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整体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河北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大力实施“三农”战略,推进行业融合、区域协调和资源整合。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对策提出建议。

一、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1、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是评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GDP总量、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河北省2018年GDP为36059.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352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070元。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是评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教育水平、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河北省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070元和13483元,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评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河北省2018年公路总里程为144739公里,铁路总里程为6896公里,水利工程总投资为943.53亿元,电力供需总量逐年增长、供电可靠性逐年提高。

4、城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

城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是评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资源的利用程度、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河北省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积极应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河北省加强了对城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与问题分析

从上述指标体系来看,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经济差距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此外,农民掌握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仍然存在。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教育和

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弱,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城乡基础设施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目前,河北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由于

经济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

4、城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城乡之间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的差距仍然较大,需要进一步加强城乡资源整合和互补,实现城乡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需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1、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机制。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和协同发展的统筹规划,创新统

筹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共享,让城乡之间的发展更为平衡协调。

2、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载作用,增强城乡基础设施

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切实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补发展。

3、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农村劳动力在城市的资源配置和

产业链条中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富民效益,进一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综上所述,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推进城乡

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协调,充分发挥城乡优势,引导城市的发展担当,

实现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整体发展的重要瓶颈。为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河北省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工作,大力实施“三农”战略,推进行业融合、区域协调和资源整合。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为进一步完善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对策提出建议。 一、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1、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是评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GDP总量、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河北省2018年GDP为36059.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352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070元。 2、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是评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教育水平、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河北省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070元和13483元,城乡居民的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3、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评估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主要包括公路、铁路、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河北省2018年公路总里程为144739公里,铁路总里程为6896公里,水利工程总投资为943.53亿元,电力供需总量逐年增长、供电可靠性逐年提高。 4、城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 城乡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水平是评估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资源的利用程度、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等。河北省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积极应对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同时,河北省加强了对城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与问题分析 从上述指标体系来看,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总体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仍有差距。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经济差距可能会进一步加大。此外,农民掌握使用现代农业技术的能力有待提高,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城乡一体化文献综述

城乡一体化文献综述 201301360011 陆媛媛 摘要: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提出并开始研究城乡一体化问题。在实证研究方面,许多文献都对城乡差距及城市化与城乡差距的相关关系做了实证分析,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本文是对城乡一体化问题进行的文献综述,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评述,指出中国目前城乡一体化的程度及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策和展望。 关键词: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城乡差距 一、研究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针对我国二元结构阻碍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来的战略要求,其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北省也响应号召,积极开始了城乡一体化的实践,并且取得了巨大进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存在,阻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因此,研究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解决“三农”问题,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主要有以下观点:其中认为最早提出这个概念是在19世纪西方列强侵占之时,尽管催生出了诸如上海、广州等畸形繁荣的近代大都市,但城市生活方式却未能传播到乡村,城市精神始终未能在中国大地萌发滋长。另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因为在此之后,城市才大规模地发展起来。还有一种观点比较折中:从城市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城市化的过程。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人类历史上大规模的城市化是从近代开始的,因此,城市学对城市化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 二、文献综述 顾益康等(2004)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度、差异度和协调度为一级指标,并以42个二级指标构成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岳丽萍等(2006)以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以及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比值等四项指标对陕西省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判断。赵锋(2010)确立了城乡发展水平和城乡协调水平两个测评维度,再将其分解为18个二级指标。陈俊峰(2012)对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现状与发展路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安徽17地市城乡一体化指数,提出了要推动产业的互动融合。汪容容(2013)对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城乡人口分布不合理、产业发展不平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教育资源丰富,而农村地区由于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及人口 结构的不断老龄化,致使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落后于城市。因此,如何统筹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 热门话题。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缺乏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近年来,随 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与此同时,农村地 区由于基础设施和经济红利不足,人口结构不断老龄化等因素, 导致其教育资源匮乏。除此之外,教育教学水平的差异也给农村 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由于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教学资源的 缺乏,导致教师教学质量的无法保证,许多农村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会遇到不少的困难。 二、如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构建完善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因此,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实现均衡发展的 重要途径之一。城市教育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 将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与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实现共享,为农村地 区的教育事业带来更多的有益资源。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普遍较弱,这是影响农村学校教育教 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已成 为这个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可以通过加强农村公共教育投资,提 高教师的待遇,以及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地区去任教,来促进农 村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投入,只有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才能实现 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投入的渠道可以通过增加政府的教育补助、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教育事业中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城乡统筹规划及案例研究

