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研究综述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研究综述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研究综述

228

《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中旬刊)总第479期

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经济竞争的格局不再仅仅局限于区域范围内各个地区间的竞争,而是作为更大的区域经济体,在更广阔更开放的空间范围内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为适应全球经济的变化,我国必须发展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应对,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日益表现为以都市圈区域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

京津冀地区自古以来联系就十分密切,进入新世纪,京津冀地区更是因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客观上形成了一个具有人缘、地缘和业缘密切联系的经济统一体,很可能成为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第三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虽然区域内部各地区间的分工协作已初具规模,由于受到历史、行政、经济、市场、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展面临着大量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崛起。

京津冀地区从战国时期就密切交往,北京古称蓟,为燕国首都;邯郸是赵国首都,两国交往十分紧密,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民族及风俗习惯相同,文化统一;随后在将近一千多年的时间中,京津冀广大地区都在缓慢而同步地发展着;到元明清三代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政治中心功能凸现出来,广大津冀地区处于从属地位,拱卫京畿,经济以服务北京为中心,平稳的发展着。直到建国后这一格局仍然保持,并有所发展,形成了京津唐工业区及环渤海经济区。现在,这一地区的发展又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机遇,即京津冀都市圈的规划与建设,在即将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中具体落实。

一、京津冀都市圈定义分析

“都市圈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基于紧密的自然联系和经济联系,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综合运输网络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具有相当数量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所共同构成的功能一体化区域。”世界上著名的都市圈有美国东北部以纽约为核心的都市圈、欧洲西北部的北海都市圈、日本的东海岸都市圈和韩国以首尔、仁川为核心的首都圈等。

我们现在所说的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天津市为核心,涵盖了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保定、秦皇岛、廊坊、沧州、承德、张家口等8个城市的广大地区。占地约为18.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6918.7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为11808.2亿元,它既是我国

的首都所在地,又是我国特大城市最集中、科技和教育最发达的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现状及其评价 1.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劣势分析

(1)经济:①京津冀地区经济缺乏总体规划,市场建设无序,区域概念淡漠,各地政府为了地区利益,各自为政,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在本地区内实行贸易垄断,割据市场形成一个个封闭的“诸侯国经济”,对资源和生产要素展开争夺,这就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

②区域经济生产建设中,基础建设布局重复和区域工业结构趋于雷同,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但全而不精的生产体系。忽视生产技术档次的提高,专业化仅仅局限于产品的专业化,产业结构雷同、重叠,没有创新,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能力低下,不利于企业和地区的发展。

③作为核心城市的北京和天津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能力较弱,核心城市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城市群在对外竞争中所能获得的经济发展空间,核心城市国际化将是城市群发展的必然选择,尽管现在北京、天津两市经济实力在国内很强,但与上海乃至纽约、东京等国际性大都市相比, 仍然“存在着明显的规模差距和产业层次上的差距”。

④京津冀地区经济成份中,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 非公有制经济不发达,市场发育不成熟,政府干预经济的力量比市场力量强大,计划经济沿袭的行政壁垒难以打破,遗留下来的历史包袱是巨大的负担,使国有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明显,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阻力较大,难以有效进行资源市场配置,经济活力低。

⑤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区域经济结构不平衡,北京和天津从各方面指标看,都优于河北省,但两市经济发展规模过大,已远远超过了自身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两市水资源、能源等资源缺乏,交通阻塞,成为制约工业开工、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不利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的发展。

(2)政策:①计划经济遗留下的行政壁垒有待突破,否则将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的发展长生不利影响。

②政策待遇上的差距, 由于三地区存在着特殊的经济关系和区因素的共同影响,三地区特别是河北省与京津不能获得同等的发展机遇和经济收益。

(3)城镇建设:①大力发展次一级增长中心,京津周边相对独立

王宪明 王立平 河北大学

[摘 要] 京津冀地区自古联系紧密,从战国的“燕赵之地多壮士”,到后世的“直隶(今河北)拱卫京畿”,再到二十一世纪,三者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继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崛起之后,京津冀经济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各类研究相继发表,本文从整体上介绍京津冀都市圈未来发展趋势及如何构建和优化等有关问题。

[关键词]京津冀都市圈 经济 政治 文化

京津冀都市圈经济研究综述

229《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中旬刊)总第479期

的其他城市在发展上相互脱节,彼此间的空间联系松散且薄弱。除了北京、天津两极以外,中小城市特色不突出,产业承接能力不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基于市场的经济联系还不够紧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②尚未形成大中小城市相互连接、空间布局与功能结构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与网络体系, 农村对大城市经济依赖性不十分明显,小城镇在区域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中介作用。

③政府缺乏有效的参与和导向,缺乏区域组织保障系统以及协调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4)生态环境:①植被破坏,土壤肥力降低,土地日益盐碱化、沙漠化、板结化,不利于广大华北地区农业大发展,无法为京津冀都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基础和物质生活保障。

