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筛选体系的建立

合集下载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陆海波;鲁传华【摘要】Hyperuricemia is a metabolic disease resulting from multiple factors,and xanthine oxidase (XO) is an important target for hyperuricemia therapy.Due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enzyme and application of CADD and HTS,there emerge a large number of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which have good activity for lowering uric acid in recent 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eat hyperuricemia is prevalent in China.I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modificate natural product to find new compounds. In this article,we review the compounds which have excellent inhibitory activity of xanthine oxidase based on the pathological mechanism.%高尿酸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代谢性疾病,黄嘌呤氧化酶(XO)是药物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重要靶点。

随着黄嘌呤氧化酶晶体结构的解析、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和高通量筛选等技术的运用,近年涌现了许多具有良好的 XO 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中药也是我国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一种主要方式,对天然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也是寻找新化合物的重要方法。

酶抑制剂的筛选初1

酶抑制剂的筛选初1

酶抑制剂的作用方式
1.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或人体内生物合成 途径中的某种关键酶,减少某种产物的 生成。 2.通过抑制人体内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某种 酶使人体有益的底物得以积累,从而达 到治疗的目的。 3.通过抑制与某种生物合成途径直接相关 且必需的另一个生化反应的酶来减少有 害物的生成。
酶抑制剂的作用方式
1逆转录酶抑制剂rti2蛋白酶抑制剂3整合酶抑制剂目前国际上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共17种尚未有治疗艾滋的特效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逆转录酶抑制剂法及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是目前治疗中的基本治疗其他均为辅助治疗如免疫增强剂及中草药设计酶抑制剂筛选方法的基本原理在筛选酶抑制剂时要分离或精制得一定量的筛选酶再根据筛选酶与特定底物的特异性反应后所生成的反应物来设计反应程序从反应体系中底物的减少或消失和生成的产物的数量来判断待筛物的抑制活性强弱
设计酶抑制剂筛选方法 的基本原理
在筛选酶抑制剂时,首先要分离或精 制得一定量的筛选酶,然后再根据 筛选酶与特定底物的特异性反应后 所生成的反应物来设计反应程序,最 后从反应体系中底物的减少或消失 和生成的产物的数量来判断待筛物 的抑制活性强弱。
筛选模型的建立
筛选模型就是在筛选实验中所应用的实 验模型,由于抑制剂筛选要求实验方案 有标准化和定量化的特征,因而在传统 药理实验中常见的动物实验在抑制剂筛 选中较少应用,根据实验模型的不同, 药物筛选可以分为分子水平的筛选和细 胞水平的筛选。
1.比色检测法 比色检测法是最经典的酶检测方法,主要通过 测定反应底物或产物在紫外或可见光下的吸收 值,通过在特定波长下检测吸光值的变化.间 接地反应体系中酶的活性。比色检测法的关键 是在筛选反应体系中含有特定吸收波长、可用 于检测的化合物。对仪器要求简单,普通的酶 标仪就能够满足一般的高通量筛选的要求,也 是最为方便的检测方法之一,但是该方法的灵 敏度有时相对较低,有时为了达到信号在线性 范围内,需要较大的酶量和底物浓度。

槐米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槐米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08期农产品加工·检验检测作者简介 杨长远(1996—),男,贵州天柱人,从事制药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 2024-01-30槐米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杨长远(铜仁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摘要 为了探究槐米醇提物药效物质对体外黄嘌呤氧化酶(XOD )活性抑制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体外XOD 促动力学模型对槐米醇提物及其潜在活性成分芸香叶苷、槲皮素及白桦脂醇进行XOD 活性抑制评价,以分析其天然成分芸香叶苷热-酸性水解作用对XOD 活性抑制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槐米提取物A 在药剂浓度100~700 µg/mL ,对体外XOD 活性抑制具有良好作用,其最大抑制率可达36.68%,与对照药剂别嘌呤醇(90 µg/mL ,抑制率61%)相比,抑制率较弱。

槐米中主要化学成分芸香叶苷、槲皮素及白桦脂醇在一定药剂浓度范围内,芸香叶苷抑制率不明显,槲皮素表现出优异的XOD 抑制作用(抑制率61.64%,IC 50值为203.6 µmol/L ),白桦脂醇次之。

在酸性水解作用的条件下,芸香叶苷酸性水解混合物抑制XOD 活性作用较热水解作用混合物较高。

研究认为槐米醇提物对体外XOD 活性抑制的药效物质可能为槲皮素。

关键词 黄嘌呤氧化酶;槐米;芦丁;槲皮素;活性抑制中图分类号 TS201.2;R2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4)08-0085-06槐米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蕾,采收于夏季,主要分布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和贵州等地。

