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发展史
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

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实用版)目录一、新中国发电机的发展历程二、发电机的技术创新与突破三、发电机的应用与影响四、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正文新中国发电机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电机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一、新中国发电机的发展历程1.1949 年 -1978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重点发展发电机产业。
这一时期,我国主要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批发电厂。
2.1979 年 -1999 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电机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政策上鼓励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同时加大对国产发电机的研发投入,使国产发电机的性能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3.2000 年至今:进入 21 世纪,我国发电机产业迈入了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二、发电机的技术创新与突破新中国发电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从最初的引进技术,到后来的自主研发,我国在发电机技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大型发电机的研制: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 300MW、600MW、1000MW 等大型发电机,满足了国家电力发展的需求。
2.新型发电技术的应用: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发电技术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发电机产业的新亮点。
三、发电机的应用与影响发电机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工业生产到日常生活,发电机为人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力。
1.电力供应的保障:发电机的发展,为我国电力供应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一大批发电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
2.改善人民生活:发电机的普及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电灯、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的普及,让人们享受到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
四、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面对未来,我国发电机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健发展。
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产业升级等方面寻求突破,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中国的无刷电机发展史

中国的无刷电机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在这个时期,T.G. Wilson和P.H.Trickey提出了“固态换相直流电机”(DC Machine with Solid State Commutation)的专利,这标志着现代无
刷电动机的诞生。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随着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如GTR、MOSFET、IGBT、IPM)的出现,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DSP、新的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如钐钴、钕铁硼)的问世,无刷直流电机得到了快速发展,其容量不断增大。
到了1978年,联邦德国Mannesmann公司的Indramat分部推出了MAC经典无刷直流电动机及其驱动器,这标志着电子换相的无刷直流电动机真正进入实用阶段。
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直流无刷电机逐渐替代有刷电机,中国的无刷电机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
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无刷电机行业在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近年来,中国的无刷电机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机器人、家用电器等。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无刷电机行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伺服电机发展历史

伺服电机发展历史
伺服电机是一种能够准确控制角度和转速的电机,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工业、医疗设备等领域。
伺服电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伺服电机的机械、电气、控制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进展。
1891年,美国工程师尤金·巴尔汀(Eugene F. L. Breguet)首次使用直流电机控制自动舵机。
20世纪初,在弗雷德里克·西斯的领导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开发出了一种舵机,这是当时伺服电机的一种最基本形式。
此后,伺服电机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伺服电机的控制系统逐渐从机械控制转向了电子控制。
此时,伺服电机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导弹制导、雷达跟踪和光学追踪等高精度领域。
20世纪60年代末,半导体技术的突破使得伺服电机的控制系统更加小巧,同时性能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20世纪70年代后期,伺服电机逐渐应用到了工业领域中。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伺服电机的控制系统开始采用数字控制器(NC)和编程控制器(PLC),使伺服电机的控制更加智能化。
并且,在材料科学、电机技术和控制算法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使得伺服电机的精度、速度和可靠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目前,伺服电机已经成为各种自动化设备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数控机床、印刷机械、纺织设备等领域。
此外,随着人工
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伺服电机在智能驱动和自学习技术方面也有了新的进展。
总之,伺服电机发展历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了重要的突破和进展,不断地推动着伺服电机向更加智能化、高效率、高精度的方向发展。
电机简史及发展趋势解读

IT专题课程报告题目:电机简史及发展趋势姓名:学号:同组学生:xx大学XX学院二零一三年四月电机简史与发展趋势摘要本文通过电机的发展史和现状分析,结合电机发展的特点,对电机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了预测和构想,并具体阐述了部分新兴电机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机;简史;发展1电机发展史1.1直流电机的产生与形成1.1.1世界上第一台电机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随后安培通过总结电流在磁场中所受机械力的情况建立了安培定律:θF sinIBL1821年9月法拉第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永久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机。
1.1.2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机1831年,法拉第利用电磁感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
这台发电机制构造跟现代的发电机不同,在磁场所中转动的不是线圈,而是一个紫铜做的圆盘。
圆心处固定一个摇柄,圆盘的边缘和圆心处各与一个电刷紧贴,用导线把电刷与电流表连接起来;铜圆盘放置在蹄形永磁体的磁场中,当转动摇柄使铜圆盘旋转起来时,电流表的指针偏向一边,电路中产生了持续的电流。
1.1.3振荡电动机1831年夏,亨利对法拉第的电动机模型进行了改进该装置的运动部件是在垂直方向上运动的电磁铁,当它们端部的导线与两个电池交替连接时,电磁铁的极性自动改变,电磁铁与永磁体相互吸引或排斥,使电磁铁以每分钟75个周期的速度上下运动。
亨利的电动机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是第一次展示了由磁极排斥和吸引产生的连续运动,是电磁铁在电动机中的真正应用。
1.1.4第一台能产生连续运动的旋转电动机1832年,斯特金发明了换向器,据此对亨利的振荡电动机进行了改进,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台能产生连续运动的旋转电动机。
后来他还制作了一个并励直流电动机。
1.1.5雅可比的电动机1834年,德国的雅可比在两个U型电磁铁中间,装一六臂轮,每臂带两根棒型磁铁,通电后,棒型磁铁与U型磁铁之间产生相互吸引和排斥作用,带动轮轴转动。
直线电机的发展史

