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理论原子跃迁解读[1]

波尔理论原子跃迁解读[1]
波尔理论原子跃迁解读[1]

波尔理论解读(高中物理)

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核外电子在不同轨道中围绕原子核运动.这些轨道具有以下性质(波尔理论):

1. 定态假说: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

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2. 跃迁假说(跃迁就是跳的意思):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外一种定态时,它会辐射或

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

3. 轨道假说: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

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波尔理论解读:

核外电子运动在不同轨道中运动时候,电子能量是不同的,由于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所以原子能量也是不同的。原子在不同轨道的能量值称为能级。低能量的轨道称为低能级,高能量的轨道称为高能级。不同轨道能量如下图:

氢原子能级图:

越接近原子核电子能量越低,原子能量也就越低。电子处于能量最低的轨道的状态称为基态(即轨道1),轨道1以外的其他轨道的状态称为激发态。同一轨道中能量一样,这样核外电子在同一轨道中运动就不会放出电磁波。由于各轨道能量不同,所以当电子跃迁到其他轨道的时候,能量会发生变化,比如由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能量由高到低,将放出能量,放出的能量以放出光的形式放出来。若由2轨道跃迁到1轨道,则能量差为E2-E1=10.2ev ,放出光子是具有能量的,其能量等于E1-E1,所以放出光子的频率为:

12-h E E =ν

若从低能级到高能级则吸收能量,吸收能量可以吸收光子和实物粒子。

例:氢原子中电子由轨道1跃迁至轨道2.则吸收能量为E2-E1=10.2ev 。这个能量我们可以用光照射,只要光子能量恰好为10.2即可,由于光子不可以分割,所以光子的能量必须是10.2才行,否则氢原子中电子不吸收,而继续处于轨道1中,要跃迁到轨道2必须等到10.2ev 的光子到来才行。吸收光子特点:

若氢原子中电子由某一轨道n 吸收光子后跃迁到轨道m ,吸收光子的能量一定是Em-En ,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必须恰恰才行,因为光子不可分割。

假如是吸收实物粒子呢?

实物粒子可以分割,即实物粒子的能量可以分割,这时候只要实物粒子能量E 超过Em-En ,就可以吸收了,多余的能量E-(Em-En )留给实物粒子。

例:用能量为10.3ev 的实物粒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则氢原子中电子将吸收掉10.2ev 能量由基态跃迁到2能级。多余的0.1ev 将留给实物粒子。氢原子电子不吸收,

因为它吸收之后不能跃迁到高能级。所以不吸收。

特殊状态——电离

若光子或实物粒子的能量E超过13.6ev,这时候氢原子中电子将直接全吸收了,直接从轨道1(基态)跃迁到最高轨道,最后跑出去,脱离氢原子核称为自由电子,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电离,13.6又称为电离能。同时还剩余能量E-13.6,这些剩余的能量就作为该自由电子的动能。

例:用一能量为14ev的实物粒子轰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时,氢原子的电子将全部吸收掉14ev能量,拿出13.6作为电离能电离出去,剩下的0.4ev就是电子的动能。

狭义广义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狭义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除了比较成本理论的若干假定以外,假定: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2.两国每单位商品生产投入的要素比例相同,即生产函数相同,不存在要素使用的替代。3.两国要素的禀赋不同,即要素拥有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两国的要素价格不同。 理论假定的局限性(后面将看到还有其他假定。除了与比较成本理论一样的假定外,该理论还假定要素生产率相同、消费偏好相同、无政府干预等,影响其实用性。 ) 广义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一)基本原理 假定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生产棉布和亚麻布两种产品,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英国资本要素丰裕,而德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二)考虑汇率因素 以上是两个国家并且使用美元定价的假定,但是两个国家就不存在美元,所以两国的货币汇率与进出口直接相关。如果说棉布等于1英镑,麻布等于1马克,但两国不知道货币汇率,还是无法成交的。 1.英镑与马克的汇率: 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0.625 (1棉布换0.625亚麻布) 德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1:1.750(1棉布换1.750亚麻布) 英镑与马克的汇率=(1:0.625)-(1:1.750)=1.600-0.571(这是由两国各自的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决定的。假定只有两种产品,以麻布的数量表示棉布的价格)。

