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导学案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答案

短歌行曹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品味作品用典、比兴等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领会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教学难点

诗歌中运用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艺术特色。教学时数

一课时

学法指导:吟诵分析法

知识链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山大叔的小品:古今中外,谁跑步最快?

-----曹操,“说曹操,曹操到”。文学作品里的曹操和“奸雄”联系在一起的。真实的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曹操,再感悟一下他的人生理想。。

二、短歌行“汉旧歌”。乐府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认为指歌声长短而言。短歌一般节奏短促,适于抒发忧愁、苦闷的情绪,长歌一般比较热烈、奔放。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导学过程:

(一)1、师范读。(师读准字音、句读。)

2、生自读。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二)合作探究及展示:

2、解释加点的词。

几何:多少

去日苦多:过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当以慷慨

何以解忧:以何解忧

青青子衿: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忧从中来:内心

乌鹊南飞:向南,名词活用作状语

绕树三匝:三,泛指多次;匝,圈、周

山不厌高:满足

3、(读1~8句),作者忧从何来?又如何解忧?

分析:是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作者说解忧“唯有杜康”,杜康真的可以解曹操的忧吗?曹操真的认为酒可以解忧吗?不是。分析赤壁之战的战败原因,缺乏辅助他成就霸业的人才。

4、(读9—16句),主要内容是什么?这里曹操如何自比?

5、(读17—24句),这一层是如何安排内容的?

6、(读25—32句),这一层主要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四、达标训练:

(1)曹操的《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被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化用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千古名句。

(2),。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五、小结

六、点火预热,预习《归园田居》。

短歌行导学案(优秀导学案)

《短歌行》学案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懂诗意,读出诗韵。 2、品味语言,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 3、揣摩诗歌情感,感受诗人的志向与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品味语言,鉴赏写作手法,揣摩诗人的情感。 三、【资料补充】 1、解题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从文题就可看出本文属歌行体,本诗共三十二句,每四句为一章,每两章为一节,共分八章四节。《乐府题解》根据《古诗》“长歌已激烈”,曹丕《燕歌行》有“短歌微吟不能长”,傅玄《艳歌行》有“咄来长歌续短歌”,一般都认为“长歌”“短歌”是指歌声长短而言。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2、背景补充 史实背景:据考证,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的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 文学背景:《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3、曹操其人 曹操( 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州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二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行“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启示。有《魏武帝集》传世。 曹操形象的不同内涵:文学、民间、历史上的不同形象 A政治家(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生产网罗人才统一北方 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曹操死后,曹丕即位,呈递,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B军事家(统帅):讨董卓,灭袁绍,统一北方 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指挥了官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 《短歌行》是汉末政治家、文学家曹操以乐府古题创作的两首诗。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短歌行》公开课教学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曹操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为两类。

短歌行学案(符春盈)

《短歌行》学案(2010.10) 主备人:符春盈审批: 一、【文学常识】 《短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辞。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为“长歌行”和“短歌行”。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二、【路径点拨】 (一)整体感知 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词或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 1.思考:通读全诗,请找出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诗人的情感,并划出相关诗句。 2.曹操在诗中如何抒发这种情绪? : (二)艺术手法鉴赏 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⑶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⑸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4.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两题。 岁暮①[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5.思考讨论(二选一) (1)谈谈曹操在本诗中流露的对人生的情感态度,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众说纷纭,他曾讨董卓为汉除奸;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叱咤风云;他曾广聚贤才,横槊赋诗。他是奸是忠,是善是恶,你是如何看待历史人物曹操的? 6.拓展阅读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20岁举孝廉而入仕途,十数年间,先后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豪强集团,征服乌桓,统一北方。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谥号魏武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作此歌。 此诗气格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中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以貌似颓放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心忧天下和渴慕人才之情。——《三国演义》 这首诗作于曹操的晚年,即东汉末年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大败于赤壁之战以后。当时53岁的曹操年岁渐高。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实现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饱受苦闷煎熬,但并不灰心丧气,仍以一统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招揽人才,以建功立业。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感叹时光易逝,去日苦多,功业未成的苦闷和要求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情怀。 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短歌行》学案(教师用)

