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创新-中国土地科学

面向203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创新-中国土地科学
面向203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创新-中国土地科学

面向203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创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吴宇哲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提出“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这个意见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思:(1)耕地数量保护重点是考虑政策改革的路径依赖;(2)耕地质量与数量结合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耕地保护中“生态”被强调,本身又有两个维度:一是保护耕地本身就是保护生态(如水田的生态功能),二是强调耕地数量保护不能忽略对生态的负面效应。如果进一步从时间维度来考察,那么强调耕地数量保护是1999~2014年的现实背景,落实永久基本农田是2014~2030年的耕地质量与数量双重保护的关键,而2030年后,耕地的生态功能应上升到第一位。

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得失

1992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形成开发区热,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根据相关统计数据,1992~1995年间,每年我国因建设减少耕地21.86万亩,与1988~1991年间的年均减少14.85万亩相比,约为1.5倍。回溯历史,也正是这个时候,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成为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形成的触发事件。布朗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中国的食物需求急剧增长;而中国工业化和交通建设使得耕地锐减,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有限性和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率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粮食的供给存在缺口;与此同时,国际粮食储备降至历史最低点,从而国际粮食市场会难以满足中国将来的粮食赤字。此后的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始对全国 66个 (50 万人以上)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 11号)关于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一年的决定的出台提供了依据。联动效应是《土地管理法》 1998年修改完成,1999年开始新法实施。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1998年版《土地管理法》显示度最高的术语。2008年出台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更是通过18亿亩红线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或者说“占补平衡”推向了高潮。客观地说,耕地“占补平衡”因为增加了耕地占用的成本,尤其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采用自上而下控制的方式,对于遏制耕地锐减在当初的那个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耕地“占补平衡”在实践中有很强的操作性,而这个“强操作性”是一

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基层去落实上级政策,但也导致这个政策到后期转型出现了困难。

2000年笔者曾在《中外房地产导报》写过评论性短文《“占补平衡”≠保护耕地》。核心观点指出,占补平衡的质量可能不符合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学上,劣等地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一用途而必须开发利用的最后一级适宜圈。对耕地占补平衡中所“补”的耕地而言,如果并非是“必须开发利用”的,或者说不是人们根据市场规律自发去开发的,而是在一定的制度下被动产生的,这样它可能会超越最后一级适宜圈,也就是超越了某一用途的无租边际——所“补”的耕地可能连劣等地的条件都不够,因为超越了无租边际后,土地收益为负数。二是占补平衡可能导致生态负效益。就目前的技术条件讲,耕地开发所涉及的原始地类,无非是荒草地、水塘、滩涂,或者林地、湖泊。林地、湖泊的开垦,我们已经在多次的洪涝灾害中得到了教训。以浙江省为例,“上山入海”——山上林地与沿海滩涂是补充耕地的最直接来源。而以上两点的分析,恰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耕地保护转向注重质量与注重生态的重要依据。

单纯强调耕地的数量保护,还面临着两个耕地基数不相容的尴尬。《2008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08 年全国耕地为18.26 亿亩;而根据《2013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采用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耕地为20.27亿亩。这种背景下,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的提法理应淡化,否则多余了2亿亩耕地为何还需要补充耕地?因此,建议耕地保护红线应当转移到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

二、落实“永久基本农田”是强调耕地数量与质量结合的关键

土地质量是有好环之分的,我国二千多年前就有表述“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见,优质耕地的保护尤为重要,而“永久基本农田”就是当前优质耕地保护的抓手。“永久基本农田”早在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但是这个工作的实质性推进是2014年国土资源部与农业部两部委的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做好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通知》。为了配合该项工作,2014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全面开展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工作。2015年发布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主要数据成果。2016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将原先的全国15.60亿亩基本农田调整15.46亿亩,要求保护任务落实到用途管制分区,落实到图斑地块。

从政策上而言,永久基本农田无疑是对基本农田概念的一种强化,其划定要求更加严格,监管措施更加严厉。从另一方面而言,永久基本农田政策是基本农田政策弱效之后的一种“亡羊补牢”。基本农田是耕地中质量较高的耕地,占到耕地数量80%以上。而永久基本农田是必须保障不变更用途的耕地。如果永久基本农田能够保障不变动,那么大部分的粮食可以得到保障,剩下的粮食可以交给市场配置。因此,永久基本农田必须确保其稳定性,划入管制区中的禁止建设区,真正作为一种保护性规划落地。从规划的理论来说,区域空间规划模式可分为两类,即发展规划模式与控制

