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应有哪些方面的重点指导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应有哪些方面的重点指导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应有哪些方面的重点指导

古诗文的阅读教学应有哪些方面的重点指导

古诗文,是继承、传播民族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文占有不小的比例,它是阅读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在阅读方面存在着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诸多障碍,因而它又是教学目标难以顺利达成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中学生古代诗文阅读的指导,就成为阅读指导中既具意义又艰巨的一项工作。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课标”和普通高中“课标”的要求,从课程目标设置的三个维度的贯彻落实来考虑,对中学生古诗文阅读的指导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古诗文阅读的语言指导

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第一个困难就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指导学生消除这个障碍就成为古诗文阅读指导的首要工作。“课标”对初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对高中生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用法”。基于此,应完成下列语言文字指导:

(一)指导学生认读文字

文言诗文中的文字,有部分字的音、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有些字的写法也有不同。这些字往往是学生阅读的主要障碍,应该是教师指导的重点。首先是字音的认读。要读准音,特别是一些多音字、通假字、异读字。其次是字形的认读。在现代汉语中罕见的生僻字、笔画多的字、形近字等,都应该指导学生认清。

(二)指导学生掌握、积累词汇

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是阅读古诗文的基础。要指导学生通过理解,有意识地积累古代汉语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实词数量大,但单个出现的频率低;虚词数量少,但单个出现的频率高,因此学生对实词的掌握要比对虚词的掌握难度大。

而在阅读中,面对的又主要是大量的实词,所以实词应是古诗文词汇教学的重点。

1 .指导学生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

现代汉语是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在继承和发展中,有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古今异义的现象。如“走”在现代汉语中系“步行”意,而在古代汉语中却解作“跑”;“江”在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河流;“臭”,古代指气味,现在专指坏气味;“牺牲”古为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理想而舍弃生命或利益,等等。这些都是词义的变化,在阅读古诗文中,应提醒学生注意,并指导他们掌握这些词的变化情况,以准确理解诗文的内容。

2 .指导学生辨别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多,一个词往往有本义、引申义。如“坐”字,有许多义项。它原指人双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的一种姿势。后来引申为犯罪、触犯法律、座位等。对这类词,要指导学生掌握它的多个义项,以明确它们在各种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3 .指导学生掌握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较多,常见的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使动;名词用作意动,形容词用作意动;名词用作状语;动词用作状语,等等。词类活用会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意义上的误导,因此要提醒学生注意这类现象,并掌握这些用法。

以上是对古诗文中实词学习的指导。文言文中的虚词也对理解文意起着重要作用,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出现的频率大,在教学中也不能忽视。

(三)指导学生把握古代汉语的句法

阅读古代诗文,要对文言文的句式有所了解。古代汉语句子的基本成分和现代汉语一样,学生阅读时不会出现大的困难。和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文言句子的句式,应是阅读指导的重点。

语序的变化

一是宾语前置。这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的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前面;介宾词组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放在介词的前面。

二是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前面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相同语序。但古代汉语中也有定语后面加“者”字,放在中心词后面的,这种现象即是定语后置。

句子成分的省略

古代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较多,常见的有: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

文言文中句子语序的变化和成分的省略,造成了学生阅读的不畅,应指导学生把变化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换过来,把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

学生通过对古诗文中的字、词、句的认读理解,不但能学会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感受汉语的历史演变,而且能够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古诗文阅读的文化指导

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语言是文化、文字是文化,诗文中涉及到的古代制度、风俗是文化,诗文所承载的思想感情也是文化。但这里所说的文化,特指古诗文中的精神层面的文化,即通常所说的古诗文中反映出的思想文化内容。古诗文中这类文化的内涵,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最有价值的材料,也是古诗文阅读教学一直关注的重要目标。这之中又可细分为以下一些内容:

(一)指导学生感悟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表现和颂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行为,一直是我国古代诗文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在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种精神存在于三类课文之中。

第一类是古代爱国人士自己写作的诗文,如屈原的《离骚》,作者不懈的理想追求、峻洁的人格、高尚的情怀,把国家的前途命运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激情和精神,早已成为爱国主义的代名词。陆游的《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这位爱国志士面对主降嚣张、奸佞得势的形势,在僵卧孤村的情况下,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辛弃疾的《破阵子 . 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表现出这位爱国斗士因朝廷的投降苟安,壮志难酬,故作壮词追念抗敌生涯的不屈情怀。这类内容的篇章还有夏完淳的《别云间》、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

第二类是古代作家歌颂爱国精神、爱国人士的诗文。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作者对久戍边地士卒的思念,同时追怀汉代名将李广为国家为民族作出的贡献,间接反映出作者对朝廷用人不当的不满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杜甫的《蜀相》,缅怀诸葛亮的为人,赞扬他一生的功绩才德和为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表达了对他未能最终复兴国家,实现统一大业的惋惜之情。

