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_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_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_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第28卷第1期2010年2月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Journal of C 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

V ol .28 N o .1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9209221

作者简介:高纯林(1933— ),男,高级讲师。

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

———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高纯林

(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苏轼生活在北宋朝后期,他走的道路和当时的官场争斗,促使其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

变得复杂而丰富。其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是主体,又含佛老思想。文章从他生活、交往、诗文作品及名人评论等多方面论述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道家思想;佛老思想中图分类号:G 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887(2010)01-0004-03 苏轼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思革新、善创造、一心为国为民、政绩斐然的好官,又是一个思想家、水利学家、医学家、美食家,更是一个文学艺术全才。在积贫积弱的北宋朝后期,他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官场争斗,促使他的思想体系在发展变化中变得复杂而丰富;也正是这种复杂和丰富,才使他能在不同时期的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中度过难关,最终取得胜利,获得丰硕成果,成就为千年伟人。

苏轼的思想体系的主要成分是儒家的,但又有佛老思想的渗透。就像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中注入了一条条清溪、一股股暖流。他有名儒大官欧阳修、司马光、张方平等人为至友,又有佛印、参寥子、罗浮等和尚与杨世昌、吴复古、陆惟谦等道士为好朋友。这就使他在平顺得意时或身处逆境中都应对自如,保持清醒的头脑、高亮的气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为国为民作出重大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难以计数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人解释“正清和”时说:“孔子尚正气,老子尚清气,释迦尚和气,东方大道其在贯通并弘扬斯三气也。”

[1]扉页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孔子伦理观

念的第一个,即内心无愧、精神上的健康和丰满。修身旨在身心健康,正心加修身即自爱,自我完

善;有了自爱,才能爱家(齐家),爱国(治国),爱

全人类(平天下)。……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是正,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清’,‘清’的对立面是‘浊’。老子强调扬清激浊,按照自然规律来建立社会秩序,使人性回归自然宁静、朴素纯真、无欲不争、‘无为而无不为’,最终实现天下大治。……释迦用和气扫除戾气。释迦是和尚,佛教弟子叫和尚,和尚者,尚和也。他推崇的是一个和字,这个‘和’字意可推衍为

‘一切众生皆平等’……”[1]扉页

正、清、和,在苏轼身上得到全面体现。

“中国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它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有:既追求个体的独立气节,又讲究对他人的仁爱情义;既有修齐治平的入世抱负和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又有超然物我的洒脱精神和琴棋书画的艺术追

求。”[1]9

千年伟人苏东坡是最具这种人文精神的

典范。苏轼能“融合百家,兼采佛老”[2]172

,“善于

融会三家,圆通以应物”[2]220

本文只就道家思想对苏轼影响的多方面表现谈点自己的看法,求教于专家与读者。

一、幼年时期所受教育的影响

苏轼的祖父苏序是宋代眉山有点文化和见

第1期高纯林:汇入浩浩大江的清溪———谈道家思想对苏轼的影响

识,大度豁达、乐善好施的农民,信道学,被世人称为端正道人(据2009年第2期《苏轼研究》孙开中文)。苏轼幼年常随祖父出入道观,苏序教育孙子时又不能不流露出道教思想来。苏轼八岁时被祖父送到天庆观跟道士张易简学习,因而他自幼爱读《道德经》。祖父性格豪爽、豁达大度,对幼年苏轼也是有影响的(据《放鹤亭》第2期第6页惠光启文)。老子说:“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说明王公贵族若能守“道”,大小事情都好办了。又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就是说统治者采取宽厚的政策,民风就会纯朴;统治者若采取严厉的苛政,民心就会“不古”[3]32章。苏轼在为官执政时处处为民着想,希望朝廷不要太多地损害百姓的利益,既有儒家的“仁政”思想的影响,也有道教理论对他的影响。