即英镑与马克的汇率应在1.600-0.571之间,即在1.600英镑兑0.571马克到0.571英镑兑1.600马克之间。在这种汇率范围内,英德之间的棉布、亚麻布之间的贸易才会发生。 2.更简单地理解: ?人民币与美元汇率8:1 ?中国生产一件衬衫成本10元人民币,在美国(生产成本)市场可以卖2 美元。中国生产衬衫向美国出口。 ?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变成5:1时,中国生产衬衫的成本仍是10元人 民币,出口到美国仍然卖2美元,中国就停止向美国出口衬衫。 ?当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4:1时,美国衬衫的成本仍为2美元,中国衬 衫的成本为10人民币,美国就会向中国出口衬衫,每件获利2人民币(等于1/2美元)。此时,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由于美元汇率下降,人民币汇率上升,就会转变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 (三)两国互利交换区间 英国 棉布 1.813 1.142 0.571 0.625 …1.250 1.875 麻布德国 英国与德国两国的互利交换区间,即在两种斜线中间的部分。 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某国具有丰裕的要素,具有比较优势,就会大量使用该要素生产出口,由于国内对该要素的需求增加,该要素的价格就会上涨。相反,另一国由于该要素拥有不丰裕,就减少使用该要素生产,而进口更多使用该要素生产的产品,此时,国内对该要素的需求就会减少,该要素的国内价格就会降低,最后两国该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化。

玻尔原子理论

玻尔原子理论 玻尔理论提出的前夜 经典理论失足于原子尺度 1911年卢瑟福建立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表明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而电子就像一群孩子一样围着火堆跳着圆圈舞,这火堆正是原子核。这一模型成功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但是一旦运用牛顿力学与经典电磁理论来仔细一下分析这一模型则会发现它与事实存在着很大的矛盾,是站不住脚的。如果按照经典电磁理论来推导,电子在绕核运动的过程中必将不断地辐射电磁波,电子也将因此不断损失能量最终坠落到原子核上,这样一来原子就必将是一个不稳定的结构。其次,辐射电磁波的频率应当等于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既然电子在损失能量的过程中就像坠落地球的陨石一样随着不断地靠近绕转频率做出连续性地变化,那么其辐射出的电磁波频率也应当是连续变化的。然而事实上,原子的结构是稳定的,并不会出现电子坠落到原子核上的现象,这是难以想象的,否则它也不会得到原子的称号,因为“原子”(atom)一词的原意就是“不可分”,而且观察表明原子辐射总是辐射具有特定频率的分立的光波(线光谱),一般不会出现不断改变的连续谱。 经典理论在原子的尺度上受到了挑战,而且这并不是说当时没能出现某个天才人物,能够运用已有的经典理论建立一个适用于原子内部的模型,而是只要运用经典理论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理论,无论理论的建立者是怎样的天才。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这看起来有点儿像阴沟里翻船,经典理论陷入原子的泥潭中难以抽身。但不论怎样,现在亟须建立起一个不同于经典理论的新理论,来描述在原子尺度上发生的奇怪现象。 复杂的氢原子光谱 且不谈古圣先贤们对于彩虹的研究和关于光谱的种种充满想象力的理论,在玻尔理论提出之前,至少是从牛顿开始,人们就已经积累了大量关于原子光谱的实验数据,尤其是在夫琅和费开拓性的发明了光柵之后。但这些全都是经验性的,如果谈及理论即使是对原子光谱了解得再多的科学家也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时确实是出现了一些理论,像巴尔末公式、瑞兹公式,但这些理论都只是对数据做出了解释与预言,并未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光谱,就像玻尔常常说的:瑞兹理论求出的那些谱线到底实际上是否存在是一个“离奇莫测”的问题。而事实上氢原子作为自然界中最简单的原子,其谱线也被人们研究的最透彻,但其谱线的复杂程度是却人们没有料想到的,因此想要解决原子结构的问题,得先拿氢原子开刀。 玻尔原子理论的建立 玻尔的基本假设 玻尔的假设是在卢瑟福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没有脱离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玻尔的理论当中,原子核依然是静止的,电子也绕核做圆周运动。但为了解决经典理论在解决原子问题上遇到的尴尬,玻尔提出了几点与经典力学和电磁学格格不入的假设。 首先,玻尔注意到原子光谱具有分立的波长这一事实,因而假设原子内的能量是分立存在的,以E1、E2、E3…等表示。又因为原子核是稳定的,所以他假设处于上述分立状态的原子是稳定的,而绕核转动的电子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些稳定的状态被称为定态。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复习总结 1.现代贸易理论之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答: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是现代贸易理论的发端,该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已过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因此,一国应生产并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产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产品。简而言之,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赫-俄模式以一国的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阐明贸易型式的决定,从说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入手建立分析的框架是积极的方面。但要素禀赋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理论分析只假定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实际上,生产要素可以分成许多种类。 其次,该理论强调静态结果,舍弃了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别,影响了该理论的广泛适用性。 最后,该理论没有考虑需求因素的影响,忽略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的区别,也是该理论的主要缺陷。 2.出口的贫困化增长原理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化启示。 答:贫困化增长就是一个国家由于扩大出口的增长而使其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条件的恶化,不仅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境况的改善需要扩大出口的投资,而且甚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境况比根本没有出现增长时更糟。 贫困化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化启示: (1)发展中国家应集中更多的资源去扩展它们的现代工业,以较少的资源去扩大初级产品部门的产量和出口; (2)限制国外工业品的输入,而用本国的工业品替代这些进口产品; (3)设法减少工业国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品设置的贸易壁垒。 3.贸易保护的主要依据。 答:1.汉密尔顿制造业保护论。其主要思想是: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发展就等于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发展制造业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家干预。汉密尔顿认为保护和发展制造业有许多的作用:促进及其的使用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的机械化水平;增加社会就业,吸引外国移民,加速美国国土开发;提供更多开始各种事业的机会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保护农产品销路和价格稳定,从而刺激农业发展。 2.李斯特幼稚产业保护论。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基本框架包含四个部分: (1)经济发展阶段论。李斯特认为,斯密的“天赋自由权”和自由贸易的原则是一种“世界主义教条”,他忽视了各国的性质以及它们各自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李斯特建立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2)生产力论。这一理论包含以下内容: ①自由贸易只是既定财富的再分配,它虽然使一个国家获得了短期的贸易利益, 却丧失了长期的生产利益,即一个国家保持与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②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经济自主而言,财富的生产力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但可以使 已有和已经创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灭的财富获得补偿,它还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得到繁荣、自由得到保障、民族自主和国家统一获得巩固。

