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案小说概论

合集下载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故事情节指瑕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故事情节指瑕

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故事情节指瑕
王凡
【期刊名称】《吕梁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8)001
【摘要】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在展现腾挪顿挫、峰回路转的推理断案情节之时,也存在着若干缺乏现实理据性的非真实化情节.这种艺术缺憾,既是侦探推理小说本身在生活理据性与情节戏剧性的微妙冲突之间两难择取的某种外化,更是由高罗佩在这部作品中所欲传达的文化、思想蕴涵的丰富性与多元性所决定的.从正反两面客观辩证地认识这一“白璧之瑕”,对于全面立体地考量、探究《大唐狄公案》乃至高罗佩本人丰富广博的汉学思想亦具有不可低估的特殊意义.
【总页数】5页(P5-9)
【作者】王凡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的改进与发展 [J], 左梦琳;胡勤
2.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叙事特点的改进与发展 [J], 左梦琳;胡勤
3.高罗佩《大唐狄公案》故事情节指瑕 [J], 王凡;
4.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的青楼文化书写探析 [J], 王凡
5.西方汉学家笔下的女皇形象\r——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的武则天形象刍议[J], 王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之前的文学作品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之前的文学作品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之前的文学作品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之前的文学作品:侠义公案小说有《施公案》、《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以及《三侠五义》;四大谴责小说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部分详细介绍:《施公案》,清代民间通俗公案小说。

早期版本亦称《施公案传》、《施案奇闻》、《百断奇观》,未著撰人。

现存有嘉庆三年序文,道光四年刊本,可推知它前八卷九十七回大约成书于乾隆、嘉庆年间。

其故事始于说书,后经人加工整理敷演而成为528回的长篇小说。

主要讲述了康熙年间清官施仕伦在黄天霸等江湖侠士辅佐下铲除贪官污吏、破案捕盗的故事。

《三侠五义》,作者石玉昆,是古典长篇侠义公案小说的经典之作,堪称中国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同时,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武侠小说,《三侠五义》的版本众多、流传极广,书中脍炙人口的故事对中国近代评书曲艺、武侠小说乃至文学艺术的内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儿女英雄传》是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或称为《儿女英雄评话》。

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

《儿女英雄传》描写了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一桩公案,书中的主人公十三妹,其父亲遭朝廷大员纪献唐杀害,十三妹无处申冤,浪迹天涯,学得一身武艺,欲报血海深仇,途中遇到安骥与张金凤,结果还未及为父报仇,纪献唐获罪遭诛。

后来经张金凤与众人的撮合,十三妹嫁给安骥。

十三妹前段仗义行侠,英气外发;后段嫁为人妇,又尽显儿女情态,堪称儿女英雄之典范。

《儿女英雄传》揭露了封建官场吏治的腐朽,道尽科举文化的丑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写实侠义小说。

小说娓娓动听;语言生动幽默,绘声绘色,问世以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中国古代侠义公案小说四大名著

中国古代侠义公案小说四大名著

中国古代侠义公案小说四大名著中国古代侠义公案小说四大名著《七侠五义》原名《忠烈侠义传》,是一部长篇侠义公案小说。

由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

小说以北宋仁宗时龙图阁大学士包公断案为背景,集中描写了“南侠”展昭、“锦毛鼠”白玉堂等一批劫富济贫、扶危济困、忠心为国的豪杰义士。

全书情节曲折,结构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被鲁迅誉为“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

《小五义》是我国著名公案侠义小说之一,是《三侠五义》的续书,根据清朝末年民间艺人石玉昆的说书旧本润色而成。

叙述为剪除叛逆的襄阳王赵玉,锦毛鼠白玉堂独闯铜网阵遇害。

此后,其余义士亦渐衰老。

他们的后辈徐良、白芸生、卢珍、韩天锦为共破铜网阵,在赴襄阳的途中凑集于客栈,与小侠艾虎,共结为“小五义”,并沿途诛锄豪强,齐集武昌,在蒋平、魏真等率领下,攻进铜网阵,在阵中遇以险情。