规划模式。发展规划,就是要把一个区域发展起来,从而安排哪些空间要被开发,设定被开发的类型、强度、时序;而控制规划则是规定哪些空间不能被开发,设定其被保护的类型、等级、年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显然属于控制规划编制。而事实上此前的基本农田保护并非执行地非常好。因为如果基本农田是长期的(在规定的规划年限内),根据控制规划理论,保护的空间是固定的,所谓的基本农田就是“永久基本农田”,但是由于实践中基本农田保护出现了偏差,没有按照控制规划来落实,优质耕地并没有得以有效保护,才用字面强调“永久”。

接下来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如何转型?一种务实的做法是,对于永久基本农田与一般农田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对于永久性基本农田,在空间治理体系中为控制性规划,在规划期内采用严格用途管制,不得更改用途,即所谓“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改变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农田”;对一般农田,占用采用审批制度,同时必须由占用人提供经济补偿。这部分经济补偿不再用于耕地数量的开发,而是用于提升永久基本农田区的耕地质量,使得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少,具体的经济补偿标准由农业部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协商,同时对未来的补偿落实与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提升制定相应方案和监管,显然这部分工作可以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相对接。

上文的转型是强调到2030年,这不仅是因为与《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时间吻合,更是因为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与生育观念,预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数量将到最高峰。人口数量最高峰也就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最

最关键时期。

三、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耕地保护政策?创新

十九大报告为我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在耕地保护方面,十九大报告强调永久基本农田的同时,强调建立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指出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和扩大轮作休耕试点,以生态文明为导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想象,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那时的人口已经度过了高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将被生态安全所取代。

一直以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要求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强调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0年前,笔者有幸聆听了德国波恩大学E.Weib教授的一次学术讲座,他引用德国谚语:“我们不能3分钟不呼吸,不能3小时不喝水,不能3天不吃饭。”我们知道,土地有一个很重要的特性——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这一特性告诉我们,土地用途的转变要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甚至是不可能的;同时,两种土地用途之间相互变更要付出的经济代价往往不是对等的。我们也一直在根据这一特性管理土地,如严格限制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这是因为将建设用地转为耕地要付出的经济代价是极其巨大的)。但是,有时我们对类似的问题往往会处于一个盲点上——森林、水域与耕地之间的变更孰难孰易?认为耕地保护永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第一目标的人们,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将一片森林变耕地,我们采用最古老的“刀耕火种”,第二年就会有粮食收获;但要将耕地

变为林地,即使我们采用最先进的技术,谁能保证第二年这批小树就能具有生态功能?水域与耕地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

那时的耕地保护应该如何创新?到2030年,对于永久基本农田,仍应坚持采用严格的用途管制,而且那个时候由于城市化已进入稳定期,建设占用耕地的压力已不是非常大,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理应继续实施。除了局部地区由于认识局限导致的错误划分(如生态敏感区进入永久基本农田)需进行修改调整,也即退耕还林还草。永久基本农田的轮作休耕应该广泛式推进,保护地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对于一般农田,依据用途管制可以审批后占用,但是必须提供双重经济补充,一是在永久基本农田区提升质量,与之同时,重点用于林地或湿地的生态维护,使得生态效应得到提升。具体经济补偿标准可以由农业和林业、环保部门共同参与(亦可能是自然资源资产核算综合部门),重点是对未来的补偿落实方案和监管。简单地说,根据经济水平的提升、人口数量的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耕地占用的经济补偿,未来从用于提升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慢慢转向维护生态安全格局。

(编辑:张冰松)

中国自然科学期刊影响因子

2008年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 作者:ikisisy 日期:2009-6-9 10:46:00 序号排名代码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1 E139 地质科学1771 2 E309 岩石学报4079 3 E153 地球物理学报3565 4 X031 中国公路学报1564 5 V013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405 6 N033 光学精密工程1487 7 E130 地理科学2234 8 E146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830 9 E357 地学前缘3023 10 L031 石油勘探与开发2707 11 E106 矿床地质1361 12 E305 地理学报3621 13 E010 地质学报1876 14 E654 中国地质1156 15 L006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874 16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9060 17 X672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861 18 C106 CHINESE PHYSICS 3547

19 R039 电网技术4632 20 E308 地球物理学进展1626 21 A108 中国科学D 3288 22 Z014 生态学报8368 23 E124 中国沙漠2592 24 E126 石油实验地质1418 25 Z012 自然资源学报2177 26 H012 土壤学报3315 27 E601 古地理学报636 28 E301 第四纪研究2224 29 E009 地质论评1981 30 S019 电力系统自动化5746 31 G121 中国药理学通报3205 32 E001 气象学报2138 33 E144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990 34 E024 地球化学1694 35 E142 地球科学2200 36 S011 软件学报3450 37 F009 植物生态学报3364 38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1971 39 E109 大气科学2175 40 E358 高校地质学报894 41 E310 地理研究1788