玻尔理论与氢原子跃迁含答案

玻尔理论与氢原子跃迁 一、基础知识 (一)玻尔理论 1、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能量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2、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m-En.(h是普朗克常量,h=6.63×10-34 J·s) 3、轨道: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在不同的圆周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也是不连续的. 4、氢原子的能级、能级公式 (1)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 (2)氢原子的能级和轨道半径 ①氢原子的能级公式:En=1 n2 E1(n=1,2,3,…),其中E1为基态能量,其数值为E1= -13.6 eV. ②氢原子的半径公式:rn=n2r1(n=1,2,3,…),其中r1为基态半径,又称玻尔半径,其数值为r1=0.53×10-10 m. (二)氢原子能级及能级跃迁 对原子跃迁条件的理解 (1)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吸收一定能量的光子.只有当一个光子的能量满足hν=E末-E初时,才能被某一个原子吸收,使原子从低能级E初向高能级E末跃迁,而当光子能量hν大于或小于E末-E初时都不能被原子吸收.

(2)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以光子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所辐射的光子能量恰等于发生跃迁时的两能级间的能量差. 特别提醒 原子的总能量En =Ekn +Epn ,由ke2r2n =m v2rn 得Ekn =12ke2rn ,因此,Ekn 随r 的增大而减小,又En 随n 的增大而增大,故Epn 随n 的增大而增大,电势能的变化也可以从电场力做功的角度进行判断,当r 减小时,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反之,电势能增大. 二、练习 1、根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就要向外辐射电磁波 B .处于定态的原子,其电子绕核运动,但它并不向外辐射能量 C .原子电子的可能轨道是不连续的 D .原子能级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取决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 答案 BCD 解析 根据玻尔理论,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也不会向外辐射电磁波,故A 错误,B 正确.玻尔理论中的第二条假设,就是电子绕核运动可能的轨道半径是量子化的,不连续的,C 正确.原子在发生能级跃迁时,要放出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能量取决于两个能级之差,故D 正确.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氢原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电子动能增加,原子势能减少 B .原子核的衰变是原子核在其他粒子的轰击下而发生的 C .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的中子转化成质子而产生的 D .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随温度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AC 解析 原子核的衰变是自发进行的,选项B 错误;半衰期是放射性元素的固有特性,不 会随外部因素而改变,选项D 错误. 3、(2000?)根据玻尔理论,某原子的电子从能量为E 的轨道跃迁到能量为E'的轨道,辐射出波长为λ的光.以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E ′等于( C ) A .E ?h λ/c B .E+h λ/c C .E ?h c/λ D E+hc /λ 4、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激发,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用10.2 eV 的光子照射 B.用11 eV 的光子照射 C.用14 eV 的光子照射 D.用11 eV 的光子碰撞 [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对玻尔原子模型的跃迁假设的理解能力及推理能力. [解答]:由"玻尔理论"的跃迁假设可知,氢原子在各能级间,只能吸收能量值刚好等于

