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后经济危机话语权-最新范文

略论后经济危机话语权-最新范文
略论后经济危机话语权-最新范文

略论后经济危机话语权

摘要: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的贸易争端和摩擦频发,中国方面的应对方式各异。事实上,从中国加入WTO以后,在贸易争端领域的发言权就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国应提升自己的话语权,进而保护自己在世界贸易中的利益。这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贸易争端;企业;政府

1经济危机以来针对中国的重大贸易争端事件回顾

1.1美国对华轮胎特保案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京时间2009年9月12日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实施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惩罚性关税税率第一年为35%,第二年为30%,第三年为25%。中国政府2009年9月14日正式就美国限制中国轮胎进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启动了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程序。

1.2中美禽肉贸易争端

2007年8月2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2008年农业拨款案》,其中第731条款列明“不得将政府拨款用于制订和实施有关中国禽肉产品输美的规定”。同时,美国《2008年综合拨款法案》第733条也有相同规定。2009年3月1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的《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第727条也有对中国禽肉的歧视性规定。2009年3月11日,总统奥巴马签署了《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该条款的出台以限制政府资金使用途径的方式继续将我国禽肉制品拒之门外。2009年4月17日,中国政府通过常驻WTO代表团致函美方,就美2009年综合拨款

法案第727节(简称“727条款”)提起了WTO争端解决项下的磋商请求。

除此以外,还有欧盟与中国螺丝钉与螺丝栓争端等等等等。

2中国在争端机制上话语权现状的原因分析

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以后,在争端解决领域就似乎一直保持着沉默,是一个“安静的成员”,截至2008年,中国正式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案例共有13起,其中作为申诉方参与的有2起,作为被诉方参与的有11起,而在这段期间,WTO一共受理了378起案件。为何中国在贸易争端领域的话语权如此薄弱呢,原因是多样的。

2.1“贸易大国”但不是“贸易强国”

(1)进出口依赖度大。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很大,属于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始终稳定在60%左右,这也就是说贸易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贸易的发展对经济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影响,面对这一巨大的经济助动力,中国当然是想尽可能大地保全利益,而对于一些贸易争端,往往会造成经济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所以除非贸易争端涉及到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行业,不管企业还是政府都更愿意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而从国外的角度看,中国的飞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不仅威胁了他们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挤占了他们的国际市场,而且中国对他们巨大的贸易出口也使他们成为了中国的大市场,花了很多钱还受到了伤害,自然会使这些国家将自己受损的利益诉诸于通过贸易保护争夺回来。

2.2进出口结构不合理,利润率低

中国的进出口结构有着很明显的失衡现象,在进口方面,主要是以资本密集型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和能源产品为主。而出口的产品主要的劳动性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比较低,而且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三来一补”贸易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意味着中国的贸易虽然量大,但是质量却不高。很多的企业依赖进口国外的技术生存,与此同时,很多出口企业却靠着薄利多销的模式赚取很低的利润,经济危机后,沿海大规模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倒闭就是一个例证,没有了大量的订单,企业就很难生存。

另外,典型的“中国制造”:轻纺织品,本质上是依赖着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生存的,使得出口企业的议价能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方面这种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不可能卖出很高的价钱,另一方面,对劳动力的“剥削”又时刻受着政府政策的影响,一旦最低工资标准有所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被挤占。

这样的情况导致了中国空有巨大的贸易额,却没有相应的在贸易领域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2.3私人企业主法制意识薄弱

虽然在面对国际社会的贸易指责时,中国一些民营企业也不乏有积极应对、主动争取自身权益的代表,比如在美国对中国出口玻璃征收反侵销的案件中,福耀玻璃企业就积极应诉,最终获得了胜利。但是,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在面对国外的惩罚措施时,还是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国内相关法制和WTO的相关

规则以及与其进行贸易的国家的法制都不甚了解,因此当这些国家提出我国企业违背了WTO的相关规则时,企业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错误在哪里,是什么,同时想要采取措施去维护自身权利时,又不知道相关国内法的程序。反观国外的跨国公司,有着非常完善的专业团队和应对机制,往往能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企业的法制意识淡薄也是造成中国在WTO中话语权受限的原因。