城乡统筹规划及案例研究 摘要:城乡统筹规划主要是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城市与农村进行整 体统一规划,统筹考虑,从而实现城乡经济的协同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推动城 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本文主要对城乡统筹规划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旨在进一步 提升城乡统筹规划水平,提高乡镇建设发展能力,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实现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乡统筹规划案例研究 现代化社会发展背景下,虽然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推动乡村建设发展,如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发展策略等,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 城乡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城乡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失衡问题仍没有 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虽然农民收入缓慢增长,但是与城市居民的收入 之间差距依然较大。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工作,助力城 乡区域的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稳步实现。 一、城乡统筹规划概述 (一)必要性 成像统筹规划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工业化发展背景下,城乡 差距逐渐拉大,导致城乡矛盾突出,非常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实现城乡 统筹规划,可以为城乡统筹发展奠定基础,综合考量,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一体 化的可持续发展。[1](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日益加大,因此,需 要加大城乡统筹规划,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生产要素的流通,缩 小城乡收入差距,确保城乡精神文化层面的均衡发展。(2)城乡结合部的矛盾 加剧。城乡结合部是乡镇企业迅速兴起的常务,同时也是城市与乡村空间之间的 模糊界限,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乡结合部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但是在城 市建设总体规划中难以对这些区域进行有序土地利用规划,容易出现规划管理的 真空带,不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3)城乡建设的无序化,乡镇企业高速发

城乡统筹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城乡统筹 发展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研究城乡统筹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城乡统筹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元化支撑 城乡统筹发展指的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各方面的合作和协调,包括经济、文化、 环境等各个方面。这种发展模式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支撑。 城市经济以产业化为基础,工业、服务业为主导,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 经济增长点。而乡村经济则以农业为主导,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为支撑,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城乡融合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也能够促进城市经 济的转型升级。 二、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城乡统筹发展能够促进乡村振兴, 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同时也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培育新型农 业经营主体,推广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高乡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同时,城乡统筹发展还能够推广城市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到乡村地区。 三、城乡统筹发展改善了城乡环境问题 城乡统筹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战略,也是环境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中,城市 和乡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环境差距。城乡统筹发展能够改善城乡之间的环境问题,使城乡环境更加协调。

一方面,城乡统筹发展可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城乡统筹发展还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四、城乡统筹发展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保障 城乡统筹发展能够提供保障和支持,保护和发展地方文化和多元文化。这样的 发展模式有利于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城乡统筹发展能够保护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也能够共享城市 的文化经验和资源。这种模式汇聚了城市和乡村的多元文化,既为文化多样性提供了保障,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总的来说,城乡统筹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可谓多方面。它既能够提供土 地和资源的保障,也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多元化的支撑。尤其是在当前乡村振兴和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愈拉愈大,城乡二元结构的问 题逐渐凸显。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热点。本文将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深入剖析其优势和缺陷,并尝试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城乡统筹理论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 城乡统筹是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发展 的理论和实践。它强调的是城市与农村一体化发展,通过发挥城市与农村互补优势,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发展,使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实现综合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的产生是因为城市现代化背景下,在城乡巨大差距的情况下,为了实 现城市与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对城乡的发展进行整体考虑和统筹规划。同时,城乡间资源和利益的互动关系十分复杂,城乡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如城市扩张压缩了农村的土地和资源,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也容易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必须要通过城乡统筹的方式来协调解决这些问题。 二、城乡统筹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乡统筹的实践已经持续了数十年。尽管在城乡差距、经济发展、社 会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并没有完全实现协同发展,城乡差距 仍然很大。 2. 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各自拥有不同的资源,但对于公共资源的分配不均衡, 城市往往获得优先。