芦丁为中药饮片槐米的主要评价指标之一,槐米中芦丁成分含量较高,占比约20%~30%[1],是槐米的主要成分之一[2-3]。

此外,相关研究报道了槐米醇提取物中其他的潜在活性成分,如桦皮醇、槐二醇以及槐花米甲、乙、丙素,槲皮素和槐花皂苷Ⅰ、Ⅱ、Ⅲ等[4-8]。

槐米具有丰富的黄酮类成分,其药用价值较高,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

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张雪;周英;管静;鄢守群;俸婷婷【摘要】为研究老鹳草、大血藤、吴茱萸、锁阳及木瓜5种中药材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以别嘌呤醇作为阳性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体外直接测定5种中药材不同浓度的提取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5种中药材提取物(20 mg/mL)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均大于50%,老鹳草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最明显,其IC50分别为3.141 mg/mL、2.407mg/mL.除老鹳草外,其余4种中药材的醇提物的IC50均小于水提物的IC50.表明5种中药材的醇提物和水提物对黄嘌呤氧化酶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老鹳草的提取物抑制作用最明显.%The aim of the project is to study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n xanthine oxidase by the extracts from f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Geranium wilfordii Maxim, Sargentodoxa cuneata (Oliv.) Rehd. et Wils,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 and Chaenomeles sinensis (Thouin) Koehne. We directly measure the inhibitory effects on xanthine oxidase by the extra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from f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using UV spectrophotometry in vitro, with allopurinol as positive control. The inhi-bition rate on the xanthine oxidase by the extracts (20 mg/mL) from all f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s greater than 50%. The inhibition on xanthine oxidase by the ethanol extracts and water extracts of Geranium wilfordii is the most obvious and the IC50 are 3. 141 mg/mL and 2. 407 mg/mL, respectively. Apart from Ge-ranium wilfordii, the IC50 of the ethanol extracts of remaining fou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s less than the IC50 of the water extracts. It is concludedthat all the ethanol extracts and water extracts of the five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have good inhibition on xanthine oxidase, with the inhibition by Geranium wilfordii extracts the most obvious.【期刊名称】《山地农业生物学报》【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4页(P51-54)【关键词】中药材;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作者】张雪;周英;管静;鄢守群;俸婷婷【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550025;贵州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25;贵州大学药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中药民族药创制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贵州省药食同源植物资源研究开发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4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alse,XOD)是一种黄素蛋白酶,主要分布于肝脏和肾脏。