耕地保护制度和相关政策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耕地保护制度和相关政策 作者:潘明才 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北京,100035 刊名: 资源·产业 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 年,卷(期):2001,3(6) 被引用次数:3次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郭晓丽基于新《土地管理法》的耕地保护制度浅析[期刊论文]-魅力中国2010(29) 2.李宏完善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研究[期刊论文]-特区经济2004(11) 3.杨峰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政策的建议[期刊论文]-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1) 4.李明艳.赵珂耕地保护制度供求机制探讨[期刊论文]-农村经济2005(9) 5.三十年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过程[期刊论文]-江苏农村经济2008(11) 6.李伟毅.赵佳构建粮食安全政策保障体系[期刊论文]-农村经营管理2010(12) 7.徐柏园城乡统筹建设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情况和政策建议[会议论文]-2004 8.李扬.LI Yang试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6) 9.朱秀燕.郑伟.韩延京全球性粮荒与严格耕地保护制度[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2008(18) 10.姜丽明从四个方面建立农村金融政策扶持体系[期刊论文]-农村工作通讯2007(11) 引证文献(3条) 1.张宇.刘涛中国耕地保护制度研究综述[期刊论文]-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4) 2.万丽平我国耕地资源消费及其保护的体制与政策分析[学位论文]硕士 2005 3.章波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评价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9f8457286.html,/Periodical_zycy200106002.aspx

农村耕地保护调查报告

农村耕地保护调查报告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数量,耕地质量,使用情况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的绝对数量是很大的,约占世界耕地总数的10%,但是我国更有世界22%的人口,巨大的人口数量意味着巨大的粮食需求,因此,耕地的保护,粮食产量的提高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问题。 导论:进入21 世纪后,我国经济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的迅速扩张、产业结构的剧烈调整以及政府的决策行为等因素的影响,土地利用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却造成了耕地资源的大量损失,引起了食物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恶化,使有限的耕地资源所受的压力日益剧增,从而导致人地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末端治理” 和以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高速经济发展已经不适应未来的发展,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战略。因此,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倡导人地系统和谐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新时期,如何持续保证有限耕地资源的数量、地力以及环境保护与管理,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无疑更倍受关注。 作为21世纪的新型大学生,我们不应该仅仅从书本、网络中获取知识,更应该投身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成为实事求是的创新型人才。我利用暑假这段空闲时间,在家乡重庆市武隆县的农村进行实地调查,收益颇丰。总结此次调研活动,我结合文献综述将成果、经验教训调查写成报告。 一、耕地现状分析 我国耕地的绝对数量很大,约占世界耕地总数的10%,但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巨大的人口数目使得人均占有耕地数很少,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0,且由于农民大量进城务工,耕地抛荒严重,再加上耕地滥占严重,这些种种造成耕地资源形势严峻,耕地保护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从1996年12月31日的19.51亿亩,到2001年的19.14亿亩,再到2007年的18.26亿亩,耕地一年年地减少,已经迫近18亿亩红线,也迫近我们的心理防线。土地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土地违纪违法居高难下,2007年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查处违规违法案件3.1万件,涉及土地330万亩,全年违法案件查处9.24万件。与此同时,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国际粮价不断上涨。

保护耕地措施

保护耕地措施 本文是关于保护耕地措施,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保护耕地措施 耕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 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一定区域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方法,规范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耕地保护工作行为,确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制度。自1990年以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由部门到政府得到逐步推进。除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外,还有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等形式。 目前,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目标责任制,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后,根据各地区情况,分解耕地保护指标,由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上级国土部门与下级国土部门分两条线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和指标。由上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定期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并在考核的基础上建立耕地保护奖惩制度,调动各地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领导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部将在完善土地调查