3. 环境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也 不例外,乡镇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威胁。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城乡统筹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在实践中还需要更多的努 力和改进。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意义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经济环境下,通过各个区域间资源的 整合与协调,达到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相对于城乡统筹而言,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强调地域整合、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 实践中的区域协调发展,通常通过东部沿海地区对欠发展地区提供财政支持、 技术支持等形式实现。具体来说,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建立区域发展规划。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时,应根据区域内的区别,发展出 地方特色产业,有选择地进行规划,制定发展地方优势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措施。 2. 建立跨部门和跨地区协调机制。各部门以及地区之间应当加强交流和合作, 形成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提高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的效果。 3. 保护生态环境。区域协调发展不仅要关注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需要关注于 环境的保护。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注意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 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是互为补充的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城乡统筹实践的 基础上,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城市和农村及其周边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打破城乡壁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与实践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平衡是当前中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城乡统筹发展政策被提出并实施。这项政策旨在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同时保障农村和城市居民的利益和需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乡统筹发展得到了积极的推进和实践。 一、政策支持 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统筹城乡发展成果转化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速城乡统筹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城乡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例如,制定并实施“三农”政策,建立广州、深圳和上海新城市化试点;出台了对城市的污染防治政策,并向农村提供了财政资金。这些政策有效地推进了城乡统筹发展。 二、实践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也在国家范围内展开。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践研究。 1.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一步是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该政策的重点是改善农民生活,增加海外投资和间接投资,鼓励企业进入农村地区,并提供城市服务,例如交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实践中,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城市居民得到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和增长的就业机会。 2.改善土地利用

城乡统筹发展的另一个方面是改善土地利用。政策的目标是保护农村耕地,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在实践中,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立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城市市容、绿化和风貌提升、推动乡镇中心村整治等,使得农村和城市的土地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利用。 3.优化农村金融 振兴农村金融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农村金融发展,设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扶贫资金、农村小额信贷、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服务。 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也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政府投入资金修建道路、桥梁、电网、通信和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农村生产、生活和环保水平。 5.加强城市管理 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政府加强了对城市的管理。实践中,政府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强调城市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完善;加强城市旧区改造和城市安全发展。这些措施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高了城市市民的生活质量。 三、结论 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已成为现代化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政策的实施,在加强城市、农村的交流合作,优化土地利用,加强城市管理及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成功。随着国家对城乡统筹发展的支持,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城乡发展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城乡融发展综试点方案全文及解读-V1

河北省城乡融发展综试点方案全文及解读-V1 近日,河北省出台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点方案,该方案旨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发展。本文将全面介绍该方案,并对其进行解读。 一、背景介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发展,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仍然较为明显。为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国家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河北省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出台了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点方案。 二、综合试点方案 1. 目标 通过实施试点,促进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打破城乡分割,让城市和农村人口享有同等的发展机遇,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 2. 试点范围 河北省将在保定、衡水、邢台、张家口、承德五市开展城乡融合发展试点。 3. 实施举措 (1)打破城乡分割。河北省将打破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行政划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2)促进新型城镇化。河北省将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人才落户。

(3)优化农村发展。河北省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同时加强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 (4)推动农产品流通。河北省将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和流通体系的 完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5)促进人口流动。河北省将加强城乡人口的流动和交流,通过政策 引导和人才引进,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 三、方案解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北省城乡差距逐渐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上升,而农村人口数量下降,这会给农村地区的发展带来很大挑战。从 方案所提出的实施举措可以看出,河北省将以打破城乡分割为基础, 通过对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和加强土地整治、耕地保护,培育新兴产业和推动农产品流通等多 种方式,促进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 同时,方案还提出了加强城乡人口流动和交流的措施,通过政策引导 和人才引进,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这一举措很好地解决了人口 流动问题,通过增加城市的青年人口,并使其在到达城市后就能够为 他们自己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总之,河北省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试点方案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 影响。相信在河北省政府的积极执行下,城乡融合发展必将取得更加 显著的成效。

