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概述

《无名的裘德》概述
《无名的裘德》概述

《无名的裘德》概要

第一部在马里格林

夜读学生裘德帮老师菲洛特桑先生收拾东西前往基督寺。裘德是一个十一岁,父母双亡,由姑婆带大的男孩,裘德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两本书。裘德在驾车时艰苦阅读。裘德经常观望着基督寺所在的方向。十六岁时学习了一门石匠的手艺用于谋生。一个养猪人的女儿阿拉贝娜故意丢了一块猪内脏来引起裘德发现她的存在。他们在礼拜天约会。裘德的读书计划为此打乱。年轻血性的裘德在阿拉贝娜有意的勾引下偷吃了禁果。阿拉贝娜骗他结婚。新婚之夜裘德发现阿拉贝娜的种种不良行径。裘德与阿拉贝娜发生争吵。最后他们分手了,阿拉贝娜去了澳洲。

第二部在基督寺

裘德来到他视为知识圣地的基督寺,但因为是石匠之身所以只能久久徘徊于高等学府广厦深院的大门之外,裘德因为一张照片迷上了他的表妹淑。淑作为继承父业的圣像工艺师,在路边买了两座异教神像与女老板产生了争执。裘德为了留住表妹带她去见自己的小学老师菲洛特桑先生。并雇她当老师。裘德发现淑和菲洛特桑之间形成了亲密关系。裘德回家探望病重的姑婆了解到淑童年的事。裘德给各个大学寄信但都没有回应,只有一封劝他放弃。裘德伤心地喝醉了跑到淑的面前。裘德有了当牧师的新计划。之前的梦想已经消散了。

第三部在梅尔彻斯特

淑在师范学校开始就学,与裘德的约会被大家指指点点。她处处遭人唾弃,被学校关起来,最后淑趟过这个群最大的河流全身湿冷的逃跑来到裘德面前,述说自己以前的事,包括自己和一个男大学生曾有了亲密关系。裘德说淑是一个具有伏尔泰精神的人。

菲洛特桑先生向淑求婚,在回信中要求裘德当他们的证婚人。在婚礼结束后裘德在酒吧碰到了做女招待的阿拉贝娜。她与另一个男人结婚了。

第四部在沙斯托

裘德的姑婆病重,裘德和淑再次相遇,在相处中裘德察觉到淑的婚姻并不幸福,在离别之际他们情不自禁热烈而长久的接吻。回去后,淑向菲洛特桑讲述了她和裘德相爱了。晚上淑从楼上跳了下来,之后菲洛特桑同意让淑去她的情人裘德那。而菲洛特桑回到家乡当一名小学教师。

第五部在奥尔德布里克汉及其他地方

裘德和淑住在奥尔德布里克汉。离婚判决的到来,俩个人都自由了。但他们并不打算结婚。阿拉贝娜来找裘德,淑和阿拉贝娜互相呛声。阿拉贝娜告诉裘德他们还有个孩子并交给裘德抚养。在集市上,居民们都在关注着淑和裘德的生活。他在教堂涂描《十诫》本来干得好好的,可后来却被赶走,原因是人们认为他的品行有与《十诫》相违背的地方,没有资格干这种工作。这从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存。连他去参加“艺人共同促进会”,在人们知道他的身世冷眼看他后,他也不得不自动退出,他们不断地流行走与各个地方。

第六部重返基督寺

他们回到了基督寺。淑又怀上了一个孩子,而他们的孩子都自杀了。后来淑离开裘德,菲洛特桑迫于社会的压力只好与淑复婚,他便又受到了人们的尊敬,阿拉贝娜又玩弄手段趁裘德酒醉之机千方百计与他复婚,但使她意想不到的是裘德后来的身体竟然每况愈下,她觉得他倒捡了个便宜——找到一个廉价的护士——于是置病危的裘德于不顾,自己出去寻欢作乐,还与那个江湖医生维尔贝特关系暧昧。在贫病交加、万分绝望的情况下,他发出了震撼人心的痛苦呐喊:希望自己从未来过这个世上。

习题

一、哈代作品大致分为四类:

环境与性格小说和诗歌。

成就最高的是环境与性格小说中的和

二、分析《无名的裘德》中两个女人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

三、书中的道道围墙象征着什么?

四、菲洛特桑和裘德失败的原因。

五、哈代两部作品的异同。

六、什么叫“威塞克斯小说”

答案

一、浪漫与幻想故事、爱情阴谋故事

《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

二、小说用了较多的篇幅探讨爱情和婚姻的关系。照理说,有了深

厚的爱情,便会有一个完美的婚姻,但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如此。裘德先后与两个女人生活在一起,即阿拉贝娜和淑,而她们两个的性格截然不同。对待爱情与婚姻的态度也不同。阿拉贝娜是个十分粗俗、讲求实际、工于心计的女人,阿拉贝娜是绝不相信也从不去追求真爱的,她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结婚只是为了对自己有利而已,毫无感情可言。而她这种讲求实际、缺乏感情的人即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有很多,所以说她很有代表性。淑追求真爱,淑最初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是一个热情真诚、性格乐观、思想开放的女子,她对旧的传统习俗曾具有勇敢的反叛精神。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女子。具有伏尔泰精神!

