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百富勤破产案例

香港百富勤破产案例

在香港证券史上,百富勤是港人推崇的白手起家、勇于进取的典范。1988年,被誉花旗“三剑客”中的杜辉廉和和梁伯韬携手创立百富勤公司,起始资本仅为3亿港元,两人各占35%的股权。梁伯韬的企业财务专长配合杜辉廉的证券买卖经验,使百富勤劳企业在港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相当活跃。1989年9月,百富勤用3亿港元资金以杠杆收购方式成功收购当时市值14亿港元的广生行,1990年2月再收购上市公司前泰顺国际,改名为百富勤投资,买壳上市,市值一度逾25亿港元,总资产达240亿港元,在东南亚和欧美拥有28家分支机构。

百富勤的成立有其深远的时代和金融背景。70年代香港金融空前发达,金融气息已经具备,到1986年联交所加入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获会员资格,标志香港证券业已日臻成熟。1987年全球股灾风云之后,一支强大的专业管理队伍在港形成,百富勤得于其后,为日后的发展取得了人才基础和经验。随着众多跨国投资银行和本域投资银行在港成立,香港金融业多元化趋向日益明朗。这些大的金融环境培养了百富勤的创业天才。

梁伯韬1980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回港后进入汇丰银行全资附属机构获多利财务公司从事财务工作。1985年,梁与后出任联交所行政总裁的袁天凡等几人跳槽入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并一同筹建该行附属的新财务机构万国宝通国际,梁氏出任行政副总裁,杜辉廉任行政总裁。杜氏于60年代末涉足此业,在伦敦证券经

纪业从事,是唯高达证券公司的创办人之一。70年代,香港股市兴旺,杜氏代表唯高达来港经营,很快红遍香港证券业界。1984年,万国宝通收购唯高达,并据此建立万国宝通国际,杜效力万国宝通任行政总裁。杜梁合作,万国宝通国际即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参加了多宗大型收购、合并,声誉日隆,杜梁二人皆成为业中名士。

作为投资银行,百富勤率先涉足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业务,1992年安排海虹集团、中国海外、中旅香港在港上市,创下认购倍数和冻结资金的记录。1997年,百富勤安排百富勤北京控股在港上市,创1275亿美元筹资记录。作为香港第一大华资券商,百富勤有着辉煌的历史。

然而,由于现金流量不足,百富勤于1998年1月12日宣布清盘,正式结束了不到10年的创业生涯。1月13日,法院委任普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百富勤公司的清盘人负责接管该公司

投资风险过高是根本原因,但导致百富勤倒闭的直接导火线是其资产流动性的不足,即现金流量不足。按香港证监会有关交易规定,百富勤必须于1月9日交足6000万美元的交易保证金。百富勤曾经计划向瑞士苏黎士保险集团出让24.1%的股份以换取2亿美元现金,该项计划于1月9日宣告破产,加上往来银行对其中止放贷,使得以上注资事项失败。1月10日,香港证监会取消百富勤交易会籍。之后两天,百富勤四处奔波寻找买家未果,终于宣告清盘。

当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波来临时,百富勤便开始节节失利。1993年以后,随着东南亚国家债市的迅速扩展,百富勤在东南亚国家的债

券业务量扩张近85倍。1997年6月,百富勤出售超过20亿港元的资产套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并选准已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方案的印尼做炒底炒作新兴市场。

但自1997年底两家国际信贷评级机构把印尼降级后,印尼盾兑美元汇率从1:5000狂泻至1:11000,百富勤持有的大量印尼债券即变成“垃圾”。同时,百富勤向一家印尼出租车集团放出的2亿多美元企业债券包销贷款也无法收回。以上两项投资给百富勤造成约406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近1/2的股东资金。此外,1997年香港股市动荡也使百富勤内在损失惨重。百富勤上市的20多只认股证,所需用作对冲的正股数目约为30多亿港元,港股的大跌使持货量较多的百富勤在7月至10月间的损失至少为2亿美元。

作为一家经营证券与投资业务的公司,百富勤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迅猛,其业绩是有目共睹的。内地对百富勤的熟识也是从百富勤承担国企H股在香港上市业务开始的,梁伯韬为此还获得了“国企红筹股之父”的称号。应该说,百富勤能够跻身于国际级金融机构,发达的投资银行业务是其成功的基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百富勤宣告破产不久法国国家巴黎银行随即入主百富勤,梁伯韬和员工都进入了新公司。法国国家巴黎银行看中的正是原百富勤的银行业务,果然后来的BNP百富勤不负重望,在香港创业板市场又一次大显身手。

资本市场之东南亚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 一、 二、危机发生的 三、危机 四、此次危机产生的 五、受影响的国家在危机之前的 六、此次危机对亚洲各国的金融影响 七、我国应该如何防范金融风险 八、东南亚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

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的融通。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Crisis)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如:、货币资产、证券、、、商业破产数和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至10月,由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和其它的资产价值。 一、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和发展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地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地区各国对这种变化和挑战还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出于自身的考虑,昔日的盟友和处于高速增长的地区都被认为是自己的挑战。同时,国际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和各种贸易壁垒则是对的挑战。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维护本国,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的核心目标。 (二)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的进程日