如何看待_原子物理学_中的玻尔理论与量子力学

第20卷 第2期太原教育学院学报V o l.20N o.2 2002年6月JOURNAL OF TA I YUAN INSTITUTE OF EDUCATI ON Jun.2002如何看待《原子物理学》中的 玻尔理论与量子力学 赵秀琴1, 贺兴建2 (1.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031;2.太原市教育学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 要:《原子物理学》在物理学的教育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量子论建立初期的知识体系,是物理学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典范,通过量子论建立过程的物 理定律、公式后面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原子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学的思想 和方法。 关键词:原子物理学;玻尔理论;量子力学 中图分类号:O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601(2002)022******* 《原子物理学》在物理学的教育和学习中有着特殊的地位,特别是量子论建立的初期知识体系,是物理学获得知识、组织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典范,通过不断地提出经典物理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来解释并提出新的结论和预言,再用新的实验检验、修改或推翻,让学生掌握这种常规物理学的发展模式和过程。通过量子论的建立过程的物理定律、公式后面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学,使学生在原子物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物理学(特别是近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一、玻尔理论的创立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物理学的观察和实验已开始深入到物质的微观领域。在解释某些物理现象,如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固体比热等时,经典物理概念遇到了困难,出现了危机。为了克服经典概念的局限性,人们被迫在经典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与经典概念完全不同的量子化概念,从而部分地解决了所面临的困难。最先是由普朗克引入了对连续的经典力学量进行特设量子化假设。玻尔引入了原子定态概念与角动量量子化规则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预言了未激发原子的大小,对它的数量级作出了正确的预言。它给出了氢原子辐射的已知全部谱线的公式,它与概括了发射谱线实验事实的经验公式完全一致。同时,它还包括那些在建立理论时尚未知的谱线,它用几个物理量解释了里德伯经验常数。它向我们提供了一个形象化的系统(尽管有点冒险),并且对与发射有关的事件建立了一种物理秩序。玻尔模型把量子理论推广到原子上,一方面给普朗克的原子能量量子化的思想提供了物理根据,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经典物理学回答不了的电子轨道的稳定性问题。 收稿日期:2001206212 作者简介:赵秀琴(1966-),女,山西太原人,太原师范学院讲师,教育学硕士。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纯文字答案题目)

《国际经济学》课后思考题(纯文字答案题目)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把一定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放弃的另一些产品生产上最大的收益。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提供曲线:提供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为了进口其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二:简答 简述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答:(1)意义: 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 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 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有益。 (2)缺陷:不具有普遍性。(比如:一国在两种产品上都具有绝对优势或者劣势) 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 答:①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达到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时,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②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③剥削。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 6、专业化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 答:不会。 原因:①多种要素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 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 ③运输费用的存在(会导致非贸易品)。 7、试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答: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 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分工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仅认为技术不同导致劳动生产率不同,从而导致比较优势不同) 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 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答: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双方的力量共同决定的,市场行情也会自行调整,以使供求相等。因此,

要素禀赋理论局限性

要素禀赋理论的局限 要素禀赋理论模型的条件设定: 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国采用相同的生产技术。 3、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 4、两国的生产要素都被充分利用,在国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完全不能 流动。 5、两国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进行生产和交换。 6、在贸易条件上,不考虑运输成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且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内容: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两国 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而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由于生产各种产品所要求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不同,一国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较低,而生产密集使用别国比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时,成本就比较高,从而形成各国生产和交换产品的价格优势,进而形成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要素禀赋论依据的一系列假设条件都是静态的,忽略了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动态变化,使理论难免存在局限性: 1、理论模型的条件限制不符合实际情况。

在实际中,各国的生产技术不完全相同,生产技术对生产效率的形象是巨大的,会对产品的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现实是技术不断 进步,而进步能使老产品的成本降低,也能产生新产品。因而会改变一 国的比较利益格局,使比较优势产品升级换代,扩大贸易的基础。 国际间贸易,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阻碍真实存在,且运输成本和贸易壁垒是不避免的;许多国家的市场结构不是完全竞争的。 理论模型设定的条件与实际不符,对实际的国际贸易的发生的解释具有局限性。 2、要素禀赋理论的模型中投入产品的是两种生产要素,在实际生产中, 一种产品往往要投入两种以上的生产要素。该理论无法解释投入多种生产要素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 3、不能解释要素密集程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问题。如果两国 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相同,则生产要素的价格相同,进而产品成本相同,价格相同不产生国际间贸易。 4、人力资本即劳动力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同质的。由于后天教育 培训的不同,劳动力存在质量上的差异。劳动力要素的不同质会影响产品的成本,也即成本成本差异并不完全是由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决定的。 5、要素禀赋理论是从产品供给的角度去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的。该理 论假设“消费者偏好一致”,实际中如果两国的需求偏好差异超过了要素禀赋上的差异,两国的进口方向就会发生逆转,与模型解释相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ch波尔氢原子理论