二、青少年时代经典著作的熏陶

在青少年时期的大量阅读中,苏轼对《庄子》有特殊的兴趣。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写其兄小时候看庄子的书,就曾经叹息道:“吾昔有见于中,口不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也。”[4]97、[5]十八册223庄子里有一个故事特别打动他。庄子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见庄子正在敲着簸箕唱歌,惠施说他也太过分了,妻子为他生了孩子,苦了一辈子,他不哭也就罢了,为什么还高兴得唱歌?庄子说了一大套人由生到死,从无到有,再由有回归到无,顺其自然的道理[4]97。在蜀中苏轼曾同成都文雅大师惟度、宝月大师惟简交游。“通判杭州时,喜听海月大师惠辩说法,‘时闻一言,则百忧冰解,形神俱泰。’”[2]219他的文集中就收录不同时期给宝月大师的书信八封。从中可以看出,两人确实是知心朋友。我们不妨看看他在黄州写的一封:“此间诸事,请问清师即详也。清久游外方,练事多能,可喜,可喜!海惠及隆大师,各惟安胜?每念乡舍,神爽飞去。然近来颇常斋居养气,自觉神凝身轻,他日天恩放停,幅巾杖屦,尚可放浪于岷峨间也。知吾兄亦清健,发不白,更请自爱,晚岁为道友也……”[5]《第十三册》354在读四书五经时,除孔孟对他有影响外,还受到庄周、屈原、陶渊明、李白等人的事迹和思想感染。庄周是道教创始人之一。陶渊明也受过道教影响,他的辞官归隐和许多诗文就是明证。李白是笃信道教的。他自称“太白”,也可说是崇尚庄周,崇尚太白金星。从《书丹元子所示李太白真》可见苏轼对李白的敬佩:“天人几何同一沤,谪仙非谪乃其游。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一鸣一止三千秋,开元有道为少留。縻之不可矧肯求,西望太白横峨岷。眼高四海空无人,大儿汾阳中令君,小儿天台坐忘身,平生不识高将军。手污吾足乃敢瞋,作诗一笑君应闻。”何薳《春渚纪闻》卷六:“士之所尚忠义气节,不以摛词摘句为胜。唐室宦官用事,呼吸之间,杀生随之。李太白以天挺之才,自结明主,意有所疾,杀身不顾。……先生作《太白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一一:李杜画像,古今诗人题咏多矣。(略)若李太白,其高气盖世,千载之下,犹可叹想,则东坡居士之赞尽之矣。”[5]第九册112-113屈原、李白都是浪漫主义者,他们的语言诗文充满想象,善用比喻,优美而又有气魄。苏轼的文章风格及表现方法,受以上三人的影响是明显的。

他的为文之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长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5]十三册505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就是说:“道”创造了万物,但它从来不强制、不干预万物的成长,而是顺其自然,让万物按照各自的本性充分自由地发展。由此可察觉道教理论对苏轼文学创作思想的积极作用。

苏轼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老庄的写作方法。钱钟书说:“他在风格上的大特色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而且在他的诗里还看得到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士比亚式的比喻,在中国散文家里所喜欢的周庄和韩愈都用这个手法:例如庄周的《天运》篇连用刍狗已陈、舟行陆、车行水、猿狙衣服桔槁、柤梨橘柚、丑人学西施六个比喻来说明不合时宜。”我们来看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里写水波冲泻的一段:“‘犹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里七种形象,错综利落……”[6]

5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

三、遭受排挤、打击、迫害,

身处逆境中自学领悟

苏轼一生饱经忧患,备受挫折,但是他不失自信,乐观豁达,自觉探求解脱人生痛苦的方式。老庄超然自适的精神对他有着激励作用。被贬谪黄州以后,他开始钻研佛道。“道家的神秘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心灵控制法,保证可以达到情绪的稳定,促进身体的健康。”“修炼得到的目标,就是延缓衰老,增长寿命。”[7]199-200“他学道术,特取其健身御病之法,以‘使真气云行体中,瘴冷安能近人’(《与王定国》)。”[2]220此时“佛道的超尘遁世思想日有增益”。“他无例外地受着传统儒家思想教育,而对佛、道又濡染甚深。”[2]219在黄州时与胡道师交往甚密,离开黄州了,还有信件来往,《三苏全书》第十三册就收录了苏轼给胡道师的四封信,可见他们相知的情感之深。从他写的《安国寺记》可以看出,他除了钻研佛经,练习打坐,还到道观闭关,练道家的绝食和气功[7]200。“他在给王巩的信里,道出他对修炼各方面的看法:‘安道软朱砂膏,轼在湖亲服数两,甚觉有益利,可久服。子由昨来陈相别,面色殊清润,目光炯然。夜中行气脐腹间,隆隆如雷声。……道术多方,难得其要,然轼观之,唯静心闭目,以渐习之,似觉有功。幸信此语。使气流行体中,痒痛安能近人也?’”[7]200-201他还向朋友推荐他的修炼方法。在给族兄子明的信中说:“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皆是供吾家乐事也。”[5]十三册298那时他生活很艰苦,精神上却很愉快。此时所作不朽之文《前赤壁赋》,充分展示了他要在山川风月中获得自我超脱的心路。他要在茫茫万顷江波中,驾一叶扁舟随风飘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灵魂归于美妙大自然之中。在清心寡欲中得到心神宁静。当然,苏轼的超脱又不同于庄子的逍遥。庄子是要出世遁世;苏轼是要入世。他对人生从没放弃追求[8]。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他写的《定风波》被后人称为“东坡人格形成过程中所漏泄出的一缕夺目的光芒”[9]699。请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9]698词前有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诗人在归途中突然遇雨,风雨吹打竹叶发出沙沙之声。行进在道中的众人慌慌张张,狼狈避雨,却有一人不慌不忙,缓缓前行,而且口中还吟唱着,这就是诗人东坡。多么潇洒,多么浪漫,哪里像是刚被贬谪到荒凉之处曾经是高官的人?别人“狼狈”,他为何“不觉”?而且吟唱着,感到穿着草鞋拄根竹杖比骑马还好。他高兴地向前行,不久就到了无风无雨无烈日的美好境界。这正是他此时暂避激烈的政治风雨的思想情感的流露,也是他研习佛老的收获。在词《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写道:“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对现实环境不满的心境下,他想去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融化在大自然之中。读到此,我们会自然地想起他另外的诗句,如:“我欲乘风归去”(《水调歌头?中秋》),“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在《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他写道:“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生,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9]681在他的诗词中,我们看出他与道教的关系甚密,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在《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诗中,更直接写出与道士交往之密:“桑麻已另落,藻荇复消沉。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强穿南埭路,遥望北山岑。欲与道人语,跨鞍聊一寻。”[5]第十册35-36在词《临江仙?送钱穆父》中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赞钱的非凡夫俗子、淡泊功利、超然物外,如秋日青竹般的高洁情操,也就表现出自己的高风亮节与淡泊超然。被贬谪海南时写的《和陶连雨独饮》第二首:“阿堵不解醉,谁欤此颓然。误入无功乡,掉臂嵇阮间。饮中八仙人,与我俱得仙。渊明岂知道,醉语忽谈天。偶见此物真,遂超天地先。醉醒可还酒,此觉无所还。清风洗徂暑,连雨催丰年。床头伯雅君,

