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合集下载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例护理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0例护理

一般资料 本组 20 例, 男 15 例, 女 5 例; 年龄 17 ~ 82 [1 ] 岁, 平均 59 岁。依据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 , 确诊为慢性
Ph 染色体阳性。 粒细胞白血病且 BCR - ABL 融合基因阳性、 其中慢性期 12 例, 加速期 6 例, 急性变期 2 例。 1. 2 方法 患者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 其中慢性期患 者剂量为 300 ~ 400 mg / d,急变期和加速期患者为 600 mg / d。餐中顿服。6 例加速期和急性变期患者经甲磺酸伊马替 尼 600 mg / d 治疗 90d 后 5 例无效者改用尼洛替尼 400mg、 每
三明 365000 )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 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 , 其特 征是带有 9 号和 22 号染色体易位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扩 增。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 ) 是特异的 BCR - ABL 抑制剂, 现在成为 CML 的首选治疗措施,我科 2005 年 1 月至 2010 年 12 月, 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治疗 20 例 Ph 染 色体阳性 CML 患者。现将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 1 1. 1 资料与方法
月查骨髓象 1 次, 记录服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3. 2 胃肠道反应的护理 本组有 4 例发生恶心、 腹胀、 呕 吐, 嘱患者: ①进食易消化、 高蛋白食物和补充足够液体 。 ② 减少进食对消化道有刺激的食物 。 ③ 早餐中顿服格列卫化 多饮水, 促进毒素排出体外。 疗药物, 3. 3 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当血小板、 白细胞下降到参考值 要嘱患者卧床休息, 减少活动。 应指导患者避免外 以下时, 伤引起出血, 防摔碰损伤。 禁用抑制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 密 : 本组出现 切观察血象的变化。血小板 < 10 ·0 g / L 需停药。 蛛网膜下腔出血 1 例。 观察患者头昏头痛、 恶心呕吐症状, 随时观察神志、 瞳孔变化, 监测血压、 脉搏变化, 遵医嘱给予 , , 甘露醇降颅压治疗 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一切生活护理均 由护理工作者完成。 4 讨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项目简介

甲磺酸伊马替尼项目简介

项目简介甲磺酸伊马替尼为苯胺嘧啶的衍生物,是一特异性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s inhibitors,TKI)。

2001年5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2003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

作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批准的肿瘤发生相关信号传导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上市已经博得了国际医药学界各方的一致好评:它不仅代表一类作用机制全新的抗肿瘤药物已经由此正式走入临床应用,且其本身就已预示了一种疾病治疗药物发展的方向,即药物作用靶的必将日益趋向分子水平,而这正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并降低它毒、副反应的有效途径。

1.1基本信息1.1.1药品名称中文通用名:甲磺酸伊马替尼英文通用名:Imatinib Mesylate化学结构式:NNN HNCH3HNNN3CH3SO3H1.1.2药品注册分类原料药:3.1类胶囊剂:6类1.1.3适应症(1)用于治疗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

(2)用于治疗不能切除和/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成人患者。

1.2专利情况本品的化合物专利为CN93103566.X,其为包含伊马替尼的嘧啶类衍生物的化合物专利,申请日期:1993年4月2日,专利到期日为2013年4月。

根据国家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专利药到期前2年内可提出注册申请,因此,至2011年4月将可提出申请,如果能够抢先注册成为国内首家,将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其他专利经全面专利检索,无障碍专利。

1.3国内外上市情况2001年5月首次在美国批准上市,2002年4月首次在中国批准进口。

1.5本品研发情况1.5.1合成工艺通过4步反应合成,反应起始原料市场有大量供应,未使用特殊试剂,较易获得;反应收率相对较高;无柱分离过程,反应后处理方便;反应条件温和,工艺可控性好,最终产品为白色晶体,总收率约40%,批量做到1000g,纯度达99.92%。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

化学抗肿瘤药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进入靶向治疗药物时代。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增多,在一些肿瘤类别中已经进入一线用药地位,比如肾癌、慢粒白、多发性骨髓瘤等。

本文对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做一综述。

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简介一、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有两类,一类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另一类是非受体酪氨酸激酶(nrRTKs)。

如图2,作为抗肿瘤药物靶点的RTKs是一种生长因子受体,其本质为跨膜蛋白,胞外结构域负责与生长因子结合,胞内结构域含有激酶活性。

当RTKs 与生长因子结合后,胞内的激酶活性被激活,继而使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被磷酸化的蛋白质再引发多种信号通路的瀑布效应,并进一步引发基因转录,达到调节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作用。

图2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的胞内信号转导途径按照其结合的生长因子的不同,又可以将RTKs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家族、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家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