统计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各地工作实际效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和耕地占补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考核结果,使目标责任制切实对耕地保护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 保护耕地的原因 (一)中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粮食问题备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xx年全国夏粮总产量为9622万吨,比上年减产240万吨,减2.4%。1999年-20xx年,中国粮食连续3年减产,20xx年仍是产不足需。但与此同时,粮食需求持续增长。所以必须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严格保护耕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党的xx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说到粮食,必须以稳定一定数量的耕地为保障。耕地是人类获取食物的重要基地,维护耕地数量与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中国明确规定"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建立耕地保护制度,保护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的依靠。基本农田可定义为:从战略高度出发,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社会安定和人口增加对耕地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保护耕地最重要的是把基本农田保护好,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基本农田,是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耕地问题的实质是农业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就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看到,目前中国耕地严重不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90 中国土地科学 2013年6月 第6期[2]樊华.基于资源池的资源聚合关键技术研究[D] .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3]武枫,胥悦雷.基于UDDI的服务注册中心的研究与优化[J] .现代电子技术,2011,34(12);1 - 4. [4]许朝晖,陈荣国,谢炯.WMS的自定义地图服务聚合技术研究[J]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11,28(3):223 - 226. [5]王永太.面向Web服务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 .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6. [6]ESRI.ArcGIS Server Help[M] .USA:ESRI,2006. [7]黄雁,李黎.多源空间信息服务集成方法研究[J] .城市勘测,2011,(4):50 - 53. [8]唐宇.空间信息栅格(SIG)系统框架、服务体系与服务聚合技术研究[D] .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9]唐宇,何凯涛,陈荦,等.空间信息栅格体系与服务聚合技术[J]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5,(2):46 - 51. [10]余鹏.LE-OLAP中多维数据模型及聚合算法的研究[D]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11]张珊,吴健平,胡志明,等.一种基于REST的分布式地理资源聚合系统[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28(6):131 - 134.[12]王阳,左毅.一种基于树的服务聚合算法研究[J]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1,(Z1):5 - 8. (本文责编:仲济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5月31日,《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和《土地科学动态》编辑部在北京召开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研讨会”。 编辑部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严金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农村与农业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教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冯长春教授、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教授、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土地科学技术学院院长白中科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方创琳研究员、北京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处杨挺经济师、《中国土地科学》执行主编冯广京研究员等专家学者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师生共30余人参加研讨。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主题,针对(1)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2)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挑战、(3)土地利用规划如何更好地保障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有关专家的研讨发言近日将刊登在《中国土地科学》网站和《土地科学动态》2013年第3期上。 (蒋仁开)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存在问题研究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存在问题研究 The Study of Existing problems of Protection Poliey of China Arable land 姓名: ********* 研究方向:公共政策 完成时间: 2012年4月25日

