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美感审美距离与移情

合集下载

美感与移情

美感与移情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美感与移情摘要:移情会影响到审美主体对美感的判断,虽说移情不一定都产生美感,但美感却必定伴有移情。

移情有助于对美感的增色,同时它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审美活动、审美主体、联想、移情说何为美感“美感”就是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什么又是美呢?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曾经对“什么是美”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讨论,他们讨论了“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等等,他们似乎隐约感觉到这些概念与美有密切的关联,但说来说去,“美本身是什么”这个问题终无着落。

最后苏格拉底不得不承认自己也是无能的,感慨的说“美是难的”。

1我认为:美是真正打动、感染审美主体灵魂深处最脆弱最敏感的神经的东西。

美对于我们是客观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也就是,我们的心不是“在”自己的心的过程(感觉、情绪、思维)里找到美,而是“通过”感觉、情绪、思维找到美,发现美,那么,也就是说,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

那么审美主体的情感、思想自然会影响到我们对美的感受。

“移情说”1、“移情说”的创立及其影响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美学界最大的流派是以费肖尔父子和利普斯为首的新黑格尔派,他们最大的成就在于对移情作用的研究和讨论,有人把美学中的移情说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把立普斯比作达尔文,仿佛这个学说是近代德国美学界的一个重大的新发现。

这种估计当然是夸大的,但是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却是无可否认的。

2、以立普斯为代表的“移情说”的主要内容立普斯原是一位心理学家,在慕尼黑大学当过二十年的心理学系主任。

他研究美学。

主要是从心理学出发的。

他翻译过英国休谟的《人性论》,他的移情说可能受到休谟的同情说的影响。

他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几何形体所生的错觉,他的移情说大半以这方面的观察实验为论证。

“移情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美感是一种心理错觉,一种在客观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错觉。

第七讲(教案)距离产生美:美与距离(钟名诚)

第七讲(教案)距离产生美:美与距离(钟名诚)

第七讲距离产生美:美与距离在第一讲的时候,我们曾经讨论过:“美从何处寻?”的问题,这是从美的对象的角度去寻找美的。

本讲从审美的主体,也就是人这个角度讨论“人为何会产生美”呢?如图片:在风和日暖的时节,眼前尽是娇红嫩绿,面对这灿烂浓郁的世界,心旷神怡,忘怀一切,时而觉得某一株花在向阳带笑,时而觉得某一个鸟的声音特别清脆,心中恍然有所悟。

一、审美与距离距离产生美。

这个观点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发展了其观点。

他们认为,距离是形成审美态度的必要条件。

人对事物的审美态度不同于实用的态度,实用的态度是根据满足实际需要的欲望驱使下的活动,是有功力目的的。

朱光潜曾经举例说,假如一位商人,一位植物学家和一位艺术家同时在看一棵古松树。

商人想着赚钱,于是计算这棵古松在市场上的价格,植物学家会研究古松的生长年龄和土壤气候对这个古松的影响,艺术家则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这棵古松而忘却了世界上的一切,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这棵古松就是整个艺术世界,对古松的美感享受使艺术家欣喜若狂。

这就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三种态度: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和美感的态度。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

适当的距离能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用的态度转变为审美的态度。

当然,商人和艺术家在看古松的时候,他们的空间距离并没有审美不同,我们这里所说的距离是“心理距离”,而不是空间距离。

朱光潜留学欧洲的时候,他总是喜欢沿着住所傍边的一条小河散步,散步的时候,总是从河的东岸去,过桥后沿着河的西岸回来,走东岸时觉得西岸的景色比东岸美,走西岸时觉得东岸的景色比西岸美,但最美的还是河中的倒影。

“同是一棵树看它的正身本极平凡,看它的倒影却带有几分另一世界的色彩。

我平时又喜欢看烟雾朦胧的远树,大雪笼盖的世界和更深夜静的月景。

本来是习见不为奇的东西,让雾、雪、月盖上一层白纱便见得很美丽。

”(75)为什么倒影会比正身更美呢?因为树的正身是实用世界中的一个片段,它容易使人想起实用意义上的意思,比如,避风遮雨、盖房烧火等的实用。

美感的产生条件

美感的产生条件

美感的产生条件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因素:1. 感知能力:美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感知能力,包括对美的敏感度和判断力。