直线电机的发展史直线电机的发展史1840年Wheatsone开始提出和制作了略具雏形的直线电机。
从那时至今,在160多年的历史中,直线电机经历了三个时期。
1840~1955年为探索实验时期:从1840年到1955年的116年期间,直线电机从设想到实验到部分实验性应用,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屡遭失败的过程。
自从Wheatsone提出和试制了直线电机以后,最早明确地提到直线电机文章的是1890年美国匹兹堡市的市长,在他所写的一篇文章中,首先明确地提到了直线电机以及它的专利。
然而,由于当时的制造技术、工程材料以及控制技术的水平,在经过断断续续20多年的顽强努力后,最终却未能获得成功。
至1905年,曾有两人分别建议将直线电动机作为火车的推进机构,一种建议是将初级放在轨道上,另一种建议是将初级放在车辆底部。
这些建议无疑是给当时直线电机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的一剂兴奋剂,以致许多国家的科研人员都投入了这些研究工作。
1917年出现了第一台圆筒形直线电动机,事实上那是一种具有换接初级线圈的直流磁阻电动机,人们试图把它作为导弹发射装置,但其发展并没有超出模型阶段。
至此,从1930~1940年期间,直线电机进入了实验研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科研人员获驭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从而对已有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奠定了直线电机在今后的应用基础。
从1940~1955年期间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在实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实验应用工作。
1945年,美国西屋电气公司首先研制成功的电力牵引飞机弹射器,它以7400kW的直线电动机为动力,成功地用4.1s的时间将一架重4535kg,的喷气式飞机在165m的行程内由静止加速的188km/h的速度,它的试验成功,使直线电动机可靠性好等优点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随后,美国利用直线电机制成的、用作抽汲钾、钠等液态金属的电磁泵,为的是核动力中的需要。
1954年,英国皇家飞机制造公司利用双边扁平型直流直线电机制成了发射导弹的装置,其速度可达1600km/h。
直流电机的发展史PPT课件

.
7
爱迪生
.
8
直流电机理论的发展
1、在电路理论方面,1845年,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G.R.Kh'chhofO 提出了著名的基尔霍夫电路定律。
2、在直流电机基础理论探索方面,1838年,楞次阐明了电机的可逆 性原理,使发电机的研究和电动机的研究殊途同归 3、1 866年~ 1 867年初,瓦里(C.F.Varley)、惠斯通和W 西门子先 后发现直流电机自励原理,为直流电机的大型化和实用化奠定了基础;
个电机专利。
1839年雅可比进行电动轮船实验。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电动机实际应用的大型 试验,它打开了电动机应用的大门。
.
4
2、直流发电机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并制成第一台圆盘 式单极直流发电机。
1 832年皮克西制成永久磁铁手摇直流发电机,它是世 界上首台报导制造的直流发电机。
1 845年惠斯通制成首台电磁铁励磁的直流发电机(以前 用永久磁铁)。
机中广泛采用: k为早期格拉姆(Gramme)型;
l为郎德尔(Lundel1)型,一个线圈,曾用于小型
直流电机中。
.
15
电刷
早期直流电机换向器的电刷均为铜片电刷,这种电刷较硬,对换向器磨损大, 而且摩擦损耗大,电刷的振动、火花等均比较严重。后来改进采用具有弹性 的铜片电刷、铜丝电刷和铜网电刷。1888年,比利时发明家德波尔(c.J.von Depoele,后移居美国,1846~ 1892)发明用碳材料制作电刷(碳刷),
.
14
磁极
在直流电机萌芽期间,磁极最早采用永久磁 铁,主要有直棒形和马蹄形两大类。1845年 前后,人们开始用电磁铁代替永久磁铁作为 直流电机的励磁。电磁铁的磁极铁心的形状 五花八门。图8-2l收集、归纳出了l2种磁极 铁心形状。
发电机发明史

