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木雕赏析
浅析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浅析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木雕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历经几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木雕艺术既是一种技艺,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不仅体现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也承载着时代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精华。
本文将对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浅析。
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木雕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木雕艺术早已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刻、风水等领域,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代的木雕艺术作品,不仅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动植物和人物的形态、神态和各种生活情景,还通过图案、符号、象征等多种手法,表达了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民俗情感。
第二,木雕艺术代表了民间艺术的独特风格。
中国传统的木雕艺术通常以厚重、浓郁、雄浑的风格著称,这种艺术风格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密切相关。
木雕艺术通常用雕刻的手法表现生活实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既尊重了历史和传统,又具有现代审美意义和个性特点。
第三,木雕艺术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由于木雕艺术需要用到不同种类和品质的木材,而这些木材的取材、加工和保存会受到环境、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木雕艺术作品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不同朝代、地域、艺术家以及时代背景都对木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其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时代价值。
第一,木雕艺术是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木雕艺术不仅具备艺术审美价值,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珍贵财富之一。
通过木雕艺术作品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第二,木雕艺术是艺术市场的重要商品。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木雕艺术已经成为艺术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古老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木雕艺术不仅具有艺术文化价值,而且还可以为艺术市场注入新的能量,成为文化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桃源木雕:民间美术工艺的一朵奇葩

桃源木雕:民间美术工艺的一朵奇葩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其中木雕艺术更是博大精深。
桃源木雕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历史悠久,以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备受世人赞赏。
桃源木雕源自中国古代的桃源仙境传说,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之中,成为了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
桃源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桃源木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桃源山即以华丽的雕刻工艺而闻名。
而距今近千年前的南宋时期,桃源木雕以其优质的原材料和精湛的技艺而风靡一时,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地方民间艺术之一。
在宋代,因为桃源区域的地理环境独特,拥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并且当地人们喜欢雕刻,这就为桃源木雕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桃源木雕从一开始就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成为他们书房装饰的首选,而且还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成为了象征着吉祥和美好的工艺品。
明清时期,桃源木雕的发展更是达到了巅峰,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和雕刻师加入到这一行列。
当地的木雕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题材生动地刻画在木雕上,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喜爱和认可。
