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1.字体:全部用宋体

大标题:三号、加粗

小标题:小四、加粗

其他:小四、不加粗

2.行距:单倍行距

3.除部分与部分之间空两行、章与章之间空一行之外,其余地方不要出现空行,每段开头空两格。

4.结构层次序数,第一层为“一、”,第二层为“(一)”,第三层为“1.”,第四层为“(1)”。

5.格式请参照模板,做到整洁、美观。

6.特别注意不能出现病句和错别字。

《警察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三号、加粗、居中)

(课程代码:[小四、加粗、居中])

一、课程简介(小四、加粗、空两格)

简要介绍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性质、地位、任务或作用(小四、不加粗)

(小四、加粗、空两格)

1. 书名,编著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

2.………………………………………

第一部分理论课大纲(宋体、小四、加粗、居中)

一、警察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宋体、小四、不加粗,如用章、节标示内容,则居中)

【教学目的及要求】………………

【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课程主要内容】……………………

(一)警察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1.伦理学与道德

(1)伦理学的含义及由来

(2)------------------

2.----------------------

(1) -----------------

(2)------------------

(二)警察伦理学的任务

1.---------------------

(1)------------------

(2)------------------

2.---------------------

(1) -----------------

(2)------------------

第二部分实践教学大纲(宋体、小四、加粗、居中)

一、实验内容及方法(宋体、小四、不加粗,以下正文同此要求)

(一)实验1:实验名称学时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3.实验内容:

(二)实验2:实验名称学时

1.实验目的:

2.实验方法:

3.实验内容:

二、实训内容及方法

(一)实训1:实训名称学时

1.实训目的:

2.实训方法:

3.实训内容:

(二)实训2:实训名称学时

1.实训目的:

2.实训方法:

3.实训内容:

第三部分考试大纲(宋体、小四、加粗、居中)

一、考核知识点(识记、领会、应用分别用▲、●、◆注明)(小四、不加粗,以下正文同此要求)

(一)伦理学的含义

1.公安伦理学的含义▲

2.伦理学与道德的关系◆

(二)公安伦理学的研究方法

1.学习公安伦理学的理论意义●

2.学习公安伦理学的现实意义●

二、考核要求

(一)考试用时

(二)考核方式

附件二:样板大纲

《刑事化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3310111)

一、课程简介

刑事化验是刑事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安院校三年制专科刑事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它是依据国家的法律和法规,运用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对与犯罪活动有关的相关物证,进行发现、记录、采取、检验和鉴定,以揭露和证实犯罪的一门应用技术。

刑事化验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通过理论和实验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刑事化验的基本理论,熟悉刑事化验的基本内容,掌握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发现、采取、包装与送检方法,掌握常见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的处理方法及检验方法, 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公安实践中的问题。

1.《微量物证与毒物毒品分析》,王彦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刑事物证技术学》,吴维蓉主编,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3.《仪器分析》(第二版),赵藻藩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第一部分理论课大纲

一、绪论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概念,掌握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发现、采取、包装与送检方法,掌握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检验方法及刑事化验鉴定文书的制作。

【重点和难点】1.重点: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发现、采取、包装与送检2.难点: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采取及检材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8课时

【课程主要内容】

(一)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概述

1.微量物证概述

(1)微量物证的概念

微量物证,是指物品物证中除毒物物证和毒品物证之外的一切量小体微的物证。

(2)微量物证的分类

2.毒物概述

(1)毒物与中毒的概念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生物体吸收后,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2)毒物的分类

3.毒品概述

(1)毒品的概念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2)毒品的分类

(二)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发现与采取

1.微量物证的发现与采取

(1)微量物证的发现

(2)微量物证的采取

2.毒物物证的采取

(1)中毒检材的采取

(2)采取检材时应注意的问题

3.毒品物证的发现与采取

(1)毒品物证的寻找与发现

(2)毒品及相关物证的采取

(3)吸毒者生物物证检材的采取

(4)易制毒化学品物证检材的采取

(5)毒品案件相关物证的采取

(三)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包装与送检

1.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包装与保存

(1)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的包装

(2)包装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应注意的问题

(3)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的保存

2.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送检

(1)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验的鉴定人

(2)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验的委托

(3)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验的受理

(4)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送检应注意的问题

(四)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的检验

1.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的处理

(1)非生物检材的处理

(2)生物检材的处理

2.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的检验程序

(1)同一认定的检验程序

(2)种属认定的检验程序

3.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检验的种类、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1)检验的种类

(2)检验的方法

(3)检验应注意的问题

4.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检验结论的审查、评断和鉴定文书的制作(1)对检验结论的审查和评断