第三类是古代作家叙写自身感受和相关事理时,流露爱国之情的诗文。如李白的《蜀道难》,诗中通过描绘蜀道的奇险,流露出作者对危机四伏的唐代社会的沉思和对国事危殆的忧虑。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已成为古今志士仁人为人做事的一条准则。

在阅读上述几类课文之后,还应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文中的爱国思想所具有的特征:

第一,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无论在朝为官,还是被贬外地,无论文臣武将,还是平民百姓,均无例外。

第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重于关心自己的生命。尤其在国家民族危难时刻,为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和利益,能够竭尽全力,直至以身殉国。

第三,敢于同祸国殃民的统治集团中的腐朽势力进行斗争。即或遭受残酷打击,也不改变志节、放弃信仰和理想追求。

第四,维护民族友好往来,坚决抗击外国侵略者,维护国家民族的团结统一。通过以上概括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古诗文中反映出来的爱国思想,即爱国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正如江泽民主席所说:“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维护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扬光大,并把它化为人才素质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

(二)指导学生认识并承传民族传统美德

在古诗文类课文中所容涵的另一种精神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在今人的心目中,似乎已经成为邈远的过去,其实它们曾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力量,并已贮藏在民族的群体之中,成为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如仁爱思想。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之掌。”(《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认为仁爱是人的一种天生的善良本性。只要将仁爱之心加以推广,推己及人,从爱亲人推广到爱百姓,就会社会稳定,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这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中国古代仁人志士践行这种美德,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杀身成仁,为人们所景仰。

又如重义轻利思想。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义”,是指合宜的行为,是一种道德规范。儒家强调它的重要,目的是以它为准绳,严格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利”,是指欲望或物质利益,也包括生命。而最高的境界是舍生取义。这一可贵的思想已发展成为一种崇尚道义、不重私利的美德,许多志士仁人正是有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才能够不顾个人得失,为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直至献出生命。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认识并践行这种思想,对于人们正确处理金钱与人格等关系是大有启发意义的。

再如诚信的品格。诚信就是讲诚实,讲信用。这是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推崇的一种美德。《陈太丘与友期》说的就是这样一个诚信的故事。当时七岁的孩子都能用诚信思想去教育人,可见这种思想被社会认同的程度。语文教材中这类课文有很多,如《曹刿论战》《谏太宗十思疏》等。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在为当代人所继承和发扬。并且作为东方文化的精髓,也对世界产生了影响,如日本日立集团创始人小平浪子把“和”、“诚”、“言行一致”列为“社训”。

古诗文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包括谦和、勤俭、好学等。这些思想都是在古诗文阅读的文化指导中应着意挖掘的内涵。

三、古诗文阅读的审美指导

古诗文中充满了美育内涵,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丰富材料库和演练场。因此,对古诗文阅读的审美指导, 应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1 .引导学生发现景物之美

大自然中蕴藏着景物美,而自然景物很早就被古人摄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在入选为教材的古诗文中,描写景物形成的审美形态,寄托作者的情感与追求的作品,比比皆是。如《三峡》描写了三峡的雄伟、险峻和幽深,虚实结合,有动有静,呈现出一幅壮美的山水画卷,蕴藏着作者的无限赞赏之情;《小石潭记》则从不同角度选景,潭水、游鱼、岩石、竹树一一写来,精妙细密,表达了作者被贬失意后孤寂、凄凉的心境。这类作品的绝大多数为作者触景生情之作,或寄情于景,或借景抒情,进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给人以美的感受。

2 .带领学生探寻生活之美

不同时代的作者运用多种文学样式,描述了自己的生活体验,展示出人们的思考和创造力量,形成

了大量的表现生活美的作品。如《桃花源记》生动地描述了一个景色奇异,没有王税,没有战乱,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挚爱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强烈的观照;《过故人庄》写出诗人作客田家优美开阔的环境和与友人的深厚情谊,表现了田园生活的情趣;《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景,表达了诗人闲适惬意的生活体验。表现生活美的作品很多,其中写田园、边塞、离乱、抗敌、被贬、漂泊、隐居、登临、凭吊、闲适、观书、会友等生活内容的,尤为人们熟知和传诵。

3 .提示学生剖析形象之美

形象美遍布于古诗文之中。一些传记、小说、戏曲刻画的鲜明的人物形象,无不凝聚着作者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加工,使人读后感到充实,受到启迪。《廉颇蔺相如列传》集中刻画了一个襟怀开阔、机智勇敢、不畏强秦的爱国者形象;《木兰诗》刻画出代父从军、征战十年、不受封赏、辞归故里的女英雄形象;《别云间》中夏完淳的少年英雄的壮美形象,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还有《智取生辰纲》中的水浒英雄,《失街亭》中的诸葛亮等人物,也都展现了艺术形象所具有的审美特质,给学生以不同的审美震撼。