离心超滤质谱法筛选中药复方二妙丸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离心超滤质谱法筛选中药复方二妙丸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离心超滤质谱法筛选中药复方二妙丸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徐晨;刘舒;刘志强;宋凤瑞【摘要】采用离心超滤质谱分析技术(UF-UPLC/Q-TOF/MS),结合体外酶活性实验方法,对中药复方二妙丸提取物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了筛选.体外酶活性实验测得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218依0.0034) mg/mL,表明二妙丸具有较强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进一步采用离心超滤质谱技术对二妙丸水提物中潜在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筛选,从中筛选并鉴定了9种具有潜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为开发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及阐明二妙丸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An ultrafiltration UPLC/Q-TOF/MS assay and in vitro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ion assay were com-bined to screen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formulae Ermiaowan. The result of in vitro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ion assay showed that Ermiaowan had a strong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the IC50 value was (0.218±0.0034) mg/mL. Nine compounds were screened and identified as potential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in Ermiaowan using ultrafiltration UPLC/Q-TOF/MS. This work provides a certain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and the mechanism clarification of Ermiaowan to treat gout and hyperuricemia.【期刊名称】《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8【总页数】6页(P1640-1645)【关键词】二妙丸;黄嘌呤氧化酶;离心超滤质谱【作者】徐晨;刘舒;刘志强;宋凤瑞【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质谱中心长春,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质谱中心长春,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质谱中心长春,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国家质谱中心长春,吉林省中药化学与质谱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6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EC 1.1.3.22)是一种黄素蛋白酶,存在于多种生物体中,可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并进一步催化黄嘌呤氧化产生尿酸和超氧阴离子[1].尿酸浓度过高会导致高尿酸血症,随着尿酸在关节处的沉积结晶可引起痛风发作[2].超氧阴离子则与细胞损伤、炎症、癌变和衰老相关[3~6].因此,黄嘌呤氧化酶是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关键酶.二妙丸来源于《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1∶1组成,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适用于膝关节红肿热痛、腿膝疼痛、湿疮和带下等病症.研究[7,8]发现,二妙丸具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离心超滤质谱技术(UF-UPLC/Q-TOF/MS)主要是利用亲和原理,将待测小分子混合物与受体在接近生理条件的缓冲溶液体系中混合,得到受体-配体复合物和未结合的小分子,通过超滤薄膜将未结合的小分子滤除后,复合物经过处理将小分子配体释放出来,再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与受体结合的配体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别[9~11].此法不改变蛋白结构,最大程度地反应生理条件下蛋白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Q-TOF-MS和FTMS等高分辨质谱,能够对这些活性分子进行快速鉴别[12,13];该方法灵敏、快速,适用于从成分复杂的天然产物提取物和组合化学库中筛选药物,具有高通量的特点[14,15].本文利用UPLC/Q-TOF/MS对中药复方二妙丸提取物中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进行了筛选,鉴定出9种具有潜在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1.1 试剂与仪器Waters Synapt G2型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配备Acquity UPLC系统)和Acquity-Xevo TQ型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仪(美国Waters公司);Centrifuge 5810R型超速冷冻离心机(德国Eppendorf公司);超滤离心管(截留分子量100000,美国Millipore公司).黄嘌呤氧化酶(EC 1.1.3.22)和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s)购自美国Sigma公司;二妙丸购自北京同仁堂制药有限公司;甲醇、乙腈和甲酸均为色谱纯.1.2 实验过程1.2.1 样品处理称取2 g二妙丸粉末,加入10 mL超纯水,在30 ℃下超声提取40 min,重复2次,合并提取液并浓缩至10 mL,离心(4000 r/min,10 min),取上清液过0.22 μm滤膜,得到浓度为200 mg/mL的二妙丸水提液.1.2.2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的测定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的测定参考文献[16]方法并做适当修改.将终体积为200 μL的50 mmol/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8.7)、10 mU/mL的黄嘌呤氧化酶、100 μmol/L黄嘌呤和二妙丸水提液混合,在35 ℃反应5 min,用4倍量的甲醇终止反应,加入终浓度为1 μmol/L的牛磺熊去氧胆酸钠作为内标,高速离心2 min,取上清液进行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分析.