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_伊马替尼_孙忠实
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一、伊马替尼中文名:伊马替尼英文名:Imatinib商品名:格列卫类别: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规格:化学式:C29H31N7O分子量:493.603 g/mol结构式:N NHN HNCH3NNNCH3O化学名:4-[(4-甲基-1-哌嗪基)甲基]-N-[4-甲基-3-[4-(3-吡啶基)-2-嘧啶基]氨基]-苯基]苯甲酰胺临床适应症: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患者;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
原研厂家:瑞士诺华公司于2001年获FDA批准上市合成路线:4-[(4-甲基-1-哌嗪)甲基]-N-(4-甲基-3-氨基苯基)-苯甲酰胺的合成将4-甲基-3-硝基苯胺20g(0.13mol)加入500ml的三口瓶中,加入27g的碳酸钾,200ml的THF,控制温度在15℃-20℃滴加对氯甲基苯甲酰氯25g(0.13mol),滴加完毕,继续搅拌反应5h,然后保持20℃以下滴加N-甲基哌嗪(30g,0.25mol),滴加完毕,室温搅拌5h。
加入10%的钯碳1g,40℃催化氢化24h。
反应完毕,过滤掉不溶物,减压蒸出溶剂,得到4-[(4-甲基-1-哌嗪)甲基]-N-(4-甲基-3-氨基苯基)-苯甲酰胺(28.0g,收率63.5%,3),m.p138℃-140℃4-[(4-甲基-1-哌嗪)甲基]-N-(4-甲基-3-胍基)-苯甲酰胺(4)的合成将20g中间体3、200ml的异丙醇加入500ml的三口瓶中,用盐酸调节pH=1.5-2,然后加热回流,并滴加单氰胺(19.8g,50%),滴加完毕,维持反应温度80℃,反应24h以上,减压蒸出异丙醇,用20%的氢氧化钠调节pH=13,抽滤,干燥,得4,24.0g,重量收率110%。
M.p238℃-240℃4-[(4-甲基-1-哌嗪)甲基]-N-【4-甲基-3-[[4-(3-吡啶)-2-嘧啶]氨基]苯基】-苯甲酰胺(伊马替尼,5)的合成将20g中间体4、350ml的正丁醇加入500ml的三口瓶中,再加入9.2g(0.05mol)3-二甲氨基-1-(3-吡啶基)-2-丙烯-1-酮,加热回流30h,反应完毕,抽滤,干燥的白色固体(19.6g,收率75%)。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存在特征性的遗传学异常,靶向作用于Bcr—Abl 融合基因编码的P210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使得CML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进展。
作为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明显地改善CM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然而逐渐出现的耐药使其疗效受到了影响。
随着对耐药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Bcr—Abl激酶区基因点突变是引起伊马替尼耐药的重要原因,对此研发了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尼洛替尼及达沙替尼。
尼洛替尼及达沙替尼较伊马替尼对P210融合蛋白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抑制性,能够使各阶段CML耐药患者获得更好的缓解,并能使大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的生存,但对T315I突变无效。
处于临床试验中的第三代特异性分子抑制剂,如Bosutinib、Ponatinib等,能够逆转T315I所致的耐药,且能作用于Aurora激酶、SFK、LYN及SRC等其他分子靶点,有望解决更多的耐药难题。
[Abstract] Th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is characterized by a cytogenetic abnormality. The inhibitors of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which targeting the protein P210 encoded by Bcr—Abl fusion protein have made a revolutionary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ML. As the first—generation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imatinib obviously improves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ML. However,the gradual occurrence of resistance to imatinib limits its efficacy. With the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we consider that Bcr—Abl kinase domain mutations have been extensively implicat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imatinib resistance. The limitations of imatinib have inspired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generation TKIs nilotinib and dasatinib. Compared to imatinib,nilotinib and dasatinib have stronger affinity and efficacy on P210 fusion protein,and make patients in each phase who resistant to imatinb achieving better response. Long—term survival is a reality for majority of patients,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with the T315I mutation. The third—generation clinical candidates which targeting Aurora kinase,SFK,L YN and SRC,such as bosutinib and ponatinib,are effective salvage for patients with T315I mutation,and are expected to overcome the effect of resistance.[Key words]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Pathogenesis;Resistance;Treatment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占所有白血病的15%~20%,全世界年发病率(1.0~1.5)/10万,临床上分慢性期(chronic phase,CP)、加速期(accelerated phase,AP)和急变期(blastic phase,BP或blast crisis,BC)[1]。
伊马替尼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会影响伊马 替尼的治疗费用,病情越严重,需 要的治疗时间越长,费用也就越高 。
03
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
如果患者的医疗保险能够覆盖伊 马替尼的费用,那么患者自己需 要承担的费用就会大大降低。
伊马替尼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
01.
