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效很靠谱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组成配方,功效与作用
【组成】麻黄6g(2两,去节)、连翘6g、杏仁9g(40个,去皮尖)、赤小豆15g、大枣12枚
(擘)、生梓白皮9g(可用桑白皮代)、生姜6g(2两,切)、甘草6g(2两,炙)。
【用法】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其它药物同煎2次,分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使用标准】
1.身热恶寒无汗,体疼,身目俱黄,肤痒,小便不利,苔薄黄腻,脉浮数。
2.疥疮在未治愈以前,突然疮枯内敛,发热无汗、咳喘,身面浮肿,小便不利,烦犹不安,甚则神志不清,脉弦硬而数者。
上述2条,但见其中1条,即可使用。
【按语】
1.本方治疮毒内攻,浮肿喘满症有卓效。
历代方书中治疗这一类病证多选用连翘、赤小豆,如无喘满浮肿等症,麻黄亦可不用。
2.本方临床多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初期兼有表证者,或黄疸轻症。
若表邪已解,但湿热内蕴者,则非本方所宜。
又,本方清热利湿作用较弱,对于湿热较甚的黄疸应选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之类,所以临床需注意此三方的鉴别。
尤在泾云:“茵陈蒿汤是下热之剂,栀子柏皮汤是清热之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散热之剂。
”可谓得其要领。
——本文摘自《经方使用标准》。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仅供参考」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仅供参考」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麻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急性肾炎『仅供参考』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苦杏仁,生姜,大枣,益母草,土茯苓。
剂量随年龄大小而增减。
随症加减:表邪重者加防风、荆芥;浮肿重者酌加重麻黄量;烦热口渴者加石膏湿热毒邪表现者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去姜枣尿少,尿检见白细胞多者加白花蛇舌草尿蛋白多者加石韦、枇杷叶;于服药1周后见辨证偏阴虚者加女贞子、墨旱莲脾肾渐复,余邪未尽者酌加茯苓皮、山药、芡实、薏苡仁.
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服,14天为1个疗程。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伤寒论》方原治阳黄兼表之证。
近代名医冉雪峰曾评此方甘凉清润和中安中寓发散于凉润之中,发热痹气,方较越婢汤更为驯柔。
故适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之急性肾炎患儿。
小儿之急性肾炎,中医称之为水肿,多属风水范畴,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风水相搏,水肿迅速自上而下发展,常有肺经症状。
◆急性肾炎一定要治疗得当,不然很快会成肾衰竭,直至尿毒症。
最可怕的是被误治之后发展为尿毒症,让你有冤无处诉。
急性肾炎治疗不当,发展为慢性肾炎,然后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然后肾衰竭,然后尿毒症。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
用量
导语:养生的方法很多,实践证明中药中的方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疗效非常好的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别名】麻黄连翘汤(
养生的方法很多,实践证明中药中的方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疗效非常好的方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别名】麻黄连翘汤(《医学纲目》卷三十一)。
