)笔、尺、记录本、记录表格等常用文具;(4)餐具、运动鞋、遮阳帽、水壶、感冒药、肠胃药、创可贴等简单的生活与医疗物品;(5)为被采访者准备一定数量的小礼物;(6)钱卡、身份证、介绍信等出差必备资料与物品。 三、田野调查的方法与技巧 (一)虚心学习的态度 (二)访谈注意方法与技巧 访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问卷访谈;另一种是非问卷访谈,调查者在现场与受访人就某些问题自由灵活地交谈。技巧包括提出问题的技巧、沟通感情的技巧、启发诱导的技巧、扑捉信息的技巧、发现问题的技巧,等等。 (三)努力做好现场记录 现场记录包括笔记、录音、录像等形式,这些手段的综合使用对以后还原田野场景很有帮助。

影视民俗学的论文

湘潭大学 院系化学学院 专业材料化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春节 我出生于邵阳,邵阳原名宝庆,邵阳的春节和中国的大多数地区相同,但是我想每个地方还是有些差别吧,在这里我来写写我眼里看到的家乡的春节。 春节的热闹氛围是从过小年开始,小年是阴历12月25日,这一天高三的学生放假了,远出打工的人也陆续回来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小年夜饭。我们家住在农村,买东西都得到镇上去买,镇上也不是每天都有东西卖的,在平时都是每个月的尾号数是一和七的那一天为赶集日,但是过了小年之后镇上每天都是赶集日,那几天镇上很热闹,有来自四面八方置办年货的女人,她们通常结伴而来,每个人手里提着个篮子,说说笑笑的。镇上的店铺很简单,很多都是临时的铺位,下面两个长凳,上面铺个门板,门板上放着很多个盆,每个盆里装着不同的商品,过年时,板铺上见的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糖果。女人们在这一天都是满载而归。 阴历26日大家想着给自己和家人添置新衣了,通常带着孩子,手里也不提篮子了,经过镇上,却看都不看一眼,一直走到320国道上搭车进城去,孩子高兴的乱蹦乱跳,女人们总会说上几句“别吵,快过年了,安分点”。女人们始终相信沉寂的孩子不会出什么意外,毕竟她们不放心马路上的

车,进了城了也不去专卖店,而去交易市场,那里的衣服可以讲价且便宜。孩子看到比镇上更多的烟花爆竹,往往是要买的。她们走了一家又一家,直到看完大部分的衣服店,才会买衣服,这一天大人小孩都走累了,下午三四点才回家。阴历27日家家户户开始打豆腐。天刚亮男人们就挑着昨晚浸泡过的豆子,到专门磨豆子的地方去把豆子磨成浆,女人也一早起来在男人新砌成的土砖坑上烧水。坑上一个大锅里面是稍开的水,女人拿出了搁置一年的布袋子,袋子放到锅里,女人用手把袋口打开,男人就往袋里灌豆浆,豆渣留在袋子里,女人还要把它拿出来使劲的用扁担挤,挤出来的豆浆都在一个很大的木桶里,桶里的浆冷了,就放石膏,摇两下,将整个锅里的热浆快速到入。待其冷却,用一竹筷笔直的放下去,筷子站稳了,活罗豆腐(豆腐脑)就好了,消失的孩子们此时都跳了出来,往活罗豆腐里放些糖,是孩子中意的食物。女人一勺一勺的将活罗豆腐放入铺好纱布的方形竹篮里,完了之后把纱布打结,上面用重物压,放置堂屋中。这一天也就黑了。 阴历28日男人们的工作有了不同,有的下池塘捕鱼,有的再家杀猪,我们那的鱼塘每三年换一户人家喂养,第三年了,男人是要把鱼塘的水都抽干,下塘捉鱼是一大风景,塘