但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却爱得相当困难和痛苦。他们认为有了真爱法律上的婚姻并不重要,他们勇敢追求真爱,但这为社会所不允许。婚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当每个人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而处理它们的方式正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对待二者的态度。

三、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书中说到的道道围墙即

如此,它们既是具体的实物,把裘德挡在外面,又是抽象的概念,象征裘德无法跨越的障碍。

四、菲洛特桑和裘德的失败源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大学的门

是为有钱有势的人开的,尽管他们不一定十分珍惜;平民百姓难以进去,不管你多么勤奋刻苦。求学无门,缺少必要的大学

招牌,菲洛特桑,早年他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在教会

或文学上有所建树。可是若干年后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在小学教

书,而且以前那种崇高的追求根本没有了。他甚至迫于旧的传

统势力把时间用去研究古迹!他与淑结合后又离婚再复合,受社

会习俗和观念影响并制约的问题。裘德比他年轻,裘德的悲剧

实际上是在步老师的后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束缚和

压制下,裘德的理想难以实现,精神受到极大打击。裘德不仅

在事业上失败,在婚姻上也不成功,所以他遭受了双重的打击。

这里也同样涉及到而裘德他们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些典型的代表

罢了。这些故事,是在强烈地抨击和控诉腐朽落后的社会,呼

唤着社会的进步。让这些不幸者消失。

五、哈代的两部主要作品就是无名的裘德和德伯家的苔丝。他带着

两部作品既有共同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是悲剧。反映穷苦的

劳动人民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幸遭遇。主人公都是青

年。希望在世上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两个故事都较多的

涉及到爱情与婚姻问题。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女主人而另一个是

男主人公。苔丝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被动的受欺侮和压迫。

而裘德则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他积极主动地去为生存和理想

拼搏。但是仍然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六、《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的系列小说总题名,包括14部小说。

威塞克斯是哈代家乡的古地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

多部小说联成一体。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罗曼史和幻想”、“爱

情阴谋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主要内容是描写19世纪后半期英国宗法制农村社会的衰亡,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代表作是《德伯家的苔丝》。他这些小说展示了英国农村的恬静景象。

公司人事部年终总结

公司人事部年终总结 公司人事部年终总结1 时光荏苒,XX年即将过去,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时间如梭,转眼间又将跨过一个年度之坎。回首望,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战果,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对于我们每一个追求进步的人来说,免不了会在年终岁未对自己进行一番“盘点”,也算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 行政人事部是公司的关键部门之一,对内管理水平的要求应不断提升,对外要应对税务、工商、药监、社保等机关的各项检查。行政人事部人员虽然少,但在这一年里任劳任怨,竭尽全力将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经过一年的磨练与洗礼,行政人事部的综合能力相比XX年又迈进了一步。回顾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工作着重于公司的经营方针、宗旨和效益目标上,紧紧围绕重点展开工作,紧跟公司各项工作部署。在管理方面尽到了应尽的责任。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发扬成绩同时也克服存在的不足,现将XX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年行政人事部工作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事管理方面 根据部门人员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地招聘一批

员工,以配备各岗位。规范了各部门的人员档案并建立电子档案,严格审查全体员工档案,对资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配合采购和财务部门,严格把好促销员的进、出关。有步骤的完善培训机制,不断的外派员工学习并要求知名公司来培训员工,同时加强内部的培训管理工作。 二、行政工作方面 ⒈办理好各门店的证照并如期进行年审工作。 ⒉和相关职能机关如工商、税务、药监、社保、银行等做好沟通工作,以使公司对外工作更为通畅。 ⒊联系报刊、电视台等媒体做好对外的宣传工作。 ⒋对内做好办公用品的采购,严格审查各部门的办公用品的使用状况,并做好物品领用登记,以节约降低成本为第一原则,合理地采购办公用品。 三、公司管理运作方面 ⒈顺应市场的发展,依照公司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公司现有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和公司各个部门、门店密切沟通、联系,适时对各部门的工作提出些指导性的意见。 ⒉逐步完善公司监督机制。有一句话说得好:员工不会做你要求做的事情,只会做你监督要做的事情。基于这个原因,本年度加强了对员工的监督管理力度。 ⒊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个业务全面,工作热情高涨的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综述 丁岩 目录 摘要 (1) 一、前沿 (2) 二、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回顾 (2) (一)中国传统哲学不注重知识论和逻辑方法论,而西方哲学是以“认识论” 为基础或核心的 (2) (二)中国哲学注重强调“是什么”,而西方哲学注重强调“为什么” (3) (三)中国哲学源于“一脉分张”,而西方哲学源于“诸流竞汇” (3) (四)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西方哲学则强调“天人对立” (3) (五)中国哲学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第一,为主导;而西方哲学的时空观,是以空间为第一,为主导 (4) (六)中国哲学在价值观上推崇中庸、中和,而西方哲学则偏向绝对极端 (4) (七)中国哲学在自然观上强调不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哲学的自然观则强调人的作用 (4) (八)中国哲学为让人遵行之现世哲学,而西方哲学则使人信服之彼岸哲学 (5) (九)中国哲学注重德性与德行合一,而西方哲学强调德性与德行分开 (5) (十)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而西方哲学则表现为多方面融合哲学-科学文化 (5) (十一)中国哲学的主流强调继承传统,而西方哲学则具有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 (6) 三、中西方哲学比较文献思考 (7) (一)哲学不是真理 (7) (二)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 (7) (三)哲学之任务与目的 (8) 四、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摘要: 近年来,国内对哲学问题的争论日渐激烈,哲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显现也越来越明显,什么是哲学,这已被广大民众所急盼。本文主要通过对中西方哲学比较,概述其几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得出哲学不是真理、哲学不一定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和哲学之任务与目的三个结论。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文献综述

