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 余映潮: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 余映潮: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七年级上册语文 余映潮: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师:好,上课。同学们,听说过白求恩这个名字吗?(没有听说)。看来大家对他还很陌生,不熟悉。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今天来学习毛泽东写的《纪念白求恩》。题目中要注意一个字的写法,即纪。“记念”和“纪念”,基本同义,一般通用。现在的《现代汉语词典》“纪念:一词的解释是用事物或行动对人或事表示怀念的意思。而“记念,解释略,见“纪念”。”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一点细微区别的。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课后去探究。本文,我们学习的步骤是: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师: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个步骤:感知一篇,也就是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请大家认真地听本文的示范朗读。圈画出文中重要的生字词,并注上拼音,同时思考:本文应该怀着怎么样的感情来读?课文中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先请两个同学将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重要字词和注音写到白板上?(指名上白板)。正音。

师:本文应该怀着怎么样的感情来读呢?(对白求恩的敬仰之情和他不幸牺牲的悲痛之情。下面我们就来感知一下课文对白求恩主要事迹的介绍、叙说。首先看第1段,大家把介绍白求恩的内容一起朗读出来。注意:要求读的是记叙的句子,如果你发现是议论的,就停止。明白吗?好,读记叙的句子,开始。

生齐读:“白求恩同志……不幸以身殉职。”

师:刚才读的这几个句子,旁批“记叙”。(生记)师:白求恩是哪国人?生:加拿大人。师:什么职业?生:医生。师:什么时候到中国。结合“注释一”看看。生:1938年。

师: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不久。这是个特殊的背景。他来干什么?生:帮助中国抗日。

这里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好,看第2段,读出文中叙述的部分。老师提示一下,就是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哪里?“无不为之感动”。(与第一段位置相反,叙述的内容在后面。)

生齐读:“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第3段,请自己判断,哪些语句是叙述部分。

指名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师:再看第4段,作者在这里叙述了与白求恩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把叙述的内容齐声读一遍。

生齐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师:刚才我们读的都是叙述部分,但是,这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因此在叙述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精神的同时,作者一定会加以评论。我们来读第1段,男生读叙的部分,女生读议的部分。

男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

女生读:“一个外国人……国际主义。”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段落很明显由两个层次组成——叙和议。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后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种体会,来感知其他段落的层次。下面我们来看第3段,大家思索:这一段如果分成两层。如何分层呢?为什么?(第1层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第2层:一班人“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指名回答。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

女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男生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一个极好的教训。”

师:第4段,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层次。

一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师:好,非常好,旁批,记叙。这是议论文当中的记叙,非常的凝练。白求恩什么时候去世?

生:1939年

师:39年。哎,到咱们中国不到两年啊。好,他在中国是怎么工作的呢?头抬起来看大屏幕,陈寅初,请到前面来读。(配乐)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20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师:注意“辗”字的读音。非常好,陈广继续读……

在延安,外国专家很少。白求恩的到来理应受到当局的礼遇,仅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便相当可观。然而他谢绝了。以下是他写给“军事指挥部聂荣臻将军处”的相关的信

亲爱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20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做伤员们的烟草专款。其它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致同志似的敬礼!

白求恩

师:从刚才这个部分的介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生:看到了一个不追求名利的白求恩。

师:不追求名利,很好!生:我看到了一个节俭,淡泊明志的人。生:我看到了一个舍己为人的白求恩。

师:舍己为人!你来……生:我看到一个无私的,不求任何回报的白求恩。

师:对金钱清清白白的白求恩。来……生:我看到一个毫不自私自利的白求恩……

师:没有私心,你来……生:他们都说完了。

师:哦,说完了,我相信XXX还有话说。你说……生:为他人着想,然后不计个人利益的得失。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

齐读:现在大家纪念他……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师:我们刚读的几个段落都是有叙有议,这样我们就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明确的了解。通过前面这个步骤,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叙是基础,议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下面我们就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通过概括对课文的内容加以浓缩,吸收其精华。下面大家先准备一下,用“这一段赞扬了……的精神”的句式说话,来概括第1、2、3段的意思。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请大家讨论。

师:好,请举手发言。

生1:第1段通过叙述白求恩同志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不幸牺牲在中国,赞扬了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师:噢,概括要简要、简练、简洁,哪个同学再试一下?

