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逄旭光
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探讨

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探讨张胜超;袁军;金炜;郑如恒【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合理的清扫范围.方法:回顾分析53例行肺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3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共清扫淋巴结823枚,其中72枚淋巴结有转移.N1转移8例(15.1%);N2转移4例(7.5%),其中跳跃性N2转移1例,跨区域纵隔转移1例,未见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对一般状况较好的肺癌患者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癌残留;但是,对于早期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不高)以及肺功能差、高龄、有胸腔广泛粘连等的T1和T2期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不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或仅行区域纵隔淋巴结采样.【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21)001【总页数】2页(P25-26)【关键词】肺癌;淋巴结清扫;淋巴结转移【作者】张胜超;袁军;金炜;郑如恒【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上海2017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上海2017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上海201700;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胸外科,上海20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淋巴结清扫是治疗肺癌的重要环节,但目前关于肺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尚有争议。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行肺叶切除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的5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肺癌手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行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肺癌患者53例,均为原发性周围型肺癌,年龄31~71岁,中位年龄54岁;其中男性34例,女性19例;T1期32例(鳞癌8例、腺癌20例、腺鳞癌2例、小细胞癌1例、大细胞癌1例),T2期21例(鳞癌7例、腺癌12例、腺鳞癌2例);肿瘤位于右肺上叶17例,右肺下叶7例,左肺上叶20例,左肺下叶9例。
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乌达;刘继先【期刊名称】《吉林医学》【年(卷),期】2008(029)019【摘要】目的:探讨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1 cell lung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合理的廓清范围.方法:回顾性研究112例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廓清的CI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6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N2,占14.3%,腺癌、鳞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别为19.5%、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IA期、IB期患者的发生率分别为7.5%、16.7%,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上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7.8%在上纵隔,下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71.4%在下纵隔,上、下叶肿瘤均可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结论: CI期周围型NSCLC应行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选择性区域纵隔淋巴结廓清.【总页数】3页(P1627-1629)【作者】乌达;刘继先【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深圳518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相关文献】1.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J], 宋祥华;胡德宏2.非小细胞肺癌伴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镜下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探讨 [J], 朱军;翁鸢;蔡铭;段超;陈晓峰3.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J], 乌达;刘继先4.临床Ⅰ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手术切除淋巴结清扫模式探讨 [J], 魏立;赵松;陈明耀;陈晓5.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J], 张真榕;冯宏响;甘继瑞;肖飞;郭永庆;石彬;宋之乙;田燕雏;梁朝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廓清范围的探讨

a lpa i n s r c i d c l te t e eve om plt l e e ton pl y t m tc l m ph n de d s e ton a c r n o t e m a i e e y r s c i us s s e i y o is c i c o di g t h pp ng
s s e d v l e r ke Re u t :The me a t tc r t f N2wa 2 9 . Pe c nt ge o t s a i y t m e eop d by Na u . s ls t s a i a e o s 2 . r e a fN2me a t tc
ZHANG u - n G o qi g, W AN G - n Bo qi g
( p rme t f Th r ccSu g r De a t n o a i r e y, o
ii td Tu r Ho p tl la e mo s ia ,Xij a gM e c lUn v r i n in dia i e st y,
关 键 词 : 小 细 胞 肺 癌 ;肿 瘤 转 移 ; 隔 淋 巴结 切 除术 非 纵 中图 分 类 号 : 3 . ; 7 3 4 R7 4 2 R 3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5 5 ( 0 7 0 — 6 50 10 —5 1 20 )60 1-4
jtd综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概述

jtd综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概述淋巴结清扫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除转移性淋巴结的同时保留完整的淋巴结同样非常重要。
有研究者认为,早期肺癌的淋巴结转移有限,应按肺叶特异性淋巴结引流等规律进行手术切除。
为了降低早期肺癌患者不必要的手术创伤,选择性淋巴结切除或许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鉴于此,来自上海肿瘤医院的陈海泉教授等专门就该临床热点问题进行了总结,陈海泉教授等希望通过对肺叶特异性淋巴结引流模式的终结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SLND)提供临床指导。
此外,该综述还纳入了肿瘤的组织学观点,肿瘤标志物和SLND方案等信息,希望能激发该领域的创新研究和临床试验。
陈海泉教授肺癌是中国和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肺癌特别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手术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如今,早期NSCLC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案是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LND),其能够提供准确的分期,检测隐匿性转移和提高存活率。
然而,随机临床试验并没有证实LND相比淋巴结采样可使患者达到更多的生存获益。
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定期体检越来越受欢迎,早期NSCLC患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
因此,微创治疗方案可能使这部分患者获益。
一般来说,有三种方法:视频辅助胸外科,保留肺实质切除术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SLND)。
前两项以得到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而SLND仍然存在争议。
基于从叶特异性淋巴结引流模式组织学成分,肿瘤标记物等得出的转移规律,SLND对于特定的患者可能有效,并可以减少手术创伤,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缩短住院时间。
不过,有些质疑迄今仍未解决。
肺叶特异性淋巴引流模式纵隔淋巴结图谱基于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淋巴结的第七版TNM分期。
上叶上叶淋巴结引流规律。
Okada调查了406例上叶NSCLC 患者(64.3%pN0,16.5%pN1和19.2%pN2)的淋巴结引流模式,所有患者均无隆突下淋巴结转移。
CI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