②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重工业企业密集的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其中石家庄市是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中惟一的省会城市,糟糕的环境,不利于吸引投资,不利于提升城市档次,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2.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的优势分析

(1)经济:京津冀都市圈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重工业基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从历史上看,近代天津是北方工业、金融、商业和贸易中心, 天津的发展带动了京、唐、秦皇岛等地的工业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经济带,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变成一个强大的工商业城市, 现在,北京在经济实力上堪与上海、广州等城市相比。

(2)政治:京津冀都市圈处于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拥有其他区域不可比拟的政治优势和信息优势。

(3)资源:京津冀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华北大平原物产丰盈,经济作物种类繁多,地处中纬,温带气候;蕴含着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资源和能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4)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渤海湾漫长的海岸线和若干港口,陆海空交通极其发达。

(5)科技:京、津作为两大直辖市, 云集了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一流的人才、技术, 科技人才众多, 是我国综合科技实力最强的地区,又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工作重点1.全面制定并落实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重视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共同发展;从宏观、长远和空间的视角,协调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要求,明确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进一步发展的整体定位,确定区域的发展整体目标和重点;(2)围绕规划区内各地区共同关注、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

决的重大问题,主要是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共建与共享、投资环境的营造、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以及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建设项目等,提出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布局方案;(3)研究提出促进区域整体发展的相关政策逐步加以解决。

针对都市圈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应扬长避短地加速都市圈发展。着眼于城市内部的规划改造,将目光投射到城市之外,探求整个功能区域的协调发展和优化。并使规划保持适度弹性,先制定规划后随实际调整,关键在于贯彻落实;规划应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同时,对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困难、新问题及时加以协调沟通,保持规划的动态性。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使得城市功能走向国际化。城市分布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树立整体观念,加强区域协作是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共赢”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京津冀广大地区协调产业升级与传统产业转移,产业集中与疏散之间的关系,集中资源和要素,有效地发展重点区域与城市,在促进产业集聚过程中实现区域生产力的优化布局。

京津冀地区应构建好分工合理、布局得当、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的区域发展格局,实现城乡、经济、交通和环保的一体化,推进该地区的经济规模化、产业高度化、经营国际化、布局合理化进程。

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中,一体化不是泯灭各个城市的发展个性与独特优势,而是强调各个城市形成各具优势和特色的产业,要鼓励京津冀地区的差异化发展,把鼓励政策、限制政策和诱导政策结合起来,促进各个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符合市场竞争规律且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促进城市之间的平等合作和优势互补。

2.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的实现途径

构建一体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从易于突破的交通设施建设领域入手,逐渐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统筹协调一体化的各项合作。建立跨区域、综合性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完善的交通体系有利于降低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通运行成本,加速区域资源整合,提升区域整体形象和运营效率。

推动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充分利用京津两市科技人才众多,科技创新能力较强、金融支持基础雄厚的特点,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面向产业链条下游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整个京津冀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注重运用现代先进技术与实用技术,改造京津冀地区能源、钢铁、建材、有色冶金、化工、电力等传统产业,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共同组建区域跨地区、多功能、外向型企业集团,推动京津冀联合向纵深发展,还要在基础设施、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海洋资源、旅游资源等方面建立起合作开发、利益均沾、一荣俱荣、资源共享的机制。

加强京津冀地区共用性基础设施建设。要从全局发展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共建京津冀地区发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重视

230

《商场现代化》2006年9月(中旬刊)总第479期

交通运输设施、引水工程、能源供给、电信网络、能源设施、旅游设施等的开发和利用,发挥基础设施对整个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加强对煤炭、核能、风能、潮汐能等能源的利用研究,在较大范围内实现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源供给的共享。同时,积极实施“西电东送”、“西煤东运”、“西气东输”等能源发展战略,加快能源建设项目的合作开发,以缓解京津等主要城市的电力、煤炭供需矛盾。

深化京津冀地区的体制改革,出台支持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共同政策。加强区域内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权威性区域组织保障体系。组建京津冀权威性的区域协调机构,还需由国家最高层加强对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组织的直接领导与宏观调控。适度调整行政区划。“强政府,弱市场”格局在短期难以改变,非国有经济的繁荣尚需时间,政府依照行政边界进行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建立京津冀地区发达的信息网络支持体系,建立开放、统一、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 建立能够竞争有序、结构合理的企业组织体系。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用。共同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共同开放旅游市场,共同打造旅游著名品牌,共同建设资源共享、竞争规范、合作密切、互惠多赢的格局,加强京津冀旅游业的纵深合作。

注重自然资源利用的一体化规划。要统一规划和管理区域的土地资源、能源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

推动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尤其要注意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地理位置相对较近的日韩两国的企业到京津冀地区发展。

在河北建立面向京津市场的资源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要面向京津地区生产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为京津居民提供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为京津食品加工工业、餐饮业等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要重视河北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的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城郊农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将余下的河北省城市也纳入进来,增加京津冀地区的范围和影响。

参考文献:

[1]《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背景资料[2]《京津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专栏

[3]王亭亭 贺 文: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基本构想.河北学刊,2002年22卷第3期