故事曲折,情节纷繁。

《施公案》主要描写施仕伦出任江都县令、顺天府尹时的断案以及与贪官污吏、权豪势要、强盗凶寇斗争以及偶来的侠客行侠等精彩内容。

小说中心人物施仕纶,实即康熙年间施世纶,字文贤,清汉军镶黄旗人,曾任扬州、江宁知府、漕运总督等官,著有《南堂集》,《清史稿》有传。

小说中的主要侠客形象黄天霸塑造得十分光彩,后来成为戏曲中长演不衰的舞台形象。

彭公,是我国古代的清官之一,为广大人民广为传颂。

他断案的故事也留传千古而不衰,他断过的案,大到人命关天,小到鸡毛蒜皮断过之后时人无不怕手称快,至今人们还不忘这位“包青天”。

《彭公案》以彭朋出知三河县、升绍兴知府、擢河南巡抚、授兵部尚书查办不同事务为线索,叙述李七侯、黄三太、杨香武、欧阳德等一班侠客协助他惩恶诛奸、除盗平叛的故事,结局无非是清官邀得圣宠,侠客受到奖赏。

最值得收藏的十部传统公案

最值得收藏的十部传统公案

最值得收藏的十部传统公案(侠义)类评书书目2006-11-18一、单田芳《白眉大侠》[评分:93分]《白眉大侠》是单田芳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三侠五义》系列评书的续书中最好的一部。

单田芳凭借此书奠定了他在当代评书界的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是单田芳在传统评书《三侠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编纂而成,以小五义之三徐良为书胆。

主要讲述的是在宋仁宗当朝期间,黄伦谋反,自立天德王,并勾引宁夏国***扰大宋边界;颜查散奉旨查办,徐良、蒋平等三侠四义七杰小五义随同抗暴锄邪的故事。

全书洋洋一百余万字,分为阎王寨灭天德王、捉拿假徐良、莲花观八王擂、三教堂英雄会、恶战三仙岛、京城锄奸、决战小蓬莱等七个大“柁子”,着力刻画了徐良、白芸瑞、房书安、夏遂良、昆仑僧等正邪人物,情节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行文通俗流畅,是一部难得的侠义类短打书目。

这部书大家都很熟悉,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虽然书中尚有很多细节欠考虑,有前后矛盾之嫌,但瑕不掩瑜,总体上本书仍具有相当水准,因此得到了广大听众和读者的认可也就不足为奇了。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9月曾出版了上部《白眉大侠》(全二册),由徐良闲走长安府始,至三教堂力挫夏遂良止,共100回;后来中原农民出版社于1991年1月续编了后部《白眉大侠》(全三册),由夜探三教堂始,至大破小蓬莱凯旋班师止,共50回。

群众出版社在出版单田芳评书全集时,亦收录此书,将两者合而为一出版。

关于《三侠五义》和《小五义》的续书有很多,像刘浩鹏的《再续小五义》是写小五义的后人的故事,刘阔漳的遗稿是记述在小五义捉拿白菊花前演绎出的传奇故事,江西艺人的传本是写小五义扶保邓九如的故事等等,而单田芳后来编纂的《龙虎风云会》则不尽人意,较《白眉大侠》逊色不少。

相关书目:《龙图案》孙阔应(英)安徽文艺版 1987/07/ 2.10元《包公案》单田芳黄河文艺版 1987/01/ 4.15元《大五义》刘杰谦春风文艺版 1991/10/ 13.00元《小五义(上)·大破冲霄楼》程秉权等春风文艺版 1991/10/ 4.95元《小五义(中)·火烧藏珍楼》程秉权等春风文艺版 1991/09/ 5.00元《小五义(下)·复夺陷空岛》程秉权等春风文艺版 1991/10/ 4.95元《火烧藏珍楼》程秉权程淑琴春风文艺版 1988/06/ 2.50元《七杰小五义》单田芳黑龙江人民版 1987/04/ 4.00元《再续小五义》刘浩鹏北方文艺版 1988/08/ 6.73元《白眉大侠》单田芳内蒙古人民版 1988/08/ 9.65元《白眉大侠》满全全镛中原农民版 1991/01/ 12.70元二、张清山《水浒拾遗》[评分:92分]本书亦是东北评书艺人张清山所作。