液相色谱条件: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 μm);流动相A为甲醇,B为水;流速0.2 mL/min;柱温25 ℃;梯度洗脱: 0~1min,20%A(80%B)~60%A(40%B);1~2 min,60%A(40%B)~100%A(0%B).质谱条件: ESI离子源,负离子扫描模式,毛细管电压2.0 kV,脱溶剂气温度350 ℃,脱溶剂气流速600 L/h,锥孔气流速50 L/h,离子源温度120 ℃.抑制率(%)按下式计算:式中,I为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率;c1为含有二妙丸的反应体系中黄嘌呤的浓度;c2为未加二妙丸的反应体系中黄嘌呤的浓度;c3为未加黄嘌呤氧化酶的空白样品中黄嘌呤的浓度.1.2.3 离心超滤筛选方法分别吸取一定量二妙丸水提液和黄嘌呤氧化酶溶液加至pH=8.7的50 mmol/L Tris-HCl 缓冲溶液中,置于37 ℃水浴中孵育30 min 后,吸取100 mL转移至截留分子量为1×105的超滤管中,在1×104 r/min转速下超速离心5 min,再加入50 mmol/L Tris-HCl(pH=8.7)缓冲溶液离心3次,每次加100 μL,洗去未与蛋白结合成分.最后向滤膜中加入100 μL甲醇/水(体积比50∶50,pH=3.3),在1×104 r/min转速下离心8 min 释放结合配体,重复3次,收集洗脱液,冷冻干燥后加50 μL 甲醇/水(体积比50∶50)溶解,用于UPLC-Q-TOF/MS 分析.不加蛋白的空白实验采用相同方法处理.1.2.4 UPLC-Q-TOF/MS分析条件 Waters Synapt G2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仪: ESI 电喷雾离子源,毛细管电压3.5 kV(正离子),锥孔电压40 V,提取锥孔电压4.0 V,离子源温度120 ℃,脱溶剂气温度400 ℃,锥孔气流速50 L/h,脱溶剂气流速800 L/h,质谱采集范围: 100~1000,碰撞能量10~40 eV.校正曲线采用甲酸钠,分辨率模式.实时校正采用 2 ng/mL亮氨酸脑啡肽,15 s校正1次,每次0.5 s,流速5 mL/min. Acquity UPLC系统: 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50 mm,1.7 μm),流动相: A为乙腈,B为0.1%甲酸水,梯度洗脱: 0~4min,5%A(95%B)~10%A(90%B);4~8 min,10%A(90%B)~10%A(90%B);8~15 min,10%A(90%B)~30%A(70%B);15~16 min,30%A(70%B)~100%A(0%B).流速0.4 mL/min,进样室温度4 ℃,柱温30 ℃,进样量5 mL.2.1 二妙丸对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活性的测定参照文献[16]方法测定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活性,结果如图1所示.可见,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即提取物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强.经过计算,二妙丸水提液对黄嘌呤氧化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0.218±0.0034) mg/mL,表明二妙丸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可以作为离心超滤质谱的筛选对象.2.2 二妙丸水提液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UF-UPLC/Q-TOF/MS筛选图2为二妙丸水提物的质谱总离子流图(TIC图),可见在16 min内二妙丸水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被较好分离,共检测出36个化合物.图3为二妙丸水提液与黄嘌呤氧化酶(XO)作用(黑色实线)和不加XO的空白实验(红色虚线)的UPLC-MS TIC图谱,可见,共有9种化合物与XO结合.参考文献[17,18]方法计算这9种化合物与XO的结合强度,计算公式如下:式中,A为二妙丸水提物的色谱峰的峰面积;A1为实验组(加入XO)二妙丸的色谱峰的峰面积;A2为对照组(不加XO)二妙丸的色谱峰的峰面积.由表1结果可见,化合物5,8和9与XO的结合强度较大,均大于10%.2.3 二妙丸水提液中与XO相互作用的成分的质谱鉴定为了确定9种化合物与XO结合的化合物的结构,对其进行了UPLC-MSn分析.各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和质谱数据列于表1,可见,化合物分子量的测定值与理论值偏差均小于3×10-6.将串联质谱数据与标准对照品及文献[19,20]数据相对比,这9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黄柏碱(1)、木兰花碱(2)、莲心季铵碱(3)、蝙蝠葛仁碱(4)、巴马汀(5)、非洲防己碱(6)、药根碱(7)、小檗红碱(8)及小檗碱(9),其结构如图4所示. 化合物5~9均为原小檗碱型生物碱,具有类似的碎裂机理.图5以小檗碱为例展示了这类生物碱的碎裂途径.图6为小檗碱的二级串联质谱图.由图6可见,小檗碱分子离子给出4个子离子,分别为m/z 320.09,306.08,292.10和278.08.其中m/z 320.09为小檗碱先丢失CH3·自由基中性碎片,经重排后继续丢失H·自由基产生,即[M-CH4]+ 离子.[M-CH4]+继续丢失中性碎片CO,产生分子量为292.10的[M-CH4-CO]+离子.m/z 306.08为重排后的的[M-CH3]+·(分子量321)丢失CH3·自由基中性碎片产生,即[M-2CH3]+ 离子.[M-2CH3]+继续丢失中性碎片CO,产生分子量为278.08的[M-2CH3-CO]+离子.化合物非洲防己碱(6)和药根碱(7)的碎裂机理均与小檗碱(9)相同,化合物6和7为同分异构体,二级串联所得碎片完全相同,但二者保留时间不同,通过与药根碱标准品的保留时间比对,确定化合物6为非洲防己碱,化合物7为药根碱.小檗红碱(8)仅发生图5所示的第一步碎裂,丢失CH3·自由基中性碎片,生成[M-CH3]+·离子.黄柏碱(1)与木兰花碱(2)为同分异构体,但二者碎裂方式完全不同.黄柏碱通过RDA开环碎裂产生m/z 192.10的碎片离子,碎裂机理见文献[19].木兰花碱(2)、莲心季铵碱(3)和蝙蝠葛仁碱(4)具有类似的结构,碎裂机理类似.以木兰花碱(2)为例,其具有m/z 297.11和265.09的碎片离子.其中m/z 297.11为α断裂丢失C2H7N产生,即[M-C2H7N]+碎片.再发生成环反应,丢失CH3OH,产生分子量为265.09的[M-C2H7N-CH3OH]+碎片,碎裂机理如图7所示.采用离心超滤质谱技术从中药复方二妙丸中筛选并鉴定出9种可与黄嘌呤氧化酶相互作用的化合物,分别为黄柏碱、木兰花碱、莲心季铵碱、蝙蝠葛仁碱、巴马汀、非洲防己碱、药根碱、小檗红碱及小檗碱,其中巴马汀、小檗红碱和小檗碱与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较强,结合强度均大于10%.本文结果为开发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及阐明二妙丸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机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1] Enroth C.,Eger B.T.,Okamoto K.,Nishino T.,Nishino T.,Pai E.F.,A,2000,97(20),10723—10728[2] Harris M.D.,Siegel L.B.,Alloway J.A., Am.Fam.Physician.,1999,59(4),925—934[3] Aruoma O.I., J.Am.Oil Chem.Soc.,1998,75(2),199—212[4] Halliwell B.,Gutteridge J.M.C., Biochem.J., 1984,219,1—14[5] Valko M.,Leibfritz D.,Moncol J.,Cronin M.T.D.,Mazur M.,TelserJ.,Int.J.Biochem.Cell Biol.,2007,39(1),44—84[6] Xu C.,Liu S.,Liu Z.Q.,Song