生2:第1段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

师:对,继续这样概括第2段。

生3:第2段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师:非常精确。第3段谁来?

生4:第3段表现了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师:对,第4段换个说法:“作者怎么样?”

生5:作者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师:哦,要换个说法,就说作者号召或要求我们怎么着,哪个同学把它完整地表述一下。生5(继续):号召我们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师:好,我们通过感知全篇课文,知道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方面是文章采用了叙议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一个方面是大家知道了各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第一个层次的学习,是通过一种方法——概括内容要点,来对全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板书1:概括内容要点)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二个层次的学习——精读一段。什么叫精读,就是反复地读,从各个角度去读。下面请同学们先读课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句式,感知这一段的层次;还读课文,品味对比的手法。下面我们就运用精读一段的方法来品析作者表达的手法。(板书2:品析表达手法)

好,现在开始,请大家把第2段作为重点段来品析。先读一遍,揣摩几个词语的含义。齐读。师:作者在这一段第1句话里,用了两处很有感情力度的词语来限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它们是——生齐答:极端。“极端”,可不可以改成“非常”?可以说极端是最高的评价,程度不同。应该怎么读?生读书:极端(重)

师:好,齐读这一句,“白求恩同志……热忱。”

师:我们把这句话读一遍,注意语音的重读。(生读)

师:重音出来了,感情的力度就出来了。好,继续来。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很多贬义词来形容一些人的不纯粹,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人民态度冷淡是哪些词?把它们找出来。

生1: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术不仁。生2:不负责任。

生3:拈轻怕重。生4:喜欢自吹。

师:你们看,用一系列的贬义词来表现一些人的不纯粹。好,我们把这一部分读一下。(生齐读)“不少的人……麻木不仁。”

师:哦,同学们再把课文下面的注释“拈轻怕重”读一下,齐读。

师:我们继续来品读。作者在这一段里用了几个表示强调的句子,即双重否定句来肯定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精神,表达对白求恩的佩服。

生1:“从前线回来的人……所感动。”生2:“晋察冀边区的军民……无不为之感动。”

请你把它变成肯定句!

生: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所有人都佩服,所有人都为他的精神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都为之感动。师:聪明。嗯,你起来试一试。把它变成反问句!行不行,试试。

生: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难道有不佩服他的吗?难道有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的吗?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怎么会不为之感动呢?

师:好,同学们,用崇敬的心情来读这些双重否定句。从前线回来的人……开始──

生读书: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这句话概括一下:用广大军民的反应作为论据,从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感人之深。

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在这一段里面将白求恩医生的表现和另外一些人的表现进行了什么?生齐答:对比。

师:我们现在再读细一点。师:想一想从哪些方面进行了又才比?

生2:主要是就“对工作”、“对同志对人民”的态度进行对比。我们要抓住哪些关键词语?请同学们找出来,打上着重号。。生1:“满腔热忱”和“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术不仁”作对比。

师:现在请大家将这一段议论的内容再迅速地读一遍,大家想一下对比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正一反地说就使我们更加深刻地,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现实意义的迫切性。

师:这样,这一段通过精读,我们就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理解了句式,理解了对比的手法,这就是精读一一精心地品读。

师:我们完成了第二个层次的学习,下面来背诵一段。背诵哪一段?知道吗?师: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用强烈的感情,向我们发出了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号召。我们背诵这一段要注意哪些问题呢?1第一个问题是要感受它的层次(第一层,记叙自己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第2层,论述学习白求恩精神的意义;第二个问题是要读出它的情感。(无限惋惜、遗憾、悲痛的心情。(现在请大家自由背。生背书)通过这一段的背读我们要感受文章的主旨。也就是整篇文章的思想。(表达了对白求恩同志逝世的深切悼念,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这是白求恩精神的核心。)