摘要 (1)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保护政策土地政策 (1) 第1章绪论 (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的意义 (1) 1.2研究方法与思路 (2) 1.2.1研究方法 (2) 1.2.2研究思路 (2) 第2章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及其执行效果 (2) 2.1耕地保护政策的发展演变及其构成 (2) 2.2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效果 (3) 第3章我国耕地保护政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 3. 1耕地保护政策体系不健全 (3) 3.2耕地保护的政策环境不利 (4) 3.3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 (4) 第4章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完善与执行 (5) 4.1国外部分国家耕地保护的经验 (5) 4.1.1美国的耕地保护经验 (5) 4.1.2英国的耕地保护经验 (5) 4.1.3韩国的耕地保护经验 (5) 4.2增强耕地保护政策系统性和相关政策的协调性 (6) 4.3建立清晰的耕地保护的产权机制 (6) 4. 4完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生态补偿政策 (6) 4. 5建立耕地保护经济激励机制 (7) 4.6完善耕地保护法律制度 (7) 4.7加强对耕地保护的监督环境建设 (7) 4.8普及耕地保护的理念,提高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力度 (7) 4.9完善激励体制,鼓励地方政府落实耕地保护政策 (7) 4.10强化政府的依法执行 (8) 4.11完善政府的耕地保护公共责任机制 (8) 第5章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方忠敬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统计上报数据欠实的问题。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建议:(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和市民对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的保护意识;(二)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的理论创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法律法规;(三)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落实有效保护空间;(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化利用;(五)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六)坚持耕地占补数量和质量的平衡,保护耕地生态条件;(七)加强资金和技术投入,切实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八)建立经济激励机制,统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起飞阶段,工业化水平的快速递增和城市化规模的急剧扩张意味着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人地关系矛盾更趋紧张,目前,耕地总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 8.2574亿亩,减少幅度达4.77%,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从1996年的1.59亩下降到人均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另一方面,耕地保护与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没有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因此,如何处理好“建设”和“吃饭”的问题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在现阶段显的尤为重要。本文在简逑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耕地保护面临的问题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版权转让授权书 1 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我们要求我们的投稿人签订所投文稿的版权转让授权书,并坚持此版权授权书是投稿人所投文稿的要件,或者说,如果投稿人不同时签订版权授权书,即表示投稿人并不希望我们出版其文稿,若此,我们希望投稿人放弃向我们投稿。 如果您是我们的投稿人,我们要求您将所投文稿的版权转让给《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更明确的要求是:我们要求您将您所投文稿的在世界各地的全部有效期内(50年)各种介质的版权全部转让给《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这样的原则,是在充分保护投稿人的利益前提下,保护《中国土地科学》杂志能够可持续发展利益的要求。 2 要约 如果同意我们的上述原则,您务必对您所投文稿向《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做出如下明确的担保: 2.1 您是所投文稿的唯一作者,若不是的话,您必须有文稿上所列其他作者的版权同意转让给《中国土地科科学》编辑部的授权证明。 2.2 您或者您和其他作者合作所投此文稿在签订此授权书前没有向《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之外的第二个出版人或单位投稿,并保证签订此授权书后有效期内不向《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之外的第二个出版人或单位投送此文稿。保证没有任何人有权阻止《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以各种介质方式出版您或者您和其他作者合作所投的此文稿。 2.3 您或者您和其他作者合作所投的此文稿中的所有事实都是真实和准确的,保证没有虚假和臆造。 2.4 您或者您和其他作者合作所投此文稿的内容完全是您或者您和此文其他作者合作的原创;如果不是的话,保证对不是您或者您和此文其他作者合作原创的内容获得了版权所有人许可的有形证明。 2.5 您或者您和其他作者合作所投此文稿中没有可能对其他任何人负有义务的、破坏保密责任的内容,没有任何诽谤和猥亵的内容。 2.6 您或者您和其他合作的作者保证对所投此文稿上述担保的真实性,并保证对由此而引起的所有纠纷和责任负有全部法律责任。 2.7 您投往《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的稿件我们有权根据内容刊发在编辑部下辖的任一期刊上,即《中国土地科学》或《土地科学动态》上。 我们请您仔细研究上述担保条款的内容和法律责任(此授权书自您签字时即开始生效),在此基础上完整地填写下面的内容并以书面形式寄给《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在收到您投送的文稿和此授权书后起,我们的审稿期限为六个月。如超过六个月您未收到刊用通知,您可以自行处理此文稿,本授权也即自动终止。 3 授权 文稿题目: (1)我是唯一作者: (2)我是第一作者,并作为其他作者指定的代表人。其他作者的签名如下(姓名后请附签名日期): (3)代表我自己和上述其他作者,我将此文稿在世界各地的全部有效期内(50年)的各种介质的版权全部转让给《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 (4)我对上述要约中所列2.1~2.7条要求做出明确的担保。 (5)我认识到并遵守此授权书对于我和上述列名的其他作者的约束,这一约束也泽及我和上述列名的其他作者的继承人及后代。 签名: 日期: 以上全部内容代表我自己和上述列名的其他作者。 (注:本授权书属于《中国土地科学》编辑部专有,禁止他人引用、使用、转载和发表。)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文章编号:1001-8158(2001)05-0022-06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王万茂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 摘要:回顾了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光辉历史及其取得的系列成果,对今后的学科发展从理论与学科体系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回顾;展望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1 历史回顾 建国初期,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50年代提倡向苏联学习,国家向苏联派出一批留学生,从苏联引进了土地规划科学,一批土地科技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深入生产实践,开展了大量土地规划工作,期望结合我国实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规划科学,当时在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设置了土地规划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出版专业书籍。“文革”期间土地规划专业被撤消,各级土地利用管理机构被撤并,土地勘测设计部门被解散。在这种艰难情况下,土地科技工作者仍积极投身于“三五”、“四五”规划编制工作。1978年农业部恢复土地利用管理局,1979年土地规划专业在华中农学院恢复招生,1980年春经国家科协、中国农学会批准决定中国土地学会作为中国农学会的二级学会,并于1980年11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之时就提出要建立土地科学,并决定组织力量开展土地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成立大会上认真提出开展土地资源调查的倡议,并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了认真讨论。 198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讨论会上重点讨论土地资源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对土地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前沿课题进行认真研讨。1982年中国土地学会主办的《中国土地》正式出版,为广大土地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园地。1983年中国土地学会郑州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若干年内建立中国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宏伟目标,并确定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础上,编写出有理论根据的、体现现代化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科学著作:中国土地资源学、中国土地规划学、中国土地管理学、中国土地经济学和中国村镇规划学。同年5月和10月哈尔滨和济南学术讨论会上集中讨论土地科学体系建设问题,对上述5本专著进一步讨论和协商,同时提出如下建议:在国务院下设统管土地的土地管理总局;尽快颁布土地法;建立土地科研机构;积极培养土地科技人才。 1985年西安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其中一项议题就是深入探讨土地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具体方案。 1986年是我国土地管理事业重大转折的一年,也是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的一年,各种土地科学专著和科普读物陆续出版,经过广大土地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87年成都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上,进一步讨论了土地科学体系和学科建设,认为土地科学由以下10门分支学科组成:土地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工程学、土地生态学、土地统计学、土地史学等。同年经国家科协批准中国土地学会升为国家一级学会,并正式创办了《中国土地科学》学术性刊物。 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土地科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座谈会,就土地科学的对象、性质、体系和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决定在《中国土地科 第15卷 第5期2001年9月 中 国 土 地 科 学 CHIN A L AN D SCIEN CE Vo l.15,N o.5 Sept., 2001  收稿日期:2001-08-08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