§1—3 波尔氢原子理论
一. 原子行星模型的困难
卢瑟福模型把原子看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一些电子组 成,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
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但核外电子的分布及运动 情况仍然是个迷,而光谱是原子结构的反映,因此研究原子光谱是揭 示这个迷的必由之路。
经典理论假设: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由库仑里作用,维持着电子在一定 的轨道上不停的绕原子核旋转——原子的行星模型
进一步的考察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规律时,却发现已经建立的物理规 律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同一性,再生性和分立的线光谱。

原子行星模型
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运动,受有心力作用
Ze2 = me v2
4πε 0 r 2
r
?e rr
+ Ze
原子内部系统的总能量是电子的动能和体系的势能之和
E
=
EK
+ EV
=
me v 2 2
?
Ze2
4πε 0 r
= ? 1 ? Ze2
2 4πε0r
电子在轨道中运动频率
f= v = e
2πr 2π
Z
4πε 0 me r 3

卢瑟福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人们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中踏 出了第一步。可是当我们利用原子的行星模型进入原子内部考察电子 的运动规律时,却发现与已建立的物理规律不一致的现象。经典的原 子行星模型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⑴ 原子的分立线光谱和稳定性
? 按经典电磁学理论,带电粒子做加速运动,将向外辐射电磁波,其电磁 辐射频率等于带电粒子运动频率。
? 由于向外辐射能量,原子的能量将不断减少,则原子的光谱应当为连续 谱;电子的轨道半径将不断缩小,最终将会落到核上,即所有原子将 “坍缩”。
? 这与事实是矛盾的。 ? 无法用经典的理论解释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

原子的量子理论123402

第二十一章 原子的量子理论 1913年,玻尔提出氢原子结构及量子理论(1922奖) 1914,夫兰克-赫兹实验证实(1925奖 1924年,德布洛义提出了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1929奖) 1925,海森堡建立矩阵力学(1932奖) 1926,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1933奖) 1927,戴维孙和G.P. 汤姆孙,电子衍射实验证实粒子的波动性(1937奖) §21-1 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一. 玻尔理论的实验基础 1. 原子的有核模型 原子是中性的,稳定的;核外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 2. 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① 综合经验公式: 1=m ,赖曼系;2=m ,巴尔末系;3=m ,帕邢系;4=m ,布喇格系;5=m ,普芳德系; ② 里兹并合原理 式中:)n (T ),m (T 称为光谱项 氢原子光谱:谱线是分裂的,线状的;原子光谱线的波数,由光谱项之差确定。 二. 经典电磁理论遇到的困难 卢瑟福原子模型+经典的电磁理论,必将导出: 1. 光谱连续 2. 原子不可能是稳定的系统; 与事实不符! 三. 玻尔理论 1. 基本思想: ① 承认卢瑟福的原子天文模型 ② 放弃一些经典的电磁辐射理论 ③ 把量子的概念用于原子系统中 2. 玻尔的三条假设 ① 原子系统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稳定态(电子绕核加速运动,但不发射电磁波的能量状态,简 称能态) ② 处于稳定态中,电子绕核运动的角动量满足角动量量子化条件 ③ 频率条件:当原子从一个定态跃迁到另一个定态时,放出或吸收单色辐射的频率满足 3. 讨论:

① 轨道量子化,稳定轨道半径公式 对氢原子,Z =1 ② 能量量子化-能级(原子系统的总能量公式) 能级:量子化的能量状态(数值) ③ ④ 当n 很大时,量子化特征消失,玻尔结果与经典结果同 例(P241,例题21-1) 四. 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1. 成功之处 ① 能较好地解释氢原子光谱和类氢原子光谱; ② 定态能级假设; ③ 能级间跃迁的频率条件。 2. 局限性 ① 以经典理论为依据,推出电子有运动轨道、确定的空间坐标和速度 ② 人为引进量子条件,限制电子运动 ③ 不能自洽。对稍微复杂些的系统,如氦和碱土金属的光谱(谱线的强度、宽度、偏振)等均无法解 释 例1.动能为2eV 的电子,从无穷远处向着静止质子运动,最后被俘获形成基态氢原子,求: 1. 在此过程中发射光波的波长? 2. 电子绕质子运动的动能是多少? 3. 势能?角动量?动量?角速度?速度?* 例2. 用13.0eV 的电子轰击基态的氢原子, 1) 试确定氢原子所能达到的最高能态; 2) 氢原子由上述最高能态跃迁到基态发出的光子可能的波长为多少? 3) 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至少用多大能量的电子轰击氢原子? §21-2 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 一. 光的波粒二象性 波动性:干涉、衍射、偏振 粒子性:热辐射,光电效应,散射等 同时具有,不同时显现 二. 德布罗意假设 1. 假设:质量为m 的粒子,以速度v 运动时,不但具有粒子的性质,也具有波动的性质; 粒子性:可用E 、P 描述 νh mc E ==2, λ h mv P = = 波动性:可用νλ,描述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从要素禀赋理论中想到 要素禀赋理论,是瑞典著名经济学家郝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因而又被称为“H-O”定理。后经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进一步强化,推导出了证明H-O模型的数学条件,并认为国际要素均等化是必然的。“H-O”定理无论在理论分析,还是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至于在20世纪前半叶到70年代末,“H-O”模型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典范。虽然H-O定理在后来受到了挑战,尤其是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发现的“里昂惕夫之谜”所带来的质疑,并且随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H-O定理越来越不能解释各种的新的经济现象,但它作为一个基础的理论仍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而且依然发挥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经之路。本文将试述“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以及陈述对“H-O”定理的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H-O定理与绝对利益说、相对利益说的关系 没有一个理论是凭空而来,总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H-O定理就是这样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论。H-O定理直接来源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是在对其基本观点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发展来的。而比较成本说又是脱胎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换句话说,从绝对成本说,到相对成本说,再到H-O 定理,这三者是一脉相承的,而且本质上是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嬗变之路。 这可以从以下两点体现: 1.在看待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上,绝对成本说认为是各国地域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绝对差异,揭示了国际贸易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相对成本说则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在于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比较成本的差异则是建立在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从而扩展了国际贸易的外延,揭示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必然性和普遍性;H-O定理则突破了前者的局限性,从多种生产要素,而不是单一要素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问题,并假设各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成本的差异是由各国不同的要素禀赋所决定的。可以看出有亚当斯密表层原因,到李嘉图的浅层探究,到郝克歇尔和俄林深层揭示,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