现在我们一起大声背读,让我们读出那种景仰的心情。(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板书:感受课文主旨,生齐背)师:这节中,毛泽东对白求恩作出极高的评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出来……

师:好,我们这一节课就学到这里,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成长为一位“有益于人民的人”。

纪念白求恩毛泽东

感知一篇:概括内容要点

精读一段,品析表达手法背诵一节:感受课文主旨

《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余映潮 课前板书 《纪念白求恩》 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 师:同学们,我们对自求恩这个名字是很熟悉的。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今天来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我们学习的步骤是: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我们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 师: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个步骤:感知一篇,也就是感知这篇课文的内容及写法。请大家各自大声地、快速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注意:课文中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情况。(学生读全文) 师:下面我们就来感知一下课文对白求恩事迹(情况)的介绍、叙说。首先看第1段,大家把介绍白求恩的内容一起朗读出来。注意:朗读的时候不要读到议论的方面去了。 生齐读:“白求恩同志……不幸以身殉职。” 师:这里介绍了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好,看第2段,读出文中叙述的部分。老师提示一下,就是从“从前线回来的人”到“无不为之感动”。 生齐读:“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无不为之感动。” 师:好,第3段自己判断,读出叙述部分。 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师:再看第4段,作者在这里叙述了与白求恩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 生齐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师:刚才我们读的都是叙述部分,但是,这篇文章叫做《纪念白求恩》,是一篇悼词,因此在叙述白求恩的生平、事迹、精神的同时,作者一定会加以评议。下面我们把评议的部分读出来。我们来读第1段,男生读叙的部分,女生读议的部分。 男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 女生读:“一个外国人……国际主义。” 师:刚才同学们读的这个段落很明显由两个层次组成——叙和议。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后面我们也可以根据这种体会,来感知其他段落的层次。下面我们来看第3段,大家思索一下怎样读出层次来。好,试一试。女生读第一个层次,男生读第二个层次。 女生读:“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男生读:“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一个极好的教训。” 师:第4段,请一位同学起来读第一个层次,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 一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 齐读:现在大家纪念他……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师:我们刚读的三个段落都是先叙后议,这样我们就对课文的写法有了明确的了解。那我还要告诉同学们,第4段可以不从叙议的角度去划分。可从先说“我和白求恩”、再说“我和大家”这个角度划分为两个层次。这个角度和前面的不同。通过前面这个步骤,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的写法——叙议结合。叙是基础,议表现作者的情感和观点。下面我们就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通过概括对课文的内容加以浓缩,吸收其精华。下面大家先准备一下,用“这一段赞扬了……的精神”的句式说话,来概括第1、2、3段的意思。

《木兰诗》余映潮教学实录(最新整理)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人教部编版三上 27《手术台就是阵地》教学实录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名师教学片段实录 ◆品读白求恩大夫的语言,体会其精神品质(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重点段),思考:白求恩大夫当时说了什么话?找出来,读一读。 (交流找到的白求恩说的话,相机出示句子。) 句1: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句2: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师引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段话,思考白求恩大夫说的这两段话是什么意思? 生1:白求恩大夫的话是说自己不愿意离开阵地,要和战士们在一起。 生2:白求恩大夫的话是说自己还有重要的任务没有完成,不能离开,还要争分夺秒地抢救伤员。 师:他的心里时刻牵挂着战士们、伤员们,他不愿抛下他们。(板书:对同志极端热忱)从这两段话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3:白求恩大夫的话是说他把手术台当作了自己的阵地,他不能离开这个阵地,就像战士们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一样。 师:白求恩大夫说:“手术台就是阵地。”那“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 生:“手术台”是外科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用的台子,“阵地”是军队打仗的