2 (3 :3 4 22 )38.
法简便 、 无人 为损伤 、 手术时间短等特点 。但 对于粉碎较重的
髌骨骨折 , 5个 功能爪往往不 能满 足牢 固固定的要求 , 其 而髌
[] 陈 3
雷, 叶澄 宇. 向穿 针钢 丝环 扎 ̄ / 0字 内固定 治 横 n8
疗髌骨粉碎性骨折 [ ] 中华 矫形外 科杂志 ,0 18 5 :1 . J. 20 ,( ) 50 [ ] 王爱兵 , 坤庆 , 4 李 熊南平 . 8字张力钢丝带治 疗髌骨 骨折 疗效观察 [ ] J .湖北 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0 1 ( 8— ) 5 . 20 , 1 3 :6
乌 达, 刘继先 ( 北京大学深圳医 院, 广东 深圳 5 83 ) 10 6
_
[ 关键词 ] 目的 : 探讨 C 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 (o — m l c!l g a e,S L ) I nn sa e n n rN C C 纵隔淋 巴结合 理 的廓 清范 围。方法 : l lu c c
吉林 医 学 2 o o 8年 1 第 2 第 l 0月 9卷 9期
・
l2 ・ 67
必 须 辅 以 6周 左 右 的外 固定 , 后 早 期 不 能 进 行 功 能 锻 炼 。 术
拢, 达到有效 的复位 ̄) K N定 ; 术 中根据 骨折情 况任意选 J , I ⑤ 择 固定钩的数量 、 放置角 度和放置位 置 ; 具有优 良的生 物相 ⑥
骨环不但具 有髌骨爪 的各种优点 , 且其特 有的 1 不同方 向 2个
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淋巴结清扫的原则与方式

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淋巴结清扫的原则与方式周文;张鹏【摘要】目前从外科本身的角度看,仍然有许多需待改进的问题,术中如何处理肺引流区域淋巴结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NSCLC的患者中约占20%-40%,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切除肺的原发肿瘤的同时行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是否可取得更好的生存率?这一问题一直是肿瘤外科界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在所有肺癌患者的外科手术中应行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标准的外科治疗实体肿瘤应该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这种理念认为原发肿瘤增长和播散是通过区域淋巴结最终到重要器官;【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09(012)007【总页数】6页(P805-810)【作者】周文;张鹏【作者单位】300052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300052天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胸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目前从外科本身的角度看,仍然有许多需待改进的问题,术中如何处理肺引流区域淋巴结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在NSCLC的患者中约占20%-40%,是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切除肺的原发肿瘤的同时行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是否可取得更好的生存率?这一问题一直是肿瘤外科界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在所有肺癌患者的外科手术中应行系统性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术[1],标准的外科治疗实体肿瘤应该行区域淋巴结清扫,这种理念认为原发肿瘤增长和播散是通过区域淋巴结最终到重要器官[2,3];亦有学者认为为减少围手术期的合并症和死亡率应选择纵隔淋巴结摘除术。
有研究[4]回顾性分析认为淋巴结清扫不能够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淋巴结的切除应涉及分期、预后及区域控制的因素。
产生这些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于所获得的结果多来自于对手术病例回顾性的总结。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方式可归纳为5种:①“采样”手段(Sampling: S):仅仅根据视觉和触觉切除可疑淋巴结清除;②“系统采样”(Systematic sampling: SS):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特定组的淋巴结常规活检;③“完全纵隔淋巴结清除术”(Complete mediast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CMLND):将纵隔淋巴连同周围脂肪组织一并切除;④“根治性淋巴结切除”(Radical lymph node dissection):同侧纵隔和对侧纵隔及锁骨上淋巴结及组织;⑤“前哨淋巴结技术导航切除”(Sentinelly mphn odelna vigation, SLN):采用色素或放射性同位素术前或术中肿瘤内注入,术中导引切除淋巴结。
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临床探讨