趋加快,其主要特征是:第一,科技进步特别是新的发展,把世界日益联接成一个整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信息网络化,,世界突出地变现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征。第二,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全球性的市场日渐形成。第三,国际分工随着世界发展,正从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生产体系,使生产的全球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越来越细,跨国协作越来越广泛。第四,世界的结果和重要变现,也日益全球化,国际间加快。这次金融危机从表象来看,是手持巨额透支基金的国际炒出来的。因为在现代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投机活动无处不在,几十亿,上百亿元的交易在电脑键盘上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 (三)世界和走向多元化 多数国家还是将自己的和美元挂钩。这一方面是传统,另一方面,美元在各国货币中占优势地位。在金融危机之前,国家和地区,实行的都是以某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它可以使本国的相对稳定,有利于贸易发展。但由于的多元化发展,美元独来独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区域性的集团纷纷成立,这表明世界和金融体系正在进行着以为趋向的结构调整。世界的发展增加了世界的不稳定性,因此世界各国都相继采用浮动汇率制,企图靠市场解决问题。但是在自由化的货币市场上,的变化常常

浅析证券公司退出机制

浅析证券公司退出机制 一、我国关于证券公司退出机制的法律规定 1998年12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变更、, 于1999 股东会决议解散;因公司合并或者分立需要解散的。强制终止:公司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并进入清算程序;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并进入清算。 从这个意义上讲,证券公司将出现自愿退出和被迫退出行业竞争两种情况。简单来说,资不抵债和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将成为证券公司被强制退出证券业的主要条件和标准。 同时第124条规定:证券公司的对外负债总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额的规定倍数,其流动负债

总额不得超过其流动资产总额的一定比例;其具体倍数、比例和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 机构规定。 二、证券公司退市有例可寻 这些年来,无论是在国外发达证券市场还是在国内新兴证券市场上,证券公司退出的案例都已经并正在不断地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传统大公司破产倒闭,合并的同时是证券公司 100年 产; 我国证券监督管理机关对证券公司的监管是严格和一贯的,就证券市场的准入,包括证券公司的各种业务形态的法规意见将近20个。同时强调持续监管,就证券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内控制度、检查办法、年检等更是不断地推出新的有效监管措施。 但是对于部分证券公司来讲,临时抱佛脚的措施恐怕在相关办法实施前难以奏效,退出市场将 难以避免。

而截至2001年6月15日我国证券公司共有101家,近期公布的有关数据表明,4月末净资本符合监管要求的证券公司为57家,有将近一半的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存在问题,截至2000年末,没有挪用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证券公司为74家,有30%左右的证券公司存在资金挪用问题。 下半年大部分存在问题的证券公司将可以得到妥善解决,但不排除其中一些公司将遭到市场的 残酷淘汰。 速改善单个券商资产营运质量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也将最终提高整个证券行业的经济效益 和整体综合竞争力。 国际上的经验也再次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公司破产倒闭之后紧接着就是更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成为欧美资本向亚洲资本市场扩张的重要契机。美林日本证券公司的成立迅速扩大了其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法国国家巴黎银行收购了百富勤投资大中华业务、美国培基证券公司

企业现金流和资金管理技巧培训大纲

《集团资金管理和战略投融资实战技巧》培训课件大纲 课程背景: 财务部门作为企业价值管理和战略管理的核心载体,首要的是清楚和掌握企业经济价值(或经济增加值,EVA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 ),以及现金流折现(DCF 和NPV )等企业估值和价值管理的先进工具。而在企业价值管理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资本结构政策,营运资本政策,股利政策,和投资政策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直接关系到资金规划和管理。 此外,95%以上倒闭的公司是由于现金流枯竭、资金链断裂导致的(瑞典萨博汽车,德隆集团,无锡尚德太阳能等)。如何从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角度,从根源上解决战略资金规划,资金预测,资金计划安排,现金流预测,资金使用综合成本测算,资金筹措,营运资本管理,资金使用效率评估,闲置资金理财等,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至关重要。 ● 你知道资本资产结构如何确定吗? ● 战略成本管理对现金流和资金管理的意义 ● 集团资金管理包括公司战略规划,资金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投资管理,资金筹措、使 用和理财,现金流预测,营运资本管理等。您的公司是否存在以下问题,或者重视以下问题? 资金管理目标资金使用效率关注内部–提升流动性与营 运资本管理的效率

⏹公司是否有清晰的战略规划,以及实施计划分解,尤其是资金中长期规划? ⏹公司是否重视资本资产结构分析和管理? ⏹公司是否有明确的资产管理计划? ⏹公司的投资分析和决策程序是否严谨? ⏹公司有没有专业的资金管理团队负责现金流预测、分析和管理?尤其是营运资本管 理操作水平如何? ⏹资金筹措方式和结构是否基于最优资本资产结构和公司经营计划?为什么要舍近 求远、取长补短? ⏹资金是否进行集中管理?如何实现价值管理?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如何?风险、成 本、汇报如何平衡? ⏹投资和融资,资本运作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备武器,如何在不停变化的经济环境中 把握好投融资的节奏,运用优秀的投融资技巧? 课程培训收益: 通过本次实战型集团资金管理和战略投融资实战演习,学员可以全面掌握如何规划和运用集团资金,在控制公司资产使用和资金风险的同时,基于国际国内最先进的资金管理技术和手段,实现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最大化,真正践行公司价值管理和财务战略管理。 ●避免公司破产危机:认清公司出现危机的前奏及资金层面的外在表现特征,及时进行事 前预警。 ●确保公司战略实现:公司运营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要靠资金的绝对保证来实现,通过合 理和科学的资金管理达到战略、计划、预算、业务控制的高效统一。 ●关注公司流程梳理和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现在已经是一项高度集成和模块化的工作, 资金管理更是业务运营的保障,在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中财务人员时刻关注业务模式的变化和公司流程梳理,实现自由现金流高度和谐,同时学会应用现金流折现法(DCF)管理更是的投资、资产,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失败案例分析 百富勤公司倒闭分析 摘要: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的说,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它是一种价值管理主要利用资金,成本,收入,利润等价值指标,运用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运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等手段来组织企业中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它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本文以百富勤公司为例,分析其因财务管理有误导致失败的原因,最后谈谈此案例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百富勤,财务管理,失败案例 正文: 一公司背景 在香港证券史上,百富勤是港人推崇的白手起家、勇于进取的典范。1988年,被誉花旗“三剑客”中的杜辉廉和和梁伯韬携手创立百富勤公司,起始资本仅为3亿港元,两人各占35%的股权。梁伯韬的企业财务专长配合杜辉廉的证券买卖经验,使百富勤劳企业在港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相当活跃。1989年9月,百富勤用3亿港元资金以杠杆收购方式成功收购当时市值14亿港元的广生行,1990年2月再收购上市公司前泰顺国际,改名为百富勤投资,买壳上市,市值一度逾25亿港元,总资产达240亿港元,在

