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篇946

精
15
内化说
基础:工具理论。 在高级心理机能中,所有内部的东西以前都是外部的东西,
在发展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活动.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是: 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
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与此相关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
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 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 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 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 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 表人物是皮亚杰。
精
20
1、支架教学(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 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 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1
2
3
搭建脚手架, 即围绕当前的 学习主题,按 照学生“最近 发展区”要求, 把复杂的学习 任务加以分解, 建立背景支架
引导学生进 入一定问题 情境,及时撤 掉背景支架; 教师提供问 题支架,让 学生独立探 索并进行协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形成。
精
4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
化
两种工具观
历
史
发
展 理
两种心理机能
论
精
5
两种工具观
❖ 人类有两种工具:一种是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工具,即 物质工具;一种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工具,即心理工具 (人类语言和符号)。物质工具使人脱离了动物世界, 心理工具的使用充当着人的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使 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作学习
精
教师引入概念 支架,学生进 行反思总结, 最后,教师评 价学生学习的 效果。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的生平及其心理发展观理论维果斯基生平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所处的年代,正是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创建的初期。
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种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年轻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一方面反对唯心主义心理学,另一方面尝试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学。
针对行为主义的S-R公式和格式塔心理学的直觉主义,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
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维果斯基的思想获得了一批年轻心理学家的拥护,鲁利亚和列昂节夫一直追随维果斯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因此,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又称“维列鲁”学派。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一、维果斯基的经历与维列鲁学派(1896~1934)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在本校实验心理学研究所工作;1924年,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20~30年代,形成“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934年病逝二、维果斯基的儿童心理学观点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提出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思想分析智力形成过程,提出“内化”学说(一)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1、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工具2、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历史文化心理机能:低级机能——生物进化高级机能——历史发展(二)探讨发展的实质,提出文化—历史发展观1、发展的实质心理的发展─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是在环境其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2、心理发展的标志①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②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地变化组合;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篇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深化概念研究
03
对维果茨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和术语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其内
涵和外延,以提高理论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
对未来幼儿教育的启示
强调社会互动
维果茨基的理论启示我们,幼儿教育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互动 能力,通过合作和交流促进孩子的发展。
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
根据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应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激发孩子的探索和创造能力。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幼儿教育 篇
contents
目录
• 维果茨基简介 •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 维果茨基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 维果茨基理论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维果茨基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01 维果茨基简介
生平简介
维果茨基(Lev Vygotsky)于 1896年出生于俄国莫斯科,是 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哲学家。
培养基础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 帮助孩子发展基础认知能力,如
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等。
塑造良好性格品质
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性格 品质,如独立、自信、合作等,帮 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基础。
促进社会性发展
幼儿教育通过与同龄伙伴的互动,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 力,为日后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文化与心理发展
文化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文化背景和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塑造儿童不同的心理 特征和调社会交互作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通 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儿童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情感和 行为模式。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 1、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辩证方法 • 2、发生学分析方法 • 3、因果分析法和单元分析法
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知识建构观的比 较
维果茨基-社会建构主义
• 社会建构主义的主要依据 • 知识的社会建构循环过程
维果茨基-教育上的应用
• 1. 架构 (scaffolding) 的步骤 • 2. 交互式教学 (reciprocal teaching) • 3. 应用儿童私人语言 (自言自语,private speech)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的生平
• 维果茨基的一生短暂而辉煌,奋斗不止,创造 不息。虽历经沧桑,依然矢志不渝。由于出身 与种族的原因,求学期间饱尝辛酸;由于身体 的原因,屡受疾病的困扰,几度起死回生;由 于政治的原因,饱受冷遇与旁落。所有这些坎 坷与不幸,都被维果茨基化为科学探索的不竭 动力。维果茨基的研究涉及到了哲学、历史、 文学评论、艺术、电影、心理学、教育学、语 言学、缺陷学、医学等领域。他提出的文化历 史理论成为心理学宝库中的珍品。
维果茨基对心理科学的重要贡献
• 1、创立了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创建 了文化历史学派 • 2、倡导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 3、影响了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
维果茨基心理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论的主要局限
• 其一,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早期也曾 出现过自然主义的倾向。 • 。其二,维果茨基把历史主义原则引进心 理学时,没有分析社会形态的具体性质。 脱离具体的社会形态谈历史,只能使历史 抽象化 • 其三,维果茨基过于武断地认为高级心理 机能的发展与有机体结构的生物变化无关。
• (一)关于学龄儿童的研究近年来对于学 龄儿童的研究的新动向是将学校教育作为 文化过程,把学校教育看作一个文化系统。 • (二)关于学前儿童的研究关于学前儿童 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游戏、言语的社会性起 源、内化理论等方面。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
1.发展区域:维果斯基提出了“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未能独立完成的任务上需要他人的辅助。
他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区域是他在更有经验的他人的引导下可以达到的最高水平。
教育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发展区域,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教学帮助。
2.个案与社会性:维果斯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从个案到社会性的转变。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个案行为逐渐转变为社会性行为,儿童的思维能力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得以发展。
因此,教育者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创建有助于学生思考和表达的社会情境。
3.近发展区域:维果斯基提出了“近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在合作和互助的情境中完成但不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渐进地发展到他们的近发展区域。
4.区域理论:维果斯基还提出了“区域理论”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解决问题时需要在已经发展的区域内寻找解决方案。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问题解决。
5.文化工具理论:维果斯基认为,文化工具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非常重要。
文化工具包括语言、符号、技术和社会规范等,它们对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者应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使用文化工具,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维果斯基认为,文化背景和环境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