(2)鉴定文书

二、常用仪器分析方法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刑事化验常用仪器分析方法,基本掌握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掌握显微镜法、薄层色谱法。

【重点和难点】1.重点:显微镜法、薄层色谱法;2.难点: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课程主要内容】

(一)显微镜法

1.显微镜法概述

显微镜法:是使用显微镜对各种微量物证、毒物和毒品检材的外观形态及内部组成结构等特征进行检验的方法。

2.光学显微镜

(1)光学显微镜的构成

(2)光学显微镜的主要参数

(3)几种常见的光学显微镜

生物显微镜

偏振光显微镜

3.扫描电子显微镜

(1)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构成

(2)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3)扫描电子显微镜的主要性能

(二)色谱法

1.色谱法概述

(1)色谱法原理

(2)色谱法分类

(3)色谱流出曲

2.气相色谱法

(1)概念

气相色谱法:以气体为流动相、以固体吸附剂或涂在载体表面上的高沸点有机化合物液膜为固定相的色谱法,称为气相色谱法。

(2)气相色谱仪

(3)气相色谱仪常用的检测器

(4)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5)气相色谱定性分析

(6)气相色谱定量分析

(7)其它气相色谱分析技术

3.薄层色谱分析

(1)薄层色谱分析原理

(2)吸附剂、展开剂与显色剂

(3)薄层色谱定性检测

(4)薄层色谱定量检测

4.高效液相色谱法

(1)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

(2)高效液相色谱仪

5.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1)质谱法的概念

(2)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3)GC-MS接口

(4)GC-Ms分析中的色谱与质谱检测

(三)分子光谱法

1.分子光谱法概述

分子光谱法:是以测量分子能级跃迁所产生的光谱来进行物质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

(1)分子能级

(2)分子光谱法分类

2.紫外-可见光谱法

(1)紫外-可见光谱法基本原理

(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3)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定量分析

3.红外光谱法

(1)红外光谱法概述

(2)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3)红外光谱的固体样品制备

(4)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

三、爆炸物分析

【教学目的及要求】理解爆炸的概念,了解常见的炸药、易爆物及爆炸装置,掌握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的现场特征,掌握爆炸残留物的分布规律及爆炸残留物的采取方法,掌握炸药的检验方法。

【重点和难点】1.重点:炸残留物的分布规律及爆炸残留物的采取方法;2.难点:炸药的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

【课程主要内容】

(一)爆炸与爆炸现场

1.爆炸的概念

爆炸是物质能量的瞬间释放过程。在此过程中,爆炸物质状态的变化、内能

的释放,使周围介质的压力和温度急剧增高,产生瞬间的气体膨胀和音响,使周围介质遭到破坏,凡有此现象的过程统称为爆炸。

2.爆炸案件现场

(二)常见的炸药与易爆物

1.常见的炸药

(1)炸药及其分类

(2)炸药的基本特征

(3)炸药的性能

(4)常见炸药简介

2.常见的易燃易爆物

(1)常见的化学易燃物品

(2)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的分类

(三)爆炸装置

1.爆炸装置的构成

(1)炸药

(2)包装物

(3)起爆系统

2.点火器材

(1)火帽

(2)拉火管(索)

(3)导火索

3.起爆器材

(1)火雷管

(2)电雷管

(3)导爆索

4.常见爆炸装置

(1)火焰引爆

(2)机电引爆

(3)定时引爆

(4)遥控引爆

(5)多元引爆

(四)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的现场特征

1.炸药爆炸的现场特征

(1)炸点

(2)抛出物

(3)爆炸残留物

(4)空气冲击波

(5)烟雾及声光

2.易爆物爆炸的现场特征

3.炸药爆炸与易爆物爆炸现场的区别

(1)构成爆炸的条件不同

(2)爆炸点不同

(3)抛出物的不同

(4)烟痕不同

教学大纲编写范本

《现代推销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分类: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技术课 课程名称:现代推销技术 编者:王青 审定者:王双萍 编写时间:2008年03月 第一部分课程简介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 (一)课程性质 现代推销技术属于电子商务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为该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艺术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地涵盖了推销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推销实务过程。 (二)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掌握现代推销的基本知识,了解推销的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了解当代推销的特点和经营模式,具备从事市场营销、促销以及企业管理等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推销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营销及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系统介绍了现代推销技术的基本知识,主要思路是以推销的基本理论为框架,