桃源木雕也开始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渠道传播至海外,成为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张名片,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桃源木雕这一传统工艺也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难以满足现代人们对于快速消费品的需求,而且由于原材料的稀缺和人工成本的上升,不少传统木雕作坊相继关闭。
保护和传承桃源木雕这一民间艺术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桃源木雕的特色与表现形式桃源木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备受人们喜爱。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题材广泛。
桃源木雕所涉及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了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花鸟虫鱼等,而且每种题材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寓意。
比如桃源木雕中常常出现的仙鹤图案,代表着美好和吉祥;而以花卉为题材的木雕则是为了寓意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艺术表现。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卓越的技艺,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与文化内涵两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木雕的特点。
一、艺术表现中国传统木雕以其独特的雕刻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特点。
1.形态逼真中国传统木雕注重对人物、动植物等形态特征的准确刻画。
木雕匠人通过精细的雕琢,使得作品形象栩栩如生,令人惊叹不已。
例如,它们可以在木材上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山水风景,或者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人一种丰富而真实的感受。
2.线条流畅中国传统木雕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
艺术家们善于利用线条的曲折与延展,表现出作品的立体感和流动感。
这种独特的线条处理技巧不仅增强了木雕作品的审美效果,还使得作品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3.细腻雕琢中国传统木雕注重细节的雕刻,这需要高超的技艺和耐心。
匠人们常常用微小的雕琢来表达作品的细节之处,如面部表情、衣纹与筋骨等。
这种细腻的雕琢手法有助于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与艺术感,使得作品更加立体鲜活。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木雕的艺术表现也凝聚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体现。
1.宗教与信仰中国传统木雕中常常出现含有宗教与信仰意义的作品,在作品中表现出对神祗、佛教和道教的崇拜。
这些作品承载着人们对于信仰的虔诚与敬畏,是人们与宗教摩擦的产物。
2.历史与传承中国传统木雕也是历史的见证和传承的载体。
在古代,木雕作品常常被用于装饰建筑和家居,以此展现时代风貌。
同时,它也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的工艺技艺。
3.神话传说与寓意中国传统木雕中的一些作品还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与寓意。
例如,雕刻一些神兽、凤凰、龙等神话传奇形象,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这些作品既具有观赏价值,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符号。
总结中国传统木雕艺术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形态逼真、线条流畅和细腻雕琢,木雕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中国传统艺术的故事。
乐清黄杨木雕——民间工匠的智慧

乐清黄杨木雕——民间工匠的智慧乐清黄杨木雕——民间工匠的智慧作为建筑学专家,我深刻认识到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美的追求,尤其是建筑设计中对于建筑造型美学的探索和追求。
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个细节,花鸟鱼虫的雕刻经常出现在建筑中。
在这些雕刻中,乐清黄杨木雕可谓是独占鳌头。
在乐清传统工艺作坊,民间工匠运用自己的智慧在黄杨木上创作出一件件精美雕刻。
这种传统的手工雕刻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
它是乐清黄杨木雕艺术的代表,也是民间工匠的智慧的结晶。
从取材、制作、雕刻到上漆、抛光,这个流程需要高超的技术、耐心的态度和匠人独有的智慧。
首先是取材。
黄杨木是密实的硬木,是适合雕刻的材质之一,产于我国中部、南部和东北的山区。
由于其稀缺性,黄杨木的价格较贵。
选料时,要选择纹理清晰、色泽匀称、质地坚实、树干笔直的木材。
其次是制作。
黄杨木因为特殊的纹理和硬度,需要经过加工才能制成雕刻品。
工匠要先将取回的木材进行工序加工,最后打磨出一个平面整齐的板材,才能进行雕刻。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反复的检查和调整,要求木材的精准度是非常高的。
然后是雕刻,这是整个乐清黄杨木雕的灵魂所在。
工匠使用锯子、刨刀、刀、锉等不同的工具将板材雕刻成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形象。
雕出的图案需要精准细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偏差,体现出了手艺人的精湛技艺。
最后是上漆和抛光。
工匠在木雕上涂上不同颜色的漆,以使雕刻出来的图案更加鲜艳。
漆上之后还要经过戳花和抛光等几道工序才算完美。
乐清黄杨木雕的智慧是人类智慧的瑰宝。
在一个深度商业化的现代社会中,这样的传统工艺带给我们一种文化的滋养、心灵的富足。