F.R.,Liu S.Y., Anal.Chim.Acta,2013,793(2),53—60[7] Kong L.D.,Yang C.,Ge F.,Wang H.D.,Guo Y.S.,J.Ethnopharmacol.,2004,93(2/3),325—330[8] Ma Q.S.,Wang Q.,Zhao K.S.,Zhai S.B.,Liu S.,Liu Z.Q.,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2013,34(12),2716—2720(马青山,王茜,赵凯姝,翟淑波,刘舒,刘志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12),2716—2720)[9] van Breemen R.B.V.,Huang C.R.,Nikolic D.,Woodbury C.P.,ZhaoY.Z.,Venton D.L.,Anal.Chem.,1997,69(11),2159—2164[10] Johnson B.M.,Nikolic D.,van Breemen R.B., MassSpectrom.Rev.,2002,21(2),76—86[11] Liu Y.,Zhou H.,Liu S.,Liu Z.Q.,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2013,34(4),813—818(刘洋,周慧,刘舒,刘志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4),813—818)[12] Qi Y.,Li S.Z.,Pi Z.F.,Song F.R.,Lin N.,Liu S.,Liu Z.Q.,Talanta, 2014,118,21—29[13] Xu Z.,Yao S.J.,Wei Y.L.,Zhou J.,Zhang L.,Wang C.H.,Guo Y.L.,J.Am.Soc.Mass Spectrom., 2008,19(12),1849—1855[14] Zhou H.,Li H.L.,Zheng Z.,Song F.R.,Xing J.P.,Liu Z.Q.,Liu S.Y.,J.Liq.Chromatogr.R.T.,2012,35(1—4),1—14[15] Liu Y.,Liu S.,Liu Z.Q., J.Chromatogr.B,2013,923(1),48—53[16] Liu S.,Xing J.P.,Zheng Z.,Song F.R.,Liu Z.Q.,Liu S.Y.,Anal.Chim.Acta,2012,715(17),64—70[17] Liu S.,Yan J.,Xing J.P.,Song F.R.,Liu Z.Q.,LiuS.Y.,J.Pharmac.Biomed.Anal.,2012, 59,96—101[18] Zhu H.B.,Liu S.,Wang C.Y.,Liu Z.Q.,Song F.R.,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34(7),1635—1639(朱洪彬,刘舒,王春艳,刘志强,宋凤瑞.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7),1635—1639)[19] Hu Y.M.,Su G.H.,Sze S.C.W.,Ye W.,Tong Y.,Biomed.Chromatogr.,2010,24(4),438—453[20] Zhang Y.F.,Shi Q.R.,Shi P.Y.,Zhang W.D.,Cheng Y.Y., Rapid Commun.Mass Spectrom.,2006,20(15),2328—2342†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s.21175128,81303280).【相关文献】[1] Enroth C.,Eger B.T.,Okamoto K.,Nishino T.,Nishino T.,Pai E.F.,A,2000,97(20),10723—10728[2] Harris M.D.,Siegel L.B.,Alloway J.A., Am.Fam.Physician.,1999,59(4),925—934[3] Aruoma O.I., J.Am.Oil Chem.Soc.,1998,75(2),199—212[4] Halliwell B.,Gutteridge J.M.C., Biochem.J., 1984,219,1—14[5] Valko M.,Leibfritz D.,Moncol J.,Cronin M.T.D.,Mazur M.,Telser J.,Int.J.Biochem.Cell Biol.,2007,39(1),44—84[6] Xu C.,Liu S.,Liu Z.Q.,Song F.R.,Liu S.Y., Anal.Chim.Acta,2013,793(2),53—60[7] Kong L.D.,Yang C.,Ge F.,Wang H.D.,Guo Y.S., J.Ethnopharmacol.,2004,93(2/3),325—330[8] Ma Q.S.,Wang Q.,Zhao K.S.,Zhai S.B.,Liu S.,Liu Z.Q.,Chem.J.ChineseUniversities,2013,34(12),2716—2720(马青山,王茜,赵凯姝,翟淑波,刘舒,刘志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12),2716—2720)[9] van Breemen R.B.V.,Huang C.R.,Nikolic D.,Woodbury C.P.,Zhao Y.Z.,VentonD.L.,Anal.Chem.,1997,69(11),2159—2164[10] Johnson B.M.,Nikolic D.,van Breemen R.B., Mass Spectrom.Rev.,2002,21(2),76—86[11] Liu Y.,Zhou H.,Liu S.,Liu Z.Q.,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 2013,34(4),813—818(刘洋,周慧,刘舒,刘志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4),813—818)[12] Qi Y.,Li S.Z.,Pi Z.F.,Song F.R.,Lin N.,Liu S.,Liu Z.Q.,Talanta, 2014,118,21—29[13] Xu Z.,Yao S.J.,Wei Y.L.,Zhou J.,Zhang L.,Wang C.H.,Guo Y.L., J.Am.Soc.Mass Spectrom., 2008,19(12),1849—1855[14] Zhou H.,Li H.L.,Zheng Z.,Song F.R.,Xing J.P.,Liu Z.Q.,Liu S.Y.,J.Liq.Chromatogr.R.T.,2012,35(1—4),1—14[15] Liu Y.,Liu S.,Liu Z.Q., J.Chromatogr.B,2013,923(1),48—53[16] Liu S.,Xing J.P.,Zheng Z.,Song F.R.,Liu Z.Q.,Liu S.Y., Anal.Chim.Acta,2012,715(17),64—70[17] Liu S.,Yan J.,Xing J.P.,Song F.R.,Liu Z.Q.,Liu S.Y.,J.Pharmac.Biomed.Anal.,2012, 59,96—101[18] Zhu H.B.,Liu S.,Wang C.Y.,Liu Z.Q.,Song F.R.,Chem.J.Chinese Universities,2013,34(7),1635—1639(朱洪彬,刘舒,王春艳,刘志强,宋凤瑞.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3,34(7),1635—1639)[19] Hu Y.M.,Su G.H.,Sze S.C.W.,Ye W.,Tong Y., Biomed.Chromatogr.,2010,24(4),438—453[20] Zhang Y.F.,Shi Q.R.,Shi P.Y.,Zhang W.D.,Cheng Y.Y., Rapid Commun.Mass Spectrom.,2006,20(15),2328—2342(Ed.: N,K)†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Nos.21175128,81303280).。