包括推销原理、推销要素、推销环境与推销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寻找与识别顾客、接近顾客、推销洽谈、处理顾客异议、成交与售后服务等推销技术和技巧,既全面地涵盖了推销的基本理论,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推销实务过程。 三、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 1.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市场营销学 2.后续课程:无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总体安排 一、学分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开设一个学期,总学时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5课时,单项技能训练18课时,综合训练6课时,复习2课时,机动3课时。 二、推荐教材 (一)推荐教材 1.《现代推销技术》刘文广庞如春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8; 2.《推销实训教程》陈新武龚士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5; (二)参考书 1.《现代推销学》吴健安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2; 2.《推销与谈判技巧》安贺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 3.《现代推销技术》张春霞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 三、本课程开设需要的教学环境、设备条件 本课程理论教学部分要求课堂教学,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大部分在课堂以案 2

实验教学大纲编写格式 - 山东大学

《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山东大学医学院

《医学机能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医学机能学实验 英文名称:Medical Functional Experiment 课程编号: 实验课性质:融合创新性实验 课程负责人:高建新 开放实验项目数: 大纲主撰人:周玉琴王进、李瑞峰、潘芳、王越 大纲审核人:胡维诚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40 实验学时:40 课程总学分:实验学分: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护理学、药学专业用 5、6、7年制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医学机能学融合性实验教学,将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心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分科理论知识,按系统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同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使用医学机能学实验常用的仪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病例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主要仪器设备 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血气分析仪、电磁流量计、压力换能器、张力换能器、水检压计、冷冻离心机、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形态学分析系统、手术器械、恒温彩色微循环显微仪、医学图像分析系统。

六、考核方式 结合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确定成绩。 七、实验教科书、参考书 (一)教科书 1.胡维诚.《医学机能学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二)参考书 1.李自英,胡维诚.《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胡还忠.《医学机能学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与说明

附件1 教学大纲编写要求与说明 一、大纲编写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是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学与考核的主要依据。课程教学大纲一般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说明部分要明确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实践性,贯彻“少而精”原则,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统一;本文部分是教学大纲的基本部分,分章节或单元说明(章节或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内容、教法建议、考核要求以及参考书目等。 凡列入培养方案的各门课程,均应由课程归属教学单位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在开课前组织教研室或任课教师制(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经所在教研室讨论审核,经学院批准后方可执行,并报教务处备案。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应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配套,并汇编成册。 二、文档格式要求 1.教学大纲统一用Word文档排版打印,页面设置为:A4纸型;页边距:左2.8cm、右2.5cm、上2.5cm、下2.5cm、页眉1.5cm、页脚1.0cm,标准字间距,行距1.5倍,段前段后间距均设为0,标点符号全角录入。 2.标题、正文的字体及字号要求:一级标题:(《XXXX》教学大纲)三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加粗;其余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 三、填写内容说明 1.关于教学目标 具体参见理论课的教学目标陈述要求及参考样例,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要反映不同的知识类型和层次。 2.实验类课程中的“类型” 是指基本(演示、验证等)、综合、设计等;如是上机课程“类型”是指单项训练、综合训练等。 3.非独立设置的课内实践环节教学大纲可以参照独立设置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格式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应作为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的一部分,课程编号、学分以理

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规则

课程教学大纲制订与实施规则 一、总则 第一条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根据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及其性质、目的和任务确定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系和范围。它是教师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检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为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特对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及实施工作制定相关规则。 二、制(修)订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 第二条教学大纲应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和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时代精神,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三条教学大纲应以科学的教育观念为指导,反映教育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 第四条教学大纲应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分类进行制(修)订,具有切实的可行性。 三、制(修)订教学大纲的原则 第五条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原则 教学大纲是专业培养计划的具体体现和落实,因此,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应受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制约,要根据培养计划所确定的培养目标,明确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由于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因此其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课程任务和基本要求上也应有所差别,突出本层次人才培养的重点要求。 第六条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教学大纲要根据学科体系和教育规律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在实现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学科本身的科学系统性、完整性与课程的目的性、特殊性之间的关系,防止单纯追求本门课程体系的完善,要满足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需要,特别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等衔接,既防止疏漏,又要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第七条教学内容的继承和发展协调统一的原则 根据教学效果滞后性的特点,要求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超前性。一方面剔除传统的教学内容中的陈旧和重复的部分,另一方面应及时吸收国内外科学研究的最新重要成果,在保证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难度和要求应适当。 第八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实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实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12110460课程名称:实用写作 英文名称:Practical Writing 课程性质: 必修通识课程 总 学 时:36学 分:2 适用对象:非中文专业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学语文,大学语文 二、编写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实用写作》是我校为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通识课程,是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实用写作》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和实际写作能力,以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和毕业后就业、参加工作的需要。通过系统地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学习实践类、校园文化类、求职就业类、行政公文类等应用文文体知识,使学生系统掌握实用类文体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知识保证。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为一个学期,分为四个部分,重点是学术论文、消息、求职信、求职简历、行政公文等实用文文体知识,难点是学习实用文写作的基础理论,掌握写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常用文体文本写作要领。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用写作》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主,注重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在教学中整合运用讨论式、启发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强化写作练习,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写作。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酽锕极額閉镇桧 猪訣锥顧荭。 (五)实践环节 无。 (六)教学时数分配表 《实用写作》教学时数分配表 教学内容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采用何种多媒体教学手段 章节 主要内容 讲授 实验 讨论 习题 课 外 其它 小 计 1 绪论 1 1 1 3 多媒体 2 校园篇:请假条、证明信、调查报告、学术论 文、消息、通讯、计划、总结、 10 1 4 1 16 多媒体 3 求职篇:求职信、个人简历、演讲词、申论 5 1 2 1 9 多媒体 4 职场篇:广告文案、合同、国家行政机关公文 处理办法、通知、通告、通报、请示、报告、函、 8 1 2 1 12 多媒体