民间工匠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木材加工出最终的精美镂刻品,充分地发挥了人类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在这个过程中,手艺人们投入了他们的心血、爱和耐心,并将其转化为美的作品。
每一件乐清黄杨木雕的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故事,都是一个文化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总之,乐清黄杨木雕作为传统工艺品的代表,具有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它是一个鲜活的民族文化智慧的体现。
桃源木雕:民间美术工艺的一朵奇葩

桃源木雕:民间美术工艺的一朵奇葩桃源木雕是中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起源于湖南省桃源县。
这一传统工艺源远流长,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桃源木雕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中国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朵奇葩。
桃源木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桃源地区的雕刻工艺就已经相当成熟。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桃源县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木雕工艺,而当时的作品多以佛教造像为主。
明清时期,桃源木雕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工艺品,成为了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桃源木雕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
其作品大多以自然山水、神话传说、花草鸟兽为题材,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雕刻技术上,桃源木雕讲究刀法,通过精湛的雕刻技术,使木雕作品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在染色工艺上,桃源木雕善于采用独特的染色技术,在木雕作品上增加了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
桃源木雕的工艺技术独特而精湛,其中的“素雕”更是桃源木雕的一大特色。
所谓“素雕”,是指在雕刻作品上不施彩绘,只用刀雕刻,利用木材的天然色泽和纹理来表现作品的形象和情感。
这种艺术手法独特而神奇,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美感。
与此桃源木雕还以“诗雕”、“画雕”等形式为代表,展现了出色的艺术魅力。
桃源木雕在古代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并被誉为“民间艺术的明珠”,而如今,桃源木雕在保持传统的也不断吸收现代工艺技术,赋予其更多的艺术表现力。
在当今,桃源木雕的作品已经不再局限于佛教造像,而是以装饰品、工艺品的形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人们喜爱的收藏品。
为了保护和传承桃源木雕这一民间美术工艺,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我们需要加大对桃源木雕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人们对桃源木雕的认知度和喜爱度。
应该加强对桃源木雕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到这一传统工艺的学习和传承中来。
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桃源木雕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支持和专项资金的投入,帮助桃源木雕产业实现技术更新和转型升级。
中国“四大木雕”

中国“四大木雕”潮州木雕又被称为潮州金漆木雕。
它虽用樟木雕刻,但雕好以后却会贴上金漆,使得通体上下金碧辉煌,倍显富贵。
潮州木雕:通雕梅花螃蟹纹梁托,清代,高17厘米、宽45厘米、厚13厘米。
潮州木雕对题材的选择着意于传达某种美好的意念。
此件梁托运用通雕技法,以屈曲欹侧的梅树为架构,中部雕一仰腹的螃蟹,一螯持笔,一螯持瓜蒂,暗寓“必登甲第”之意。
潮州木雕:身披金漆显富贵“一根原木竟雕出46只虾蟹!”1998年是陈培臣艺术生涯中的巅峰。
在一根高2.2米,直径0.8米的原木上,他雕出了两个蟹篓,蟹篓之间用一根逼真的绳子相连,18只龙虾、28只螃蟹遍布蟹篓内外,有些螃蟹甚至还用钳子夹挂在绳子上,手艺高绝,令人惊叹。
作品刚一问世,便获得了广东省首届工艺名家名作展的金奖。
实际上,《蟹篓》自20世纪的中叶开始,便成为了潮州木雕中的一个经典题材,而这一回通过陈培臣的卓绝技艺,它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大放异彩。
潮州木雕又被称为潮州金漆木雕。
它虽用樟木雕刻,但雕好以后却会贴上金漆,使得通体上下金碧辉煌,倍显富贵。
杨坚平认为,“潮州木雕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有独特的创举”。
他具体阐述到,在美术门类中,雕刻是立体的造型艺术,而绘画是平面艺术。
前者通过圆雕、浮雕和通雕等艺术形式造就真实的三维空间,而后者则通过画面的构图组合,讲述不同时空的各种故事。
聪明的木雕艺人不满现状,在清代乾隆年间将雕刻的立体性和绘画的故事性融于一体,造就了“融雕刻与绘画于一炉”的镂通雕技艺。
虽然近代有些地区也出现了镂通雕,但像潮州木雕这么完整形成艺术体系的极为少见。
在这种技艺支撑下,潮州木雕以人物题材,特别是吸取潮州戏曲人物故事的题材和反映当地民间故事的题材为主要特色,显示出浓郁的地方风情。
它的工艺历时悠久,在宋时就已经是很兴盛的传统工艺。
它雕刻人物景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
作品多层镂空,富立体感,玲珑剔透,外表贴金,典雅富丽。
昔时多作为庙宇、祠堂、豪宅、华厅之建筑装饰,而今除仿古建筑仍用以装饰外,多用以作为艺术陈设。
中国古建惊艳的七大木雕流派

中国古建惊艳的七大木雕流派木雕艺术在古建筑中所独具的装饰作用不容忽视,雕梁画栋,雕饰门楣、屋椽、窗格、栏杆、飞罩挂落……木雕所至之处,可以古朴典雅,也可以富丽堂皇,文人、商户、贵族都喜欢通过木雕来修饰宅院。