狭义广义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狭义要素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 除了比较成本理论的若干假定以外,假定: 1.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有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 2.两国每单位商品生产投入的要素比例相同,即生产函数相同,不存在要素使用的替代。 3.两国要素的禀赋不同,即要素拥有的丰裕程度不同,因此两国的要素价格不同。 理论假定的局限性(后面将看到还有其他假定。除了与比较成本理论一样的假定外,该理论还假定要素生产率相同、消费偏好相同、无政府干预等,影响其实用性。 )xx要素禀赋理论: 还包括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一、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 (一)基本原理 假定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生产棉布和亚麻布两种产品,使用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英国资本要素丰裕,而德国是劳动丰裕的国家。 生产棉布的要素 生产麻布的要素 xx生产要素价格 xx生产要素价格

xx生产棉布成本xx生产麻布成本xx生产棉布成本xx生产麻布成本xx棉布、麻布成本比例 xx棉布、麻布成本比例 xx的互利区间资本4单位 1单位 1美元 3美元 4美元 1美元 12美元 3美元 英国1棉布可换0.625麻布 德国1棉布可换1.75麻布

英国出口1棉布换0.625- 1.75麻布劳动 2单位 5单位 3美元 1美元 6美元 15美元 2美元 5美元 英国1麻布可换1.6棉布 德国1麻布可换0.571棉布 德国出口1麻布换0.571- 1.6棉布10美元16美元 14美元 8美元

10:16或5:8或1: 1.6 14:8或7:4或 1.75:1 (二)考虑汇率因素 以上是两个国家并且使用美元定价的假定,但是两个国家就不存在美元,所以两国的货币汇率与进出口直接相关。如果说棉布等于1英镑,麻布等于1马克,但两国不知道货币汇率,还是无法成交的。 1.英镑与马克的汇率: 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1: 0.625 (1棉布换 0.625亚麻布) 德国国内的交换比例为1: 1.750(1棉布换 1.750亚麻布) 英镑与马克的汇率=(1: 0.625)-(1: 1.750)= 1.600- 0.571(这是由两国各自的货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决定的。假定只有两种产品,以麻布的数量表示棉布的价格)。即英镑与马克的汇率应在 1.600-

原子物理学第二章玻尔氢原子理论

第二章原子的量子态:玻尔模型 1.选择题: (1)若氢原子被激发到主量子数为n的能级,当产 生能级跃迁时可能发生的所有谱线总条数应为:A.n-1 B .n(n-1)/2 C .n(n+1)/2 D .n (2)氢原子光谱赖曼系和巴耳末系的线系限波长 分别为: A.R/4 和R/9 B.R 和R/4 C.4/R 和9/R D.1/R 和4/R (3)氢原子赖曼系的线系限波数为R,则氢原子的 电离电势为: A.3Rhc/4 B. Rhc C.3Rhc/4e D. Rhc/e (4)氢原子基态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分别是: A.13.6V和10.2V; B –13.6V和-10.2V; C.13.6V和3.4V; D. –13.6V和-3.4V (5)由玻尔氢原子理论得出的第一玻尔半径 a的 数值是: A.5.2910 ?m B.0.529×10-10m C. 5.29× 10- 10-12m D.529×10-12m (6)根据玻尔理论,若将氢原子激发到n=5的状态,则:

