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清末新政1
第9课 清末新政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阶段的假立宪、真集权。
三.教学过程:学习导论:1.国旗简介:黄龙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旗-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锤子镰刀旗-四色旗-五星红旗学习导论:2.光绪帝的3次改革:同光新政—百日新政—光宣新政强调:清末新政名称:维新新政-辛丑新政-光宣新政清末新政时间:①1901年-1905年;②1901年-1911年。
学习导论:两大主题:①“清末新政”;②立宪骗局一.重点探究:1.清末新政开始的标志西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开始标志(观图)资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内外臣工)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西太后“预约变法”上谕一.重点探究:2.清末新政的原因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请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观图)资料:“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枇(shupi,甜高粱)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以解渴。
第9课 清末新政1

“责任内阁”成员名单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 协理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 大学士那桐(满) 外务大臣梁敦彦(汉) 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 度支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 学务大臣唐景崇(汉) 陆军大臣荫昌(满) 海军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 司法大臣绍昌(宗室) 农工商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 邮传大臣盛宣怀(汉) 理藩大臣寿耆(宗室)
汉阳铁厂一角
仿制毛瑟枪
编练新军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改革学制、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最早的幼稚园——湖北幼稚园 • 1910年,武汉三镇高等小学堂和两等小学堂共有学生2040人; 初等小学堂2461人;女子小学堂400人;总计4901人。 • ——整理自“湖北新政”专题网页 • 据估计,清末湖北留日学生共计5000多人,名列各省前茅。 ——摘自《末世摄政王载沣的角色》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15期
清末新政第一阶段举措与戊戌变法诏令比较表
戊戌变法诏令1898年
政治 广开言路、澄清吏治 经济 倡实业、开矿筑路
清末新政举措1901年-1905年
设外交部等新部门,裁旧衙门官 制 颁商律,奖实业,办大清银行
军事 编新军、习洋操
扩新军,用新式装备,建军事学 堂 文教 废八股、兴西学、留学 废科举,行新学制,办新学堂及 留学 法律 改律法 废酷刑,修《大清律例》 习俗 禁缠足,禁鸦片,许满汉通婚
• 一个不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损害 人民根本利益的、内部不断衰败的政权, 不能够,也不可能吸引和团结新兴的社会 力量为振兴国家和民族奋斗,在这种情况 下,这个衰败的政府即便进行了某些层面 的改革,也仍然无法避免其灭亡的命运。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主编
• 中国的近代化转型必须是政治民主化和工 业化同时进行的过程,出于维护专制统治 考虑进行的改革不仅不能挽救专制王朝, 反而会加速专制王朝的灭亡。
清末新政PPT课件1 华东师大版

——黄逸峰等《旧中国的民族 资产阶级》
编练新军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 裁汰绿营和防勇,仿照西方 建立“常备军”,采用新法 训练,使用洋枪洋炮。
袁世凯
法制改革
1902年,清政府设立修订 法律馆,先后修订《公司 法》、《破产法》等重要的 法典、法规和律例。修订 《大清律例》,废除酷刑。
•
10、发现者,尤其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发现者,需要勇气才能无视他人的冷漠和怀疑,才能坚持自己发现的意志,并把研究继续下去。
•
11、我的本质不是我的意志的结果,相反,我的意志是我的本质的结果,因为我先有存在,后有意志,存在可以没有意志,但是没有存在就没有意志。
•
12、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庚子之后,清政府自身求改革的强烈愿望,也减少了 改革中遇到的阻力。
1901年初,光緒皇帝發佈了一道上諭
「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 之吏多,豪杰之士少。……公事以文牍往来,而毫无 实际。人才以资格相限制,而日见消磨误。国家者 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光绪皇帝命令各 级官员,「参酌中西政要」,就吏治、民生、教育、 选举、军政和财政等提出意见,各按情形,或改革 或省并。
第9课 清末新政
(1901-1911)
1901年1月29日,逃亡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以光 绪的名义发布“预约变法”谕旨:
“康逆之谈新法,乃乱法也,非变法也……。至 近之人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 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原也。……中国不此之务, 徒学其一言一行、一技一能,而佐以瞻徇情面,自 私身家之积习;舍其本原而不学,学其皮毛而不精, 天下安能富强?……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 欲议振作,当议更张。” (光绪二十七年三月)
最新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