《短歌行》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曹操基本情况及创作背景,感悟诗人在暮年时分仍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雄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知人论世) 2、能抓住诗眼,读懂诗歌的感情。 3、能鉴赏诗中的比喻、用典的艺术手法, 4、背诵并默写全诗。 【自主学习】 1. 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譬(pì)如子衿(jīn )呦呦(yōu )鹿鸣鼓瑟吹笙(shēng )何时可掇(duō)阡(qiān )陌(mò)契(qì)阔谈讌(yàn ) 绕树三匝(zā)周公吐哺(bǔ) 2. 词义辨识(重点解释加点字): 几何 ..:多少。 去日苦多 ....:(可悲的是)失去的日子太多了。 慨当以慷 ....:即“慷慨”,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当以,没有实义。 何以解忧 ....:倒装句,“以何解忧”,用什么来解除忧愁呢。 青青子.衿:语出诗经,原写姑娘思念情人,本文用来比喻渴望得到贤才。, 忧从中.来:忧愁从这里来的。 乌鹊南.飞:乌鹊向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绕树三匝 ..:绕着树废了三圈。三,概数。 山不厌.高:山不会满足于它的高度。厌,满足。 3、知识链接: (1)、“短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名称,分为短歌,长歌,因音节节奏长短区分。例如《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短歌行》就是曹操所作的拟乐府《短歌行》。所谓“拟乐府”就是运用乐府旧曲来补作新词。《短歌行》既有短歌的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曹操传世的《短歌行》共有两首,本词属第一首。 4、资料补充: (1)、曹操其人: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短歌行》导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熟悉诗歌中的典故,鉴赏诗歌中比喻、用典等手法的妙处; 2.结合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预习要求 1.背诵并默写诗歌; 2.结合课本注释,自己先将诗歌翻译一遍,再与所给翻译作比较; 3.认真阅读预习内容,尤其是鉴赏文章。 三、预习内容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时年53岁的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文体介绍】 “歌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乐府的别称: 歌:《垓下歌》《白雪歌》《登幽州台歌》《陇上歌》 行:《兵车行》《丽人行》《东门行》《十五从军行》 吟:《秦中吟》《白头吟》 引:《李凭箜篌引》 曲:《西洲曲》《秋风曲》《渭城曲》 此外还有:谣、辞等别称。 “短歌行”与“长歌行”的区别:指歌词音节长短而言 【诗句翻译】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心念旧恩。——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鉴赏文章】 《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辞·平调曲》。这就是说它本来是一个

《短歌行》《迢迢牵牛星》《归园田居》导学案

汉魏晋诗三首《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教案2 汉魏晋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2、学生能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体会情景交融、分析诗歌语言特征等。 3、品位《迢迢牵牛星》中的爱情美,《短歌行》中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迢迢牵牛星 【导入语】 在前一课《孔》中,我们感受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凄美哀怨的爱情故事,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妇孺皆知的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请一个同学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后来发展成一个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在“乞巧节”这一天,未婚的姑娘们要在庭院里摆上茶品水果拜祭七姐,并且要举行缝纫比赛活动,还要唱“乞巧歌”。乞巧,就是向七姐乞求灵巧、智慧的意思,所有的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的。其实,纪念牛郎织女的方式是很多的,除了用节日活动的方式外,还有用诗词歌赋的形式来赞美他们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迢迢牵牛星》,看看作者是怎样纪念他们的。 【《古诗十九首》介绍】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选自于哪里呢?﹙《古诗十九首》﹚那么,《古诗十九首》是谁写的呢?写了哪些内容呢?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从思想内容上可分为游子诗和思妇诗。游子诗中常常流露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这是失意士人在社会大动乱前夕内心苦闷的表现。思妇诗则是东汉末年文士游宦他乡漂泊异地的写照。常用的艺术手法有融情于景或运用比兴。《古诗十九首》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疏通字词、翻译】﹙见课本﹚ 【赏析】 诗句描写内 容赏析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案(详细版) 授课班级:高一(2)班 授课时间: 任课老师:谭秋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与赏析,学会用典,比喻等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珍惜时间,树立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内涵; 2、典故及比兴表达感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 3、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 2、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吧,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回答?) 曾有人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当中的曹操为白脸奸臣,长眉细目三角眼,表现其奸诈残暴性格。似乎被关上了乱臣贼子的坏名声,但我们看一个人应该持一种公正客观的态度。曹操到底时候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易中天的《精彩品三国》:曹操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后果最为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从易中天的品评当中,我们就明白曹操有这么几种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他是建安文学的带头人。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最没有争议的文学成就。鉴赏他的《短歌行》。 二,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 三,整体感知 1,朗读感知,先播放朗诵带,让学生标注生僻字词读音,再学生朗读,老师正音,并作出评价。 2,“诗言志,歌咏怀”曹操在这首诗歌当中要言的是何志,抒发何种感情呢?诗人又是通过何种手法来言志抒情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 同学们再诵读一遍,在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抒发的是怎样一种情感,诗文当中