A.可能出现10条谱线,分别属四个线系 B.可能出现9条谱线,分别属3个线系 C.可能出现11条谱线,分别属5个线系 D.可能出现1条谱线,属赖曼系 (7)欲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发出 H线,则至少需提 供多少能量(eV)? A.13.6 B.12.09 C.10.2 D.3.4 (8)氢原子被激发后其电子处在第四轨道上运动,按照玻尔理论在观测时间内最多能看到几条线? A.1 B.6 C.4 D.3 (9)氢原子光谱由莱曼、巴耳末、帕邢、布喇开系…组成.为获得红外波段原子发射光谱,则轰击基态氢原子的最小动能为: A .0.66 eV B.12.09eV C.10.2eV D.12.57eV (10)按照玻尔理论基态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 A.1/10倍 B.1/100倍 C .1/137倍D.1/237倍 (11)已知一对正负电子绕其共同的质心转动会暂时形成类似于氢原子的结构的“正电子素”那么该“正电子素”由第一激发态跃迁时发射光谱线的波长应为:

第二章 玻尔氢原子理论习题

第二章 玻尔氢原子理论 1.选择题: (1)若氢原子被激发到主量子数为n 的能级,当产生能级跃迁时可能发生的所有谱线总条数应为: A .n-1 B .n(n-1)/2 C .n(n+1)/2 D .n (2)氢原子光谱赖曼系和巴耳末系的系线限波长分别为: A.R/4 和R/9 B.R 和R/4 C.4/R 和9/R D.1/R 和4/R (3)氢原子赖曼系的线系限波数为R,则氢原子的电离电势为: A .3Rhc/4 B. Rhc C.3Rhc/4e D. Rhc/e (4)氢原子基态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分别是: A .13.6V 和10.2V; B –13.6V 和-10.2V; C.13.6V 和3.4V; D. –13.6V 和-3.4V (5)由玻尔氢原子理论得出的第一玻尔半径0a 的数值是: A.5.291010-?m B.0.529×10-10m C. 5.29×10-12m D.529×10-12m (6)根据玻尔理论,若将氢原子激发到n=5的状态,则: A.可能出现10条谱线,分别属四个线系 B.可能出现9条谱线,分别属3个线系 C.可能出现11条谱线,分别属5个线系 D.可能出现1条谱线,属赖曼系 (7)欲使处于激发态的氢原子发出αH 线,则至少需提供多少能量(eV )? A.13.6 B.12.09 C.10.2 D.3.4 (8)氢原子被激发后其电子处在第四轨道上运动,按照玻尔理论在观测时间内最多能看到几条线? A.1 B.6 C.4 D.3 (9)氢原子光谱由莱曼、巴耳末、帕邢、布喇开系…组成.为获得红外波段原子发射光谱,则轰击基态氢原子的最小动能为: A .0.66 eV B.12.09eV C.10.2eV D.12.57eV (10)用能量为12.7eV 的电子去激发基态氢原子时,受激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能出现几条光谱线(不考虑自旋); A .3 B.10 C.1 D.4 (11)有速度为1.875m/s 106?的自由电子被一质子俘获,放出一个光子而形成基态氢原子,则光子的频率(Hz )为: A .3.3?1015; B.2.4?1015 ; C.5.7?1015; D.2.1?1016. (12)按照玻尔理论基态氢原子中电子绕核运动的线速度约为光速的: A.1/10倍 B.1/100倍 C .1/137倍 D.1/237倍 (13)玻尔磁子B μ为多少焦耳/特斯拉? A .0.9271910-? B.0.9272110-? C. 0.9272310-? D .0.9272510-?

玻尔的原子理论

玻尔的原子理论——三条假设 (1)“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电子虽做变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电磁波,这样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定态。 定态假设实际上只是给经典的电磁理论限制了适用范围:原子中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受该理论的制约。 (2)“跃迁假设”:电子绕核转动处于定态时不辐射电磁波,但电子在两个不同定态间发生跃迁时,却要辐射(吸收)电磁波(光子),其频率由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值决定hv=E 2-E 1。 跃迁假设对发光(吸光)从微观(原子等级)上给出了解释。 (3)“轨道量子化假设”:由于能量状态的不连续,因此电子绕核转动的轨道半径也不能任意取值,必须满足 )3,2,1(2 ==n nh mvr π 。 轨道量子化假设把量子观念引入原子理论,这是玻尔的原子理论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P 4.] 二、氢原子能级及氢光谱 (1)氢原子能级: 原子各个定态对应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些能量值叫做能级。 ①能级公式:)6.13(1112eV E E n E n -==; ②半径公式:)m .r (r n r n 1011210530-?==。 (2)氢原子的能级图 (3)氢光谱 在氢光谱中,n=2,3,4,5,……向n=1跃迁发光形成赖曼线系; n=3,4,5,6向n=2跃迁发光形成巴耳末线系; n=4,5,6,7……向n=3跃迁发光形成帕邢线系; n=5,6,7,8……向n=4跃迁发光形成布喇开线系, 其中只有巴耳末线系的前4条谱线落在可见光区域内。 [P5 .]三、几个重要的关系式 (1)能级公式 2126131n eV .E n E n -== (2)跃迁公式 12E E h -=γ (3)半径公式 )m .r (r n r n 1011 210530-?== (4) 动能跟n 的关系 由 n n n r mv r ke 2 22 = 得 2221221n r ke mv E n n kn ∝== (5)速度跟n 的关系n r m r ke v n n n 112∝== (6)周期跟n 的关系332n r v r T n n n n ∝==π n E /eV ∞ 0 4

