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瓷友作品鉴定
“珠山八友”与他们的陶瓷艺术

“珠山八友”与他们的陶瓷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陶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景德镇为举世闻名的瓷都,历经千百年的窑火,造就了一代代的能工巧匠和陶瓷艺术家,创造了世界闻名、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为人类文明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清朝末期政治腐败,加上鸦片战争、“洪杨之乱”已弄得民不聊生。
辛亥革命之后,又连年内战,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达到历史的低潮。
1928年,时局逐渐平稳,由王琦发起,八位有着共同爱好、情趣相投,并有亲缘关系的挚友,组织在一起恢复艺术创作之风,以提高陶瓷创作技艺。
他们分别是:有儿女亲家的王大凡和毕伯涛,有同是陶校校友的汪野亭和程意亭,有结拜王琦为义父的刘雨岑,有师生情谊的邓碧珊,还有专功雪景的何许人。
他们大都聚集于景德镇的珠山附近,相互约定各带作品一件,在文明酒楼品茗论画,相互观赏。
并定每月十五日为集会日,名为“月圆会”。
从此,会友们轮流做东,招待宾客。
作为宾客者各带纸画一幅,既作观赏,又作答谢主人之物。
不久,毕伯涛奔丧去了鄱阳,何许人艺游去了九江,于是又吸收了一对挚友徐仲南与田鹤仙。
他们常住珠山旁的五龙庵,饮酒作画,畅叙友情。
从此,人们对这八位挚友称作为“珠山八友”。
田鹤仙彩绘的“岁寒”山水瓷板上记载着标有“珠山八友”的名称。
除此之外,“八友”在他们的作品中并未有自称“珠山八友”的题记。
“珠山八友”之一的王琦,幼年从艺捏面人,所捏面人惟妙惟肖,后从事陶瓷艺术绘画,并拜擅长画鱼和瓷相的邓碧珊为师。
早年人物画则采用没骨法画佛像,后又以钱慧安仕女图为蓝本彩绘工笔粉彩,其作品只画图章,多不书款,中年改画写意人物。
用笔挥洒奔放,很有乾隆年间杨州八怪之一黄慎的风格。
但其头部多见明暗,因受到西洋书法的影响,故景德镇陶瓷艺人称王琦的瓷上人物为“西洋头子”。
王琦是“八友”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陶瓷艺人。
王大凡少年时来景德镇学绘古彩人物,后专攻粉彩。
早年拜汪晓棠为师,其粉彩仕女图受汪氏影响较大。
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

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原标题: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图1 王琦粉彩《瞎争图》瓷板图2 汪野亭瓷板山水画瓷板画出现在明代中期,几百年来,它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
特别是民国初期的“珠山八友”,他们以瓷入画,用胎作纸在瓷板上彩绘,创造了秀美而大气、宁淡而悠远的新粉彩。
粉彩瓷板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所绘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珠山八友”的形成与艺术成就民国初期,瓷板画创作艺人云集江西景德镇。
1928年的一天,一位客商找到瓷板画艺人王琦、王大凡,想预订一批风格迥异、质量上乘的瓷板画。
于是乎,两人盛邀邓碧珊、汪野亭、何许人以及程意亭、毕伯涛、刘雨岑六人,务必请每人绘一幅瓷板画精品。
画作完成,众人观后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纷纷请这八位高手继续创作。
这样一来,八位干脆成立了一个研究团体性质的瓷艺社,取名“月圆会”,意思是祝愿“花好、月圆、人寿”。