东南亚和欧美拥有28家分支机构。 作为投资银行,百富勤率先涉足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业务,1992年安排海虹集团、中国海外、中旅香港在港上市,创下认购倍数和冻结资金的记录。1997年,百富勤安排百富勤北京控股在港上市,创1275亿美元筹资记录。作为香港第一大华资券商,百富勤有着辉煌的历史。 然而,由于现金流量不足,百富勤于1998年1月12日宣布清盘,正式结束了不到10年的创业生涯。1月13日,法院委任普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百富勤公司的清盘人负责接管该公司。 二百富勤倒闭的原因 1、亚洲金融风暴引起信贷风险导致资金短缺 导致百富勤倒闭的诱因是亚洲金融风险,主要的原因是公司在报告及会计程序、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上的基础系统性均不足,“反映了百富勤过于重视招揽生意,而忽略提供所需监管系统的公司文化。 2、缺乏基本制衡的经理阶层 和企业治理结构中对于经理阶层的制约和激励,是保证整个企业平稳运行的两个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赖的方面。缺乏基本制衡的经理阶层必然会导致其做出损害投资者的行动,对于投资银行这样相对来说要求机制比较灵活的企业来说,投资者往往屈从于经理阶层给予更大自主权的要求,这可能会有利于一个阶段内的业务发展,但却肯定是长远发展的隐患。 百富勤先后在欧美和亚洲多个国家开设分行。杜梁二人之分工按区域划分的。杜辉廉主要负责欧美及东南亚,而梁伯韬主管大中华区。杜辉廉在主管的业务领域内独断专行,被称为国王。如果一个企业内有一个国王,那么,基本的制衡机制从何谈起?在这样的治理结构下,这些超然于制衡之外的经理人员才可能不顾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摈弃内部可能的制衡机制和监控机制进行孤注一掷的冒险;这种冒险在特定的时候可能还会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但是,在巨额利润之后,是阴险地冷笑着的魔鬼,是负面影响不断扩大的治理结构方面的隐患。 百富勤作为一家东方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投资银行,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家长式的色彩,对于主要决策人员缺乏基本的制约;反观中国内地的许多证券公司,主要的总经理何尝不是这样的家长式国王,基本的制衡机制无从谈起。 3、较弱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投资银行内部独立的风险控制体系远远没有有效运行。小型投资银行在风险防范和控制水平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还可以取得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风险防范和控制的重要性就会日益显现出来。百富勤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香港投资银行界的佼佼者,但随着其规模的扩张,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却没有能够相应地得到提高4、扩张带来的风险和回报不对称(如图)

达能并购娃哈哈案例

达能并购娃哈哈 一、事件背景: 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公司、香港百富勤公司共同出资建立5家公司,生产以“娃哈哈”为商标的包括纯净水、八宝粥等在内的产品。 娃哈哈持股49%,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百富勤将股权卖给达能,达能跃升到51%的控股地位。 当时,达能提出将“娃哈哈”商标权转让给与其合资公司未果后,双方改签一份商标使用合同。正是这一条款,引发了强行收购风波。 二、达能&娃哈哈的婚姻历程: 1996年,达能投资4300万美元与娃哈哈建立5家合资公司,达能获得51%的股权。 2007年,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达56亿元、2006年利润达10.4亿元的其他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 2007年,4月5日娃哈哈召开了董事会,认为合资合同条款不平等。5月9日,达能亚洲及其全资子公司已经正式向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提出8项仲裁申请。其中,7项仲裁都是合资企业的外方股东针对中方股东提出的仲裁。 2007年12月-2008年4月达娃和谈,在两国政府协调下,双方中止了法律程序进行和谈。达能要求以约200亿的价格将其投资在合资公司的不到14亿元人民币股权售给娃哈哈,价格按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计算,被娃哈哈拒绝。 2009年9月30日,达能和娃哈哈发声明称达成和解:达能和娃哈哈集团2009年9月30日宣布,双方已达成友好和解,达能同意将其在各家达能-娃哈哈合资公司中的51%的股权出售给中方合资伙伴。 三、并购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 这起并购案例属于典型的恶意并购,达能公司在私底下收购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股份,且在中国大量收购龙头企业的股份,有垄断嫌疑。 达能公司实际上已经对中国的饮料业进行了垄断,严重违背了国家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中“并购方在中国的营业额超过15亿