第17卷第2期中国土地科学 Vol. 17 No. 2 2003年4月China Land Science Apr., 2003   我国耕地保护政策运行效果分析  翟文侠,黄贤金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完善的耕地保护政策对于耕地保护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分析我国现行耕地保护政策体系、耕地面积变化及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构建我国耕地面积变化驱动力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据此分析了1984~1999年期间我国耕地保护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发现:1986年以来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保护了相当于1999年耕地面积0.87%的耕地数量(112.85万ha);1997年以来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保护了相当于1999年耕地面积0.76%的耕地数量(98.47万ha)。研究结果还表明我国的现行耕地保护政策还不够完善,而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难度较大。就此问题,从整体完善耕地保护政策的角度,探讨进一步增强耕地保护政策实施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耕地保护;耕地保护政策;多元回归模型;运行效果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03)02-0008-06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Policies Oper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n China ZHAI W en-xia,HUANG Xian-jin (Department of Urban & Resource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l0093,China) Abstrac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is tied with the strategies of sustainabl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chang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the paper establishes a multiply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about the effect of China’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Moreover, the effect of the policies in 1984-1999 wa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model. The policies reinforced since 1986 have protected 1128.5hm which is 0.87% of total cultivated land in 1999,while the policies reinforced since 1997 protected 984.7hm which is 0.76% of that in 1999. Namely,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are very important in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But,the result also shows that it turns more difficult for government to reinforce the effect of the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in the next years. Finally, f ive major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reform China’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policies. Key words: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variable of policy;effect of policy operation;multiply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收稿日期:2002-11-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01007)和国土资源部“WTO与耕地保护”专题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翟文侠(1975~),男,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硕士研究生。E—Mail : 64691301@https://www.360docs.net/doc/9f8457286.html,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土地科学杂志投稿须知 刊名:中国土地科学 China Land Science 主办: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周期: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ISSN: 1001-8158 CN: 11-2640/F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中国土地科学 创刊时间:1987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的要求,来稿需符合以下规定: 1、在篇首标明作者姓名、论文署名的单位(全称)、及单位所在省市、邮编(附英文)。 2、稿件须有:摘要220字左右(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切忌使用“本文”如何、“文章”如何这类评价性、解释性、介绍性的词语)、关键词(3—6个)(附英文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或出生地、工作单位、职务或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作者须提供:详细的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 4、来稿中的注释与参考文献分别排列。注释是对文章篇名、作者及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序号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图书报刊等资料的引文。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如下:[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或出版地,起止页码.{刘国东.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经济意义[J].商业经济,2001,(9):10-18)} 5、所有来稿,字数以4000—8000字为宜,来稿以word 格式发送电子邮件。 投稿邮箱:boyalunwen@https://www.360docs.net/doc/9f8457286.html,(请注明所投期刊名)扣扣:1754477038 学术期刊论文撰写格式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

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追踪

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追踪

————————————————————————————————作者:————————————————————————————————日期:

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追踪-人力资源 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追踪 赵云玲山西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运用Thomson Data Analyzer软件对《中国土地科学》2005-2014年刊发的1271篇文献进行聚类分析,探测出我国热点土地问题集中在土地经济、土地规划与整理、土地法律制度、土地评价与利用、土地管理、地籍管理6个领域。 关键词:土地科学研究热点共词 当前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热点问题众多,追踪把握其研究热点与研究进展对于该学科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文选择特定期刊作为文献来源,运用文献计量学分析技术,探寻当前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研究热点。 一、数据采集与理论基础 1.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 课题组采集了《中国土地科学》2005-2014年刊发1535篇文献题名、关键词、论文下载量和引用量等多方面信息,以此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剔除会议通知、投稿要求、征订启示等非学术文章后,剩余学术论文1271篇。 针对关键词标引不规范问题制定清洗规则,解决关键词同义不同词、含义指向不明确等具体问题。清洗完成后关键词共2776个,词频5648次。 2.理论基础 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是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特殊研究方法。共现分析是文献计量常用分析技术,