2.4政府与企业的沟通不畅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是磋商、斡旋调解、专家组、上诉机构审查、争端解决机构的建议或裁定的实施和监督以及补偿与交叉报复。在整个过程中,光凭企业或是政府的一己之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到,一个贸易争端诉讼的完成,需要企业的积极应对和配合,更需要政府的指导与支持。因此企业与政府的沟通尤为重要。

中国现在的进出口中私人企业占到了很大一部分,而这些企业在面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压力的时候,无疑是脆弱的,即使是相对强大的国营企业,在面对国际贸易纠纷时也经验不足。在对外贸易发达的沿海省市,从事出口是一种利益驱动,并不是在完全了解国际贸易的具体情况和相关法律程序的前提下,因此面对贸易争端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是先有实践经历,再去恶补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往往会比较慌乱,为了息事宁人或是追求一时解决而接受国外的一些惩罚措施,导致国外市场的流失和自身利益的巨大损失。政府作为一个比较强势的主体,既能通过相关途径便利地获得起诉国有关的情况,也能通过强势的话

语权争取到比较有利的解决方式,政府手中掌握着许多有益的资源能够对企业应诉产生很大的帮助。因此,如果政府与企业之间不能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企业了解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程序、政府了解企业经营情况,以使企业在面对争端时能够合理应对,必然会导致中国在国际上总是保持沉默。如果企业在面对争端时总是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就会让一些发达国家看准中国在贸易争端解决上的弱势,从而不断发难,这种多陷阱的贸易环境又会让企业在面对争端时更加谨慎,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导致中国的话语权越来越被忽视。2.5国内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的滞后以及相关人才的紧缺

不得不承认,中国对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和了解在国际上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一点严重限制了我们利用争端解决机制的能力和在WTO的发言权。受到国内法制水平和语言沟通障碍的限制,国内对WTO贸易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比较滞后,造成了我们在这方面人才的紧缺。在中国参与的WTO争端解决的案件中,基本上都是聘请国外律师,2009年的轮胎特保案,虽然中国最后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美国国际贸易法庭裁决认定,美国商务部对中国轮胎同时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做法构成了重复征税,必须立即停止,但是整个过程中方的申辩都是由美国代理律师尼尔?波特完成的,这反应了中国在对WTO机制研究上的弱点。

3改善现状的措施

3.1改善贸易结构,提升贸易地位

从宏观上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具备发达的经济实力才能

真正改善政治权利。要争取中国在WTO的话语权,首先就必须使中国成为WTO中一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成员。中国已经有着让人无法忽视的贸易额和贸易增长势头,进一步就是要改善自身贸易结构,提升贸易地位。

具体来说,出口上应该加大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向国外进口了先进的产品后,学习其技术并加以创新,开发出我们自己的产品,而不是简单复制国外的产品。同时对于出口企业应该整合重组,形成规模优势,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养大型进出口企业。

3.2积极主动参与WTO争端贸易机制

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中,除了起诉方与被诉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主体:第三方。第三方可以收到起诉方和被诉方的书面材料,提交自己对本案的意见,并且出席听证会。中国通过作为第三方参与案件审理,可以发表对案件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的贸易利益。同时,可以了解争端双方对焦点问题辩论的依据与技巧、专家小组、上诉机构关注的要点与思维逻辑,从而锻炼中国的WTO专业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在应对WTO贸易争端方面经验和人才缺乏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增大在WTO发表观点的方式提高在WTO的话语权。

除此之外,中国也应该要积极使用WTO贸易争端结局机制。当作为被诉方,应积极应诉,同时按照程序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在自己的贸易利益受到损害时,政府和企业也应该联合起来,通过官方与民间共同努力的方式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3提升中小企业对WTO争端解决机制和的认知和法制意识

中国现在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很大一部分是由中小型企业推动的,因此很多民营企业往往会成为贸易争端的主要对象,通过政府对提供相关信息的咨询和风险预警以及企业自身主动去了解WTO相关的规则和程序来提高企业的应诉能力。