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1.课程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学时分配,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2.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用word编写) 《课程名》课程教学大纲-----(用三号黑体) (内容用四号宋体字,半角) 授课专业:------(用四号黑体要写明全称) 学时数:学分: --(用四号黑体) (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用四号黑体) 写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属于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在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用四号黑体) 包括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重点、难点,并分章节详细编写内容及要求(写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并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表述应达到的要求),在各章标题后注明所用学时,学时分配只供参考,教师可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这一部分是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应尽量详细列出。 (注:“了解”:是指学生应能辨认的科学事实、概念、原则、术语,知道事物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理解”:是指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事实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掌握”:是指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能够进行分析和综合。) (3)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用四号黑体) 包括各教学环节(如:课堂讲授、实验、作业、课外自学、课程设计、考试等。)的安排、要求。其中,课堂讲授:包括教学方法、手段、外语、计算机应用等要求,教学辅助资料如:习题集(库),试题集(库),CAI课件等要求;实验环节:主要写实验的内容及要求;作业:主要写明布置习题达到的目的,并分章节写出布置的题量;考试环节:写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改革的思路,要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考试。 (4)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用四号黑体) 课程教学大纲中指定的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应择优选择,且与设定的教学内容能较好的吻合。要列出作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月。 3.页面格式 纸型A4:高 285MM,宽 210MM ;页边距:上 25.4MM,下25.4MM,左 20MM,右 20MM,装订线10MM;页眉:17MM;页脚:20MM;行距:固定值,28磅。

教学大纲参考格式

理论课教学大纲参考格式说明: 《》教学大纲(三号黑体加粗)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 学分:总学时: 讲课学时:实验学时:上机学时: 适用对象:先修课程: (小四黑体)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小四号楷体加粗) (说明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和为实现培养目标所承担的任务)(正文五号宋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小四号楷体加粗) (说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分别应达到的程度。) (正文五号宋体) 三、课程教学内容 按相当于教材编写大纲中的章节目三个层次详细编写本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 五、教学组织与方法 说明:提出适合本课程教学活动所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方法应对以下内容清晰描述:1、采用哪些教学方法?2、如何组织?运用哪些教学手段?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成绩组成包括:学习过程考核(考勤作业等)、课内实验或上机部分、学习效果考核(期中、期末、大作业等)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大纲制订人:(宋体,5号字,左缩进20字符) 大纲审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年月日

实验大纲格式: 【注:正文行间距18磅】 【注:正式稿蓝字部分全部删除】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内容需对应课程大纲内教学要求】 【注:正文为宋体,5号字,下同】 二、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知识 三、实验方法、特点与基本要求 四、主要仪器设备 五、实验项目的设置与内容提要 【注:设计性实验项目根据情况各选个,总实验学时为学时。】 【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综合/设计,实验要求:必做/选做。】 六、实验报告要求 七、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对应课程大纲内考核要求】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与文献 推荐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参考书目与文献:《》,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大纲制订人:(宋体,5号字,左缩进20字符) 大纲审定人: 教学院长(主任): 制订日期:年月日

东北石油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模板】

XX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写规范 《》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2号) 课程编号:(见培养方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英文名称: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 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总学时:讲课学时:实践(实验)学时: 学分: 适用对象: 先修课程: 一、编写说明 (一)制定大纲的依据 (二)课程简介 (三)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明确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对培养目标的贡献度。) (四)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体现该课程在实现培养目标中所承担的任务。) (五)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六)对先修课的要求 二、大纲内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体现掌握的知识结构、科学方法、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等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基本要求 (按照“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阐述教学内容要求,提出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建议与说明 (五)教学内容 (按照章节或内容列出具体内容,有关目标、任务、要求中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应在相应教学内容中明确标注并作适当说明。) 三、实践(实验)环节及要求

