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设计
七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设计

第1课位置与区划

教学容:教材P1-6 位置与区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描绘及其相邻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并采用“联想法”记住这些省份的轮廓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概括。

2、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作为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重点、难点:

1、了解的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记住及其相邻省份的轮廓特征。

2、学会搜集信息。

教学准备:地图及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活动

(一)中部省份

(1)在地图上找到,并说出它的地理位置。

(2)介绍的由来及简称。

(3)读图1-2,找出与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单位。

(4)估算省的经纬度围。

(5)阅读资料:“三湘四水”“中部崛起”

(二)14个市州

(1)指导学生读图1-4,介绍省的14个市州。

(2)活动

1)找出自己家乡所在县(市、区)的名称,并在地图上找到它的位置。

2)说出家乡位于哪一个省辖市(州)。

3)在地图上找到市,判断它位于你的家乡所在地的哪个方位。指出市与我省哪些省辖市相邻。

4)有同学说:省政区图好像人头像,你觉得像吗?阅读资料:“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伟人故里”“芙蓉国里尽朝晖”(增强学生对身为人自豪感的教育)

三、拓展延伸

1、查阅资料,了解一代伟人主席的家乡是哪一个县级市,哪一个省辖市?是一个伟人辈出的省份,除了以外,还有少奇,任弼时,德怀,贺龙,罗荣桓。查阅资料,说说他们家乡所在的县(市)。

2、了解历史上的行政区划。

第2课人口与民族

教学容:教材P7-11 人口与民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知道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特征与人口分布概况,掌握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以及自然条件对民俗风情的影响.

2、会根据统计数据绘制人口增长图,能分组讨论家乡的人口问题及对策,能搜集、交流反映民居特色的图片,讨论自然环境对民居特色形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或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兼容并蓄的意识。

2、关注发展。

重点:

1、知道人口特征与人口问题,人口迁移特征与人口分布概况。

2、掌握民族分布特征与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民俗风情的特色,以及自然条件对民俗风情的影响。

难点:

1、自然环境对民居特色形成的影响。

2、家乡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一)人口数量多

1、介绍人口数量概况。

2、分析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3、根据人口增长的变化规律,估算2010年省人口总量。

4、省2000年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5、活动

阅读资料“中国长寿之乡——麻阳”

(1)说一说麻阳县百岁老人长寿秘诀?

(2)讨论:随着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可能带来哪些问题?举例说明。

(二)分布不均衡

1、读图2-4,找出我省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和较小的地区,分析人口密度有何特点?

2、根据表2-1的资料,计算出人口密度,比较与全国以及其他省份的差别。

3、举例说明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三、课外活动

1、访问你身边的老人,询问他们的生活方式,想一想:自己应该怎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

2、小组制定帮助留守儿童的计划,并付诸实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引入新课

1、简要说一说人口数量概况以及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2、说一说省人口分布特点。

二、新知学习

1、介绍我省的主要民族。(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回族)

2、民族分布特点

读图2-7,分析我省少数民族分布特点,说一说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那些县级行政区?

3、少数民族自治。

三、课外活动

了解我省少数民族有什么特殊的生活习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第3课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教学容:教材P12-17第三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的主要山脉以及地势,地形特征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多种方法收集、处理、评价信息。

过程与方法

联系实际,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的地势、地形特征以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一)“马蹄形”地势

(1)指导学生看图3-1,介绍的地势特征。

(2)活动看图3-2,3-3

1)分别说出炎112°E线,沿28°N线境主要地形区的名称。

2)诗词《沁园春.》中有“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诗句。想一想:湘江为什么北去?

3)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想一想,位于哪一级阶梯?

(二)地形复杂多样

(1)读图3-5,说一说地形面积结构特征。

(2)读图3-8,找出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的大致围,说一说它们的地形特征。

(3)阅读资料。了解洞庭湖平原和湘中丘陵地区发展多种经营的措施。

(三)山区面积广大

(1)读图3-9,找出幕阜山,罗霄山,武陵山,雪峰山,南岭等主要山脉。(2)举例说明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形成的影响。

(3)读图3-10及小资料“雪峰山

讨论:A.320国道经过雪峰山一段,有331到急弯,122处险点,号称“雪峰天险”。想一想“雪峰天险”路段为什么会如此险峻?

B.如何开发雪峰山区的丰富资源?