[4]董险峰:合作共赢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港口经济,2005年第6期

[5]戴宏伟 马丽慧:借势于造势—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与河北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论坛,2002年第18期

[6]吴良镛:京冀北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城市规划, 2000年第24卷第12期

[7]杨连云:京津冀都市圈—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河北学报,2005年第4期

[8]张可云: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思路与政府作用重点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第20卷第4期

[9]韩士元 唐茂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合作重点及政府作用.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11月第4期

青海省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北靠青海湖,南临黄河,东以日月山与东部农业区为界,西与柴达木毗连,东西长221.5公里,南北宽155.4公里,总面积17252.27平方公里。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3200米,最高峰为鄂拉山的切龙岗,海拔5290米,最低处是黄河谷地龙羊峡,海拔2460米。年平均气温0.7℃~6.3℃,年降水250毫米~420毫米之间,蒸发量1400毫米~2400毫米之间。共和县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有藏、汉、回、撒拉、满、东乡、保安等24个民族, 12.5万余人口,其中藏族占54.9%。

一、共和县土地利用状况极其荒漠化现状1.土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共和县是一个牧业为主、农牧结合的县,全县总面积17252.27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4640.7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2611.54平方公里。牧业用地19231500亩,占陆地面积的87.57%。农业用地706420亩,占陆地面积的3.22%。其中,耕地451532亩,村庄、道路、田埂、占地150834亩,弃耕地104066亩。全县占用耕地108200亩,仅为耕地面积的24.6%,其余部分为省属各农场、部队农场等所占用。林业用地1557966亩,占陆地面积的7.09%。难利用土地465209亩,占陆地面积的2.12%。

2.草地资源及利用状况

共和县全县共有可利用草场1841.2万亩,占全县陆地总面积的82.6%。环湖地区,以草甸草原类草场、山地草甸类草场和灌丛草甸类草场为主。共和盆地,则以山地草原类草场和荒漠草原类草场为主。

3.共和县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严峻的荒漠化现实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塔拉滩,在牧民并不久远的记忆中,还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原,如今却成了老鼠跑过露脊梁的半荒漠化土地。 共和盆地的塔拉滩和木格滩是黄河上游严重的风沙危害区和土地沙漠化地区。塔拉滩沙漠化土地面积83万亩,发展中沙漠化土地面积17万亩。木格滩荒漠化面积314万亩,沙漠面积140万亩。由于受西北季风影响,沙丘不断向东南方向移动,形成名副其实的“黄沙头”。在两滩的部分草场,由于实际载畜量远超过理论载畜量,草场已超过承载能力,不少地方连草根都被牲畜吃掉。滩地的草场退化严重,草丛零星分布在黄土裸露的

基金项目:青海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03—N—133)

张 平 青海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 青海省共和县的土壤退化,气候恶化,荒漠化现象非常突出。生态环境面临严峻的荒漠化现实的挑战。其原因,主要是人为因素。环境治理要有政策依据,同时要有必要的技术保障体系。

[关键词] 荒漠化 生态环境 区域经济

基于荒漠化治理与

共和县县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研究

2016年的中国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GDP排行榜

2016年的中国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GDP排行榜 2017-03-11 13:31 来源:霸都雄心 简介(百科) 京津冀城市群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沧州共8个地级市,其中北京、天津、保定、廊坊为中部核心功能区,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个世界级城市群之一(其它两个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核心区:北京、天津、保定、廊坊 主要城市夜景图

2016年10个地区GDP排行 GDP排行 从上图可以看出来GDP总量来说北京第一,天津第二,唐山第三,北京比天津7013.87亿,天津和唐山相加是24191.59亿还需要增加707. 67亿才与北京持平。 北京:24899.26,占比36.16%;天津:17885.39,占比25.97%;唐山:6306.20,占比9.16%。