同时相约每月的月圆之日相聚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
因历史上珠山是江西景德镇的别称与象征,故大家尊称八位为“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作为文人画派在陶瓷绘画艺术上的承传者,陶瓷浅绛文人画派的继承人,为使陶瓷文人画成为艺术主流和时尚的代表,贡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诚然,他们绝大多数是“红店”(完成瓷器的家庭工业工场)的艺徒,但他们善于总结,加强学习,不断在艺术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修养。
正是这种向上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张扬艺术个性,追求审美意趣。
同时在作品中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风貌,成为时代的先知先觉者。
而其推陈出新的绘画艺术,对同代甚至身后的几代人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另外,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历史层面的审度,使得其创作的作品贴近了时代。
“珠山八友”不仅接受了文人画的审美理念,而且敢于用文人画艺术替代当时的康雍粉彩。
这是如何的“胆大包天”!但是,如果没有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没有后来陶瓷文人画艺术的长足发展,新粉彩就不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的中流砥柱,其陶瓷装饰艺术就树立不了新的里程碑。
何许人瓷板画鉴定方法技巧!如何通过款识辨别

何许人瓷板画鉴定方法技巧!如何通过款识辨别陶瓷美术大师何许人(1882—1940),原名处,字“德达”,乳名“花子”,后改为“华滋”,安徽省南陵县人。
以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句,更名为何许人,景德镇“珠山八友”之一,中国陶瓷美术大师。
何许人生于1882年,卒于1940年,享年64岁。
少时学绘青花,后改学粉彩。
初时常以清初“四王”之作为范本,循古人规范,摹前入画迹。
书法从“二王”人手,后学汉隶,善微书,能在径寸印泥盒上书写《出师表》、《赤壁赋》,以画雪景山水见长。
作品法度整饬,笔迹磊落,晶莹剔透,深远荒寒。
何许人雪景瓷板画作品鉴定方法技巧笔墨(料)特征鉴定何许人在1916年以后,以雪景山水瓷画为主。
在瓷画工艺上,已逐渐摸索出一套革故鼎新的技法。
目前模仿何氏之赝品,均为其雪景山水画。
从笔墨特征来看何氏画雪景山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构图上远承宋人造景取势之长,讲究章法布局,注重近、中、远三重构图,山势相叠,坡岸交错,层次有序。
二是以艳黑为主勾画山岭,以赭石皴染阴阳层次,墨色秀润磊落,次第有序,再以敷粉留白表现雪色。
何氏在傅彩用料时,克服雪景色阶少的特点,巧妙地把粉彩玻璃白运用于雪景山水之中,使画面彩料浓淡自如,雪色逼真,层次有度,既有传统填色的粉润效果,又具有画意生动的意味。
注重单薄中追求晶莹的效果,尤其是渲染雪雾天色,层次之微妙,表现出不凡的功力。
而模仿品往往得其表象,多数在傅彩时为追求层次感而将玻璃白堆填较厚,用手触摸有起棱之感。
三是在一些细节的描绘上,何氏同样以细腻的画笔刻画,如蹇驴踏雪,路上留下连串痕迹;若层宇楼台,总以一两处暖色调点醒。
他的作品无论是大幅瓷板画,还是小件印盒都用笔精到,工丽严谨,法度整饬。
其书法行笔稳健,转折圆浑,顿挫变化明显,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
何氏粉彩雪景瓷板画《雪满梁园》,乃绘宋朝汴京八景之一的“梁园雪雾”。
画面以界画技法布景,俯视构图,严谨自然又有气势。