香港百富勤破产案例

香港百富勤破产案例 在香港证券史上,百富勤是港人推崇的白手起家、勇于进取的典范。1988年,被誉花旗“三剑客”中的杜辉廉和和梁伯韬携手创立百富勤公司,起始资本仅为3亿港元,两人各占35%的股权。梁伯韬的企业财务专长配合杜辉廉的证券买卖经验,使百富勤劳企业在港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发展相当活跃。1989年9月,百富勤用3亿港元资金以杠杆收购方式成功收购当时市值14亿港元的广生行,1990年2月再收购上市公司前泰顺国际,改名为百富勤投资,买壳上市,市值一度逾25亿港元,总资产达240亿港元,在东南亚和欧美拥有28家分支机构。 百富勤的成立有其深远的时代和金融背景。70年代香港金融空前发达,金融气息已经具备,到1986年联交所加入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获会员资格,标志香港证券业已日臻成熟。1987年全球股灾风云之后,一支强大的专业管理队伍在港形成,百富勤得于其后,为日后的发展取得了人才基础和经验。随着众多跨国投资银行和本域投资银行在港成立,香港金融业多元化趋向日益明朗。这些大的金融环境培养了百富勤的创业天才。 梁伯韬1980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回港后进入汇丰银行全资附属机构获多利财务公司从事财务工作。1985年,梁与后出任联交所行政总裁的袁天凡等几人跳槽入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并一同筹建该行附属的新财务机构万国宝通国际,梁氏出任行政副总裁,杜辉廉任行政总裁。杜氏于60年代末涉足此业,在伦敦证券经

纪业从事,是唯高达证券公司的创办人之一。70年代,香港股市兴旺,杜氏代表唯高达来港经营,很快红遍香港证券业界。1984年,万国宝通收购唯高达,并据此建立万国宝通国际,杜效力万国宝通任行政总裁。杜梁合作,万国宝通国际即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参加了多宗大型收购、合并,声誉日隆,杜梁二人皆成为业中名士。 作为投资银行,百富勤率先涉足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业务,1992年安排海虹集团、中国海外、中旅香港在港上市,创下认购倍数和冻结资金的记录。1997年,百富勤安排百富勤北京控股在港上市,创1275亿美元筹资记录。作为香港第一大华资券商,百富勤有着辉煌的历史。 然而,由于现金流量不足,百富勤于1998年1月12日宣布清盘,正式结束了不到10年的创业生涯。1月13日,法院委任普华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百富勤公司的清盘人负责接管该公司 投资风险过高是根本原因,但导致百富勤倒闭的直接导火线是其资产流动性的不足,即现金流量不足。按香港证监会有关交易规定,百富勤必须于1月9日交足6000万美元的交易保证金。百富勤曾经计划向瑞士苏黎士保险集团出让24.1%的股份以换取2亿美元现金,该项计划于1月9日宣告破产,加上往来银行对其中止放贷,使得以上注资事项失败。1月10日,香港证监会取消百富勤交易会籍。之后两天,百富勤四处奔波寻找买家未果,终于宣告清盘。 当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波来临时,百富勤便开始节节失利。1993年以后,随着东南亚国家债市的迅速扩展,百富勤在东南亚国家的债

香港百富勤公司破产金融风险分析

香港百富勤公司破产金融风险分析

一、公司概述 1发展与扩张 1988年,梁伯韬与杜辉廉其在万国宝通银行工作时的上司合资创办私人银行——“百富勤投资有限公司”.百富勤中文取意为“百富寓勤”,而英文Peregrine意为猎鹰.它的创立,也得到了当时不少华人富豪支持.百富勤公司在成立初始时主要从事一些商人业务和证券买卖.成立仅一年的百富勤用3亿的股本收购了市值逾14亿港元的广生行.集团成立不到两年,百富勤已经同时控制了广生行和泰盛集团两家上市公司. 1992至1993年,百富勤通过发股注资,大规模引入资金往上海,带动了红筹热.5年的急速发展和扩张,1992年百富勤总资产已达62亿港元,业务范围也扩大到欧美地区以及整个亚太地区.在这一时期,百富勤开始大规模的扩张区域规模.其业务范围已经遍及印尼、菲律宾、韩国、澳洲等地. 加速的扩张一方面给百富勤走向更为广阔的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也埋下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2转折与衰落 1994年定息债券部门成立,定息债券及票据营业额发展速度惊人.由于“庄家”资金大多来自银行借款,同时债券及票据只能部分地做对冲保值,因此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1997年6月百富勤选择已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

方案的印尼作为出售超过20亿港元资产以套现的对象. 1997年百富勤向印尼一家出租车公司提供亿美元的无担保贷款.不久东南亚金融风暴来临,印尼盾迅速贬值,汇率从1:5000狂跌至1:11000,股市疲软.发债计划落空,出租车公司无法偿付这笔巨额贷款,使百富勤资金周转陷入困境.而百富勤向一家美资银行申请的一笔1月9日到期的6000万美元的短期贷款,因对方得知百富勤应收的2. 6亿美元的巨额贷款不能收回后,表示拒绝安排过渡贷款.1997年下半年,该集团在印尼的借贷和投资将近 6 亿美元,可由于汇率下跌,这些投资和贷款发生了重大损失,加上其它部门的亏损,总损失达10多亿港元,出现严重的现金支付困难. 11月百富勤宣布引进苏黎世中心集团作为策略性股东,投资2亿美元认购可赎回可换股优先股,并定于1998年1月9日批准此交易.可是由于亚洲经济面临崩溃,苏黎世中心集团于1998年1月9日宣布取消入股百富勤,从而导致百富勤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1998年1月百富勤宣布清盘,香港政府委任独立委员会对其清盘进行调查,最后由法国巴黎银行购入业务,组成法国巴黎百富勤.而之前百富勤集团业务是有盈利的,可是就是因为缺少一笔十分短暂的应急贷款而使得这个曾经叱咤金融市场的猎鹰黯然折翼. 二、破产的直接原因