GDP占比 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总GDP 68857.15亿元,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全国GDP为744127亿元,占比9.2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总GDP6 4034.99亿元,全国GDP为689052亿元,占比9.29%;2016年相对2015年下降约0.04个百分点。 京津冀人均GDP排行榜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亿元,年末中国总人口138271万人,按此计算,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53817元(不包含港澳台)。天津、北京、唐山、廊坊,石家庄,五市人均GDP高于国家平均水平,其他城市都低于国家平均。保定是人口大市,目前在人均GDP处于最后一位。 京津冀增量排行榜 北京名义增量全国第三1930.66亿,深圳1989.61亿,上海2501.16亿;北京以及天津增量相加名义增量共3277.56亿,占整个城市群的6 7.97%,在三大城市群中这个比值非常高;2016年相比2015年名义增量为55075亿元,小编统计京津冀名义增量为4822.16,占全国的8.7 5%。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综述 【中文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本文将对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发展、概实,及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从循环经济遵循的规律、循环经济的特殊属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生态经济”的关系几个方面展开简评。 【关键词】循环经济、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内涵综述、内涵简评 【正文】 全球环境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各国学者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进行了探讨,对循环经济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学者对循环经济开始关注井进行研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循环经济一词也成为2005年中国经济关键词。不过遗憾的是,对循环经济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鉴于此,本文对国内循环经济内涵研究给以综述,井尝试进行评价,给出自已的见解。 一、循环经济的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В.Н.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E?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免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航天员经济”)取代“牛仔经济”(“牧童经济”),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经济学文献综述写作 一、文献综述的含义 文献综述(以下简称综述),不同于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学术论文或科研论文是作者亲自对某一具体课题进行研究后所做的文章。综述是一种综合性或专题性的情报资料,属于三次文献。具体地说,是指对某一专题的近期文献,经过阅读、摘选、融会贯通、分析、对比、归纳、加工、整理而成的综合评述。文献综述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二是“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 文献综述虽不是科学论著,但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却不容低估。通过阅读近期原始文献而写成的综述,可以反映某一领域或某一专题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水平、新发现、新趋向以及未来展望。因此,综述被看作是新知识突破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开始。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毕业生在进入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应该先写一篇有关的综述,以便掌握该专题的最新信息,从而为选定研究论题和修订研究计划提供有益的信息和依据。 二、收集资料:文献综述写作的基础 收集文献资料是写作文献综述的基础。因此,收集的文献资料力求广泛与全面,且尽可能收集与研究论题有关的原始文献,同时也应收集相关的权威的综述性文章。 一般地,收集文献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各种检索工具,如文献索引、文摘杂志进行检索。选择文献时,应由近及远,主要应用近2~3年内的文献,这样才能体现出文献综述的新观点、新水平。二是从其它文章的参考文献追溯。即从一篇或数篇最新发表、有权威性的论著或综述,及这些文章所附的参考文献中寻找所需资料,这是一种较为快速而方便的方法。 收集到的文献如何阅读取舍?通常,阅读文献大致有三个步骤:

组织承诺研究评述与展望

组织承诺研究评述与展望 马海龙,张 (天津商学院管理学院,天津300134) 摘 要:回顾了组织承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从组织承诺的定义、前因和后果变量、组织承诺的测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已经扩展到了外部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的前因和后果变量也获得了扩展。 关键词:组织承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持续承诺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62(2004)06-0025-05 21世纪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如何处理 组织与员工的关系已成为管理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员工的主观需求和结构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高组织的绩效,留住企业的核心人才,增强员工对组织的承诺,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组织承诺对于预测员工的离职意向,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改善组织与员工的关系都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重视。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alCommitment )是当代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反映雇员和组 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直到20世纪70年代,组织承诺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关于组织承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组织承诺的定义 Morrow 分析了30种组织承诺的定义,他认为这些研究“往往致力于形成自己的定义和开发出量 表进行测量,而对别人的研究很少关注”[1] ,因此,他认为组织承诺的定义存在严重的概念冗余。ArnonE.Reichers [2]将组织承诺的定义归纳为三类(见表1)。 表1 组织承诺的定义 定 义 理论特点 单边投入理论(Side 2bets) 承诺是与组织成员有关的报酬与成本的函数。当员工在组织服务的年限、薪酬等增加时,承诺也明显随之增加。这种理论是基于“经济理性”的假设,关注的是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经济交换关系。 归因理论(Attributions) 承诺是个人与其行为的连结,这是由于当个人从事有意志的、明显的及不能更改的行为后,他会归因于自己早已对组织有承诺。这种理论认为组织承诺是员工为了维持其行为与态度的一致性。 个人—组织目标的一致性(Individual/Or ganizationalGoalCon gruence)组织承诺产生于个人认同并且致力于组织目标与价值时。这种理论更倾向于社会交换,即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社会交换关系。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2]整理。 第24卷第6期2004年11月 天 津 商 学 院 学 报 JournalofTian jinUniversit yofCommerce Vol.24No.6 Nov.2004 收稿日期:2004-06-15 作者简介:马海龙(1978— ),男,山西隰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您的得分 93/100 答对题数 28/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2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是()。 [ 单选题:3 分] A 加强对港口城市的建设 B 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

C 扭转京津冀之间不公平的经济关系 D 对现有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实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更新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错误 5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未来河北省发展的战略重点方向是()的现代化建设。 [ 单选题:3 分] A 省会城市周边区域 B 沿海平原地区 C 滨海、山区和山麓地带 D 沿海地区和环京津区域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7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8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9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