河北省推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河北省推进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文中通过分析乡村振兴问题及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给出应对措施,以期实现 乡村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乡村振兴;基础设施 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农村问题也是我们国家现实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业。进一步保障农民利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通过 推进农村振兴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做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制 定合适的方案,提高乡村发展水平。 一、河北省美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河北省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都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广大农村特别是太行山区、燕山长城以北地区,城乡差距 却不断扩大。河北省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是城乡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们深入开展了文明生态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等工作,但还存在 一些突出问题。 (一)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标准偏低。主要表现在“重建设轻规划”,对村庄 今后的发展,“规划先行”的重要性还没有认识到。有的村甚至做到了边规划边 建设、边规划边完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一些村庄规划设计同质化严重,对村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产业元素挖掘不到位,仅一味模仿城市,存在 建大亭、牌坊、公园、广场等“形象工程”,偏离村庄整治重点,形成“千村一面”,新建与老旧建筑不协调,景观与环境不协调等问题,难以凸显具有鲜明特 色的村庄文化。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起点不高,建设标准不高,管理层次不高。

(二)基建滞后。一方面,公共服务设施、体育娱乐设施、医疗卫生设施、 环保设施、教育设施等,美丽乡村的道路、供水、供气等都相对滞后。另一方面,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六乱”现象普遍存在,柴草垛乱堆乱放,粪土乱堆乱放,畜禽乱跑乱倒,污水乱泼乱倒,占道经营,垃圾乱烧,治理任务繁重;农村 民生领域欠款较多,基本公共服务和城乡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群众反映强 烈的民生问题仍然突出。另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庄基础设施缺乏后期管护,甚至存在人为损坏。 (三)缺乏村民的主动参与。部分地区村民“主人翁”意识不强,参与新农 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主要依靠机关单位和村级组织大力推动,从资金筹集、到 村庄规划建设都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部分地区因发展滞后、生活环 境相对闭塞,村民思想老旧,对政府的期望和信任过高,存在“等靠要” 的错 误思想。一些地区的村民习惯了乡间安逸、宁静的生活方式,对美好乡村建设不 理解、抵触,甚至因迷信、风水、传说而阻碍建设,致使美好乡村建设工程进度 受到影响。 (四)建设资金不足。村集体经济薄弱,美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村、镇竞争激烈、发展不平衡的“僧多粥少”现象。社会 资本投入“三农” 积极性不高,且财政资金到位不及时,尤其北部山区、坝上 等地建设施工期很短,难以保证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因资金拨付到位率不高, 不同程度形成新的农村债务。 (五)农村亟需农业科技和建设人才。居住在农村的多是留守的老人、妇女 和儿童;考学入伍背井离乡的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少之又少;现有村民普遍存 在着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不高的问题。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原因是基础设 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不到位等。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乡村人才的缺乏导致农民对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不足。 (六)规划发展缺少产业支撑。美丽乡村业态既有农家乐,也有休闲采摘 农村游,既有民宿,也有生态观光;还包括多种业态,如家庭手工业,高效生态 农业等。但大多数农村仍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缺乏龙头 带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很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缺乏持续的产业支