(下转第21页)

6

第1期潘晓燕,石立林:《唐老亚》中“美国”主题下的反叛与妥协

归亚洲,而是在于使华裔美国人更好地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而这就是他的妥协性的根源。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无论是哪种批判,离开了‘美国’这一主题和民主这一虚设理念,便失去了所有意义和价值。亚裔美国文学批评的批判行为亦是如此,它无非就是将出自亨利?亚当之口、被美国文学批评奉为美国精神的‘反叛精神’变成亚裔美国精神,将原本属于梅尔维尔、霍桑、梭罗等白人作家的典型美国形象移植到了亚裔作家身上。在学者彪尔笔下再生的亚裔美国形象,是一个融合了白人主流文化的美国性和美国黑人文化反叛主流的精神气质、以多元认同‘解构美国文化’的后现代主义者、后殖民主义者和解构主义者形象。”[7]因此,赵建秀的反叛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赛义德所谓的“东方主义”的一种新的表现。

[参考文献]

[1]W ong,Sau2ling C ynthia.C hinese Am erican L iterature[M]//

King2Kok Cheung.A n Interethnic Com panion to A sian Am eri2 can L iterature.N ew York:Cam bridge U niversity Press,1997:

40.

[2]Chin Frank.Preface[M]//Frank Chin,et al eds.A iiieeeee!:A n

A nthology of A sian Am erican W riters.Garden C ity,N ew York:

D oubleday A nchor,1975:ix-xx.

[3]Chin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5469685.html, e A ll Ye A sian Am erican W riters of the Real

and the Fake[M]//Jefferey Paul Chan,Frank Chin,et al.The

B ig A iiieeeee!:A n A nthology of Chinese Am erican and Japa2

nese Am erican L iterature.N ew York:M eridian,1991a:11. [4]李有成.《唐老亚》中的记忆政治[M]//单德兴,何文敬.文化

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9: 127-128.

[5]Chin Frank.D onald D uk[M].M inneapolis:C offee House Press,

1991:1-156.

[6]Goshert.John Charles:Frank Chin[M].B oise:B oise S tate U ni2

versity Printing W estern W riters Series,2002:6.

[7]周郁蓓.亚裔美国文学批评中的美国民族主义思想[J].文史

哲,2006(3):102-108.

责任编辑:庄亚华

(上接第6页)

此子可与言。”温汝能《和陶合笺》卷二:“是岁正逐出官舍,无可容身之际,而安之若素,了无挂碍,上观千古,真惟有一渊明还堪与语。”[5]九册346-347此诗所提到的嵇康、阮籍、陶渊明,都是苏轼崇敬的人,他们都受道教的影响,不满现实,崇尚自然,要回归自然,饮酒写诗,逍遥自在,过完人生。此时东坡先生的思想情感,与三人非常一致。这里也可显示道教对他的影响。

四、生命终极前的最后表白

在他临终前,身旁的好友维琳方丈和他谈今生与来生,劝他念几首偈语。他笑了笑,说:那么多高僧,包括鸠摩罗什都死了。意思是他也要死了。“西天也许有,空想又有何用?”“勉强想就错了。”林语堂评论:“这是他的道教道理。解脱之道在于自然,在于不知善而善。”[7]330佛家和道家都把死看成生命的另一种形式。苏轼,一位千年伟人,就这样坦然地离开人世了!

[参考文献]

[1]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1997年5月版,2006年7月第3次印刷.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总纂,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

学史(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2006年第3次印刷.

[3]梁海明译注.老子[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32.

[4]黄玉峰.说苏轼[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5]曾枣庄,舒大纲.三苏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6]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99-100.

[7]林语堂.苏东坡传[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王兆鹏.唐宋词史的还原与构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67,73.

[9]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等.苏轼词新释辑评(中)[M]//叶

嘉莹.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北京:中国书店,2007.