规范承诺研究述评

规范承诺研究述评 摘 要:在Meyer和Allen提出了组织承诺概念框架以来,规范承诺一直以来不被人关注,概念上往往与情感承诺混淆同时其针对员工行为的解释力较弱。本文总结了规范承诺的相关理论及其实践,提到了规范承诺理解为一种道德责任感或一种负债义务感的这两种双重属性。同时提出了规范承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规范承诺 组织承诺 研究综述 1、前言 现在的组织开始更加依靠承诺型的员工来积累竞争优势,但现在很多被引入提高组织效率的管理手段(例如:裁员、流程再造、企业并购)却成为破坏承诺的潜在因素(Meyer, 2009; Mowday, 1998)。因此,理解组织承诺的性质、发展和涵义可以说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现在一般认为承诺可以被划分为不同部分。例如Meyer 和Allen(1991)将组织承诺划分为情感承诺、规范承诺、情感承诺。本文主要对规范承诺的进行深入的研究。 规范承诺是在Meyer和Allen(1991,1997)提到的组织承诺模型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包括了感情承诺和组织承诺。规范承诺的内涵已经扩展到应用于一般的工作场所承诺(Meyer和 Herscovitch, 2001)。规范承诺一般被认为员工对组织的义务感(例如,留任组织的义务感)。理论上区分了感情承诺与持续承诺,规范承诺也已经被证实与情感承诺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存在很多的相似性(Meyer 等, 2002)。 2、规范承诺的内涵 Meyer和Allen(1991)两位学者提出了组织承诺模型 (Meyer&Allen,1991)。他们认为规范承诺(normative commitment)反映的是员工对继续留在组织的义务感,它是员工由于长期受到社会影响形成的社会责任而留在组织内的承诺。但长期以来,这种基于义务感的定义都是存在的,例如,Kanter(1968)将承诺定义为一种个人对于规范、价值观和内在信念的承诺,并在道德上约束个人,并区别于基于强烈个人情感的凝聚力承诺以及基于个人得失的持续承诺。类似的,Etzioni(1975)将组织内的道德参与看作是组织目标、价值观、规范内化的结果。他认为外在环境变化时这种锁定个人的道德参与活动对员工行为的影响要比基于个人得失的承诺明显。Marsh和Mannari(1977)在针对日本的案例研究后发现,无论员工职业生涯的满足程度如何,接受“终生承诺“的员工都多考虑留任公司的道德权利。 Wiener(1982)认为规范承诺是反映组织目标和利益的内化规范一种方式。同时,他认为承诺型员工更愿意为组织做出牺牲。相对基于员工绩效的激励而激发的员工行为来说,规范承诺是文化、家庭与组织社会化的过程。 与Wiener相似的是,Scholl(1988)认为规范承诺必须明确地与工具性动机区分开来,他认为承诺是一种在期望没有得到满足情况下仍保持正确行为方向的平衡力量。虽然Scholl没有认为规范承诺必然反映内化的规范,但却是一种潜在机制的规范,即互惠规范(Gouldner,1960)。 虽然前面很多学者的定义不同,Meyer和Allen(1991)注意到以往学者的这些观点都反映了义务感的常见的观点。他们把规范承诺阐述为影响内化规范义务感,他们认为这种强制性规范承诺的员工拥有继续留任组织之中的义务感。Meyer和Hersovich(2001)提出规范承诺是员工在追求特定目标活动过程的义务感心态。在组织变革模型中,Meyer和Hersovich也将规范承诺认作是为组织变革提供支持的义务感。 3、规范承诺的测量 Marsh和Mannari第一次通过四项终生承诺衡量规范承诺,他们的测量强调了终身承诺的普遍性、终生规范的留任意愿。Wiener和Vardi(1980)提到了规范承诺的三项维度:员工忠于的信念、为之牺牲的信念与对组织的认可。很遗憾的是这两种划分的信度很低,同时也缺乏心理学测量的属性(Meyer和Allen,1991)。但除了内部一致性系数之外,没有发现该量表的心理测量指标。值得注意的是,Wiener提出的组织承诺的

2020安徽省《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答案

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及其各部分的功能定位(经验借鉴) 您的得分 96/100 答对题数 29/30 答题解析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1 我国珠江三角洲都市群的核心城市是()。 [ 单选题:3 分] A 深圳 B 广州 C 香港 D 澳门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2 现在世界经济的体系集中的表现在()上面。

[ 单选题:3 分] A 连接 B 网络 C 空间 D 流和流的节点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3 大城市群是以一两个()的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 [ 单选题:3 分] A 小型 B 中等 C 大型 D 特大型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4 大城市群在经济上是命令和控制中心,它通过()作为载体,来实现对全球经济的控制。 [ 单选题:3 分]

A 资金密集型企业和制造业基地 B 技术密集型企业和加工业基地 C 高级服务业和跨国公司总部 D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5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核心城市的周围地区的功能体现的是()。 [ 单选题:3 分] A 制造业基地 B 基础设施 C 加工业基地 D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6 京津冀大城市群规划目标是()。 [ 单选题:3 分] A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B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C 发展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全球经济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D 发展世界级的特大城市群,全球政治的影响乃至控制中心之一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C回答正确 7 核心城市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的功能。 [ 单选题:3 分] A 高新技术产业 B 制造业 C 重工业 D 生产服务业 试题解析 您的答案:D回答正确 8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地是()。 [ 单选题:3 分] A 核心城市 B 港口城市