(主要书写实验的内容及要求。) 四、习题、课程讨论及要求 (明确对习题集、试题库等要求;明确学生讨论的内容及方式;写出作业题量,写明所布置习题应达到的目的。)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注明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授式、启发式、研讨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和在线课程平台等手段。)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环节设计应体现现代教学方法改革。主要包括课堂讲授、在线学习、习题课、研讨课、实验(上机)、作业、考试等。) 表格居中,表格宽度基本占满版心,行高设为0.8cm(表格中有两行文字的行高设为 1.1cm)。 七、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要体现过程考核,体现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表现和收获,明确成绩的构成及比例。) 八、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明确适合本课程学习的教学资源。) 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参考书:《》,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

3.教学大纲制订说明

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1.课程概况 各类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概况需填写在一页中,不能跨页。课程基本信息与人才培养方案一致。课程简介一栏填写课程的主要内容,300字以内。课程教材尽可能选用新编规划教材,如有实验和上机课时,还需在此栏填写实验/上机指导书的名称。 2.教学目标 授课教师需明确该课程对培养目标的贡献,按照专业培养计划中该课程对应的培养目标,根据课程实际内容及授课特点制定课程目标。并设计相应的考核方式、考核内容及评价标准,合理评价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达到所设计的学习目标程度。需要在作业、考题、分析、设计、实验中体现,从而达到真正能够评测出学生在培养目标上的实现程度。 3.教学方式 用□√代替表中的□,选择相应教学方式。凡是选中的教学方式需要标出大致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各教学方式百分比之和为100%。授课教师可以补充课程大纲参考模板中没有的教学方式,鼓励实践、互动单元的增设、多种教学方式并存。 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训项目、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可参考理论课程大纲中的教学方式,根据该实践环节的内容及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4.考核方式 专业课程应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建议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要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鼓励教师创新性的补充其他考核方式,并精心设计考核内容,从而真正能够测评学生的能力。用□√代替表中的□,选择相应考核方式。凡是选中的评估方式需要标出占成绩的百分比,各评估方式百分比之和为100%。 实验课程、课程设计、实训项目、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可参考理论课程大纲中的考核方式,根据该实践环节的内容及特点,设计相应的考核方式,各

种考核方式的比例由授课教师或课程组确定。 建议所有讲授该门课程教师的课程考核方式保持一致。 5.教学内容及要求(理论课程大纲) 理论课程大纲中“教学内容及要求”栏需分章节填写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要求按照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需针对本章节中的具体知识点进行阐述。 6.建议教学安排(以理论课程大纲为例) 表中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中涉及的所有教学环节,如课堂测试、实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案例分析等。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填写课程概况中对应的编号(可多选),如M1,J1,K1。所有讲授该门课程老师课程内容至少80%保持一致。 7.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和资料一栏除参考书目外,也可以填写与课程相关的网址。 8.专业个性化需求补充说明 由专业所在二级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包括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补充。 如无个性化需求补充内容,则删除该条。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修订稿)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应用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类广告专业、社会学类秘书专业及政治学类行政管理专业、管理类乡镇管理专业等其他有关管理专业、部分理工科专业等专业门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实用性强,适用面广,是本门课程的特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常用的应用类文章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获取为高级应用型人材所必备的文章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并为即将开始的毕业作业的写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从本质上说,本门课程应为一门注重实用、讲求实效的技能型课程,强调学以致用,力求做到“教了便能学会”、“学会便能用上”,应是本门课程所依循的教学原则。 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三项具体要求: 第一,要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所学文体,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写作知识是对写作规律的总结,掌握写作知识,对于写好文章,特别是写好规范性极强的应用类文章是至关紧要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多接触文章实际,加深对所学文体的全面的认识。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和基础,通过范文的阅读,可以直接有所借鉴。同时,阅读能力本身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项能力往往是同一个人的工作水平、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的。 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应当结合例文的分析进行,而例文的补充一定要慎重,要尽量选用写得规范的文章。

第三,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以通过写作实践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勤写多练,一直是写作教学中倍受重视的教学方法,本门课程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只有切实重视写作训练,并采用合理的训练手段,学生所学的写作知识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只讲不练,或练得不够,是不符合本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也无法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 总之,本课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加强基本理论的讲授的同时,还应注重范文阅读和技能训练。在做到讲读结合、讲练并重的前提下,要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或者说写作训练的安排上多下功夫。 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同学生所学其他专业课程的配合和衔接,特别是在实际写作训练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体的写作,可使相关的专业知识直接得到应用。 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本门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72学时,共4学分,开设一个学期。 学时的具体分配如下: 序号教学内容课内学时 1 概论 4 2 行政机关公文15 3 事务文书13 4 公关文书12 5 财经文书10 6 法律文书8 7 生活文书 6