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阻止RTKs酪氨酸激酶功能的激活。

当TKI进入肿瘤细胞后,与RTKs在胞内的ATP结合位点结合,从而抑制RTKs 的磷酸化,阻止激酶的激活,阻断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从作用机制上看,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作用于信号传导途径的最上游,同时阻断多条通路,具有治疗范围广、疗效高的优点。

目前上市的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有两代。

第一代为单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表已上市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注: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属HER家族;V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PDGFR:血小板衍生因子;HER2:HER家族的一种受体;Abl-Bcr: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Raf:酪氨酸激酶的下游信号通路中的一种蛋白;Flt-3:Src:一种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kit:Ret: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受体吉非替尼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对酪氨酸激酶基因编码区突变型肿瘤的有效率高达80%以上。

博舒替尼合成新方法

博舒替尼合成新方法

博舒替尼合成新方法博舒替尼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的抗癌药物。

它属于一种叫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药物,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Bcr-Abl和C-Kit,从而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和生存。

然而目前制备博舒替尼的方法并不高效,价格昂贵,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更简单、更经济的合成方法。

在博舒替尼的合成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步骤是合成草酰胺和异吲哚酰氯的步骤。

草酰胺是博舒替尼的重要前体之一,而异吲哚酰氯则是草酰胺合成中的关键中间体,因此合成这两个化合物的方法研究非常重要。

对于草酰胺的合成,传统的方法通常采用胺和酰氯之间的缩合反应。

然而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是选择性低,容易产生副反应。

近年来,有研究人员发现利用C-H键活化的方法可以高效地合成草酰胺。

这种方法通过直接在草酰胺的芳环上进行官能团的引入,从而避免了传统方法中的副反应。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催化剂以及氧化剂,将芳基胺和醛反应,得到草酰胺。

这种方法具有选择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

异吲哚酰氯的合成同样具有挑战性。

通常的方法中,需要使用无机氯化合物或有机氯化合物与异吲哚反应,得到相应的氯化物,再经过进一步的转化得到异吲哚酰氯。

然而这种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多步反应和使用特殊试剂,工艺复杂且不环保。

最新研究发现,可以利用有机酸作为氯源,代替氯化物合成异吲哚酰氯。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使用邻苯二甲酸等有机酸与异吲哚反应,即可得到异吲哚酰氯。

这种方法具有步骤简单、试剂易得等优点。

这样通过以上两步的改进,可以极大地简化博舒替尼的合成过程,提高合成效率,降低成本。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优化博舒替尼其他关键步骤,如分子内环化反应和氧化反应等,以进一步提高合成效率。

总结来说,为了合成博舒替尼,可以采用C-H键活化的方法合成草酰胺,利用有机酸代替氯化物合成异吲哚酰氯,从而简化合成过程,提高合成效率和降低成本。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优化合成过程中的其他关键步骤,以实现更高效的合成方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一类针对EGFR信号通路的关键药物,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头颈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EGFR TKIs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作用机制、药物研发、临床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

通过深入了解EGFR TKIs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望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将从EGFR TKIs的作用机制出发,阐述其如何通过抑制EGFR 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来阻断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接着,我们将回顾EGFR TKIs的药物研发历程,介绍目前市场上主流的EGFR TKIs药物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EGFR TKIs在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情况,包括其疗效、安全性以及耐药性等问题。

我们将探讨EGFR TKIs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如何克服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拓展新的适应症等。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推动EGFR TKIs在癌症治疗中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二、EGFR-TK抑制剂的分类与机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抑制剂)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其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从而阻断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EGFR-TK抑制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可逆性抑制剂和不可逆性抑制剂。

可逆性抑制剂,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结合位点形成可逆性结合,从而竞争性地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这类药物对于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在长期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出现耐药现象。

不可逆性抑制剂,如阿法替尼和奥希替尼,能够与EGFR的ATP 结合位点形成共价键,导致EGFR的永久性失活。

厄洛替尼作用机制

厄洛替尼作用机制

厄洛替尼作用机制厄洛替尼(Erlotinib)是一种口服的抗癌药物,属于一类叫做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药物。

它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到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通路。

EGFR是一种细胞表面受体,其功能是接受表皮生长因子(EGF)的信号,并通过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

EGFR信号通路在正常细胞中起到调节细胞增殖和存活的作用,但在一些肿瘤中,EGFR异常激活,导致其过度的增殖和存活。

厄洛替尼通过结合于EGFR的ATP结合位点,竞争性地抑制EGF与EGFR结合,从而阻断EGFR信号通路的激活。

具体来说,厄洛替尼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发挥作用:1.抑制EGFR自磷酸化:EGFR在结合EGF后会自磷酸化,从而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

厄洛替尼就是通过竞争性地结合EGFR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了EGF与EGFR的结合,从而抑制了EGFR的自磷酸化。