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

珠山八友瓷板画收藏与鉴赏图1 王琦粉彩《瞎争图》瓷板图2 汪野亭瓷板山水画瓷板画出现在明代中期,几百年来,它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
特别是民国初期的“珠山八友”,他们以瓷入画,用胎作纸在瓷板上彩绘,创造了秀美而大气、宁淡而悠远的新粉彩。
粉彩瓷板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所绘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珠山八友”的形成与艺术成就民國初期,瓷板畫創作藝人雲集江西景德鎮。
1928年的壹天,壹位客商找到瓷板畫藝人王琦、王大凡,想預訂壹批風格迥異、質量上乘的瓷板畫。
於是乎,兩人盛邀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以及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六人,務必請每人繪壹幅瓷板畫精品。
畫作完成,眾人觀後大開眼界,嘆為觀止,紛紛請這八位高手繼續創作。
這樣壹來,八位幹脆成立了壹個研究團體性質的瓷藝社,取名“月圓會”,意思是祝願“花好、月圓、人壽”。
同時相約每月的月圓之日相聚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
因歷史上珠山是江西景德鎮的別稱與象征,故大家尊稱八位為“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作為文人畫派在陶瓷繪畫藝術上的承傳者,陶瓷淺絳文人畫派的繼承人,為使陶瓷文人畫成為藝術主流和時尚的代表,貢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
誠然,他們絕大多數是“紅店”(完成瓷器的家庭工業工場)的藝徒,但他們善於總結,加強學習,不斷在藝術實踐中提高自身的修養。
正是這種向上的精神,使他們能夠張揚藝術個性,追求審美意趣。
同時在作品中能夠反映那個時代的風貌,成為時代的先知先覺者。
而其推陳出新的繪畫藝術,對同代甚至身後的幾代人都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另外,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和對歷史層面的審度,使得其創作的作品貼近了時代。
“珠山八友”不僅接受了文人畫的審美理念,而且敢於用文人畫藝術替代當時的康雍粉彩。
這是如何的“膽大包天”!但是,如果沒有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就沒有後來陶瓷文人畫藝術的長足發展,新粉彩就不可能成為那個時代的中流砥柱,其陶瓷裝飾藝術就樹立不了新的裏程碑。
刘雨岑瓷版画鉴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刘雨岑瓷版画鉴定篇一:珠山八友瓷画的辨伪与识真珠山八友瓷画的辨伪与识真瓷器造假,自古有之,民国尤盛。
不仅前朝瓷器皆在仿造之列,同时期“珠山八友”等名家亦不能幸免,因此八友存世作品精粗并存,真假混杂。
就赝品而言,有民国时期的老仿瓷和现代的新仿瓷。
老仿“珠山八友”瓷,多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出现的,这些仿品与“珠山八友”在同一个时期。
老仿瓷的鉴定难度相对来说大一些,主要原因是胎质和釉色同样具有民国时期陶瓷的特点,而且品相又陈旧,少有疑点,容易迷惑人。
老仿瓷多是八友当年的徒弟及其追随者所为,笔者所见其作伪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别:一是当年的代笔之作,二是抄袭模仿之作,三是刻意假造之作,四是主观臆造之作。
下面就老仿瓷的造假手法和甄别要点作些分析。
代笔之作是指非八友亲笔所为,但却是八友所认同之人的作品。