试析《水浒传》对宋元话本小说题材的整合与发展

试析《水浒传》对宋元话本小说题材的整合与发展

灯》 、 《 李亚仙 》 、 《 卓文君》 , 《 莺 莺传 》 等与朴刀 、 杆棒 、 发 迹变
泰之事没有丝毫联系 。这就表踢 , “ 皆是搏刀杆棒及发 迹变
泰之事” 不是烟粉 、 灵怪 、 传奇、 说公案所共有 的内容 。如果 将“ 皆是搏 刀杆棒及 发迹 变泰之事 ” 当作“ 说 公案” 所独 有的 内容 , 又与 我们所见 到的公案话本小说 内容 不符 , 与公 案应
的记 载均没有标点 ,所 以在 理解具体含义 时也 就产生 了分
《 水浒传》 前 七十 回中密布着大量的公案情节 。这里虽 然不是专 门写“ 公案 ” , 但它却也具备公案小说 的各种因素 。 不仅如此 ,仔 细分析 不难 发现它对 前代公案小说仍有所 突
破 。案件类 型除了包 含宋 元公 案中的民事 、 刑事 案件外 , 还
其 内容方面是 由多个公案故事联结起来的 , 所以尽 管《 水浒传》 属 于英雄传奇 小说 , 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跟公 案小说 又有着剪不 断的联 系。在题材方面 , 《 水浒传》 整合 了宋元话本 小说 中各种题材 的特点 , 又在客观上加深 了某种题 材的发展 。 关键 词 :《 水浒传 》 ; 话本 小说 ; 题材 ; 整合发展
说 家话本集 》 中所列宋元小说话本 的内容来分 析 , 大致 可以 知 道《 醉翁谈 录》 中几 种话本小说 题材类型 的基本特 点 , 现
总结 见 表 1 :
二是 , 吴 自牧 的《 梦梁录》 《 / J 、 说讲 经史 》 中载 :
“ 说 话 者 谓 之 舌 辩 虽有 四 家数 各 有 门庭 且 小说 名 银 子 儿. 如 烟 粉 灵 怪传 奇公 案 朴 刀杆 棒 发 发踪 参之 事 … … ” ②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0 9 — 0 1 4 5 — 0 3

浅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的女性形象

女性形象的社会文化意义
反映时代背景
《大唐狄公案》中的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
推动性别平等
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突破与创新对于推动性别平等 具有积极意义。
塑造女性榜样
多元化的女性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女性 榜样,有助于拓宽人们对女性的认知和理解。
05
结论
研究总结
高罗佩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思想,但仍然受到社会和文化的限制。
03
《大唐狄公案》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高夫人
传统价值观的体现
高夫人作为传统女性形象的代表,她恪守 三从四德,以夫为纲,对狄仁杰有着深厚 的感情。然而,她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占有 欲和控制欲,试图将狄仁杰束缚在身边。
现代意识的觉醒
尽管高夫人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但她也 表现出一定的现代意识。她不仅在办案过 程中提供了不少帮助,还试图通过教育来 提升自己的能力。然而,这种现代意识与 她的传统价值观产生了冲突,使她在一些 问题上陷入了矛盾和挣扎。
高罗佩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特点
高罗佩笔下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包括贵族妇女、平民女子、烟花柳巷中的歌妓等。这些女性形象在小说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和命运。
特点总结:高罗佩笔下的女性形象具有独立、坚强和勇敢的特点。她们不仅有美丽的外貌,还具备了智慧和勇气。这些女性形 象在故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女性形象在小说中的表现和塑造具有重要 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研究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的女 性形象,有助于深入了解唐朝时期 的女性地位、社会角色和性别关系 。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深入研究,揭示 唐朝时期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探讨作 者高罗佩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文化背景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文字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文字版)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与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对于“抄袭”说的学术史考辨鲍国华1923年10月,鲁迅为北京大学新潮社初版《中国小说史略》撰写序言,开篇即称:“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