责任编辑:庄亚华

12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以及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说”等浪漫主义的美学理论,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总而言之,道教的思想观念中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有为”妄动,反对人为物役,欣赏率性“逍遥”,老庄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孔孟则强调礼教,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老庄的思想影响文艺,使之以追求自然美为最高境界;而受儒家影响的文艺则推崇雕琢美,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这样两种观念也明显并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各有侧重罢了。 道教题材直接进入古典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受到了道教的影响,甚至还有很多作品直接以道教神话故事为题材,使得中国古典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其中魏晋游仙诗、玄言诗、山水诗,唐代山水诗、田园诗、吟咏道教的诗、宋元的话本、元明的戏曲以及明清的小说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道教色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 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巨星陨落了,赏析杜甫的诗歌,犹如在品尝一杯充满枯涩的老酒,里面总是渗透着诗人的忧愁和凄苦,但是最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代儒者,在他以及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闪耀着灿烂的?仁政??民本?光芒。 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入世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可见古代儒家思想的主流是积极的,是进取的,儒家知识分子也是刚健入世的。他们注重现实功利,寄希望于社会实践,并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也从某种程度上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柔韧的民族精神。自公元618年李唐政权建立以来,经过太宗,武后等的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年间幅员辽阔,国力强盛,中外交流频繁,强大而具有恢弘气度的盛世景象,也使一些青年才俊们在时代的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取心和自信心。而青年时代的杜甫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积极有为,企图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的青年知识者,因此在他的身上以及诗歌当中也表现出了那种意气风发,充满阳刚的进取精神。比如他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泰山历来都被誉为五岳之首,而杜甫面对着雄伟葱郁的泰山,他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伟大,表达了对它的仰慕,再描述了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因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杜甫积极入世,刚健有为,胸怀大志的集中体现,所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再如《房兵曹胡马》中写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诗歌通过先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吗?最后用?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来包含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进

苏轼生平介绍

东坡居士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是哪里人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再说苏轼是一个豁达和豪放的人,俗话说“文如其人”,苏轼的作品很少有小情调的自怜自艾,苏轼的文章充斥着一种强烈的生命力,豪放洒脱,有着一日千里的气概,即使是被遭遇了牢狱之灾后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那么豪放不羁,看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的是“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丝毫没有凄凄切切的伤感情绪,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苏轼豁达的胸怀和豪放的做派。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苏轼是哪里人 苏轼是我国的文学奇才,生活在北宋时期,苏轼出生在眉州眉山,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眉山市。苏轼二十一岁的时候进京赶考,一下子就中了第二名,据说本来是应该第一名的,因为欧阳修误认为是其弟子的考卷害怕有舞弊嫌疑才将其录为第二的,可见苏轼的才学堪称是才华横溢。苏轼一生之中辗转多地,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苏轼的足迹。 苏轼一开始的时候是在京城做官,后来到了凤翔做判官,在凤翔这个地方也工作了好几年,后来因为母亲去世回归了故里为母亲“丁忧”。后来苏轼因为与变法的王安石政

道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道家思想之精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班级:11中药国交班姓名:李龙辉学号:201101008020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流传于世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它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明确地表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享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地、法天、法自然,即“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之理。“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就是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在道家看来,人和万物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庄子〃齐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所以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而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老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一种本原关系,它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在中国传统哲学里的“天人”关系,实际上是指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

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境界自然界自然而然,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在天之道与人之道的对比中,舍弃“人之道”而崇尚“天之道”,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以获得“天人”之亲和。而人也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才能发展。“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 三.“致虚守静”—————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 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臵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修道方式。在庄子看来,人生的第一要义就是自由,而现实社会中的仁义道德、世俗价值、名位利禄、政教礼法等都是束缚人、奴役人的藩篱。庄子为达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自由境界,明确提出“坐忘”、“守道”、“心对于人的问题,《道德经》除了讲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还讨论了人自身的和谐问题,即人自身的内在和谐。他首先阐释了生态人的内涵。人之生态首先是:“无乐”、“至乐无乐”。“无乐”即是不为身外的利禄、名声富贵等外物所牵累的一种平常心,是一种放弃名利、一切顺其自然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情乃人之常情,无所谓快乐与不快乐,安适、恬静、自然,“无乐”才是人的自然常态。人应恬然淡泊、清静无为、顺其自然,诗意般生活在世上。提倡“见素抱朴”、“粗茶淡饭”的节俭生活方式,“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安

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谈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源、缘 [摘要] 儒、道、释三家历来有“三教”之说,自魏晋以来逐渐打破儒家一统天下,形成“三教”合一的文化现象,大大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思想与创作。“诗仙”李白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作气魄,继屈原诗歌创作的浪漫主义遗风,将我国诗歌创作推上了浪漫主义创作的巅峰。首先,儒教济时用世的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创作起了主导作用。李白的许多诗篇,总是畅意地表达出其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而道教更以其土生土长的优势,使李白的更多诗歌打上了求仙问道、羽化成仙的烙印。以释济道、释道并用,李白的诗歌创作中又渗透着浓厚的佛性禅趣。总之,儒、道、释三家在李白的体系中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成就了李白的浪漫、豪放之名。所以,本文通过对李白诗歌创作的简要分析,谈谈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儒道释李白诗歌创作