伊马替尼的医保支付方式
伊马替尼作为治疗白血病的重要药 物,已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髓性白血 病和胃肠道间质瘤等恶性肿瘤。
伊马替尼治疗的副作用
伊马替尼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 等不适反应,但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患者如何配合医生进行伊马替尼治疗
服药时间与剂量
患者需按照医生指示,准时服用伊马替尼,并严格遵守剂量。
定期复查与监测
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和身体症状评估,以监控治疗效果。
肝脾肿大
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导致腹部 不适和压痛感。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常表现为乏力 、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实验室检 查可以确定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诊断 。
慢性髓性白血病的分子遗传学检测
通过分子遗传学检测可以发现慢 性髓性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长期效果
伊马替尼的治疗效果
01 伊马替尼能有效延长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
伊马替尼的长期使用安全性
02 长期使用伊马替尼,大部分患者能良好耐受。
03
伊马替尼治疗的副作用管理
对伊马替尼产生的副作用,需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和处理。
伊马替尼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的研究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及相关药物作用进展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耐药机制及相关药物作用进展程雅馨【摘要】伊马替尼,作为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的一线药物,近年来因基因突变导致的临床耐药病例屡被报道. 而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 ,如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虽然对大部分突变型有效,但均对T315I突变反应不佳,这无疑成为CML治疗的最大挑战. 该文就TKIs的作用机制及临床疗效进行阐述,并介绍尚在研究中对T315I突变型有效的药物.%Imatinib,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has been frequently reported about resistance to the drug.Second generation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 TKIs) ,such as dasat-inib and nilotinib,are effective for several mutations,but do not respond well to T315I mutation,which became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CML treatment.Here is to elaborat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action of TKIs,and introduce possibly effective drugs still under study forT315I mutant.【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6(022)002【总页数】6页(P313-318)【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315I;Aurora激酶抑制剂;AP24534【作者】程雅馨【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液科,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以Ph(费城)染色体为特征,即位于第9号染色体q34的ABL易位至第22号染色体q11上的断裂丛集区(BCR),形成BCR-ABL融合基因[1],传统的CML治疗方案包括白消安、羟基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干扰素和阿糖胞苷。
治疗白血病的西药及使用说明

治疗白血病的西药及使用说明白血病是一种由于异常的白血球增殖导致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西药在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治疗白血病的西药,并提供使用说明,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些药物。
一、靶向治疗药物1. 伊马替尼(Imatinib)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的治疗中使用广泛。
它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活性,减少白血病细胞的增殖。
伊马替尼通常口服,每天剂量为400-600毫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剂量。
在使用伊马替尼期间,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以监测治疗的有效性。
2. 沙利度胺(Dasatinib)沙利度胺是一种多重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某些变态反应性白血病。
它可以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和其他关键蛋白激酶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