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

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乡差距逐渐显现,城乡一体化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本文旨在探讨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要素的流动,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加强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城乡一体化的测度方法主要包括指标体系构建、数据来源及处理、测度模型选择等。其中,指标体系构建是测度的基础,应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统计数据、政府报告、学术研究等,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保证测度结果的可靠性。测度模型选择应结合研究区域的特点,选用合适的模型进行测度分析。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测度方法对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分析。评价原则应坚持科学、客观、系统等原则,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评价标准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和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标准值。评价方法可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以全面反映区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本文通过对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得出了以下一是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存在差异,需加强政策引导和资源支持;二是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的选择对于测度结果的影响较大,需结合区域特点进行选择;三是应注重城乡之间的互动协调发展,推动城乡要素流动和资源共享。 展望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问题:一是如何加强区域城乡一体化政策体系的研究,制定更加科学的政策措施;二是如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测度模型,提高测度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三是如何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资源共享。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了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苏州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城市,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通过对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苏州市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江苏省的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苏州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环境改善的目标。为此,苏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研究 在深入理解新型城镇化内涵基础上,立足于唐山市的具体情况,建立了由经济发展、人口质量、基础建设、生态建设5个子系统构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数据进行降维,得到能代表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三个主成分,对此加权,算出2012-2016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据此,对唐山市五年间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 标签: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新型城镇化;唐山市 唐山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枢纽地带,又作为河北省的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唐山市经过震后40余载的重建,城市功能和承载力显著增强,城乡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2016年城镇化率已达到60.41%。目前,有关于针对唐山市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文献较少。现有的一些提升唐山城镇化水平的措施和路径,大多是基于工作实践和感性认识提出的,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献较少。因此,深入测评唐山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唐山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切实提升唐山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 唐山市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数据来源 对于城镇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研究方法相对成熟,研究结果较为丰硕。李文采用熵值法对甘肃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赵爽等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综观以上研究发现,关于城镇化水平测度以及评价的研究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评价指标都需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选取。本文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定量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等,并结合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主要从经济发展、人口质量、基础建设、生态建设、城乡统筹五个方面构建了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本文对2012-2016年唐山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指标体系中的数据来源于2013-2017年的《唐山市统计年鉴》、《河北省环境统计年报》、《河北省统计年鉴》、《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各指标原始数据如表2所示。 2 实证研究与分析 根据前文构建的指标体系,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唐山市近五年统计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各年的城鎮化综合得分。主成分分析的目标是找到一组新基,将原始数据在新基下予以表示,即以元自变量的若干线性组合代替原自变量,并确保这些线性组合构成的新变量彼此不再具有多重共线性,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以确定权重,算出测度值。测度越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越高。主成分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城市环卫工作中的城乡统筹与差异化发展研究

城市环卫工作中的城乡统筹与差异化发展研 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环卫工作变 得愈发重要。在进行城市环卫工作时,城乡统筹与差异化发展是两个 主要方面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城市环卫工作中的城乡统筹问题,并进一步研究城乡之间的发展差异。 一、城乡统筹问题 城市环卫工作需要进行城乡之间的统筹规划,确保城市环境的整体 协调。一方面,城市地区需要加强环卫设施的建设与环境治理,提高 城市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也需进行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环 境素质,减少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为了实现城乡环卫工作的统筹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协调机制:建立城乡环卫工作的协调机构,明确职责和权责,实现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 2. 确立指标体系:制定统一的城乡环境指标标准,对城市与农村环 境进行定量评估,为环卫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3. 加强合作交流:城乡之间可以开展交流活动,借鉴先进的城市环 卫经验与技术,推动城乡环卫工作的共同发展。 二、城乡环卫工作的差异化发展