田野调查笔记

篇一: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field research )的基本方法 田野调查最初来自于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 work),是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这种深入到研究现象实地进行调查的方法,在20世纪初发展成为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普及为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主要调查方法,则是中国社会科学界发展的独特现象。 (一)不是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调查” 这一观念的破除是在黄宗智先生主讲的《中国农村研究》的课程上。那是第一堂课,学生来自北京各著名高校的各种专业,黄先生让大家讲一讲自己的专业、学术方向、研究设计等。一轮讲下来,黄先生提了一个问题,“大家注意到每个人在谈自己的研究时,提到最多的研究方法是什么?”一回想,我们都傻眼了,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了“我要去调查”。而大家的专业真是五花八门,有以“社会调查”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社会学、人类学,也有较接近的经济学、政治学等,还有基本挨不上的中文、历史与哲学。黄先生就笑了,说在美国的大学里,除了社会学专业的学生会天天把调查挂在嘴上,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使用“调查”的方法,除非他的研究问题要求必须使用“调查”的方法,而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几乎所有学科的学生,一谈到研究方法就必谈调查法而不是其他呢。这与毛泽东1930年代做过几次调查,并且自上而下大力倡导做调查有着根本的联系。以至于今天,就连从未接触过调查方法的人,都能随口来几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之类的语录。但是正在大学里接受教育,学习如何研究的学生们,如果把这种“调查法”当作是真正的社会调查,并视为学问的来源之一,可真是大错特错了。 究其词源,并参考实际方法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单独的“调查”方法,或者“田野调查”方法,经常使用并有严格学术界定的是在欧美经常被使用的social survey[1],中文通常译为“社会调查”的一词。这是一套随着抽样方法和问卷方法发展而成的结构化的资料搜集方法,常常被称为抽样调查或者问卷调查。也就是说,真正的“社会调查”指的是,根据抽样方法选取出有代表性的样本,然后用预先设计好的询问方式来搜集社会事实数据。因此,毛泽东所采用的直接到农村去,挑选农民进行谈话、开展座谈会等的方法,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调查方法。我们经常在方法教科书上看到的“典型调查”,是根据毛泽东的调查方法概括总结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个案调查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只有以抽样为基础,问卷为询问的结构化资料搜集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调查”。这种方法显然不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学科都需要并且经常用到的方法。比如文史哲,就完全没必要采用抽样与问卷的方法进行资料搜集;法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也并不经常使用这种结构化的“调查”方法;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也是根据研究主题才会用到“调查”方法。“社会调查”相对来说,其实是社会学常用和必需的搜集资料的主要方法。 (二)田野调查与实地研究 社会研究的四种研究方式中,唯一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研究(field research),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田野调查”。其实翻译为田野研究也许更恰当,但是实践当中大家都习惯称作田野调查,基本上没有使用“田野研究”这一概念的。“田野调查”最早是由人类学和民族学方法发展而来,被用于研究非本族文化和相对原始部落群体,后来被社会学家们拓展用于研究本民族文化、都市社区、亚文化群体甚至是现代生活等方面。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田野”这一概念的外延也在不断扩展,从太平洋上的岛屿到都市中的意大利社区,从异文化的部落到本民族的村落,再到快速工业化过程中的“城中村”,“田野”无处不在。所以,这一概念从最初的在异文化中、在部落里、在田间村头上做调查,已经发展到只要你走出书斋,进入研究对象工作生活的环境中去,就已经在“田野”中了。而“田野工作”(field work)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田野中调查时所做的全部工作,而不是另外一种调查方法。所