4 .启发学生感悟心灵之美

教材中的许多诗文都表现出古人美好的心灵,如他们的生活态度、道德情操、理想主张、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性格气质等。杨炯的《从军行》写一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立志报国的感受,反映了初唐时期士人所具有的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搂记》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在被贬的逆境中,坚持理想、仍思有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饮酒 . 结庐在人境》写出作者远离浊世,融入自然美景,深味宇宙人生旨趣,悠然自得的愉悦心情。这类作品都以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艺术境界而具有久远的魅力。

5 .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表达之美

古诗文中的语言美包括丰富的内容。广义言之,作品体裁、结构章法、技巧风格、语言特色都在视野之内。狭义而言,则应围绕语言特色进行思考。这大抵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语言精炼、简洁,词汇丰富,致使诗文中许多事象的描述确当、形象,富有声感、色感、动感,双声、迭韵、成语比比皆是,体现出浓烈的民族语言特色。二是运用多重修辞方法。如比喻、借代、双关、对比、对偶、排比、夸张、拟人、设问等。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度和美感。三是句式灵活多变。如诗的句式有五、七言和杂言,词的句式又因词牌的不同而字数各异。在诗词字数有严格限制的句子里,语言凝练、含蓄、意味隽永,意在言外。四是讲究韵律,尤其是诗词。即使一些文学散文亦常有诗化倾向,间有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五是语言风格百花齐放,有平实与华美之分,阳刚与阴柔之分,豪放与婉约之分,雄健奔放与沉郁顿挫之分,等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

四、古诗文阅读的方法指导

现代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这样的阅读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读者(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来实现。这一阅读观,同样适用于中学生古诗文的阅读。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自主阅读意识,指导他们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乃是古诗文阅读指导的重要内容。

(一)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古诗文的自主意识

这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方法的前提。以往的阅读教学中,提到学生自己阅读,往往以为自主阅读只适用于现代文,而古诗文由于语言文字、文化背景等障碍,学生无法自己阅读,只有靠教师的讲。殊不知这是低估了学生的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实际上,古诗文中的很多字、词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一样或相近的,至于那些生僻字词或特殊句式,课本中又往往作出较为详尽的注释和解说,只要学生耐下性子认真去读,大部分内容是可以读懂的。更何况在图书馆、网上有许多解读性质的文章,对这些诗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字理解、主旨把握、特点分析等都作出了介绍和解说,

只要学生花费些时间和力气去查阅就可以得到。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观念没有更新,学生受“等、靠、要”惯性思维的支配,不去主动探求;教师也就顺势把自己的认识一古脑“倾泻”给学生了事。

遵循新的阅读理念,真正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程度,教师就首先要转变观念,明确自己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实实在在的在头脑里印上“以学生为主体”的烙印,组织和帮助学生自己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只有学生形成了自主阅读的意识,古诗文的学习才能由“苦学”“惧学”转为“要学”“乐学”。

(二)指导学生掌握古诗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古人和现代人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

1 .熟读背诵。熟读和背诵是古诗文教学中最传统、最常用的方法。首先是熟读。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主张熟读,并要熟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的程度,这样“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古诗文大多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不读体会不出它的妙处。熟读能够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品味、融汇,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和表现手法。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背诵有助于牢固地掌握文言句式,积累古代汉语词汇,品味古诗文写作方面用字、修辞、组句、成篇的高超之处。这样积累多了,优秀诗文的气势、神韵、风格就会对学生现代文的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 .翻译讲解。翻译是指把古诗文译成现代汉语。学生阅读古诗文的主要障碍是语言文字。因此要在理解之前把它翻译成现代语言。中学生的翻译,在初中只要明白大意即可,可要求意译;高中则对句法的理解提出了要求,因而更应忠实于原文,尽量做到直译。不管是意译还是直译,都可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文中注释和借助工具书来完成。在明确了字、词的含义之后,就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汉语来分析、讲解诗文的内容了。用翻译一句,讲解一句,翻译一段,讲解一段的“串讲”法和“口语复述课文”法等,都可以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3 .圈点评注。这也是古诗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所谓圈点,就是阅读时在字里行间画上各种符号,作为理解或存疑的标志。所谓评注,就是用眉批、间批等方式对诗文的字、词、句、章加以评点。这既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能力的有效手段,又是给学生日后的学习、反思、创造奠定基础的积累方式。评注的方法初始运用时可能有一定难度,教师对学生要悉心指导,并安排实践,由易到难的反复练习。长期坚持,必见成效。

(三)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

“课标”十分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课程总目标中就要求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因为学习习惯中不但含有技能成分,更是一个人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而且一旦养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受用终生。在古诗文的阅读中,应着重培养以下一些习惯:

1 .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的习惯。碰到疑难问题首先应想到自己来解决。自己解决问题的最有力助手就是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养成这个习惯,就找到了一条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 .整理、归纳的习惯。中学生古诗文的阅读在文字总量上远远比不上现代诗文的阅读,而且在学习时间上也是断断续续的,所以这些内容容易散失和遗忘。及时的整理和归纳,是防止出现这种状况的有效方法,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找出古诗文学习的规律,推动以后的学习。