三、总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1、收集名山资料,向同学们介绍其自然与人文特色。

2、我省大部分的贫困县分布在西部山区。你认为可能造成一些山区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收集资料,说一说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帮助贫困山区人口摆脱贫困。

第4课亚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容:教材P18-23第4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降水分布概况以及气候的主要特征。

2、了解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危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3、通过收集、分析资料,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问题,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处理问题。

重点、难点:

1、气温、降水分布概况以及气候的主要特征。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危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3、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致位于北纬25°-3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其后条件比较优越。

二、新知学习

(一)四季分明

(1)读图4-1,找出1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其气温大约各是多少度?说说1月份的气温分布特点。

(2)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什么办法来减轻寒潮和冰冻的危害?

(3)读图4-6,找出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地方,其气温大约各是多少度?说说7月份的气温分布特点。

(4)的夏季常常出现伏旱天气,结合实际说说伏旱对我省的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5)小结

(二)降水充沛

(1)读图4-7,说出、永州、、、的年降水量分别是多少毫米。

(2)读图4-8,找出的5个多雨区。想一想,多雨地区的降水与所处地形有何关系?

(3)洪涝灾害与防灾减灾。

(三)雨热同期

(1)读图4-9,指出、、、在6-9月的各月气温大多在多少度以上?这四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例大约是多少?这说明我省大部分地区气温和降水量配合有什么特点?

(2)小结

三、总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1、关于台风的利与弊,有两位同学正在进行激烈的争论:一位同学认为“弊大于利”,因为台风常常带来大风,暴雨等灾害性的天气;另一位同学认为“利大于弊”,因为台风带来降水可以缓解旱情。你支持谁的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查找资料,说出我国“四大米市”的名称。思考它们称为米市的原因。

第5课洞庭湖水系

教学容:教材P24-30 洞庭湖水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湘资沅澧与洞庭湖的概况。

2、收集资料,对比与、在河流、湖泊方面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获得对地理问题的了解。

2、能根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洞庭湖水系的历史变迁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重点与难点:

1、了解湘资沅澧与洞庭湖的概况。收集资料,对比与、在河流、湖泊方面的特征。

2、能根据收集和整理的有关材料,对所探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洞庭湖的基本概况以及它在的重要地位。

二、进入新课

(一)洞庭湖

1、洞庭湖的地理位置,面积以及重要的地理作用。

1)读图5-1,5-2,找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等湖泊,找出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和城陵矶的位置。

2)读图5-1,找出长江、湘江、资水,沅江、澧水等河流,找出一样、、等城市。

2、洞庭湖缩小的原因及危害

1)宋代著名文学家仲淹在脍炙人口的《楼记》中写道“……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你是怎样理解“衔远山,吞长江”这句话的?

2)读图5-2,说说洞庭湖面积缩小的原因有哪些?

3)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4)阅读资料“退田还湖”思考:为什么要退田还湖?

(二)湘、资、沅、澧“四水”

1、湘、资、沅、澧的地理位置。

2、湘江的地理位置,支流及重要影响。

1)读图5-6,找出潇水、耒水、蒸水、浏阳河等湘江支流。

2)湘江是的母亲河,湘江流域聚集了省60%的人口,也聚集了许多重要的重要城市。

3)读图5-6,从地形和城市分布的角度分析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107国道大体从湘江河谷通过的原因。3、资水的地理位置及作用与面临的环境问题。

4、沅江概况与五强溪水电站。

5、澧水概况极其旅游资源。

三、总结全课

四、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目前省针对洞庭湖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采取的积极措施,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第6课自然灾害与防治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灾害及分布概况