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引起或者增加风险事故发生机会或者影响损失严重程度的原因或条件。对风险因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通常根据性质将风险因素分为实质风险因素、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 实质风险因素是指社会和自然界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可能导致人的财富和生命健康遭受损失或损害的客观原因或条件。风险因素例如,环境污染是影响人们健康的实质风险因索;下雪路滑是可能发生车祸的实质风险因素等。道德风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人的财富损失或生命健康损害的故意行为因素。风险因素例如为骗取保险赔款而自残或者自毁财产;盗窃、抢劫等。 根据风险因素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有形风险因素和无形风险因素。 1.有形风险因素 有形风险因素是指直接影响事物物理功能的物质性风险因素,又称实质风险因素。例如建筑物的结构及灭火设施的分布等对子火灾来说就属于有形风险因素。假设有两幢房屋,一幢是木质结构,另一幢是水泥结构。如果其他条件都相同,木质结构的房子显然比水泥结构的房子发生火灾的可能性要大。再假设这两所房子都是水泥结构,但一所房子灭火设施非常齐备,而另一所房子灭火设施不很齐备,则两者一旦发生火灾,后者的损失可能会比前者大得多。因此,建筑物的

结构对损失概率有影响。 灭火设施的分布虽然不能对损失概率发生作用,但可以影响损失幅度。在这里我们提出暴露这个概念。假设一个人驾驶一辆小汽车行驶在公路上,我们就称驾驶者和汽车暴露在与车祸有关的人身风险和汽车风险中。也就是说,暴露是一种处于某种风险之中的状态,人与车称为暴露体,暴露体此时所处环境中的一些有关的物质性因素,如路况、车况、驾驶者的身体状况等就是有形风险因素。 2.无形风险因素 无形风险因素是指文化、习俗和生活态度等非物质的、影响损失发生可能性和受损程度的因素,它又可进一步分为道德风险因素和心理风险因素两种类型。 (1)道德风险因素 道德风险因素是与人的品德修养有关的无形的因素,指人们以不诚实或不良企图或欺诈行为故意促使风险事故发生,或扩大已发生的风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的原因或条件,如欺诈、盗窃、抢劫、贪污等。对于在路上驾驶汽车的司机来说,故意违规就属于道德风险因素,对干一个投保了某种财产保险的投保人来说,虚报保险财产价值、对没

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对企业的影响

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对企业的影响 【摘要】:文章论述了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对企业获利能力、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影响。并通过戴尔电脑的经销模式、德隆集团倒闭的案例予以说明。缩短存货周转期或减少存货占用,加快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尽量展延应付账款,企业变现能力将大大提高,风险降低,同时利润增加。企业在权衡与规划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到筹资的可得性、未来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和流动资产的速动性,以确保企业经营的安全性。针对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在分析其产生原因基础上,提出通货膨胀下的营运资金管理方式,即对货币性资金管理采用净债务人法,对实物性资金采用超额储备法,以期在通胀中有利可图。 【关键词】:营运资金;营运资金管理;通货膨胀 一、营运资金管理决策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 货币资金周转期,指以现金支付各种和生产有关的成本费用开始,一直到将产品卖出并且收到现金时为止所需的时间。 货币资金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展延的应付账款周转期 存货周转期:指从原材料转换为产成品,再将产成品卖出并收回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 应收账款周转期:指应收账款转换成现金所需的平均时间; 展延的应付账款周转期:指以赊购方式取得原材料一直到以现金将应付账款还清所需的平均时间。 不难看出,货币资金周转期越长,企业对外融资需求就越大。然而,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企业必须付出若干成本,才能取得此种融资。所以,如果加速资金周转循环、缩短货币资金周转期,也即缩短存货周转期或减少存货占用,加快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尽量展延应付账款,企业变现能力将大大提高,风险降低,同时利润增加。这种在速度上取胜,在变现能力上高出一筹的管理,戴尔就是个成功的案例。 戴尔电脑公司放弃层层经销模式,走直接消费模式并在供应链反映速度上不断创新,以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它的产品保证7天之内送达消费者手上,向消费者提前收款,对供应商滞后付款,制造组装时间缩短(制造一台便携式电脑仅用13个小时),并且在存货管理上达到最高境界(零存货),节约了在储备存货上所占用的资金和仓储成本。戴尔不但创造了高效率,同时也规避了存货变现的风险、应收账款成呆坏账的风险。因此,在短短20年时间里,戴尔成为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供应商。