康德的基本理论主张

西方美学发展的鸟瞰(以1750年为分界) 1.古希腊罗马时期 6 BC ----5 BC 美学思想开始形成,包孕在哲学的母体之中或寄生在文艺理论中。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主要在探寻世界本源的重大哲学问题时涉及并探讨了美学问题。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产生以后,文艺理论成了独立的学科,文艺中的美学问题也凸显出来。因此,到罗马时代,美学思想又主要寄寓在文艺理论中,贺拉斯和朗吉努斯的美学思想就是如此,所以亚里士多德死后五六百年时期又被称为“修辞学时期”。 最后产生按亚里士多德的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贺拉斯《论诗艺》 按柏拉图模式定型的古典主义美学——神秘的新柏拉图主义普洛丁《九章集》神学本体论流溢说 2、中世纪5AD——14AD 美学是神学的奴婢,美的根源最终都在上帝那里 早期以新柏拉图主义美学为基础的教父学美学奥古斯丁 后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为基础的经院美学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 3、文艺复兴14AD——16AD古希腊罗马美学思想的再生 但丁、彼特拉克、卜迦丘、达芬奇 4、新古典主义时期17AD 这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妥协的中央集权时期,美学思想也随之把古希腊罗马的亚里士多德和贺拉斯的思想教条化、宫廷化和规范化。 出现法国笛卡尔奠基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潮,之后而经过了17世纪新古典主义和18世纪启蒙主义两大发展阶段。 在笛卡尔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指导下,为君主专制制度下的文艺制定政策,法国的布瓦洛写成新古典主义美学思想的法典《论诗艺》。它具体体现在对文艺的严格控制。 5、启蒙主义时代18AD a.法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 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思潮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谟 c.德国理性主义美学思潮 早期代表人物是莱布尼茨——沃尔夫——鲍姆加登,后期代表人物是温克尔曼、莱辛和赫尔德。 鲍姆加登1750年发表《美学》,确立了美学是关于感性认识的科学,近代哲学完成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的中心转化的结果。 莱辛,启蒙主义在他那里达到高潮。他高举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大旗并为古典现实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德国“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彻底与新古典主义决裂,高扬德意志的民族意志,推崇自然和天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基调,它同时也受到法国启蒙主义和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影响。代表是赫尔德,青年时代的歌德

康德哲学

康德道德哲学教案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国内时常会掀起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从搀扶摔倒老人到小悦悦事件都反映了这一现象。导致出现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很多的。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当代的失落。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学者都有过深入研究。我想试着从西方道德哲学的视角去理解这一问题。 我们如何朝向一种善的生活?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中都有过大量的讨论,而且自古希腊哲学之后,可以说,这一问题成为了西方道德哲学核心命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我用最通俗的表达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好人? 实际上,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历经了好几百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因此,假如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也要经历这样一条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我想,我们应该可以从康德道德哲学中吸收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当人们一提到康德,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行文晦涩难读、思想抽象难解,对于这一点,甚至连德国人都觉得头疼。但事实上,康德对他的学说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寻常百姓的意义是非常关注的。康德曾明确表示,早年由于受到卢梭的影响,他对哲学的看法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认为他的学说应该对寻常百姓有用,否则的话,他的学问就没有什么价值了。所以在他的一生中所写的,包括三大批判在内的诸多著作里,他都是处处在为寻常百姓考虑他们的生存根据,立足于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因此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通俗道德。从寻常老百姓那里去发现和寻找道德的先天原理。当然他形成的那些道德原理非常晦涩,但是他认为那些是对寻常百姓非常有用的,对寻常百姓的道德教育、对寻常百姓的日常交往以及对寻常百姓的道德素质提高是必不可少的。但仅仅是通俗的道德是不够的,所以他将通俗道德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学作为第二个层次,在通俗道德中寻找道德哲学的基础。为什么会有道德哲学呢?康德坚信在人性里面有一种形而上学的根基,由此形成的道德哲学原理体系就是道德形而上学。比道德形而上学更高的就是道德哲学中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寻求道德形而上学的前提,对道德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批判,最终形成了他的第二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现将这三个层次分别讨论。 一,通俗道德 第一个层次是从通俗道德来看,康德认为讲道德首先应该从日常生活当中出发,人们最日常的道德生活就是议论别人。在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是人们非常不喜欢的,但是康德却为这种不好的习惯辩护,他认为对这种行为不要单纯进行道德批评,而是应该客观冷静地去看待。通过这样一些喜欢议论人的现象,透露出人的一种克制不住的本性,就是人们喜欢用一种绝对的道德尺度去衡量别人。这种所谓的议论人的现象,恰好说明了人们心目中有一个绝对的道德标尺。康德根据这些生活现象发现了一个细节:就是人们总是会对别人做好事的动机提出苛刻的要求。据此康德发现了一个原则,即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为道德而道德,为义务而义务”,而不是为了任何其他感性的现实目的。康德从中提炼出了一些日常的道德规则,并且举了四个例子来加以证明。第一个例子就是“不要骗人”。一个人做生意,童叟无欺,这就是我们一般说的诚信。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但还不一定是值得敬重

