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善美之中的美——从康德美学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消费主义
从康德的审美理念到朱光潜的审美意象—论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

12周婉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从康德的审美理念到朱光潜的审美意象【摘 要】 中西方美学并非像流行的美学观点所言的那样,“西方美学重再现、重模仿”,而“中国美学重表现、重抒情”。
两种美学表现上的不同,就“诗艺”而言,具体体现在二者所讨论的艺术主体的差异上。
中国古典绘画与诗歌中的艺术主体通常是双重主体,作品的创作者和创作对象在情境中互为主体。
这一点尤以中国古典艺术中对“意”的把握为甚,此种主客体的结合符合康德的“审美无利害”一说。
康德的“审美理念”在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中被译作“审美意象”,译者正是希望借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回应西方美学模仿论中所存在的问题—西方美学在进入鉴赏力判断之后,徘徊在二元对立的主客体之间迟迟未能处理的中间地带。
【关键词】 康德;朱光潜;艺术主体;审美理念;审美意象引言康德在进入《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之前,曾在“鉴赏的方法论”中写道:“一个未来的时代将很难使那种典范成为多余的;因为它将会越来越不接近自然,并且最终如果不具有典范的持久的榜样,它就几乎不可能做到使自己获得这样一个概念,即幸运地把最高教养的合乎法则的强制性与感到这种教养的固有价值的自由本性的力量和正确性结合在这同一个民族中。
”[1]康德用这句话阐明,天才的独创性只有经过典范性的检验,才能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最终形成一个民族的品性与气质,亦可谓之为这个民族的鉴赏力。
反观拥有抒情、写意传统的中国传统艺术,如文与可画竹、曾云巢画鸟、王履画华山等,都是在自然生成论的作用下不觉而生的艺术表达[2],其美学内涵对于每[1]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页。
[2] 参见顾明栋:《中西文化差异与文艺摹仿论的普遍意义》,《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论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13从康德的审美理念到朱光潜的审美意象—论中国古典艺术中的“意”[1] 祝允明:《枝山题画花果》,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修订本)》(下),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078页。
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

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是康德在第三批判中提出的新的美学定义或命题,其实就是美学学科的一种新的理论形态。
第三批判由“美学—目的论”二重结构组合起来,其组合的内部线索,许多专家感到难以理解与把握。
其实,康德在三大批判中设计的两套原理:“构成性原理—范导性原理”与“决定的判断力—反省的判断力”,把先验体系置于最高层面上统辖起来。
其中“反省判断力”别具一格,处于先验体系最高的视点上,以“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的超感性存在与普遍立法—对形式感性立法,通向“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并转折向下与感性的“形式的合目的性”衔接起来,从而沟通“美学—目的论”(或“自由—自然”),使三大批判体系最后达到和谐统一。
这便是“道德的象征”在先验体系中的构架性意义和作用,亦是美学学科新形态的确证。
道德的涵义,在康德先验哲学中可分为两个层次说,一是狭义的道德,即一般的道德律令(区别于一般习俗性的道德箴言);二是广义的(先验体系中有构架作用的)道德。
广义的道德,是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或说道德神学),是先验哲学体系的皇冠与顶峰。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在第三批判中由两条线索显现出来,一是明线:“艺术→崇高→美的理想(道德)”,另一是暗线:“形式的合目的性(主观的合目的性)”对接于“人是这个世界的最后目的”(道德目的论/道德神学)。
明线是艺术(美)的发展,必然进展至无形式(理念突破形式),这便是崇高。
但崇高如果没有主体心意的充实,那仅是一种恐怖的自然现象。
主体心意的最高层次是人格、道德的追求,这便是美的理想。
故“艺术—崇高—理想(道德)”三联式,是康德在审美判断力线索中所形成的“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的主要线索。
暗线却含有异常曲折的妙理,至今都是把握先验哲学体系及其美论的一大难题。
康德对美的定义

康德对美的定义美,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
人类关于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形态及审美等问题的认识、判断、应用的过程是美学。
美包括生活美和艺术美两个最主要形态。
生活美又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美的定义众说纷纭,但概括归纳起来不外五个方面:(一)美在客观说道。
这种理论最初著重美的自然属性的研究,辨认出了有关人与自然、比例、等距、多样统一等美的外观形式法则。
后来侧重于社会美的研究,对美与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存有独到的阐释。
代表人物存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二)美在主观说。