非布司他的合成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分析

非布司他的合成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分析

非布司他的合成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分析[摘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别嘌呤醇都被最为治疗痛风的有效药物,虽然在实际应用中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也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对痛风患者的身体健康有严重影响,相关领域也在积极探索研究效果更佳、毒副作用更小的药物。

非布司他在治疗效果方面更具优势,因此有必要探讨非布司他的合成工艺与质量标准。

[关键词]非布司他;合成工艺;质量标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通风患者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民众食用的富含核蛋白的食物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肥胖人群也在不断壮大,患病人群的增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通风这种疾病有所了解与重视,痛风也逐渐成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

非布司他是一种全新的非嘌呤类选择性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在临床领域中用于治疗发生尿酸盐沉积的慢性高尿酸血症,其在治疗痛风方面的疗效与安全性都要由于传统药物别嘌呤醇。

一、非布司他药物概述非布司他(Febuxostat)是一种近年来研究的高效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黄嘌呤氧化酶是体内黄嘌呤代谢的关键酶,可以促使黄嘌呤转化为尿酸。

尿酸过剩会引起痛风等疾病,非布司他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减少体内尿酸的生产,从而可以有效控制尿酸水平,预防或治疗痛风等相关疾病。

非布司他在治疗痛风的效果明显,并且被认为较传统的药物如丙戊酸和苯溴马隆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一直以来别嘌呤醇是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但此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大,而非布司他在治疗通风方面要由于传统的别嘌呤醇。

非布司他是一种非嘌呤结构的化合物,而别嘌呤醇是一种嘌呤类结构的化合物。

非布司他是一种高选择性的黄嘌呤氧化酶(XO)抑制剂,通过抑制氧化酶反应有效降低体内尿酸产生。

别嘌呤醇也具有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但它主要通过抑制尿酸合成途径中的黄嘌呤四磷酸化酶来降低尿酸水平。

非布司他相对于别嘌呤醇来说,具有更高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效果,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尿酸水平。