田野调查报告模板

解读陕北山村 ——清涧县王宿里村住户调查前言 2009年7月2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陕北调研小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走过2110公里后到达西安。然后,他们于次日转车前往清涧县老舍古镇,再入住到王宿里村,与当地的陕北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其中六人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刘仕强和刘进军两户农家进行调查。通过对两户人家经济、耕作和生活等各种情况进行记录,以及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从而对该村和农户的状况进行记录和调查。 一、自然环境 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 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当地村民为了纪念秦王,遂将村名改为王宿里,因得此名。当年此地寇匪盛行,当地人为了抵御寇匪在山上修建了寨子,取名为秦王寨。后来李自成带着起义军也到过这里,村里至今还有他用过的拴马桩、下马石、坐朝砵等。这些传说其实都无从考证,不过清代士子王庆纶曾作有《王宿里》一诗,隐隐透露着该村与帝王之间幻渺的渊源。诗云:谷狭云深曲径通,秋原萧索夕阳中。松涛翻翠摇青峰,枣实凝丹映彩虹。大石尚留王者迹,荒村饶有古人风。国人沙碛寒烟乱,旋雁飞飞芦荻丛。 三、风俗习惯 地处黄土高原东麓的陕北,是一个多民族文化的主要融合带,绵延纵横近千里的黄土高原和起伏上下近千米的沟壑峁墕不仅孕育了华夏古文明,而且至今仍保藏和储存着许多优秀文化传统,奔腾不息的黄河及其支流无定河哺育和滋养着这方水土的人民。

中国民俗论文

摘要: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春节民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春节、民俗、杂说 正文: 我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构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作了不同的分类。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地域性的,也有全民性的。我国的春节,可说是全民性的传统节日。节日民俗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诸如政治、经济、生产、生活( 衣食住行) 、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皆在节日民俗中有着综合反映。 关于春节民俗的兴起, 民间的传说故事有所记述。传说故事《春节》讲述一位很有心计的青年,名叫万年,他一心想把节令定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奋测日影,精心作记录,探索出太阴历的基本规律: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他将草创的太阴历奉献天子祖乙, 敬请天子定节令。天子祖乙便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传说故事《过年的来历》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春节的来历。相传很古老的时候, 我们的祖先深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头如狮子一样威武, 身躯象牛一样肥壮, 力大无比,发怒时一声吼叫,山摇地动。这种猛兽常常窜进人们的住处猎食人和牲畜, 为害极大。特别是每年的岁末严寒之时, 更是作恶多

端, 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们同这种猛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终于找到了它的弱点,发现它最害怕三种东西:一是红颜色, 二是火光, 三是响声。于是,在每年的岁末之时,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着火堆,夜里还通宵不睡觉,打打敲敲闹得震天响。这样吓跑了猛兽,求得平安。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岁末家家户户都张贴红纸对联, 点灯燃烛,敲锣打鼓, 通宵守夜。这种做法,相沿成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这就是-过年。这日子就是现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还有其它一些传说故事,从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贴春联等多个侧面述说春节的兴起。纵观上述种种传说故事, 它们讲述春节的来历, 虽然说法有区别, 角度不相同, 但也有其共同之点, 这就是除旧迎新, 庆祝、纪念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和胜利, 希冀来年再创佳绩, 形势更喜人。所以, 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吉利和希望的极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这种浓烈的氛围处处可以领略感受, 处处给人欢欣鼓舞。这是春节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期间, 民风民俗, 异彩纷呈, 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而在少数民族地区, 春节民俗中的美酒和酒歌,是最为奇特而又最具魅力的文化现象。民族地区的酒和酒歌文化源远流长, 它历古至今,盛况不衰。对此, 笔者今年春节在贵阳市郊民族地区采风颇有感触。兄弟民族同胞的美酒、酒歌, 是那样的浓烈而情深, 又是那样的质朴而温馨。我们行走在市郊布依族村寨,受到的是热情接待, 见到的是热闹场面, 好客的主人对我们以歌相迎, 以酒相敬。有的村寨, 男女歌手还在农家小院设置酒歌会场, 边唱歌, 边