3 .背诵、积累的习惯。选入课本的文言诗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短小精悍、久传不衰的。背诵这些诗文,有助于语文课中其它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整体语文素养,这也是重要的文化积累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习惯培养。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头、深圳、苏州、青岛、烟台和安徽芜湖。既有教育发达地区,也有教育欠发达地区。没有设置古诗词阅读考查的省市区占抽样调查的将近一半,比例很大的。 这三个特点至少可以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都重视古诗文的积累考查。说明大家对古诗文阅读的积累有一致的理解。这种思想是符合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也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 第二,文言文考查较全面。既重视对基础的考查,也重视对感悟、理解的考查。这样的考查导向,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告诉学生读文言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特别是重点词句,又要做到有理解,有感悟。这一点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新课标强调要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对此,老师们深有体会。

古诗词阅读教学基本目标

古诗词阅读教学基本目标(葛廷侠)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P122】 古诗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最好的精神遗产。它历经时间的考验,在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沟通古今人类共通的情感方面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古诗词教学目标要根据课标的有关要求、教材中的单元目标及文本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将抽象的、理论性的目标转化为一个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的过程。古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思考:意象、意境、艺术手法及情感。当然这些内容的涉及只是想给学生提供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一些角度,无需过度深入。初中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目标列举如下:(1)能依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2)能说出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虚构之笔; (3)能说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 (4)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 (5)能简单地评析诗词的艺术手法; (6)能用自己的话转述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情感。 【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学科基本要求(试用本)P101】 理解把握古诗词基本要求 (1)把握古诗词中的形象。 (2)理解古诗词的基本内容。 (3)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4)培养审美情趣。 【中考文言诗文考试篇目点击2013届新版上海教育出版社P13】 考试要点 1.在对课内古诗词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准确理解与掌握诗词的内容、意 境。

2.主要从主题、形象、情感、语言等角度理解与掌握诗词。 3.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与感受。 从目前情况来看,古诗词理解赏析将会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近三年来,上海中考对诗词的考查共设4分2题,第一题以课文下面的注释为主,注重对字词理解及文化、文学常识等的考查,多为主观题;第二题主要侧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也会涉及非常简单的表现手法等,多以客观题出现。 总的来说对诗词理解的考查的内容有:(1)理解诗意。包括对诗句意义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2)品味语言。初步品析诗词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3)分析技巧。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词的表现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感知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看题材。 (二)抓诗题。 (三)析词义。 (四)联背景。 把握诗词的情感,主要有以下方法: (一)结合背景,揣测诗词的情感。 (二)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三)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四)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五)品味形象,破解深层情感。 (六)赏析名句,以点带面把握全诗(词)的情感。 【2012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水平考试考试手册】 确定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试目标,其中关于文言诗文的表述是: 1.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 8.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精)

2011年版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何郁(北京朝阳教研中心教研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一、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必须要关注中考语文对古诗文的考查。中考的导向很重要,中考考什么,怎样考,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古诗文教学怎么教,教什么。不要责怪我们的老师太现实,太功利,他们首先是要对孩子的分数负责,对家长的期望负责。离开这个前提,研究初中古诗文教学是没有现实意义的。 那么,中考古诗文是怎样考的呢?这里以2011年中考试卷为例,作一点说明,也算是一个抽样调查。我们一共选了40套试题,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个直辖市,河北、河南、安徽、江西、陕西、山西、广东七个省,南京、武汉、杭州、沈阳、哈尔滨、成都、贵阳、兰州、乌鲁木齐等十三个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黄冈、荆州、金华等十六个教育较发达的中等城市,涉及范围较广,涵盖区域较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有说服力。 这四十套试题对古诗文的考查主要呈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都有名篇名句的考查。分数不等,最少的也有5分,如北京卷,最多的有10分,如重庆卷、安徽卷等。这方面主要是考查学生课内的积累。 第二,都有文言文的阅读考查。分数也不等,最少的也有7、8分,如北京卷、上海卷,最多的达到16分,如天津卷、陕西卷。文言文考查又分课内、课外、课内外结合三种,也就是说有的省市区只考课内的,有的只考课外的,有的课内外相结合。试题类型有基础题,如解释词语、翻译句子等,也有文意理解题,如人物品质的概括、思想感情的把握等。 第三,一部分省市区没有诗词赏析的考查。共19家,其中包括北京、天津、重庆、安徽、陕西、哈尔滨、福州、武汉、广东、沈阳、贵阳、南宁、呼和浩特、包