【处方】麻黄6克(去节)连轺6克(即连翘根)杏仁6克赤小豆10克大枣12枚(擘)生梓白皮(切)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炙)【功能主治】解表发汗,清热利湿。
治阳黄兼表证。
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用法用量】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备注】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
诸药合用,使表里宣通,湿热得以清泄,表解里和而黄疽可愈。
【摘录】《伤寒论》
【处方】麻黄1两,连轺1两,赤小豆半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身热不去,瘀热在里发黄,小便微利。
【用法用量】每服1两,以水3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临床应用】荨麻疹:陆某,男,27岁。
患荨麻疹状若地图形,全身瘙痒甚剧,时愈时作,缠绵6年。
近年来复发次数增多,影响工作
生活常识分享。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皮肤病方证解析

按: 此案 中应用 麻 黄连 翘 赤 小豆 汤 指 征 为 : ① 足 太 阳膀胱 经证未 解 ; ②药毒 湿热 内瘀 阳明 , 心 烦不 欲饮食 ;
③舌质 淡红 , 有裂纹 , 苔 中心厚 腻 , 脉 浮缓 。
小 豆汤 主之 。 ” 其方 药 由麻 黄二 两 ( 去节 ) 、 连翘 二 两 ( 连 翘 根去皮 ) 、 杏 仁 四十个 ( 去皮 尖 ) 、 赤小 豆 一 升 、 大 枣 十
二枚 ( 擘) 、 生 梓 白皮 一 升 ( 切) 、 生姜二 两 ( 切) 、 甘 草 二 两
者体格壮实 , 无汗 , 满月脸 , 颜面红赤 , 语音高亢 , 腹部膨隆 ,
许 多文章 介绍麻 黄连 翘赤小 豆 汤经验 时 , 说 的 是 麻 黄 连翘 赤小 豆 汤 的运 用 , 实 际 上 无 麻 黄 连 翘 赤 小 豆 汤
舌质 红 , 苔 白厚 , 小便 异常 , 可 予 以 麻 黄 连 翘 赤 小 豆 汤 清 解郁 热 , 透 邪 外 出 。服 此 方 7剂 , 患儿无 新 发瘀点 , 尿 常
大 多数 作者在 讲述 病机 时清楚 是湿 热在里 兼有 表证 , 但
规示 潜血 ( +) , 镜 检 红 细 胞 偶 见 。4个 月 后 随访 , 满月 脸、 腹 部膨 隆消 失 , 随诊 至今 病情 无反 复 ( 此 医案 为黄煌 临床 验案 ) _ l 2 ] 。 按: 此案 中应用麻 黄 连 翘 赤小 豆 汤 指 征 为 : ① 麻 黄 体质 ( 体格 壮实 , 满月 脸 , 颜 面红赤 , 腹 部膨 隆) ; ②无 汗 ;
③小 便异 常 ; ④ 舌质 红 , 苔 白厚 。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对于很多人来说,因为从小生病的时候吃了太多的西药,或者是因为输液的时候输了很多的抗生素,导致长大之后对于很多药物都有了免疫能力.但是,幸好现在中药又逐渐的流行了起来,所以抓中药也变得简单起来,所以很多不愿意吃西药的人就可以选择中药了,比如说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就是其中的一种.
那么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究竟怎么制作呢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制作的时候在那些方面要特别注意呢呢?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怎样熬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呢?对于很多热爱家常菜的人来说,这些问题非常重要.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治阳黄兼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来源《伤寒论》.组成:麻黄6克(去节) 连轺6克(即连翘根)杏仁6克
赤小豆10克大枣12枚(擘) 生梓白皮(切)10克生姜6克
甘草6克(炙)用法: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功用:解表发汗,清热利湿.主
治:阳黄兼表证.发热恶寒,无汗身痒,周身黄染如橘色,脉浮滑.
方论:方中麻黄、杏仁、生姜辛散表邪,宣发郁热;连轺、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大枣、甘草调和脾胃.诸药合用,使表里宣通,湿热得以清泄,表解里和而黄疽可愈.