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模板

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1课、中国世界遗产之美 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遗产的概念与类别,欣赏、感知中国世界遗产的美感特征。 2、培养分析艺术品和欣赏遗产之美的能力。 3、了解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尊重和保护中国世界遗产。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世界遗产的基本知识,从审美角度描述中国世界遗产的美感特征。 2激发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关注与审美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我国“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等中国风景名胜,让学生欣赏感受: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了无数精湛绝伦的文化艺术杰作,前认为后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遗产,推动了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延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很多文化遗产已经濒于消亡,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要保护他们,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熟悉它们。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师板书课题:《中国世界遗产之美》。 一、世界文化遗产定义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定义:指人类共同继承的文化及自然遗产,包括亿万年的地球史上,人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及考古遗址地带等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二、不同种类类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世界文化遗产(26处)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甘肃敦煌莫高窟、长城、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明清皇宫、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西藏布达拉宫、苏州古典园林、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北京天坛、北京颐和园、重庆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明清皇家陵寝、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云冈石窟、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中国安阳殷墟、开平碉楼与古村落、福建土楼、河南天地之中古建筑群。 (二)、世界自然遗产(8处)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中国南方喀斯特、江西三清山、中国丹霞山 (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处) 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福建武夷山(四)、世界文化景观(3处)庐山、五台山、西湖 (五)、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5处)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2018年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然后就戊子年,2071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 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庾信《哀江南赋》 3、时令纪月法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学案 第一课时湖南的位置与区划、人口与民族 ?学习目标: 1、结合地图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运用湖南政区图找出14个市州及其行政中心。 3、知道湖南人口数量,运用地图分析我省人口分布特征。 4、运用地图说明湖南省少数民族分布概况。 ?学习重点:1、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14个市州。 ?学习难点:1、描述湖南省的地理位置。 2、分析湖南省人口的分布特征。 ?快乐学习。 一、自主学习,领悟课本。(预习“湖南”七年级上册课本P1—11,完成学习任务) 1、湖南省属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________地区,南邻________省,北接_____省,是连接东 南沿海与____________的桥梁。因为省内有大河流湘江,故简称_________。 2、“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 _________。 3、湖南省现有_______个省辖市,湖南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___。 4、2017年,湖南省总人口为____________人。 5、湖南省东面毗邻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A、赣 B、黔 C、鄂 D、粤 6、被誉为“莲城”的省辖市是() A、长沙市 B、邵阳市 C、湘潭市 D、株洲市 7、我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 A、湘西、湘南、湘中 B、湘南、湘西、湘北 C、湘东、湘西、湘南 D、湘西、湘东、湘北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了解位置与行政区划。 , , , M________,N_________。 3、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家乡在_____(省辖市)的_________(县级市)。 【探究2】读图了解湖南省的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下面是一幅未完成的“湖南省市(州)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南省市(州)人口密度分布图。 2、根据地图的信息简要说一说湖南省人口的 分布情况。 3、有一些地方(如张家界、吉首、怀化等) 人口分布相对比较稀疏,结合下面材料提供的 信息,从自然条件简要说明这些市(州)人口 分布稀疏的原因。 材料:湖南省地形东、西、南三面峰峦起伏,山岭相连。中部是低山和丘陵,其间夹有大小不一的盆地。北部是洞庭湖平原。 ?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1、说一说麻阳县百岁老人长寿的秘诀在哪里? 2、举例说明留守儿童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湘教版美术七年级初一下册《画家乡的风景》教学教案

欢迎共阅第1课《画家乡的风景》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美、表现美,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2.了解透视知识,学习风景画的构图,参考摄影作品改画风景。运用透视、构 图知识,画家乡的风景。 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和透视规律使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课堂活动案: 一、导入新课:

通过欣赏家乡风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回忆,通过画家乡风景画,表现情感,进而导入表现立体空间关系。 要求学生拿一张白纸,勾画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 典型作业评比;提问: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1 斜线:深远 (3)思考题: 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透视的规律

2.透视知识 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基本方法: 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 联系艺术作品,抓住科学与艺术中的运用,学会分析其透视现象。 通过练习,加深学生理解。 检测案: 1、学生实践创作,促进学生的理解与表现相结合,为以后的创作作品打好基础。

2.通过交流体验,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问题,学会用评价自己与他人。 3.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与学习、表现。 4.对照透视图; 5.成角透视规律小结: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6. 7. 8. 9. 10. 11. 总结本课知识点及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完善; 观察生活,网上收集资料,完善自己的不足。 教学反思:

《画家乡的风景》第二课时 预习案: 预习苏天赐作品《太湖山村》、农民画《水乡春浓》,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构图均衡和有丰富变化的相关知识,解读构图的表现形式;重点以形式线及取景范围 识。 2、如何构图,结合课本4副绘画作品分析。 三、交流提高: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2.教师适时启发、引导。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目标 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学习重点 与古文阅读联系紧密的文学常识,如古代授官、称谓等 学习难点 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与识记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 一课时 知识链接 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

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

最新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八年级上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第1课快速延伸的公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及特点 2、了解湖南公路运输建设的成就,及主要是公路分布格局 2、了解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省交通公路运输的大致公布格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及特点 2、记住主要的公路运输干线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我省交通公路运输的大致公布格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请问同学们是如何到达县城的? 2、父母是如何到达单位上班的? 3、家里购买大件商品是用什么运回来的? 4、你出旅游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教材归纳)公路运输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湖南快速延伸的公路。