儒道释三家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谈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源、缘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历来有“三教”之说,乃指“‘儒’、‘释’、‘道’”三家而言。南宋陆九渊《与王顺伯书》云:“大抵学术有虚有实,儒者有儒者之说,老者有老者之说,释者有释者之说,天下之学术众矣,而大别此三家。”又如近人陈寅恪先生在审阅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卷的报告中说“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李唐之世,遂成为固定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故自晋至今,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 一、儒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中国想入世的知识分子,只有习儒进仕这一条路了。儒家济时用世的精神,深深的积淀在文人士子的心灵深处已悠悠两千年。这两千年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文人士子在未入仕之前或刚刚登上仕途之初,个个意气昂扬,以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以期实现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李白诗中充满了英雄主义艺术追求。《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而桑弧逢矢,射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又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表示当时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就是在人生坎坷,仕途不展的时候,也时时表现出强烈的追求功业的愿望:“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平明空啸诧,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羞作济南生,九十颂古文。不然拔剑起,沙漠收奇勋。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赠何七判官昌浩》)更有家喻户晓的诗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仅李白如此,就连“诗佛”王维也不例外。在他们骨子深处,仍是儒家精神起主导:“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等雄浑壮阔!“暮云空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塞上》)何等粗犷豪爽!“拔剑已断天骄臂,归案共饮月支头。”(《燕支行》)何等气概非凡!“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从军行》之四、六、)又是何等壮伟昂扬!时时不忘报效国家,时时不忘建功立业,这是古代文人所共有的精神品质,这在唐代以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人身上表现的更为执着。 二、道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 比较而言,唐代中前期更是道教和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据唐人《封氏闻见记》云:“国朝以李氏出自老子,故崇道教。”从唐高祖起即以老子为祖先,武则天又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将道教置于三教之首位。这是因为道教不仅为李唐王朝提供了一个借以抬高门第出身的祖先—李耳,同时,道教形体不灭的理论又可以刺激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正因为它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它的地位排在佛教之上,且在唐代前期就呈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 和佛教相反,道教是我们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给人们描绘了一个长生不死、超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 摘要: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 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 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他不仅为其祖先“列之以公侯伯子男”,更为其世代“传之以仁义礼智信”而自豪。虽说了家世代“未坠素业”,暗地里却在担心快坠了。那么怎样才能继承“素业”呢?这可以从他所说“奉儒守官”中找到答案。奉儒是实,但他父亲杜闲只做到兖州司马、奉天令之类的小官,当然比不上“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实惠,所谓“守官”实际上已经很无奈了!但却又“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毕竟还吃一口皇粮,算不得贫穷人家。所以,早年的日子过得很惬意。他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听歌饮酒、检书看剑,打猎取乐”,有时“登高怀古,把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同时准备出仕。在这期间,他应试两次,均未及第,但并没有穷困的感受。因为这期间的主要目的是读书和游历,做出仕的准备,但毕竟有过失败,心里颇有牢骚、抑闷。但他在长期的游历中,接触了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美丽的山河,不仅感觉生活充实,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有《望岳》一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流露诗人对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创建一番惊人事业。

道家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道家是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以“自然”和“无为”为基本观念、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的学派。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它同儒家思想相辅相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及国民性格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道家文化了解有限,误解较多。譬如历史上便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道家重天道、轻人道,重自然、轻人事。这种看法是片面的。 实际上,道家既重天道,也重人道,既重自然,也重人事;只是他们没有像儒家那样就人道论人道、就人事论人事,而是将人道、人事问题的研究引向了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将大自然作为参照系,从自然与人事、天道与人道的相互观照中去探讨社会人事和人生之道,提出了一套别具特色的治国方略、管理理念、人生智慧和修养方法,对我们很有启迪意义。 一、道家的管理之道 (一)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之道及其现代启示 提倡“无为”是道家思想的一大特色,不少人将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不为”,这是一大误解。道家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勉强作为,强调要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事实上,道家的“无为”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它在现代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首先,“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在任何一个机构中都存在着存在着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领导者的工作是宏观的、全局性的,主要是制定大政方针、谋划发展战略、把握发展方向,而非什么事都管。处理好“为”与“不为”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领导者应具的领导艺术。 只有善于在小事上“无为”,才能在大事上更好地“有为”。抓好大事则会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给我们提供的“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其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的管理之道。 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任何一个时代的管理者、任何一项管理工作都应充分考虑的问题。在人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今天,尊重人性更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而在这一方面,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理念对我们是有启发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管理工作不可违背人的自然本性,不能无限制地榨取民力。这一理念要求管理者在把握宏观原则的前提下,放权给部下,充分信任他们,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再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的管理之道。