地方,不是一回事。 师: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比作阵地。 师:你说得对。(跷起大拇指表扬)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岗位,老师的岗位呢? 生:在课堂教书。 师:工人叔叔的岗位呢? 生:在工厂做工。 师:交警叔叔的岗位呢? 生:在马路上指挥交通。 师:那外科医生的岗位呢? 生1:外科医生的岗位就是在手术台前为病人做手术。 生2:哦,我知道了,这里的阵地就是岗位。白求恩大夫把手术台当作阵地,他不愿意离开手术台,就是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岗位。 师: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生3:阵地是很重要的地方,是不能丢失的。假如阵地丢了,那么就意味着战斗失败了。 生4: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连庙的一角都落下了许多瓦片。但白求恩大夫仍然不肯离开手术台,依然冒着生命危险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所以说手术台就是阵地。 师:也就是说,白求恩大夫把动手术抢救伤员看成和打仗一样重要。手中的手术刀就是他的武器,他要像战士坚守阵地一样坚守手术台,所以说——生:(齐)手术台就是阵地!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精修订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

纪念白求恩 教学设计

纪念白求恩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一)全面感知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二)理解叙议结合以议论为主的写法以及对比运用的作用。 二、过程方法目标。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积累文章中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白求恩先生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全面感知把握课文内容要点,理解夹叙夹议和对比写法。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创设情境。(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同学们,多少年来,有一个名字作为一种力量、一种象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尤其是经历过抗战的中国人民。那就是白求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于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的1939年12月21日写下的文章《纪念白求恩》。白求恩这个名字,经历过抗战的人们很熟悉。我们大家对这样一个牺牲了70多年的长者了解多少,我们先来聊一聊白求恩好吧。 (学生举手交流搜集的资料,简介白求恩生平事迹。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历史背景。)师:关于白求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那大家看课题《纪念白求恩》,你会想到什么或有什么疑问?(提问学生回答)很好。是的,一个加拿大人,为什么我们伟大的领袖要写这篇文章来纪念他,纪念他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就会找寻到答案了。 二、出示目标学法。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全面感知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二)理解叙议结合写法以及对比的作用。

(三)学习白求恩先生的共产主义精神。 我们的学习步骤是:感知一篇,精读一段,背诵一节。我们主要的学习方法就是:朗读讨论交流。 师:下面我们开始进入第一个步骤:感知这篇课文内容要点及写作目的。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把握文章要点,明白写作目的,学习记叙议论结合的写法。 (一)请大家各自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时候注意。 1.读准生字字音,借助文下注释理解重点词语意思。 2.找出每段重点句,在此基础上归纳各段要点,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白求恩为何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 3.毛泽东评价赞扬白求恩这些精神品质(议论),叙述了白求恩医生哪些方面的感人情况体现出这样的精神(记叙)? (学生读全文后举手发言,老师点拨明确。) 每个段落很明显由两个层次组成——记叙和议论。由叙到议,表现了作者通过白求恩的事迹事实发表自己的见解加以评论的思路。课文的写法有了明确: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议论文,课文以“纪念白求恩”为主线,“纪念”是为了“学习”。(学生交流记叙议论时可采用去掉记叙或议论会怎样?进行比较来明白夹叙夹议。) 师:好,我们通过整体感知全篇课文,知道了两个重要内容:一个方面是大家知道了各段的内容要点,了解了写作目的是悼念白求恩、赞扬白求恩,并号召我们学习。一个方面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不是记叙白求恩的事迹,文章是议论文,所以采用了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方法,以议论为主,记叙是为了议论服务,层次分明。“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记叙文也“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大家读书很用心,但我们第一次读的时候,由于对课文只是感知,读得很平淡,感情的问题没能很好运用。下面我们就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清楚记叙议论,再来把课文大声地读一遍,要求女生读记叙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学生集体合作再次通读全文。) 四、合作探究,精读一段——体会运用对比方法阐述观点的好处以及本文语言特点。 (进行此活动时,老师不提前说出对比的手法,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就会体会把握的,老师引导体会这种手法的作用即可,也不必提对比论证这个词,毕竟还没开始讲授议论文的基本知识;老师总结的重点也应该是“对比”。) 师:我们刚才通过一种方法——概括内容要点来学习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板书:概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作文教学实录 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 执教:余映潮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知识和基本要求,实践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记叙文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1) 记叙文是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进行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背景知识】(2)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特点:有众多材料的组合,有比较复杂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范文品析】(1) 父亲的三句箴言 【写法借鉴】(1) 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时间顺序;总提分叙;调整节奏;叙议结合;照应细密;线索贯穿;选材精致(同一类细节);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2) 健忘的教授 杨晖