®”视自家著作为第一部由中国人撰写的较为成熟的小说专史,鲁迅这一论断,充满了学术自信,并得到后世研究者的认可。

②鲁迅序言中所谓“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包括(俄)瓦西里耶夫《中国文学简史纲要》(1880)、(曰)古城贞吉《支那文学史》(1897)、(英)翟理斯《中国文学史》(1897)、(日)笹川种郎(临风)《支那文学史》(1898)、(德)顾鲁柏《中国文学史》(1902)等。

这些撰著于世纪之交的文学史著作,大多设置专门章节讨论小说。

然而,专论小说的篇幅却极有限。

最初几种由中国人撰写的文学史亦如是。

其中“第一部”——林传甲著《中国文学史》®,鲜见对小说的正面评价;稍后出现的黄人(摩西)著《中国文学史》®,虽然在著作规模和理论深度上均对林著有所超越,但仍以诗文为论述中心,涉及小说的篇幅确实“不及全书之什一”。

尽管在《史略》之前出现的冠以“小说史”名称的著作,尚有王钟麒《中国历代小说史论》和张静庐《中国小说史大纲》二种©,但前者是一篇论文,仅以数百字概括中国小说几千年的发展变革,而将主要篇幅用于分析古人作小说的原因,体现出鲜明的宣传色彩,意不在于学术,尚不具备小说专史的性质和规模;后者则在“小说”概念之下兼及戏曲,并且在资料的准确性和论断的科学性上均嫌不足。

可见,诚如鲁迅所言,在《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之前,成熟完整的中国小说专史尚未出现。

鲁迅对于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杰出贡献及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因此得以确立。

前述几部由外国学者撰著的中国文学史,尽管各有其成就,但均未能及时译为中文,因此在当时中国声名不著。

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叙事特点的改进与发展

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叙事特点的改进与发展

论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对公案小说叙事特点的改进与发展左梦琳;胡勤【摘要】《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成型于20世纪40年代,其作者高罗佩通过以中国公案小说为母本,融合西方侦探小说的创作手法,使得该系列小说既有对传统公案小说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其的改进与创新。