民俗学课题

山西运城方言名词研究 一、研究背景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 3、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4、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 5、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6、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方言跟语言是个别跟一般的关系。方言是个别,语言是一般。方言的特征可以或此或彼、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语言要素的各个方面;属于同种语言的各种方言,也都有其共同的、一般的特征,使这种语言跟他种语言区别开。 2.方言与民俗及各地人的心理都有密切联系民俗的一些内容都是用当地方言来表示的,例如山西的“刀头会”、山东沿海祭海神奶奶、泰山一带的人祭泰山奶奶等。 3.文化的研究,将现代山东方言的分区跟新石器时代的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两者的区域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不仅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山东方言的分区格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大体已定。方言分区的事实,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当时龙山文化在山东的分布类型。 4.方言跟地名学一些地名,“×家庄”,现代地图上“家”写为“格”或“戈”,是当地人地名用字保留古音的结果。许多地名是某一区域特有的,如鲁迅《祝福》中的“贺家岙”的“岙”、历史上驻军的所在地称“卫”、内蒙古围起的草场称“圙圐”,等等。 三、研究对象: 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我所研究的山西运城方言名词是属于地域方言的。包括县市里和农村里的方言。 四、研究内容: 1.了解方言的分布区域、人口情况、内部差异等。 2.不仅调查、记录、描写和分析运城方言,也研究方言地理、方言历史、方言演变以及与普通话的比较等。 3.语音系统,声韵系统及其说明。 4.运城方言与普通话的发言比较。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田野调查法的概念、工作程序、注意事项 一、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二、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 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 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要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选好调查点对成功地进行调查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乡村数以万计。总的来说,应选择具有特色或较典型的地区或乡村进行调查。所谓“有特色”,就是该地的社会或文化较为特殊,与其他民族或其他地区差异很大。例如,类似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裕固族的帐房戴头婚、福建惠东人的长住娘家习俗,都是很有特色。多民族交错杂居地方的文化涵化,也是很好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两三种差别较大的文化交接地区,像甘肃、青海地区,是伊斯兰文化、藏传佛教文化和汉文化交错地区,相互影响很大。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田野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

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 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

民俗学硕士专业参考书目

民俗学硕士专业参考书目 1.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 2.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3.马雷特:《心理学与民俗学》,张颖凡等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 4.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史宗主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6.(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7.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8.(英)查·索·博尔尼《民俗学手册》,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5年 9.克里福德·吉尔兹:《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10.丁乃通:《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春风文艺出版社,1983年。 11.默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出版 12.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维克多.特纳:《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4.葛兰言:《古代中国节气与歌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15.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罗钢、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17.乌丙安:《民俗学原理》,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18.乌丙安:《神秘的萨满世界》,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 19.周星主编:《民俗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 20. 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21.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22.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23.哈维兰著,瞿铁鹏等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年。24.王铭铭著,《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广西师傅大学出版社,2005年。 25.古塔、弗格森著,《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界限与基础》,,华夏出版社,2005年。26.马尔库斯等著,《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三联书店,1998年 27.杜尔干著,《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 28.马赛尔.默斯著,《论馈赠》,.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9.本尼迪克特著,何锡章等译,《文化模式》,华夏出版社,1987年。 30.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1.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李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2.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商务印书馆,2006年。 33.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商务印书馆,2006年。 34.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 35.罗兰。巴特,《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费尔迪南·德·索绪尔著,《索绪尔第三次普通语言学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37.孟悦、罗刚主编:《物质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8.王铭铭:《溪村家族——社区史、仪式与地方政治》,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39.〔美〕瓦伦.L.史密斯:《东道主与游客——旅游人类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0.〔美〕丹尼逊·纳什:《旅游人类学》,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1.〔美〕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故事歌手》,中华书局,2004.