研究表明,非布司他在治疗痛风和控制尿酸水平方面的效果优于别嘌呤醇。

天然产物来源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来源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平¨ ¨ 等发现虎杖醇提取物可明显降低高尿酸血症型小 鼠的血尿酸水平 , 并可显著抑制 X O D的活性 , 当灌
胃剂 量为 3 6 0 mg / ( k g・ d ) 时X O D抑制 率 为 3 7 %。
血管损伤及斑块形成 。高尿酸血症患者 由于血尿酸水平较高 , 高浓度 的尿酸可沉积于肾小管和肾间质 , 损
害肾功能, 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引起高血压 ; 尿酸盐沉积在血管壁 , 直接损伤血管内膜而导致动脉硬化 , 亦 可使血压升高 ; 另外 。高尿酸血症还能促进血栓的形成 、 加重动脉硬化、 干扰脂 肪代谢 、 损伤 内皮功能和促 炎作用 。在慢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患者 中已经发现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 , 高
尿 酸血症 已被 公认 为是 心血 管事 件 的一 项独 立危 险 因素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7 - 1 0 ; 修 回日期 : 2 0 1 3 - 0 9 - 2 7 .
作者简 介 : 谭 明亮 ( 1 9 9 0 一 ) , 男, 江西九江人 , 硕 士研究生 , 从事天然产物生物活性研究与开发
痛风 ¨ r , ] 。
在临床上抑制 X O D的药物包括别嘌呤醇 、 非布司他等。虽然别嘌呤醇一直延用至今 , 但副作用多且严
重, 用后病 人 可有发 热 、 过敏性 皮疹 、 腹痛 、 腹泻、 白细胞 及 血小 板 减少 , 甚 至有 肝 功 能损 害等 副 作 用 H j , 因 此
中图分 类号 : 0 6 9 文 献标 志码 : A
高尿酸血症 ( h y p e r u r i c e m i a , H U A) 是嘌呤代谢性疾病 , 由遗传、 药物、 肾脏疾病、 进食过多高嘌呤高蛋 白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高天舒;胡伟凤;肖愉箫;苏晓语;李嘉琦;贾昱晗;王星;陈真
【期刊名称】《药学研究》
【年(卷),期】2022(41)9
【摘要】黄嘌呤氧化还原酶(xanthine oxidoreductase,XOD)是一种高度通用的黄素酶,在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各种组织中普遍存在。

痛风是由于体内尿酸代谢障碍,导致尿酸水平过高,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行。

抑制黄嘌呤氧化还原酶可以降低尿酸水平,发挥抗高尿酸的作用。

现如今临床上用于治疗痛风、高尿酸血症最有效的药物还是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

本文归纳了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并对近年来已经上市和处于开发阶段的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进行总结,综述了黄嘌呤氧化还原酶抑制剂的最新进展。