发电机发明史近两个世纪以来,人类在发电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发电机的发明和发展是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它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电力供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发电机的发明史,了解它是如何从最初的想法逐渐演变成现代的高效设备的。
19世纪初,人们开始认识到电流的潜力,并开始研究如何有效地生成电力。
1831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这一发现在发电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拉第的实验表明,通过将导体绕在磁铁附近,并使导体相对于磁铁运动,就可以产生电流。
这一简单而重要的原理奠定了发电机的基础。
在法拉第的实验基础上,英国科学家威廉·斯图尔特在1832年设计了第一台电动机,这是一个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装置。
斯图尔特的电动机采用了旋转式的结构,通过旋转导体产生电流。
尽管斯图尔特的电动机只能产生很小的电流,但它为后来的发电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电机的设计逐渐改进。
1866年,法国工程师泽内·格拉默设计了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发电机,它使用了多个线圈和磁铁,能够产生更强大的电流。
这一发明引发了对电力的广泛关注,并在工业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发电机的设计进一步改进,实现了更高效的发电效果。
1902年,美国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交流发电机,这一发明彻底改变了电力传输和分配的方式。
交流发电机能够通过变压器将电压提高到更高的水平,然后通过输电线路将电力传输到更远的地方。
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供应更加稳定和可靠。
随着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发电机的设计进一步改进。
现代发电机采用了先进的材料和电子技术,能够产生更大的电流,并且更加高效和可靠。
发电机的发明和发展使得电力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结起来,发电机的发明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最初的电磁感应原理到现代高效的发电机,它为人类提供了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
国内电机的发展历史论文