二、讲授新课 (一)公路运输 1、(问)什么是公路运输?它有什么特点? (讲)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速度较快、“门对门” 2、在什么情况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缺少铁路和水运的地区)(板)(二)湖南运输业的发展 (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7年底,湖南省公路总里程已居全 国前列,已基本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络。 (读图)3页,图1—3完成书本第2面活动题,了解我省的哪些公路干线。(三)湖南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1、(读图)5页的图1-7,分析我省的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2、(讲解)湖南省的调整公路按照“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全部建成后,将 形成以长沙为中心,连接全省重要城市,辐射全省广大城乡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 (四)湖南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 1、完成本书第6页活动题1-2 2、小组讨论并归纳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湖南公路运输干线和其“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公路运输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六)课后活动 你的家乡的公路是水泥路吗?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说一说修建水泥路前后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七)板书 第1课快速延伸的公路 一、湖南运输业的发展 二、湖南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三、湖南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

#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

美术教案 教材学段:七年级上册 任教班级:C156、C157、C158 教师姓名:段吉成 所属学校:茶陵县潞水学校 2018年下期 目录 第一课你我他 1 第二课我的故事 4 第三课向日葵 8 第四课梅竹精神12 第五课花圃16 第六课和平鸽 21 第七课灯和光 24 第八课门27

第一课你我他 【教案目标】 1、知识和技能: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式,能够大胆地运用某种造型方法表现同学的特征。 2、过程和方法:欣赏作品以及指导教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教案重点】人物的脸形和表情。 【教案难点】人物肖像画的表现。 【教案课时】共2课时 【课前准备】各种特征的肖像画和摄影作品,以及相关材料。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同桌之间相互说说对方的特征。 2、说说对方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仔细观察,你的同桌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如脸型、五官、发型等)。 4、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说说自己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二、新课教案 1、作品分析:宫六朝的一副素描作品——《小女孩》 出示作品: 学生观察、讨论人物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小女孩》。 2、作品分析:罗中立的一张油画作品——《父亲》 出示作品: 学生观察、讨论、猜想人物特征。 3、比较刚才所看的作品,让学生说说感受、特征,教师总结。 4、教师发一些头像素描作品(复印件),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把老农的质朴、善良、勤劳的品性生动地表现出来。 5、临摹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副画家的肖像画作品来临摹,仔细地体会画家的用笔技巧。(教师行间指导:表扬较为好的,纠正差的。) 三、本课小结 1、本课教案内容概述。 2、本课学习情况小结。 3、布置下节课任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都积极参和讨论,作业也完成得不错,但有的同学在临摹作品时没有仔细观察,我们来看一看这些同学的作业有什么问题? 二、教案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五官的比例关系,重点关注五官在不同角度观察时的特点。 2、和学生一起分析人的眼睛、鼻子、嘴巴在正面、3/4面、侧面观察时的特点,使学生感受结构关系,培养体积观念。 3、展示凡·高、毕加索、莫迪格利阿尼等画家的头像作品。 (在表现人物形象特征时,可以恰当地夸张局部特征,更能生动地表现人物特点。)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doc

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远至日本,近至我们生活的细枝末节,无不彰显着中国古代文化魅力,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的纪年 纪时和姓名字号。 二、纪年纪时 (一)、古代纪年方法 1、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如甲午 战争,辛丑条约等。 练习巩固:2008 然后就戊子年,2071 年是什么年?(辛卯年) 2、帝王年号纪年法 自汉武帝开始,每个帝王登基,都为自己拟定一个富有一定寓义的年号,每个年号后再配 上序数就成了一种纪年的形式。如:乾隆三十九年,开元元年等。所取定的年号大多孕含着吉 祥之意,寄托了振兴国运,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如“康熙”就寄托了天下隆盛兴旺之意,再如“光绪”有光明永绪之愿。 (二)、古代纪月的方法 1、序数纪月法如:如平地二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采草药》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用十二地支配十二个月,每个地支之前加上一个特定的“建”字, 就成了一种纪月的方法。如: 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农历十一月)——杜甫《草堂纪事诗》 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农历十月) ——庾 3、时令纪月法 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的三个月按顺序依次加孟、仲、季,就可将一年的十二个月 清楚的区别开。如: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农历十月) (三)、古代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 2、天干地支纪日法。如: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姚鼐《登泰山记》 3、月相纪日法。根据月亮的形状,对每月某些较特殊的日子进行称谓。如: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胐(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四)、纪时法 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几点了,只需看一下表即可,这是科技给了我们方便,古代特别是秦汉 以前,无表,但人们也不是完全生活一混沌中,他们也有自己的“计时器”,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 解一下古人的“计时器”都有哪些?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课《画家乡的风景》 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本课以风景画展开教学,通过分析朝戈作品《草原的路》,帮助学生理解绘画风景画中的透视现象及其相关知识,解读其情感表现;重点以霍贝玛的《村道》来寻找其基本方法和透视规律;强化学生对透视基本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帮助学生了解透视知识在绘画中的作用,使学生建立和表现绘画的空间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风景画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体验绘画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2、通过对作品的透视规律分析与学习,加强对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 3、能通过图片或作品,表现出透视规律的风景作品。 4、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掌握透视现象与规律,感受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空间感,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探讨,扩大学生参与性,在表现中实现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形成初步的表现与运用意识。 5、通过分析作品,感受作品所给予的情感因素,并初步理解风景画中特定劲舞描绘的情感表现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风景画中的情感因素; 2、掌握风景画中的透视,能运用透视表现于风景作品中。 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理解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家乡自然风景;拿一张白纸,钩一幅简单的家乡风景画;典型作业评比; 问:哪一张作业更有空间感? 体会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表现出立体的三维空间。 二、新课讲授 《风景画的透视》 1、欣赏朝戈《草原的路》给你什么感觉?