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第19卷第1期2006年2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 nal of Xi an I nstitute of F inance and Economics Vol 19 No 1 Fan 2006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马莉莉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历史由来、理论发展、基本概念、主要理论与观点,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6)01-0029-07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 E 波尔丁指出,地球如果像宇宙飞船一样,用资源满足自己需要并留下废弃物,那么,到资源用尽、飞船舱内充斥垃圾的时候,地球也会如宇宙飞船一样最终毁灭。如果地球冤于因资源枯竭而毁灭的命运,就必须用 宇宙飞船经济理论 ( 航天员经济 )取代 牛仔经济 ( 牧童经济 ),对经济发展提出新要求:第一,人与自然界应该双向互动关系;第二,采取新的生态生产方式,把对环境的危害程度最小化;第三,追求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观念,形成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生态经济。进而,波尔丁引入循环经济概念以实现他对经济发展的设想,他提出,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 增长的极限 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 人均资源利用 ,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 中专门写了 公共资源管理 ,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 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 零增长理论 、戴利的 稳态经济理论 、库普斯的 资源高价理论 和 消费限制理论 、柯尔姆的 环境使用税理论 ,以及托宾等人的 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 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 29 收稿日期:2005-11-09 作者简介:马莉莉(1977-),女,江苏无锡市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经济管理类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揭示内在规律。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

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文献综述 摘要:组织承诺对于企业适应现代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组织承诺结构及组织承诺模型两方面进行文献研究。 关键词:组织承诺;组织承诺结构;组织承诺模型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当今社会,雇主与员工已经从单纯的雇佣关系,呈现为多元化的关系,对于员工和组织的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组织绩效,留住核心人才,而组织承诺就是探讨这种关系的重要课题。组织承诺自20 世纪60 年代提出以来,逐渐成为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和研究热点。组织承诺作为重要的员工态度变量,会影响到员工的许多组织行为,例如旷工、缺勤、工作满意度、工作投入、工作绩效、领导-成员关系等。高组织承诺的员工队伍能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对组织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理论界和实业界十分重视组织承诺的研究和运用[1]。 1、组织承诺定义 组织承诺(Organization Commitment)的概念最早源于Whyte在1956年所写的《组织人(organization Man)》一书,书中描述:组织中的人不仅为组织工作,并隶属于组织;组织承诺是了解员工在组织内工作行为的一个要素。第一个给组织承诺进行系统定义的是Becker,他在1960年提出了单方投入理论。Becker认为组织承诺是由员工单方投入(Side—Bet Theory)而产生的维持“活动一致性”的倾向[2]。Robbin认为组织承诺是对组织的忠诚度,认同感与参与组织活动的积极程度。张治灿、方俐洛、凌文辁第一次介绍国外对组织承诺的定义及前因后果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于员工组织承诺的类型以及影响组织承诺的因素并且肯定了承诺对于员工的表现是有影响的[3]。在2001年他们在对不同文化下企业员工组织承诺概念进行了调查研究后,认为组织承诺指的是员工对于自己所在企业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以及愿意承担作为企业的一员所涉及的各种责任和义务[4]。 2、组织承诺结构 组织承诺具有复杂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对于其结构的研究也经历了从单维