木雕艺术同其他雕塑艺术一样,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生,人们有了审美,木雕就真正成为了一门艺术。
经过一代代匠人的传承和创新,渐渐的形成了各式各样木雕流派,它们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却无一例外的,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诉求。
东阳木雕:画中有画,景中有景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东阳而得名,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
据东阳《康熙新志》载,唐太和年间,东阳冯高楼村的冯宿、冯定两兄弟曾分任吏部尚书和工部尚书,其宅院“高楼画栏耀人目,其下步廊几半里”。
陆氏墓与唐元和年间进士、宰相舒元舆的墓同在20世纪初被盗,均有精雕的陪葬木俑出土,足以说明东阳木雕当时的水平与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东阳木雕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它可以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做到“画中有画,景中有景”。
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徽州木雕:徽商的穷奢极欲旧时,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
木雕在徽派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
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板、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
在家具方面,应用木雕较多的是床与衣橱。
这些家具一般用高级木材制作,均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炬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朗细刻过渡,以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
入清以后,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为强烈,涂金透镂,穷根华丽,虽为精工,但有时反而过于繁琐。
浅析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

浅析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技艺和美学风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进行浅析。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体现在创作主题上。
传统木雕作品的创作主题广泛而丰富,其中最为常见的主题包括福禄寿、神仙佛教、婚嫁喜庆等。
这些主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幸福、长寿、祥瑞等美好愿望的追求,透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福禄寿的意象代表着人们对幸福、财富和长寿的追求,常常用于年画、门神等器物的木雕装饰中。
神仙佛教主题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崇拜,常见的如佛像、菩萨像和神仙像等,它们体现了人们对灵魂的敬畏和追求超脱尘世的意向。
婚嫁喜庆的主题则以吉祥的图案和形象来展示婚姻的美好和家庭的幸福,常见的如喜鹊、百寿图等。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体现在技法和造型上。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注重以木材为基础,精心雕刻而成,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和技术性。
在技法方面,中国传统木雕艺术主要采用刻、镂、雕、涩等技法,通过细致的描摹和雕琢,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展现出雕刻家的独特审美观和技艺水平。
在造型方面,中国传统木雕作品追求自然、生动和恢弘的效果,通过对人物、动物和植物的描绘,以及对纹饰和图案的设计,表现出丰富的寓意和意蕴。
在木雕人物方面,许多作品都表现出人物形象的神态、服饰、姿势等细节,传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社会地位;而在木雕动物方面,许多作品通过栩栩如生的造型和姿态,将动物的力量、美丽和神圣感传达给观众,寓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人与动物的友好关系。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文化寓意还体现在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上。
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木雕作品的创作和传承,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特点。
在木雕器物方面,许多作品都融入了传统的文化符号和民间故事,如龙凤、孔子等,使作品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寓意和历史意义。
在木雕建筑方面,中国的寺庙、古玩、园林等建筑常常以木雕作品作为装饰和点缀,以丰富的细节和装饰,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精神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传黄杨木雕是清末一个名叫叶承荣的放牛娃发明的。 叶承艺术木雕 荣是浙江乐清县人。一天,他在村头的一座庙里玩耍, 看到庙内有一个老人正在塑佛像,他一下子被老人的技 艺所吸引。他索性跑出庙外,将牛拴在树上,挖来了一 块很有粘性的泥巴,坐在庙口,偷偷地学着堆塑。老人 是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民间艺人,看到叶承荣聪明好学, 就将他收为徒弟,教他圆塑、泥塑、上彩、贴金及浮雕 等五种技艺。他进步很快,一年后,就掌握了这一种技 艺。一天,叶承荣在乐清县宝台山紫霞观塑佛像,观中 道人折来一根黄杨木,请他用黄杨木雕一支如意发簪。 在雕刻的过程中,叶承荣发现黄杨木木质坚韧,纹理细 腻,色彩光泽均为其他木质所不及,是用于雕刻的好材 料。从此,他开始用黄杨木雕刻作品。就这样,我国民 间艺术园地中的黄杨木雕诞生了。叶承荣的黄杨木雕使 用的是尖角雕刀,所刻的人物衣饰褶纺似钉头鼠尾,看 上去带有几分生硬。到了清朝末年,温州有一位名叫朱 子奇的民间艺人改用一种名叫 “反口”的开似半圆的刀 凿雕刻衣褶,看上去流畅、优美。1972年,周恩来总理 把温州黄杨木雕艺人叶润周创作的《红绸舞》作为礼品, 赠送给加拿大访华代表团。而今,黄杨木雕已驰名中外。