城乡环卫工作的差异化发展是指根据城市与农村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环卫策略和措施。在城乡环卫工作中,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 垃圾处理:由于城市人口密集,垃圾产量大,需要建设完善的垃 圾处理设施,如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等;而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 则可以采用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的方式。 2. 绿化建设:城市需要加强城市绿化工作,增加绿地面积,改善城 市环境质量;而农村地区可以注重农村环境美化,加强农田绿化、村 庄美化等工作。 3. 管理模式:城市环卫工作通常采用专业化管理模式,设立专业的 环卫部门进行管理;而农村环卫工作则可以通过村级组织和农民自发 参与的方式进行管理。 4. 资金投入:由于城市环卫工作需要建设大量的环卫设施,资金需 求较大;而农村环卫工作则可以通过整合农村集体经济和政府扶持资 金来解决。 在城乡差异化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以下工作: 1. 优化环卫服务:针对城市和农村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环卫 服务,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 2. 加强人员培训:培养专业的环卫工作人员,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素质,提升环卫工作的水平。 3. 宣传教育:加强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推动环保理念在城乡广泛 传播,形成良好的环保氛围。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张雁东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12期 [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能逐渐缩小城乡差异,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拟通过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社会保障”方面的调查研究来构建一个星级化的城乡一体化评价体系指标,并对河南省15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科学评价我国及各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并以此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先进程度并给予相应的管理。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星级管理 早在20世纪,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就已经被提出(景普秋,2003)。尽管现阶段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各级地区的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在理论上并不成熟,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与评估模式,尤其是反映城乡一体化中居民生活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较少。杨荣南(1997)构建了一套包括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5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其中又设了35个具体指标。朱颖(2008)从城乡社会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经济发展融合程度、城乡生态环境融合程度3各方面设置了16个指标,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评价体系。李同升(2000),徐颂、黄伟雄(2002),白永秀(2005),刘新峰(2007)等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但指标数量较少、较简单,难以反映城乡一体化的复杂涵义。任平(2006),完世伟(2008),苏春江(2009)等学者分别以成都、河南等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和程度的定量分析。 由以上研究来看,到目前为止,国内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估的问题尚缺少统一的、系统的、普遍认同的体系,其研究仍处于探讨阶段。本文欲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保障”方面对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和应用,并加以探讨,以期对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的定量分析有所促进。 一、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 1.背景分析 受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的深刻影响,许多国家都将工业作为本国的重点产业,把大量的人力和资本投入到工业生产部门,而对农业的投资不足,因而导致许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产值高速增长,而农业发展几乎停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走“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这样一条非均衡发展的道路,由此形成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党的十六大以来,统筹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研究 河北省作为华北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北省的城乡统筹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对于指导地方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一、河北省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 1.经济发展不平衡 河北省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大部分经济资源集中在省会城市和一二线城市,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地区的基础设施设施相对完善,而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的欠缺。尤其是在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等领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3.农村人口外流严重 河北省的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河北省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由于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这也导致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 从GDP总量来看,河北省城市GDP总量占比较大,但是农村地区的GDP总量相对较低。从经济结构来看,河北省的城市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而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结构不够多元化。 3.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够理想,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4.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差距较大。 1.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针对农村地区的发展滞后,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2.促进城乡互通 加强城乡交通、水利和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城乡互通,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3.多元化产业建设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平等化,缩小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促进城乡居民的共同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研究 城乡协调发展是指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实现城乡之间的平 衡与协调发展。为了评价城乡协调发展的状况,需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便为政府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从城乡经济、社 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 一、城乡经济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 1.人均收入差距: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分布情况,通过测算城乡居民 人均收入的差距,可以评估城乡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平衡性。 2.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比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评 估城乡经济发展的平衡性。若城市地区的增长速度过快,而农村地区增长 速度相对较慢,则表明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3.乡村产业结构:考察乡村产业结构的多样性,评估城乡产业结构的 平衡性。乡村地区应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性的产业,以实现城乡 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城乡社会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 1.教育资源:考察城乡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评估城乡教育公平的 程度。分析城乡学校数量、教师比例、教育经费等指标,比较城乡间的差异,掌握城乡间教育资源的平衡情况。 2.医疗服务:考虑城乡医疗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情况,评估城乡医疗服 务均等程度。比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医疗机构数量、医疗从业人员比例、 药品供应等指标,了解城乡医疗服务的平衡性。