应用写作教学大纲

“应用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审定稿)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应用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类广告专业、社会学类秘书专业、政治学类行政管理专业、管理类乡镇管理专业等专业门类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实用性强,适用面广,是本门课程的特点。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常用的应用类文章的实际用途及其写作要领,获取为高级应用型人材所必备的文章写作能力和文章分析与处理能力,使其实际写作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以适应当前和今后在工作、学习以及科学研究中的写作需要,为其总体工作水平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并为即将开始的毕业作业写作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三项具体要求: 第一,要使学生从理论上把握所学文体,掌握必备的写作理论知识。写作知识是对写作规律的总结,掌握写作知识,对于写好文章,特别是写好规范性极强的应用类文章是至关紧要的; 第二,要引导学生多接触文章实际,加深对所学文体的全面的认识。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和基础,通过范文的阅读,可以直接有所借鉴。同时,阅读能力本身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项能力往往是同一个人的工作水平、思维水平的高低直接相关的。 在教学中,知识的讲授应当结合例文的分析进行,而例文的补充一定要慎重,要尽量选用写得规范的文章。 第三,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作文训练,以通过写作实践形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和熟练的写作技巧。勤写多练,一直是写作教学中倍受重视的教学方法,本门课程也不例外。在教学中,只有切实重视写作训练,并采用合理的训练手段,学生所学的写作知识才能转化为写作能力,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也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只讲不练,或练得不够,是不符合本门课程的教学规律,也无法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的。 总之,本课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加强基本理论的讲授的同时,还应注重范文阅读和技能训练。在做到讲读结合,讲练并重的前提下,要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或者说写作训练的安排上多下功夫。 此外,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同学生所学其他专业课程的配合和衔接,特别是在实际写作训练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文体的写作,可使相关的专业知识直接得到应用。 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本门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72学时,共4分,开设一个学期。 学时的具体分配如下:

最新公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资料

《公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公文写作 课程编码:044557 学时:总学时54(讲授学时54 课外学时0) 学分:2 课程类型:专业限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范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教学方式:讲授 考核方式:其它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本课程教材:刘春生.公务文书写作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参考教材:岳海翔.公文写作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公文写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以党和国家的有关规范性文件为指导,主要研究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他社会组织在行政职权和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公文形成与办理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其内容具有政治性、综合性、规定性与应用性的特点。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行政机关公文与处理的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认识机关公文形成和处理的基本规律,了解我国国家机关、社会组织现行的公文种类、体式稿本、行文规范、写作要求以及公文办理、公文立卷与归档的程序,原则和方法,培养和提高撰拟公文和处理公文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有较强的公文写作能力胜任工作需要。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综合课堂的讲授、习题、讨论及课外资料的查询、分析等方法来传授知识。教学手段主要利用多媒体开展,课外资料查询、分析利用网络、图书馆进行。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独立性较强,前期若能开设《应用写作》对本课程较有帮助,学完该课程,对学生将来大四开展的毕业论文写作较有帮助。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篇公务文书写作概论 第一章公务文书的含义、分类和作用 主要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公文的含义,公文的产生与发展;了解公文的种类以及分类的意义,方法以及我国现行的公文名称;理解公文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公务文书的含义和分类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新课标》问答录 Q 1: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教学大纲改为了课程标准。那么,为什么要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现行的教学大纲有哪些区别?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知识讲解

《写作》课程教学大 纲

《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33000、0933001 课程名称:写作(1)、写作(2) 总学时数:40+40=80学时 实验学时:15+15=30学时(另见“实验大纲”)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和任务 《写作》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基础必修课,面向一年级新生开设。 2.教学目标及意义 本课程传授写作理论(含传统与现代),指导写作实践,培养专业素质和学科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之能熟练运用写作技能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分析阅读各种体裁的文章从而为进入更高层次的写作活动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本课程讲授写作学的基本理论“写作四体”、“写作过程”和“写作技法”;讲授并训练写作的基本文体“新闻写作”、“文学写作”、“理论写作”和“应用写作”四大类型。 学生应了解写作的特性,熟悉文体的基本特征,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法,能写出文风端正、语言流畅、思路清晰、条理分明的文章。 4.教学重点、难点 上学期,即《写作》(1)着重讲解写作“四体理论”,即写作主体、客体、载体、受体的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及表达技巧;“写作过程”理论,涉及到思维学、心理学和哲学等相关知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部分。 下学期,即《写作》(2)着重介绍各大类型文体的特征以及写法,着重训练各大类文体中的基础文体。社会评论和文学评论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应用文的实用性操作也是教学的难点。 5.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课堂提问法、当堂实验操作法、课后自我练习法等综合运用。