黄杨木雕中国民间木雕工 艺品之一。因用黄杨木作 雕刻用材而得名。黄杨木 生长缓慢,俗有“千年矮” 之称。质地坚韧光洁,纹 理细密,色黄温润,具有 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 古朴美观。适宜刻雕小型 陈设品。浙江是黄杨木雕 传统重点产区,主要分布 于乐清和温州。浙江黄杨 木雕发源于乐清县,距今 约150年。起源于龙灯骨架 上装饰的木雕小佛像,清 末发展成为艺术欣赏品。
龙眼木雕
龙眼木雕也是因雕刻木材龙眼木而得名的,龙眼木雕是 福建木雕中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也是我国四大名雕之 一。龙眼木雕是相形度势,稍加雕凿,再配以手足制成 别具一格的天然根木雕工艺品,所以龙眼木雕是以天然 逼真而取胜。 龙眼木雕大多以圆雕为主,也有浮雕、镂 透雕。龙眼木雕最初的雕刻内容多是寺院的佛像、庙宇 的柱头、栋梁,以及桌、床等日用家具的花饰雕刻,之 后其雕刻题材不断丰富,古典的老翁、仕女、武士、草 虫、花卉、果盘及牛、马、熊、狮等也成了龙眼木雕常 用的题材。其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既 有准确的解剖原理,又有生动的夸张变形,人物形神兼 备,衣纹流畅,极富古朴的质感。
[
金漆木雕 金漆木雕用 樟木雕刻, 上漆贴金, 特点是金碧 辉煌,工艺 秀美,以浮 雕、通花透 雕和立体通 雕为表现形 式,透雕经 络通畅,层 次丰富,刻 工细腻,立 体感强。金 漆木雕工艺 流传至今, 其当代作品 多次获国际 大奖。
到了明清时代,木雕工艺已非常成熟和精湛,创 作主题也拓展到生活风俗、神话故事和吉祥花卉 等题材上,并在建筑、家具和日常用品等领域广 泛使用。 尤其是清代,木雕工艺技术达到了高峰,月二 相继形成浙江东阳、乐清,福建福州、莆田、泉 州,广东潮州、汕头,山东曲阜,云南剑川,安 徽徽州,江苏苏州,湖北,上海,四川等许多地 方特色的民间木雕流派。 其中以浙江东阳木雕、浙江乐清的黄杨木雕、 福建莆田的龙眼木雕、广东潮州的金漆木雕最为 著名,被称之为“中国的四大名雕”。
唐宋木雕日趋完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金漆木雕等地方品类以独具特色工艺开始流行。 富些据的设员神仕的新是的也东 的作题长工还,女挂。东建有阳 内品材方艺创使等屏采阳树独木 容的内形品作人图形用木。到雕 ,出容、)雕耳案式中雕它东作 起现所圆。制目最也国行的阳品 到,设形这了一为是画业历木, 了为计、些各新突多工在史雕在 开木的扇作式。出种笔传可 圆 拓雕散面品纯东,多写统以 雕 作工边型在观阳层样实浮追 、 用艺式等造赏雕次,的雕溯 建 品造框型性刻分尤手工到 筑 的型式设的行明其法艺唐 装 不,结计立业、雕进形代 饰 断使构上体的细刻行式。 、 创人,已艺工腻的构基木 器 新赞出经术人精花图础雕 具 、叹现突台和微卉设上屏 装 表不了破屏设,、计的风 饰 达已多了(计逼飞,一、 等 更。种传即人真禽制个挂 领 丰这根统陈 传、作创屏 域 ,
中国木雕历 史源远流长, 早在原始社 会时期就出 现木雕工艺 品的雏形, 河姆渡文化 遗址发现的 朱漆木碗、 木雕角,就 是实证。
到了战国时期,木 雕工艺已从商代黄 花梨手串用于制陶 工艺中拍板的简单 刻纹和雕花椁板的 阴刻,发展到产生 了立体的圆雕工艺。 秦汉时期的木雕 工艺又有了较大的 发展和提高,如汉 墓出土的动物木雕 有猴、虎、龙等, 造型生动逼真;人 物有木俑,形态质 朴浑厚。
鉴真和尚。明朝ຫໍສະໝຸດ 四大木雕东 阳 木 雕 黄 杨 木 雕
龙 眼 木 雕 金 漆 木 雕
东阳木雕
浙江东阳已经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是木雕的传统 产地,被称为“雕花之乡”。东阳木雕在当时极富盛 名,现今北京故宫及苏、杭、皖等地,还有精美的东 阳木雕留世。东阳木雕的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内容 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图案采用满花手法,画面 布满纹饰,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东阳木雕在设 计上借鉴了传统的散点透视构图法,布局追求满,达 到散而不松,多而不乱的效果,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表现情审,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特别适合表现 故事性强的内容。
黄杨木雕
东阳木雕是因产地而得名,而黄杨木雕则是因用黄杨 木作雕刻用材而得名。素有“千年矮”之称的黄杨木生长 缓慢,适宜雕刻小型陈设品。最早的黄杨木雕是作为立体 雕刻的工艺品单独出现的,供人们案头欣赏。但发展到明 清时期,黄杨木雕已经形成了独立的手工艺术风格,并深 受当时人们的喜爱。经过发展,黄杨木雕秉承传统,在保 持原有创作风格和神韵的基础上,大胆突破,推陈出新, 已由“单体雕”发展到“拼雕”、“群雕”,由普通“圆 雕”发展到“劈雕”、“根雕”,技艺更趋精湛,作品更 臻完美。在创作内容上,黄杨木雕的内容题材大多表现中 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 、观音等。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 ,结构上虚实相间,散发出一股浓郁的诗情画意。
金漆木雕
最初的金漆木雕是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广泛运用 在庙宇建筑中,后流传到南方,因受到某些地方 特色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木雕流派。金漆木雕以 潮州木雕和广州木雕两类最具影响力。金漆木雕 的技法包括圆雕、透雕、薄雕和线刻等,作品大 致可分为图案、博古、飞禽、花草、山水、仙佛、 人物等类,人物题材又分神话、戏剧、章回小说 等,构图皆以人物为主,景物为辅。制作工艺分 为图稿设计、凿坯、细刻和髹漆、贴金等,往往 给人予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