筹资风险成因和分析

一、筹资风险成因分析 筹资风险按成因不同,可以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两种。 (一)现金性筹资风险。现金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由于现金短缺、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支付风险,它对企业未来的筹资影响并不大。同时,由于会计处理上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即使企业当期投入大于支出,也并不等于企业就有现金流入,即它与企业收支是否盈余无直接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此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不当所致,从而表现为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机,或是由于资本结构的安排不当所致,以及债务的期限结构不尽合理而引发了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等。 (二)收支性筹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到期无力偿还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经营中的收不抵支即意味着经营亏损和净资产总量的减少,从而对企业按期偿还债务造成影响。据此可知,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绝非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与否问题。同时从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一旦这种风险产生即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或者正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所致。此外,从风险产生成因来看,不仅将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威胁,而且将使企业所有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它不是一种暂时性风险,而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就将导致企业的破产,而且这种风险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将会给企业未来筹资和经营产生影响。 二、规避和防范筹资风险的措施 分析筹资风险成因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从而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由于企业筹资风险的类别不同,产生成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也有差别,为此,实务中应根据不同类别的筹资风险提出不同的规避和防范对策。 (一)对于现金性筹资风险,从其产生的根源着手,应侧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如果企业的负债期限与负债周期做到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话,则企业总能利用借款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所以,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如果能做到此点,不但可以产生适宜的现金流量,而且还可以在规避风险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利润。当然要想科学合理地达到上述要求,企业就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由此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当然,在

企业负债经营的问题和对策

企业负债经营的问题和对策 二. 企业负债经营现状及成因(一)1,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不少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存在着资本金和债务比例不合理,负债比率过高的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从企业的资产负债来看,负债比率过高。根据国家经贸委和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资料,我国企业( 国有企业) 的资产负债率, 1991年平均为6015 % , 1992年为6115 % , 到1993年上升到***** % ,1994年为7012 % ,而1995年则达到80 %以上; 1996年达到8211 % ; 1997年、1998年为80% 。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偏高,已远远超出国际评估标准。有些企业的负债比率已突破100%的警界线。从债务负担的绝对值看,有些企业的债务相当于资本金的数几倍。 (2)从企业的负债结构比率看,流动负债过度,长期负债水平普遍偏低。根据经验标准,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比率一般要求达到50% ,而我国企业总体平均达到92 % ,比经验标准超过42 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我国企业的流动负债过度。一般而言,长期负债率应在30 % - 70 %之间,而我国企业年均为20 %左右,这说明我国企业的长期负债处于较低水平。 (3)从企业的偿债能力分析,资产收益率偏低偿债能力 1/ 10

差。我国企业的流动比率平均在 1 左右,与经验标准2相差约一倍, 而利息保障系数为0166 ,有的企业甚至为负值,这说明我国企业的偿债能力严重不足,资本收益率偏低。 (4)从企业的融资方式看,我国企业资金需求过分依赖银行。我国企业长期负债的80 % ,流动负债的30 %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资金有三分之一要靠企业间的结算债务来维持,相互拖欠,“三角债”现象严重,这足以表明我国企业的债务结构已处于高危险状态。 (5) 从企业间负债水平看,相差悬殊。中国工商银行上海经济信息咨询公司数据库编列的1285 户国有工业企业资料显示: 资产负债率最高的达到***** % ,最低的仅为***** % , 两者相差10倍以上;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比率最高的达1066% , 最低为零,即无负债。其中资产负债率高达70%以上的企业共926 户,占总户数的7211 % ; 在70%以下的仅为2719 % ;流动负债率超过50 %的有1253 户, 占总户数9715 % , 而低于50 % 的有32户, 仅占2155 % ;长期负债率超过70 %的有332 户, 占总户数的2518 % ,其中超过100 %的有160 户,无负债的有128 户。通过以上现状分析,说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过度负债的经营状况,企业生产经 2/ 10

《企业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 一、为什么要学习危机管理? ●为什么许多国内知名企业和企业家一夜之间倒下了? ●为什么许多跨国公司在经历危机之后变得更强大了? ●危机定律:100-1=0的含义 ●什么是危机? ●危机的三大效应 ●企业危机来自哪里? ○来自产品质量及安全生产方面的危机 案例:1、佛山玩具厂老板因何上吊自杀? 2、三鹿破产的原因分析 ○来自人力资源方面的危机 案例:华为为什么要花17亿收购港湾网络? ○政策法规变化所带来的危机 案例:1、某房产公司为何能在宏观调控下赚得钵满盆满? 2、某房地产公司老板为何要退天价买的一块地? ○竞争对手所带来的危机 案例:1、红太阳集团是怎么被竞争对手搞垮的? 2、中兴通信菲律宾贿赂门事件是怎么引发的? ○消费者观念变化所带来的危机 案例:1、山寨手机为何能横扫中国市场? 2、UT斯达康总裁吴鹰被谁抛弃? ●什么是危机管理? ●如何运用预测法管理危机? 案例:1、某民营钢铁企业董事长为何执意要停产? 2、某民营房地产企业为何会陷入资金断流的困境? 3、911发生后作为美国著名航空公司总裁将做何决策? ●如何运用切割法管理危机? 案例:1、为何一次产品质量危机差点要了光明乳业的命? 2、面对苏丹红1号事件肯德基是如何化险为夷的? 3、王老吉“夏枯草事件”的危机公关之道 二、危机管理策略四字经 l 早:未雨绸缪不要重治轻防 案例:1、汾酒集团在假酒事件中的失误 2、为什么芯片事件会导致诺基亚与爱立信的不同命运?l 快:快速出击不要拖延时间 案例:1、王石快速致歉化解夫人“股票门”危机 2、为什么说分众传媒江南春危机公关还需补钙 l 诚:真诚坦率不要说假话 案例:1、哈尔滨政府不敢说真话的代价 2、杭州富二代飙车案警方说错了什么话要道歉?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 课程考核论文 课程名称:风险管理 论文题目: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名:** 学号:************ 成绩: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目录 1.案例简介 (2) 2.原因分析 (6) 3.启示 (9) 4.参考文献 (11) 一、案例简介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危机开始蔓延到整个东南亚。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湾货币当局在经济状况良好,经济项目盈余,外汇储备充足,有能力维护新台币稳定的情况下,突然主动放弃了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当日,新台币兑美元的汇价即跌至29.5,为1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不仅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对东南亚的信心,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市场的混乱,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再次下探,自1996年来首次跌破1万点,最低见到8775.88点,跌幅达13.7%。至此,与8月份最高点相比,香港股市跌幅几乎过半。 11月,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掀起了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