体会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家乡的情感; 分析作品中的透视现象:水平线:开阔斜线:深远 思考题:如果把斜线换成直线,你的感觉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总结:透视的规律 2、透视知识: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基本方法:平行透视、成角透视 (自学第7页概念) (1)霍贝玛《村道》指出作品中视平线、消失点(心点)、透视线分别在哪里?属于什么透视? 对照透视图; 平行透视规律小结:与画面平行的无透视变化;其他则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2)袁运秿《马棚》指出作品中视平线、左右消失点、左右透视线分别在哪里? 对照透视图; 成角透视规律小结:都会呈现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 3、透视在作品中的运用欣赏古元作品及其他作品,并判断其透视现象。 分析农民画作品中的透视:了解农民画中透视。 4、第4页练习,思考这是为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解答。 5、学生实践 从课件中或课本风景摄影作品中,用线条临摹,重点表现画面中的透视关系。 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发现问题,提示修正。 三、讲评 选出有情感表现、较准确的透视表现部分优秀作业,进行简评。 生生互评;师生点评。 四、课后总结 教学反思:

中国民俗文化教案

中国民俗文化讲座教案 一、前言 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学。本讲座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讲座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讲座的整体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1.通过本讲座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的基本特点; 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 理解民俗的分类,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 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 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 2.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第一讲文化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文化。堪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由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18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义。 《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 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国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和宇宙意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 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它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等。 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相关的制造技术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新湘美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美术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湘美版七年级上册初中美术 全册教案 《画画你我他》教案 教学目标:使学生们了解绘画人物的过程和重要点。 教学重点:面部特征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五官比例以及性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同学们,很多艺术家都给自己画过像,用自己的画笔生动地表现出自己的形象特点。出示《自画像》图片: (1)凡高 (2)伦勃朗 (3)徐悲鸿 (4)鲁本斯 那么,大家来讨论一下老师刚刚所展示的《自画像》,它们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五官和神态;五官动态的细微变化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 2、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从上面的图片了解到许多艺术大师用自己的画笔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生活态度。我们是否也可以用画自画像的方式,带给同学们一份惊喜,一个会心的微笑呢? 出示课题《画画你我他》。 二、自主赏析 欣赏、分析作品: 戴逸如的《自画像·牛博士专利(局部)》 潘丁丁的《自画像(局部)》 1、说说“他们”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幽默、夸张、形象、风趣、生动、令人

难忘……) 2、小组讨论: (一)、仔细观察,“他们”有哪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从脸型、五官、发式等角度来分析,我们观察脸型常用的有形态观察法、字形分类法、亚洲人分类法)。 形态观察法: (1)椭圆形;(2)卵圆形;(3)倒卵圆形;(4)圆形;(5)方形;(6)长方形;(7)菱形;(8)梯形;(9)倒梯形;(10)五角形脸型。 字形分类法: 田、国、由、用、目、甲、风、申字形脸型。 亚洲人脸型分类: (1)三角形;(2)卵圆形;(3)圆形;(4)方形;(5)长圆形;(6)杏仁形;(7)菱形;(8)长方形。 (二)、你能不能联想到更多生动形象的形状并总结出一些规律呢?(生自由发挥,师总结) 3、说说“我”的特征。(如脸型、五官、性格等)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脸型、五官和发式来分析人物头部,现在我们知道人物头部是反应人物特征最主要的地方,很多画家通过对人物头部的刻画传达人物的特征。 三、欣赏评述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面像和性格特点,那么,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能将自己最具特色的个性完全的展现出来呢? 我们来看看艺术大师是怎么样做的呢? 出示不同表现手法的《自画像》: 1、课本中的名家作品(卡通、国画) 2、毕加索蒙克马蒂斯 塞尚《戴帽的自画像》 高更《带光环的自画像》(油画) 3、达芬奇(素描) …… 找一找: 选择一幅艺术家自画像说一说画家运用了什么手法?强调了自己的哪些特征? 师小结: 四、大胆尝试 练一练: 以《自画像》为题,运用合适的材料,画出自己的个性特征和爱好,向同学介绍自己,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 教学博苑 10-18 0629 高中语文必修五《古代文化常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积累古代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师系统讲解为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作进一步拓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古代文化的认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想要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作品,除了要学习大量的文言现象外,还应当适当掌握一些文化常识,今天我们就来对这方面的知识作一基本探讨。 二.人的称谓: 【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