让古诗文阅读教学充满乐趣

让古诗文阅读教学充满乐趣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文难教,古文难学。如何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呢?激发学生兴趣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一、设计精彩的导语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掌握多层次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先让学生朗读成诵,学生很快就会悟到词中的几种意象,经过老师略加点拨,就会明白众多意象构成行旅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发挥,就会有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竞争有利于古诗文学习生活化 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重要举措。我在古诗文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我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踊跃报名参加,通过在班中诵读赛,竞争参赛资格。班中还举行古诗文成语、典故出处集锦比赛,给搜集得多的同学加平时素质量化得分。还学习魏书生老师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出题互考,并通过评比方式进行,让学生多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古诗文答题出错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文诗文识记能力、阅读能力是中学生多种能力中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它不仅是学生了解古代文化遗产必备的条件,也是近年来中考必要考到的一项重要能力。古诗文的考核主要是默写、加点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内容理解。古诗文默写、阅读容易拿分,也容易丢分。课外文言文丢分更是严重。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学生常见的一些错误及原因,而这些情况在考后我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到了证实。实际上这些错误有很多是可以解决的: 一、学习古诗文时死记硬背,不求理解,考试默写错别字百出,或张冠李戴。 二、加点字解释审题不仔细,题目要求解释此词却答另一词的意思,还有学生不认真阅读解释词所在的句子及其这一句所在的课文,因而想当然地把被解释词在其他句子、其他课文中的另一些含义随意地写上,有一部分学生答题时不认真,结果受要求解释词的书写影响而写错字,做课外文言实词的解释更不会联系已知去推敲。 三、文言文重要句子解释时,往往不仔细读句子,解释时比较多因漏译或重要词解释不当,还有语序不规范而扣分。 四、课外文言文理解题往往不能在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审视全文,因而答题偏离。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我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了改变这些情况的指导和训练: 一、诵读、精译,用“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办法去解决。 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结构规律。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是生活到那种语言环境中,每天说,每天听,就能很容易地学会,而后世学文言的人已经找不到那种语言环境了。但我们可以通过诵读古人的文章在一个小的天地里创造出一个学习文言的语言环境。诵读时,口耳眼心都用上,以培养文言的语感。同时我指导学生诵读必须做到在理解词义、了解句式的前提下进行。如果读一篇文言作品,对其中词语的意义,句式的特点没有逐字逐句地弄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也就一知半解,往往在默写的时候写上别字或张冠李戴,当这些词语和句式在另一篇作品中出现时还是不懂。这也就导致了学生课外文言文严重失分。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低下,关键还是在于课内学习不扎实。因此我在指导学生诵读、懂得词义,了解句式特点时,严格要求学生“一字一句,分晓真切”,结合注释,自读提示,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注释、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质疑,并做记录,同时还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 二、通过归纳,指导学生用“对、换、留、去、补、调”的方法来解决 翻译句子的方法,我归结出了“对译”、“变更”、“保留”、“去除”、“补充”、“调整”六种方法。 1、对译,就是逐字逐句落实,特别是句子中的重要实词的意思决不遗漏。 2、变更,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单音节变双音节。 3、保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4、删除,就是翻译时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的解释。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硬译反而别扭,因而指导学生在翻译句子时可以不译,只要不影响句子意思。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 5、补充,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有时词类发生活用时,指导学生必须根据词的活用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6、调整,就是调整语序。有些文言句子的句式、语序已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句子调整过来,即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使句子的解释更

巧用对比进行古诗文比较阅读

巧用对比进行古诗文比较阅读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充分运用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不同作家不同风格作品进行比较、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系列作品的比较,同一主题下不同风格不同内容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同一风格不同作家作品的比较等比较阅读的思想和手段进行教学,改变“译――讲――背”的教学思路,形成“读――比――思――解――悟”的教学形式,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学生的思想能和作家的思想交融碰撞,在深刻的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传承古典文学的精粹,在全面解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语文教学先学作文,再学做人的目标,文言诗文教学会取得更好效果。 关键词:对比;古诗文;比较;阅读 古诗词、文言文一直延续传统的“译―讲―背”的教学模式,师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对字、词、句的机械记忆与理解之中,只用少量时间解读文章内容和写法,偏离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颇有丢掉西瓜专拣芝麻的嫌疑。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在实施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必须巧设对比点,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才是文言诗文教学的一条捷径。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在古诗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比较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同一作家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 对于同一个作家来说不同的生活境遇会在作家心目中留下特定的烙印。教师引领学生分析理解作家某一时期作品时,如果能将这一作家其它时期作品补充进来,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分析鉴赏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如学习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时,就可以把把她前期作品《点绛唇》及后期作品《醉花阴》、《武陵春》放在一起阅读。学生比较分析李清照前后期作品的不同风格,在比较分析中教师适时引入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对李清照的个人生活、苦难经历及李清照的作品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容易整体掌握李清照诗词特点。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品内容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关键点。 二、同一作家相同境遇下的作品比较 同一作家同一境遇下作品会有一个统一的感情脉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思想