苏轼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至元枯六年二月,以翰林学士承旨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拟有所建树,不料又为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又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知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擢拔后进,于是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才士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文坛盟主,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远谪惠、儋时期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又恢复神—票薪荏;于幂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枯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竟成为党争的牺牲品。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每无炭,夏无寒泉”(《与程天侔书》)。但苏轼不戚戚于个人忧患,积棋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才,一直朴朴工作到最后赦还。远贬惠、儋时期,条件最为艰苦,但苏轼思想旷达,随遇而安,并没被困难压倒,反而出现了刀次的创作丰收。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和陶诗与书札散文,诗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创作的最后锦绣。元符三年,鞭宗继位,苏轼获赦北还,海南父老“执手涕泣”(《遁斋闲览)。剪杜过大庾岭时,有“问翁大庚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的躺慨,还胆回朝再竭忠诚.不料行至常州病死,结束了他宦海升沉的卜生。苏轼的思想主要是尊崇儒学,迫慕韩琦、范仲淹、富郑、欧阳骼等政治与文坛元老,有用世之志。他关心国计民生,揭露时弊,曾氍出巩固中央、改革官制、解除边患等一系列政治改革主张:他在幂州领导军民防洪救城.在杭州疏浚西湖.筑堤引水.开设瘸坊,抗策减税。直到远贬惠州,仍“疾苦者畀之药,殒毙者纳之富。皋率众靶桥以济病涉者”(苏辙《墓志铭》)。苏轼一生积极人世,是封建时代仁政爱民的清廉官吏。但苏轼早年也接受过道家思想的奉响,喜敢《庄子》。入仕后,由于政治上不断受挫折,佛、道思想影响加深,井成为他寻求解脱政治苦闷的工具。他通判杭州时,经常出入佛司,拜访名僧。黄州五年,他的佛老思想更加急剧发展。但是直到远贬惠、儋时期,他仍然有用世之心。以儒为主,融合佛老,进退行藏,禾施不可,这就是苏轼一生的思想状态。这种思想境界表现在文学佛作上,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又有人生如梦的感喟,也有潇洒自适的抒情。苏轼作品内容的复杂性.正是他复杂思想的表现。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的幸福和人生成就与自身的品德以及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家哲学代表人物“老子与庄子”的著作,给出了人类品德提升的方法和价值观。分享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下面举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第一:虚荣心带来的痛苦 如果以品牌,炒作,证书来证明一个人或某件物的价值。人们往往会被蒙骗。人们应该去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物真正价值所在。因为虚荣心的关系,人们往往会花大价钱买性价比超低的东西。好比一个人买了一件名牌花了两千,而他去在别人面前炫耀时,别人却会认为这件衣服值两佰元。这是因为别人是以这个人的水准来横量这件衣服的。这样花大价钱不仅没得到快乐反而得到痛苦。有的人去有名的大

学校花几万学知识,只是为了证书。而在名气小的学习班可能只要几千就能够学到同样多的知识。往往学习班的老师在教授时会更用心。等毕业大学校当然有证书,可是应聘去,老板要的却是实力,那个证书就没有用了。而且如果以证书来评价一个人的水平时,往往会有一些人花钱买来假证书,滥竽充数。使很多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能去发挥自己的价值。只有去掉虚荣心才能远离这些痛苦。 第二:无私的人才能成就自己 老子用天地做比喻,天地因为无私所以才长久。这个道理其实以经证实了,很多伟人就是以群众的利义为第一,所以他就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而且会名垂千史。就算老百姓,一个尊重别人,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事情的人,人际关系就不会变坏。一个喜欢帮助人的人,自然也是受人喜爱的。 第三:去掉对物质过份追求,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的成就和人生观,如果建立在以金钱数量衡量和物质享受上。就不容易树立自己发展的目标。很容易变成那种如同无头苍蝇一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西南财经大学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 影响 [键入文档副标题] [键入作者姓名] 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学号: 摘要:儒家是入世的智慧,道家是出世的哲学。在得意时,中国人是儒家,谈理想谈奋斗;失意时,中国人是道家,论山水论洒脱。儒道两家看似对立实际上却是相互统一,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既实用又不肤浅的性格和人生追求,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李白和辛弃疾为例,阐释儒道互补对中国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儒道互补中国性格传统文化 儒家是入世的,讲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而道家是出世的,讲求淡泊明志,清心寡欲。儒家坚韧奋斗,道家轻蔑嘲弄。儒家和道家看似相互矛盾,互不相容,实质上却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两极,相互矛盾,却又相互融合,和谐统一。儒家给了中国人得意时入世奋斗的理想,道家给了中国人失意时逃离现实的缺口。儒家和道家的相互结合,在顺境中给了中国人不沉溺其中的理想,在逆境中给了中国人豁达开朗的胸襟。这在中国许多文人身上都有非常明显的体现。 首先我们我们来看一看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李白的身上,儒家和道家的影响都体现的尤为明显。青年时期的李白,一直抱有儒家的济世报国,建功立业的入世理想,例如从著名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就能够看出李白青年时期的报复,所以,李白曾多次出川去长安谋求政治出路,但是,都失意而归。尽管李白在政治上并不顺遂,但是他一生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生关心国事,一生保有自己经世济民的人生报复,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f15469685.html, 浅析《诗经》对杜甫诗作的影响 作者:李文韬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6期 摘要:《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历代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诗》至汉代,开始作为一部儒家经典渐渐成为统治者的文化工具;至唐代,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杜甫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巨擎,同时,杜甫又恪守儒家规范,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型诗人。因此,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诗歌总集《诗经》对杜甫的诗歌创作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就从文学思想和创作方法两个方面分析了《诗经》对杜甫诗歌的影响,以期探寻杜诗对诗经的接受。 关键词:诗经;杜诗;影响 一、《诗经》对杜甫诗学思想的影响 杜甫在诗歌理论中的建树,并没有以一本理论书籍面世,而是以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写作。杜甫《戏为六绝句》,开论诗绝句之端,在他的论诗诗当中,分别用六首七绝来阐述其文学特别是诗歌理念。在这些诗作当中,杜甫的主要文学观点即为“取清新”和“亲风雅”。这里讲到的“清新”,更多的是从其诗歌的字句出发,要求清新,主要与齐梁时期的繁冗相区别,而体裁上则更加注重向《诗三百》中的风雅靠齐。这种文学上的复古,与之前讲到的初唐四杰和陈子昂有很大的不同。从字词到体裁上都要求有一个变革。这种变革有偏向先秦复古也有自己的创新,复古是向以《诗三百》为代表的典籍学习其内容,创新则又有其自己的特色。 杜甫用诗歌的形式探讨诗歌的创作,这本来就是一个创新。从他的那六首论诗诗中,可以看到杜甫对前辈诗人的看法,对于诗歌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属于杜甫自己的见解。从内容上看,杜甫赞美庾信的晚年文章以及对初唐四杰的欣赏,倾向于清词丽句的赞同,向《诗经》中的风雅内容亲近,而《诗经》中的国风有很多是来自民间,反映下层劳动者劳作的辛苦以及对统治上层讽刺规劝的。大小《雅》有来自民间也有来自贵族的创作,有对统治者的讽谏也有对上层的赞扬,这两部分是杜甫认同的,在他的诗歌中不仅仅用理论提出来而且在实践创作中也有很多体现。三吏三别的写作,反应了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楚,表现了对战争的痛诉以及对统治者的疏于管理国家造成这种场面的规刺。 二、《诗经》对杜甫诗歌创作的影响 (一)艺术手法上的继承 《诗经》的艺术手法主要是指赋比兴。纵观杜甫诗歌的赋比兴艺术手法的应用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从赋比兴三种手法相较而言,比兴应用的要比赋多。在杜甫的诗歌当中,有大量运用比兴手法的,很多是比兴在一起运用。如作于天宝十三载的《秋雨叹》就用了比兴的手法,