感知能力受到先天因素和后天经验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美的感知能力可能会有所不同。

2. 文化背景: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对美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文化、地域、时代等都会影响人们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3. 情感反应:美感伴随着情感反应,如愉悦、兴奋、平静、放松等。

当个体面对能够引发积极情感反应的事物时,就可能产生美感。

4. 想象力:美感常常需要个体运用想象力去创造和体验。

通过想象,人们能够在心中构建出更加丰富、多元、个性化的美的体验。

5. 经验和记忆:经验和记忆对美感的产生也有很大影响。

人们对于曾经经历过的美好事物和场景,往往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他们对美的感受和判断。

6. 主观态度: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也会影响美感的产生。

对于某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自然、和谐、平衡等因素相关,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美可能更多地与现代、时尚、创新等因素相关。

总的来说,美感的产生条件是多元的,它涉及到个体的感知能力、文化背景、情感反应、想象力、经验和记忆以及主观态度等多个方面。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个体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美感产生的条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态度:我们的态度是美感产生的首要条件。

在审美过程中,我们需要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于直觉,不受功利影响,这样才能获得美感。

2. 距离:距离是美感产生的另一个因素。

适当的距离能够产生美感,太近或者太远都可能导致审美体验的缺失。

3. 移情:移情是美感产生的又一个条件。

通过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审美对象上,能够产生审美的情感体验。

4. 形象:形象是美感产生的基础,包括审美对象的外观、空间形状、色彩、材料等。

5. 性能:性能是指审美对象的实用能力,比如运动性能、材料结构和组件性能以及功能性能等。

6. 环境:环境指的是审美对象所处的自然环境,影响审美体验的信息也在环境中发挥功能。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导论
第四节 美学的研究方法 一、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思维 二、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 2.教学基本要求 辨析美学、美学思维、审美活动、人文学科、哲学 思维、人文体验等关键词,了解美学的历史、关于美学 研究对象的若干观点、美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理解美学 是研究审美活动的理论性人文学科,运用本章的关键词 与理论分析辨析美学学科同相关学科的关系与差异。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2 2 2 2 2 2 2 2 2
8
9 10
第四章 技术美
第五章 社会美 第六章 自然美
11
12 13
第七章 艺术美
第八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第一节 第二、三节
14
15 16
第九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与喜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十章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17
18
第十一章 美育
课堂考查或考试
五、考核方式
• 采取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或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 ,平时课堂讨论与发言、小作业等占课程总成绩的2030%,期末结业考试或考查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80-70% 。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一)教材 尤西林主编:《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11 月版。 (二)基本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学四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年版。
第五章
社会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 [法]泰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 社1963年版。 [2] [俄]米哈伊尔·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 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巴赫金全 集》第六卷,李兆林、夏忠宪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 [3]朱光潜:《谈美》,中华书局2010年版。 [4]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 》,三联书店2002年版。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二章)

自考《美学原理》精华要点(第二章)

第⼆章美论 从⽂献资料来看,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希庇阿斯篇》是西⽅美学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把美和美的东西作了严格的区分: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他本⾝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变化 (3)美的东西不仅使漫⽆边际的,⽽且也是⾃相⽭盾的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种东西,因此⽆法把美当成是某中美的东西 (5)现实⽣活中,美的东西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起,⽽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西⽅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些探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的求解途径: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3)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求美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 (5)从⼈类社会⽣活本⾝探究美 (6)从社会化了的⼈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7)关于美论的情景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核⼼内涵是把美堪称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代表性观点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最早提出美是和谐 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书中指出,曲线⽐直线美,,⽽在曲线中⼜以蛇形线最美 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使这⼀特点。

从事物的客观书相中探求美的⽚⾯性在于: (1)脱离了⼈类的社会⽣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是和⼀切美的事物,尤其是⼈类社会⽣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种寻求美,其核⼼内涵是把美看成是理念。

在西⽅美学,最早⼀处“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美的本质 ⿊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些讲法,⽽且也认为美是理念。