同时,企业在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是否了解了国外的法律法规也是影响到企业在面对贸易争端时抗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企业提高自身法制意识,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利用法律工具为自己的利益申辩,进而提升我们整个国家在WTO的话语权。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e9346514.html, 关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探讨 作者:伯娜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27期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各国学者对经济危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马克思的视角再次对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原因进行探讨,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我们今天正确认识这场危机的指针。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过剩;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7-0001-03 对于2007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国内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旨在利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来剖析当前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揭示其实质,为世界各国更好地采取应对措施提供决策思考。 一、从主流西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危机爆发的原因 1.美国次级贷款本身的缺陷。次级贷款是美国住房贷款的一种,是针对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所提供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从定义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次级贷款的先天不足。首先,它的发放对象是那些信用等级较低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是借款机构在还款来源上无法确认;其次,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极大刺激了贷款购房的需求,形成市场需求的假象,从而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最后,贷款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们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危机的爆发也就成了必然。 2.过度的金融创新。人类从创造外汇期货这个金融衍生品以来,从未放弃过金融创新,而美国更是全球金融创新的领头羊。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衍生品的杠杆作用为投资者带来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以此次经济危机为例,就引起此次危机的美国次级贷款数量而言,是不足以引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而次贷危机之所以变成了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因素是美国的依托次贷产品的金融衍生品的数量远远大于次级贷款本身,并在华尔街的包装下,一层层地卖给了各种金融机构,从而加快了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的演变,也加速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蔓延。 3.政府的越位及缺位。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为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在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中政府的过度干预表现在:第一,次贷是美国证券交易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产物;第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金融危机_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2010年03月(总第151期) 今日南国 THESOUTHOFCHINATODAY NO.03,2010 (Cumulatively,NO.151) 迄今为止,全球经济仍然处在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中,可是,人们对于这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认识,还依旧仅仅停留在表层上,比如:第一,从危机的性质与具体形态来看,这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其影响范围已经波及全球;第二,这是一次首先在最发达国家爆发的危机,不仅造成了世界经济的衰退,而且已经发展为全球经济危机,其危机持续期难以预测;第三,美国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都出了问题。但问题是否真的如此明晰?其背后是否还存在着更为根本的原因?次级贷款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金融危机为什么与房地产市场联系得如此紧密?金融危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恐怕更值得认真思考。 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是金融创新产品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产品违背了银行信贷可偿还性原则,无视借款人的第一还款现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上面。银行信贷的可偿还性是金融业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说美国金融业对这一基本原则都缺乏认识,显然说不通。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美国金融业放弃了这一基本原则呢?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决定着美国金融创新的方式和方向呢?首先,从美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创新产品的关系上看,美国金融创新的核心是通过信用扩张来支持房地产市场。其次,从经济发展方式来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就进入了典型的消费推动型发展时 期,这种发展方式的基础是高消费率。维 持高消费率一方面需要扩张性货币政策 的支持,另一方面则需要对超前消 费—— —跨时预算约束(在没有流动约束 的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借贷的手段在现 时支出未来才能获得的收入)消费观念 的不断强化。维持高消费率已经成为美 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只有维持高消 费率,才能保证美国经济的运转,维持其 经济繁荣。美国长期的低利率(连续13 降息)、扩张性货币政策、信用扩张、各种 金融创新,说到底,都是为了弥补受居民 绝对收入平均水平制约的现时一期消费 实际购买力的不足,为了持续地促进高 消费。因此,银行信贷的可偿还性原则并 不是不重要,而是这个原则在生产能力 过剩所导致的消费品大量过剩的“过剩 时代”,远没有化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紧 张压力重要。客观地说,美国的次贷危机 是在认识到“过剩时代”生产与消费的严 重失衡,试图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信用 扩张和金融创新,延缓经济危机过程中 出现的金融危机。次贷只不过是一个突 破口,进一步加剧并扩大了经济危机,而 不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 “对于耐用消费品,即使它的使用被 有规律地消费掉,但在大部分时间里任 何一个消费者的需求都将是零。”其实, 所有消费品的需求都存在一个需求为零 的时间,不过耐用消费品需求为零的时 间更长而已。汽车需求为零的时间在发 达国家一般为五年左右,与之相比,住房 需求为零的时间要更长。但这只是问题 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即便是住房需求 旺盛,还存在一个实际购买力的问题。也 就是说,“住房梦”人人都有,而且很强 烈,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圆这个 梦,现期的收入水平制约着居住性需求 的住房消费状况(不仅美国,其他国家同 样如此)。中、高收入阶层住房需求为零, 与低收入阶层居住性需求旺盛但现期收 入根本无法满足其住房需求,必然造成 过高估计需求状况的房地产市场商品房 供应严重过剩,从而构成房地产业的潜 在危机。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危机就不仅 仅限于房地产业了。房地产市场对银行 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金融危机与 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因此,美国搞 次级贷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化解其房地 产市场长期存在,并且随时可能爆发的 房地产业与金融服务业的伴生性危机。 在这一点上,美国政府与金融业是清醒 的,次贷也的确起到了这样的作用(我们 不能因为次贷出现了问题,就否认次贷 的作用)。第一,推动以跨时预算约束为 特征的超前消费,为不具有或只具有部 分住房购买力的人提供信贷支持。次贷 产品主要是满足这部分购房者需要的, 它解决了这部分购房者的两个困难:没 钱付高额首期付款,没有足够的收入获 得贷款资格。第二,通过次级抵押贷款证 金融危机—— —后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 佟维学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吉林长春30000) [摘要]次贷只不过是一个突破口,进一步加剧并扩大了经济危机,而不是经济危机的最终根源。房地产市场对银行信贷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金融危机与房地产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这不仅是所有国家房地产危机的共同特征,同时也是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显著特征。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商品过剩,但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的具体形态是实体经济危机,而在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则具有实体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伴生性特征,而且对于金融服务业依赖性越高的产业,如房地产业、汽车业,一旦出现危机,便是一种伴生性危机。这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 —后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危机。 [关键词]金融危机;伴生性危机;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90-(2010)03-0095-02 [作者简介]佟维学,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ECONOMICRESEARCH 经 济 学 研 究95 THESOUTHOFCHINATODAY2010.3今日南国