短歌行导学案__精品含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审批人:编写时间:2012年10月20日 班级:组别:姓名:编号: 一、【导学目标】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3、学会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三、【知识补充】 “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的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自主检测】 1、看课文注解,注意给生字注音:略 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鼓瑟吹笙. 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对酒当.歌对着人生几何 ..多少何时可掇.拾取,采取 但.为君故.只是;缘故乌鹊南.飞向南绕树三匝.周,圈 3.翻译下列诗句。 去日苦多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 何以解忧用什么来排解忧愁呢 契阔谈宴久别重逢,欢饮畅谈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屈驾来问候我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明月当空,星辰稀少,乌雀展翅向南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飞了好几圈,哪里有高枝可以栖息?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山不嫌其高,海不嫌其深,表示希望尽可能多的接纳人才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引导鉴赏】 赏析“忧思”的内涵 1、这首诗里“忧”字多次出现,上阕中“忧思难忘”中诗人“忧”的是什么?结合诗句具。 人生短暂

短歌行公开课教案

《短歌行》教学简案 【教学重点】: 1、体会一个政治家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2、熟背全诗。 【教学难点】: 用典、比兴、比喻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学法指导】: 1、朗读——想象——感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步骤】: 导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许劭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 ——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的曹操形象。 鲁迅: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言为心声,通过读他的诗来了解真正的曹操。 一.整体把握 1.教师示范读全诗歌2.全班齐读全诗,注意多次出现中感情色彩最浓的字眼。——忧,出现三处,一生找出,全班勾画。 二.具体品读 学习第一节 1.一生读第一节,问:写了哪几种“忧”,用什么意象表达自己的“忧”又是怎么解“忧”的?

人生苦短朝露(人生)唯有杜康 借酒解愁诗人还有哪些,你能够背诵出他借酒浇愁的诗歌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将进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这些诗人将酒和情感将酒和文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发达的酒文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集整理,看看酒还可以和哪些情感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探究中国的酒文化。曹操为酒文化也是做了贡献的。 2.师示范读这8句,学生读。指导读:(两句一指导)慷慨激昂、沉郁悲壮、凝重苍凉、苍劲悲凉) 3.一生读、全班读。 4.第二种“忧”:求才不得子、君(人才)鼓瑟吹笙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诗经.郑风.子衿》 译文: 你那青青的衣领啊, 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 虽然我不能去找你, 你为什么不主动传给我音信? ——用典、比喻,渴求人才而不得的“忧”。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这是一首热情款待群臣宾客的诗篇。开头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开头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 ——鲁迅称曹操“改造文章的祖师爷”,这里8句诗歌,6句一字不改直接大胆的拿用《诗经》的原句,确实大胆,如此大胆的还有他的高大上的粉丝——毛泽东,经常原封不动地使用古典诗词,这叫做直接引用。 ——曹操深情表白,只要你来我曹操队营,我将请人或者亲自为你鼓瑟吹笙热情迎接你。5.示范读这8句,2句一指导读(惆怅轻柔、深沉悠长、深情舒缓、轻