即利用多元统计方法揭示学科变化发展规律。本文使用TDA软件辅助完成共现分析。 二、土地科学研究热点聚类分析 1.聚类过程 依据关键词频次由高到低节选前2 0 0个关键词,运行T DA软件生成t op2 0 0×2 0 0共词矩阵。将该矩阵转为相关矩阵,使用Mu lt i-le velCoarsening、Multi-level Refinement算法对其聚类。土地科学研究热点聚集为6类,形成土地管理子网、土地评价与利用子网、土地经济子网、土地法律制度子网、土地规划与整理子网、地籍管理子网6大研究主题(图1)。因地籍管理子网节点偏少,本文略去不计。 2.聚类结果解读 (1)土地经济子网。应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土地资源有效配置。价格是市场机制运作的关键环节,因此地价问题是土地经济领域研究热点。比如,探讨基准地价评估技术和商业用地价格变动规律、分析土地市场差异对不动产价格的影响。针对市场失灵问题,政府也需要挥舞那只看得见的手。我国政府土地宏观调控研究集中在对于土地数量和土地价格调控两个方面。 (2)土地规划与整理子网。该领域研究集中在规划理论体系构建、“3S”技术应用、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和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土地综合整治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键,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集中体现在对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回应。比如,农村宅基地整理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农地整理则体现出对农民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强调农地整理必需尊重农民意愿。 (3)土地法律制度子网。该研究领域热点集中在农村土地制度和城市土

当前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耕地保护工作中存在 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一、大力宣传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增强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1、要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不仅要注意宣传对象,还要注意宣传内容。让干部群众都知道:耕地是我们的生命线,耕地是母亲,没有了耕地,就没有了衣食父母。还应该大力积极宣传耕地保护方面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同时加大对违法用地反面典型案件的报道力度,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树起全民保护耕地的意识。 2、要将耕地不断减少与人口不断增长结合起来宣传,哪一天真的人均耕地达到了世界粮农组织规定的0.8亩警戒线以下,不足以养活中国十几亿的人口,那么中国、中国的社会、中国的人民将会怎样? 3、要广泛开展全社会的舆论监督,开通各种信访渠道,群众的“眼睛”是最亮的,群众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将耕地保护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这样必然能取得一定的保护效果。 二、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耕地保护方面空白,增强法律对耕地保护的严肃性。 《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这一《办法》的实施必将对耕地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1、要增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建议今后从国家到地方及各级部门不要再出台与法律相违背的政策文件,有法必依,违法必究。2、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的范

围,可参照《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来确定公共事业用地范围,从而限制那些美其名曰为了“公益利益”而用得过滥的“征地权”。3、美国土地管理实行分类实施用途管制制度,如俄勒冈州在制定城市规划时,确定“城市增长边界”,在边界内的土地才能在某一特定时期转变为城市用地,之外的土地是一直都不能作为城市用地。我国要继续从用途管制的角度出发,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强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建议尽快制订并出台规划法,将耕地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4、要强化基层干部群众,特别是村组干部的耕地保护责任。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状,但没有几人被追究过责任。村组干部、群众对当地的违法用地行为是最先知道,他们是土地执法监察强有力的“后备资源”,目前这部分的力量在保护耕地中的监察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应该在今后修改《土地法》时加入村组干部群众对保护耕地的责任,以弥补土地执法人员人手少,违法用地行为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被发现和查处的不足。对村组干部,凡在其管辖范围内的耕地受到侵害的必须承担责任。对群众,谁耕种的地被非法占用、非法取土而其未制止、举报的,也要承担适当的耕地保护责任。5、建议应尽快出台关于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新增耕地方面、基本农田建设中保证质量方面的一整套管理的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新增耕地(含基本农田质量等级认定)验收机构,落实验收责任,从而保证新增耕地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均达到标准。 三、确立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加强地方政府耕地保护