认为美是人的意识、情感活动的产物或外射表现,这种理论在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审美感情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三)主、客观关系说道。
指出美既无此客观,也无此主观,而在二者的融合中。
但在论说中存有女性主义于客观的,也存有女性主义于主观的。
(四)超自然说。
认为美是上帝、神或某种超越主、客观的“第三力量”创造的。
(五)社会课堂教学说道。
指出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就是再分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与仁义的统一,就是民主自由的形式。
上述各种美论在相互对立中,又相互影响、批判、吸收、继承,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发展态势。
现代西方美学不再遵循传统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演绎的研究方法,而采用自下而上的实证法,强调直觉、潜意识、本能冲动、欲望升华、主观价值、情感表现等主观因素的研究。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先后出现了实验美学、游戏说、快乐说、移情说、距离说、表现说、心理分析、格式塔等各种美学流派。
这些流派对美的探索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但也出现了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倾向。
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发展到今天,尽管尚无定论,但它已使美学与其他科学的研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现代心理学、生理学、数学、信息论、系统论、社会学、经济学、考古学等都在不断给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新的途径。
论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和“依存美”

论康德美学中的“纯粹美”和“依存美”纯粹美和依存美这一对矛盾是康德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康德的美学思辨始终围绕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关系展开。
首先,康德从定义以及对象将二者严格区分,同时又认为二者具有关系的统一性,既能共存于同一对象,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纯粹美和依存美可以相互转换。
本文试图从梳理康德关于纯粹美与依存美的论述中分析纯粹美与依存美的辩证统一关系,从而解读出康德对美的最高理想的思考。
标签:美学;康德;纯粹美;依存美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将美划分为“纯粹美”和“依存美”两种类型,它们构成了康德美学的基础,现实中一切美都可以划归在它们之下,因而对纯粹美与依存美相互关系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康德美学。
一、纯粹美与依存美的区别康德提出“有两种不同的美:自由美,或只是依附的美。
前者不以任何有关对象应当是什么的概念为前提;后者则以这样一个概念及按照这个概念的对象完善性为前提,前一种美的类型称之为这物那物事物(独立存在的)美;后一种则作为依附于一个概念的(有条件的美)而被赋予那些从属于一个特殊目的的概念之下的客体”。
从定义出发,康德认为纯粹美就是一种不受对象概念制约的美;依存美是一种依附于对象概念的美。
所谓对象概念,在康德那里就是指对的的客观合目的性。
纯粹的美不以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为前提,而依存的美则以对象的客观合目的性为前提。
由此可见,纯粹美和依存美是一对非此即彼的矛盾关系。
(一)纯粹美的对象分析纯粹美由纯粹的鉴赏判断获得,它无关利害,无关概念而又普遍必然,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特征,是想象力与知性自由游戏的结果,很多时候也被翻译为自由美。
康德认为,纯粹美包括两种对象:一种是花、鸟、贝类等;一种是无标题的音乐。
他认为“在观赏花、鸟贝类这些东西的形式时,人们仿佛觉得它们各方面都恰当好处,表现出某种合目的性,但认真想来,又说不出它们到底符合什么目的,确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欣赏无标题的音乐时,欣赏者无法确定从这些乐曲里听出了什么,只是觉得好听、悦耳,没有什么意思而又绝对愉快,正好符合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这一原理。
当代消费文化下的美学思考

艺术学理论Artistic theory175当代消费文化下的美学思考□戴 冲 中国传媒大学摘 要:当代中国已完全进入商业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了较高程度,然而国人的审美水平却并没有取得像经济领域那么大的成就。
审美的非功利性、创造性、超越性都让渡给了低级的愉悦性也就是快感。
美成了可以被大量复制供人随时随地消费的对象,美的泛滥导致了美的空洞。
中国的年青一代面对当前社会现状主动选择回到童年策略,成了“幼稚的成年人”,他们的诉求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关键词:消费文化;美学思考;幼稚的成年人毋庸置疑,当代中国已经完全进入商业社会。
国民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十年前相比再次有了大幅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提出“中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如今的中国已经告别了经济短缺的年代,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过剩的迹象。
