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 “引经药
中医的引子药

中医的引子药什么是引子药呢?其实很简单,引子药就是引经药,就是能引领其它药进入某一经。
少阳经的引子药是——柴胡、黄芩阳明经的引经药是——葛根、白芷;太阳经的引经药是——羌活;太阴经的引经药是——苍术;少阴经的引经药是——细辛;厥阴经的引经药是——吴茱萸、藁本。
引药上行的引经药有——桔梗;引药下行的引经药有——牛膝;引药达四肢的有——桑枝;引火归元的有——肉桂;引药入肝降肝火的——旋复花,诸花皆升,唯独旋复花的是下降的;石膏专清阳明经热;羌活引药达上肢,独活引药达下肢;柴胡、升麻能升阳举陷提气;等。
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偏头痛的引经药——柴胡、川芎;额头痛的引经药——葛根、白芷;颠顶痛的引经药——藁本、吴茱萸;后头颈痛的引经药——桂枝、羌活;少阴经头痛的——细辛;太阴头痛的——苍术。
近几年,西医提出了一个靶向药。
这个靶向药就是这个药可以直达病灶。
这个靶向药和中药的引经药,区别是很大的,不在一个层次。
中药的引经药范围很大,它是一个范围,是一个经的引经药,比如太阳经的引经药,凡是太阳经的病都可以用,都能治疗。
而靶向药它只对准某一个病,除了这个病以外的病是不行的,比如癌症的靶向药。
不是一个档次。
要说有联系的话,只能是对中医的一个小的补充。
中医不信科学,中医只信规律,这是中医在几千年的临床实践中找到的治疗规律,在临床实践中屡试屡验,可以把病治愈。
治愈就是标准。
你说你的东西再科学,不治病都是零,是吧?这就是验证!这就是证明!一个善于学习别人的、前人的经验,就是在积攒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经验。
你谁都不信只信自己,那你只有摔跤,只有撞墙,只有头破血流!另外,在这要说一下引经药“大枣、生姜”,你说它是不是引经药呢?也是,也不是,关键看你怎么用。
对于脾胃虚弱的,用生姜、大枣做引经药是可以的,可以健脾健胃。
但是有些医生不管什么病都用生姜大枣做引,自己看病开的所有处方,都在处方后面写个“姜枣引”,那是错误的,它就不是引经药了。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2009-12-14 22:37·中医中药·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姜宏伟(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
结论选用正确的引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1 概述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阳病头痛。
《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
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

老中医说中药处方里面的关键引经药一、引经药的功用具体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升,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内闭,使邪气从内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上焦:地骨皮;中焦:青皮;下焦:附子。
2、六经引经药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青皮、川芎。
3、病症引经药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病的方剂中加入桑白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和引经药,在治疗肝气郁滞,协胁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桂枝,薤白为心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薤白等能引药归心经;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常做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
【头痛】-中医内科课程案例

• 《丹溪心法》:朱丹溪认为头痛偏主于痰与火。 他又是痰病大家,在内伤头痛的治疗中有重要意 义。提出头痛加引经药的观点。
• 《证治准绳》提出头痛与头风的区别。 • 《景岳全书》:景岳认为头痛新病多实,久病多
虚,实证又有表里之分。
• 《医碥》:何梦瑶认为头痛应分内外虚实。 • 《医林改错》提出瘀血头痛的治法。
• 从病机讲,实证是邪扰清窍,邪阻清窍,或邪蒙清阳; 虚证主要是脑失所养。
• 从表现讲,实证多为胀痛、重痛、或刺痛;虚证多为空 痛、隐痛、绵绵作痛。
• 从发作特点讲,实证多为时作时止;虚证多为持续性。 • 从治疗原则将,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
③辨头痛部位与所属经络
•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之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 亦会于巅顶。由于脏腑经络受邪的不同,头痛 的部位亦各异。
晕,倦怠无力;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 病机:痰浊中阻,清阳不升。 • 治法:燥湿化痰,降逆止痛。
•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
• 加减:胸脘痞闷—加厚朴、枳实、菖蒲宽胸和中
降逆;痰浊化热—加竹茹、枳实、黄连等,或用 黄连温胆汤。
7.肾虚头痛
• 主症:头痛而空;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遗精带
下,神疲乏力;偏肾阳虚则见畏寒肢冷;偏肾阴虚则见 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淡胖,或舌红,苔薄白, 或少苔、剥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
(二)病证鉴别
• 临床应与真头痛鉴别。
• 真头痛:真头痛呈突发性剧烈头痛,或呈
进行性加剧头痛。常伴喷射性呕吐,或颈 项强直,或偏瘫、偏盲、神昏,甚至肢厥、 抽搐。
外感头痛与感冒的鉴别
• 感冒的病机是邪犯肌表,营卫不和。表现以恶寒 发热,头身疼痛,鼻塞,喷嚏,咳嗽等表证为主。 治疗重在解表达邪,调和营卫。
中医引经药歌诀