马哲--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带着疑问走进两次经济危机 --记1929年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 摘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社会话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周期性生产过剩。20世纪20年代以来,全世界先后发生了数十起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经济危机,比较典型或颇具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有三次:1929-1933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且仍在进行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中1929年和当今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影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产生原因、表现特点、演变阶段、影响程度等方面,既有相同点,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关键字:1929,2008,经济危机,异同 1929~1933年金融危机习惯上被叫做世界经济大危机,是1929~1933年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发生的、迄今涉及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危机首先在实力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爆发,然后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加拿大、日本以及西欧各国甚至还波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这次危机历时近五年,其间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各国企业大批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高达30%以上。资本主义农业危机与工业危机交织激荡,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农业生产严重衰退。同时国际贸易严重萎缩,各国相继发生了深刻的货币信用危机,货币纷纷贬值,相继废止了金本位制,资本主义国际金融陷入混乱之中。由于商品严重滞销,市场问题变得异常尖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日益激烈。1933年危机逐渐结束。 1。两次危机概况,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称金融海啸及华尔街海啸等,是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2007年8月开始浮现到2008年上半年正式爆发,并蔓延到其他国家的全球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是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发展路径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引起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2007年8月美国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即使多国中央银行多次向金融市场注入巨额资金,也无法阻止这场金融危机的爆发。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家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尚未结束。 2.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 1929年与2008年两次金融危机的相同点可以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概括,参照标准不同归纳概括的相同点也不尽相同。 2.1宏观层面的影响 这两次金融危机以及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这三次比较具有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股票暴跌、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房地产缩水、失业剧增、经济增速下滑、经济衰退等。 2.2行为表现层面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的总体共同点有:一是强制清理旧债:二是商业信用剧烈缩减;三是银行资金呆滞;四是存款者大量提取存款;五是部分金融机构连锁倒闭;六是有价证券行市低落;七是有价证券发行锐减;八是货币短缺严重,借贷资金缺乏,市场利率急剧提高,金融市场动荡。 2.3危机征兆的影响 三次代表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的典型特征主要有:一是经济持续多年高增长,二是外部资金大量流入,三是国内信贷快速增长,四是普遍的过度投资,五是股票、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六是贸易持续逆差并不断恶化,七是货币普遍被高估。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危机 摘要:从全球化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自由化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传统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复归。这次经济危机不能简单地看成美国经济的危机及其扩散效应,它是全球化经济的总危机。美国人过度消费、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不力只是这次危机的技术性原因,从根本上看,这次危机是全球化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国际资本的逐利本性、全球化经济的无序竞争和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因此,它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危机。无论美国经济短期内能否实现稳定,如果没有新的技术革命或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全球经济将长期陷于低迷。 关键词:全球化经济国际分工经济危机技术创新福利制度 从2006年开始,美国的次贷问题逐步显现,2007年8月这场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前后,其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潜在影响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由30个发达国家组成的OECD曾经预言,美国经济因次贷危机难以避免下滑,但欧洲将接过美国的接力棒,推动OECD各国的经济增长。这种展望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可以与整个世界经济的走势相分离。然而,经过2年多的治理,美国次贷危机不仅没有痊愈,反而引起更猛烈的次级债务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并引起实体经济的收缩。与此同时,这场危机逐步向世界各国扩散,发