例如,近几年的“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节庆活动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超越”,因为“人在狂欢节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动中体验到自己是人,体验到人与世界是一体的。
这是纯粹的审美体验。
所以可以说,狂欢节的生活是最具审美意义的生活。
[1]”柏拉图就曾说:“众神为了怜悯人类——天生劳碌的种族,就赐给她们许多反复不断地节庆活动,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众神赐给他们缪斯,以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为缪斯的主人,以便他们在众神陪伴下回复元气,因此能够回复到人类原本的样子。
”如果说古代人们是借助盛装游行、参加集会来进行狂欢,而如今人们有了新的狂欢方式,那便是——消费!“双十一”当天阿里巴巴集团的销售额从2009年的0.5亿元到2018年的2135亿元,10年的时间增长了4000倍。
而作为双十一购物节幕后推手的阿里巴巴总裁马云通过一系列的宣传造势,助推了销售额的指数级增长。
康德的审美感性理论

康德的审美感性理论康德的审美感性理论:深化对美的理解康德是18世纪哲学家,他对于审美问题的思考对于后世的艺术美学和审美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审美感性理论以其独到的观点和深度的分析而著称,给我们揭示了美的本质和人类感性的重要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康德的审美感性理论,旨在加深对美的理解。
首先,康德认为美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感受。
他区分了“美”的概念与其他客观概念的区别,如“好”、“实用”等。
康德认为,美与实用性、目的性等客观要素无关,它只存在于人类的主观感知中。
人们对于审美对象的感官体验是美的产生的根源。
这种主观感受源自于人类特有的感性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美感受。
其次,康德的审美感性理论中提出了“审美反讽”的概念。
他认为,美的体验往往伴随着一种反讽的感受。
这种反讽的感受来源于人类感性的局限性和对于无限的理性追求。
在面对美的时候,人们常常感到一种追求不可及的美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感性能力有着局限。
康德认为,这种反讽感受正是美所带给我们的一种精神享受,使我们不断进一步追求和探索。
康德进一步分析了审美感性的特点和原则。
他将审美感性分为两个层次:感性知觉和感性共鸣。
感性知觉是对于审美对象的感官感受和体验,而感性共鸣则是通过对于审美对象的共情和情感共振而产生的审美体验。
这种共鸣的体验使审美对象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实体,而具有一种情感、精神和思想的内涵。
康德强调,审美感性需要建立在自由、无目的的情感基础上,而不是受到外在的束缚和要求。
康德的审美感性理论也涉及到艺术的价值和创造力。
他认为,艺术家通过创作将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审美对象,通过这种转化,艺术家能够激发观众的审美感性并引发情感共鸣。
康德将艺术看作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情感的方式,它不仅仅是物质形式的呈现,更是构建了一个观众和艺术家之间的情感交流的桥梁。
最后,康德还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他认为,虽然审美感受是主观的,但是它具有普遍性和共用性。
这是因为人们在面对相同的审美对象时,往往会有相似的感受和体验。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一)

当代中国美学: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一)走过三十年历程的当代中国美学,拥有过自己的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徘徊与困顿。
显然,回顾中国美学的当代历程,不是为了满足于一种怀旧的记忆,更不是为了举行一个纪念性的文化仪式。
因为,与其说回顾是一种记忆,不如说回顾是一种反思,而反思总是当下自己的反思,总是立足于现实的反思。
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三十年历程,既漫长又短暂,它既是已经逝去的过去,又是正在进行的现在。
如果离开当下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回顾反思的意义就只能消散于缅怀的岁月之中。
毫无疑问,新时期改革开放所带来的重大社会转型构成了三十年当代中国美学的社会历史语境。
社会转型给中国文化思想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危机。
中国美学在这一震荡转型中,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雨历程。
因此,这一时期的美学可以概括为转型期的美学。
这里的问题是,从回顾反思的意义上说,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美学,我们应在何种层面上来加以理解和表述?不同的视域将影响和决定我们的理解和表述,同时也将影响和决定我们回顾反思的广度和深度。
立足于当代学术语境,从现代性视域出发,对当代中国美学加以理解和表述,应该是一个较为恰当的立场和视角。
从现代性视域看,中国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以市场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急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