➢ 策略选择
示范 动机 模仿 效果
迁徙
感谢各位同仁及各位专家 敬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
• 皇室经费,应由君上制定常额, 加侵扰。
自国库提支,议院不得置议。
——1908年8月27日
《钦定宪法大纲》
今纷纷言立宪为图强良法,
其说未误,以为立宪而即可强 国……仅责之以立宪两字,则 大误者也。
——1906年8月 《东方杂志》
➢ 呈现方式
顶层设计 现实回应
华东师大版高三上册历史第 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
课件
➢ 内容主旨 ➢ 教学目标 ➢ 重点难点 ➢ 内容设计 ➢ 呈现方式 ➢ 教学策略
➢ 呈现方式
• 钦定颁行法律之权。
•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
• 召集、开闭及解散议院之权。 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
• 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 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第9课 清末新政

三、清末新政的评价: —— ①主观目的具有反动性;②本质具有落后性; ③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④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 清末新政以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为界标,分为两个 阶段。前一阶段为新政发起,后一阶段是清廷“预备 立宪”;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和深化。目的是 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清除统治危机。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 自救运动。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 清末新政客观影响具有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 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 发展、取得了相应成效,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清末新政实际作用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 它引起人民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 离心,削弱自身统治,促进了革命形势高涨;在根本 影响上,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新 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 展,为辛亥革命奠定的之异同。 参考答案: 同:希望通过实行立宪使中国强大起来。 异:以康有为为代表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在中 国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 代的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亲贵立宪派载泽的 目的在于消除革命派的威胁,使清朝统治长久 延续下去;实权派官僚张之洞的目的主要是消 除外国势力的威胁。
3、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的异同。 相同点: (1)都发生在两次大战(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战争)之后, 民族危机、阶级矛盾尖锐;都有挽救民族危机,缓和阶级矛 盾的意图。 (2)都是由最高统治者主持和领导。 (3)都是自上而下的运动。 不同点: (1)变法以救亡图存为主,新政以应付危机为主要目的。 (2)编发的实际领导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清末新是以慈禧为 首的清政府。 (3)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新 政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抵抗革命高潮的运动。 (4)历史地位不同:变法发生在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其主张 符合中国历史状况,是爱国和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 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政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即将爆发之时, 其客观积极性无法抵消其对革命的反动性。
第9课清末新政

第9课清末新政主备课顾月仙次备课王赞逸、刘赛帅【内容主旨】以王朝自救为目的清末新政,最后以失败告终,从某种程度上,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清末新政发生的原因、举措,出现预备立宪的发展和皇族内阁的成立。
以上述史实为依据推断理解清末新政既促进发展,又被动迟缓,来不及挽救清的灭亡命运。
2、能力与方法(1)通过对变法上谕、《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和政策举措情况的讲解和师生问答,分析清政府新政的意图与局限。
(2)通过对师生清末新政成效的史料证据列举与寻找,确认清末新政的进步效果,了解寻找史料的途径和方法。
(3)通过对预备立宪、皇族内阁相关史料的阅读,了解清朝宪政改革的困境和局限。
3、情感、态度与价值培养支持改革进步和辨证唯物的历史价值观,增强以法治国的观念。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清末新政的作为2、教学难点:理解清末宪政难以摆脱专制的困境【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百年前,清帝国在短短半个世纪内,进行了第三次改革——清末新政,这对于一个保守和传统的国家来说是极不寻常的事。