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可以了解到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制作的
过程比较简单,适合家庭制作.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在制作的时候
要注意煮制的时间的把握还有就是调料的调配.夏天爱吃的妹子
选择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就是选择了美味,选择了一种健康的生活.。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荨麻疹37例疗效观察

了探 讨 认 为 该 方 通 过 其 祛 风 解 毒 利 湿 止 弃 及 杭 过 敏 干 药 理 作 用 直 接 消 除 致 病 因 素 改 善 局 那 症 状 对 茸麻 疹 具 有 良好 的 治 疗 效 果
, 。
,
关键词
年麻疹
;
麻 黄连 翘 赤小 豆 汤
尊麻 疹 为 临床常 见 的变 态 反应 性 皮肤
疾病
。
形 气 急 胸 闷 等 症 可伴 发 热 恶 寒 烦 躁 呕 恶 胸 闷 苔腻 脉濡 或 滑 数
2
、 、 、 。
,
,
、
、
、
几 年 来笔 者 用 麻 黄 连 翘 赤 小 豆 汤 加
,
,
7 例 收 到 较好 疗 效 现 报 减治 疗算麻疹 3
治 疗 方法.Βιβλιοθήκη 药 物 组成 麻 黄,
,
:
9
,
克 连翘
6
,
,
~ 1 0
蝉蜕
克
3
, , 。
克 浮萍
9
2 克 地肤 子 克 僵蚕 1
、
、
月 为多
( 33
例
5 克 ; 便 秘 加重 连 翘 用 至 2 0 克 当归 1 2 0
: :
l临床 症 状 及 治 疗 方 法
l
疗效观察
, ,
疗 效 标 准 痊愈 风 团 块 消
。
临 床 症状
,
尊 麻 疹 以 急性 发病 多 见
, , 。 ,
发 黄症 ( 黄 疽
。
) 此 方 具 有解表 清 热 利 湿解
,
。
、
,
,
毒 之 效 笔 者根 据 此 组方 寓 意 认 为 尊 麻疹 与 痪 热发黄 的病 理机 制 有相 同 的 地方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验案2则

第 一 作 者 : 广 亚 ( 9 7 ) 本 科 学历 , 治 中 医师 , 医 朱 17一 , 主 中
以 橘皮 竹 茹 汤 清热 和 胃 , 与食 道 糜 烂 提示 内有 积 热 内科 学专 业 。
收 稿 日期 :0 1 2 0 2 1 —1 — 7
编辑: 傅如 海
胃虚所 致 ,理气 降逆 之 际必 补 气 ,故 于 沉 香 曲 、 降
烂, 胃肠无 异 常 , 曾患 甲肝 。辨证 属 肝 气 犯 胃 , 胃失 甘 草 5 , 枣 1 g 煅 龙 骨 3 g 煅牡 蛎 3 g 合 欢 皮 g大 5, 0, 0, 和降。 治拟 疏肝 泄热 , 胃降逆 。 和 方用 芍 药甘 草汤 合 3 g 炙 远 志 1g 茯神 3 g 石 菖 蒲 1 g 广 郁 金 1 g 0, 0, 0, 0, 0,
橘皮 竹茹 汤 加减 。处 方 : 川连 3, g 酸枣 仁 1 g 天 麻 1 g 钩藤 1 g 苦 参 1 g 5, 0, 0, 0。 生 白芍 3 g 炙 甘草 1 g 橘 皮 l g 姜竹 茹 1 g 常法 煎服 。 0, 0, O, 0, 20 0 7年 6月 5日诊 : 眠 比较 满 意 , 多 思 多 睡 但 炒 枳 壳 1 g 柴 胡 1g 制 香 附 1g 川 芎 1g 乳 香 0, 0, 0, 0, 易 舌 苔 予 3 , 药 3 , 术 1g 红 花 3 , g没 g莪 0, g 当归 1 g 生 地 2 g 虑 明显 . 出汗 . 质 淡 红 、 薄 . 知 柏 地 黄 丸 合 0, 0, 熟地 2 g 沉香 曲 l g 0, O 。常法 煎 服 。
20 0 7年 3月 1 日二 诊 :服 药后 有 4天夜 间 未 5
牡 蛎散调 理 。 按 语 : 案 刚 开 始 应 用 酸 枣 仁 汤 治疗 , 效有 本 疗
从一则新生儿黄疸案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从一则新生儿黄疸案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作者:赵峻德、隋晓慧仲景自《伤寒论》便开始论述“发黄”,又有《金匮·黄疸篇》,有多首名方辨证分型以论治黄疸。
在治疗黄疸时,应辨证施治,直至辨明方证才可处方,如此乃可取效,否则定徒劳无功。
2018/5/28清晨,我的一位36岁的亲戚喜得贵子,男婴黄疸指数高,在某妇幼保健院经蓝光治疗,并配合茵栀黄颗粒内服,治疗期间孩子大便溏稀,体重减轻。