展成为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样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根源在哪里?其演变趋势如何?下面,先从经济全球化视角分析。 作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收入分配完全由市场决定,并且,在资本主义早期,劳动力供给往往大于需求,处于过剩状态。因此,劳动力价格即工资一般被压缩到仅仅维持生存的水平,甚至达不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其收入无法维持正常的城市生活需要,即城市中生存最基本的居住、就医、就学的需要。而另一方面,资本却能在几乎不受限制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低消费、高积累、高投资和工业生产的外延扩张是这一生产模式的基本特征。由于消费压抑和强烈的投资冲动,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要大幅度慢于生产能力的增长,生产的快速扩张和消费力的相对缩小便构成最基本的矛盾。但是,在存在经济扩张空间的情况下,这一潜在矛盾不会成为现实,投资需求会弥补消费需求的不足。相反地,由于高积累、高投资,通过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快速外延扩张或外延扩张与产业升级相结合,能够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并把越来越广的领域卷入这一生产方式中。因此,这样一种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具有历史合理性,它为一种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播提供了强大动力。 就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化经济而言,由于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化经济层面的一定程度的复归,这一生产方式内在的基本矛盾必然在全球化经济的发展特征方面得到体现,这必然也会影响到该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在全球化经济中的表现形式。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某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和虚拟经济也已经发展到无以复加的水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范文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现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二)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现条件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外延扩大再生与内含扩大再生产 (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问题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即包含所有单个资本的流通,又包含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21