田野调查法

目录 1田野调查法 1.1 概念 1.2 工作程序 1.3 注意事项 2工作程序具体描述 2.1 准备阶段 2.2 开始阶段 2.3 调查阶段 1田野调查法 概念 田野调查又叫实地调查或现场研究,属于传播学范畴的概念。主要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如人类学,民俗学,考古学,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民族音乐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语言学,古生物学,社会学等,其英文名为Field work。 科学的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是由英国功能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Bronis?aw Kasper Malinowski)奠定的,在我国这方面卓有成绩的是著名社会学教费孝通先生。其最重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就是参与观察。它要求调查者要与被调查对象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从中观察、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社会与文化。田野调查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调查者在被调查地居住两年以上,并精通被调查者的语言,这样才有利于对被调查者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传统的田野调查方法花费时间和精力,花费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如果方法运用有不得当的地方,那么其信度和效度也会大打折扣。 工作程序 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注意事项 题目的选择:个人兴趣; 题目大小能否掌握; 题目的发展性; 语言、书目、财力、当地学者参与等。 研究的可行性:学术考量; 政治(visa,题目政治敏感度) 体能 财力 时间。 共同的特征:资料提供者(informant)或受访者(interviewee);——深度访谈者; 音乐演出、文化仪式典礼记录; 田野记录(略记、日记、记事本;包括时间金钱的安排) 音乐录音 照片 影片摄影

田野调查方案

《民族数学文化与教育研究》田野调查方案 第一部分: 调查黔东南州民族风情园中的鼓楼、风雨桥建筑群 主持人:(科任教师)罗永超(现场讲解); 协助人:(班主任)杨文金、李光辉、杨万鑫; 调查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3个班全体学生; 调查地点:黔东南州民族风情园; 调查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上午8:30—11:30; 调查对象:鼓楼、风雨桥建筑群; 组织形式:学生以班为单位,于第十三周星期五上午8:10以前从学校乘凯开线公交车至民族风情园,8:30开始调查工作,教师现场讲 解至11:00,布置任务后,学生继续对鼓楼群进行自由调查, 11:30结束;午间活动。 调查内容:鼓楼的外形结构(包括4、6、8面及复合型,层数,楼冠形状等)、内部结构(占地面积百余平方米,高数十米的鼓楼建筑, 其整体以杉木做柱、枋,凿榫衔接,横穿斜套,纵横交错,结 构严谨牢固,却不用一钉一铆,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充分 显示了侗族人民具有较好的数学和力学的应用能力)、建造技艺 (主要是指数学的应用:勾股定理、比例、多边形、多面角、 三角函数、黄金分割、尺规作图等应用);风雨桥建筑特征,数 学力学的应用。 调查目的:了解鼓楼、风雨桥中所蕴涵的数学文化; 第二部分: 调查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主持人:(科任教师)罗永超;

讲解人:博物馆讲解员(现场讲解); 协助人:(班主任)杨文金、李光辉、杨万鑫; 调查人: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1级3个班全体学生; 调查地点: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 调查时间:第十三周星期五下午13:30—16:30; 调查对象: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以民族服饰、银饰、文化生活为主); 组织形式:学生以班为单位,于第十三周星期五下午13:20到黔东南州民族博物馆集中,13:30开始调查工作,由班主任带队,以班为 单位分三批在博物馆讲解员的指导下参观学习。参观后,学生 仍可以在博物馆内继续自由调查,16:30结束返校。教师坚守 岗位直至最后一名学生安全回校; 调查内容:黔东南州民族历史、传说、文化、生活等。 重点:苗族盛装为什么被誉为是“穿在身上的一部史诗”,苗族 盛装中都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文化,琳琅满目的苗族银饰有着丰 富的几何图形,其中都蕴涵着怎样的数学文化; 调查目的:黔东南州民族服饰、银饰、生活所蕴涵的数学文化。 对上述两部分的总要求: 基本要求:学生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准请假,确实需要请假的,须经科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都同意后方可离开。调查记录算一次作业。调查结果:学生完成一份有关“民族服饰(或银饰、生活等)的数学文化”,或一份有关“民族建筑数学文化”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也可 以是以上两部分调查结果的综合。调查报告占期末成绩的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