3.社会保障: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和水平,评估城乡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平衡性。 三、城乡环境方面的指标评价体系 1.自然资源利用:考察城乡自然资源利用的差异,评估城乡资源利用的合理性。比较城乡耕地占比、水资源利用率、污染物排放等指标,了解城乡间资源利用的平衡情况。 2.生态环境质量:考察城乡生态环境的质量,评估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比较城市和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水质状况等指标,掌握城乡生态环境的平衡情况。 3.环境管理:考察城乡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效果,评估城乡环境管理的协调性。分析城乡环境规划、环境保护措施等指标,探讨城乡环境管理的平衡情况。 综上所述,城乡协调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应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促进城乡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参考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相关论文,设置了反映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6个一级指标,共设置29个二级指标,构成了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一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并能采用量化手段进行量化的指标因子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指标体系设计应满足以下几项原则: 第一,客观性原则,即应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反映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尽量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力求呈现出客观真实的评价。 第二,系统性原则,即应从系统整体出发,能够真实反映城乡关系的各个方面及其主要特征。各指标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第三,可操作性原则,即要求不能过于复杂,力争简明实用,用较少指标反映较多的实质性内容。设计的指标便于收集和量化,从而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范围。 第四,可比性原则,即要求能反映城乡发展的共性特征,又能测度其个性特征,从而进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次研究是杨荣南在1997年发表的文章《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在该文中作者设置了城乡经济融合度、城乡人口融合度、城乡空间融合度、城乡生活融合度和城乡生态环境融合度等5个一级指标和34个二级指标来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评价,此后十多年时间里,尤其是近几年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学者越来越多,在这些文章中关于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社会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生态环境条件、城乡基础设施、城乡人口、城乡生活等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也力求从这几个方面对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研究。 (一)关于城乡社会发展的研究现状 代表性的研究有朱颖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研究,朱颖(2008)认为城乡社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城乡发展差距仍然存在。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然而,要准确评估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测度方法。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的方法,以期为未来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城乡融合发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城乡和城乡分工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内学者则更注重政府政策的作用,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关系。总体来说,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升级。 测度城乡融合发展的方法包括传统测量方法、空间计量方法和现代统计方法。传统测量方法主要通过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等。空间计量方法则考虑了地理因素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如空间滞后变量和空间误差模型等。现代统计方法则通过构建综合指数来评价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如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

本部分利用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来看,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从农村土地流转来看,虽然土地确权和流转制度逐步完善,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流转程序不规范等。从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方面来看,虽然政策力度不断加大,但农村基础设施依然相对薄弱,如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为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具体政策和措施: 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通过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以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素质差距。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建设: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医疗设施水平,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加强城乡产业链的协调与配合,推动城市资本和技术进入农村,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实现城乡经济的良性互动。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快

河北省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河北省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研究 内容摘要: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在特定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和整合的能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对于提升城市的区位优势、促进城市的综合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河北省11地市的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综合的比较 与分析,指出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河北省的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六,但由于河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使得该省的区域经济呈现出很不平衡的状况;就各地级城市的比较来说,各项经济指标的差别也很大。就河北省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来说,发挥各自的优势、克服而不是避开自身的缺陷将是未来经济演进的重中之重;就政府层面来讲,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优先扶持重大的特色战略产业将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 关键词:城镇化城市竞争力因子分析区域发展定位 引言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 创造财富和推动地区、国家或世界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能力,是某城市在某阶段的生产能力、生活质量、社会进步程度及对外影响力的综合反映。研究城市的竞争力,有助于全面了解城市的经济社会状况及发展能力,有助于城市有针对性地

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有助于增进城市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城市竞争力 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方面,比如郝寿义、倪鹏飞在《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一文中,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意义进行了论述,指出了指标体系建立的价值和标准;张彤、成丽霞在《河北省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分析》中对城市竞争力的测度问题进行了宏观分析,并指明了物质性指标和精神性指标的区别与联系,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还对河北省各地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分类比较;张亚梅在其硕士论文《河北省城市竞争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中,利用SPSS软件对所有河北省重要城市的二级指标进行了横向比较,得出了许多全新的结论,研究成果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对于各城市竞争力的分类型指标缺乏完整的分析,研究资料也不甚全面。基于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河北省主要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了河北省提高城市综 合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河北省城市竞争力概况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经济增长迅速,GDP总量已经由2002年的510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26575亿元,十年 间增长了5倍;增长波动性很大,2004年为22%,2012年 为10%(见图1)。在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发展中,总量的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