沙利度胺通常口服,每天剂量为100-140毫克。
使用过程中,建议患者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密切监测相关血液参数。
3. 尼洛替尼(Nilotinib)尼洛替尼也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适用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疗。
它与伊马替尼类似,同样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活性来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
尼洛替尼通常口服,初始剂量为每天400毫克,医生会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
患者应注意遵循医嘱,并定期进行血液检查。
二、化疗药物1. 阿糖胞苷(Cytarabine)阿糖胞苷是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和某些慢性白血病。
它可以抑制DNA合成,从而阻止白血病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阿糖胞苷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具体剂量和给药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
2. 帕多珠单抗(Ponatinib)帕多珠单抗是一种针对某些突变体酪氨酸激酶的靶向治疗药物,用于治疗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帕多珠单抗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中异常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发挥作用。
慢粒治疗最新要点(专家讲座整理)

慢粒治疗最新要点(专家讲座整理)各位病友大家好,本人在3月17日参加了一场关于慢粒疾病的公益讲座,专家是浙大附一院的血液科主任金洁教授。
在访谈中金洁教授提到的关于慢粒的要点让我受益匪浅,使我对慢粒治疗有了全面了解,我会把相关重点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使慢粒成为了慢性病倒退6、70年,如果得了慢粒,就几乎是被判了死刑,因为那时还没有治疗慢粒的有效药物。
之后,60年代最早出现的治疗慢粒的药物是马利兰,患者中位数1生存期维持在2到3年,由于副作用很大,现在已经不再使用。
之后羟基脲出现,使得生存期往后顺延了一点,羟基脲现在大家还都在用,它压血象来的比较快,吃上几天就可能会开始下降,但是总体来讲,它不能够改善疾病的病程,从中位数来看也就3到5年就会进展到加速或急变期。
再到后来,出现干扰素或移植治疗,又使生存期延长了一些,但移植之后由于并发症的出现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因此骨髓移植已经不是慢粒治疗的首选方案。
到了97年以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出现,当时还没有作为首选药物,而是干扰素治疗无效或者是移植之后复发的时候再用,作为二线治疗。
之后研究显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的病人长期的存活时间比移植还要好,现在首选的就是伊马替尼治疗,到了6年、8年现在已经到9年,90%的病人都生存了下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慢粒的过程,美国《时代周刊》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封面报道,称之为治疗癌症的“魔术子弹”这说明了在慢粒治疗中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慢粒发病机制阐明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应用已使慢粒成为预后最好的白血病类型,慢粒的中位生存期估计为20年,甚至更长,慢粒治疗也逐渐转变为一种慢性病治疗,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
目前TKI是治疗慢粒的特效药物,患者越早接受TKI治疗,疗效越好,临床研究表明TKI治疗有可能使慢粒治愈。
依从性欠佳、不耐受或耐药、换药不及时是一代TKI疗效不满意的三个原因目前慢粒的治疗目标是:尽快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2以及更深的分子学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及功能性治愈。
伊马替尼分子式

伊马替尼分子式
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胃肠间质瘤等肿瘤疾病。
它的分子式为C16H19N4O2,分子量为309.38克/摩尔。
伊马替尼的分子结构由一个苯胺基、一个咪唑环、一个哒唑环和一个谷氨酸酰胺基组成。
其中,咪唑环和哒唑环通过一个亚甲基连接,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平面结构。
这个结构有利于伊马替尼与靶蛋白结合,从而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伊马替尼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散。
在临床应用中,伊马替尼对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具有较好的疗效。
然而,患者在使用伊马替尼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皮疹等。
因此,在使用伊马替尼时,患者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定期进行检查。