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第二个理论前提——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个前提条件公式,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周期性 相对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一直陷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这种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也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所决定。 (二)教学难点 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必须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考察。 2.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 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从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看,即从物质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来划分的,是对社会生产所有生产部门最概括、最恰当的分类。 三大交换关系是:(1)Ⅱ(v+m)的交换。是在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地。(2)Ⅰ(v+m)和Ⅱc的交换。它们的交换只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3)Ⅰc的交换。是在本部类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 3.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进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两个部类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 22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90年代以来的三大经济危机 良时金融事业部:杨小强 文章摘要: 时间主要股市表现 第一次 90至92 年道琼斯:经历二次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1987年8月至10月,指数由最高的2722点跌至最低的1616点,跌幅38.98%。 第二次:1990年8月至10月,指数由2934.65下探到2365.1,跌幅17.4%。 日经:持续时间较长,跌幅较大 从1990年开年的最高的38915点跌至1992年8月18日的14309点,跌幅63.23%。 此后日经长期维持在22000与14000之间走箱体运动,直到1997年 第二次 97年6 月至98 年底恒生指数: 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达到61.1%。 日经指数: 从1997年6月的20879点至1998年10月的12788点,跌幅38.75%。 第三次 2000至 2002年道琼斯指数: 从2000年1月的11749.9跌倒2002年10月的7197点,跌幅达到38.74%。 日经指数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到2002年6月的7604点,跌幅62.59% 恒生指数 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完整版)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1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及其原因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因美国股票市场投机过度导致股票暴跌,引发1929~93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全美证券贬值总额达到840亿美元。危机期间,美国抽回了大量对德国的投资,通过资金链的传导作用,引发德国经济崩溃。受累于英国在德国的大量投资,英国也被推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这场危机重创了全球,使得各国生产出现严重衰退。 危机爆发的原因在于:一是贫富差距加剧了借贷消费,使得消费品市场过度膨胀发展。当借贷消费放缓并受阻时,一方面导致消费品生产减少和生产过剩,引发社会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投资锐减,造成资本过剩。二是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看好并不反映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表现在股票市场上。银行信用助推了股市繁荣,至1929年,道琼斯指数从75点上升至最高的363点,上涨了4.84倍。股市泡沫高涨加速大量资金撤出再生产部门,转向更高回报率的证券投资领域。三是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监管不当。危机前,美国投资者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余额由其经纪人支付,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对危机期间的银行倒闭采取干预措施,使得银行业出现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救助迟缓助推了这次危机的蔓延。 1982~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 20世纪60年代,许多拉美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国内经济,举借了大量外债。但由于资金使用、制度约束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债务资金并没有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反而造成了还本付息的困难。1982年8 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本息,请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遭到拒绝后,墨西哥政府宣布无限期关闭外汇市场的汇兑业务,暂停偿付外债等措施,引发市场恐慌,爆发了债务危机。随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也相继因债务问题陷入危机。 危机的主要原因包括:一是两次石油危机推高了国际油价,拉美国家对石油进口依赖性很强,而石油价格的上涨又会增加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二是拉美国家私人银行贷款增速很快,超过了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速;短期和长期贷款结构不合理,短期贷款比重增长迅猛,而中长期贷款比重大幅下降;此外,贷款利率大多采用固定利率,增大了利率风险。三是因为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压力增大,国际信贷紧缩,美国实行高利率,加重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 1987~1992年美国储贷危机 20 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房屋市场价格得到了逐步修正,同时,美联储加息造成了银行贷款违约率持续攀升,引发了对美国经济影响深远的储贷危机。储贷银行本质上是通过赚取存贷利率差进行运营的,但是由于美国80年代初期升息步伐加快,投资者纷纷将定期存款转投到货币基金中,增大了银行资金压力。而银行又面临着短期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长期贷款利率不变的利率错配状况。80年代美国还允许储贷机构开展商业贷款和消费性贷款业务,增加其获利能力,同时放松了对房贷授信条件以及风险管理控制,储贷银行还开展了投资不动产等活动,增大了储贷银行的经营风险。 导致储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一是20世纪30 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 从背景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世界发生过的最全面、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景象,1923--1930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额翻了4倍,1925--1929年间股价翻了近3倍。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方面,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然而在经济繁荣的背后,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美国当前金融危机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和“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从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连续13次降息,在低利率的条件下美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扩大,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贷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又开始连续17次加息,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大幅降温,大量偿还不起贷款的人出现,房贷公司遭受沉重打击。随后引发一系列金融事件,导致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两次危机背景的相似之处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 从原因上看: (一)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不同 29年大萧条,主要是产品过剩造成的。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反应,在