中医引经药歌诀(一)引药归经脉指引经药在方剂中先驱先行,引药入经。
如左金丸为清泻肝火之剂,方中吴茱萸辛热入肝,黄连苦寒入心,吴茱萸为肝经引药,可引黄连之寒来清肝火。
白虎汤主治阳明经热盛,石膏用以引诸药入阳明经而收清热生津之效。
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细辛可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等。
头痛因部位不同而涉经各异,《丹溪心法》在治疗时即注重引经药的运用,指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二)引药至病所一些引经药具有明显的作用趋向,可引导它药作用于病所。
如补中益气汤,以升麻、柴胡为引,升提下陷之中气。
清胃散中也以升麻引诸药清泻胃火。
其它如川芎引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达,肉桂引火归元;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选牛膝、独活等,均为实践所得,已为医者习用。
此外,治疗头痛时,无论外感内伤,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实亦寓引经之意,李中梓对此解释为:“高巅之上,惟风可到。
阴中之阳,自地升天也,在风寒湿固为正用,即虚与热亦假引经。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土炒入脾,盐炒入肾,醋制入肝,蜜制归肺,酒炒上行。
引经药的引导作用随炮制不同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三)辨证使用,有的放矢运用引经药,应以辨证为前提,充分考虑其本身的药性与功能,尽可能功能与导向统一,使药效得以充分发挥。
如手少阴心经引经药黄连与细辛,清心火时选黄连,通心阳时用细辛。
再如痛泻要方中的防风,既能引药入脾,又能散肝郁,舒脾气,胜湿止泻;龙胆泻肝汤之柴胡,既能引药入肝胆,又能舒畅肝胆。
(四)重视功能,不拘引经临床辨证用药组方,重要的是看药物的基本功能,而非一味强调某药的引经作用。
实际上在众多的方剂中,选用药物的依据主要是功能与归经,而选药引经的则为数较少,这就是说,引经的作用是重要的,但并非是必须的。
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引经药的作用。
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运用经方合方治疗头痛医案4则

运用经方合方治疗头痛医案4则作者/许文斌,于建春,贾玉洁,杨崔领头痛是临床常见自觉症状,按传统辨证思路,常采用脏腑经络辨证,辨外感与内伤,辨头痛的性质与部位,多从风、痰、火、瘀、虚等论治,并加以引经药。
柯琴言:“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头痛亦不逾百病之外。
六经辨证治疗头痛,有别于脏腑辨证,也不是按疼痛部位的经络归属分经论治,而是根据患病机体的症状反应的一般规律上辨别六经,并结合水饮、痰湿、瘀血等病因辨出方证、药证,契合病机而处方用药。
笔者宗仲景六经辨证规律,运用经方治疗头痛顽疾,列举4则病案如下,供读者参考。
1 葛根汤加生石膏、苍术谢某,男,35岁,2016年10月9日初诊。
头痛1年半,常反复发作,时缓时重,近半年血压偏高,常波动于160/100mmHg左右,拒服降压药物。
近日因劳累头痛加重,前来诊治。
刻下症见:体胖壮实,肤色暗,头痛如裹,颈项部及肩背僵硬不舒,微恶寒,少汗,口燥渴、无口苦,舌红、苔白厚腻,脉浮紧。
患者无汗、恶寒、头痛、脉浮紧,属太阳病表实证,兼见项背部僵硬不舒,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考虑为葛根汤方证。
口燥渴、舌红,加生石膏清阳明里热,头痛如裹,苔白厚腻,此湿困于表,用苍术祛湿。
故本病属太阳阳明合病夹湿证,予葛根汤加生石膏、苍术,处方:生石膏45g,葛根18g,苍术15g,麻黄、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各9g,大枣6枚,5剂,每天1剂,水煎服。
上药服完,头痛减,微出汗,颈项部僵硬感明显减轻,继续服10剂,头已不痛,诸症均减,连续3天测血压在130/80mmHg左右。
按:《伤寒论》开篇即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见头痛多见于太阳病,然病程日久失治、误治容易传变。
本案患者“体胖壮实,肤色暗”,黄煌教授称之为“麻黄体质”,该体质的特点是表实汗难出,感受热、湿、寒等邪气难以通过体表及时外散而滞留肌表。
寒、湿邪气在表日久未解,反而入里化热,呈现太阳、阳明合病状态。
引经药及药引子