o p e r a t i o n s we r e s u c c e s s f u l l y c o mp l e t e d wi t h n o s e r i o u s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To t a l l y 8 2 3 l y mp h n o d e s we r e d i s s e c t e d .Amo n g t h e m,
da n Uni v e r s i t Y, Sha ngh ai 2 0 1 7 0 0, Chi n a Abs t r a c t 0h j e c t i v e : T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e x t e n t o f l y mp h a d e n e c t o my f o r l u n g c a n c e r .Me t h o d s : Th e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o f 5 3 p a t i e n t s
中 国临 床 医学
2 0 1 4年 2月 第 2 1 卷
第 1 期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C l i n i c a l Me d i c i n e , 2 0 1 4 . V o 1 . 2 1 , N o . I
2 5
・
论著 ・
不高) 以及 肺 功 能差 、 高龄 、 有 胸 腔 广 泛 粘 连 等 的 T1 和 T 2期 的 非 小细 胞 肺 癌 患 者 , 可 不行 纵 隔淋 巴 结 清扫 术或 仅 行 区 域 纵 隔
淋 巴结采样 。
关 键 词 肺 癌 ; 淋 巴结清扫 ; 淋 巴 结转 移 中 图分 类 号 R 7 3 4 . 2 文 献标 识 码 A
胸腔镜下早期肺癌系统性及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对比