后金融危机时代给我国汇率的影响

专业:13级金融专硕学号:2013221010158 姓名:李倩芸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 摘要 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是近几年国际国内讨论的焦点和难题。2003年以来,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就一直争论不休,而且愈演愈烈。在当前世界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关于人民币汇率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汇率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合适恰当的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之一,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汇率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一点出发,本文首先阐述了汇率及汇率制度的基本概念及汇率制度的分类,接着又分析了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构成及其特点,然后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最后关于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行了简要的小结。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社会的秩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 国间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调整,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各国一方面对本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进行了调整,另一方面对与本国有紧密经济联系的经济体的政策提出一系列要求,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对外经济联系重要杠杆的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二、汇率与汇率制度 (一)汇率的概念 简单来说,汇率就是用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比率,如果把 一国货币看成一种特殊商品,用另一国货币去购买这种特殊商品,这 其中的交易价格就是汇率。由于各国的币种、币值不同,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又必须进行必要的货币交割,这就使得货币兑换成为必然需要,在国内市场中,产品的生产是在国内进行的,其成本是以本币计算的,而在国际交易中,必须与国外货币发生关系,或者是用外国货币表示本国商品价格,或者是用本国货币表示外国商品价格,而这时候 就需要用货币间的兑换比率进行换算以确定本国商品的价格和成本,这就使得汇率尤为重要,因为它的高低决定着本国商品的成本与价格,与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密切关系。 (二)汇率制度的概念 汇率制度是一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在对本国汇率进行管理时形成的一系列规定。一般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l)汇率决定的原则和依据,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如何理解目前世界经济危机 文章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e9346514.html,/ 目前世界经济危机表面上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很相似,但是事实上两者有很大不同,上世纪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所以解决方法是扩大社会的有效需求,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面临的是生产不足,消费过剩的危机,中国面临的是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危机,危机的根源不同,所以解决的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紧缩还是增长?这是目前深陷经济困境中各国面临的选择,那么应该如何选择呢?关键在于理解危机的根源。 现代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但是目前美国和西方国家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消费过剩,生产不足,因为生产不足,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中产阶级贫困化,政府陷入主权债务危机,高福利政策难以为继。那么为何美国和西方国家会出现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呢?其原因在于本国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那么为何会出现制造业的转移和外包呢?原因在于成本与税率过高,抑制了投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货币工资收入上的差异已成为重要的比较优势,哪里单位劳动力成本低,企业家就会到哪里投资,现代大规模生产过程能够以相等的效率在世界各地实现,那么资本投资将永远寻求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因为那样才能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美国和西方因为高工资,以及国内市场的饱和,利润空间的稀薄,导致本国公司将加工和制造迁移到低工资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这些国家进行生产加工,然后再将产品通过廉价的现代化运输工具返销到国内和世界其它地方,这样显然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制造业的转移首先导致美国和西方国家大批工厂的倒闭和萎缩,许多公司在本土只保存总部和研发中心,其次,导致失业率的剧增,中产阶级每况愈下,其三,进口大于出口,成为纯粹的消费大国,只消费,不生产,只进口,不出口,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除了农产品和别国无法加工生产的高科技产品,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显然在这里生产与消费的自然关系发生了脱离,消费不再拉动本国的生产,而是推动中国与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所以从这一角度讲,是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消费推动了中国和新兴经济体经济的发展。其四,贸易赤字急剧上升,美国2010年贸易赤字总额达到49789亿美元,其中对中国贸易赤字扩大到207亿美元,中国事实上成了美国的工厂,为美国打工。最后,美国和西方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并且无力自拔。 那么针对生产不足,消费过剩,应该选择怎样的对策呢?显然只能选择紧缩政策,即减税,降低工资成本,消减高福利,以求拉动国内投资,制造业的回流,增加就业,推动出口,赚钱还债,同时寻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再造工业化,重振雄风,事实上美国和西方国家并不缺乏创新与消费,它们依然是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完全有能力度过危机。但是问题是美国和西方国家民众过惯了高工资高福利的生活,他们不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经济的复苏,他们更愿意政府选择增长政策,即扩大开支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增长而不是紧缩来推动增长。那么如何扩大开支呢?无非继续借钱或者拿富人开刀,增加富人的税收,显然选择增长不能解决成本竞争力的问题,而且会导致进一步的产业转移和富人出逃,以及债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选择紧缩还是增长?向右还是向左?依然处于两难的选择中。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世界经济危机的表现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但无论是战前或战后,其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主要表现 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1637年郁金香狂热 在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东西。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依旧在地里生长的时候,价格已经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二十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现在大家都承认,这是现代金融史上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投机泡沫。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闭的南海公司给整个伦敦金融业都带来了巨大的阴影。