国内电机的发展历史论文中国电机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期。
在那个时代,中国对于电机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水泵、风扇、空调和其他家用电器上。
而电机的生产主要依赖于进口和一些小规模的本地制造厂家。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电机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电机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由于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中国仍然需要大量地进口电机。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电机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国内厂家开始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与国外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型的高效节能电机。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电机行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电机行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机生产国之一,其产量和质量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
中国的电机产品也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国际市场上也逐渐获得了认可和市场份额。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电机行业将继续朝着高端化、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中国电机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电机作为重要的工业设备,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电机的发展和创新带动了整个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
在新能源和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中国电机行业不仅需要继续追求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电机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智能电机的研发和应用。
智能电机结合了传感器、控制系统和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监控、自主诊断和智能化运行,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也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新的可能。
同时,中国电机企业正在加大对新能源电机的研发和生产力度,致力于推动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电机产品的发展,为清洁能源的推广和利用贡献力量。
中国电机行业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合作研发项目,提升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电机企业还应加强品牌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i890407 2009-10-06 09:05:59
电机发展历史
蒸汽机启动了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电机又引发了第二
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下半叶的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
使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时代转变;推动了新一代高性能电机驱动系统与伺
服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21 世纪伊始,世界汽车工业又站在了革命的门槛上。虽然,汽车工业是推动社会现代
化进程的重要动力;然而,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愈烈和能源消耗过多两大问题。
而对于我国日益扩大的汽车市场,这种危机就更明显。据了解,2000年我国进口汽油7000
万吨,预计2010年后将超过1亿吨,相当于科威特一年的总产量。目前世界上空气污染最
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中国,而国家环保中心预测,2010年汽车尾气排放量将占空气
污染源的64%。虽然,加剧使用传统内燃机技术发展汽车工业,将会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
境保护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十五“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
高密度、高效率、宽调速的车辆牵引电机及其控制系统既是电动汽车的心脏又是电动汽
车研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已被列为863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共性关键技术课题。20世纪80
年代前,几乎所有的车辆牵引电机均为直流电机,这是因为直流牵引电机具有起步加速牵引
力大,控制系统较简单等优点。直流电机的缺点是有机械换向器,当在高速大负载下运行时,
换向器表面会产生火花,所以电机的运转不能太高。由于直流电机的换向器需保养,又不适
合高速运转,除小型车外,目前一般已不采用。
近十年来,主要发展交流异步电机和无刷永磁电机系统。与原有的直流牵引电机系统相
比,具有明显优势,其突出优点是体积小,质量轻(其比质量为)、效率高、基本免维护、
调速范围广。其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下。
1.异步电机驱动系统
异步电机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坚固耐用、成本低廉、运行可靠,低转矩脉动,低噪声,
不需要位置传感器,转速极限高。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调速技术比较成熟,使得异步电机驱动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被
较早应用于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目前仍然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主流产品(尤其在美国),
但已被其它新型无刷永磁牵引电机驱动系统逐步取代。
最大缺点是驱动电路复杂,成本高;相对永磁电机而言,异步电机效率和功率密度偏低。
2.无刷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无刷永磁同步电机可采用圆柱形径向磁场结构或盘式轴向磁场结构,由于具有较高的功
率密度和效率以及宽广的调速范围,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在电动车辆牵引电机中是强有力的
竞争者,已在国内外多种电动车辆中获得应用。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也称为混合式永磁磁阻电机。该电机在永磁转矩的基础上迭加了磁
阻转矩,磁阻转矩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电机的过载能力和功率密度,而且易于弱磁调速,扩大
恒功率范围运行。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理论正在不断完善和继续深入,该机
结构灵活,设计自由度大,有望得到高性能,适合用作电动汽车高效、高密度、宽调速牵引
驱动。这些引起了各大汽车公司同行们的关注,特别是获得了日本汽车公司同行的青睐。当
前,美国汽车公司同行在新车型设计中主要采用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
表面凸出式永磁同步电机也称为永磁转矩电机,相对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而言,其弱磁
调速范围小,功率密度低。该结构电机动态响应快,并可望得到低转矩脉动,适合用作汽车
的电子伺服驱动,如汽车电子动力方向盘的伺服电机。
无位置传感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也是当前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研究的一个热点,
将成为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具有潜在的竞争优势。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低速时常采用矢量控制,高速时用弱磁控制。
3.新一代牵引电机驱动系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问世后,打破了传统的电机设计理论和正弦波
电压源供电方式;并随着磁阻电机,永磁电机、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交流电
机驱动系统设计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新的电机拓朴结构与控制方式层出不究,推出了新
一代机电一体化电机驱动系统迅猛发展。高密度、高效率、轻量化、低成本、宽调速牵引电
机驱动系统已成为各国研究和开发的主要热点之一。
SRD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的主要特点是电机结构紧凑牢固,适合于高速运行,并且驱
动电路简单成本低、性能可靠,在宽广的转速范围内效率都比较高,而且可以方便地实现四
象限控制。这些特点使SRD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很适合电动车辆的各种工况下运行,是电
动车辆中极具有潜力的机种。SRD的最大特点是转矩脉动大,噪声大;此外,相对永磁电机
而言,功率密度和效率偏低;另一个缺点是要使用位置传感器,增加了结构复杂性,降低了
可靠性。因此无传感器的SRD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永磁式开关磁阻电机也称为双凸极永磁电机,永磁式开关磁阻电机可采用圆柱形径向磁
场结构、盘式轴向磁场结构和环形横向磁场结构。该电机在磁阻转矩的基础上迭加了永磁转
矩,永磁转矩的存在有助于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和减小转矩脉动,以利于它在电动车辆驱动
系统中应用。
转子磁极分割型混合励磁结构同步电机这一概念一提出就引起国际电工界和各大汽车
公司研发中心的极大关注。转子磁极分割型混合励磁结构同步电机具有磁场控制能力,类似
直流电机的低速助磁控制和高速弱磁控制,符合电动车辆牵引电机低速大力矩和恒功率宽调
速的需求。目前该电机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电机的机理和设计理论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与完善,作为假选的电动车辆牵引电机具有较强的潜在的竞争优势。
此外,正在研发的热点课题还有:
具有磁场控制能力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车轮电机驱动系统;
动力传动一体化部件(电机、减速齿轮、传动轴);
双馈电异步电机驱动系统和双馈电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系统。
4.下一代汽车电子伺服系统及其车用伺服电机
1993年美国能源部、商务部、贸易部、国防部、环保局、宇航局、国家科学基金会七
个政府部门下美国三个最大的汽车制造公司,克莱斯勒、福特和通用,建立了新一代车辆伙
伴关系(PNGV,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目标是开发新一代机
动车技术,以增强美国汽车工业的实力。1998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
SF)资助美国国家电力电子中心(由美国 Virginia和美国Wisconsin等四所大学组建)研
发车辆电子动力驱动系统、电子伺服控制系统和各种车辆专用IC模块,提高汽车电子电气
部件的可靠性,降低其成本和抢占车辆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制高点,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线控的汽车电子伺服系统(X-by-wire)在未来将是十分重要的技术,该技术可将各种独立
的系统(如转向、制动、悬挂等)集成到一起由计算机调控,使汽车的操纵性、安全性以及
汽车的总体结构大大改善,设计的灵活度也大大增加。目前,电子动力方向盘和线控刹车已
经在一些欧洲车型上被采用,在这个系统中已经削减了相当多的机械部件,如液压泵等。汽
车电子伺服技术是具有革命性的技术,随着这个技术的使用,许多传统的机械部件将会在未
来的汽车上消失,而越来越多的车用伺服电机将出现在未来的汽车上。
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美国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预计,在未来的3-5年内全世界
的汽车将逐步采用电子伺服驱动系统,如电子动力方向盘和线控刹车伺服驱动系统。目前,
美国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年产300万台以上的电子动力方向盘的交流
伺服电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