《无名的裘德》读后感

Reading Report of Jud e the Obscure By 外国语1243 朱润文Through this book, Thomas Hardy told us a tragedy of a rural young man’s life, i 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Jude, the hero of the novel, lost his parents when he was only eleven. However, he is a diligent and gifted. He learnt Latin and Greek by himself between the tiring work as a baker and a mason. Although Jude longed for to attend the university at Christminster, his poor background and low social class disillusion him. Sue, Jude’s cousin, was a girl yearning of freedom. She fell in love with Jude. However, their special relationship was forbidden by the Christianity at that time. Jude and Sue could only struggle to support their poverty-stricken family by doing heaviest work. Nevertheless, their children died with all the hardship and misery of their young lives. The story thoroughly exposed the darkness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unreasonable criticism of the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财务部门年终工作总结

财务部门年终工作总结 财务部门年终工作总结今天,在这个岁尾年头,我想骄傲地说一声:一份耕坛一份收获,我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 但是,成绩已经是昨天,我更关注的是今天和明天。 对于成绩的回顾也不是我一贯作风,领导和同事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我注意到了财务工作的许多薄弱之处,作为财务部门的主要责任人,我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要达到新一时期的高标准,唯有先调整自己的理念,彻底转变观念,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和重整自身工作,才能让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下面本人查找问题如下:一、年初至今,财务部门整个条线人员一直没有得到过稳定,大事小事,压在身上,往往重视了这头却忽视了那头,有点头轻脚重没能全方位地进行管理;二、人员的不够稳定使工作进入疲劳状态,恶性循环,导致工作思路不清晰,忽略了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主观上思想有过动摇,未给自己加压,没有真正进入角色; 四、忽略了团队管理,与各级领导、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五、工作思路上没有创新意识,比如目标管理思路上不清晰,绩效管理上力度不够,出现问题后处理力度不够;以上几点是我部门与个人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根源,财务部门作为单位的一个主要职能监督部门,当好家、理好财是我财务部门应尽的职责。

在单位加强管理、规范经济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方面我们负有很大的义务与责任。 只有不断的反省与总结,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提高!。 查找不足赶先进,立足根本争先进,作为个人我们要实现体现自已的人身价值,企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荣辱,作为财务管理部门,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要添砖加瓦,要有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拓展市场精神、精益管理精神、永不满足精神、顾全大局精神。 我们要把这六种精神贯穿于具体的工作中中去,下半年工作作为财务部的主要责任领导,对于如何提高自我,服务于本单位这门必修课,我将不断地加强学习,完善自我,把学习先进、赶超先进、争当先进融入到工作中去,重点将工作放在加强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这二块,下面就工作计划与思路向大会作一汇报:一、完善单位内部管理制度;责任明确分工,加强责任考核;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将近一年多来的实施,仍然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为使管理制度更趋于完善,财务部门将结合单位整体管理的要求,与有关部门进行修正。 部门责任人之间明确分工职责,按照年初签定的责任合同,组织落实强化到位,同事之间相互信任,遇事不推诿,搞好通力协助,对分管内容加强责任考核力度,做到奖罚分明;二、针对业务理论考试,合理调整组合人力资源,继续加强培训力度与仓库管理检查监督力度;今年以来,人事方面至今一直未得到稳定,财务部门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我们将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发布时间:2009-04-26 20:13:31 韩志伟 [内容摘要]康德不仅在认识领域实现了一场革命,而且在实践领域中也同样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建立起了道德形而上学。他通过论证纯粹性的实践形式法则,反思自主性的实践理性活动,阐释完满性的实践终极目的,为我们展示了纯粹先验的自由王国。由此,西方传统实践哲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康德的实践哲学也陷入了内在困境之中。 [关键词]自由实践法则实践理性至善 康德关于实践问题的思考,不再停留在自然的、天生的人性层面上,而是在人为的、本质的人性层面上拷问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在实践领域中发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再让人的自由意志与人的自然本性一致,而是相反让人的自然本性围绕着人的自由意志旋转。因此,在其实践哲学中,无论对纯粹性的实践形式法则的论证,还是对自主性的实践理性活动的反思,乃至对完满性的实践终极目的的阐释,都是建立在这一革命性变革基础之上的。正是在这些内容中,西方传统实践哲学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得以完成,而康德所确立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使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实践哲学被举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度。 一、实践法则的纯粹性 康德认为,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探讨,就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探讨。他接过了“自由意志”这个概念,深化了它的内涵。通过对我们自由意志行为所遵循的普遍实践法则的探究,从中分离出一种先验的、因而是不变的道德法则,使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完全以出于自身的道德法则而行动,努力做到趋善避恶。因此,把握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首先应区分开人的实践理性活动所遵循的两种不同实践原理(practical principle):一种是只对个别主体意志有效的实践规则(practical rule),即主观的实践准则(subjective practical maxim);另一种是对每个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实践规则,即客观的实践法则(objective practical law)。 [1]惟有后者才是基于纯粹理性之上的意志动机,前者则是基于感性欲望,因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从消极的、否定的方面说,这种客观的实践法则不能是质料性。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在本质上都是以自爱或自身幸福为目的的实践原则,而这一实践原则从根本上说都是源于经验的主观的实践准则,只能通过经验来认识,不具备先天的客观必然性。即使人们在幸福追求的对象和手段上都想得完全一样,那也只是偶然的。因此,这种实践原则只能被表象为“单纯的准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只对个人意志有效。相反,形式的实践原则才是人的纯粹意志行为的惟一的客观根据,它作为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法则必定是由理性先天认识到的,因此它只能被表象为对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普遍必然有效的“实践法则”。 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说,这种客观的实践法则只能是纯形式的。真正的形式法则的试金石是,我能否把它普遍化。这在康德看来完全存在于理性之中,理性的标准就是客观的标准,正是这个标准决定了哪些实践原则是真正普遍的实践法则。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遵守诺言这个例子。假如我想要背弃诺言,那么我就可以把这个实践原则表述为:“只要对我有利,我就