以课堂讲授和课堂训练为主,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以课后阅读和写作实践为辅。讲评和理论学习相结合,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课程教材: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2008年6月版 主要参考书: ①路德庆主编.《普通写作学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2月版 ②张佐邦主编.《现代写作学》.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1月版 ③刘孟宇,诸孝正主编.《写作大要》(第三版).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版 ④姚承嵘著.《写作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⑤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⑥张德实主编.《应用写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⑦尹德刚,周胜著.《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版 ⑧康贻祥编著.《现代应用文写作大全》.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年1月版 ⑨江少川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版 ⑩江少川,张泽萱主编.《新编大学实用写作训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版 7.其他 (1)关于本大纲的使用说明:本大纲严格按照《合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规程(试行)》编写,以“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为本大纲的教学体系,并注意运用“教学内容改革的新成果”;我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为非师范类学生,因此,国家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中的“写作教学论”等章节未被纳入。在具体使用中应结合学生写作的实际水平和当代写作新现象、新规律以及写作学的新理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以适应新世纪写作技能的需要。 (2)本课程为“考查”科目,总课时为96,周学时为3。考核方式为“N+2模式”: 3≤N≤5,占50%;1为课堂笔记,占10%;1为期末考查占40%。 二、正文部分

关于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的有关规定

关于编写课程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 课程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和编写教材的依据。它规定了课程的知识、技能的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高质量、体现现代科学精神和我院办学特色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教学大纲制订原则 1、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列的课程均须制订符合规定的课程教学大纲。 2、课程教学大纲应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教学小组编写初稿,交教研室集体讨论制订,系主任审核后送学院教务处。 3、课程教学大纲的格式及内容要与本指导意见格式统一,并力求文字严谨、意义简明扼要、名词术语规范。 4、课程教学大纲要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突出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与思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5、制订课程教学大纲要符合教学计划整体优化的要求,从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的角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各教学环节安排,注意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与遗漏。 二、课程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及格式 《××××》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简介:指课程名称(中文/英文)、课程编号、学时数、学分数、考核方式等。 2、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指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须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写明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尤其应突出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二)大纲内容: 1、教学方法与手段: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特定教学目的而采用的方法,如讲 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教学手段包括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 2、教学内容与目标:教学内容包括实践性教学环节,理论课应以教材为中心,以基 础知识为主并包涵本学科前沿动态的介绍和分析。教学目标应将学习程度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面,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3、教学重点与难点:要求分章节编写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章编写重点、难点。 4、考试范围与题型:考试范围与分数比例、题型与分数比例。 5、课程教学改革设想:指围绕能力培养为中心,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设想。 (三)大纲附录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

课程教学大纲基本格式 ×××××××教学大纲(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以下均为五号宋体)(空一行) 一、教学对象(5号宋体加粗,顶格,下同) 指面向专业、学制、层次等。跨多个专业的课程可采用大类说明。例如:本课程大纲适用于财经类各专业三年制高职学生。(5号宋体不加粗,空两格,下同) 二、学分与学时 指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学时要求。 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技能课模块)、素质拓展课(专业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模块) 课程属性:指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性质:指本课程在本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任务:指本课程授课要达到的目的。 目的:指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所要达到知识和能力水平。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指学生修读本门课程与专业计划中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即应先修的主要课程,以及本课程修完后才能继续修读的主要课程。 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 说明:1、某一章的内容不多时,可以以“章”为单元,提出该章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一章)。某一章内容较多时,可以以“节”为单元,分节次提出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一节),单元与单元之间留一空行。 2、“目的要求”中对不同教学内容,规定要求学生掌握的深广度,应采用体现教学要求层次的关键词。例如:理论知识部分可用“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掌握:要求对教学内容能够深入透彻,牢固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熟悉:对教材内容清楚地理解,并记住其中主要内容。 了解:对教材内容一般了解,今后需要应用时会进一步查阅有关材料。 3、“主要内容”中列出该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主要内容中分讲授内容、自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一章)。如果没有自学内容,可以不写(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一节)。 4、当整章或整节为自学内容时,则在“章(或节)”后注明“自学”,“主要内容”直接列教学内容(见下文中的第二章第二节)。 5、章节标题加粗,居中;“目的要求”、“主要内容”标题加粗,顶格;其余不加粗,空两格。(见下文) 6、“讲授内容”、“自学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点击菜单栏下面的格式工具栏的快捷按扭“项目符号” ) 第一章××××××(加粗,居中) 【目的要求】(加粗,顶格) 1.掌握…………(不加粗,序号前空两格,下同) 2.熟悉………… 3.了解………… 【主要内容】(加粗,顶格) l 讲授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点击菜单栏下面的格式工具栏的快捷按扭“项目符号” ) 1.………… 2.………… l 自学内容(加粗,前面加“项目符号”圆点●,操作方法同上) 1. 2.