浅谈苏轼的思想及其对作品的影响

苏轼,字子瞻,号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苏轼一生经历了宦海沉浮,既屡受打击又名满天下。进退出处、贵贱穷皆无滞于心,成就的辉煌业绩,与他自身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本文就苏轼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构成苏轼思想的主要有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创作中,都对其起到了指导作用。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在苏轼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儒家的济世精神,这一点在《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汉代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的典故表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到边疆抗敌、建立功业的雄心壮志。苏轼出任地方官时,处处为百姓着想,他猛力抨击北宋“苛政猛于虎”,说北宋是“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他质问“百姓何由安生?”(均见《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他主张对内行宽仁之政,通上下之情,使“百官之众,四海之广”,“关节脉理,相通为一,叩之而必闻,触之而必应”(《决壅蔽》)。除了诗词以外,苏轼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积极倡导现实主义文风,苏轼主张诗文要有为而作,文章要有内在的思想,反对没有现实内容的只讲究形式的空洞诗文。 儒家积极用世精神成为苏轼思想的一部分,并一度影响着苏词的创作。苏轼在不断流放过程中,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101年苏轼从岭南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中写道:“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由此看来,苏轼思想中儒家思想的一部分确实是对他的创作起到了指导作用,处处为国家人民考虑是苏轼不断创作的源泉,并以此为创作主要内容,引起有志之士的注意,从而达到救世济国的目的。 另外,苏轼还吸收了佛家思想有益的成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了苏轼文学作品的豪放风格。佛家思想主张在现世求得一种自由解脱,而要在现世求得解脱,关键在于“自性真空”,使心灵处于一种空虚的境地。也就是说,要摆脱人世间的有无、生死、得失等功利欲望的束缚,根本解决人本性中绝对自由之追求与客观现实的矛盾,达到精神自由的境界。佛家所崇尚的这样一种超然玄悟的心性正好被苏轼应用于文学创作中来。如其《薄薄酒》 五更待漏靴满霜,不如三伏日高睡足北窗凉。珠擂玉种万人祖送归北邝,不如悬鹑百结独坐阳。生前富贵,死后文章,百年瞬色万世忙,夷齐、盗路俱亡羊,不如眼前一醉是柞忧乐两都忘。这里把上层社会所向往和夸耀的富贵功名贬得一文不值,显示出绝然不同于世俗的人生价值观念。苏轼认为人生贵适意,他的“薄富贵”、“轻生死”都是为此他希望摆脱尘世的一切束缚,实现人生的最大自由。诗的结尾一句是要求在醉中达到这一境界,紧接着第二首又对这一点做了否定“达人自达酒何功,世间是非忧乐本来空。”终于以一切皆空的领悟获得更为彻底的超脱。这些思想无疑烙有佛禅及老庄的印记。当然,这里的消极成分是应该批评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思想也表现了一种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仕途上重重忧患的信条。因此,即使在处境最困难的时候,他也能泰然自若,自得其乐,并创造出最乐观、最淡泊的诗文。苏轼作品中追求一种自然、朴实、幽远的艺术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禅诗的影响,并且这种