既然有三次,那么前两次改革分别是?(学生呼应)●1861年——1895年洋务运动●1898年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这两次改革的结局如何?失败,洋务运动因甲午战争而溃败,戊戌变法因慈禧政变废除新法而脆败,清帝国没有踏上真正的富强之路,难怪需要第三次改革自我挽救。
但有趣的是不同于前两次改革在中国近代史书上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这次改革却常遭忽视,乃至完全负面的评价,如“(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洋人的喜欢罢了;不但没有放出一线光明,那黑暗反倒加了几倍。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陈天华这一观点还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引用认同,而美国历史学家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1912》一书中称其为黄金十年,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来看看1901年的中国面对的是怎样的历史状况?学生回答: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无疑,外有列强,内有民众反抗,慈禧太后虽流亡西安也已明白拖延不得。
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

华师大版第5册第9课《清末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预约变法”上谕,清政府新政措施,五大臣出洋考察,清廷预备立宪,《钦定宪法大纲》,皇族内阁了解:清末新政与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比较两者之异同。
2.过程与方法:从清末新政的举措与过程,剖析其实质与必然结果。
比较清政府先后推行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的背景与目的。
比较清末《钦定宪法大纲》与英国《权利法案》对君权的界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
新政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相应的成效,有利于近代化的进程。
“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假宪政真集权的真面目,从而使它大失民心,不可避免走向穷途末路。
二.教学要点:重点: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难点:清末新政预备立宪阶段的假立宪、真集权。
三.教学过程:学习导论:1.国旗简介:黄龙旗-十八星旗-五色旗-中华帝国旗-青天白日旗满地红旗-锤子镰刀旗-四色旗-五星红旗学习导论:2.光绪帝的3次改革:同光新政—百日新政—光宣新政强调:清末新政名称:维新新政-辛丑新政-光宣新政清末新政时间:①1901年-1905年;②1901年-1911年。
学习导论:两大主题:①“清末新政”;②立宪骗局第9课清末新政一.重点探究:1.清末新政开始的标志西太后颁布“预约变法”上谕(1901年)——开始标志(观图)资料:“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法治。
……总之,法令必更,锢习必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
著(内外臣工)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详悉条议以闻。
”——西太后“预约变法”上谕一.重点探究:2.清末新政的原因①经历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请政府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观图)资料:“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
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枇(shupi,甜高粱)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既以解渴。
华东师大版历史高三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清末新政》课件(共31张PPT)

德式装备的湖北新军
第十页,共32页。
1901—1905年 “新政(xīn zhènɡ)”举措
☆ 官制: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 (☆xià律jí)法官:员废除酷刑(kùxíng),修改《大清律例》 ☆ 经济: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 军事: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 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 文教:废科举,推行新学制,办新学堂,派留学生
第十九页,共32页。
1905.12 五大臣(dàchén)出国
• 载泽
考察
• 端方(duānfāng)
• 戴鸿慈
• 尚其亨
• 李盛铎
五大臣(dàchén)及 其随员合影
第二十页,共32页。
立宪(lìxiàn)前奏
……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 一曰皇位永固。立宪之国,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故于行政不 负责任,由大臣代负之,即偶有行政失宜,或议会与之反对, 或经议院弹劾,不过政府各大臣辞职,另立一新政府而已。 故相位(xiàngwèi)旦夕可迁,君位万世不改,大利一。一 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弥。……今日宣布立宪,不过 明确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 经济:颁《商律(shānɡ lǜ)》,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促进资本主义(zīběnzhǔyì)快速发展
第八页,共32页。
大清银行兑换券
1901—1905年 “新政(xīn zhènɡ)”举措
☆ 官制:增设改建新部门,淘汰部分旧衙门及下级(xiàjí)
官 ☆员律法:废除酷刑,修改《大清(dà qīnɡ)律例》 ☆ 经济:颁《商律》,设商会,创办大清银行 ☆ 军事:扩编新军,采用新式装备,建立军事学堂 ☆ 习俗:禁缠足,禁鸦片,允许满汉通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2:预备立宪