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塑造个体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02 03
语言与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语言是文化传承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媒介。通过语言,个 体可以获取知识、表达思想、沟通交流,从而促进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 展。
社会规范与价值观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观,这些 规范和价值观对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发展起着引导和约束作用。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 维果斯基简介 •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概述 •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核心观点 •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影响与评价 •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的应用 • 结论
01
ev Vygotsky,出生于
1896年。
教育经历
职业发展
逝世
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心理 学和教育学,获得博士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高级心理机能的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 指人类所特有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形式,如思维、想象、语言等。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过程
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的 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个 体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逐渐形成 的。
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 特点
维果斯基指出,高级心理机能的 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 水平。同时,高级心理机能的发 展也受到个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如个性、兴趣、动机等。
维果斯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在个 体发展中的作用,情境教学通过 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帮助学 生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
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和特点,根据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制 定适合儿童的心理咨询方案。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第五讲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
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
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
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
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
一、维果斯基的社会历史发展观维果斯基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基本观点是,人的心理的发展是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一)心理发展的实质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个体的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1.低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能,是心理的种系发展的结果。
低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的主要形式有: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2.高级心理机能(1)维果斯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点:●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高级心理机能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从个体发展上看,它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
(2)高级心理机能的主要形式思维、有意注意、抽象记忆、高级情感、理智性意志等均为高级心理机能。
(二)心理发展的机制维果斯基认为,人类由于工具的使用,其心理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的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制约。
这是维果斯基对人类心理起源的基本假说。
1.人类的两种生产工具(1)物质生产工具物质生产工具(如石刀乃至现代机器)的使用,使人类脱离了动物世界,而成为人类。
(2)精神生产工具精神生产工具(如符号和词)的使用,使人类的心理机能从低级向高级转化。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最近发展区(ZPD)
教学
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水平(potential development)
教学觉得两种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Ⅱ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前面
• 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并走在发展前面
• 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
•
智力发展的内容
•
•
智力发展的水平
•
教学决定着智力的发展
产生和发展 心理活动
发展实质论
• 心理发展的含义: • 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
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
高级心理机能
特点
1.起源于自然 2.新的较高的心理机能的产生必 须伴随有机体结构,尤其是神经 系统的发展
3.动物和人共有 4.种系进化的产物
历史发展的产物包含内容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形象思维再现想象感觉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逻辑记忆随意注意概念思维理论性想象道德感理智感预见性意志高级心理机能乊所以高级的原因相应的外界刺激物丌存在戒没有发生较强作用的时候人可以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意志的努力去寻找它追求它把它呈现在自己的头脑乊中幵产生相应的反映动作就是概括的作用通过概括形成各种级别的概念幵丏运用他们来判断戒推理
• 4. 支架教学:即指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 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 5.情境化学习:将技能、知识与获得它们的情境联系起来。 学习必然是社会的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在某个时间和地点是正 确的事实,在另一个时间和地点却可能是错误的
6.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的三种模式 – 共同学习 – “拼图”模式 – 同伴指导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
1、高级心理机能是随意的、主动的; 2、其反映水平是概括的和抽象的; 3、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4、在起源上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受社 会规律所制约; 5、从个体发展来看,它们是在人际交往过 程中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
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 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1、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 2、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思维) 3、间接的、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心理结 构的形成。 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四、最近发展区(ZPD)
ZPD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 (表现)和并不是显而易见的潜在能力 之间的潜能范围。 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 但可在成人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 完成的任务范围。 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 发展区的获得。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处于某一年龄阶段的儿童,他的最近发 展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为下一个年龄阶 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个阶段又有 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 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 展中的作用。
三、两种心理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依靠生物进化而获得的心理机 能,它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如感知 觉、不随意记忆、形象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 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它以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受社会历 史发展规律所制约。 思维、有意注意、高级情感、逻辑记忆等心理 过程属于高级心理机能。
五、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在维果茨基看来,教学的可能性是由学 生的最近发展区决定的。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1、教学在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决定着 儿童的发展,决定着发展的内容、水平、 速度及智力活动的特点; 2、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教学一方面 应适应学生的现有水平,但更重要的是 发挥教学对发展的主导作用。
第八章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工具的使用,使人可以间接的方式来适 应自然。 语言和符号是人类心理上精神生产的工 具。符号指向内部,影响人的行为。 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 使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 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制约。
二、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 会规律所制约。 2、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掌握高级心理 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 3、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内化说
发展大部分得益于由外向内,即个体通 过内化从情境中吸取知识,获得发展。 儿童的许多学习发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 用中,这个环境决定了大部分儿童内化 的内容。 内化说是维果茨基心理发展观的核心思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