总之,伊马替尼作为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治疗白血病和胃肠间质瘤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但其使用也存在一定副作用,患者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伊马替尼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伊马替尼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伊马替尼(Imatinib)是一种针对特定充分表达的非受体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的蛋白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它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和血清细胞增生紊乱(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
伊马替尼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激活,从而阻断相关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BCR-ABL融合蛋白是由Philadelphia染色体易位产生的CML患者特有的变异基因,它具有持续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导致异常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异常增殖。
伊马替尼通过与BCR-ABL酪氨酸激酶结合,竞争性地占据其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止ATP的结合和肿瘤细胞的增殖。
它还可以抑制一些其他相关信号通路,如c-KIT和PDGFR-α/β,这些通路在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临床上,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治疗CML和MDS。
在CML的治疗中,伊马替尼被广泛应用于成人和儿童患者。
在慢性期和加速期CML患者中,伊马替尼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促使完全和部分的遗传学和细胞学反应。
在CML的治疗中,伊马替尼可口服,副作用相对较轻,包括恶心、呕吐、水肿、皮疹、肌肉疼痛等。
此外,伊马替尼也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类型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
在研究中发现,GIST中存在KIT基因突变,导致BCR-ABL类似的活化酪氨酸激酶,因此伊马替尼作为KIT的抑制剂,可用于治疗GIST患者。
总而言之,伊马替尼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通过抑制BCR-ABL和一些其他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它在CML、MDS和GIST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成为这些疾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然而,伊马替尼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因此临床上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寻找更好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孙忠实, 男, 主任药师, 教授 Tel: ( 010) 67164985; Fax: ( 010) 67164984
中国药学杂志 2003 年 1 月第 38 卷第 1 期
Chi n Phar m J, 2003 Jan uary , Vol . 38 N o. 1 69
本品口服后吸收迅 速, 平均 tmax 为 2~ 4 h, 胶囊 剂的 生 物利用度平均为 98% , 脂肪餐 对其药动 学参数 无明显 影响。 口服 400 mg d- 1 的 平 均 cmax 为 2. 3 mg L- 1 ( 4. 6 mo l L - 1) , 平均谷 浓度 为 0. 72 mg L - 1, 远 远 超过 其 抑 制 BCRA BL 阳性白血病细胞 的 IC50 。重复 给药 对药 动学参 数影 响 不大, 当剂量在 25~ 1 000 mg d- 1 时, 其 AU C 呈 线性 增加。
抗肿瘤药是人 们关注 的热 点。随着 生物 信息学 和分 子 药理学的发展, 肿瘤细胞增殖的细胞 信号转导系 统已成为 抗 肿瘤药作用的最重 要的新 靶点。已 知细 胞内 蛋白质 的磷 酸 化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核心调控机制, 而磷酸化的 水平则有 赖 于蛋白激酶和蛋白 磷酸酶 的协 同作用。 蛋白 激酶的 最重 要 作用之一是 参与信 号转导, 确 保细胞增 殖、分化、迁移、凋 亡 以及血管形成等的正常运行。如蛋白激酶 异常激活, 即可 减 少细胞凋亡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肿 瘤和糖尿病。 因 此, 细胞内蛋白激酶已成为开发新 一代抗肿 瘤药的靶点。 实 践证明, 不仅大大增 强了 抗肿瘤 作用 的特 异性, 且显 著降 低 了不良反应。其代表药物就是伊马替尼。
亡率与肿瘤位置相关, 以食道、胃最高, 小肠较低。最近研 究 表明, GI ST 表达一种 KT 激 活的 生长因 子受 体, 称为 c- K it,
它可产生原癌 基因 c- Kit, 经 免疫组化 染色法确定 为 CD117, 现成为诊断 GIST 的最 特异标记物, c- Kit 受体的 配体为干 细
芬兰报告, 转移 性 G IST 每日 400 mg , 疗程> 12 个月 获 迅速而持久的完全缓 解[ 1] 。欧 洲报告, 36 例 G IST 每 日 300 ~ 1 000 mg , 结果, 32 例显效, 19 例瘤体积缩小 50% [ 6] 。 3. 3 其他肿瘤
新药评介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伊马替尼
孙忠实1, 朱珠2, 韩风英3(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 价中心, 北 京 100061; 2. 北 京协和医 院药剂科, 北京 100730; 3. 沈 阳第一制 药
厂, 沈阳 110023)
中图分类号: R979. 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1- 2494( 2003) 01- 0069- 03
3. 2 对 G IST 疗效 直至 1990 年, 人 们把 GI ST 仍认 为是 平滑肌 肉瘤, 现 发