浅析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

浅析中学古诗文阅读教学 【摘要】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文对传承中国古典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题型灵活,多样。古诗文的考查也趋向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死记更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反复吟诵咀嚼字词赏析品味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推进,教材内容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题型灵活,多样。古诗文的考查也趋向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死记更背的教学模式。怎么办呢?一句话:教师要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古诗文知识呢?我认为古诗文教学应弹好三步曲。 1.反复吟诵,感受意境 学习古诗文,做好朗读吟诵是第一步曲。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古诗文,都是前人留下的精品。我们要指导学生去动情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中所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因此学习古诗离不开对文学意境的把握。诵读可大声朗读,出于口,诉于耳,然后铭记于心。也可默读,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知诗文的优美,去品味其中的情理。声情并茂地朗读、吟诵,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启发学生去思索、联想,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文的内容和意境。 除了学生自己反复的读,老师也可以范读、领读,随文情起伏、语调的变化,读出感情,读出韵味,领会其中难以言传的意蕴。当然如能配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更好了。如能在课堂上播放古诗词吟诵的录音带,以其和谐的音韵,优美的旋律烘托气氛,学生更容易进入诗的意境。如果再能把录音和图画、幻灯片配合起来效果更好。 当然,即使受教学手段的限制,我们也可以通过精读其中的描写句、情感句、主旨句等,反复体验,也能感受其中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写景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只十八个字,排列了九种景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让学生反复吟诵,闭目遐思:枯萎的藤条缠绕着一棵突兀的老树,几只乌鸦在树上凄冷地叫着,小桥下溪水不停地流淌,旁边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一匹因漂泊辗转而日渐消瘦的老马立在西风之中,这一切都在落日余辉中,显得极为凄凉。学生能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意境美。

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隐君佳话传千古 今日重吟高士诗——通过学习吟诵和品析意象解密隐逸诗》 群文阅读课阅读资料 一、议题 隐君佳话传千古 今日重吟高士诗——通过学习吟诵和品析意象解密隐逸诗 二、阅读目标 1.初识吟诵规则,明确意象特征。 2.通过学习吟诵和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情感,感受隐逸诗人的精神。 3.浸润隐逸文化,收获文学体验。 三、阅读过程 (一)聚焦议题:学吟《夜还东溪》,习得解密方法。 1.一读《夜还东溪》,用吟诵情通古人,揣摩情感。 2.再读《夜还东溪》,品意象感受形象,领悟精神。 3.方法小结。 (二)集体共学:活用解密方法,共学隐逸诗歌。 1.独立学习:寻找意象,低声诵读,揣摩情感。 2.小组合作:吟诵诗歌,解读意象,领悟精神。 3.成果展示,交流互学。 (三)达成共识:浸润隐逸文化,收获文学体验。 1.总结解密隐逸诗的收获,达成共识。 2.感受隐逸精神传承,拓展课外阅读。 3.连句成诗,强化共识。 赠听课诸君 江见锋

附录1:言平起律诗《赠听课诸君》 (江见锋) (1)歧路苦多何由彻① 先贤志趣照星河 (2)无功②月夜寻归处 苏子清江辞逝波③ (3)西涧考槃闲鹤宿 东篱采菊白云过 (4)隐君佳话传千古 今日重吟高士④歌 ①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出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长夜沾湿何由彻”句。 ②无功: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 ③苏子:苏轼,出自《前赤壁赋》中“苏子愀然”句。清江辞逝波,苏轼被贬黄州,曾化用王绩“轻舟夜遁”,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 ④高士:志趣、品行高尚,超脱世俗的人。 ◇韵字:河、波、过、歌。 ◇入声字:彻、趣、月、鹤、宿、菊、白、日。 附录2:阅读材料 (一)王绩归隐东皋以后作的《夜还东溪》 1.原文 夜还东溪① [唐]王绩 石苔②应可践③,丛枝幸易攀④。 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2.注释 ①东溪:王绩归隐东皋后的居所。②石苔:石上滋生的苔藓,易滑。③践:踏。④攀:抓。 3.大意 原以为石上滋生的苔藓应该可以踩上去的,可是却让我摔了一个大跟头。 幸好,周围有丛生的枝条可以让我很从容地攀援。 费了好大的劲,终于可以沿着清溪踏上笔直的主路。 才发现,身边的月色很美,脚下的路很顺,便一路高歌把家还。 4.参考吟诵谱 夜还东溪 [唐]王绩 (二)陶渊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教材内第25课《饮酒》(其五) 1.原文,见教材138页。 2.注释,见教材138页。 3.大意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与纠缠。 问我为何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偏远。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组织语言。 4.参考吟诵谱

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献综述 上传: 陈明中更新时间:2013-11-13 13:14:19 《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镇江路小学栗华发表时间:2007-10-11 13:45:37 访问次数: 3157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本文在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根据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一、古诗文教学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重要地位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还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有益于培养他们的人文和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