高罗佩通过融合中西方同类型文学的创作模式,让《大唐狄公案》一经出版便广受海内外读者的欢迎。

本文通过对比中西方公案/侦探小说的创作模式,深入探讨高罗佩笔下此系列小说的叙事特征。

%Judge Dee Mysteries was published in the late 1940s.Based on Chinese detective-style fiction,combining writing tech-niques of western detective-style fiction,the writer GaoLuopei makes these mysteries inherit and develop traditional Chinese detective-style fiction.Through combination of writing model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etective novels,Judge Dee Mysteries enjoys a wide pres-tige over the world as it publishes.This paper explores narrative features of GaoLuopei by comparing writing model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detective novels.【期刊名称】《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119-122)【关键词】高罗佩;《大唐狄公案》;叙事特点;公案小说【作者】左梦琳;胡勤【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作为“断案”文学,公案小说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与视角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案小说概况
(一)“公案”的含义
“公案”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个题材类型,但古代资料中并没有
留下“公案”的明确定义,因此我们不得不从古代相关资料中查找它的
用处,归纳它的含义。
有学者称,“公案”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五代,大多是在谈论法律或
公务时使用,如长孙无忌等《唐律疏议》:“程者,依令:‘公案,小
事五日程,中事十日程,大事二十日程。’”赵远《请超选朝官能活冤
狱奏》:“委刑部据状追取本道雪活公案参验,如事理合得元赦,便仰
给付牒。”李商隐《为绛郡公上李相公启》:“馈飨将药瓯并进,假牒
与公案相随。”有人还将公案入诗,如子兰《寄乾陵杨侍郎》:“步量
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到宋元时期,这一词语已得到较为广
泛的使用,见于当时的史籍、文集及笔记中,如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
编》一书中,“公案”一词频频出现。也有学者认为,“公案”一词既
非秦、汉、唐人的概念,也非近人、今人才有的名词,而是首见于宋
人“说话”的名目,经过元明清盛极一时而终归泯灭。其实“公案”
一词在宋元时期有多种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指官吏审案听讼时所用的桌子。如元陶宗仪《南村辍耕
录》:“孔某者,皇庆癸丑间,为浙江省掾吏。身躯短小,仅与堂上公
案相等。”
二,是指各种类型案件。 如宋话本《错斩崔宁》:“府尹也巴不
得了结这段公案。”
三,指官府公文案牍。如苏轼《辨黄庆基弹幼子》:“今来公案,
见在户部可以取索按验。”再如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诏法寺有
疑难公案,并具刑名并执见不同,申中书、枢密院,方得禀白,令御史
台觉察。”
四,指争论较多,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如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
景仙书》:“仆
之《诗辩》,乃断千百年公案,诚惊世绝俗之谈,至当归一之论。”
此外它还被引申作佛教名词。禅宗认为前辈祖师之言行范例犹如官
府案牍,具有效力和权威,可用以判断是非迷悟,故借用之。如释圆悟
《碧岩录》:“劈腹刻心,人皆唤作两重公案。”一般来讲,一个词的
具体词义大致包含了当时人们对该词所代表事物、现象或观念的基本认
识。从上面所举宋元时期人们所使用的“公案”一词来看,
“公案”一词的各个义项多与官府、案件相关。
从现有史料来看,最早把“公案”一词与文学联系起来,形成所
谓“公案传奇”即“公案小说”这种文学概念的,当出现于宋朝。南宋
灌园耐得翁在其《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目里说:“说话有四家一
者小说谓之银子儿,如烟粉灵怪传奇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及发迹变泰之
事……” 除了宋代民间说书艺人及其话本中提到“公案”外,当时文
人作家在写这类故事时,也使用了“公案”这个概念,比如南宋洪迈撰
著的《夷坚志》中就不乏其例。洪迈所写的《何村公案》、《艾大中公
案》之类的故事,并不是话本体而是笔记(传奇)体。显然在宋代不同
文学体裁的创作中都已经使用“公案”一词了。

(二)公案小说的发展过程
1、唐以前零散的公案故事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公案题材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来被广泛运
用在不同的文学体裁中,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题材形式之一。
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
特点。上古神话中就有了跟案件有关的“法”的意识和文化渊源。先
秦“春秋三传”、《国策》、《国语》,虽然已记载大量与法制有关的
人物故事,但却散乱无序,后来却全被《史记》吸收。史传文学对整个
古典小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为公案小说确立了一个局内之义与一个
局外之义的思想传统,既强调“公正廉明”,又肯定了“仗义行侠”的
精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开始以描绘案情为主,虽
然大多数只写到案发情况,忽略了勘案、判案、结案的过程,但也出现
了少数具备完整结构的公案,如《搜神记》中的《苏娥》。据黄岩柏统
计,在此时期18种“志怪”书中有112则公案故事。14种“志人”书中
有37则公案片段。“这些公案故事有的是佛教宣传品,有的表现鬼神虚
幻或阳世现实,由此反映出深刻的社会内容。”艺术上,文字简洁生
动,谋篇起落有致,然而这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文学,所以仍处
于“梗概”或“片段”的局限之中。