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

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 实践理性的哲学定义:实践理性是人类和其它高级动物共同具有的,主导思维活动、发现价值实体事物、产生意念知识的知识和能力,是哲学从人类的思维活动中发现出来的,对人类的认识思维和实践活动具有主导作用和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 实践理性是主导人类思维和实践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人脑产生和发出的意向、意念或行动命令的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主导人体行为的意念、意志、欲求、道德律或行动命令来源于人脑的思维活动。个人在感受到环境或具体事物的作用、影响和刺激后,大脑思维组织就会根据已经具有的知识、生存发展意识和认识思维能力,对作用、影响和刺激人体的环境或具体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分析处理认识所获得的关于对象事物、人体需要和人体行为的各种知识,产生出指挥人体对有关事物进行处置的意向、意志、命令、方案或意念知识,完成人体进行实践活动必需的思想准备工作,这就是有别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人类思维活动。人脑的思维活动是具有发现价值实体和产生意念知识这种创造能力的理性活动。实践理性是理性思维活动所依据的思维能力或一般性知识,是隐藏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对思维活动具有指导作用或工具价值的主观主体事物。心中的道德律是主导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理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类的实践能力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实践能力是实践活动的根据或内容,实践活动是实践能力的载体或表现形式。 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发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概念。 亚里士多德说:“在理性的部分中,我们把一部分称为认知的,把另一部分称为推算的,推算和考虑是一回事。”。注释〈1〉“中庸之道是过度和不及的中间者,由于它以正确的理性(推算)为依据,就存在某种准则。”注释﹙2﹚实践智慧是一种灵魂的德性,它包含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两种,“这样的思考是一种关于实践的真理(善)的思考,而思辨的理论的思考则不是(关于)实践的思考,它只有真与假,而不造成善与恶。、、、、、实践思考的真理要和正确的欲望一致,”注释﹙3﹚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人的行为从确定目的和选择方式或手段开始,选择虽是捡取,但不是简单地捡取,而是在多物之中捡取某一物;如无斟酌和思考,这是不可能的。因此,选择源出于思考的意见。无论好行为还是坏行为都是思考和习惯相结合的产物。思考是灵魂对目的因的沉思,沉思是一种演绎,目的是沉思的起点,而沉思的终点则是行为的起点。实践活动的演绎具有本源和始点,这就是某种目的或至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心灵具有的通过推算或考虑确定目的、选择方式和手段的思维能力。实践智慧不能离开推算、考虑或思维单独存在,推算或考虑就是实践智慧。由于亚里士多德没有严格区分人类的理性能力和人类的理性活动这两个不同的事物,所以他的实践智慧概念既包含思维能力的含义,也包含思维活动的含义,是一个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概念。 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休谟认为人性(理性)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知性(理解),另一种是情感。休谟的哲学著作《人性论》包含知性论和情感论两大理论。知性论是关于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的哲学认识论,情感论是关于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活动的哲学思维论。休谟在《人性论》中没有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人类的认识活动这两种事物严格地区分开来,经常把人类的认识能力和人类的认识活动混为一谈。休谟认为:人类的情感心理活动具有产生骄傲、谦卑、爱、恨、同情之类的感情、态度或意识知识的能力,它是骄傲、谦卑、热爱、憎恨、同情之类的感情、态度或意识知识得以产生的原因、来源或本体。人类的道德区别和判断活动不是源于知性,而是源于道德情感。‘人为之德’源于心灵的有意识设计,理性是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 温纯如/文 提 要:本文从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出发,来探讨康德哲学的价值问题。从价值理论看,康德哲学是以人的价值理念为核心来研究人的认知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理论系统。 关键词:康德哲学;价值;认知;道德;审美 一 关于康德哲学的价值来源问题。从康德三大批判来看,康德先验哲学是关于真、善、美的系统的统一体。康德力图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体现人的全部认识能力,这是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康德把这种认识能力归结为人的心灵所具有,这就是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意志能力。那么这种人的心灵能力怎样同他的哲学体系相对应呢?在《判断力批判》导言中,他把全部心灵能力分为: 1.知识的能力、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及欲望的能力;2.认知能力为知性、判断力及理性;3.先验的原理为:规律性、合目的性及最后目的; 4.应用为自然、艺术及自由。实际上,人的心灵三种能力在康德那里是通过哲学体系的三种学说体现的,一是理论哲学,二是实践哲学,三是美学。作为探寻人类认知先天规律性的理论哲学,它的应用对象就是自然界;作为达其最后目的的实践哲学,它应用于自由领域;作为探寻合目的性的美学,它应用于人类艺术之中。这样,康德由人的心灵先验能力出发,剖析出知、情、意,归结出真、善、美的先验哲学体系。 康德不是把他哲学价值的来源归结为经验和神,而是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心灵”。但这种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经验的,而是理性的。理性心灵不是别的,就是人的理性本体,而它就是人的最高本质“人本身”或“人是人”。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实质问题,马克思在其《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德国理论所证明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德国理论是从坚决彻底废除宗教出发的,从而也归结为这样一条绝对命令:必须彻底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废除一切旧关系是关于人的解放问题,而人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马克思所讲的,正是由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论的实质问题。 康德的三大批判理论根基就是建立在人的最高本质,即“人是人”(或“人本身”)这一理性本体之上。康德用人的理性本体,也就是人的最高本质来取代哲学中的神的最高本体地位,把属于人的东西归还于人,“人是人”占据着哲学中最高地位,实质上这是否定“神”本体在哲学中对人的压抑,这对人是一种莫大的解放。它为实现人的自由、尊严、平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人是人”理论也确立了人的价值来源,它也成为康德“三大批判”探索价值的依据。康德“三大批判”体现了人的真、善、美的价值,也就是认知的科学价值,伦理的道德价值和美学的审美价值诸方面。 康德哲学的价值理论是以先验论的形式表现的。康德认为他在理论理性批判中,发现了认知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发现了意志能力的先天原则,在判断力批判中发现了审美的先天原则。他在规定这三类知识的原则和范围中,创立了他的三大批判哲学理论体系。而康德认为这种先天原则的基础不在此处,正是在人的最高本质“人是人”那里。在康德看来,这种先