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充分重视古诗教学,探索古诗教学的新思路,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在古诗苑中有灵性的成长责无旁贷。 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我国古诗教学的发展与分析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灌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激趣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激趣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作为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古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古诗文的教学的确不易,学生学得头痛,教师教得棘手。提高古诗文阅读效率的方法很多,激发学生兴趣便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语文古诗文教学激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下面几方面探讨。 一、导语激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如教学《三峡》,引导学生背诵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诗句,然后问:“有谁见过三峡的景象吗?”引发学生进入三峡的壮美景象中,激发学生一种向往之情。由“一位缺乏军事才能但又是明君”这句矛盾的话引出《曹刿论战》。好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先入为主,为学生阅读课文创造了一个前提条件,驱动和控制了学生的心理,使之更易接受知识和技能,给人以启迪,催人奋进。 二、诵读激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古文,首先要从诵读入手,诵读分范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通过教师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达到既定目标,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诵读过程中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 三、活动激趣 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乐学语文,愿上语文课,不怕古诗文,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古诗文教学课上得生动活泼,学生兴趣盎然。如教学《核舟记》,课前要求学生准备画具,课堂上通过记忆把“核舟”画出来。许多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但也有些学生说“太难了”,“让我们看看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兴趣转化为想学,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转化为会学,学生很快就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扁鹊见蔡桓公》,可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上台表演,教学《愚公移山》可针对愚公愚不愚开辩论会。此外,还可以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尝到成功的甜头,从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学生在实践中才智得到

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小古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原泉小学姓名:刘玉兰 联系电话:案例内型:课内阅读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 【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五年级下册起,共安排了4篇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四篇文言文皆篇幅短小,可称“小古文”。从教材编排意图来看,为初中文言文学习奠定初步基础,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启蒙之门。 “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叶圣陶语)小学“小古文”教学,应遵循其“小”的特点,启蒙的阶段目标,把握三个一点:“激发一点兴趣”“读出一点韵味”“揣摩一点语言”。 一、激发一点兴趣 第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杨氏之子》课前交流,我从生活入手,老师认识一位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他特别有意思,向别人介绍我的时候,说我是“刘氏之女”,知道什么意思吗?学生联系生活明白是“姓刘人家的女儿”意在营造学古文的语境。 第二,降低难度,激发兴趣。“难读”“难懂”造就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我们不妨降低难度,学生不会读,教师范读、带读、教读。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铺设台阶。 第三,拓展阅读,激发兴趣。《杨氏之子》从《世说新语》导入,拓充《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像《杨氏之子》

这样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有两千多个,里面有原文、有注释、也有译文,激发学生阅读小古文的兴趣。 二、读出一点韵味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读”的指导要“实”,要求要适度。《杨氏之子》的读分四个层次:音、断、意、情。 三、揣摩一点语言 “文言共生”是语文教学的性质,教学中当警惕“废于清议”或“死于章句”的偏颇现象。如《杨氏之子》中“禽”的演变,“惠”的通假用法,“孔君平”、“孔”、“夫子”等同一个人的不同称谓,谁为谁设果的省略……只有把语言文字的教学放在文字文化的大背景下,教学才能扎实而不枯燥,浅白而不浅薄。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了解《杨氏之子》《徐孺子赏月》《口中狗窦》的主要内容。 2、运用品味语言、比较异同等阅读策略,体会文章中语言的精妙。 3、拓展阅读材料,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言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2.在交流朗读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进一步学习文言文的特点。

最新语文古诗文阅读技巧教学教材

学习资料 精品文档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第一版块:古诗文阅读与鉴赏 1.诗歌鉴赏题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3.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采薇(隐居生活),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

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 ——由课堂延伸至课外 目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由于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而脍炙人口,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而在历年的中考语文中,古诗词也备受青睐。 一、了解诗人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了解诗人是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对诗歌及诗人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歌作好铺垫。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了解诗人的诗风。如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有了感性体验后,明确李白那豪迈奔放的诗风,再学习《望天门山》。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 2、熟悉诗人的创作背景。如杜牧《泊秦谁》创作的时代背景:杜牧生活在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 二、解读诗题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举例如下: 1、《泊秦淮》:诗人杜牧什么时候停船靠在秦淮河岸?(夜泊)当时环境怎样?(夜色迷茫,“笼”)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还是忧愁?为什么? 2、《春望》: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首都)。 三、找准诗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一句诗包含丰富的内容。诗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眼,从而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诗歌的意蕴。 例如,解读杜甫《石豪吏》,只要能抓住"苦"和"怒",就不难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读李清照的《醉花阴》应抓住诗眼"愁"、"凉"、"瘦",这是一种无以名状的浓浓的思念和淡淡的忧伤,恰似"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读马致远的《秋思》应抓住曲眼"断肠人"三字,由景入情、层层深入地去感悟抒情主人的无奈和在困境中挣扎的痛苦。 一般地说,诗歌都有一种主导感情,即诗的基调。要把握诗的基调,须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从情与景的关系入手,仔细揣摩诗中景物的色彩、特点、及感情。有的沉痛,如《春望》、《虞美人》;有的悲凉,如《潼关怀古》、《秋思》;有的激昂,如《秋词》、《观沧海》;有的旷达,如《江城子·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古诗文阅读教学