民国时期由于“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和名气颇大,贵戚权门,商贾雅士,对“珠山八友”瓷画作品趋之若鹜。
他们的瓷画作品很有市场,八友成员不仅结社互助,有的还自开画瓷店,谋求发达。
他们一边勤于画瓷器,一边带徒授艺,多数弟子在随师学艺并具有一定水准之后,也帮师傅做些摹稿、填色之事,甚至参与和帮助师傅完成应求之作。
此种现象是中国几百年来师徒传艺的惯例,在民国时期较为普遍。
代笔之作一般是门徒按师傅的画稿临绘后,由师傅修改匡正,并亲题款识而完成的。
严格来讲代笔之作不是仿品,如汪野亭的墨彩瓷板画《一帆风雨裹》,该画的山石画法正如画上诗中所题,摹宋代米芾之法,以点代皴,层层积染,汪氏不曾以这种皴法画山石。
笔者就此幅作品与汪氏之女、著名瓷画家汪桂英作过深入探讨和精心比对,其稚拙生硬的笔法和墨色的运用与汪氏风格迥异,但从题字笔法分析,该瓷板画的落款属汪氏所书无疑。
像此类非八友亲手所画而又有真落款的传世作品有一定数量。
模仿抄袭之作,多是八友身边诸人所为。
有的临摹抄袭,只是借师傅之影响,谋求生计。
“珠山八友”瓷板画鉴定基础知识讲解

“珠山八友”瓷板画鉴定基础知识讲解“珠山八友”瓷板画鉴定基础知识讲解”珠山八友“的瓷艺作品有的距今不过一个世纪,有的距今半个多世纪,虽然说20世纪初景德镇瓷器的胎釉与20世纪未有所区别,但这差异并非天壤之别,倘若鉴定者能较深入地了解胎釉的生产工艺和发展过程,并在有了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多观看,多比较,多分析,多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就能练就一双”慧眼“三、个人作品的鉴定要点”珠山八友“成员从事瓷画创作的年代,大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从时间纵向来看,年纪最长者徐仲南、邓碧珊有20世纪初的作品传世,自然数量很少。
年纪最小者刘雨岑逝世于20世纪60年代末,因此,60年代末也就是”珠山八友“成员作品的时间底线。
由于年纪的长幼以及他们从艺时段的长短,”珠山八友“成员存世作品多少不一,其中徐仲南、王琦、汪野亭、王大凡、田鹤仙、程意亭、刘雨岑作品较多,邓碧珊、何许人、毕伯涛作品较少。
从绘画领域来看,他们的取向各有不同,然而山水、花鸟、人物一应俱全。
瓷板画出现在明代中期,几百年来,它在陶瓷艺术与绘画艺术的边缘获得了发展空间。
特别是民国初期的“珠山八友”,他们以瓷入画,用胎作纸在瓷板上彩绘,创造了秀美而大气、宁淡而悠远的新粉彩。
粉彩瓷板画汲取了中国画的营养,所绘形象无不栩栩如生,精美绝伦,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珠山八友”各自的艺术特点王琦开创了在瓷板画上以写意手法表现人物风姿的先河,如2013年中国嘉德以92万元拍卖成交的《糊涂即是仙》粉彩瓷板。
王大凡则独创出不用玻璃白打底的落地彩手法。
邓碧珊是第一个在瓷板上成功地勾画人物肖像的画家。
汪野亭则以类似泼墨法的墨彩绘瓷技法,给山水作品注入新的生机,像2012年中国嘉德以28.75万元拍卖成交的《竹篱茅舍风光好》粉彩瓷板。
新仿瓷还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
一是老胎新仿,因为民国时期的老胎在景德镇还能找到少许,高仿以此做假,其胎釉与民国时期的真品无异,而且模仿得逼真,画面还做旧,此种现象特别值得收藏者警惕。
“珠山八友”汪野亭瓷画怎么鉴定!

“珠山八友”汪野亭瓷画怎么鉴定!汪野亭是20世纪前期景德镇陶瓷美术革故鼎新的著名陶瓷艺术家。
他的山水画,一直为后人所仰重、仿效,足足影响了半个多世纪。
他从艺30多年从未离开过景德镇,创作了许多代表那个时代的精美作品,受到了世界收藏家的青睐并争相收藏。
汪野亭从艺勤奋求进,博采众长以拓宽思路。
对历代名著名作必细读深思,赏其风格,悟其意境,师其内涵。
他崇尚宋人山水之严谨,明沈周之豪放,清王石谷之清丽厚实,心仪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创作精神。
地处赣东北浮梁山区的景德镇及其邻近的祁门、婺源、黄山、乐平的名山古刹,无不留下汪野亭的足迹。