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当代美学与中国现代性问题难以分割的纠缠在一起。
因此,从现代性视域出发,对中国当代美学加以理解和表述,不仅有助于回顾当代美学的发展历程,更有助于我们从历史的沉淀中反思急速现代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现实问题。
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层面上看,美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亦可概括为“审美现代性”的问题,历经三十年的当代中国美学探索亦可以被表述为一种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诉求。
回顾中国美学的当代历程,我们看到,美学问题与现代性问题之间的关系,伴随激剧的社会转型变革而交错缠绕在一起,时而互动共谋,时而相互分离,时而冲突紧张,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样态。
康德_美的分析_的时间性内涵及其现代意义_刘凯

2012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2第41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1No.1■美学研究康德“美的分析”的时间性内涵及其现代意义刘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
时间问题贯穿康德批判哲学的始终,是理解康德思想的一条重要线索;在此基础上,康德《判断力批判》“美的分析”就显现出审美独特的时间性内涵;对康德美学时间性内涵的分析进一步凸显出当代美学与康德美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对理解当代美学及审美时间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康德美学;美的分析;时间性中图分类号:B516.31;B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1-0137-06收稿日期:2011-04-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0FZW019)作者简介:刘凯,男,陕西咸阳市人,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随着20世纪现象学的兴起和发展,时间问题逐渐凸显并被引入审美领域,当前,审美时间性问题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
尽管时间问题一直是康德哲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但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第一批判探讨康德的时间观念,而没有充分注意到康德美学的时间性内涵。
事实上,目前学界就康德美学的现象学研究已经为探讨康德美学的时间性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①如果说,现象学构成了当代思想理解康德美学的一个重要视域,那么,提出并思考康德美学的时间性问题就成为当代康德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既是当代美学发展的要求,更是来自于康德思想自身的指引。
但关于这一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康德美学的一些具体概念出发进行探讨,未能梳理出康德美学时间性问题的内在线索和整体思路。
②因此,在当代学术背景中从时间性角度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康德美学就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为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康德美学,而且能够在现代的思想基点上展开康德美学与当代美学思想的对话,充分挖掘时间性问题对于美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意义,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推动当代美学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真善美之中的美
——从康德美学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审美消费主义
黑田鹏信1曾说:“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
真善美,即人间理想。
”
关于真、善、美的具体定义,哲学界和美学界一直充斥着经久不衰的争议。
有人认为,“真者智力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将真善美分属认识、意志、情感三个领域;有人认为,“真、善、美分别是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并未将所有价值都包含在真善美的内涵之中;有人认为,“真是指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为对群体的价值;美是客体作用于主体,使主体产生一种精神上愉悦的体验”,将真、善、美的内涵分属于真理事实、行为价值、精神体验三个不同的主观与客观的哲学范畴。
2
在康德的思想中,真、善、美被加以割裂,美成为一种纯粹的愉悦,既不涉及利害(善)也不涉及认知(真)。
康德认为,美的本源既不是客观的形式或神的理念,也不是主观的感觉或心理的快感。
美的本源出自居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它既非主观的,也非客观的,它是主体的。
3而美的本质并非美的本源。
美的本质居于由审美判断力的合目的性、想象力、由特殊找寻普遍及其只与对象形式联系的特征而在判断中生成的审美过程中。