只对一些机 构进行了调 整变更,雷 声大雨点小。
1905年 清政府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到日本欧美考 察宪政。 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指出立宪有三大 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渐轻,三曰内乱可弭。 并提出从改革官制入手。
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以光绪的名义颁 发了变法的诏书:
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须以更张。 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 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弊,参酌中西政治,举凡朝章 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盛,如何 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各抒己见, 通限两个月内悉条议以闻,再行上禀慈谟,斟酌尽善, 切实施行。
张之洞在总督署办公。张之洞 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 广总督。其间两次署理两江总 督。
汉阳铁厂全景。汉阳铁厂 是张之洞创办的中国第一 家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张 之 洞 像
奕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 大臣)、李鸿章(直隶总督兼 北洋大臣)、荣禄(军机大 臣)、王文韶(大学士)、鹿 传霖(督办政务大臣)
(1)停止武举,命各省筹建武备学堂。 (2)裁汰绿营和防勇,编练新军。
(三)改革学制
(1)停科举。(2)设学堂。(3)奖游学。
(四)奖励工商
(1)制订和完善经济方面的法律。 (2)给予兴办实业卓有成效者以奖励。
有利于资本主义 有利于资本主义 发展,但未触动 发展,但未触动 政治体制。 政治体制。
(五)移风易俗
新政的失败原因
第一,对袁世凯的处理。 袁世凯与其北洋集团是新政的旗手,新政的业绩大部分是他们创 造的。但是载沣上台以后,首先对袁世凯开刀,在光绪、西太后 死后的不到50天,将袁世凯罢免,迫其回河南养病,从而将新政 最积极最有生机的一方逼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是清廷决策的最大 失误。 第二,违背太平天国以来汉族地主地方势力日益扩大的总的趋势, 一味加强以满洲贵族为中心的中颁布,规定:“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 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皇帝有权颁布法律,发交议案,召集及解散议会,设 官制禄,黜陟百司,编订军制,统帅陆海军,宣战媾 和及订立条约,宣告戒严,爵赏恩赦,总揽司法权及 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 。并且“用人之 权”,“国交之事”,“一切军事”,不付议院议决, 皇帝皆可独专。另外,又以附则形式规定,臣民有纳 税、当兵、遵守法律的义务。在法律范围内,享有言 论、著作、出版、集会、结社、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 由。
教育方面培养,新式人才
第一,科举制度的废除: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6人联合上奏, “科举不废,学校不广”,“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 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 停止。从此自隋炀帝以来实施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第二,确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央1905年设 立学部,各省设学务处,置提学使,各州县设劝学所。 第三,确立了中国近代学制 1904癸卯学制 1905年,全国各类新式学堂8277所,在校生 人数258873人;而到1909年,学堂达52348所, 在校生达163.8884万人,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分别 是830%和150%。
一、起因
1、客观原因: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
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政府无法照旧统治。
2、主观目的:通过改革,实现自救。
二、过程:
1、1901年——1905年的新政措施 (1)内容:废科举、办学校、派游学、 改革官制、修订刑律等
(2)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但未触动政治体制。
2、1905年——1911年的预备立宪 (1)过程 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内容1:新政改革
(一)改革官制
(1)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 (2)新设商部,练兵处,1905年增设巡警部(后改为民政部)、学部。 (3)裁撤河东道总督及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府及詹事府(并入翰林 院)、通政司等“冗衙”。 (4)宣布裁汰胥吏差役、停止捐纳实官、废除勒索性“陋规、供应”等。
(二)改革兵制
第三,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商人通例》、《奖励公司章程》等
如
军事方面,将西方军事制度引进中国
第一,停止武科考试,培养新型军官 第二,裁汰旧军,编练新军:原来的旧军,八旗、绿营,湘军、 淮军,兵种只有步兵、骑兵,而新军马、步、炮、工、辎重等 多兵种。 第三,更新武器:新军的武器几乎都是从外国进口的,装备也基 本西化,比如袁世凯的北洋六镇武器装备情况:“六五式”(6.5 厘米)口径马步枪,是日本光绪三十一年造的最新式马步枪。 “七九式”(7.9厘米)口径,是德国造的套筒毛瑟式枪,比日式 旧一些。七生半炮,是法国克鲁苏最新炮。除此之外,军官还配 有手枪和战刀以及望远镜等。
新政上谕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