他师山师水,集天然意境,构思作画。
汪野亭瓷板画鉴定方法:一是汪氏山水画构图,汪野亭的粉彩山水别开生面,得益于工艺的创新,更得益于艺术的创新。
他率先运用“通景山水”章法装饰瓶类制品,开20世纪初景德镇粉彩山水装饰章法的新风。
所谓通景,就是将一个画面以一个完整的构图,在圆柱式的器皿上展开,让人从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完美的画面。
即将山水相连、境气贯通的一个整体画面,因为通景画法的布局,要根据器型转折面的变化而变化,主景与配景的搭配穿插十分讲究,模仿者在认识理解上多有偏差,操作能力上也难以达到汪氏水平。
二是汪氏画山石多用折带皴,用线如折弯的带子,横折层叠构成水边岩石的特有结构,并且渗入斧劈皴的擦笔技巧,主次分明,皴、擦、点、染,形质俱佳,深浓浅淡,湿润华滋,具备石质的重量感。
自然界山外有山,流水不息,意境万千,乃天设地造的四时景观。
三是汪氏作品之画面,总是林木葱茏,参差错落,层层密密。
其树木画法虽然都出于中国画之传统,但他不曾用夹叶法画树,其点叶之法以圆点、“介”字点、“个”字点为多,聚散疏密,笔迹磊落,呈现出汪氏特有的清丽娟秀。
四是汪氏山水画画上,一般都配有杖藜芒屩、策驴寻幽、携琴访友的小人物,他都是以墨夹色,以色合墨之笔率意点画,人物概括,高古脱俗,画面动静相生,别有一番意趣。
汪野亭的山水画采取山水相连、云雾飘逸等巧妙的连接处理,形成360度的完整构图,没有勉强的连接痕迹。
《珠山八友》——画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漂亮的瓷板画

《珠山八友》——画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漂亮的瓷板画1928年,瓷板画在中国开始流行,在王琦的倡导下成立了月圆会,共有8位画师参加,分别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邓碧珊、何许人、程意亭、刘雨岑、毕伯涛,称为“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有共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念,汲取传统书画的营养,将中国绘画与瓷器结合,画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漂亮的瓷板画,引领景德镇的瓷器绘画延续至今。
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于“珠山八友”的人数开始有争论延,有人说是8人,有人说是10人。
2004年,在经过40多年的争论后,江西美术出版社历时四年编撰的《珠山八友》画册出版,对于珠山八友的名单终于有了官方表述,当年引起争论的田鹤仙、徐仲南也列入其中,因此“珠山八友”被确定为10人而非8人。
如图1所示。
图1珠山八友成员关于珠山八友的历史,景德镇流传着一首只有32个字的四言八句:珠山八友、四海名扬、八根料笔、四杆烟枪、亲家一对(王大凡和毕伯涛结成亲家),父子一双(王琦和刘雨岑),碧珊烟鬼,挨刀而王。
王大凡的侄子王锡良先生觉得后面两句不好,于是改为:碧珊先生,不幸早亡。
1.梅花弄影田鹤仙田鹤仙(1894-1952),原名田世青,浙江绍兴人,字鹤仙。
先攻山水,后改画梅花。
其绘画艺术,以梅花独步画坛。
王大凡曾在书稿里有诗评赞田鹤仙:“壮年负笈入昌江,得识吾侪便转舱。
山水清晖成一格,画出梅花更无双。
”田鹤仙是珠山八友中最有文气的人,他没有后人,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他加入珠山八友时,为了避免与已是山水瓷画高峰的汪野亭产生冲突,从而放弃自己擅长的山水画,而改画梅花,并终成名家。
如图2所示。