《广东土地科学》怎么样,是什么级别的

《广东土地科学》 期刊名称:广东土地科学杂志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所属分类: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农业科技 产品参数: 主管单位:广东省土地学会 主办单位:广东省土地学会 出版地方:广东 快捷分类:农业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 邮发代号: 创刊时间:2002 发行周期:双月刊 期刊开本:A4 审稿时间:1个月内 广东土地科学杂志社简介 《广东土地科学》(双月刊)创刊于2002年,由广东省土地学会主办、广东省土地勘测规划院承办。 《广东土地科学》主要发表土地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综述、报道具有方向性的学术思想,及时反映土地科学技术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技术。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及读者围绕土地科学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探 讨投稿。 广东土地科学杂志栏目设置 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整治、学术探讨、短讯 广东土地科学杂志荣誉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广东土地科学杂志社征稿要求 1、《广东土地科学》主题突出,论点明确,数据准确,名词及术语统一。要严守国家机密,文责自负。 2、《广东土地科学》原则上只接受未曾发表的论文,来稿请尽量采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 3、《广东土地科学》字数以6000字左右为宜,来稿请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 性)及200词左右的英文摘要,3-8个中英文关键词,并附参考文献、英文标题和作者汉语拼音及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学位、职称、当前研究课题及研究方向或主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等)。 4、稿件应标明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中英文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不同工作单位的 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以便于建立作者与工作单位之间的关系。 5、来稿请注明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作者身份证号码、作者简介(发email者切勿以附件形 式发送)。 6、本刊有修改删减权,经评议不拟刊登的稿件,一般不予退还,请自留底稿。 7、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络出 版,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二十本样刊)一次性给付。如作者不同意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向本刊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来稿无声明者,视作同意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 双核心期刊等,投稿扣1422682932。

面向203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创新-中国土地科学

面向203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创新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吴宇哲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提出“保护耕地,着力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这个意见至少有三个层面的意思:(1)耕地数量保护重点是考虑政策改革的路径依赖;(2)耕地质量与数量结合旨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3)耕地保护中“生态”被强调,本身又有两个维度:一是保护耕地本身就是保护生态(如水田的生态功能),二是强调耕地数量保护不能忽略对生态的负面效应。如果进一步从时间维度来考察,那么强调耕地数量保护是1999~2014年的现实背景,落实永久基本农田是2014~2030年的耕地质量与数量双重保护的关键,而2030年后,耕地的生态功能应上升到第一位。 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得失 1992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形成开发区热,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根据相关统计数据,1992~1995年间,每年我国因建设减少耕地21.86万亩,与1988~1991年间的年均减少14.85万亩相比,约为1.5倍。回溯历史,也正是这个时候,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的报告成为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形成的触发事件。布朗在报告中指出,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膳食结构的改善,中国的食物需求急剧增长;而中国工业化和交通建设使得耕地锐减,以及由于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率提高的有限性和环境破坏对农业生产率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粮食的供给存在缺口;与此同时,国际粮食储备降至历史最低点,从而国际粮食市场会难以满足中国将来的粮食赤字。此后的1996年,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开始对全国 66个 (50 万人以上)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监测,监测结果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 11号)关于冻结非农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一年的决定的出台提供了依据。联动效应是《土地管理法》 1998年修改完成,1999年开始新法实施。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1998年版《土地管理法》显示度最高的术语。2008年出台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更是通过18亿亩红线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或者说“占补平衡”推向了高潮。客观地说,耕地“占补平衡”因为增加了耕地占用的成本,尤其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采用自上而下控制的方式,对于遏制耕地锐减在当初的那个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耕地“占补平衡”在实践中有很强的操作性,而这个“强操作性”是一

2020年最新保护耕地措施

( 整改措施)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3607 2020年最新保护耕地措施The latest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measures in 2020

2020年最新保护耕地措施 保护耕地措施 耕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 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是指确定一定区域的耕地保护目标任务,措施到位,责任到人,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管理方法,规范各级人民政府、部门以及各级领导的耕地保护工作行为,确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贯彻落实的制度。自1990年以来,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设在全国范围由点到面、由部门到政府得

到逐步推进。除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外,还有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国土资源管理目标责任制等形式。 目前,全国近2/3的省份建立了地方政府耕地目标责任制,在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省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和任务后,根据各地区情况,分解耕地保护指标,由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上级国土部门与下级国土部门分两条线逐级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明确责任制的具体内容和指标。由上级政府及国土部门定期考核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并在考核的基础上建立耕地保护奖惩制度,调动各地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今后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领导保护耕地的责任意识,部将在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各地工作实际效果的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省(区、市)耕地保有量和耕地占补情况进行考核并公布考核考核结果,使目标责任制切实对耕地保护起到促进和保证作用。 保护耕地的原因 (一)中国的确实现了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可以高枕无忧。农业仍然是中国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要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仍然要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人口与耕地、粮食矛盾是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大障碍。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粮食生产将仍然是农业的主体,农业现代化进程包含着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提高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没有国家粮食安全及其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水平是衡量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粮食问题备受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xx年全国夏粮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