2. 阻断下游信号通路:EGFR磷酸化后,能够激活多个信号通路,包括Ras/Raf/MAPK和PI3K/AKT等通路,从而促进细胞生长和存活。

厄洛替尼的作用是阻断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3.诱导凋亡:EGFR信号通路的激活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的相关因子,促进细胞存活。

而厄洛替尼的应用可以恢复这些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发展。

总之,厄洛替尼作为一种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阻断EGFR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值得注意的是,厄洛替尼主要适用于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于EGFR突变阴性的患者疗效较低。

此外,厄洛替尼的治疗效果与EGFR的突变类型和突变水平也有关系。

因此,在应用厄洛替尼治疗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选择。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简称TKI)是一类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药物。

酪氨酸激酶是一类在细胞内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的酶,其中包括多个重要信号通路的调控酶。

TKI被广泛应用于癌症治疗中,因其能够阻断癌症细胞中异常活跃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

工作原理TKI通过与酪氨酸激酶结合,阻断其活性,从而抑制细胞内重要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酪氨酸激酶的异常活跃在多种癌症中普遍存在,促进了肿瘤生长和转移。

TKI属于靶向治疗药物,通过选择性阻断癌症细胞特异的靶点酪氨酸激酶,可以降低对健康细胞的毒性。

应用领域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慢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常伴有BCR-ABL融合基因的异常表达。

Imatinib是一种经典的TKI,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激酶活性,成功治疗了大部分CML患者。

除了Imatinib,还有多种新一代TKI药物如Nilotinib和Dasatinib等,对于CML耐药或无效的患者,这些药物可以是有效的替代品。

肺癌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肺癌中普遍过表达的靶点,EGFR-TKI(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因此成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药物。

目前已经有多种EGFR-TKI药物如Gefitinib、Erlotinib和Osimertinib被批准上市,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结肠癌结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RAS/RAF/MEK/ERK信号通路在结肠癌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RAS突变较为普遍。

Sorafenib和Regorafenib是靶向该信号通路的多激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等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

这些药物在治疗转移性结肠癌患者中展现了一定的疗效。

副作用和注意事项虽然TKI药物在肿瘤治疗中有很好的疗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疲劳等。

2024年克唑替尼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克唑替尼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克唑替尼市场需求分析1. 介绍克唑替尼(Crizotinib)是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属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类药物。

它主要用于治疗ALK(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受体激酶)重排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ROS1(ROS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重排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本文将对克唑替尼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为相关企业制定市场策略提供基础数据。

2. 市场规模克唑替尼是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药物之一,其市场规模受多个因素影响。

根据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确诊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超过百万,其中约有5-7%的患者具有ALK或ROS1重排。

而这一患者群体中,大约有50%的患者适合使用克唑替尼进行治疗。

因此,克唑替尼在全球的市场潜力巨大。

3. 市场竞争目前,关于ALK或ROS1重排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选择有限,其中包括克唑替尼在内的几种药物,如氟西汀(Alectinib)和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

这些药物在临床研究和数据支持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市场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

除了药物本身的竞争,市场还受到价格、渠道和医保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克唑替尼的价格较高,患者承担的治疗费用较大,这对市场需求带来一定压力。

此外,不同地区的医保政策对克唑替尼的报销情况也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购买意愿和药物的市场份额。

4. 市场趋势近年来,克唑替尼的市场趋势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a. 个体化治疗需求增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能够通过基因检测明确其ALK或ROS1的重排情况,从而确定是否适合使用克唑替尼进行个体化治疗。

这使得克唑替尼在临床应用中的需求有所增加。

b. 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克唑替尼作为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其在临床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克唑替尼在其他肿瘤类型中的应用,如转移性胃肠道起源的肿瘤和乳腺癌等。

这些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拓宽克唑替尼的市场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
为一类能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化合物。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作为三磷酸腺苷( ATP)与酪氨酸激酶结合的竞 争性抑制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即抑制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从而 阻断下游信号通路的传导,抑制表达位置的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等, 起到抗肿瘤的功效。
阻断磷酸基团由ATP向酪氨酸残基转移
RTKs 在没有同信号分子结合时是以单体存在的,没有活性;当信号 分子与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结合,两个单体受体分子在膜上形成二聚 体,激活它们的蛋白激酶功能,使尾部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磷酸化 的酪氨酸部位成为细胞内信号蛋白的结合位点,可能有 10~20种不 同的细胞内信号蛋白被激活。信号复合物通过几种不同的信号转导途 径,扩大信息,引起细胞的综合性应答。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
目前,PDGF能够吸引炎症细胞并激活炎症细胞,诱使它们合成血管 形成因子。
另外,PDGF可能对特定的内皮细胞遗传表型起作用,这些内皮细胞 参与血管形成或是构成微血管的原基,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伊马替尼(格列卫)
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在细胞水平上抑制 Bcr-Abl 酪氨酸激酶,抑制 Ph染 色体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人的新鲜细胞 的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此外,甲磺酸伊马替尼还可抑制血小板衍生生 长因子( PDGF)受体、干细胞因子 (SCF) 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抑制 由PDGF和干细胞因子介导的细胞行为。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 分类