Okada等学者对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 选择性纵隔淋巴结清扫进行研究
将临床I期肺癌患者分为两组,一组377例行肺叶特异 性淋巴结清扫,另一组358例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结果显示,在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方面,两种淋巴 结清扫方式无明显差异。
多因素分析提示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对无病生存率 无明显影响,两组术后相关病死率、肿瘤远处转移率 和局部复发率无明显差异。
结论是对临床I期肺癌行肺叶特异性巴结清扫可以达到 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同的临床疗效,且前者更符合 外科的微创理念。
Okada M , Sakam oto Yuki et a1 . Selective mediastinal lymphadenectomy for clinico-surgical stage 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nn Thorac Surg.2006,81(3):1028-1032.
上海胸科医院—早期肺癌特异性淋 巴清扫的临床回顾研究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5年上海市胸科医院病理I期且 符合完全性切除的379例肺癌患者,其中系统性淋巴结 清扫组148例,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组150例,术后 病理均为Tla,2aN0M0,比对研究两组手术相关因素并 进行预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2.Vol.19,No.6 中国临床医学 2012年12月 第19卷 第6期 ·论著·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清扫范围的探讨逄旭光 蒋伟 王群 陈小科 范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上海 200032)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2008年561例肿瘤最大径≤5 cm的cN0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比较不同肺叶肿瘤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部位的情况。
结果:在271例上肺叶肿瘤中,上纵隔淋巴结转移37例(13.7%),隆突下淋巴结转移8例(3.0%),下纵隔淋巴结转移2例(0.7%);在217例下肺叶肿瘤中,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20例(9.2%),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11例(5.1%)。
结论: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对于早期NSCLC患者是一种合理的淋巴结处理策略。
关键词 肺肿瘤; 癌; 淋巴结清扫术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Lymph Node Dissection in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NG Xuguang JIANG Wei WANG Qun CHEN Xiaoke FAN Hong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32,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optimal range of nodal dissection in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Methods:From2005 to 2008,561 patients with NSCLC of less than5 cm in the diameter of tumor and N0stage underwent sur-gery with systematic nodal dissection(SND).N2 disease was revealed histologically after surgery and patterns of lymph nodalmetastasis was analyzed.Results:Among 271 patients with upper lobe tumors,superior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metastaseswere found in 37 patients(13.7%),whereas subcarinal metastases were found in 8 patients(3.0%),and inferior mediastinalinvolvements were found in only 2 patients(0.7%).Among 217 patients with lower lobe tumors,subcarinal involvementswere found in 20 patients(9.2%),whereas superior mediastinal metastases were found in only 11 patients(5.1%).Conclu-sion:Lobe-specific SND might be an effective and appropriate strategy for patients with early-stage NSCLC.Key Words Lung neoplasm; Carcinoma; Lymph node dissection通讯作者 范虹,E-mail:fan.hong@zs-hospital.sh.cn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预后的关键因素。
自Ca-han[1]于1960年首次报告采用肺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的方式治疗肺癌以来,这一术式被广泛应用,并发展成为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systematic nodedissection,SND),以达到精确病理分期和彻底清除纵隔淋巴结的目的。
然而,随着近年来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早期NSCLC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他们在就医时往往并未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在强调个体化治疗的大趋势下,SND的必要性面临挑战。
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NSCLC患者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5年3月—2008年12月,我院共收治肿瘤最大径≤5 cm且临床分期为N0(cN0)的NSCLC患者561例,其中男性339例,女222例;年龄34~79岁,平均(61.2±12.1)岁。
cN0定义为术前CT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最大径≤1 cm。
其中接受开放手术者394例,接受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者167例。
病理类型:腺癌353例,鳞癌136例,腺鳞癌12例,其他60例。
病灶部位:左上肺125例,左下肺97例,右上肺165例,右中肺54例,右下肺120例。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叶切除及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前者包括肺叶切除术、袖式肺叶切除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术清扫范围为:左侧包括第4、5、6、7、8、9、10组淋巴结,右侧包括第2、4、7、8、9、10组淋巴结。
淋巴结分组方法参照MD-ATS肺癌淋巴结分布图。
手术类型包括开放手术(剖胸后外侧切口)和VATS。
上纵隔淋巴结包括左侧第4、5、6组淋巴结,右侧第2、4组淋巴结;下纵隔淋巴结包括第8、9组淋巴结;隆突下淋巴结包括第7组淋巴结。
术前无病理诊断者,术中行冰冻病理诊断确诊。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616 中国临床医学 2012年12月 第19卷 第6期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2.Vol.19,No.6学分析。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组间比较用Pearson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左上肺NSCLC共125例,其中固有段肿瘤106例,舌段肿瘤19例。
术后病理发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3例(3/125,2.4%),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例(1/125,0.8%);在3例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2例为固有段肿瘤(2/106,1.9%),1例为舌段肿瘤(1/19,5.3%),固有段肿瘤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显著小于舌段肿瘤(P<0.05)。
左下肺肿瘤共97例,其中背段肿瘤28例,基底段肿瘤69例;术后病理发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6例(6/97,6.2%),原发灶均为基底段肿瘤。
右上肺肿瘤共165例,术后病理发现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6例(6/165,3.6%),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例(1/165,0.6%)。
右中肺肿瘤共54例,术后病理发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6例(6/54,11.1%),隆突下淋巴结转移者6例(6/54,11.1%),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者1例(1/54,1.9%)。
右下肺肿瘤共120例,其中背段肿瘤39例,基底段肿瘤81例。
术后病理发现上纵隔淋巴结转移者5例(5/120,4.2%)。
其中2例为背段肿瘤(2/39,5.1%),3例为基底段肿瘤(3/81,3.7%)。
总体而言,分别仅有3.0%(8/271)和0.7%(2/271)的上肺叶肿瘤患者隆突下和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而在下肺叶肿瘤患者中,这2组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分别为9.2%(20/217)和4.6%(10/217);而在48例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37例患者为上肺叶肿瘤,11例为下肺叶肿瘤。
见表1。
表1 上、下肺叶肿瘤在不同纵隔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情况n(%)肿瘤部位n上纵隔淋巴结转移P值隆突下淋巴结转移P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P值上叶271 37 13.7%8 3.0 2 0.7下叶217 11 5.1%0.002 20 9.2 0.003 10 4.6 0.0083 讨 论在NSCLC的外科治疗中,SND不仅可以提供准确的病理分期,指导术后辅助治疗;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预期。
然而,临床上实施SND也带来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等问题,并且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
此外,Keller等[3]认为,创伤更小的系统性淋巴结采样术同样可以实现精确病理分期。
Wu等[4]通过一项纳入532例Ⅰ~ⅢA期NSCLC患者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 trial,RCT)将SND与淋巴结采样术进行比较,发现前者可以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
而在之前的两个前瞻性RCT中,Izbicki等[5]报告,分别接受SND和淋巴结采样术的两组Ⅰ~ⅢA期患者术后生存并无显著差异。
Sugi等[6]对直径<2 cm的周围型NSCLC患者进行了类似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010年,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ACOSOG Z0030[7]对T1~2N0M0患者术中先行淋巴结采样,证实为N0或非肺门N1后,随机分组进行SND或淋巴结采样,共入组1111例患者,结果显示SND仅能多发现21例纵隔淋巴结阳性患者,SND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5年,而淋巴结采样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1年,两组亦无显著差异。
与之前的研究相比,该研究的设计更缜密,样本量更大,随访时间也更长。
是否所有的NSCLC患者均需接受SND理论上,SND的获益人群应该是那些无远处微转移的可切除的pN2患者,而临床上这部分患者的比例相对较低。
因此,SND的必要性仍值得讨论。
近年来,随着对NSCLC淋巴转移途径研究的深入和早期NSCLC诊断率的提高,出现了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selective nodal dissection)的概念,试图在不影响患者生存的情况下缩小纵隔淋巴结清扫范围,减少手术创伤和复杂程度。
Okada等[8]报告,在肺门或隆突下淋巴结未转移的情况下,下叶肺癌很少转移至上纵隔淋巴结;而在无肺门或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下,上叶肿瘤也很少转移至下纵隔淋巴结。
Watanabe等[9]回顾分析504例肿瘤<5 cm并接受SND的pN2患者资料,结果显示在右上叶肿瘤中,若上纵隔淋巴结为阴性,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仅为3.8%;左上叶固有段肿瘤中,若上纵隔淋巴结为阴性,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为6%;对于下肺肿瘤来讲,若隆突下淋巴结为阴性,则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