2、公案小说的形成
唐人小说以其有意虚构而极大地摆脱了历史真实的束缚,具备了文
体的独立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公案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矛
盾纠葛,容易编织曲折离奇的故事,因而在小说文体独立之初便被纳入
其中,成为重要的文学因素之一。这一时期的公案作品已经具备了发
案、勘案、结案三层结构,初步形成了公案小说的模型。例如《玉堂闲
话》中的《刘崇龟》、《北梦琐言》中的《刘方遇》、《桂苑丛谈》中
的《李德裕》、《大唐新语》中的《武三思既废五王》、《逸史》中的
《孟简》、《阙史》中的《赵江阴政事》、《逸史》中的《公孙绰》等
均有上述三个案件结构。
公案故事在唐代的发展成熟还表现在传奇与笔记小说中。其中杰出
的代表有《谢小娥传》、《苏无名》、《崔思竟》、《赚兰亭序》等。
唐高宗时进士张鷟对公案文学的贡献较大,他不仅编撰了著名的判词集
《龙筋凤髓判》,还撰写了一批反映案狱斗争的笔记体公案小说,代表
是笔记小说《朝野佥载》。唐公案文学中“精察”官吏形象的出现,是
中国式的推理侦探小说—即公案小说所独具的特色之一,具有浓烈的民
族色彩,对后来西方推理侦探小说的创作也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另
外,五代末宋初和凝、和蠓父子的《疑狱集》,宋代郑克(生于北宋末
南宋初)所编的《折狱龟鉴》,桂万荣(南宋时人)的《棠阴比事》
(约成书于1225-1264年);还有宋慈(1186-1249年间)的法医书《洗
冤集录》(刊刻于1247年)等其他法家案例书,对后代公案小说的创作
也有一定影响。

3、公案小说的成熟与完备
宋元时期,公案小说才真正成为一种较成熟的小说类型。对于公案
小说的定义,我们依照大多数学者的思路进行了一番分析,基本上得到
了以下认识: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描写作案、断案的小说。大都
以清官断案折狱为主,主要歌颂刚正不阿、清明廉洁的清官。古代小说
发展到宋元时期,形成了文言和白话两个系统。其中的公案类作品自然
也就构成了两个分支,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一方面讲述讼狱故事的
文言短篇小说开始以“公案”命名,如洪迈《夷坚志》中的《和村公
案》、《艾大中公案》等;另一方面,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罗烨的
《醉翁谈录》都将“公案”列入“小说”诸家。这些不仅意味着“公案”正式
得到了广大小说家的认同,开始堂而皇之的地在小说创作中占据重要地
位,而且标志着宋元小说家对公案的进一步开掘成为可能。
事实上宋元时期已有四种公案形态:法家公案集、文言笔记中的公
案散篇、公案话本以及介于法家与话本小说间的公案小说,然而有目可
查的或存留下来的公案小说屈指可数。综合诸学者对现有宋元话本及公
案小说的判定,下列话本小说当属公案之作:《错斩崔宁》、《金鳗
记》、《曹伯明错勘赃记》、《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合同文字
记》、《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宋四公大闹禁魂张》、《菩萨蛮》、
《勘靴儿》、《三现身》、《碾玉观音》、《宿香亭记》、《山亭
儿》、《错认尸》、《任珪五颗头》、《简贴和尚》。
明代是公案小说创作空前繁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言公案小说和
拟话本公案小说,继承了唐宋文言公案小说和宋元话本公案小说的优良
传统,反映的社会生活比以往更为广阔。其中拟话本公案小说代表了中
国古代白话短篇公案小说的最高成就。明代中后期还出现了中国小说史
上第一批书判体公案短篇小说专集和传记体公案小说。其中包括以《皇
明诸司公案》为代表的短篇公案小说集和以《龙图公案》为代表的传记
体公案小说。它们标志着公案小说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显示出
公案小说专集文学性逐渐增强、并向长篇公案小说过渡的演进趋势。清
代出现了长篇公案侠义小说如《施公案》、《三侠五义》、《彭公案》
等著名作品。20世纪初,公案侠义小说发生裂变。侠义部分演变为武侠
小说,公案部分演变为侦探小说,在社会上兴起了的武侠热和侦探热,
深受广大民众喜爱。这两类小说的分合演变,既有我们民族传统思想和
传统文化的积淀,又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在此不多赘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