田鹤仙艺术特点:1)以双勾偏锋着笔写枝干,墨色以淡、枯、渴为宜,不死勾轮廓,出笔有飞白的效果,笔法在转折变化中虚实相连,枯湿相间;2)用圈梅法画梅朵,双勾着色,正、侧、偃、仰、背等朝向生动,圈花圆中带方,方中显圆,出笔随意,点染凝重;3)画梅多是在画画的左右下角以三七之法起笔,而且靠近画面起笔处的梅干总是虚淡,具有画意无边的意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山八友瓷友作品鉴定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瓷画艺术群体,“珠山八友”以及他们的瓷画作品,日益受到研究者关注。
尤其是近10年,鉴藏之风日盛,“珠山八友”瓷画作品已成为收藏热点。
就目前市场流传之器物来看,精粗并存,新旧杂陈,特别是在高额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仿品甚多,有些堪与真者竞胜,行内行外,鲜有不为所惑者。
欲去伪存真,“珠山八友”作品的鉴定,不能仅以古陶瓷鉴别的一般方法,从胎质、釉色、造型、装饰、工艺技法、款识特征等方面来进行。
因为“珠山八友”作品距今时间短,鉴定者能获得的相关资料及背景信息较多,这对于深入研究和谨慎鉴定来说是极有利的。
再者,“珠山八友”瓷画作品具有突出的绘画性等特点,在鉴定“珠山八友”瓷画作品时,要紧紧地把握瓷画风格、笔墨(料)特征、题识印款以及辨伪识真要点等一些关键因素。
因此,全面了解“珠山八友”瓷画的面貌,似不可少。
一、“珠山八友”瓷画的面貌从“珠山八友”瓷画艺术的总体风格来看,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官窑粉彩严谨细腻的特色画风。
他们的创新精神,首先表现在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家的审美旨趣。
虽然八友诸人对传统绘画的选择各不相同,但艺术基调是相同的,即以浅绛彩发展以来涵盖的中国画艺术形式,通过粉彩加以弘扬和发展,着力在瓷绘艺术上革新。
从瓷画艺术的发展轨迹来看,“珠山八友”的作品没有浅绛彩瓷画那种纯粹的书卷气和超凡脱俗的风骨,尤其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后的作品,在“写”的意趣中还有传统瓷画“描”和“彩”的工艺性。
但他们绝不是当时景德镇以描彩为生的“红店”艺人,他们并不因袭守旧,较之传统工艺瓷依样描图、照图画彩、僵硬呆板、难以突出个人艺术面貌和风格这点来说,“珠山八友”的瓷画作品却能凸现个人主体意识,形成各自的艺术面貌。
“珠山八友”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内容通俗,雅俗共赏,大众喜闻乐见。
“珠山八友”及其同时代的瓷画艺人都以绘瓷为生,他们或结社相助,或自设画室,勤于笔耕,以求闻达。
他们的作品既是艺术品又是商品,一方面具有文人绘画怡情闲适、恬淡超脱的情趣;另一方面为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又有趋和一般受众的世俗之气。
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人物画类有羲之爱鹅、太白醉酒、东坡赏砚、踏雪寻梅、富贵寿考、麻姑献寿、桃园结义、风尘三侠、竹林七贤、岳母刺字、木兰从军、秉烛达旦、采药济世、伏虎罗汉等;山水画类有云壑飞泉、翠峰渔影、溪山烟雨、松窗读书、游江觅句、携琴访友等;花鸟画类有松鹤延年、喜鹊瑞果、翠鸟荷花、白头海棠、绶带红梅、暗香浮影等。
这些题材内容多含有故事情节及吉祥之寓意,着眼传统文化,表现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操,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可读性,比浅绛彩瓷画更人世,更有民俗特征。
二是以形写神,形神并重,作品充溢着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珠山八友”瓷画艺术的特色,突破了传统工艺瓷炫耀技艺精湛、突出功夫细致入微的藩篱,他们的瓷画创作没有传统粉彩工艺的过于注重勾描和雕饰,在创造意识的支配下工笔与写意结合,以画工笔的心灵作写意,以画写意的放情作工笔,勾勒与涂抹交错运用。