.引经药和药引子一、引经药的功用引经药一般解说为“引诸药直抵病所”,马上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
依据其引使的围和性质可分为:十二经引经药、六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和穴位引经药。
十二经引经药为临床所常用,多为治疗外感六经病症各方的主药,如桂枝、白芍、细辛、根、柴胡、附子、吴茱萸、黄连、黄柏、石膏、知母等,其余如羌活、独活、白芷、藁本、葱白、升麻、苍术、川芎、青皮等,也是医家治疗外感表证常用方子中的主药。
这些引经药既有引药入经之效,又能在方中发挥其主要治疗作用。
但在科杂病中应用这些药物时,多为引经报使之用。
在外科疮疡的治疗中,依据发生部位及经络加用局部引经药,如额疽,属阳明胃积热,宜加升麻、桔梗、羌活;太阳疽,属阳明胃经,宜加升麻、桔梗;鼻疽属手太阴肺经风热及上焦郁火所致,宜加栀子、木通、薄荷、桔梗;发颐,属阳明风热所致,宜加玄参、黄芩、黄连等。
科病证中的引经药,如桔梗为舟楫之剂,牛膝引药下行,桂枝横行肢臂之属,亦属此类。
详细来讲,引经药主要有以下功用:1、引药归经脉:引导经药在方子中前驱先行,引药入经。
吴茱萸为肝经引药,石膏引诸药入阳明经,细辛引导少阴经寒邪出于太阳之表。
2、引药至病所:升麻、柴胡引清气上涨,升举下陷之脏器;柴胡还可开邪热闭,使邪气从达外。
川芎引药上行。
牛膝引诸药下行,引血下行,引邪热下行;旋覆花是治疗呃逆上气的“引药下行”之品。
桔梗开提肺气,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调。
肉桂引火归元,在虚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砂仁可引气归元。
上肢痛用桂枝、桑枝、羌活,下肢痛用牛膝、独活。
头痛因部位不一样而涉经各异,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理解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巅顶用藁本。
不论外感慨,常佐用风药,如羌活、蔓荆子、防风等。
二、引经药分论1、十二经引经药手太阴肺经:桔梗、升麻、葱白、辛夷、白芷;手阳明大肠经:白芷、升麻、石膏;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根;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根、白芍;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木通、竹叶、藁本、黄柏;足太阳膀胱经:羌活;足少阴肾经:独活、肉桂(桂枝)、知母、细辛;手厥阴心包经:丹皮、柴胡;手少阳三焦经:柴胡、连翘 ; 足少阳胆经:青皮、柴胡;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临床应用引经药治疗头痛的体会

临床应用引经药治疗头痛的体会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
结论:选用正确的引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的分类;头部的经络分布;引经药的正确使用【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041-02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1.概述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阳病头痛。
《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
正如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
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痛“引经药
临床上治疗头痛,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原方疗效有一定帮助。
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如太阳头痛,痛在后脑及颈项,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痛在前额,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痛在颈部,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痛在头顶部,可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太阳经头痛:多在后脑,下连于项。
选取后项、天柱、昆仑。
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或眉棱。
选取上星、头维、合谷。
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连及耳部。
选取率谷、太阳、侠溪。
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经头痛:多在巅项,或连于目。
选取百会、通天、行间。
吴茱萸、藁本
头痛一症,采用针刺治疗,尤对脑震荡后遗性头痛,头项肌肉收缩性头痛,情绪紧张性头痛,高血压头痛,偏头痛等等,有较好的效果。
如取穴得当,刺激适量,往往收效较其他方法为优。
但因头痛原因复杂,临床治疗还应标本兼顾。
一般常取百会、太阳、头维、上星、阿是穴,调和经气以止痛;合谷为镇痛要穴,临床常用。
如因于风者,可配风池、风府以散风;挟寒者,配肺俞、后溪解表散寒;风热者,用大椎、曲池、天柱疏风散热;挟湿者,配足三里健脾化湿;痰浊阻滞、清阳不升者,配脾俞、足三里、阳陵泉、内关健脾和胃、舒肝升阳,丰隆化痰降浊;气血虚者,配气海、三足里健脾益气;脾俞、肝俞、三阴交健脾养血;肾虚者,配肾俞、太溪滋阴补肾;瘀血者,配血海化瘀和血。
如针刺后头痛继续加重者,要考虑炎症及肿瘤等病灶的可能。
应中西医结合,及时处理原发病,以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