个人财务分析报告

个人财务分析报告 个人财务分析报告范文1 我国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必将成为我国经济进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环境如工商、税务、信贷、培训等体系并无系统成立。中小企业处于自生自灭当中,加深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弱点,如产业结构类似、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治理水平低劣等,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展内容: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对经济进展和社会稳固起着举足轻重的增进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阻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治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进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形。 一、中小企业财务治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份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轻忽了财务治理的核心地位,治理思想僵化掉队,使企业治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治理格局当中,企业财务治理和风险操纵的作用没有取得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转变和体制的阻碍,中小企业在增强财务治理方面碰到了阻碍。例如,政策"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地址政府行业治理部门大量的干与,使中小企业的财务治理目标短时间化;财务治理受企业经营者的阻碍过大等等。

二、中小企业财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峻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成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可是,融资难、担保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进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要紧缘故:第一,欠债过量,融资本钱高,风险大,造成中小企业信誉品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治理扶持机构,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与的阻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缺乏财务治理战略。大部份企业的财务治理仍处于记帐治理时期。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欠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要紧来源,但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本钱。二是追求短时间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因此它们老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中外十大知识产权纠纷案例及解析

中外十大知识产权纠纷案例及解析

中外十大知识产权纠纷案例 东进与英特尔:杠杆的威力 一度备受业界关注的英特尔公司诉深圳东进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侵权案,在历经两年多的对峙后,在5月14日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告终。双方以和解协议的方式握手言和,让曾经火上浇油的一些媒体备感无趣无味。 英特尔起诉东进公司头文件侵权,曾被称为“中国2005年知识产权第一案”,完全符合英特尔宣扬“维护知识产权”理念的目标,但无情的事实是,英特尔在一个正确的地方打了一场不算正确的战争。 2004年12月,英特尔公司美国总部向深圳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称东进公司侵犯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要求赔偿796万美元,折合6578万人民币。 2005年1月21日,深圳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东进公司进行了证据保全,但是,这个在任何国家都应当属于正常法律手续的行为,却被披上了一层象征饱受“欺凌迫害”的外衣,随之导致极端的民族情绪以及全国性一边倒舆论。 由此上溯,1993年,清华无线电专业硕士李如江携“清华三剑客”创立了后来被称为东进技术的深圳市东进通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这是国内最早专业从事CTI核心部件的研发企业,注册资金4000万人民币,曾设计出国内第一个CTI硬件产品——TC-08A电话语音处理卡,专门开发语音板卡产品,并获得了第一张同类产品的全国入网许可证。 1998年以前,东进一直是CTI行业国内厂商的老大,在国际上同行业所有厂商中排第三位。而自2000年英特尔以8亿美金收购行业排名第一的Dialogic 之后,东进就和这位IT业界老大直接对垒。 当英特尔注意到东进公司在争夺市场的行为中存在侵犯英特尔所有的知识产权时,对于手中的证据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信心满满的英特尔,按照国际惯例作出了“采取法律行动”的决定,并期望在中国打第一场知识产权官司以警醒其他侵权企业。 但是,从后来的事态发展看,媒体大规模介入导致舆论倾向急转而下。媒体赋予东进公司“以小博大”的“民族高科技企业”的光环,事件本身也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性和典型的象征性”。 2005年3月23日,东进北京分公司在北京反诉英特尔“技术垄断”,指控英特尔在明知中国没有《反垄断法》的情况下搞技术垄断,企图封杀竞争对手。由此,媒体将此案炒作成为“中国企业2006年反垄断第一案”,把东进塑造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民族英雄。 此后,媒体的舆论倾向日益极端化,一些领头媒体甚至打出“坚决捍卫自主创新成果”的旗帜,掀起了一片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彻底淹没了英特尔,任何正常的法律行为也随之被娱乐化。“东进事件”成为“发展中国家新兴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努力遭遇发达国家技术垄断打击”的典型表现。 在媒体口诛笔伐中,语言暴力无处不在:英特尔此举意在“杀鸡儆猴”;英特尔采取的已被中国法律所认可的“陷阱取证”被称为“法律陷阱”;向东进索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及应用指南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解读及应用指南》 第一讲引言 1.纵览世界企业的发展史,一些企业以失败、破产而告终。请看如下案例: (1)1995年2月,英国巴林银行由于交易员的个人行为在股指期货投资中损失13.3亿美元; (2)1997年日本八百半公司破产; (3)1998年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破产; (4)2001年12月,美国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后被披露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虚假丑闻; (5)2002年5月,世界通讯公司因财务丑闻事件破产,涉及300多亿美元; (6)2004年,德隆系资金链断裂,被接管; (7)2004年10月,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事石油期权交易,亏损5.54亿美元; (8)2004年12月,长虹集团发布首次预亏财务报告,主要原因是美国AFEX六年累计欠款4.67亿美元,预计无法收回,导致巨额损失; (9)2004年12月,伊利集团高管郑俊怀等5人因挪用巨额公款谋取私利被捕,造成股价大跌; (10)2005年1月,大鹏证券挪用客户保证金,被破产清算; (11)2005年10月,中储铜事件爆出,中国的期货铜交易巨额亏损达数亿美元; (12)2007年4月,农业银行邯郸分行管理员13天偷盗5 100万巨款,银监会介入调查; (13)2008年,美国著名投行贝尔斯登倒闭; (14)2008年9月,美国著名投行雷曼兄弟银行破产; (15)2008年,中信泰富因外汇衍生金融工具而亏损20亿美元; (16)2008年2月,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韩国釜山分公司.4000万美元运费收入遭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兼审计负责人截留转移,并携款潜逃; (17)2008年,香港合俊集团因金融危机倒闭;当然,还有:银广夏造假、达尔曼资金黑洞、托普神话,…… 以上事件原因很多,但都和内部控制有关。 一些集团企业组建集团后,没有达到预先的效率和效果,请看如下案例: 【案例1】大德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公共交通运输集团企业,资产规模百亿元,下属二级子公司140家,涉及公交运输、出租、汽车制造和修理、房地产、广告、旅游、餐饮等各种行业集团总部主要经营城市内公共交通,对下属的运营分公司安排详尽的工作计划,统一拨款,并在每季度进行工作反馈和考评。集团下属的出租公司为国家划拨的全资子公司;集团企业总部对出租公司仅按年度下达生产计划并于年终汇总统计,出租公司的主要经营权都在子公司自身。出租公司下面亦有超过10家的子公司,投资业务范围也非常分散;随着经营收入的提高,出租公司的管理等费用增长迅速,每年实际的净资产回报率仅为0.0098%(当时出租行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大约在10%)。 【案例2】WG公司是国内著名的药材经营集团企业,资产规模为14亿元;下属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42家,主要涉及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药生产、经销和科研等业务。集团企业前身为实施行业管理的行政单位,集团企业成立后自身主要经营某市市场的药品批零业务和药材的吞吐业务,集团企业主要职能部门主要围绕本事业部开展工作。随着业务发展,许多原来的省级药材公司无偿归并成为集团的二级公司;集团设立了投资管理部对子公司进行管理。投资管理部的主要职责是参加子公司的股东会议,并负责收回每年的股利。下属子公司都运作相近的药材、药品批发零售业务,但业务几乎没有什么关联,各子公司各自为战。在市场化前提下,巨大的竞争压力来自民间和中小企业,许多子公司经济效益低下,部分子公司甚至严重亏损。 很多集团企业以失败、破产而告终,不少集团企业发生严重的内部控制事件,一些集团企业组建后没有达到预期的协同效应。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企业存在很多亟需解决问题。 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问题体现在通过认真分析和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问题体现在:

“娃哈哈”与“达能”商标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娃哈哈”与“达能”商标纠纷中的法律问题 摘要:商标是企业占据市场的有力武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商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直接关系着商标市场价值的获取,因此如何适当使用与保护这些权利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娃哈哈”与“达能”商标纠纷也正是这一问题,而从双方纠纷的表象中也可以判断出达能深层次的垄断意图,因此必须对双方纠纷中的问题进行法律分析。 关键词:商标;商标使用许可;垄断 1996 年3月28日,娃哈哈和达能、香港百富勤公司宣布合资成立五家公司:杭州娃哈哈百立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速冻食品有限公司。这五家公司的原始股东均为: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杭州娃哈哈美食城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娃哈哈集团公司所有)、新加坡金加投资有限公司(法国达能全资子公司)和香港百富勤公司。合资公司的股权结构为:娃哈哈集团掌握49%的股权,是第一大股东,处于控股地位,达能和百富勤控股合计控股51%。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百富勤作为投资银行因资不抵债而破产,将其所持有的合资公司股份转让给达能,达能因而一跃成为合资公司的最大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在成立合资公司后,达能和娃哈哈签订合同将“娃哈哈”商标转让给所成立的合资公司,由于商标局未予批准,双方又签订了两份不同的商标许可合同,其中一份合同约定娃哈哈集团不得在未经合资公司董事会同意的情况下将“娃哈哈”商标许可其它公司使用。 自达能控股51%之后,宗庆后决定由员工集资成立的公司出资设立一批与达能没有合资关系的公司,这些公司均使用“娃哈哈”的商标。2006年,达能以娃哈哈集团将“娃哈哈”商标用于非合资公司的生产经营的行为违反10年前的商标许可合同中未经董事会同意不得许可其他公司使用“娃哈哈”商标的条款为由,要求以40亿低价收购这些非合资公司51%的股权,将其变为合资公司。 这就是“娃哈哈”与“达能”商标纠纷的基本概况,在这一纠纷中涉及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娃哈哈”这一商标 的许可使用。 一、商标许可使用的相关问题 1996年,娃哈哈和达能签订了《商标转让合同》,合同第1条为:娃哈哈集团已同意向合资公司转让总值为1亿元 的商标,其中价值为5000万元人民币的商标作为娃哈哈集团对合资公司注册资本的部分购买,其余价值为5000万元的商标由合资公司向娃哈哈集团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