人物画主次分明,相互呼应,性格突出,气韵生动;山水画或遥岭远渚或奇峰云海,都配上楼宇茅舍,杖藜芒屦,“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境;花鸟画枝叶俯仰掩映,鱼鸟游弋飞鸣,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画面工致而不纤弱,无雕饰之气,奔放而不粗野,无怪诞之弊。
无论人物、山水、花鸟作品,都出自作者的肺腑,牵动着观赏者的情丝,充分传递出艺术创作的感染力。
三是诗画合璧,相互映衬,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珠山八友”瓷画艺术的典型形式。
一类是通过丰富的画面、生动的形象、绮丽的色彩,表现感人的情致和幽远的意境。
画面上虽没有题诗,而处处荡漾着诗意。
如采菊东篱的渊明闲适自得,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旷达高迈,以及山水花鸟画中的云山烟树、汀洲归棹、翠鸟红莲、紫燕桃花等。
另一类是诗画结合。
如徐仲南的粉彩瓷板画《天风飒飒》题诗:“照鸾青影不自持,天风飒飒弄飕飓。
月寒波冷箫声歇,续得黄陵庙里诗。
”涤尘荡俗,意境深远。
邓碧珊的粉彩瓷板画《翻身一跃动春雷》题诗:“生趣都从笔底开,翻身一跃动春雷。
天公有意施霖雨,为济西江涸辙来。
”构思新颖,想象丰富,含蓄深邃。
何许人的雪景瓷板画《寒江独钓图》题诗:“六出霏霏舞,孤舟倚石矶。
浑然冷不觉,把钓独忘归。
”写景写情,孤绝飘逸。
王琦的粉彩瓷板画《钟馗对镜图》题诗:“平生貌丑心无愧,何惧狰狞对镜看。
”表达了作者肯定外丑内美的美学思想。
汪野亭的粉彩瓷板画《朝阳峰顶散明霞》尺幅千里,烟云满纸,题诗:“东风先已到农家,携杖闲行玩物华。
桃李满林云满谷,朝阳峰顶散明霞。
”别具怀抱,余味无穷。
田鹤仙的粉彩瓷板画《写梅恰好在春朝》题诗“晓起临池冻已消,写梅恰好在春朝。
疏花正合逋仙格,想到孤山路未遥。
”高情逸思,题以发之。
毕伯涛的粉彩瓷板画《古梅双雀图》题诗:“古梅愈老愈精神,霜自为餐雪白珍。
寒到十分清到骨,始知明月是前身。
”诗意新雅,耐人寻味。
王大凡粉彩瓷板画《鸡声唤起中兴业》题诗:“不负昂藏七尺躯,岂甘窗下久踟蹰。
鸡声唤起中兴业,谁说今吾即故吾。
”表露心志,由题而妙。
程意亭的瓷板画《芳菲春风》题诗:“芳菲过眼已成空,寂寞篱边见几丛。
颜色只从霜降好,不知人间有春风。
”描景叙情,平朴深邃。
刘雨岑的粉彩瓷板画《白头翁》题诗:“寂寂霜山万木枯,月明如水浸平芜。
吾头更比卿头白,一样荒凉吊影孤。
”借喻比兴,余音悠远。
总之,“珠山八友”都善吟咏,时有佳篇,常常用诗句描写画中之景,画外之意,抒写自己的情愫,做到诗、书、画、印相辅相成,把瓷画艺术提高到笔墨形式展现之外的高度。
四是形式独特,赏藏并蓄,作品的商品意识很强。
“珠山八友”瓷艺作品以瓷板画、琮式瓶、文房用具等陈设瓷为主。
当时他们画了不少单幅瓷板画,以及用作台屏、挂屏、多扇围屏的组合瓷板画,最突出的是合作画了不少成堂(四块或八块)的瓷板画,这种作品形式完全是在商业意识驱使下产生的。
另外“珠山八友”也好在四面平整的琮式瓶上作画,这类方瓶有的是两面作画,两面题字,有的四面都作画,从局部来看,海面也是一幅单独的瓷板画,作品的文人画韵味十足,很有书卷气,它能集各类题材、各家风格于一器,使受画者利于收藏。
“珠山八友”喜欢在平面或接近平面的器物上表现自我,这体现了他们以“画”为主的文人画追求取向,也迎合了一批官绅贤达和工商业主喜好陈设、附庸风雅的收藏趣味。
二、“珠山八友”瓷艺的胎釉特征鉴定“珠山八友”瓷艺作品,首先要对瓷器的胎质釉色有所了解。
“珠山八友”成员的瓷画作品从时间跨度来看,约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之间,多数作品都创作于20世纪20—50年代。
他们的瓷画作品有瓷板、瓷瓶、瓷罐、文具等,除邓碧珊、王琦有少量早期墨彩瓷像画外,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粉彩工艺表现的粉彩瓷。
粉彩瓷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瓷器的主要品种,其胎釉有以下一些主要特点。
民国时期用来制坯胎的原料,有瓷石和瓷土两大类。