最新八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1)

8年级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第1课快速延伸的公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及特点 2、了解湖南公路运输建设的成就,及主要是公路分布格局 2、了解公路运输与经济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交通图和统计图表的能力,并运用地图说出我省交通公路运输的大致公布格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我省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的巨大成就,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了解公路运输的作用及特点 2、记住主要的公路运输干线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说出我省交通公路运输的大致公布格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请问同学们是如何到达县城的? 2、父母是如何到达单位上班的? 3、家里购买大件商品是用什么运回来的? 4、你出旅游乘坐过的交通工具是什么? (教材归纳)公路运输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湖南快速延伸的公路。

二、讲授新课 (一)公路运输 1、(问)什么是公路运输?它有什么特点? (讲)机动灵活、适应性强、速度较快、“门对门” 2、在什么情况下,公路运输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缺少铁路和水运的地区)(板)(二)湖南运输业的发展 (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到2007年底,湖南省公路总里程已居全 国前列,已基本形成以长沙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络。 (读图)3页,图1—3完成书本第2面活动题,了解我省的哪些公路干线。(三)湖南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1、(读图)5页的图1-7,分析我省的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2、(讲解)湖南省的调整公路按照“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全部建成后,将 形成以长沙为中心,连接全省重要城市,辐射全省广大城乡地区的高速公路网络 (四)湖南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 1、完成本书第6页活动题1-2 2、小组讨论并归纳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了解了湖南公路运输干线和其“五纵七横”的形态布局。公路运输的建设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六)课后活动 你的家乡的公路是水泥路吗?是什么时候修建的?说一说修建水泥路前后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七)板书 第1课快速延伸的公路 一、湖南运输业的发展 二、湖南公路运输的分布格局 三、湖南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