【写法借鉴】(2)首段统领全文;末段自然收束;反复手法;误会手法;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3) 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 【写法借鉴】(3) 第三人称视角;巧借文中人物的视角;倒叙手法开头;特写镜头收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4)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写法借鉴】(4) 散文式的笔调;以“抑”起笔;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材料写人;叙事简洁,暗含时序; 似贬实褒,点题精妙;人物个性鲜明。 【荐读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老王》(杨绛) 【写作实践】 自由命题,运用多事一人的写法,表现一个有个性的人。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就是这样抒发她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您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就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瞧——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不?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就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就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瞧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就是第一次,后面就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与“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就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与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您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就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就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就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就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 公开课教案 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理解文章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 )以身殉( )职 纯粹( )鄙薄( ) 狭隘( )热忱( ) 晋察冀( ) 2.解释下列词语。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宏大量。 极端:副达到极点。 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情义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纯粹:形不搀杂别的成分的。 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二、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白求恩(1890一1939),国际主义战土。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

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l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的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时要读准字音。 思考: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整理、评点:杨晓梅 时间:2007年1月14日 地点:吉林大学附中 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 (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 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好。老师来讲一讲。 (屏幕显示) 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第三,语言别有风味。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 蹲锯酬和譬喻柞木熹微 淳朴龙吟凤哕箍桶阉鸡忌讳 (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 (屏幕显示) 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向一位古典共产党人致敬 ──《纪念白求恩》课堂实录 第一部分:共鸣 一、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师: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挺“古老”的文章。 [投影展示课题《纪念白求恩》] 师: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我们都用这样一种方式去学── [投影展示]共鸣──争鸣 师:先共鸣。让我们去感受理解毛泽东笔下的白求恩。请读第一自然段,要求读的是记叙的句子,如果你发现是议论的,就停止。明白吗?好,读记叙的句子,预备起。 生读: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师:好,有的同学是很清楚的。刚才读的这几个句子,旁批“记叙”。 (生记笔记) 师:白求恩是哪国人? 生:加拿大人。 师:什么职业? 生:医生。 师:什么时候到中国。结合“注释一”看看。 生:1938年。 师:抗日战争刚刚爆发不久。这是个特殊的背景。他来干什么? 生:帮助中国抗日。 师:这是第一段的记叙告诉我们的。现在看最后一段,注意了,也是读记叙的句子,读到议论就停止。“我和白求恩同志”,预备起! 生读: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师:好,非常好,旁批,记叙。这是议论文当中的记叙,非常的凝练。白求恩什么时候

去世? 生:1939年 师:39年。哎,到咱们中国不到两年啊。好,他在中国是怎么工作的呢?头抬起来看大屏幕(配乐) [投影展示]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师:注意“辗”字的读音。非常好,继续读…… [投影展示] 在延安,外国专家很少。白求恩的到来理应受到当局的礼遇,仅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便相当可观。然而他谢绝了。以下是他写给“军事指挥部聂将军处”的相关的信亲爱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元似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做伤员们的烟草专款。其它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致同志似的敬礼! 白求恩 师:聂将军是谁? 生:…… 师:聂荣臻元帅!好,从刚才这个部分的介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白求恩? 生:看到了一个不追求名利的白求恩。 师:不追求名利,很好! 生:我看到了一个节俭,淡泊明志的人。 师:节俭,淡泊明志,文言基础很好啊,你来……