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然而人们的资金闲置、储蓄膨胀,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为此南海公司觅得赚取暴利的商机,即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因为公众对股价看好,促进当时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反作用于股价的上升。 1720年,为了刺激股票发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的方式。投资十分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导致了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公司的真实业绩严重与人们预期背离。后来因为国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内幕人士与政府官员大举抛售,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本次危机爆发之后,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从2010年起,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参加,这些单位都完成了十分出色的分报告,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两次危机的共性 通过比较研究,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初步得到10点结论,简要描述如下: 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其警世意义在于,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抓住它带来的机遇,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2、在危机爆发之前,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在两次繁荣期间,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这次危机最突出的表现是,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安抚民心。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致命问题是,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与此同时,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在两次危机之前,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大萧条前,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在这次危机前,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浅析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 自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响不断扩大,波及到全球。受到影响的各国政府联手救市,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媒体呼吁中国在应对危机中发挥重大作用,要中国承担大国责任。但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金融制度也不健全,在处理国际经济危机过程中,作用有限,这是国人应该清醒认识到的。 [关键词] 经济危机中国积极作用 一、国际上对中国作用的期待 从9月初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各国政府一片救市行动中,西方主要媒体有一些声音认为中国将在此次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某些西方知名人士也将目光投向正在发展壮大的中国,希望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 第七届亚欧峰会结论的主轴之一也是在要求全面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更呼吁中国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直言不讳地说:“我非常希望中国能为解决这场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他认为这场危机是中国展现“责任感”的机会。担任欧盟轮值主席的法国总统萨科齐,也在峰会上敦请以中国为首的亚洲国家协助重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国际媒体纷纷注意到了中国在峰会里的地位。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要求中国提供协助的压力骤增”;中东的半岛电视台说:“中国被要求加入全球拯救行动”,并预言中国的国际地位将因此大为提升。 要求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根据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国是世界目前最庞大的新兴经济体和市场;美国现在手忙脚乱,但只要中国稳住阵脚,全球经济就不会彻底失去重心支点,也会为较快的复苏开辟有效通道。 第二,中国目前拥有大宗的美元外汇储备,并且是美国的主要债权国之一。只要中国不陷入经济恐慌可能导致的债务抛售,甚至愿意参加美国的救市计划与行为,美国这里的危机就不太可能进一步恶化。 第三,中国在处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时隔十年之久,中国为自身利益考虑,不会在处理目前这场危机中袖手旁观,同样会显示中国的特殊作用。 难怪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10月21日在纽约发表讲话,赞扬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表示,作为世界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已明确承诺与其他各国一起努力确保全球经济的稳定,并认为中国的发展对美国公司和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走势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走势 随着我国经济企稳向好,其他主要经济体逐步复苏,2010年全球经济、我国经济都将全面进入“后危机”时代。人类还会发展,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中国经济都会出现一些新的重大趋势。只有立足这些重大趋势,才能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和发展格局将会发生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着新的重大机遇 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发达国家正在改变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增长方式,新兴经济体将逐步增加消费,降低储蓄。“美国消费,中国制造,中东和俄罗斯提供资源”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全球范围内的结构调整方兴未艾,国际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和资本流向也会有重大变化。未来几年,世界经济将维持低速增长。 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会继续调整。金融危机动摇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加速了全球经济多极化进程,特别是中、印、俄、巴“金砖四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会在较长时期内稳居第一。G20取代G7成为国际经济协调的主要场所,标志着全球治理模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兴经济体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全球金融体系面临重大变革。金融危机弱化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欧元地位有所上升,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将会加速。特别是,中国政府加快了人民币双边互换和跨境贸易试点进程,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加快上升。世界各国还就加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达成共识,势必对全球金融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正蓄势待发。金融危机和应对气候变化催生了以低碳经济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绿色经济和智慧地球有望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均把新能源、节能环保、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新兴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大力扶持其发展。全球新一轮产业升级、调整和转移,已势不可挡。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新兴产业上的差距有望第一次缩小。 总的来看,“后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环境总体有利于中国,百年危机也为中国发展创造了百年一遇的战略机遇,中国经济发展将迎来更健康、更平稳、更具活力的“黄金十年”。 “以转型促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