【总页数】6页(P605-610)
【作者】高天舒;胡伟凤;肖愉箫;苏晓语;李嘉琦;贾昱晗;王星;陈真
【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江苏文锂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4
【相关文献】
1.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2.高尿酸血症治疗药物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3.天然产物来源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4.药用植物中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5.黄嘌呤氧化酶肽类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前,高尿酸血症模型动物主要为啮齿类和禽类[5]。根 据尿酸的生成及排泄路径,造模方式主要包括增加尿酸前体 物质的摄入、抑制啮齿类动物的尿酸酶、减少尿酸排泄。可采 取单一因素诱导,或多种因素联合诱导形成高尿酸血症动物 模型。本研究根据 XOD性质,完善了体外 XOD抑制剂筛选 方法,建立了急性及慢性高尿酸血症模型等体内实验方法,为 基于高尿酸血症的分子靶点 XOD药物研发奠定了实验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药物与试剂 牛奶来源 XOD1(CAS9002179)、微 生物 来 源 XOD2(CAS9002179)、黄 嘌 呤 (xanthine,XA, CAS69896)、次黄嘌呤 (hypoxanthine,CAS68940),均购 自 Sigma公司;氧嗪酸钾(oteracilpotassium,CAS2207752), 购自美仑生物;非布索坦 (febuxostat,FBX,CAS14406053 7),购自 TCI公司;别嘌呤醇(allopurinol,ALP,CAS31530 0),购自 AlfaAesar公司;谷草转氨酶 (aspartateaminotrans ferase,AST)、血尿酸(uricacid,UA)、谷丙转氨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肌酐 (creatinine,Cre)、尿素 (Urea) 测定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生北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XOD 活性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 仪器 酶标仪(美国 BioTek公司);THZC型恒温振 荡器(江苏太仓科教仪器厂);高速低温离心机(德国 Herae us公司);pH计(美国 FisherScientific公司)。 1.1.3 实验动物 ICR小鼠,♂,购于北京维通利华生物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证编号为 SCXK(京)20160006。饲养 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中心,饲养温度 为(22~25)℃,湿度为 40% ~60%,每天光照时间和黑暗时 间各为 12h,进食及饮水自由。小鼠经过动物伦理委员会批 准,动物使用许可证编号:SYXK(京)20140023。 1.2 方法 1.2.1 血 清 生 化 测 定 3500r· min-1离 心 小 鼠 全 血 4 min,取 出 上 层 血 清,按 照 试 剂 盒 说 明 书 对 UA、AST、ALT、 Cre、Urea、XOD进行测定。
收稿日期:2019-07-11,修回日期:2019-08-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No81600546);中国医
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团队项目 (NoCIFMS 2016I2M3012);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No 2018ZX09711001003005) 作者简介:闫祯昕(1994-),女,硕士生,研究方向:抗代谢综合征药 理学,Email:510482806@qq.com; 叶 菲(1964-),女,研 究 员,硕 士 生 导 师,研 究 方 向:抗 代谢综合征药理学,通讯作者,Email:yefei@imm.ac.cn
中国药理学通报 ChinesePharmacologicalBulletin 2019Oct;35(10):1471~7
·1471·
网络出版时间:2019-9-59:33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4.1086.r.20190904.0940.050.html
无尿酸酶,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为尿酸,而啮齿类体内因 有尿酸酶的存在,尿酸最终会被氧化成尿囊素排出体外[5]。 治疗高尿酸血症药物的主要作用靶点是黄嘌呤氧化酶(xan thineoxidase,XOD),可 以 催 化 次 黄 嘌 呤 或 黄 嘌 呤,生 成 尿 酸的一种黄素钼蛋白,广泛分布于小鼠的各个脏器中[6]。抑 制 XOD的活性,可以直接降低体内尿酸生成量,减低体内的 血尿酸水平。临床选择性 XOD抑制剂包括别嘌呤醇(一种 嘌呤类抑制剂)及非布索坦(一种非嘌呤类抑制剂)[7-8]。
关键词:黄嘌呤氧化酶;高尿酸血症;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急 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
高尿酸血症 (hyperuricemia,HUA)是一种嘌呤代谢紊 乱。当男、女 血 尿 酸 水 平 分 别 超 过 7mg· dL-1及 6mg· dL-1时,可以临床诊断为高尿酸血症。中国高尿酸血症的发 病率逐年上升,患 者 人 数 多,易 发 展 为 痛 风 [1-2]。 现 有 的 流 行病学和实验分析表明,高尿酸血症不仅仅是痛风的直接致 病因素,而且还与代谢综合征、高血压、肾损伤、脂质代谢紊 乱、心血管疾病等有着密切联系,作为风险因素,高尿酸血症 对这些疾病的病 程 发 展 产 生 重 要 作 用 [3-4]。 人 和 禽 类 体 内
◇实验方法学◇
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筛选体系的建立
闫祯昕,尹 非,李雪晨,姜 楠,田金英,叶 菲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新药作用)
doi:10.3969/j.issn.1001-1978.2019.10.0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978(2019)10-1471-07 中国图书分类号:R332;R32247;R34549;R363332;R44611; R5899;R9773 摘要:目的 建立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oxidase,XOD)抑 制剂筛选体系。方法 应用理化法,测定体外 XOD活性、血 尿酸、血清 XOD活性、组织 XOD活性及肝肾功能有关血液 指标;病理分析肝脏肾脏的损伤情况。结果 选择牛奶来源 XOD3U· L-1,黄 嘌 呤 (Xanthine,XA)50μmol· L-1,37 ℃,pH74,20min为 XOD抑制剂体外高通量筛选的最适 条件。单次灌胃次黄嘌呤联合皮下注射氧嗪酸钾诱导 ICR 小鼠,血尿酸水平一过性升高;以血尿酸变化曲线和血尿酸 -时间曲线下面积评价急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ICR小 鼠连续皮下注射氧嗪酸钾血尿酸平稳升高,成模率约 70%; 以血尿酸水平评价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上述 2种模 型动物的血清和组织 XOD活性均未见明显变化,肝脏肾脏 均未见明显损伤。结论 XOD抑制剂体外筛选方法与急性 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等体内实验 方法相互验证,形成基于分子靶点 XOD的抗高尿酸血症药 物研发的实验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