最新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上册, 教案, 美术 课题: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你、我、他 一、教材分析(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你、我、他) 初中美术教案本单元依据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中“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设置,学生通过描述、分析、感受、尝试来学习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你、我、他 本课初中美术教案是入学后美术课的第一个教学单元,有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捕捉人物特征,关注身边的新同学,帮助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并发展艺术感知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以往教学中的人物素描课侧重学生对人物造型、比例、结构的掌握,这个要求对初中学生而言有相当难度。依据课程标准模糊学科界限,降低专业要求的精神,本课更为强调培养学生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能力,通过人物头部的描画来捕捉人物形象、性格、精神状态等特征。 教材“活动一”安排学生观察、描述同学的相貌特征,尝试用相机捕捉同学最有特征的瞬间,其目的让学生细心观察人物特征,形成一定的视觉感受。教材首页呈现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图片,具有亲切感,以利于进入教学情境。配合教学选择宫六朝的人物头像画重点分析,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如可表现人物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特征,和学生一起探讨人物特征的表现方法,有效地促使学生能较准确地说出身边同学或绘画作品人物特征。 教材学习活动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学习“活动一”已有感知的基础上设置第二个学习活动,临摹画家的人物头像作品,分析人物特征,体会用笔技巧,学生通过初步体验,感受人物头像的基本画法,为“活动三”作准备。教材提供利用多种材质表现的范图,使学生对不同媒材的表现效果有一定认识,而且难度上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活动三”是本单元的重点,即让学生自主表现,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教材用设问的形式引发学生对表现方法的思考,鼓励其采用夸张的手法大胆表现,使学生感受造型的乐趣。教材所附学生作业有一定示范作用。 “评价建议”一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掌握提出相应评价标准,以供学生、教师参考。 资料库对教材中出现的“肖像画”概念作出解释。 学习大空间中选择了不司画种的头像作品,引发学生对绘画种类、造型手段、表现效果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学生能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某些特征,初步了解表现人物特征的方法。 ◆学生能尝试运用一定的方法,大胆地表现同学的特征。 ◆学生能在交互活动中关爱他人、培养尊重他人的品质。 三、教学思路 教材篇首提供的学生照片不是范图,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起提示作用,引发学生的共鸣,在活动一的环节教师可组织学生自己拍摄照片,在课堂上交流。人物头部特征主要通过脸型、五官、发式表现是教材突显的知识要点,教材提供了画家的头像素描范作,以及局部放大图例,教学过程中可选择重点分析。通过交流、欣赏、分析进入活动二的临摹练习,教材提供难度适宜的素描头像范例,在表现手法上提供不同样式以供学生参考。在教学提示和活动三的要求中提到夸张手法的运用,可以通过教材图例分析,还要选择有典型代表性的作品讲解。教材中提到肖像画这一概念,以及提供的半身、全身的人物画范图,只是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重点还是强调人物头部特征的捕捉。 本单元学习需在欣赏感受中体验绘画作品的造型语言,因此范图的选择很重要,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导入注意以情动人,以趣启智,‘结合设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尝试。相互分析同学特征的环节应有效控制课堂,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避免攻击性的语言,培养学生健康友好的心态。 安排学生户外拍摄照片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一方面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能合理安排拍摄工具,有效控制教学进度。活动要有计划、有组织进行,首先明确学习活动要求,讲解摄影中的技术问题,然后分组安排组长,对其下达任务并要求及时反馈信息,最后强调纪律以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本单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捕捉和表现人物特征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的方式方法很多,而围绕着“同学之间的相互描述、相互表现”来组织教学是本单元较为理想的一种方式,因为对身边同学的表现会让学生觉得亲切、有趣,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提高学生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同学之间的相互描述、相互表现”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以及与其他同学合作的学习方式。 教学围绕描述同学相貌特征展开,可以通过学生户外拍摄的同学照片展示,或学生自己准备的照片交流,对同学的五官、脸型、发型等特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教师在学生描述过程中应不断引导和启发。接下来学生对同学的相貌描述转化到对美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物题材的绘画作品往往通过对人物的面部刻画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突出表现某一主题。在感受人物特征通过什么方面体现的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对范画作深入交流,加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为临摹作品做准备。第三个学习活动应重点讲解夸张手法在人物特征把握中的运用,教学中对夸张手法结合范图分析,同时可以对不同材质表现的不同画面效果有所对比,丰富学生的造型手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涉及对五官的角度和形态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把握基本造型特点。学生在“活动三”中尝试为自己或同学画一张肖像画,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喜欢的表现手法大胆表现。学生作业减弱对造型、明暗的要求,强调学生对人物特征的把握,以及学生的独特个性表现。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1课你、我、他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关注学生是否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说出同学以及绘画作品中人物的特征,关注学生作业是否突出了人物特怔,同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也是评价的重点。对个性表现应予以肯定,并使学生明确提高的方向。鼓励学生参照教师提供的评价指标或教材中的评价建议自评、互评。 四、教学选择 教学可以按照学习活动设置安排课时。教材活动一安排学生观察同学特征,并尝试用照相机去捕捉同学特征。学生利用照相机观察体验,数码相机是最佳选择,便于及时在课堂上交流。这一活动的实施需要一课时。 教学也可以用两课时完成,第一、第二个学习活动作一课时安排。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照相设备、场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户外教学可能难以开展,可安排课外完成,把拍摄的照片发送到校园网内的班级电子邮箱,或把自己满意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交流,通过分析、描述、感受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本课围绕头像表现这一主题,设置了描述特征、临摹作品、尝试表现三个活动。教材中提供的部分图片资料只是起提示、参考作用,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使用。教师在图片选择方面要作充分准备,教学导入图片可选择本班学生的头像照片,满足学生兴趣需要,选择的分析范图要大而清晰。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本单元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个教学单元,良好而融洽的气氛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积极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提高学生文言阅读水平。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古为今用。 教学难点通过活动练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比较下面三组地名,说说你的感想。 兰陵(古)——枣庄(今) 庐州(古)——合肥(今) 修水(古)——艾邑、分宁(今) 点播:历史上有颇负盛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微博上有人吐槽说,“兰陵王”搁现在是“枣庄王”,“兰陵王入阵曲”就成了“枣庄王入阵曲”,意蕴全无。 古时的才子之乡——安徽庐州,现在叫合肥。结果呢,庐州才子被称作合肥才子,清逸俊秀的翩翩少年一下多了大腹便便之感。 艾邑、分宁和“修水”相比怎么样?颇具古风古韵的城市名称,经过现代的加工改造,反而少了一些味道。 对于古今地名的沿革,大多数网友也表现出对古地名的钟爱,认为这些古地名更具文化底蕴。