家族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HER2 、HER3和HER4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VEGFR-1,VEGFR-2,VEGFR-3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
PDGFR 一α、PDGFR —β
胰岛素受体
胰岛素受体等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FGFR-1 ,FGFR-2 ,FGFR-3 和 FGFR-4
已有资料表明,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产物都具有蛋白酪氨酸 激酶活性。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也已被证实与酪氨酸激酶关系密切 。
酪氨酸蛋白激酶(PTK) 分类
蛋白酪氨酸激酶按其结构可分为受体酪氨酸激酶 (RPTK) 和非受体酪 氨酸激酶(NRPTK) 。许多RPTK都与肿瘤的形成相关,其原因包括基 因突变、染色体易位或简单的激酶过表达。 受体型酪氨酸激酶途径与肿瘤间的关系日益明确,已投入临床应用的 大多为受体型信号转导抑制剂,因此我们重点了解 RPTK 及其抑制剂。
靶向治疗优势
对肿瘤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具有更高的疗效 对耐药性细胞的杀伤作用 具有非细胞毒性 具有调节作用和细胞稳定作用 与常规治疗(化疗、放疗)合用有更好效果等
分子靶向治疗的靶点
细胞受体
信号转导
细胞周期
血管生成
酪氨酸蛋白激酶(PTK)
PTK广泛存在于细胞的各种生理过程中,是主要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 分化有关的信号途径。 80年代发现了酪氨酸蛋白激酶,它可以催化 自身磷酸化,也可以磷酸化其他的蛋白质。
? 作用靶点:EGFR。 ? 医疗用途:治疗前期化疗失败的局部晚期 ? 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以及联合吉西他滨 ? 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
尼洛替尼( 达希纳)
? 开发公司:Novartis ,2007年10月FDA批准上市。 ? 作用靶点:EGFR。 ? 医疗用途:治疗对伊马替尼耐药或者 ? 不能耐受的慢性期或加速期的 CML患者。
传统化疗治疗的缺点
对肿瘤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 肿瘤细胞的耐药 疗效提高不明显 某些类型肿瘤的治疗力不从心 毒副反应明显
分子靶向治疗
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 采用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等方法 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 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促使肿瘤细胞凋亡。
吉非替尼(易瑞沙)
吉非替尼是一种选择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003年5月获FDA批准上市。 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治疗或不适于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
厄洛替尼(特罗凯)
? 特罗凯是由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在 2004 年11月及2005 年9 月先后通过了美国以及欧盟的认证许可。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 信号转导途径在肿瘤细胞的增殖、损伤修 复、侵袭及新生血管形成等方面起重要作用。近年来靶向 EGFR药物 已成为肿瘤治疗的新热点。 靶向EGFR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用于受体胞内区的小分子酪氨 酸激酶抑制剂 (TKI) ,主要包括吉非替尼(易瑞沙)、厄洛替尼(特 罗凯 )、尼洛替尼等;另一类是作用于受体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 包括西妥昔单抗(爱必妥)、马妥珠单抗等。
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
RTKs 是最大的一类酶联受体, 它既是受体,又是酶, 能够同配体 结合,并将靶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所有的 RTKs 都是由三个部 分组成的:含有配体结合位点的细胞外结构域、 单次跨膜的疏水α螺旋区、 含有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活性 的细胞内结构域。
RTKs的功能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血管内皮细胞上的 3种受体,即 Flt-1 ,Flk-1.KDR 和Flt-4 ,主要分布 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可在体内诱导血管新生。
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 血管生成素受体 白细胞酪氨酸激酶
TRKA 、TRKB 和TRKC MET 、RON ? TIEl 、TIE2 LTK 、 ALK
表达位置 上皮细胞肿瘤 肝癌、肺癌、卵巢癌 上皮细胞肿瘤 血液系统肿瘤 血管生成方面
神经上皮细胞等 肿瘤转移及血管生成 在血管、肿瘤的生成 肝细胞癌血管发生 传递增殖信号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血液科
肿瘤药物发展
肿瘤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 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 势 。抗肿瘤治疗自20世纪40年代发展至今为已有70余年的历史, 目前 国内外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肿瘤药物有 100多种。随着对肿瘤发生、 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的研究突破,抗肿瘤药物的发 展由传统的细胞毒药物转向以分子为靶向的药物研究,对肿瘤的化疗 手段也由单一药物治疗转向了多药多靶点的联合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