至6月1日晚,黄疸指数从14升至14.8,医院令其出院,并继续服用茵栀黄颗粒,其母当晚电话联系我,心急欲哭,希望寻求帮助。
我素少诊治哑科,又身在外地难以面诊,本欲推辞,然可怜其为母之心,遂不忍推脱。
其母诉,患儿怕热,但身上很少出汗,皮肤呈黄红错杂,皮肤上有红色斑疹,斑疹上有白头。
目黄。
小便黄,大便服药后溏稀,胃口尚可。
分析:此患者有无汗而兼有里热的特点。
因表不得透达,汗孔不得开泄,而污秽难以通过皮肤排出体外,故而发黄且起斑疹,疹即是皮肤之邪不可外出,闭阻于内的病理产物,可以看做是表证,又因颜色红而反应里有热,小便黄也反应里热。
辨六经:太阳阳明合病;辨方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处方:麻黄6g,连翘9g,苦杏仁6g,赤小豆30g,桑白皮9g,黄柏12g,生甘草6g煎汤,加水稀释7倍后适温给患儿洗澡,一天一次。
新生儿吸收能力差,又经前药大苦大寒损伤胃气,导致体重减轻,不符合“保胃气存津液”的思想,故拟采用外洗方式而非口服,更加安全妥当。
反馈:用以上方法三日后,患儿母亲开心的与我微信联系,这个药效果极好,比医院开的药效果好。
医院复查黄疸指数降至12.1。
间隔一天又开两幅加以巩固。
案后反思:患儿起初遵医嘱内服的茵栀黄颗粒(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乃仲景茵陈蒿汤之变方,然而用后黄疸指数不降反升,不禁让人想起了一句之前流行的话“不要吃西医开的中药”,如果不加辨证,仅仅凭着说明书,看功效主治,药理研究,茵栀黄颗粒不存在任何问题,但中医不同于西医辨病论治,我们一定要辨证,要把证辨到某一个方上才能开处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药效很靠谱
麻黄连翘赤小豆对于身体的健康起到很大的帮助,外有邪气
束表,内有湿热蕴结等等的功效,在很多的经典的著作中,曾有
记载,麻黄连翘赤小豆有很多的功效。
1.出处:
《伤寒论》第262条曰:“伤寒,热瘀在里,身必黄。麻黄连
翘赤小豆汤主之”。
2.【药物】麻黄6克,连翘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
大枣12枚,生梓白皮(现多用桑白皮代替)10克,生姜6克,甘草
6克
【用法1】
水煎分三次温服(成人常用剂量:5剂)
【用法2】
除大枣、赤小豆外,其余药入布袋,扎紧口,煮取药汁。用
药汁煮赤小豆及枣,直至赤小豆熟烂为止。每天早、晚各服食1
次,连服3天。食豆、枣,喝汤汁。
【方解1】
麻黄、杏仁、生姜意在辛温宣发,解表散邪;连翘、梓白皮、
赤小豆旨在苦寒清热解毒;甘草、大枣甘平和中,其药物组合成为
共奏辛温解表散邪,解热祛湿之效。阳黄为湿热侵袭机体,兼有
外感证时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既可散外邪又可内清湿热。
【方解2】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本汤原为湿热黄疸偏表而设,七分清利湿热,三分表散外寒。
现被较广泛地应用于风水等症。汤中麻黄、杏仁、生姜为一组,
散寒表邪,以解阳郁之热;连翘、桑白皮、赤小豆为一组,皆苦寒
而清利湿热,连翘透邪热之结,赤小豆清中而又活血;甘草、大枣
健脾和胃,以补后天。
【主治1】湿热蕴郁于内,外阻经络肌肤之病候
【主治2】外感风邪所致的风水、1.皮肤湿热疹毒、2.湿热壅
滞的水肿等。3.常用于荨麻疹、
4.急性肾炎初起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病(利水)。5.肝功能
异常.6.咳嗽.哮喘(阴水雍肺)等阴水证患者忌服(证属湿热内蕴
兼表邪未解者较为适宜)
【用药禁忌】
本方对黄疸(肝炎)、小儿水肿(肾炎)证属湿热内蕴兼表邪未
解者较为适宜。
【不良反应】急性中毒表现有头痛、心悸、发热、大汗不止,
血压升高,并可引起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大剂量可抑制心脏,
引起心搏徐缓。
【临床应用1】
1.荨麻疹:应用本方加减:炙麻黄10g,连翘10g,银花10g,
三角胡麻10g,蝉衣10g,蛇床子10g,牛蒡子10g,赤芍10g,赤
小豆50g,小蓟30g,浮萍草20g。用文火煎煮赤小豆,熟后滤汁
去豆纳诸药,再煎半小时即可,一次性煎约500ml。分早晚2次服。
2.风寒袭表加荆芥10g,防风10g;风热加菊花10g,减炙麻黄
为5g;
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
3.腹痛加白芍30g;
4.搔痒难忍加地肤子10g,白鲜皮10g;
5.反复发作的慢性荨麻疹加防风10g,黄芪3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