短歌行导学案答案

短歌行曹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创作背景; 2.体会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品味作品用典、比兴等艺术技巧。 过程与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领会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理想。 教学难点 诗歌中运用用典、比兴等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一课时学法指导:吟诵分析法 知识链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 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 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 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短歌行导学案含答案

《短歌行》导学案 班级:姓名: 一、【导学目标】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2、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3、学会运用典故及比兴手法表达感情的技巧 三、【知识补充】“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行”是乐曲的意思。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歌行体的代表作: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一、【自主检测】 1、看课文注解,注意给生字注音: 譬如朝露慨当以慷.青青子衿.呦呦鹿鸣鼓瑟吹笙. 何时可掇.越陌度阡.契阔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时可掇. 但为君故.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3.翻译下列诗句。 (1)去日苦多: (2)何以解忧: (3)契阔谈宴 (4)越陌度阡: (5)月明星稀: (6)绕树三匝: (7)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8)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二、【引导鉴赏】 赏析“忧思”的内涵 1、在这首诗里“忧”字多次出现,上阕中“忧思难忘”中诗人“忧”的是什么?结合诗句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短歌行》 教学设计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意象。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3、培养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曹操及其作品和他生活的时代背景; 2、解读诗歌关键意象,把握诗歌情感; 3、梳理感情主线,深入理解情感内涵。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继承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1、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2、学习汉魏诗歌典型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解读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探讨法:把握重点,抓住关键诗句互动探讨;比较阅读,深入把握诗歌思想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曹操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短歌行》公开课导学案(生)

《短歌行》导学案 编制:一年级语文组夏长欢审核:董磊审批: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①了解曹操,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②反复诵读,背诵诗歌,鉴赏诗中的表现手法。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并征服乌桓,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与“孙刘联盟”战于赤壁之下,想一统天下,结果大败。当时曹操已经54岁,面对战乱连年,统一中国的事业仍未完成的社会现实,因而忧愁幽思,苦闷煎熬。但他并不灰心,仍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决心广泛延揽人才,招纳贤士致力于建功立业,并写下了这首诗《短歌行》。 临江仙(明代)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概括本诗的感情基调,你会用那个? 速读诗歌,同桌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大意,共同完成以下检测: ①注音并解释加点的字: 青青子衿.:呦呦 ..鹿鸣:鼓瑟.吹笙.:何时可掇.: 契阔 ..: ..谈讌.:绕树三匝.:周公吐哺 ②解释加点字并翻译诗句。 诗歌中反复出现“忧”字,①作者究竟忧什么?(情感)②诗中曹操是如何抒发这种忧?(手法) 各小组围绕以上问题探究,结论写在纸上,每组至少派一个代表发言,分享你组的结论。 (1)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2)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杀伯奢一家后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人负我!” (4)易中天在百家讲坛对他有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 以上是他人对曹操的评价,请你结合《短歌行》诗人的形象来评价历史人物曹操。

教师版 归园田居与短歌行导学案答案

《短歌行》、《归园田居》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阅读古诗词,品味古人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多样的人生,加深对社会的思考,增强对人生的感悟,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2.逐步掌握古诗词肩上的基本方法。 3.学会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 任务一课前导读 1.请完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譬.如pì呦.呦yō子衿.jīn鼓瑟.sè可掇.duō越陌.mò度阡.mò三匝.zā羁.鸟jī守拙.zhuō榆.柳yú樊.笼fán 荫.后yīn暧.暧ài周公吐哺.bǔ 任务二课内文本研读 一、熟读课本,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现象 1.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 2.天下归.心(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 3.榆柳荫.后檐( 名词作动词,遮蔽 ) 二、指出下列文言文句式并翻译 1.何以解忧?( 宾语前置句 ) 用什么来解除忧愁? 2.枉用相存。( 宾语前置句 ) 屈驾来访 3.狗吠深巷中。(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 狗在深巷中吠叫 4.鸡鸣桑树颠。(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 鸡在桑树顶端鸣叫。 三、文本细读品鉴 诵读《短歌行》,分析下列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并探讨这些手法的作用。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运用比兴的手法,把人生比喻成“朝露”,形象地 写出了人生的短暂,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直接引用,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诗句。 诗人用表现女子对情人深情思念的名句,表达自己对贤 才的渴望。