哲学大师康德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 全名伊曼努尔·康德 出生 学派 / 流派康德主义、唯心主义 主要领域形而上学、伦理学、认识论 著名思想绝对命令、先验唯心主义、综合命题、本体 显示▼受影响于 显示▼施影响于

目录 [隐藏] ? 1 生平 ? 2 哲学思想综述 o 2.1 《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 2.1.1 先验感性论 ? 2.1.2 先验逻辑论 ? 2.1.3 先验分析论 ? 2.1.4 先验辩证论 ? 2.1.5 先验方法论 ? 2.1.6 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o 2.2 《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要义 o 2.3 康德哲学的学说结论 ? 3 名言 ? 4 康德生前发表的著作 ? 5 康德著作的英文翻译 ? 6 参考文献 ?7 外部链接 [

先验感性论主要是阐明,只有通过人的感性知识(接受能力)所先天具有的直观形式即空间和时间两大要素去整理自在之物(的表象即现象界)刺激感官的感觉材料,才能获得确定的感性知识,同时,空间和时间也是数学知识的先天直观形式。 [编辑]先验逻辑论 先验逻辑论的阐明感性必须与知性结合,直观必须与思维结合,才能产生自然科学的知识,因而必须有一门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先验逻辑来探讨知性的结构及其运用于经验对象时的各种原理。先验逻辑立足于知识与对象的关系,即知识的内容,而不是单纯的思维形式,这标著辩证逻辑在近代的萌芽。 [编辑]先验分析论 先验分析论(真理的逻辑)阐明了知性的先天概念和先天原理是自然科学之所以可能的 根据和条件。在概念分析论中,通过对知性判断中的逻辑机能的分析。而先验分析论当中的原理分析论主要阐明了知性指导判断力把范畴运用于现象的法规。 [编辑]先验辩证论 先验辩证论(幻相的逻辑)主要阐明了理性不可避免地要超越现象去认识的本体,由此产生的作为自然倾向的形而上学只不过是一些先验的幻相,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科学。康德在先验辩证论的导言之中指出,理性这种推广能力由于要从有条件者出发通过推论去认识无条件者。 [编辑]先验方法论 先验方法论首先阐明,纯粹理性的经验使用虽然有正确的使用法规(知性的先更原理),但其理论的(思辨的、先验的)懊用却没有法规可言,因而必须对其先验使用方法(从定义出发的独断论、从正反两方争辩并互相证伪怀疑论方法、还有假设和证明的的方法等四个方面)加以训练,确立一些“消极的”规则,以限制纯粹理性的扩充到可能经验之外的倾向,从而为建立一种有关经验的形而上学准备了方法论的原则。 [编辑]知识论要义与其他 虽然康德使用的是批判哲学,他本人却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他本人自称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

康德哲学

康德哲学 参考书目: 1、《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2、《欧洲哲学通史》,冒从虎等,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Socrates to Sartre北大本科教材。 4、《纯粹理性批判》,蓝公武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5、《判断力批判》,宗白华、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6、《实践理性批判》,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其它的请自行参考。 目录 一、背景知识 (一)生平与著作 (二)康德思想发展的分期 (三)康德批判哲学的基本特征 二、康德的哲学思想 (一)康德问题的形成 (二)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哥白尼革命 1、批判哲学的方法 2、先天识的本质 3、先天综合判断 4、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三)心灵的结构 1、感性 2、知性 3、理性 (四)康德的实践理性哲学 1、道德知识的基础 2、道德与合理性