(完整版)《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及备课过程

《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李红玲 一,深情导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板书课题)作者是—— 生:毛泽东 师:同学们,2009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这样一篇头条新闻:哪些外国人最感动中国?(背景音乐起)新闻记载的是一个名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网络评选活动,历时40天,四百多万中国网民把自己宝贵的一票投给了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大夫,白求恩得票最高,位居首位。那么白求恩大夫为什么能够获得中国网民如此高的赞誉呢? (学生认真的听着老师的介绍进入了恩考状态,神情专注。)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白求恩的有关内容。(屏显白求恩的有关资料)哪位同学给大家读一下? 生:(在背景音乐的陪衬下读的很有感情)诺尔曼·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迹”爆发生,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939年10月,在涞源县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他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进行救护。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1939后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 师:白求恩大夫逝世一个多月后,毛泽东同志就写了这篇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军全党官兵将士都来学习白求恩大夫崇高的精神品质。 师:学习这一课,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同学们看一看,记一记。 生:默读目标。 师:明确了吗?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走进课堂。 二,第一个环节:感知一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学习本篇文章:感知一篇——精读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13 纪念白求恩-练习题

纪念白求恩练习题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的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②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③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④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⑤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⑥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请,漠不关心,麻木不仁。⑦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⑧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⑨晋察冀边区的人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⑩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白求恩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1. 第一段文字中,正面介绍白求恩同志的语句是第___句,侧面介绍白求恩同志的语句是第___ 句。(只填写序号即可) 2. “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第一段文字夹叙加议的特点十分明显,这段文字中“议”的句子是第___ 句。(只填写序号即可) 3. “无不为之感动”中加点的“为”可换用的一个词是___ ,“之”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中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二段文字中,作者将___与___进行了对比,运用对比方法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 。 5.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刻在鞭策着我们,现实生活中具有白求恩这种精神的人是很多的。请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加以说明。(要求:先叙后议,6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共1 页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狼》-余映潮课堂实录

《狼》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把字颠倒倒了。 生:今天我们学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中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一一 生: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老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并大声地读起来。 (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2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一一 (屏显) 课堂智能作业 (师下发练习材料,《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倚倚() 瞑()隧 ②指出含义:丘()犬() 洞()隧() ③区别词义:去()股() 盖()耳() ④解释意思:少时()顷刻() 变许()几何()

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

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白求恩共产主义精神。 2.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3.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归纳各段内容要点。 难点: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考评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qiǎn ) 狭隘(ài ) 极端( duān ) 拈轻怕重(niān ) 以身殉职(xùn ) 鄙视( bǐ) 晋察冀( jì ) 纯粹(cuì) 2解释下列生词。 ⑴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动机 ⑵生存或向前发展的途径。出路 ⑶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麻木不仁 ⑷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见异思迁 二、导入 带着问题看视频一,提问:请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提示:看到了几个医生,在辛苦的抢救病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位医生的故事,请看课文。 三、正课 1.本文标题为“纪念白求恩”,白求恩是什么人?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与白求恩有关的内容,读一读。 提示: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 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

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2、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3、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 ?4、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提问:这些内容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记叙) 2、教师小结: ?白求恩生平 诺尔曼·白求恩 (1889-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医治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白求恩其他补充资料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白求恩随部队辗转于荒凉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话说,过的完全是“高强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尔述及1938年一年,其实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军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陕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个手术,检查了1200名伤员。我还重组了部队的卫生系统,写作和翻译了三本教科书,建立了一所医疗培训学校。“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绩,不要说一个人,就算一个小分队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 在延安,外国专家很少。白求恩的到来理应受到当局的礼遇,仅每月发给他的津贴便相当可观。然而他谢绝了。以下是他写给“军事指挥部聂将军处”的相关的信 亲爱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带给我的301元钱。这笔钱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给我的个人津贴,另外的102.20元似乎是用来偿还我在药品上的垫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来支付我在纱布和药棉上的开销。关于这第一项100元。我在8月12日发给延安军事委员会的电报中已经表示过拒绝接受并且建议将它用做伤员们的烟草专款。其它的医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贴,而聂将军本人每月的津贴也只有“可观的”5元,在这种情况下,让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贴是不可思议的。 另外,因为我需要的所有东西都是免费提供给我的,钱对我没有任何用处。 致同志似的敬礼! 白求恩 3、提问:本文标题为“纪念白求恩”,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仅仅是“纪念“吗? 明确:不仅仅是纪念白求恩,更重要的是向他学习,学习他高贵的精神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