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 在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哪些问题得以强调 现在, 2011版新课标刚颁布,我们理应认真学习,吃透基本精神,理解基 本理念,探索基本方法, 矫正以前某些错误的做法。 我们要以这个标准作为从事 古诗文教学的指南针。 为了方便老师们学习和研讨, 我把新课标中凡是涉及到古 诗文教学的一些理念,作了一个梳理,共整理出五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我就讲 一讲这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 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 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 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它说, “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 解文中的语言难点; 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 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 也不是可以轻视, 而是要“随文学习” ,不要系统地讲解, 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这一条有矫正的意义。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行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育有轻视甚 不从语法角度讲, 学生又如何能理解?比如 “之” 之,目似瞑,意暇甚。”如果只讲意义,这个“之” 但它在这个句子中, 又的的确确有作用, 它是音节助 词, 常常用在时间词语后面, 起强调的作用,在本句中,还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你看,不讲用法行得通吗?还 比如,“而”字。“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这个句子实际上是互文见 义,前后两个部分内容可以并列理解;“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前一 个部分表修饰,修饰如何“望”;“出淤泥而不染”,前后两个部分发生转折关 系了,用“而”字相连。这三个句子, 都用连词 “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的内容, 如果不讲清楚区别,学生的理解肯定是不深入的。 至忽视知识学习的倾向。比如讲文言文,碰到虚词, 就不敢讲用法。碰到特殊句 式,也不敢讲。可是学习虚词,只讲意义不讲用法, 讲得清楚吗?特殊句式如果 字。《狼》里有一个句子, “久 字就没有意义,可以删掉,

古诗词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古诗词阅读——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永吉三十五中安丽英 [教学内容解读] 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近几年,古诗词阅读赏析题是近几年来中考中新兴的一种试题,被各省市竞相采用。而今年我省的《初中总复习指导与训练》中也把此类型题纳入其中,分值基本是5分,着重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古诗词的考点涉及到:把握诗歌的意向,感知艺术形象;对名句的理解和鉴赏;理解内容主旨、思想情感;品析语言特点、体味炼字;品味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中考中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古诗词,完美解答古诗词赏析题,是赢得中考胜利的必备条件之一。 [教学设想] 根据本班学生文化底蕴薄弱,诗词形象的思维能力差,对于诗词也就是能理解性的背诵,从来不会赏析阅读理解这个特点,本节课的设计就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古诗词赏析题的方法和技巧为主。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合作、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以期达到让学生掌握古诗词阅读画面描述类的答题方法和提高得分率等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吉林省中考古诗词阅读题型,了解中考重要考点。 2.初步掌握古诗词画面描述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升学生的品位,丰富文化内涵,愉悦心灵。 2、帮助学生克服对古诗词阅读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和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古诗词画面描述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和方法。 [教学模式]“阅读复习五步法” 第一步:有的放矢,明确目标与任务。 第二步:考题展示,明确考点与题型。 第三步:题型探究,总结技巧与方法。 第四步:典例训练,反馈演练与巩固。 第五步:作业深化,整理反思与提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墨客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珍藏在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

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教学目标: 1.理解六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 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 1.回顾:学生回顾自己所学诗歌。 2.明确:这节课我们再来读一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通过什么方式来送别的。 3.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了解背景,把握基调 1.教师讲解送别诗成为诗歌重要题材的原因。 2.出示诗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请学生谈谈理解。 三、第一板块,温故知新 (一)已学的送别诗 1.回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一生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其余学生思考李白用什么方式送别孟浩然? (2)情境创设:孟浩然的船渐行渐远,李白却一直望啊望啊,这眼中满 是? (3)配乐朗诵。 (4)板书:极目远送 2.回顾《赠汪伦》 (1)自读《赠汪伦》,思考汪伦是怎样为李白送行的。 (2)讲典故,找问题:为什么在李白临走的时候汪伦才匆匆赶到呢?

(3)板书:踏歌送别 四、第二板块,学思并重 (一)学习《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一腔深情的。 3.交流分享 (1)理解“折柳赠别”的含义。 (2)分别时的这一杯杯酒,代表了什么? 4.明确送别方式:折柳饯别、饮酒泣别 (二)学习《劳劳亭歌》、《山中送别》 1.自读诗歌,尝试找到诗歌中的地点和时间。 2.合作学习。 3.交流反馈、互通有无 (1)长亭:想像画面,朋友们在长亭是怎样依依惜别的? (2)日暮:在送别时,我看到,可是。(3)总结这两首古诗所表现的送别方式:长亭饯别、日暮伤别。 (4)再次吟咏这些古诗。 (三)自主发现送别方式的不同。 五、总结延伸。 1.出示李叔同送别并欣赏歌曲。 2.小练笔:引用送别名句,书写离别之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