3.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比喻,以乌鹊择木而栖比喻贤才徘徊于歧路,表达对他们前途的关切。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用典,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表示要虚心待贤,使天下贤士归心。 5.《归园田居》(其一)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八句写到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诗人是如何描绘这些画面的?有何作用? 写到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鸡、狗等意象。通过这些农村生活中的典型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乡村日常生活图景。主要运用白描手法进行描述,寥寥数笔,粗笔勾勒。平淡舒缓,让人印象深刻。 6.结合1题和2题的分析,用例句说明这两首诗在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的不同。 《短歌行》是四言诗,语言质朴刚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质朴自然;又如“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刚健豪迈。手法上,诗歌开头便运用比兴手法,后面还通过化用典故、引用前人的诗句来表达志向。 《归园田居》(其一)是五言诗,语言平淡舒缓,例如中间对农村生活的描述,通俗易懂、优美和谐。手法上,主要运用白描手法,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任务三课后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jīn) 呦.呦鹿鸣(yō) 越陌.度阡(mù) B.鼓瑟吹笙.(shēng) 绕树三匝.(zā) 暧.暧远人村(āi) C.羁.鸟恋旧林(jī) 狗吠.深巷(fèi) 久在樊.笼(fán)

《短歌行》教学实录

《短歌行》教学实录 【教学目的】 1、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2、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学习曹操积极进取、重视人才的精神风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说到三国英雄,人们往往首先想到孙权、周瑜、诸葛亮等人。苏轼推崇周瑜,“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崇拜孙权,“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唐代大诗人杜甫仰慕诸葛亮,他在《蜀相》中这样赞美诸葛亮的功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陆游也以诸葛亮自况,“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周瑜等人固然称得上英雄,但人们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曾是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是一个在当时叱咤风云的人物。他堪称英雄,但历来得到的评价并不高。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概括了人们对他的三个称谓:英雄、奸雄、奸贼。那么曹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幻灯片: 但历来人们对他毁誉参半。当年,汝南名士许劭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陈寿在《三国志》中:“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 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待曹操这一历史人物,承认他对历史的推动作用,肯定他的贡献。把握他的三个称谓: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语文课,咱们就主要分析作为文学

家的一面,他的作品中必然会反映他作为政治家的抱负和情怀。 幻灯片: 二、研究性探讨 这样一个人物,才华超众,关心民生疾苦,为何遭人诟骂呢?主要是受名著《三国演义》的影响。《三国》使曹操作为奸雄的形象深入人心。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在对曹操的评价上,与原著保持一致。剧中曹操就唱了《短歌行》,但电视连续剧里的鲍国安的一段演唱,都是与剧情不相适宜的。 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短歌行》片段: 问:如果说这段演唱在剧中的安排有什么不妥的话,有什么不妥呢? 提示:可以从作者本人、《短歌行》的主题、《三国演义》的主题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明确: 先看《短歌行》的作者曹操,他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如果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他独揽大权,他想统一国家,他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改革用人制度,这些在历史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他顺应了那个时代发展的趋势。我们对他的评价应着重看他对历史的供献,而不应该仅仅从道德方面来看。也就是说,《短歌行》的作者曾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次,就《短歌行》的思想意义来说,不外乎表达了历史真人曹操感叹人生短暂,渴求贤才辅佐的心情,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诗有悲壮慷慨的个性特征,这一首诗也正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安风骨”。第三,再看艺术作品,作者着力刘备脸上贴金,给曹操脸上抹黑,显然是为了拥刘反曹的主题服务的。就拿情节来看,当庞统(当然也是一个艺术形象)给他献了连环计后,曹操看到他从北方带来的将士居然能在江面上如履平地,这就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这也使他误认为踏平江东的确是指日可待的,所以,他于十五之夜,举行盛大的宴乐,无非是想作战前总动员,他的动员致辞就是《短歌行》,当他需