瓷石经粉碎加水后,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干燥后具有一定强度,烧结之后,其性变软,可单独成瓷,但产品变形率较大;瓷土则不能单独成瓷,可塑性和黏结性较差,烧成后其性变硬。
所以,在制坯时,多根据器物的不同档次及尺寸大小,分别选用产地不同的瓷石、瓷土,按一定比例配制。
大致来说,民国时期坯土的等级由高到低分四等,根据瓷业户主的不同需要而选择使用。
不同坯土生产出来的瓷胎质量也不一样,如生产陈设瓷等精细类瓷器就要用上等坯土,而生产一般日用瓷,可选择中等坯土,而生产售价低廉的渣胎碗等,采用最下等坯土配料便可。
民国时期用来画瓷的瓷胎大体有两种风格:一是胎质细腻洁白,硬度相对较高,釉面洁白润滑,胎釉结合尚好,但也伴有杂质,在放大镜下见有薄薄的气泡层。
此类胎釉多为彩绘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陈设瓷所用,“珠山八友”作品的瓷胎多属此类。
二是胎质粗松,釉面厚浊泛青或泛灰,釉面气泡明显,并有橘皮斑,俗称米汤釉,此类胎釉器则为日常生活用瓷,一般“红店”画瓷多属此类。
有些低劣的仿品是此种胎釉,造假者只抓住了民国瓷器胎釉的一方面特点,殊不知“珠山八友”的作品,在当时主要为权戚贵门、商贾贤土而画,他们在选用瓷坯的胎质釉色时比较讲究,不曾以此类胎釉瓷作画。
一般来讲,“珠山八友”作品中陈设瓷的胎釉质量,好于瓷板画胎釉的质量,特别是一些薄胎器物,胎体之薄尤过于清雍正时期。
当时的瓷板因成型工艺所致,多不十分平整,有凹凸在釉下,釉面亦不平滑,与晚清时期的波浪釉相似。
而现代仿品则是瓷板质量好于陈设瓷的质量,瓷板的制作技术比民国时期大有改进,板面平整,釉面也平滑,没有民国时期瓷板釉面出现凹凸的现象。
此点是从胎釉方面鉴定真品或赝品、老仿“珠山八友”瓷和新仿“珠山八友”瓷的一个关键因素。
另外一点是,民国时期景德镇瓷胎多是手工制作,器壁厚薄不匀,器型不规范,胎体的原始痕迹和生动感较足。
而现代仿“珠山八友”瓷的胎体较厚,质量较好,即使是以手工制作方法仿民国时期的瓷胎,也往往因故作姿态,在修坯工艺上缺少民国时期手工瓷胎的生动感。
现代仿民国时期瓷胎,还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上等瓷胎有洁白如玉的感觉,胎中基本不见有杂质,胎釉结合紧密,在放大镜下不见有气泡层,釉面较民国时更白;二是民国时期的胎釉为柴窑所烧,而现代瓷胎为电窑、气窑烧成。
故民国瓷器白中微灰,现代仿品则白中有光。
现代生产的一般胎釉,虽洁白如玉,但胎色也微微泛青,胎釉之间虽不见气泡层,但釉面有气泡。
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从胎釉着眼时,还要注意到一个共性的问题。
凡名家之作,尤其是年代相同或相近的作品,其胎釉之间少有差异,因“珠山八友”是当时的绘瓷名家,他们画瓷所选择的瓷胎,也都出于制瓷名家之手。
如民国时的制瓷名家吴霭生,自1909年到景德镇创办合兴瓷庄,他生产的坯胎质地坚致细腻,釉面肥厚、柔润,色泽洁白,似玉如绫,人称“玉绫窑”,亦称“新白釉”。
民国早期彩绘名家潘勾宇、汪晓棠、邓碧珊、王琦、王步及张志汤等,都曾用他的白胎彩绘。
王步曾在《白釉能手吴霭生》一文中说:“我也爱采用吴霭生的坯胎绘青花。
在故宫博物院,有一件青花白釉大笔筒,底款‘愿闻吾过之斋’六字,‘之’字上有‘竹溪’图章一枚,这正是吴霭生的青花白釉。
”当时“珠山八友”成员画瓷所用胎质都很讲究,即使是谐俗应酬之作,能请到八友成员画瓷者,多是费尽心机地选上等瓷胎,供于八友案前。
当时八友作品的胎釉,即使偶有非出自制瓷名家之手,其质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因为他们谋求生计,长期画瓷,如同书画家存有大量宣纸一样,绝非现用现购,所以不会在质量上有较大的差异。
如程意亭逝世后,其居室中存有大量的白瓷板,这说明名家彩绘坯胎多有储备。
假如有两件同一作者、同一年代或年代相近的作品在胎釉上存在明显差别的话,这就值得质疑,鉴别者要着力从绘画技巧等方面找出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