3、被定义为善良意志的善 4、绝对命令 5、道德设定 (五)美学 1、作为独立的愉悦的满意之美 2、作为普遍愉悦对象的美 3、美的对象的结构和目的 4、必然性 思考题 一、背景知识 (一)生平与著作 康德(Immanuel Kant)终身生活在东普鲁士(East Prussia)的一个小城市哥尼斯堡(K?nigsberg),他的父亲是个皮匠,而母亲是虔信派教徒(Pietist),这对康德的影响很大。1740年,康德进入哥尼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K?nigsberg),在大学里,他学了古典文学(Classics),哲学和物理学。当时的大学都受到Christian Wolff(1679-1754)的影响。伏尔夫既不是伟大的,也不是原创的哲学家,他的主要成就就是沿着莱布尼茨路线发展了一套综合的哲学体系。而康德的大学教授马丁·克努村(Martin Knutzen)正是处于莱布尼茨-伏尔夫体系(Wolff-Leibnizan)的影响下,因此康德的的大学教育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理性在形而上学领域的重要性加以侧重。虽然Martin Knutzen影响了康德早期对大陆唯理论的认识,或者说使他的思想倾向于大陆唯理论。但是也正是克努村激发了康德对牛顿物理学的兴趣,这对康德后来发展其原创的批判性哲学起了重要作用。在大学毕业后,康德在贵族家庭担任了八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他以《论火》一文获得博士学位,同年,康德成为哥尼斯堡大学的编外讲师(Lecturer)。1770年,他被提升为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而这个职位曾由他的老师Knutzen担任。1797年,他辞去大学教学工作。1804年去世。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2005年6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un.2005第25卷第2期(总72期) Journal of Xi′an J iaot 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Vol.25(Su m No.72) 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邓晓芒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 要] 对康德道德哲学三个层次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即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 指出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对康德道德哲学进行梳理的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进行了批判式的剖析和评价,认为东西方在道德领域应该加强对话和交流,从中吸取值得借鉴的道德观念。 [关键词]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自由意志;实践理性 [中图分类号] B51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245X(2005)022******* Expound i n g on Kan t′sM ora l Ph ilosophy DE NG Xiao2mang (College of Phil os ophy,W uhan University,W uhan430072,China) Abstract Detailed analysis and expounding are made on three2layer structures of Kant′s moral phil os ophy, na mely,popular moral phil os ophy,moral metaphysics and p ractice rati on criticis m.It is pointed out that based on the moral a wareness of the common peop le,Kant abstracts the p rinci p le of moral metaphysics and de2 rives three for m s of exp ressi on,gradually leads moral a wareness t o the self legislati on of free will,enables the acti on of the main body t o have dignity of pers onality,sti m ulate moral senti m ent of"res pect",and finally es2 tablish the s overeign positi on of the free will in the moral behavi or of the mankind during p ractice rati on criti2 cis m.W hile carding Kant′s moral phil os ophy,critical analysis and evaluati on are made on the moral res ources in the traditi onal culture of China,considering that the dial og and interfl ow bet w een the East and W est in the moral field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order t o abs orb moral concep ts worth being used as reference. Key words Kant;moral metaphysics;free will;p ractice rati on 现在国内外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讨论非常热烈,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文化转型、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以至于在国内曾经掀起过一场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当代条件下显出它的不适应性的问题。但是这场声势浩大的讨论最后不了了之。在这场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回归传统文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重建现代文化。笔者认为,在当代我们应该更多地吸收一些西方人的观点和视角,了解他们在道德问题上的看法。西方从建立资本主义一直到进入现代工业社会,历经了好几百年,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观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以来这种变化最为显著。促成这一重要转变的思想上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康德以及康德的道德哲学。因此,假如中国当 [收稿日期] 2005-03-11 [作者简介] 邓晓芒(1948- ),男,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西方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2019人事部门工作总结5篇

2019人事部门工作总结5篇2019人事部门工作总结(一) 20xx年即将过去,为了做好20xx年的工作,人事部作为一个重要的部门,现针对在20xx年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及不足之处做一下总结,以便今后进一步更好地开展工作: 一、人员情况 公司一直以控制人工成本为首要前提,严格控制人员增长。若短期生产任务紧张,例如F1赛事期间,我部通过机关职能部门支援等多种手段以满足短时间的人员需求;生产月饼期间,使用大量季节人员。 目前人员共计326名,其中合同工61名(其中xx安置人员22名),劳务工278名,港方人员1名。根据投资公司精神,为了安定团结,从20xx年x月xx日我公司已接受xx人员22名合同工;从20xx年x月x日接受xx1人。公司招聘102人,离职50人,招聘季节工xxx人。 二、人工成本 针对公司目前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控制人工成本费用,在辅助岗位的用工采用招劳务工、季节工和实习生,在短期生产任务,我部通过对外关系申请援助。并以xx市最低工

资标准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量为期限的季节性合同,随生产任务结束用工合同也到期,较好的控制了人工成本。 三、主要业绩及完成的工作任务 (一)人员招聘准备工作。 1、很好完成了F1赛事工作 为了保证F1赛事任务圆满完成,人事部通过动员全公司各职能部门、后勤保障部门支援以保障F1赛事项目的完满完成。通过相关培训,以便各部支援人员了解大致的工作流程,并且监督各支援人员必须一切听从F1赛事项目的总指挥。最后,在上级公司的大力支持与援助下,经过公司上下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此次任务。赛事结束后,我部针对各部参与人员对于此次F1项目提出的建议进行了汇总,公司在积累经验的同时,为公司日后承办类似的大型赛事提供改进的依据。 2、很好保障了月饼生产人员 人事部从x月开始为月饼生产任务积极组织开展招聘工作,由于工作时间短、任务重,人员工作性质为季节工,人员不稳定等因素。在招聘工作上对人事部压力很大,人事部在人手少的情况,积极开拓招聘渠道,保障了月饼生产人员的需求。