三从主观的⼼意状态中寻找美,其核⼼的理论去向九⼗⼋玫瑰聂为⼈的某种主观的⼼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优美在愉快和美在⽆意识的欲望登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和积极意义,⼜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的主观⼼意状态中探求美,是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到了⼈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育⼈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合理性的,导致的结果是:(1)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2)个⼈都会从各⾃的⼼意状态触发取衡量美,甚⾄会出现“趣味⽆可争辩”的情形,如此⼀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美学与设计概述31

美学与设计概述31

图8:搬运木材
审美距离应当是一种适中的距离,这种适中的距离是由接受者的审美经 验、生活经验、文化水准、赏析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一种恰到好处 的接受条件。
图9:以墙为背景
图10:以墙为靠背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林黛玉在听了《牡丹亭》中的曲子后“心动神摇”、 “如醉如痴”。这个审美过程需要她的经验、学识和情感等都与审美对像相统一。
(3)主客体的统一性。即完形不是完全指客体本身的形式,而是在人的 知觉经验中形成的完形。也就是说,完形是在人感知客体的基础上的大脑 中形成的,是在知觉中呈现的。所以,对完形的研究主要是对知觉的研究。
3、完形的特征
(1)完形是一种力的样式。 (2)完形是自发地追求着一种平衡
4、完形的两大原则
(1)简化,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那些能够给人最愉快的感觉的完形,就是 那些采取了最大限度的简化形式的完形。如剪纸艺术、儿童读物插画、动物 标志设计、海报插图等要简化到突出形象的特征。简化的特征是现“力的 样式”。
格式塔心理学在美学方面的代表人物阿恩海姆 (1904.4—1994.6)《艺术与视知觉》
图19:阿恩海姆著作1
图20:阿恩海姆著作2
总结:我们很多同学身上都佩有首饰,有的可能是祖母传给你的。那这 这个东西就不只是普通的装饰物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传承。“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 朝朝暮暮”,都说明距离产生美!如何在设计中注重移情、运用(恰当 的)距离设计让受众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呢?
课后作业:在环境设计中,如园林、酒店或展示空间设计当中,
如何把握好“距离美”。
2.同形同构说侧重客体——即美主要存在于外物本 身。认为外物的运动和形状本身就能表现某种感情, 如果外物和人的悲哀的心理活动同形同构,它就能 够引起人的悲哀感情;如果外物和人的欢乐的心理 活动同形同构,它就能够引起人的欢乐感情。坚忍 的松柏之所以显得苍劲,并不是人的感情移入的结 果,而是它的身姿在结构上和人的坚强情感相类似, 所以人才立即感觉到它是坚忍的。

审美距离和移情说共68页文档

审美距离和移情说共68页文档
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影视美学教案

影视美学教案

教案2008 ~2009学年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影视美学系(院、部) 新闻传播系教研室(实验室) 新闻业务教研室授课班级20XX级1、2班主讲教师李超职称助教湖南科技学院教务处制二00 八年八月教案(首页)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一章:影视美学原理1、授课时间:9月4日、9月11日、9月18日、10月2、16日2、授课类型:理论课3、授课题目:影视美学原理(美、美感、审美、美学)4、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要求学生把影视美学放在美学的历史长河中去加以比较,把传统美学思想和影视美学理论加以审视和关照,从审美经验出发掌握美的发展简史,熟悉历史上主要的美学流派,了解影视艺术美的历史轨迹。

能够跳过事物的物质层面来提升审美境界。

5.教学重点及难点:对于美的感念的理解和把握。

6.教学基本内容纲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步骤:(一)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和视频实例分析相结合(二)实施步骤:第一讲:美从何处寻?1、什么是美?对于美的研究和探讨,从西方的古希腊、中国的先秦时代算起,至少也有2500年的历史了。

但是,美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关于美的观念,依然是众说纷纭。

仅在1933年出版的《美学的基础》中,就罗列了西方美学界关于美的16种定义。

如:任何具有特殊形式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模仿自然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产生幻想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具有表现性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导致愉快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够助长一种特殊情感的事物都是美的;任何能够诱发联想的事物都是美的。

可以说什么是美,也构成了千年难以破译的难题。

以上是从横向上对美的审视,如果对美加以纵向的考察,也就是在美的发展的历史上去审视,亦是众说纷纭,不一而足,然而,我们却可以寻找它的发展轨迹。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认为“美在于和谐”;中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就是完善”;18世纪的美学家认为“美就是愉悦”,也就是“快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