2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

中国城市群的界定及其分布研究 代合治①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曲阜273165) 提要 从城市化的角度,运用定量方法在全国209个地级以上城市型政区中筛选了125个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界定了17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群,分析了我国城市群的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 城市群;城市型政区;空间分布态势 中图分类号 F291 城市群是由若干基本地域单元构成的连续区域,城市群区域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从我国实际出发,城市群地区应为城市型政区,即建制市的行政辖区。为此,本文综合测度了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型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筛选了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① 1 城市群基本地域单元的选择 1.1 城市型政区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至1994年底,全国有省级城市型政区(直辖市)3个,地级城市型政区(地级市)206个,合计209个。为综合测定各城市型政区的城市化水平,本文运用了多指标加权求和的方法。首先,选取非农业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a1)、区域人口密度(a2)、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区域总面积之比(a3)、区域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a4)等4项指标作为变量。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A H P法)确定它们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即权重,结果见表1。第三,以209个城市型政区为样本,利用统计资料计算出各政区上述4项指标的原始值x ij,为消除量纲影响并使标准化值x’ij介于0~1之间,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极大 值标准化处理。第四,利用公式C=∑a j x’ij 进行加权求和,获得了209个城市型政区的城市化综合指数。 表1 各类变量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贡献度指标变量a1a2a3a4 贡献度0.4240.1220.2270.227 1.2 城市群基本地域单元的确定 由于我国城市型政区之间城市化水平差异较大,因此,作为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应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本文在界定其综合指数原则上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0.314),据此确定了125个城市型政区为构造城市群的基本地域单元,它们分别是北京(0.594)、上海(0.758)、天津(0.556)、石家庄(0.323)、唐山(0.342)、秦皇岛(0.322)、保定(0.457)、太原(0.567)、大同(0.398)、阳泉(0.426)、呼和浩特(0.473)、包头(0.533)、乌海(0.676)、沈阳(0.563)、大连(0.479)、鞍山(0.489)、扶顺(0.539)、本溪(0.533)、丹东(0.391)、锦州(0.349)、营口(0.413)、阜新(0.395)、辽阳(0.439)、盘锦(0.461)、葫芦岛(0.334)、长春(0.393)、吉林(0.418)、四平(0.314)、辽源(0.400)、通化(0.391)、白山(0.484)、哈尔滨(0.522)、鸡西(0.453)、鹤岗(0.500)、双鸭山(0.416)、大庆(0.439)、伊春(0.592)、佳木斯(0.356)、七台河(0.421)、牡丹江(0.430)、南京(0.532)、无锡(0.512)、徐州(0.318)、常州(0.441)、苏州(0.415)、南通(0.369)、扬州(0.330)、镇江(0.412)、杭州(0.395)、宁波(0.362)、温州(0.327)、嘉兴(0.355)、舟山(0.332)、合肥(0.366)、芜湖(0.375)、淮南(0.485)、马鞍山(0.470)、淮北(0.416)、铜陵(0.505)、福州(0.337)、厦门(0.519)、南昌(0.410)、景德镇(0.376)、萍乡(0.349)、新余(0.345)、济南(0.461)、青岛(0.417)、淄博(0.464)、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 R EAL R ESEA RCH AND D EV ELO P M EN T V o l.17 N o.2 Jun.1998 ①代合治,男,33岁,副教授 来稿日期:1997-12-29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循环经济的文献综述 摘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和谐社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为把握中外有关循环经济的研究动态,本文对其发展概况、理论发展、基本概念、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以及实践进展等问题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循环经济理念、具体实践形式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及其概念 1、历史由来与理论发展概况 早在1904年,俄罗斯思想家B.H.维尔纳茨基就明确提出,将来人类为了在地球上生存,不仅要为社会的命运负责,而且也要为整个生物圈的命运负责,因为在那时生物圈的发展将要由人类的活动决定。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和向全球的普及,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作为人类重新认识自然界,尊重和探索客观规律的产物,循环经济思想萌芽在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 循环经济的提出启发了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关于资源和环境的国际经济研究。1968年4月,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经济增长的极限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第三章专门写了《人均资源利用》,说明资源循环问题。循环经济也拓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把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的总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探讨通过管理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再生和循环问题。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研究给循环经济赋予高科技产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内容。在循环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各种对策也相继出现,比较著名的有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理论”、库普斯的“资源高价理论”和“消费限制理论”、柯尔姆的“环境使用税理论”,以及托宾等人的“福利经济指标体系理论”等。 2、概念与内涵 循环经济,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CircularEconomy、RecycleEconomy、Circu2lateEconomy、CirclingEconomy这些英文名称的中文翻译都叫做循环经济,可见,学术界对于循环经济本质和内涵的界定还是有差异的。产生差异的原因在于对“用于循环的资源”和“循环的方式”有不同的认识,可以大致区分为“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以循环经济”。“狭义循环经济”概念认为,循环经济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也就是利用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物资进行循环、利用、再循环、再利用,以至循环不断的经济过程。“广义循环经济”认为,循环经济就是把经济活动组成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资源都能不断地在流程中得到合理开发和持久利用,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二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发展在极大满足人类无止境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国际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即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界开始从不同学科中探寻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并大致提出了六种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层面上。

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周其仁 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张曙光,1996)。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一、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诉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做出如此重要的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价格理论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以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摩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产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