比较优势及其局限性

比较优势及其局限性 1.1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存在和贸易利益的主导理论,从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再到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比较优势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各国应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应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而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口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这样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1.2比较优势陷阱的含义、类型及成因 从理论上讲,比较优势理论是比较完美的,但在现实中却出现了所谓“里昂惕夫之迷”等比较优势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更严重的是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等现象,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所谓“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陶醉于自己比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低成本或既有能力的比较优势假象而不能自拔,而事实上,以低劳动力成本或丰富自然资源为优势的产业,通常都是市场进入门槛不高的产业,因而会吸引更多的进入者,从而使自身优势不断消失,而且由于过多资产的投入被套牢,其比较优势也会日渐削弱乃至消失。 比较优势陷阱可以分为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和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两种类型。它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因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优势产品是本国产品间的比较,随着资本、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及技术的进步和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在国际竞争中不再具有垄断优势。 其次,是由于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经验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而制成品中,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一般要比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带来更多的利益。 再次,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前提是国际贸易发生在完全竞争市场中,而现实国际贸易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再加上规模经济的扩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比较优势陷阱。 2中国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局限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开展对外贸易中主要采取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由于发展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原有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迅速转化为出口优势。我国进出口总额从1983年的378.2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850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14.5%,不仅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贸易6%左右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我国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但是,作为中国比较优势产品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增长速度和效益都在下降,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劳动密集型产品难以为继。中国实行比较优势战略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1)中国国内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工资增长较快,致使单位产品工资成本上升。 (2)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呈现下滑趋势,再加上这类产品的价格弹性比较低,发展中国家多采用降低价格来扩大销售更加大了价格下滑幅度。 (3)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这将使低劳动成本依赖型产业发展受阻。

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又称H—O理论,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又一大柱石,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 目录 编辑本

盛、再走向衰落的时代背景下,1941年萨缪尔森与斯托尔珀(W.F.Stolper)合著并发表了《实际工资和保护主义》一文,提出了生产要素价格日趋均等化的观点。萨缪尔森还在1948年前后发表的《国际贸易和要素价格均衡》、《国际要素价格均衡》及《论国际要素价格的均衡》等文中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建立了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发展了要素禀赋论。 编辑本段相关概念 要素禀赋论以生产要素、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禀赋、要素丰裕程度等概念表述和说明,掌握这些概念是理解要素禀赋论的关键。 (一)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人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二)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人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ty commodity)。例如,生产小麦投人的土地占的比例最大,便称小麦为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纺织品劳动所占的比例最大,则称之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电子计算机资本所占的比例最大,于是称为资本密集型产品,以此类推。在只有两种商品(X和Y)、两种要素(劳动和资本)的情况下,如果Y商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大于X商品生产中的资本和劳动的比例,则称Y商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称Ⅹ为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factor abundance)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

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禀赋论

今天又遇到了这个熟悉的陌生问题。 又懵了下。虽然国贸不是本专业,但是也挂经济学的边缘。 温故。。。。 一、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Theory of Absolute Cost)、地域分工说(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提出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书中分析了国际分工的绝对成本状况,提出了依照绝对成本进行分工的学说,奠定了自由贸易政策主张的理论基础。该理论分析了分工的利益,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生产工具。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

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斯密的理论观点表明,各国获得的对外贸易利益取决于各国生产商品的绝对成本优势;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本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进口的应是别国生产效率高的商品;交易的结果是使贸易双方都获益。因此,斯密主张解除国家对贸易的管制,包括关税征收和发放补贴。但是,斯密的观点也包含非科学的成分,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可以表述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两利取重,两害取轻”。 一般而言,中国现阶段劳动力相对多,资本相对短缺,应该发展劳动力相对密集型的产业,或是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但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的区段,可能成千上万,每个地方的资源不可能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所有产品都生产出来,这就必须做出选择。 具体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