短歌行导学案答案版讲解学习

精品文档 《短歌行》导学案 曹操 [学习目标] 1.反复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比喻,用典等表现手法的艺术作用。 3.把握诗中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学习作者慷慨高昂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 1.重点:从文中理出作者起伏变化的感情,把握诗人情感基调。 2.难点:分析本文用典的手法及其作用。 」、了解感知 1. 知人论世一作家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建安时期文坛领袖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气魄雄伟,风格苍凉,散文则善于以质朴简约的语言直抒胸臆,文风清峻通脱,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歌行体”: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出现,可说是这种体裁正式形成的标志。明代文学家徐师曾在《诗体明辨》中对“歌”、“行”及“歌行”作了如下解释:“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 ②代表作: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 行》等;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2.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譬如(p 1 )慷慨(k m g k d )契(q i)阔谈讌(ym )掇(du o )匝(z a )呦呦(y o y o u )子衿(j m)周公吐直(b u) 3.再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几何:多少去日古多: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当以慷慨何以解忧:以何解忧 青青子衿: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忧从中来:内心 乌鹊南飞:向南,名词活用作状语绕树三匝:三,泛指多次;匝,圈、周 山不厌高:满足当歌:对着 何以:用什么悠悠:长久 沉吟:低声吟诵可掇:采取 阡陌:田间小路苹:艾高 枉用相存:枉,屈就存,问候契阔:久别重逢

《短歌行》导学案教学文案

《短歌行》导学案

《短歌行》导学案 兴义市同源中学高一年级编写人:孙章虎 班级:组别:组名:姓名: 【学习目标】 1、体会诗句流露出曹操的思想感情,领会全诗的主旨。 2、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 体味作者表达的“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诵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作为政治家:曹操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并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太祖武帝。他在北方大力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几次下《求贤令》,打破当时以德行和家世为用人标准的惯例,任人唯贤,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当时四方知名的文士几乎网罗无遗,而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更是济济一堂。 作为军事家:实践方面,指挥了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理论上,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等;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 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学习过程】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学生版

《短歌行》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审核人: [学习目标] 1、理解曹操“忧”的内涵,感受诗歌的情感变化; 2、学习并掌握诗中运用比兴、典故等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3、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 [自主预习] 一、积累整合 1、古体诗是指唐代格律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形式,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即我们这个单元所学习的诗歌。古体诗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形式比较自由,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歌”“行”“吟”“引”即是古体诗的一种形式。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近体诗包括绝句、律诗和排律三种形式。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又称长律,一般为五言,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须对仗,亦可隔句相对,称为扇对。 2、行,是古代诗歌体裁。长歌行与短歌行的区别:根据《乐府解题》,其分别在歌声、曲调的长短。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 除了“行”,还有“歌、吟、引、曲、谣、辞”都是诗歌的一种体裁。如:《登幽州台歌》、《秦中吟》、《李凭箜篌引》、《西洲曲》等。 3、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曾“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中国北方,并与其子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 4、写作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忽闻鸦声向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 二、初读诗歌,疏通字词。 1、字音 譬(pì)如朝露衿(jīn)呦(yōu)鼓瑟(sè)吹笙(shēng) 掇(chuò)陌(mò) 阡(qiān) 契(qì)阔谈宴(yàn) 匝(zā) 哺(bǔ) 2、注释 对酒当歌:应当几何:多少去日苦多: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何以解忧:以何,用什么青青子衿: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悠悠我心:长远的样子,形容情思连绵不断但为君故:只是;缘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