组织承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组织承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组织承诺的定义 承诺依照韦氏辞典的解释,commitment的意义乃是指“做”、“允诺”、“保证”及“信任”之意。刘春荣(1993)认为承诺包括价值、事业、职业、组织等取向的承诺,它是一个个体化的规范力量,而表现出凝聚力与行为。因此“承诺”乃是个人的内在情感所产生的一种规范力量,进而对组织、事业、工作、价值等产生认同感,并且产生忠诚与投入的行为表现。 “组织承诺”一词,最早出现于1966年Grusky在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所发表的一篇报告—Career Mobility and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里面。 国内外学者与研究者对组织承诺的看法: 1.Mowday(1982):指个人对于某一特定组织的认同,以及投入之态度倾向的相对强度,且有价值承诺、努力承诺、留职承诺等三项构面。 2.Kushman(1992):组织承诺是个人将组织的价值和目标内化,并表现出对组织的忠诚。 3.曾南薰(1998):学校教师对学校教育的关心支持,愿意对学校教学或行政工作付出心力,并对于学校组织的价值、目标及办学的理念有强烈的认同感,且希望继续成为学校的一份子,为教育工作而努力。 4.陈怡君(2001):组织承诺是指教师认同学校组织的目标及价值,愿意为学校组织利益而认真投入奉献心力,并明确希望继续成为学校组织中的一份子,同时衡量投资与回报的关系而产生的承诺。 5.Robbins(2001):组织承诺为工作态度的一种,即员工认同特定组织及其目标并且希望维持组织内成员关系的程度。 6.范炽文(2002):教师组织承诺是教师对学校组织所作之承诺,教师基于资源交换与价值规范观点,对学校组织产生连结现象而在态度与行为上表现出一致的倾向。 7.林月盛(2003)]:教师对其任教学校的组织目标及价值信念的认同,而在行为上愿为学校付出更多的心力与贡献,在态度上希望继续留任该校服务。 二、组织承诺的分类 由于对组织承诺的定义有所歧异,国内外研究者们对组织承诺的分类列举如下: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城市圈经济理论的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结合国内外城市圈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实例,对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界定标准和演进层次进行了综合分析,进而指出城市圈经济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基本模式和重要载体。 【关键词】城市圈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156);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ZH121);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1173);西安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 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城市圈经济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初,20世纪中后期日趋成熟和完善,成为区域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我国对城市圈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于洪俊、宁越敏结合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巨大城市带的概念。1998年,高汝熹、罗明义对城市圈的发展过程进行重新定义。1999年,崔功豪又提出了城市圈的空间格局,即使城市的功能相互协调,形成一种圈层结构,以此来不断地拓展城市的发展规模。 城市圈经济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对城市圈经济的研究现状,可将城市圈经济的特征总结如下:⑴城市圈经济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经济体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⑵城市圈经济有利于统筹城市经济圈的合理化布局,进而不断扩大中心城市辐射范围。⑶城市经济圈由多个城市组成,可以实现城市间信息的交流共享。⑷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以核心城市作为中心,向周边城市进行辐射。 城市圈经济的界定标准 1954年,日本政府对“城市圈”的功能作出了详细的论述,明确了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并提出了中心城市发展计划,以此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1960年,日本又提出了“重大城市圈”的定义,重大城市圈人数必须达到100万。1990年,美国提出了城市中心至少所能容纳的人数,即人口总数不得低于5万。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急需建立一批城市经济圈,以使中西部人口比例逐步趋于均衡。 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层次 按照地区基本特点、都市区域范围、枢纽城市数量、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城市圈经济的演进可分为一中心、两中心、多中心和大城市经济带四个层次: ⑴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一中心大城市群经济的经济枢纽城市具有唯一性。经济枢纽城市在人口数量、科技水平、市场化进程、经济水平等方面都保持领先,它是所划定经济区域内经济活动的推进性单元和原始动力。一中心大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 ① 陆大道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本文回顾了京津冀大城市群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经济联系与利益矛盾。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京津两市和 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已形成的优势。根据各自的特点、优势和符合国家战略利益的原则,提出了京津冀大城市群中北京、天津、河北省的功能定位。关键词:城市群;定位;协同发展;京津冀 1引言 大城市群,是指以1~2个特大型城市为核心,包 括周围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内部具有垂直的和横向的经济联系,并具有发达的一体化管理的基础设施系统给以支撑的经济区域。大城市群往往是一国或一个大区域进入世界的枢纽,是世界进入该区域的门户,是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增长极,也是最具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地区。大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背景为:在全球化和新的信息技术支撑下,世界经济的“地点空间”正在被“流的空间”所代替。世界经济体系的空间结构已经逐步建立在“流”、网络和节点的逻辑基础之上。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塑造了对于世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门户城市”,也就是各种“流”的汇集地、连接区域和世界经济体系的节点,即控制中心。在当今世界,处于世界性“流”的节点上并以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门户城市”,其对于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地位比相同级别的制造业大城市要重要得多。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已经具备条件逐步建设成为对东亚、对世界经济有明显影响的全球性城市群。以三大城市群及其所直接影响的经济区域来构建应对全球竞争的国家竞争力,是国家发展规划和区域性规划的重要目标(陆大道,2008)。 上述三大城市群中,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秦皇岛、 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等城市(图1)。在此区域范围内,集中了3000多万城市人口,2013年GDP 总量约4.8万亿元,沿着上述城市的连接线所包围的区域约60000km 2。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核心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京津冀的相互经济联系及发展特点,分析主要核心城市的优势与特点,探讨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战略定位,最后提出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目标与任务。 2京津冀的经济关系及经济发展特点 京、津两市在河北省地理范围之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两大直辖市之间及其与直接腹地之间具有多方面的利益联系和利益矛盾,两市一省经济发展也逐步形成自身特点和优势。分析这些问题有助于认识实现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性及途径,有助于制定科学的京津冀城市群一体化规划。2.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的经济利益关系及发展中的问题 2.1.1河北省与京、津两市发展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及影响 河北省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规模和国土 收稿日期:2015-02;修订日期:2015-03。 作者简介:陆大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区域发展问题研究,E-mail:ludd@https://www.360docs.net/doc/9f17410136.html, 。 ①本文主要内容来自“关于京津冀大城市群各部分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的建议”咨询报告,报告课题组成员有:陆大道、叶大年、黄荣辉、 郑度、傅伯杰、郭华东、周成虎、樊杰、刘彦随、刘卫东、刘慧、陈明星、 周侃。本文由陆大道执笔。 265-270页 第34卷第3期2015年3月 地理科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graphy V ol.34,No.3Mar.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