专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及管理规定

广州市蓝天技工学校文件 穗蓝技〔0000〕00号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及管理规定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落实《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编选教材、组织教学、评价教学过程和考核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加强课程建设,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为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目标,规范教学管理,特制订如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编写及管理规定。 一、编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课程体系和改革教学内容为重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科学地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编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1、《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准确地贯彻《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服从课程结构与《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的整体要求。 2、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要坚持系统性、发展性、和实用性三原则,确立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必须符合企业相应岗位的实际需要,与国家和行业职业标准相结合,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教学内容的导向性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3、相同课程在不同专业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中因各自专业特点和课程结构要求不同而有所区别,在编制《教学大

纲/课程标准》时要注意根据专业要求和课时安排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4、随着专业设置的不断调整以及专业特色的不断强化,有时需要进行课程开发,新课程开发时,须要先进行企业调研,依照职业岗位要求,制订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而后再确定使用教材或编写校本教材。不能是先定教材,再依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三、编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主要依据 1、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教学标准》确定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和要求。 2、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把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有机结合起来。 3、依据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找准职业岗位的工种、工序、工艺等技术核心能力,通过教学分析确定本课程标准内容和评价建议。 4、一体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编写,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印发的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一体化课程规范》为编写依据。 四、编写《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程序 1、专题调研 根据本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选择合适的企业或单位,开展行业企业岗位工种、工序、项目技术等所必需的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等调研。填写专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表”(参见附表一),形成课程职业分析资料。 2、构建设计 根据职业分析资料,结合专业教学规律和本校实际,在教学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构建本课程体系(课程结构框架)。依据职业能力和相应的工作任务的类别,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设计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学习“情境”。依据工作任务要求和课程内容要求设计相关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

教学大纲编写格式

附件1. 教学大纲编写格式 为便于各院(系、部)编辑印制课程教学大纲,建议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专业实习课程分别采用以下格式: 一、篇幅:每门课程教学大纲以2000-4000 字为宜。 二、页面格式要求:A4 纸页面。 三、字体字号:请按照以下模版填写。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建议格式: 《********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黑体,三号,居中)) 【课程英文名称】(应参考国际国内通用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 【先修课程】 【总学时数】其中理论教学学时:实验(实践)教学时数:【总学分数】 【教研室】 【执笔人】 【审核人】 【编写(修订)日期】: 一、课程教学目标 (正文标题黑体五号字,内容宋体五号字;1.5 倍行距,下同) 二、先修课的要求 三、教学环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主要内容:教学要求: 重点、难点: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重点、难点: 其它教学环节(如实验、习题课、讨论课、其它实践活动): (三)第二章******* 学时(课堂讲授学时+其他教学学时)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六、考核方式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建议格式: 《********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黑体,三号,居中)) 【课程英文名称】(应参考国际国内通用名称):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开课学期】 【先修课程】 【总学时数】 【总学分数】 【教研室】 【执笔人】

《专题地图编制》教学大纲模板

《专题地图编制》理论课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教学对象: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学时学分:48学时, 3学分(其中理论20学时,上机28学时)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专题地图编制》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简要介绍专题图的起源与发展趋势,专题图生产过程、专题图的设计与编制、专题图的表示及其编制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地图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能掌握读图、识图、用图及绘图的技能与技巧。 2、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制方法,为今后地图测量、编绘、输入输出的图形化表达提供技术支撑。 3、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 预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专题图学、测量学、计算机地图制图。 后续课程:电子地图与导航。 4、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该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上重在操作,以课堂练习为主,并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边教边练,灵活机动教学方法。 5、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考核也偏向于实践,主要以考勤、平时上机练习、综合作业练习的完成数量与质量来综合评定成绩。 课程总成绩=考勤成绩(占30%)+平时上机练习成绩(占30%)+综合作业练习成绩(占40%)。 6、指定教材 《专题地图编制》黄仁涛,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7、教学参考书

[1] 《新编地图学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新编地图学实习教程》,蔡孟裔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现代地图学》,廖克,科学出版社.2003 [4] 《地图学》,张力果等,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 《计算机地图制图原理与应用》,王红、李霖,科学出版社。 [6] 《地图设计与编绘》,祝国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8、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 表1 课程学时分配表 9、教学大纲修订说明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学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1.掌握专题图的概念、专题图的分类。2.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