苏轼生平简介.doc

苏轼生平简介 【概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子取名,深有讲究。大儿子名“轼”。他说:车轮、车辐、车盖和车轸,也即车后的横木,都是车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只是车前用作搭手的横木,没有它,虽然卖相会难看一点,但毕竟不要紧。苏轼从小生性旷达,其父告诫他要像“轼”那样放低身段,注意“外饰”,而不要自以为是,锋芒毕露。(见《名二子说》)巧妙地借名字作发挥,对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观苏轼生平,于党争中不知自保,落得一生坎坷,种种情形,竟与苏洵当初所料者全同。 少年启蒙 苏轼少年聪慧,读了不少书,这与其父母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苏轼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由于苏轼从小天资聪颖,十岁时母亲教他后汉书,在母亲教导下进步非常快。一日,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出身官宦世家,性格果敢仁慈。一日,带着十多岁的小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一个官员,铁面无私,得罪很多权贵,后被人诬告,判死刑。临行前与其母告别,说:儿子不能进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回答:“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苏轼对母亲说:“我长大后希望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这就是苏轼的母亲对儿子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苏轼一辈子,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潇洒自如,眼里揉不进沙子。 小苏轼在自己房前贴了一幅对联:“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被传为佳谈。 应试及第 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殿试时,献上二十五篇进策,深得仁宗皇帝的心,被评为翰林学士。嘉佑二年四月,母亲程氏去世,苏家父子三人在京,赶紧回乡料理丧事。 嘉佑四年,母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都。 嘉佑六年,苏轼、苏辙二人在恩师欧阳修推荐下参加制科考试。是年举行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考试。苏轼以三等、苏辙以四等的成绩分别考中入选。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7公管1班崔惜舜 20173216 道家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出自于《老子》,应在中国或是华夏子孙,炎黄后代口口中流传。作为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曾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常说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之一,更有人以为:中国根蒂全在道教。 在诸多影视作品、志怪小说、远古传奇中都有着关于道家的各种描述,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封神榜》、黄巾军张角的传于于吉等人所传《太平清领书》。管中窥豹可见一斑。道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蓬勃发展,潜移默化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变着我们,滋润着我们。 要说道,又不得不说老庄。老子被誉为道家祖师,写出《道德经》的皇皇巨著,其思想主要存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叫道生万物。这个思想,是为我们中国人,当然也是为世界人,提供了一个解释宇宙的框架。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也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顺服自然。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治理国家,各个方面提供了一个根本的准则,根本的原则。第三,就是相反相成。我们也用四个字来总结,相反相成。这个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事物的基本法则。第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总结,持盈,盈是盈满,把这杯慢慢的水端在手上这

个叫持盈,持就是把持,持盈守缺以柔克刚。第四个方面可以用这八个字来总结,后面四个字也行,就是以柔克刚。而庄子则是继老子后道家中集大成者“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为了一个家派与儒墨鼎足而三的一个人。”《庄子》其书,以落天外的构思,意深旨远的寓言,曼妙朦胧的情致,与天地万物共舞的神采,渊深海涵的襟抱,使其受到了后世文人毫不吝啬的称誉:“其言汪洋自恣”, “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在我的体会中他的文章主要体现了他的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对于我而言,听了关于于丹对庄子的解读,了解了庄子的世界观和生死观,发现他的思想,是我们这些羡慕田园生活、渴望内心宁静的现代人无比向往的。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对许由说:“日月都出来了,可火炬没有熄灭,对于光亮而言,不是太难堪了吗?应时的雨已经降临,可浇灌还在进行,对于润泽而言,浇水不是多余的吗?如果立先生为天下之主,那么天下定然太平;而今我还身居其位,这不是多余的吗?请让我将天下交给你。”肯将天子之位出让,尧乃是一片公心;也是以天下苍生为念,日月可鉴。但许由不这么认为,他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太平了,还要叫我来接替你,难道我是为了虚名吗?回去吧,君王,天下对我来说没有好处。”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家是诞生在古老神州大地上的重要的本土思想。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泰古二皇。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了道生法、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是“诸子百家”中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影响中华文化各个领域,对中华哲学、文学、宗教、科技、艺术等等影响深远。 一、道家对中华哲学的影响 英国学者李约瑟也曾说过:“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由此可见,道家哲学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道家哲学的核心,体现在其对自然的崇尚、主张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强调“道”是世界的本原,因而从人类到自然界都要以“道”为其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哲学是一种以自然哲学为构架的、以“自然之道”一贯之的思想体系,它的本体论、社会政治哲学等都无不主张“道法自然”,体现了鲜明的自然主义色彩。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倡导人们更加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祈求人与自然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共同发展。老子道家哲学以“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为构架,培育中华民族的智者气象,发展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宇宙之本源、生命之奥秘、人生之真谛。老子的人生哲学是“自然无为”。照着这句话去做,人们自可与道合一,与自然和谐。可惜许多人受物质生活的压迫,无法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无法创造自己的伟大人格。他的教训,真是我们现代唯物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苦口良言。 二、道家对中华文学的影响 在道家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道家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家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另外道家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