现, 大约有 60% 的 GIST 都有 c- K it 和 常有 CD34 表达, 后 者
亦在造血祖 细胞 表达。G IST 是 一组间 质肿 瘤, 由胃 肠道 结 缔组织细胞的前 体产生, 主 要发生 在 40~ 70 岁人 群。大 约 70% 发生在胃, 20% 在小肠, < 10% 在食道、结肠 和直肠。 死
伊马替尼合成于 1992 年, 系一特异性的强效、高效酪 氨 酸激酶抑制 剂( tyr osine kinases inhibitors, T KI ) , 或称 信号 转 导抑制剂( sig nal tr ansduct ion inhibitors, ST I) 。2001 年 5 月 1 日在美国以 G livec 之名批 准问 市, 其适应 证为 慢性 粒细 胞 白血病( CM L) 加速期、急变期 和慢性 期干 扰素耐 药的 患者。 2002 年 2 月又批 准了此药 的第二 个适应 证 不能 手术 的 胃肠道基质瘤( GI ST ) 。我国亦于 2002 年 4 月 17 日以 格 列 卫 ( G livec) 之名批 准上 市, 此时 距离 F DA 批准 时间 还不 足 一年。此药从临床研究到批尼的有 效性、安全性及 其 临床重要性。 1 药效学 1. 1 何谓 BCR- ABL[ 1]
伊马替尼的蛋白结合率 约为 95% , 主要 是白 蛋白和 1 酸 糖 蛋白。本品 代谢主要是由 CY P3A 4 等 经 N- 去甲 基形成有 活 性的 N- 去甲基哌嗪衍生物, 其消除 t1/ 2 约为 18 h, 而活性 代 谢物的 t1/ 2 则长达 40 h。参与本品 代谢的 除 CY P3A 4 外, 还 有 CY P1A 2, 2D6, 2C9, 2C19, 值 得注 意 的 是 伊 马 替 尼 既 是
65% 。临床 期试验 54 例慢性期 CM L , 结果 表明, 每日 400 mg d- 1 是适宜剂量 ; 另一 个 期试 验 58 例 急性 期 CM L 和 Ph+ A LL , 每 日 300 ~ 1 000 mg,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55% 和 70%[ 1] 。 期试验有 3 个报 告, 共有 慢性 期 CM L532 例, 加 速期 CM L 235 例, 急性 期 CM L260 例, 每 日 剂 量 400~ 600 mg d- 1, 疗 程 3~ 12 个月。 结果, 对干 扰 素耐 药 者 95% 为 CHR, 41% 达到 CCR ; 对加 速 期 CM L 的 CHR 为 34% , CCR 为 17% ; 对急性期 CM L 的 CHR 与 CCR 均为 7% [ 1~ 4] 。
70
Chi n Phar m J, 2003 January, Vol . 38 N o. 1
胞因子。c- K it 的突变可引起 c- K it 的 K I 功 能的结 构性活 化 ( 自动磷酸 化) , 使 细胞 增殖 失控, 刺激 信号 通 路衰 减( down stream) , 从而引发 G IST , 此病 对常规 化疗 无效, 尤其 是晚 期 或已转移者[ 1, 6] 。
BCR-A BL 癌蛋白可连续( 或 构成) 的使 一系列 下游底 物 磷酸 化, 即激活多种 信号 通路, 终 使造血 细胞 出现增 殖失 控 与抗凋亡。 1. 2 作用机制[ 1]
CM L 的发生取决于 BCR- ABL 的 T K 活化 程度, 若有 一 种 BCR- ABL 特异性抑制剂, 理应可抑制白血病细 胞的克隆, 并恢复正常的费城染色体阴性的血细胞生成。
伊马 替 尼 的 作 用 靶 位 主 要 有 3 种: 各 种 ABL , c- Kit ( CD117) , 血小 板 衍生 物生 长 因子 ( PDGF ) 受体, 其中 c- Kit 是干细胞因子( SCF ) 的受体。作用结果是阻抑上述靶位介 导 的细胞事件[ 1~ 3] 。
伊马替尼作用的分 子机 制是 作 为 AT P 竞争 性抑 制剂, 阻滞 T K 的磷酸化, 抑制 BCR- A BL 表达, 从而阻止 细胞的 增 殖和肿瘤的形成 。但由于 BCR- ABL 的产 物具有 多重 作用, 单一途径的抑制并不能全部消除肿瘤细 胞的恶性增 殖, 故 本 品仅为高效而非特效的抗癌药。
新近 报告 的 IR IS 试验 ( inter national randomized IF N vs ST I- 571 trial) : 由 16 个国家 共 1 106 例 CM L 的随机 开放 试 验表明, 疗 程 6 个 月, 结果, 伊马替 尼组恶 化 8 例, 干 扰素 组
恶化 57 例; 血相恢复正常 者, 伊 马替尼 组 96% , 干扰 素组 仅 为 67% ; 12 个月后, 存活率 伊马替 尼组 为 97. 2% , 干 扰素 组
为 80. 3% 。值 得 注 意 的 是, 伊 马 替 尼 组 未 检 出 白 血 病 者 68% , 而干扰素组仅为 7% , 疗效相差 10 倍。反之, 不耐受 干 扰素者为 23% , 而伊马 替尼不 耐受者 仅为< 1% 。鉴 于此 实
验的良好疗效, 作者建 议将伊 马替 尼作为 治疗 CM L 的一 线 药物[ 5] 。
1960 年费城一学者 发现 95% 的 CM L 患者 体内 均有 一
种异常染色体, 后命名 为 费 城染色体 ( Philadelphia chromosome, Ph chromosome) , 它 是由人体第 9 号和第 22 号染色 体 长臂之间, 相互交换基因而形成的 一种截短 的 22 号染色体。 这种 t( 9, 22) 易位 结果, 使位 于 9 号 染色 体的、源 于 Abelson ( ABL ) 原癌 基因的 3 D NA 序列 与位于 22 号染 色体 断点 断 裂点丛集区( Br eakpoint Cluster Region, BCR) 的 5 DNA 序列 形成融合基因, 即 BCR- A BL 基 因, BCR 有 三种 不同断 裂点, 分别与 ABL 基因 融合而 成 P 210bc-r abl, P190bc-r abl与 P230bc-r abl, 这些癌蛋白是绝大多数慢性期 CM L 表型异 常的根源。
自 1988 年开始 大量 筛选 T K I。 1996 年 Druker 等 首 次 确认 伊 马替 尼 为 一 特异 的 T KIs, 仅 杀 灭 髓系 细 胞 所 含 的 BCR-A BL , 而对正常细胞 无影响。 如将 本品与 CML 患者 周 围血或髓细胞温育, 可见伊马替尼在 1 mol L - 1时即可减 少 约 95% BCR- ABL 阳性集 落。此外, 伊 马替 尼还 可抑 制费 城 阳性 ALL 的细胞生长, 包括 P190bc-r abl。
CY P3A4 的底物, 也 是 3A4 的抑 制剂。放 射标 记测 定, 本 品 服后 7 d, 从粪 便可 排 出 81% , 尿排 出 13% , 其中 25% 为 原 形, 余为代谢物。老年人勿需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