2、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尝试结合课本上“古代文化常识”这一专题,对我国传统文化作些初步的梳理探究。 二、重点探究 1、出示电视剧《琅琊榜》中两幅图片,比较异同,要求学生从古代文化角度加以解释。 提示:发式:古代男子15岁束发;20岁行弱冠礼,代表成年。 服装颜色:达官贵人一般穿艳丽的颜色;平民只能穿素色。 服装材质:有钱人穿丝帛;平民只能穿粗布麻衣,称布衣。 服装纹饰:平民不能有纹饰;龙袍是皇帝专用,私造龙袍要满门抄斩。 跪坐姿势:严肃隆重的场合里的标准坐姿。 教师补充:“左衽”和“右衽”:“右衽”:前襟向右,左襟在上,右衽是汉族的象征;少数民族的服装相反,称“左衽”。国民党元老、著名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先生,“右任”这一笔名,就是取“右衽”的谐音。名字中体现了他年轻时反清救国的决心和志向。“左衽”还代表死人(在陪葬的壁画和先人的画像中使用,以示阴阳有别。)有的影视剧里不注意,活人也穿着死人衣服,就闹笑话了。 小结:过去,服饰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外在标志,有着严格的规定。 2、分组探究。 第一组:天文地理组。 第二组:纪年纪时组。 第三组:科举选官组。 第四组:姓名称谓组。

七年级下册湖南地方文化常识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1课湖南的禁烟运动和新思想的萌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湖南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2、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 3、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搜集到的文化信息,通过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本节课内容。 2、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知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林则徐禁烟。 2、魏源的改革思想。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册我们主要了解了湖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湖南的相关历史文化知识。希望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有所收获。 二、讲授新课 (一)湖南的禁烟运动: 原因:英法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疯狂的向中国走私鸦片。 危害:造成中国“银荒兵弱”,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禁烟措施:设禁烟局、捉拿烟贩、收缴烟具、封闭烟馆、配制戒烟药丸、严令吸烟人员定期戒绝。 1912年,湖南都督谭延闿在湘禁烟,一次就焚毁下笔91551两。 (二)湖南营兵赴粤抗英: 1841年2月,关天培虎门抗英,壮烈牺牲。 英军进攻乌涌,直逼广州。在湖南任总兵的祥福率军抗敌,他和31名将领牺牲,415名营兵阵亡。 (三)魏原的必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原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进步思想家,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的侵略。是近代中国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湖南的禁烟运动,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及魏源的改革思想与“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

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共16套

湘美版七年级美术上册全册教案(共16套) 标志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去了解标志设计的内涵。能够解读一些标志分析标志的设计元素并能独立的去完成作品的设计。 重点难点 重点:如何从多个方面去分析LoGo。主要包括设计元素、和对应的文化还有设计理念。 难点:独立设计LoGo。从各种元素例如文化、理念、图案、寓意等等方面去考虑去添加设计。 教学过程 1学时 1.1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问问你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品牌。例如什么牌子的衣服什么牌子食品或者什么品牌的汽车等等。 师:原来同学们有什么多喜欢的品牌啊有衣服的有鞋子还有食品和汽车的。那么有没有同学能上来把自己喜欢的品牌画出来呢?

活动: 接下来有请几个同学上台来吧自己喜欢的品牌标志给 画出来。 师:很好很好。同学们接下来请给大家讲解下自己在黑板上画的标志图案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所画的标志。有哪些地方吸引着你。 1.2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标志。标志英文也叫LoGo在我们生活日常中无处不在。LoGo是徽标或者商标的外语缩写,是LoGotype的缩写,起到对徽标拥有公司的识别和推广的作用,通过形象的徽标可以让消费者记住公司主体和品牌文化。 1.3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LoGo种类 LoGo的种类有以下几种 文字LoGo:“人民教育出版社”等。 图形LoGo:老干妈产品、奥迪汽车标志、奔驰汽车标志等。 字母LoGo:“可口可乐”“福特汽车”等。 组合LoGo:肯德基标志、麦当劳标志。 理论上来说有一些传播性很广的动作,例如一些明星的标志性动作也属于标志的一种。 活动2【讲授】标志LoGo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