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 政的上谕,这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也是 清政府对庚子政局回应的结果。
上谕道:“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
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 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 琴瑟之改弦。”
清廷上谕预备立宪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的成立 (2)影响:“皇族内阁”暴露了清政府假 立
宪真集权的骗局,使其大失民心。
鼓励发展实业,经济的发展有了法制保证。
第一,通过上谕的方式宣布“工商业为富强之根本,”要振兴工 商,发展工商和保护工商。 第二,专门设立主管经济的国家机关:商部、邮传部,将铁路、 电信、航运从农工商部分离,分工更为明确。
1861-1900的40年中,清政府任命的总督44个,其中汉人占33个; 同一时期任命的巡抚117个,其中汉人104人。以载沣为首的清廷 在新政的后期企图扭转这个趋势,最典型的例子1911年5月成立 的内阁13名阁员中,满人9,汉人4。9名满人中皇族占7人,被嘲 笑为皇族内阁,国人对清廷的信誉度一下子降到零。
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
内容4:组建“责任内阁”
假宪政真集权
1911年成立,13名成员组成。 但汉族4人,满人9人,其中7人为皇族。
结果:
流于形式
评价: 1、1901年至1911年的清末新政是清政府迫于形
势,为巩固统治而推行的又一次自救运动,是在特定 的历史动因下的一场现代化运动。它在“假演”的 同时也有“真做”的一面。新政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有利于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其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是真正的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这次改革准备在政治 制度上发生大的变化,即由封建专制过渡到资产阶 级的君主立宪,没有清政府的十年改革,决不会有 后来的辛亥革命。
end
观点一:清末新政“不过借此掩饰国民的耳目,讨讨
洋人的喜欢罢了”;“没有放一线光明”;也“没有 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而“预备立宪”更是“一 个骗局”。
观点二:清末新政是在戊戌变法基础上“进一步引进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法律,实行了废除科举,建 立新军,起草宪法,设立资政院咨议局等重大改革”, 推动了中国工业、政治、军事、教育现代化,“成为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一环,也为辛亥革命和民国时 期的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3、但“预备立宪”的有名无实和“皇族内阁” 的政治骗局,暴露了清政府企图下放小权保住 大权的真实目的,皇族内阁遭到多数舆论的否 定,意味清政府大失民心,错过最后一次自我 拯救的机会。 4、使资产阶级民主人士对清政府大失所望,部 分主张立宪的立宪派开始背离清政府另寻出路; 另一部分本就反对专制统治的革命派得到更多 人的理解,民主革命成为时代的主流。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 原因:
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为实现自救进行改革。 1901 — 1911 时间:
人物: 督办政务处: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 1)颁布变法上谕,推出新政举措 经过:
2)实行预备立宪 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出台皇族内阁
内容: 结果: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政治改革。
——《光绪朝东华录》第4602页
第 9课
清末新政
原因: 经受义和团的震荡和八国联军的打击, 清
政府无法照旧统治为实现自救进行改革。 时间: 1901—1911
人物: 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等。 内容: 1)颁布变法上谕,推出新政举措
结果: 评价:
2)实行预备立宪 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4)出台皇族内阁
加强法制建设,倡新风易旧俗
首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仿效的是日本宪法精神,承认了人 民有一定的权力,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非依法律, 不得加以逮捕和监禁,财产和居住不得无故加以侵扰等。
其次,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法规,如《商人通例》、《公司 律》、《商会简明章程》。刑法方面,先后颁布了《大清现行刑 律》和《大清新刑律》,将封建法律《大清律例》改造成资产阶 级的新刑律,这在中国法制史上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社会风俗方面:满汉通婚解禁。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但有名无实。
1905年五大臣去西方考察宪政,从改革官制入手。
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保障君上大权为核心
1909年各省成立咨议局,1910年中央设立资政院,议员绝 大多数是通过选举产生的。 废除军机处,于1911年5月成立内阁(内阁里边皇族成员、 满族居多数。
比较《权利法案》
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
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
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 非法。
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
属违法。
国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