4同时,康德对于美和真、善的区分并不是认为美与真、善无关。
纵观康德的美学思想,如果一言以蔽之,那么可以表达成“瞩望道德之美”。
康德的美的理想,因着人的德性境界的无止境,必然表现为一个虚灵的而不迟滞的、真切的而不空洞的一种追求。
5正如他曾说:“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与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
1黑田鹏信(1885-1967):日本艺术评论家,著有《艺术概论》《艺术学概念》等作品。
2网络来源:/view/93855.htm
3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北京: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09页。
4张政文:《从古典到现代——康德美学研究》,北京:200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4页。
5王丽娜:“瞩望道德之美——从美的理想谈康德美学的一般特征”,《理论界》,2011年第3期。
的道德律。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美和善的孜孜不倦的仰望与追求。
美的本质不涉及善,但是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审美过程中美与美感共生一体的关系,建构起审美判断力的普遍性,从而树立起为每个人所认同的道德律,以达到实现对整个社会的善的追求。
可以说,社会发展只有达到了真善美及其统一——自由,才真正实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境界。
美作为真和善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其中重之又重的一环。
然而反观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中国的社会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个人自身独立解放意识不断觉醒,个人财富的增加使得个人欲望也在不断膨胀,个人享乐主义思想开始蔓延。
6
千禧年初,审美消费主义开始在中国正式引起关注7,彻底打破了非功利的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
陶东风8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新文化媒介人的关系》、《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等文章中谈到,大众文化生活的中心已经从经典文学艺术门类变成了感官视象的时装、电视连续剧、房屋装修、流行歌曲等等。
9康德所说的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天才式艺术创作在大量的机器复制面前失去了光环,人们对于审美消费的狂热追求颠覆了美学一贯以来高岭之花的形象。
由此观之,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审美消费主义的确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思想值得提倡,相反,它应该受到批判。
因为它是对美的庸俗化、复制化,缺乏创造性,更缺乏对善的倡导。
康德认为,美是真正将人和动物区别开的东西,因为它并非生理感官上的快感。
而审美消费主义就是将美直接等同于感官上的享乐与满足,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审美消费主义所言的美,根本就不是真正的美,只能算是一种欲望的快乐。
这样一种美,中国社会消费不起。
如今,国人的审美已变得越来越物质化,视象快感成为新的审美原则,所谓6寇鹏程:《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上海: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第169页。
7审美消费主义在中国正式引起关注,是从2002年第1期《浙江社会科学》发表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兼论文艺学学科反思》开始的。
8陶东风(1959——):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
9寇鹏程:《中国审美现代性研究》,上海:2009年,上海三联书店,第165页。
的艺术走进生活,让人们能更轻易地获取娱乐和享受。
然而美的商品化、娱乐化、感观消费化最终带给人们的是什么呢?
任何一样东西,一旦商品化,就必然引发无视道德的利润追逐,美亦如此。
将美商品化,当作人人都可可复制、交易的商品进行贩卖流通,自然也就使得商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不顾道德律的约束,将美改头换面,甚至公然以丑为美,迎合大众的喜好。
看看越裸露越走红的干露露,武汉车展上搔首弄姿的比基尼小车模,网上大热的价值二十万的钞票裙子……这些情景,美吗?当各类相亲节目红遍大江南北,陌生男女第一次见面就被牵走,海誓山盟、真心相爱变成取悦观众、博取收视率的工具……这种感情,美吗?这样的一幕幕,能带给社会积极向善的正能量吗?人们对于美的理解越来越世俗,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也正逐渐遭受着欲望的侵蚀。
当不惜代价搏出位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当追名逐利、自甘堕落成为炫耀而非羞耻,当隐私和真情成为娱乐他人的谈资,整个社会对于真善美的信仰将彻底沦丧。
真正的美应当能对社会民众起到正面的教化作用,而不是扭曲民众的观念,教民众妍媸不分、是非不辨。
后者不仅与康德的美学相悖,与以“比德”“缘情”“畅神”为基本范式的中国传统美学也相去甚远。
因此,国人必须反思:我们的美被丢在了哪里?中国社会追求真善美的道路将何去何从?唯有当我们重拾真善美的正确衡量标准,我们才能在抬头仰望时,重见那一片无垠无尽的璀璨星空,并铭记我们内心崇高不朽的道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