19世纪西方社会学思想家综述

19世纪西方社会学思想家综述 1、孔德( Auguste Comte,1798-1857年) 代表作:《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年),《实证主义手册》(1851年),《实证政治体系》(四卷,1851-1854年),《主观的综合》(1856年) 思想背景:18世纪末进步哲学特别是杜尔哥与孔多塞的思想;自由主义思想特别是亚当.斯密和萨伊等自由主义政治经济学家的观点;圣西门、康德、笛卡儿、孟德斯鸠、休谟的思想;孔狄亚克和“观念学派”以及牛顿自然科学的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用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重整社会秩序的希望在于建立一种普遍人性的人道教,这是社会学的任务。在整个世界发展中,群体、社会、科学甚至个人思想都经历了神学、形而上学、科学三个阶段。按物理学的分类方法,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和相互关系的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社会静力学旨在研究社会各个不同部分的结构关系,以及彼此间持久不断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研究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几个不同层次的结构和相互关系的各个方面。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比较和历史方法。 2、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年) 代表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年),《共产党宣言》(1848年),《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资本论》(三卷,1867,1885,1894年) 思想背景:德国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辨证法思想;法国的传统社会主义特别是圣西门派的思想;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思想;莱布尼茨的发展思想和康德的冲突中心论;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社会契约论》等著作;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人类学思想。 主要学术思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是社会一切关系和形态变化的基础;阶级利益和斗争是社会历史进步的主要决定因素,目前为止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人类历史既是人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人类日益异化的历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商品拜物教是经济异化的典型形式和高级阶段;法律、政治、宗教等上层建筑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还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思想的根源在于倡导者的生活条件和历史环境。历史进化论观点认为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四种生产方式: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每一种方式都是它先前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和对抗的产物,人类社会的最后阶段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后建立的共产主义。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和秘密,提出商品价值的唯一来源是人的劳动。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 代表作:《政府的适当权力范围》(1842年),《社会静力学》(1850年),《进化的假说》(1852年),《心理学原则》(1855年),《第一项原则》(1862年), 《生物学原理》(1867年),《社会学研究》(1873年) 思想背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汉密尔顿关于哲学方法的思想;莱尔的《地质学原理》中发展假想的思想,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赫胥黎的

实践的三种形态与哲学的功能-从儒家与康德的观点看

实践的三种形态与哲学的功能——从儒家与 康德的观点看 哲学有什么样的功能就有什么样的作用。所谓“哲学的功能”是就哲学自身的性能而言,而“哲学的作用”则是就哲学的用途而言。其实,“哲学的功能”就是“哲学的作用”,“哲学的作用”也是就“哲学的功能”来说的,二者是同一个东西,只不过看问题的视角和说法不同而已(在英文中,“功能”和“作用”都是function)。显然,哲学的功能与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如果一条一条地枚举出来,很可能是难以穷尽的,也是一篇有限的文字无法叙述的。本文作为探索哲学的功能与作用问题的系列文章之一,克就哲学的基本功能和作用之一──实践形态与哲学功能──作一论述,以期有“引玉”之效。 一、“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 无疑,哲学具有实践功能,在古今中外的哲学中都可见出哲学的实践功能。F.培根在其《伟大的复兴》、尤其是其中的《新工具》和《新大西岛》等著作中,痛斥自经验哲学当权以后,哲学就像献身上帝的修女一样不能生育,业已失去了实践的功能。他高度评价和赞美古希腊自然哲学极富实践的伟大品格,力倡在哲学、科学与工业实践之间联姻。实际上,不独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具有实践的品格和实践的功能,中国的古典哲学则尤其注重和讲求实践性。现代的新儒家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的实用主义、科学哲学都强调了哲学的实践功能。至于F.培根倡导哲学要有实践的品格,──实际上,就是要恢复哲学的实践功能,使哲学成为实践的哲学,虽然不乏开风气之功,然而他

却未能厘清实践的基本涵义极其根据所在。其实,又何止于F.培根呢!自康德以后,几乎很少人能思考或去思考哲学的实践理性,所以能够清楚明了实践的真谛及其可能的根据和前提的人,真是寥若晨星。至于今,虽然有人在极力倡导实践哲学,以大谈“实践”为乐事,然而却不免对“实践”拥隔久了。在此,不妨指出几点为示。首先,有的实践哲学未能严格地将“实践”与“活动”、“劳动”概念区别开来,甚至把它们混为一谈,就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其次,仅仅是把“实践”看成是“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感性活动”。尽管把“改造世界”的方式分为“改造客观世界(物质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精神世界)”两种形式,但是所谓的“改造主观世界”,──也被称为“世界观的改造”,实际上只是政治上“洗脑”的代名词。换言之,“世界观的改造”实指“政治立场(包括阶级立场和邦派立场)的转变”,这是众人皆知且无须讳言的事实。如此这般的“实践”观,早已把哲学的实践理性变成了浅陋和庸俗的权力政治把戏的工具,“实践”的“主观世界”或“精神世界”的底蕴究竟“是什么”,不是不再有人问起,就是被束之高搁,至于“道德实践”,却久无挂搭处了。 最后,虽然有以大谈“实践本体论”为“前卫”者,“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却不在此等哲学的追问和反思之中。实践的根据和前提业已被遮蔽了很久了!“实践何以可能”的问题虽然涵有形而上学的设准,甚至这一问题本来就是一形而上学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哲学的实践功能和作用。毫无疑问,探究哲学的实践功能和作用,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